为什么感觉郭德纲的相声越来越无聊了?
简单的说,老郭不愿意卖力气了,毕竟现在的钱太好挣,也就没必要在相声上下功夫了。
回想当年,郭德纲跟李菁张文顺这些人玩了命的揽客,能够上座一半就了不得了。就算只有一个观众也得完整的演完,否则连一张票钱都挣不到。
那时候的郭德纲演得好有饭吃,演不好就挨饿,观众一个心情不好就骂街,这些都得受着。所以那时候作品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还必须有保障,即使是拆洗传统段子,那也是全力以赴改的,观众能听出活来,那样才会买回头票,而积累了第一批忠实观众之后,将来的发展才有可能性。
后来德云社火了,粉丝大量涌入剧场,取代了听相声的观众,欣赏相声变成了追星的应援会。那样整个现场气氛都变了,从以前演不好不卖力气要被骂街,到现在无论演成什么样,台下都是一水的叫好。
你花十分力气只能挣一块钱,到后来半分力气挣一万,人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舒适区,开始享受收割韭菜的快乐了。
这就是粉丝经济的好处,有人敢说你演得不好,粉丝就能把他们直接骂化了。比如早年郭德纲现场录音也有观众可以大声说“无聊”,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讲了个女性生理期的段子,一个姑娘很大声的说“真无聊”,然后旁边的男朋友赶紧劝她“小声点”,但那个姑娘还是不依不饶的大声说“无聊”~
如果那个姑娘穿越到现在某场商演说这话,肯定被一群妇女围着殴打“你个营销号黑我们家郭圣人”,“姜昆给你多少斤鸡蛋让你来捣乱”,“主流相声界的走狗迫害德云社babababa~”
在我看来,那时候的气氛是好的,因为有人可以提意见,而现在这种彩虹屁满天飞的粉丝相声,我只能用一句话形容:
十年前我听郭德纲的对口跟单口,我可以在办公室一边工作一边听,而且还能提升工作效率,里面的情节一点不落下,尤其是单口系列,我还记得我听着《蒸骨三验》给公司剪了宣传片,老板奖励了我五百块红包,当时我还满怀愧疚,王松亭先生一家那么惨,我却消费他们的苦难拿奖金,我真是愧对月蓉妹妹。
当时我们主管提醒过我工作不要听耳机会分心,我还跟她顶牛,说如果我操作错了宁愿双倍受罚。一直到我离职,我都没因此被罚过款。
睡觉听郭德纲相声,开玩笑呢,我睡着了错过那些段落怎么办,又返回去找多麻烦,我怎么知道我睡着前意识彻底消失的时候听到哪一段,返回去找多麻烦。催眠入睡这种工作,应该是那种凑合听得下去但划过去也无所谓的东西,比如郭德纲跟王文林合作的单口相声。
现在的德云社一票难求商演,我连睡觉都不想听,各种划水蒙事,台上给做粉丝团建,主题万年不变的“德云社现在是最好的状态”。
这种相声本身跟公式有什么区别, 同行要害我、听称呼就知道谁的粉丝、郭麒麟粉丝叫爸爸张云雷粉丝叫姐夫、什么是艺什么是术、于老师吃不吃s都很厉害、脱了裤子唱昆曲就能火~~~一整套垫话来回翻,而且动不动就是大道理,一副相声大宗师的样子教育人,满嘴里都是观众但眼睛里都是钱,跟早年那个满嘴都是钱但心里都是观众的郭德纲,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
对口一塌糊涂,而被粉丝吹爆的坑王系列,也已经已经散碎到不行,我即使不做事情集中精力听,也很快就走神,回过神来发现剧情已经走到很陌生的环节了。气口不抓人,人物刻画单薄,尴尬无聊的对白,固定跟台下几个碎催逗闷子,更重要的是名义上填坑,但很多坑还不如不填,比如《九头案》,还舔着脸说给相声添点产业,就这个零碎又散黄的版本,强行凑九个脑袋的无聊故事,也只有爱奇艺拿来当产业,毕竟砸了钱买的。
总结一句话,人封神之后不愿意卖力气干活,你就不必对他的活抱期望,要么给神像上香,要么闭嘴走人,否则一堆人会蛤蟆吵坑的骂街“你行你上啊”~
万幸现在录音技术可以回放过去的相声,否则只能跟着那帮追星粉丝一起见证相声走向真正的死亡了~
为什么感觉郭德纲的相声越来越无聊了?
