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怎样做才算是孝顺?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现实意义。我们通常所说的“孝顺”,侧重点主要在“孝”字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无后”指的并非是没有后代,而是指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那么这种责任是什么,汉代赵 岐在其《十三经注》中概括的比较详细: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为一不孝;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翻译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指是 过于顺从父母,父母犯了错也不指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不能很好的供养父母、不结婚生子,断绝了家庭的传承这三个方面。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尽到孝道,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父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与别人产生摩擦,这种摩擦的起因有可能很多来自于自己的父母,父母处在“挑事方”,如果只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刻意为其辩护,虽然场面上或许自己占了优,但在旁观的人心里却失了理,父母的“恶名”便会由此传播,损害家庭声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和为贵,从旁劝导,不逞口舌之争,这样双方多半会息事宁人,如果对方得理不让人,我们也不要与其直接发生冲突,可邀请村中德高望重长辈进行调解,这样既可以保全父母的名声,还可以得到孝顺的美名。父母辛劳一生养育了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失去劳动能力,这个时候为人子女者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从经济和生活上给父母提供保障,多关心他们的起居,让他们老有所依,从而尽到自己的孝心。关于结婚生子,其实也是一种孝道。有了孩子,家庭生活才会更为稳定,年轻人工作忙,生活压力大,往往很少与父母主动交流沟通,老人们的生活会很空虚缺乏寄托,如果有了孙辈,这种状况会大为改观,他们会将时间投入到对孙辈的教育与关怀中去,获得满足感。这时候需要把握好分寸,劝导父母别过于溺爱孩子。父母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也是一种尽孝的方式。除了以上我说的几种,如何尽到自己的孝道,还有别的很多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让父母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能做到这些都可以称为孝顺的子女。

现在的我们怎样做才算是孝顺?

孝道是一种人的精神与道德 ,面临着身边的老人,都应该在他们困难与病魔来临时,孝要亲自上前,与他们解决困难,在床前帮助他们自理。

在平时老人有事无事时,也要问候,以笑脸相陪伴着,老人所需的要买的尽量达到他们的要求,使老人高兴,儿女要以耐心与他们聊一聊天,使老人心里有着安全感。孝很多,不同地情况要以不同的对待,孝也就圆满了。

现在的我们怎样做才算是孝顺?

谢谢邀请。非常乐意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个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欢迎更多的朋友留言关注。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受孔孟思想影响,孝道成为人人遵守的一种做人美德。在孝道面前,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样子,是否能为他人做事,为国家做事,是值得敬重还是小看,都取决于孝道思想的执行程度。我的祖籍在河南,那里是老子故乡,后来迁徙到江苏苏州,一个非常美丽的江南水乡,再后来,我因工作需要定居于吉林长春,一个同样美丽的城市。受家庭影响,孝道一直是我们做人的最根本的要求。我父母在世时经常提醒我们,孝顺长辈是一个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如果你连长辈都不尊敬,连父母都不孝顺,又怎么能尊敬他人?怎么能一诺千金?因此,父辈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人,才能成为一个被人尊敬的人。

第二,孝的层次是孝道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孝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什么意思呢?我个人理解的是:使父母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敬重成为大孝,不辱没父母名声的成为中孝,能赡养父母的成为小孝。如果细化,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孝的高低层次。我这里从低到高来解析:最基本的要求是: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就是说我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时时刻刻提醒父母及时更衣,加强锻炼,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第一层次。“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做儿女的如果出门,一定要告知父母不要担心,如果做错了一定要面壁思过,这是第二层次。“不登高、不临深”,不去危险的地方,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这是第三个层次。孝的第四个层次是爱惜自己的生命,让父母颐养天年。孝的第五个层次对父母恭敬,这是孝中更高一点的层次。孝的最高层次是:让父母身心得到安乐,没有丝毫的忧虑。这就是孝的几个层次,我们可以称之为“孝六层”,能够达到最高境界,你就是个值得所有尊敬和效仿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第三,孝和孝顺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人所说的孝顺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顺有着明显的区别。有的人说,古人的孝道思想有很多封建迷信成分,我个人理解但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天下父母没有一个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是个孝顺的人,也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出息。其实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现在的人差不多,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我个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必须要做到的。有人会问,让我孝可以,但让我孝顺做不到,因为父母的意见不一定对,我们不能完全顺着父母的意思去做。如果这么理解我非常赞同。但关键问题不在这里,我个人意见是父母一定要赡养,父母的意见一定要尊重,即使他们的意见是不对的,只要你能找出充足的理由,我想他们也会接受自己的意见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老人有几个儿女,于是就相互推诿,谁也不想赡养,涉及到财产更是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争出人命。还有的根本不把父母的感受放在眼里,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以随意离婚、云游四海,有的甚至遇到事情就寻短见,一死了之。这些都是不孝的表现。

