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男孩富养女孩,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理解?

这句话不知道是谁说的,却一度被家长奉为养育孩子的信条。

我想,穷养男孩的目的,关键是觉得男孩长大担负的责任更多,不能骄纵,让他吃更多的苦,长大才能承担重任。

富养女孩的目的,是觉得从小要给女孩提供好的物质条件,长大了女孩不容易被男孩用物质吸引,不容易被上当受骗。

可是现在社会,这套理论已经行不通了。

每个孩子都是宝贝蛋,教育的成本都是一样的。日常生活上,也不可能故意给男孩子吃得差穿得烂,这有悖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

不管是穷养男孩还是富养女孩,其根本都是要在于培养孩子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都是想让孩子成人后能承担更大的责任,有更强的能力,生活得更加幸福。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对孩子有以下三方面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见过太多的家庭,家长把女孩富养长大后,她不但不感恩,反而对物质充满了极大的欲望。爱钱多,娇柔造作,娇气,脾气大。这样被钱养大的孩子,长大也没有太大的出息。试想,这种女孩谁愿意娶?更别谈幸福。

再看一下男孩的情况。

家人让男孩吃苦,穷养男孩的一个最直接结果就是,男孩对金钱有极度的渴望,长大了,只是一心向钱看。

男孩长大后他的工作,生活,婚姻,子女等所有的顺序,金钱是永远排在第1位的。

这样的男孩长大了,如果当官,容易成为贪官。因为小时候太穷了!

之前热播的《人民的名义》里面,那位贪官在家私藏几百万的例子就是穷养男孩最真实的写照。这种极端的例子也映射心理的不健康,没有形成良好的金钱观念。

所以不管是穷养男孩还是富养女孩,都要让孩子形成一个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就像著名主持人杨澜说的那样,让孩子把金钱、情感、价值、精神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而不是有所偏颇。

其次,要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智商高、情商高,已经是之前的提法。逆商,已经成为考验一个孩子长大能否更加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之前报道过一个案例,一个母亲把上高中的孩子训斥了一顿,孩子想不开直接跳桥身亡了。还有更多的孩子,品学兼优,看似非常优秀,可是到社会上,混得并不起眼,也是郁郁不得志,跳楼自杀的非常常见。

一想不开就自杀,生存都成问题,何谈幸福生活。

所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放在第1位的。可见古代大文豪,对老师有着深刻的定义。

传道不仅仅是只传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对孩子三观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都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窦文涛在《圆桌派》里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富豪教育孩子的故事,很有启发性。

富豪非常有钱,的孩子从小在不缺钱的环境里长大,成人后想问父亲要一辆法拉利来开。

父亲没有说不行,而是这样引导孩子:我可以给你买一辆法拉利,但是你要知道,爸爸也是从夏利这样一路过来开上法拉利的。 如果我现在给你买了法拉利,这样对你是不公平的,因为我就剥夺了你体验快乐的权利。你自己挣钱从夏利开上法拉利,那种快乐是无人能替代的,所以,我不能剥夺你这样的快乐。

孩子听了觉得非常有理,父亲也从侧面培养了孩子的金钱观,教会了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

所以,有了家长的言传身教,孩子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后的路可能会走得更顺畅。

综上,穷养儿子富养女儿只是过程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孩子长大了更有担当,更有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孩子才有可能在人生正确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穷养男孩富养女孩,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理解?

谢邀!男孩子要穷养女孩子富养女孩,这种观念真的对吗?

这种观念非常错误。男女都平等都一样。什么穷养富养女孩子?女孩子难道是宠物啊?还需要买什么粮食饲养啊!男孩子与女孩子都应该自食其力。男孩子有多大本事能够养起一个女孩子?如果是一个男富豪还有情可原。有实力,有经济条件可以包养女孩子。一个简简单单的男孩子。假如说穷养女孩子。缺吃少喝女孩子干嘛?就连女孩子的化妆品也买不起呀!男孩子如果富养女孩子,钱从何而来?父母供养一时难道还能供一世的?穷养与富养的概念,造成的差距和不平等。也是一种歧视妇女这造成男女不平等的概念。现在,各个家庭的生活水平都不错。无所谓穷养富养的问题。炮制出这一个说法没有什么社会上的实质意义。

穷养男孩富养女孩,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理解?

