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拿不出10万元的中国家庭多吗?
一次性拿出10万?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我周围很多家庭,有些还是高收入家庭,一次性拿出5万也费劲。
10万虽然不多,但是要一次性拿出10万现金,却不是很容易的事,相信中国很多家庭都拿不出。
这不是危言耸听,一份报告数据显示的非常清楚。
2019年,腾讯智库发布《2019国人工资报告》,报告显示:在受访者中,工作10年以上且月薪过万的人数不足三成,比例只有22.4%。
工作不足10年,达到月薪1万以上的人数比例更低。
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普遍在3000~6000之间。
这是数据给我们显示的结果,并非个人杜撰。
假设两个中年人,都工作10年以上,两人月薪加起来2万,这水平不低了吧?在我身边,这样的家庭依然一次性拿不出10万。
归根结底,是收入增幅不快,支出项目却太多。
买房买车,养育孩子,赡养老人,这几大块已经压的普通家庭喘不过气。
拿我个人家庭来说。当年买房花了150万,我俩工作近10年攒了60万,银行贷款90万。
每月房贷就近5000。当时装修都没钱了,还是父母资助我们的,才勉强装修完。简简单单买了家具就入住了。
虽然我俩工资还可以,加起来快2万,但是每月的支出,几乎让我们月光,存不下什么钱。有了孩子后,支出就更多。
我们来基本算一下。
房贷5000,基本生活2000。这里说一下,我们是和老人一起生活,公公婆婆是农村的,没有退休金,基本的生活费我们还是要给。
孩子补课费1000。话费全家一共400。
物业费、水电费、燃气费一个月600左右。
超市一个月500。
衣服一个月500。
加油,一个月1000。
车贷一个月3000。
买药一个月500。
人情往来费用一个月500。
每年旅游1万,平均一个月800。
孩子玩具兴趣书,生活用品等,一个月300。
保险,一个月1500。全家三口都买了。
基本算下来,我们能结余2000左右。遇到有什么事,这2000也得花出去。
所以,别看一个月2万块钱,但是支出后,基本上没什么结余,存不下钱。
偶尔老人看病还没算在里头。
就像有句话说的,现在很多人都过着精致穷的生活,看似有车有房,但是日子却过得非常拮据。
一次性拿出10万块钱?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很难的事。
如果按不动产,家里一套房就值上百万,但那是刚需是要住的,没法买卖,也兑换不成现金。
如果要拿现金说的话,一般家庭还真拿不出。这不是危言耸听,就是现实。
现在,人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最近这两年疫情期间,各行各业不景气,经济越发低迷,钱更不好赚。
只要没有外债,能健康平安的活着,就是幸福。
大家认为呢?
一次性拿不出10万元的中国家庭多吗?
作为银行的工作人员,可以很明确地表示:10万在中国真的不算是有钱人,但是,能一次性拿出10万元,就可以赶超95%的中国家庭。除非你的大企业的老板,要不然你根本不能一次性拿出10万元。
甚至,如果银行卡里面有1万元现金存款,就可以超越中国大部分人了。因为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根本没有任何存款,大多数都是房子、车子。
银行卡里面的钱,比自己的脸还干净。对于很多人而言,往往是用6位数的密码,保护自己两位数的钱。
一个家庭攒10万元,能有多难?中国现在的家庭结构是2个年轻人,需要照顾四位老人,2个孩子。2个赚钱的,8个花钱的。
夫妻两个人都有工作,每月存款500元,一年两个人的存款就是6000元。
但是,两个人需要还车贷和房贷,每个月光车贷房贷就需要扣除5000元,两口子每个月只有5000元可以支配。
一个月省吃俭用最多能攒1000元,一年就是12000元。10万需要10年的时间才可以攒到。
就算是夫妻两个人,努努力,一个月攒2000元,一年最多可以攒到2.4万元,需要六年的时间才可以攒到。
为什么中国大多数家庭,一次性不能拿出10万元呢?低收入,高消费
物价越来越贵,现金贬值。根据一项统计,中国每年以4.5%的速度进行贬值。
如果有10元钱,一年之后就是9.55元。时间越久,钱就越不值钱。
钱贬值,工资却没有增长。
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大家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低收入,没有让大家学会省钱。而是让大家不断地花钱。
想要吃一顿好的,一顿火锅或者烧烤就给500元。普普通通一杯奶茶就二三十元,看一场电影就给一百元。周六周末逛一次街就给一千元。
女生普普通通一套化妆品就给两三千,一瓶防晒就给四五百元。整套化妆品给一万多。爱美的女生平时美美甲,做做头发,每一样都是钱。
男生跟朋友喝喝酒,抽抽烟,打打游戏,花费也不少。
钱越花越多,年轻人怎么能攒到钱呢?降低消费,但不能降低家人的生活
夫妻两个人,就算是省钱省钱,但是也省下不来多少。钱不花在自己身上,就是花在家人身上。
孩子小的时候,喝高档奶粉,让孩子快速长大。每一季的衣服给随时更新,小朋友的玩具也给一直买。
小朋友大一点,开始上学,为孩子选择好一点的学校。给孩子找辅导班,学习特长。每一样的消费都是巨大的。
