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8秒绿灯没过,被后车司机拔走车钥匙,是怎么回事?
事情经过很简单:
有两辆萍水相逢互不相识的汽车,一辆是A车,一辆是B车,A车开在前面,B车开在后面。
在一个红绿灯路口,A车突然停了下来,原因是还有八秒就红灯了,所以A车车主杨先生准备休息一下。
B车车主祝先生不爽了,认为还有八秒你为什么不过去,八秒足够麦迪在篮球场砍10分了。
祝先生火气也是大,冲过去敲开杨先生的车窗,把里面的车钥匙拔出来就走了。
杨先生无奈之下,只能请来拖车救援,还打电话给110报警,希望严惩肇事车主。
但杨先生把事情经过,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都记录的很详细,唯独忘了去记对方车牌,警察蜀黍被弄得哭笑不得,我上哪儿给你找一辆装着杨先生车钥匙的汽车呢?
万幸这个祝先生也比较懂事,冲动之后,主动去派出所认错,警察蜀黍表示也不构成严重的犯罪,但涉嫌寻衅滋事,再加上杨先生因为拖车费用,以及拖车运输过程中,车子被刮伤了,所以要求祝先生赔偿,双方目前就这事情还在扯皮。
就这个事情,其实双方都有责任。
杨先生的错,在于不应该在还有七八秒的时候就停车,民警问他的时候,杨先生表示自己家就在附近,所以不急着过去。民警说你不急但别人急啊,你不能光顾自己嘛。
说白了,杨先生确实不应该在还有七八秒富裕时间的情况下,突然就停下来。你自己可以佛系可以不赶路,但后面那么多车子,总不能都跟着你一起佛系吧,所以今后就算杨先生要继续这么佛系这么悠闲,也要看看后面没有车跟着,再停车感受岁月静好。
而祝先生就是典型的路怒症,而且做事情不考虑后果,你去把人家车钥匙拔了,虽然不是盗窃抢劫,但涉嫌寻衅滋事,而且万一杨先生车上有老人,被你这一通神操作气出个好歹,那后果可就升级了。
本来好好的开个网约车送客人,就因为八秒钟被耽搁了,就得接受行政拘留三天的后果,这买卖确实赔大了。希望祝先生以后也能调整心态,不要那么暴躁加武断,以免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一个过于佛系,一个过于暴躁,这就是冰与火的冲突结果。
因8秒绿灯没过,被后车司机拔走车钥匙,是怎么回事?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凌晨1点,前车龟速行驶,绿灯还有8秒的时候就减速停车等待,导致后车没有过得去,一怒之下后车把前车的钥匙拔掉,并扬长而去,并怒骂:“不会开车,就别开车”,留下骐达车主在风中凌乱。
理论上分析,8秒就提前减速不是正常人所为我们知道在十字路口一般都有导向车道线,也就是我们在路口前常见的实线车道,一般来说导向车道线长度在30-70米左右,根据不同的路口限速距离不一样而变化。在城市没有限速标志的道路,一般默认限速50km/h,那么走完70m的导向车道线的时间为5.1秒左右。也就是说从进入导向车道到驶出导向车道只需要5秒时间,而且还是按照最长的70m的导向车道计算的,剩余三秒过红绿灯没问题。如果是30m的导向车道,按照50km/h的时速,过完路口可能还没变灯。所以面对还有8秒的绿灯,我不知道这位司机减速是怎么想的,就是不加油门滑都滑过去了。要知道凌晨一点的大马路,空荡荡的,这么龟速行驶不是害人吗?
对于拔钥匙的做法,虽然不妥,但我觉得大快人心。对于后车的做法,网上铺天盖地的都是说教式的教育,教大家怎么预防路怒症。但我认为前车的有错在先,马路如果发现有车子走的异常慢,90%不是在打电话就是在发微信。我想说的是像前车这种开车的方法大大降低道路通行效率,犹犹豫豫的开车堪比超速行驶,同样危害大。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我批判这位司机的做法不妥,应该摇下车窗给他轻言细语的讲道理才行,这样才能表现的不像一个路怒症。
说点实际的虽然我年纪不大,但我也是6年的老司机了。路上也遇到过不少的新手司机,一般来说我都会远离他们,但新手司机虽然车子使用不是很熟练,但起码是比较守规矩的,打转向的操作还是比较规范,一般也不会边开车边玩手机。反倒是有些老司机,开车开久了变得很油腻,就喜欢玩玩手机打打电话什么。驾校教练教我们过十字路口时要松油门,脑袋左右看一下,确认无误果断通过即可,没教过我们在马路上开慢车一定就安全。
所以各位不要再批判那位怒路症司机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话不假。
因8秒绿灯没过,被后车司机拔走车钥匙,是怎么回事?
