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为什么林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红楼梦》中,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不是一点反应都没有,而是反应非常强烈。书中说,黛玉和宝玉讨论修改《芙蓉女儿诔》,当贾宝玉讲到“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句时,“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这就是林黛玉对晴雯之死的强烈反应,以书中之意解读,似乎隐含“兔死狐悲”的寓意。庚辰本在此处有双行夹批,道是:“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弦外之音,这篇《芙蓉女儿诔》是为黛玉而作。作者暗示,晴雯之死隐伏黛玉之死,或者更直接地说,晴雯死了就是黛玉死了。这样的反应是不是十分强烈呢?
那么,晴雯之死为何是黛玉之死,这两人之间有关系吗?
“芙蓉女儿诔”实祭林黛玉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红楼群芳玩摇骰掣签游戏,林黛玉掣得一支芙蓉,签上有四个字“风露清愁”,背面有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毫无疑问,林黛玉的花语就是芙蓉,贾宝玉见芙蓉而作《芙蓉女儿诔》,林黛玉十分在乎宝玉对自家的评价,因而对祭文要作修改。这段情节,名为祭晴雯,实则祭黛玉。
“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诗出自欧阳修《和介甫明妃二曲》,又与贾探春“日边红杏倚云栽”形成互举关系。欧阳修这句诗,其实点化自《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既对应了林黛玉的雅号潇湘妃子,也把探春、晴雯一并隐含其中。而且,暗点林黛玉是“明妃”,遥伏探春清明远嫁——“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芙蓉花神在这里就已经暗伏了结局。
王夫人抄件大观园时,说晴雯“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王夫人的这句话,在晴雯之死故事中有照应。晴雯临死前,对贾宝玉身边的丫鬟说:“如今天上少了一位花神,玉皇敕命我去司主。”丫鬟把晴雯的话说给贾宝玉听,宝玉十分挂念道:“但他不知是作总花神去了,还是单管一样花的神?”丫鬟一时答不上来,因见园中池上芙蓉正开,就杜撰说晴雯是去做专管芙蓉花的花神。
黛玉是芙蓉花,众姐妹说只有林姑娘配做此花,能陪同者只有宝钗(牡丹花)一人。晴雯去做芙蓉花神,那就意味着晴雯之死便是黛玉之死。所以,当贾宝玉读完《芙蓉女儿诔》时,书中出现了惊悚的一幕,丫鬟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丫鬟这一惊呼,也把贾宝玉吓了一跳,回头看时,却是林黛玉“从芙蓉花中走出来”。
晴雯是去做管芙蓉花的花神,黛玉则是芙蓉花,贾宝玉祭的并不是花神,而是芙蓉花。晴雯死了,芙蓉花就没有了魂魄,林黛玉“冷月葬花魂”的结局也就隐藏在这段故事中。面对死亡,晴雯是什么反应,黛玉就是什么反应。贾宝玉点透其中“玄机”,林黛玉的反应更是强烈。
“姽婳词”伏黛玉之死贾宝玉在杜撰芙蓉女儿诔之前,贾政杜撰了一个姽婳将军故事。这个故事寓意极其深刻,其中暗伏了荣国府之败,涉及到书中的饯花节,更是隐伏了黛玉之死。
本回答不详解姽婳将军的故事以及《姽婳词》,只以本题为线索,简要解读其中几个特殊的符码。
青州恒王说的是明朝的藩王。恒,本字做“亙(亘)”,即“二”从“月”,后来,又演化成从“二”从“明”,恒王暗喻的是明代藩王。荣国府就是明代一家藩王,林黛玉在荣禧堂中见到了第十二代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荣穆王”。青州,暗指的大清,寓意“清明”,也就是大清取代了大明。
林四娘有多重隐喻:其一,说的是燕王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朱元璋以“金木水火土”给朱家皇室确立字辈,第二代就是“木字辈”,燕王因藩镇坐大而篡夺了皇室正统。书中多次以“四个女人”、“四儿”来隐喻这段历史,尤其是把小燕、四儿并在一起写,分明说的是燕小四,朱棣排行老四。其二,说的就是林黛玉。其三,暗点了贾宝玉、林黛玉的仇家孔四贞,桂林靖江王就是消亡在这个被孝庄收为义女的孔四贞父亲孔有德之手。
孔有德贾宝玉、林黛玉痛恨仕途经济,不尊孔孟(朱元璋称一母同胞的大哥为“孟兄”),其原因与此相关。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这一句中的“丁香”就是书中所说的天香。我曾经以《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解读了《红楼梦》中的一切香,都出自朱元璋出世时因“仙缘”而诞生的“香缘”。“明珠”即“朱明”。“丁香结子芙蓉绦”,这一句十分奇怪,有为寓意而生拼硬凑之嫌,但以“天香”而言,朱家之人就是“香丁”,香丁之中便有芙蓉花神,也就是林黛玉。
朱履祜之子朱亨嘉在崇祯死后(秦可卿之死暗喻崇祯自缢),更换黄袍(更衣),在桂林王城面南而坐,自称监国,做了大明代理皇帝。这家藩王称帝十分奇葩,竟然以洪武为年号,废除了其他所有的年号、帝号、庙号,直接篡夺了朱明皇统。不久,朱亨嘉被隆武帝活捉,以其得暴病身亡为名,绝密缢杀于福建连江。书中很多人物都隐含了两种结局:缢杀或病死,尤其是林黛玉。
朱亨嘉死后,其堂弟朱亨歅继续做靖江王。顺治七年(1650年,南明永历四年,农历庚寅),明朝叛将孔有德(属虎)攻陷王城,缢杀朱亨歅。“月中桂子”虎年遇虎人,明代最“恒久”之藩王“虎兔相逢大梦归”。1649年6月21日 14:15:14芒种节结束,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未时交芒种节”。书中以此节点,提前预示了靖江王的结局。
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其名与判词中就隐藏了“桂林”,以及靖江王的结局。不过,这还不是《红楼梦》中最终的送别花神,张道士说的“四月二十六日”,才是真正书中真正的“交芒种节”。这是题外的话,搁下不表。
杜撰了《姽婳词》,便又杜撰《芙蓉女儿诔》,这其中是有逻辑联系的,都是隐伏的“芙蓉”之死。那么,晴雯、林黛玉为何是芙蓉花呢?