五个“没”就可以解答:
没精力,没动力,没生活,没监督,没文化。
一、没精力
显而易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又是主持又是综艺,又是商演又是唱戏,郭德纲相声以外的精力使用太多了。
不过,这个肯定不是主要原因,他走红早期比现在还忙,连场打官司都没耽误说相声,搞综艺总比打官司省事吧。
二、没动力
也就是大家说的养尊处优惯了,没有来自生存的压力了,也就缺乏更上一步的动力了。
人的动力大体就来自两个地方,生存的压力和理想的动力,郭德纲生存的压力没有了,生活幸福了,貌似他没有什么重振传统相声的理想了,自然动力不足。
三、没生活
这是一个很多人容易忽视的问题,以前郭德纲的相声耐听,很大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传统相声说的不错,而是因为他的相声里有生活,容易得到观众的共鸣,早年主要捧他的并不是以老年人为主,而是中生代白领和大学生居多,他那些来自于生活中小人物的悲催和自嘲,是这些人喜闻乐见的。
现在的郭德纲,早就脱离群众很远了,他享受着“郭班主”“郭教主”“郭大师”的美誉,再也体会不到人间的疾苦,自然其作品只能在于谦家人身上打转。
马季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敏锐地发现过这种问题,当时他的一些徒弟每天热衷于走穴赚钱,脱离了群众和生活,导致作品质量下降。马季曾苦口婆心劝他们,哪怕你搬个马扎坐在胡同口观察一下大街上的人呢,看看他们骑什么车穿什么衣服呢。
郭德纲这种脱离生活的现象出现较早,从2012年那次抄袭别人的段子被全网声讨开始,笔者就发现他似乎只能从网络上找灵感了。
四、没监督
上文说到马季教导徒弟,虽然有些徒弟不一定真按他说的去做,但对于那些徒弟来说,至少在自己成名后还有个师父能时时刻刻监督自己提点自己。
而郭德纲,目前似乎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师父,杨志刚早就不联系了,干爹范振钰去世了,另一位干爹廉春明貌似也不怎么来往了,唯一一个长辈石富宽也是上了年纪而且为人低调。其他相声前辈如马志明,似乎也没什么互动。
没有了来自师父长辈的监督同时,郭德纲还没有了来自于观众的监督。
早年的德云社观众都是老听户,这些人是很会挑毛病的,真的是你练少了,观众就能知道,曾有观众跑到后台给演员提意见,那时候郭德纲基本上都是虚心接受。
现在不同了,那些老听户早被呜嗷呜嗷的德云女孩吓跑了,而这些新粉丝别说监督了,在她们眼中,偶像甭管说啥都是真理,谈何监督。
另外,郭德纲似乎也不像以前那么谦虚,曾有粉丝给他的徒弟提意见,结果郭德纲不仅不感谢观众,反而讽刺人家。这样一来,他的耳边就只剩下阿谀了。
于是之曾经对观众说过:感谢观众的宽容。郭德纲倒不妨也对新粉丝说句话,感谢粉丝的宽容。虽然都是宽容,但差着境界呢。
五、没文化
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会跳起来反驳,郭老师多有文化啊,你看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四六八句的整,文化造诣多高啊。
这么说吧,郭德纲平常所展示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不如换个词,叫知识碎片。其实说白了,就是经常上网,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摘下来,然后换一个稍显有文化的样子重新发布出去,这是一种“聪明”的拿来主义,也是郭德纲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比较强的表现。其实那些四六八句对于一些喜欢文言的高中生来说都不算难事。
同时,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强恰恰是相声演员的特长,这和传统意义上的“有文化”还是有所区别的。老郭展现的更像是他的聪明而不是文化。
聪明劲儿,可以保障一个人发展的底限,而文化水平,则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上限,所以才有“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的说法。
郭德纲的相声,包括德云社的大部分相声,之所以说了那么多却连能传世的名段都没几个,就是因为相声作品的格调始终上不去,格调上不去的原因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演员的文化底蕴不够,就无法将作品层次上升一个境界。其实这也不光是德云社的问题,也是整个相声界存在的问题。
对了,如果读者觉得“没文化”三个字太刺眼,也可以换成“没文化底蕴”,这就是阻碍郭德纲和德云社发展的最大问题,虽然郭德纲聪明地偷换了概念,将自己创作不出精品相声归咎于“相声应该先搞笑”并且赚足了粉丝和利益,但这种指导思想也导致了德云社和郭德纲在相声史上注定会碌碌无为。
综上,其实郭德纲的年龄对比相声前辈和同行们来说也不算大,他出生于1973年,到2020年才47岁,这个年龄对于大多数相声艺人来说即使已经过了创作的黄金期,但也处在表演能力的巅峰期。郭德纲的老底肯定还在,就看他还想不想正儿八经地给观众说相声了。
2005年和2006年说的那些话,言犹在耳,但对于商人来说,不忘初心,确实很难。
黄炎培先生有个著名的“窑洞对”,里面有两句话放在这里倒是很合适: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为什么感觉郭德纲的相声越来越无聊了?