男要穷养,女要富养,有一定道理,但凡事要一分二,不可绝对化。在一定情况下,穷养儿富养女是对的。这是本来富贵家庭而言,而有的家庭本来就穷贱,想富养也达不到,只能穷养,没有选择余地。在教育儿女来说,贫穷并非全是坏事,富贵又未必全是好事。教育儿女要有法得道,放纵自由,或教育不当,都会影响儿女健康成长的。

许多人重男轻女,特别是现在少生了,对男的更是娇纵富养,了舍得穷养严教了,结果不是助儿成长,而是害了儿。有的认为,女是嫁出的,是“蚀本货”,因而不舍得富养,不肯花心机花钱财培养,不养学,结果不但养儿不成功,育女也下成功。

在有条件的家庭中,适度穷养儿,富养女是对的。是教育儿女男女有别,因不同而施教,是有道理的。男儿要光宗耀祖,要成家立业,要从小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吃苦在前,享福在后,从这一点看适当穷养,对男儿成长是大利用的,若娇纵好逸你懒惰就难成材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纨绔子弟少伟男,花花公子出富家,那个下败家?女的就不同,明理温顺许多,所以不太穷养,能富养就富养。

人性格形成有来自先天遗传,更多的要靠家庭教育后天培养。现在生儿少了,家富了,在教育儿女上更要有法,不可娇溺放纵,适度穷养严教时对的。

穷养男孩富养女孩,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理解?

以前,我听到“穷养儿子,富养女”这句话,总觉得那是些富人们谈论的话题。家里财富自由,怕把儿子给惯坏了,少给儿子钱花,把姑娘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女孩吗,就应该美美哒,看上去庄重贤淑。总认为是物质和钱的分配,对这句话,在我教育孩子上,离我很远,甚至与我无关,后来,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

穷养儿子,是对男孩一生的投资;富养女儿,是一种文化修养的投资。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培养孩子自信、自立和智慧。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所以“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成为传统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 对于每个男孩子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成熟,都需要自立自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面对更大的困难,需要不懈的自我奋斗,可以说,成功男人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艰苦奋斗的过程。也许,好多人认为“穷”养男孩,就是控制孩子的花销,不要给他太多的享受,以免惯坏他,这样的理解较为片面,和我们所说的“穷”养有一定的区别,我们认为“穷”养男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穷困”和“艰苦”的切身感受,对孩子意志、品质、性格、心态的磨砺、锻炼和培养给孩子带来的价值。

当然,这也不绝对,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也不能把“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当成律条,生搬硬套。有些孩子从小自律性很好,把书本的教育,贯穿在自己的成长意识里,从做事言谈中看出来孩子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样家长就不要刻意过分的再去强加那些所谓的“规文律条”让孩子在一个平和自由的空间健康成长(当然,这里面要有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育导)

穷养男孩富养女孩,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理解?

男穷养,女富养,在过去的年代可能有道理,现在社会基本家家富,男女孩子一样全是富养,每家最多俩孩也养得起,父母尽自己最大力量照顾她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基本上不会出现穷养儿子,富养女这种做法,全是爸妈的心肝宝贝不分男女,至于从古传下的穷养儿,富养女,在当时的年代适应,拿到现在不适合我认识好多富二代肚里真才实学比那些穷家长大的孩子强多了,国内高科技,国外的东西啥也会,啥也懂,优其在公共场所非常大方得体,经济物质强大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信不贪,眼光看得远,接受新生事物快,老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就这个道理,只要德智体教育跟上了男女孩还是生活的越富越好。

穷养男孩富养女孩,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理解?

在农村,有很多很多的俗语,这些都是祖辈比较聪明的人根据现实情况总结出来的,也有部分是这些聪明人根据个例寄托他们的一种愿望和告诫。至于说有没有道理?有些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也有一些道理也不是很充足的。就拿“穷养儿子、富养女儿”来说,我认为这个道理仅仅有一小点,现在社会根本站不住脚。

一,“穷养儿子、富养女儿”的意图。为什么会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儿”?我们不妨搜索一下记忆,你就会发现,历史中的花花公子大多是地主老财的孩子,他们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在成长中根本就没受过一点灾难,一直生活在一种财大气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环境中,导致部分公子哥秉性变坏,无恶不作,这类人的做法对于当时的贫苦人来说真是恨到极点了,简直是一群没有人性的东西,于是有明理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儿子一定不能富养。至于说要富养女儿,这就是针对贫苦人家的闺女来说事了,有个别穷人的女儿耐不住贫困,一旦成人出嫁了,总认为自己是抱着金碗讨饭吃,于是便有水性杨花、红杏出墙之说了,这种伤风败俗之事在当时那是非常之丑事,所以有人会提出女儿要富养,其实你即使富养了,嫁到贫穷的婆家,她能适宜吗?

二,穷养富养也难改天命。三字经开篇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观点反应出一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可以影响这个人的本性。我认为影响不是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就说明了这一点。“狼走千里吃肉”同样也证明了本性难改。所以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儿”这个观点只是有些人的想法,穷养富养根本就改变不了他的本性。我们身边能否定这个观点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再此不作举例,以防对照。

总之,我认为“穷养儿子、富养女儿”这道理不充足,本性决定动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