世界上有一种病,叫做“怒路症”,最早被国外的心理学界提出来。其主要表现就是,认为全世界只有自己会开车,自己可以随意违规,而只要有人干扰到自己了,那就要破口大骂,甚至是上前动手。
5月21日凌晨1点多,杨某开车距离路口尚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发现绿灯只剩下8秒,于是提前减速停车。因而后车未能通过路口,后车驾驶员祝某生气之下,过去将杨某车门拉开,拔走了车钥匙。并且对杨某说“你干脆别开车了”,而后驾车离开。
随后,杨某无奈之下叫来拖车,将自己的车拖到4s店,并报警。两个小时之后,祝某到公安局自首,将钥匙归还给杨某,并且希望得到杨某的原谅。原来,祝某是一名网约车司机,当时着急送乘客,认为前面车原本可以通过绿灯而没有通过,耽误他的时间了,所以一气之下拔走的车钥匙。
而杨某对祝某的解释并不原谅,毕竟自己花了钱拖车,又被折腾了半夜。事后,祝某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祝某犯下大错,理应受到惩处。
祝某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大错,只是一时冲动,不应该被罚。雨天想说的是,祝某太天真了。当着当事人的面,直接拿走对方的车钥匙,这分明就是抢劫的行为,被拘留都算轻的。
8秒钟的绿灯,杨某如果加油可能会过去,但是往往就是路口加油通过,导致的交通事故。杨某只不过是谨慎一些驾驶,这是非常理智的驾驶行为。而祝某只是因为“被耽误”一个绿灯,就去拔走对方的车钥匙。看得出来,祝某平时也是“怒路症”的患者。对于祝某这样的怒路,更应该从严处理,给他一个教训。这样以后开车,才会小心谨慎一些。
当然,也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老司机认为杨某有错,这完全是错误思维。开车快慢根本耽误不了几分钟,而正是这种怒路的行为,随意变线、抢占车道、超速通过等违规行为,带来的交通事故。往往一个交通事故,可以直接导致整个交通的瘫痪。
在我看来,只要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礼让的开车,道路自然顺畅。还是那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我是雨天论娱乐,欢迎点赞关注!
因8秒绿灯没过,被后车司机拔走车钥匙,是怎么回事?
拔人车钥匙且带走,这是一种抢劫行为。有人说是侵权,这种说法明显为拔钥匙的祝某开脱责任。
杨某因8秒绿灯时停车,影响了后面的车辆,被后面的司机责怨,这是很正常的。毕竟大家都忙,你因个人的原因影响了大家。
但后面的司机祝某在与杨某纠缠过程中拔人钥匙并带走,任杨某的车泊在路口。祝某的性质是相当恶劣的。
杨某的车泊在路口很可能会被后面来车撞上;杨某处理自己车辆中,被来往车辆撞上;杨某呆在车中打电话,被后来车撞伤。这些后果,拔人钥匙的祝某应该想得到,但他却扬长而去了,这是犯罪。
一般情况下,自己的车钥匙突然被人拔了并带走,车主都会追上去,与之扭打甚至直接伤害对方,是很正常的,正当防卫。
如果杨某身体强壮,狗急跳墙,伤害祝某,或弄得两败俱伤也不是不可能。
为这8秒种,好像祝某连命都舍得了。祝某忒也胆大妄为。
吵归吵,怨归怨。拔人钥匙并带走一走了之,推己及人,任何车主都通不过。
祝某这种路怒症,必须严惩。
因8秒绿灯没过,被后车司机拔走车钥匙,是怎么回事?
奇葩事件还原:5月21日凌晨,网约车祝某(白色SUV)因前车(红色日产骐达)杨某拖延通过路口绿灯时间,随即爆发路怒症,下车敲打杨某车玻璃两人发生争吵,气不过的祝某居然拉开杨某车门拔掉了他的车钥匙,撂下一句“你报警吧,别走了”,随即驾车扬长而去。最后冷静下来的祝某还是选择了自首,警察对其给与行政拘留处罚,理由是寻恤滋事。
理性分析,双方其实都有责任虽然网约车司机祝某拔人家车钥匙不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距离停车线很近的杨某来说,8秒钟居然没法通过路口,事后说是担心没信心一次通过,所以减速了,我个人不认同这个观点。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驾驶员,只要是路口速度肯定快不了,哪怕时间很宽裕,这就是典型的低效率出行,同时还影响其他车辆。
作为后车的祝某来说,脾气确实太暴躁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先别急着去跟人家打口水仗,可以问清楚前车拖延的原因,毕竟已经是没法通过路口了,再耐心等等绿灯亮起也不过一两分钟的事情。所谓冲动是魔鬼,尤其是路上开车的朋友,路怒症概率是越来越大了。
总结一下:祝某拔人家钥匙应该受到处罚,毕竟是侵犯人权了,杨某过于拖延时间,也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一个巴掌拍不响,路怒症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事情。
因8秒绿灯没过,被后车司机拔走车钥匙,是怎么回事?
如果 你是一名司机,经过路口的时候,前方绿灯还剩8秒,你会怎么选择?我想99.9%的司机会选择通过,但是就有一个人,他居然停下了,您认为他做的对吗?
5月21日凌晨1点左右,在杭州有位杨先生与妻子驾车回家,就发生了上面我讲述的一幕,此时后车司机按喇叭提示,但是杨先生依然不为所动,于是后车司机非常气愤的下车与杨先生理论,质问他为什么绿灯还剩8秒钟,却不通过,影响了自己。杨先生也不示弱,于是两人因此发生了口角,后车司机一怒之下,将杨先生的车钥匙拔了,然后扬长而去。
杨先生赶紧报了警,在视频中可以清晰的听到杨先生与交警的对话,警察问原因,杨先生说,他家就在附近,过了这个路口拐个弯就到了,自己不着急,就停下了,警察说:剩七八秒你应该过去呀,你不着急,那后面的还着急呢?
再说那位拔钥匙的司机,原来他是一位网约车司机,当时正干着去接客人,杨先生这种自私行为,影响了他的工作,所以冲动之下才做出了傻事,但是在送走客人回家后,也非常后悔,于是主动去自首。本来因为寻讯滋事网约车司机被拘留3天,但是鉴于当时的情况,以及有自首行为,警察也就从轻发落了。
我觉得,这件事网约车司机固然有些冲动,犯法了,但是更可气的是前面那位杨先生,这种人就是社会上的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做事情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俗话说与己方便与人方便。其实在我们生活、工作中,这样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