不是越来越无聊吧,一直就很无聊。
为什么感觉郭德纲的相声越来越无聊了?
关于郭德纲的相声,我听到一位相声行的人评述最传神:郭德纲越来越像姜昆了,他正在经历姜昆曾经走的路——平台化。
要说原先郭德纲的相声为什么好?除了他自身基本功过关以外,关键是他自己一直在创作新相声,一直有自己的新作品出现。因为新,所以观众爱看,这也是相声的生命力所在。翻来覆去说老段子观众肯定不爱听呀。
可是创作新段子得有生活基础,还得有时间呀。郭成名后,他走的还是班主的路子,带领自家团队迅速平台化、商业化、综艺化、多元化!从生存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对的。所以如今郭更多的是老板身份,综艺身份和管理身份,而不是一个演员身份。
创作能力是会随着年龄增大渐渐褪化的。如同宋丹丹解释为何不上春晚了,她说没有那个创造力了。-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达到顶峰后就开始退化了,这个阶段一般在35岁就开始了。所以我们发现职场选人都有35岁现象,相声也是一样。创造力一旦枯竭,就只能靠经验来维持舞台形象了,但容易给人一种作品很“圆熟”的感觉,没有新意。
为什么感觉郭德纲的相声越来越无聊了?
我的睡眠很成问题,睡不着的时候就听郭德纲的相声,老段子听腻了,新段子呢,自己抄自己的,注水丧心病狂,拿来伴我眠,正好。
所以题主说得一点都没错,郭德纲的相声越来越无聊了。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条:
一、脱离了底层生活。
如今的老郭早已功成名就,脱离社会底层生活已经太久太久,他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侯宝林大师的长子长孙”在给他当司机,取代了笑谑攻击的同行自己坐上了评委席好久了。
如今的底层百姓和一二十年前的底层百姓,一样也不一样,一样的是穷,不一样的是时代变了。而这些变化,老郭已经不了解了。相声为什么一登庙堂就难掩颓势,还不因为这就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你脱离了底层生活,那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以前听《我是黑社会》、《西征梦》、《我要奋斗》很过瘾,出丑的是老郭,调侃的是生活苦难,共鸣的是观众的经历,观众还有一种感觉,呦,这家伙混得比我还惨。咱们扯一句台面话,那就是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而现在呢,听一个四十多的大老爷们再说起学堂趣事,再说起八九十年代,中年人尴尬,青年人茫然。新段子营养不良,可真要打文化牌,老郭你还真赶不上趟。
然后你再看老郭的弟子,岳云鹏因为早年生活困窘,沿着师父成名的轨迹也红了,其他人呢,缺乏生活阅历,只好纷纷走上了偶像派之路。其实我觉得相声艺人成了偶像,玩起饭圈的那一套,这素材完全可以编一个新段子……
二、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弟子越来越多,靠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以前敢说的如今不敢了,以前敢得罪的现在要哄着了,郭德纲已经攻守易势,变成了“恶龙”盘踞其上,等着少年前来屠龙。
吃一口唐僧肉长生不老,骂一句郭德纲大红大紫,这是事实啊。
以前对着同行咬牙切齿,如今对着同行满面春风,宗师形象是有了,但是相声失色了。
因为当初的铁粉就喜欢郭德纲这张损嘴,谁都不放过。现在损谁呀,信不信当天就上热搜,所有牛鬼蛇神都扑上来?
还有一种说辞,老郭自己说的,十分能耐全使尽,后辈儿孙不如人。意思是说他是班主,要考虑弟子们成名成角,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使出全部力气了,要收着点。
但是德云社成器的,能挑大梁的少啊,老郭你擦亮自己的招牌,观众或许还会瞧你面子,捧捧你的徒子徒孙。你若自己都滑坡了,观众只能用脚投票,留下一片虚假繁荣。
三、放松了艺术上的自我要求。
我们去比较一下郭德纲的早期作品,就会发现垫话推陈出新紧扣时事,整个段子是有主题的,包袱设计颇花心思。
然而现在呢,全散了。用德云社的统一口径来说,“和大家聊一会儿天”。
相声能等于聊天么?
所以现在老郭的表演相当于笑话集锦再加上和观众逗闷子,格调比脱口秀还要下探。
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师这么干,徒弟也这么干,于是无论谁谁,上台都来聊天了。
总结:郭德纲已经成了当初他嘲笑过的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我们还是等着江山自有后来人吧。
为什么感觉郭德纲的相声越来越无聊了?
有同感,不愿意听了,不如走的四个徒弟说的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