初高中需要准备中考和高考,找好的辅导老师等等。
上大学,就是一大笔的开销。供一个孩子上学,大约就给100万。
夫妻双方抚养四位老人,城里面的老人会好一点,有养老保险,农村的老人没有什么保障,需要夫妻两个人完全承担四个老人的一切开销。
平时还好,一旦老人生病,就需要花费很多钱。
10万很好攒,但是房贷车贷真的很重要
一个家庭,最慢7年就可以攒到10万元。但是,每个家庭都会买一套房子,和一台车。
房贷和车贷就是一个非常重的负担。
如果一个家庭不买房,不买车。存款20万还是非常容易。
但是,因为中国房价是比较贵的。
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一座房子就给两三百万。一台车最便宜的也给二三十万,贵的也给一百多万。
如果,年轻人不买房,不买车,10万元还是很简单的。
但是房贷、车贷太重了。加上家庭的负担比较重,一次性拿出十万是非常难的。
有房、有车,无贷款,能一次性拿出10万钱的家庭,真的很少一个家庭用钱的地方是很多的,小的时候读书需要用钱,长大了买房、买车都需要钱。
房价非常贵,车也非常贵。大多数家庭的房子和车子都是贷款得到的。用未来的钱,现在来享受。
能全款买的起房子和车子就需要好几百万。
中国99%的家庭,都会有贷款,用来换房贷和车贷。如果没有贷款,能拿出10万元的家庭真的非常少。
以上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喜欢我的文章点点关注,不迷路。
一次性拿不出10万元的中国家庭多吗?
想要一次性拿出十万元?除了有权的,老总,老板,高薪养廉公务员,医生,老师,房东还有华东五市生意人应该能拿的出手。中国大部分家庭有点难度。
一次性拿不出10万元的中国家庭多吗?
“连10万块钱都拿不出来的家庭,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贫穷的家庭!”
这是网上很多专家的话。
但是,实际上呢?
如果你去大街上做个采访,随便问一些路人。你会发现,别说10万块钱,很多人连1万块钱,都照样拿不出来。
一个家庭存10万块钱或许不难,但是有车、有房、无负债,还能一次性拿出来10万块钱,就真的太难了!
存十万块钱,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其实都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10万块钱并不多,对于大部分的工薪阶层来说,人生中应该都有过存十万块钱的经历。
哪怕你一个月存1000块钱,一年也就是1.2万。工作七八年的时间,也能存下来10万块钱了。
即使一个月只能存500块钱,一年也有6000元。最多也只需要十多年,就可以积攒10万块钱。
但是,难得地方在哪里?难就难在,你买房、买车、结婚、生孩子,人生大事都经历过后,还能一次性拿出十万块钱。
有房、有车、无负债,还能一次性拿出十万块钱,就很不容易了现在大城市里,随便一套房子,价格都在百万以上。即使是贷款买房子,付个首付款,至少也要二三十万以上。
然后买车子,便宜的国产车,付个首付也要三四万块钱。
再然后就是结婚,很多地方都要拿出高昂的彩礼来。导致很多家庭,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能把自己这些人生大事搞定,还能再拿出十万块钱的家庭,就很不简单了。
就像我自己,在银行工作十多年了。虽然房子是有了,但是外面还欠债大几十万房贷。
车子好几年前就看好了,就是一直没钱买。
存款,上一次见到10万块钱,还是结婚的时候。
每个月的工资,还了房贷以后,只能维持一家三口正常的生活开销。别说拿出10万块钱了,一万块钱积蓄都没有。
大部分能拿出十万存款的家庭,都是一些年长的家庭我国80后,人均负债接近20万。
我国90后,人均负债接近12万。
而00后,才开始走上工作岗位,自己都还养不活,哪里能谈得上存款。现在能有存款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些上了年龄的人。
像我工作的银行,来存钱的客户,基本上都是50岁以后的叔叔阿姨。只有一些人,手里才能有点存款。
年轻人偶尔也有存钱的,但是很少。一百个客户里面,最多只有一个占比。
即使是那些存钱的人,大部分人的存款也都是在10万以内的。我上班的银行,总存款3个亿,但是存钱的客户有5000多个。平均到每个存钱的储户,还不到6万块钱。
如果把那几个拆迁户除外,可能平均到每个客户,还不到5万。
所以,在我国能一次性拿出十万块钱的家庭,真的是不多。你能一次性拿出十万存款,基本上都超过90%以上的人了。
如果你有房、有车、无负债,还能一次性拿出10万块钱存款,那你至少可以超过99%以上的人了。
一次性拿不出10万元的中国家庭多吗?
公务员,国营企事业单位及领导家庭一次拿出十万元的多的是,农民工家庭少的可怜!
一次性拿不出10万元的中国家庭多吗?
就目前我所在的县城(山东曲阜),我所知身边的事来说,如果按家庭(三口人,都挣钱)来算的话,八九十的人还是能拿出来的,如果说让你自己一人掏出十万来那就不是太多了(不考虑借),上班的话一月3000-5000一般来说(工厂12小时,一般5000,服务行业也就是3000),如果干工地的话一天二三百,十万也不是说拿就拿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