以上说得比较多,也比较啰嗦,有些观点可能片面,对不正确的意见大家不必在意,只要意见正确咱们就去做,这是我们的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的我们怎样做才算是孝顺?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能做的也只有在生活中关心,孝敬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他们的贴心人。老人对我们的孝敬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老人在自己能自理的情况下,只要我们过的幸福就是对他们的孝敬,因为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好。有的老人却不然,你付出再多他们也不满足。

现在的我们怎样做才算是孝顺?

看来你心理是不平衡喽!能理解!四姐教你怎么做:

一、结合自己的精力和财力,关照老人。原因有二:1、"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2、她毕竟是你老公的母亲,你多做一点,你老公就能省不少心去赚钱养家。毕竟儿子照顾母亲也不是那么方便。

二、要让你婆婆,你老公明白一点:你对婆婆没有义务,但你会尽心照顾;如果有照顾不周的地方,请谅解。免得你哪里万一考虑不周,他们冠你以不孝的罪名指责你。

三、放下过往,以德报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对别人的错误,我们要学会接受,并释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你的大度与善良,会让老人幡然醒悟。毕竟,家,是讲情,不是讲理的地方。不是吗?

现在的我们怎样做才算是孝顺?

为国尽忠,为家尽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百善孝为先”,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为家尽孝”故事。《二十四孝》中,董永卖身葬父,《搜神记》中,王祥卧冰求鲤等等,传承了几千年炙至人口的“孝道”的故事,无一不诠释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伦理关系,早已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液之中。那么,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生活在重重压力下的人们,将如何传承和面对“孝道”这一问题呢?

我们老家流传了一句俗语:孝父母不如顺父母,意思是儿女要遵从父母和长辈的意见,即为“孝”;“三纲”中的“子为父纲”也是讲的这个道理。母亲今年八十二岁了,父亲去世后的这两年,个人一直生活在老家,我多次接她到县城家中养老,她总是住不了几天就要回“家”,连近八十岁的舅舅劝说也不听。母亲说:你们各有你们的生活,我各有我的生活,有事打个电话说下,实在走不动路了(生活不能自理),我再来“拖累”你几年(意思是让我们尽孝)。父亲在世时也常说:爷爷奶奶养育了我们,我们又养育了你们,你们也要养育下一代,一代养育一代,家族、民族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下去的。说实话,要是在以前,老人独自一人生活,子女不在一起“尽孝”,肯定会惹来些闲言碎语,现在却不是子女“不孝”,而是老人在生活能够自理的情况下,多数都喜欢“独自”过生活,他们各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那么,作为子女又该如何去“尽孝”呢?我认为,尊重老人的意见,也就是“顺父母”即为“孝”,“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带着一家老少“常回家看看”。另外,作为子女每个月应该按时给老人零花钱,让他们购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和日用品,形成一种“制度”。虽然多数老人都有一些积蓄,子女给零花钱几乎都“返还”给孙子辈了,但是,实际意义却深远得多。其三,许多老人喜欢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作为子女就要处理好“代沟”问题,把笑脸留给家人,把痛苦埋在心底,家庭是讲爱“不讲理”的地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全社都来关注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让每一个家庭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搭建和谐社会从做好家庭孝道开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