林黛玉生长在桂林靖江王城“甄宝玉送玉”故事中,“那僧”对道人说:“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这株绛珠草说的就是林黛玉。这一细节已经十分清楚地交代了林黛玉原本就是荣国府的主人。
靖江王城坐落于广西桂林漓江之岸,背靠大石峰独秀峰(青埂峰的原型)。广西的大方向在金陵之西,漓江发源于灵渠,靖江王城就是在“西方灵河岸上”。朱元璋大哥朱兴隆是靖江王始祖,也就是书中的“兴隆街的大爷”。
兴隆街大爷“夤缘复旧职”,朱元璋因为天香而诞生于“子丑之时”,靖江王因为这段“仙缘”、“香缘”、“夤缘”而做了只有亲王才能做到的藩王。明初九大藩王中的八家都是皇子亲王,一世祖直接就藩,靖江王则是到了三世祖朱守谦时才之藩藩地——“三生石”之一寓意即指此。
林黛玉拥有养荣丸,养的就是荣国府。贾宝玉是“假宝玉”,不过是赤瑕宫之主神瑛的侍者,仆人而已。庚辰本中,第三回的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林代玉”即以桂林靖江王取代了朱元璋皇室正统。
朱亨嘉称帝,被隆武帝朱聿键攻陷王城而活捉,当时,一个太监将三岁的王子朱若极隐藏在雪洞之中,逃过一劫。“雪洞”,既是薛宝钗的住处,故而,晴雯死了,林黛玉就在薛宝钗那里。黛玉即死,那就是“金钗雪里埋”了。金钗不是单指薛宝钗,而是金陵所有金钗。
后来,这个太监把朱若极带到了全州,在湘山寺出家。这个王子就是后来的清初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全州,湘江流过其境,湘江的源头也是灵渠,此地依然是“西方灵河岸上”。故此,林黛玉雅号潇湘妃子,却不是说她一女嫁二夫,而是隐伏林黛玉的两种结局。
潇湘是借用的湘江,古称湘水,当然也包括了湘江流过的全州。书中又以潇湘借喻芙蓉国,林黛玉就是芙蓉花神。晴雯死前说自己要去天上去做花神,其伏笔就在“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段故事之中。黛玉葬花与宝钗扑蝶是一个故事的两写,宝钗在这回书中是“杨妃”,李白又把杨妃形容成飞燕,黛玉的结局就有被缢杀或者假称病死的寓意,晴雯之死就是黛玉结局的一种写照。
故而,《芙蓉女儿诔》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飞燕葬花,就与沁芳之泉有关。
贾宝玉的祭文中说:“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这个时间,就是朱亨嘉称帝,到桂林靖江王覆灭的时间。
《红楼梦》中为什么林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红学界一向认可"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说法,晴雯死了,林黛玉怎么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如若是这样,那么,晴为黛影这种说法也就不成立了,而且也不符合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行千里”的创作风格。
第78回,晴雯死后,贾宝玉为其作了《芙蓉女儿诔》,在夜月下,将诔文挂于芙蓉枝上,泣涕念读,这情景刚好被林黛玉撞见,很显然这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请注意林黛玉在此回的出场方式,一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小丫环吓得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宝玉细看,却是黛玉。
宝玉问黛玉这诔文是否有要修改的地方,黛玉便拿了原稿细细品读,长篇大论的文章,她只记得一句“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垅中,女儿薄命。”,两人在这一句的修改上,也显现了黛玉与晴雯的情分。
林黛玉对宝玉说,完全可以用现成的真事,贾府所用的都是霞影纱糊的窗隔,于是建议将“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于是有了第一改:“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垅中,女儿薄命。”
但是宝玉不敢用“茜纱窗下”,说是唐突闺阁,意思就是怕辱没了闺阁之名,并特别提到黛玉平日对晴雯甚厚,于是有了第二改:“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垅中,丫环薄命。”。
但是黛玉又不乐意了,说晴雯又不是她的丫头,何况小姐和丫环用词也不典雅。最后有了宝玉的第三改:“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
此句一出,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林黛玉为何会有如此反应,很显然她GET到了这句的精髓。
“红绡帐里”这句出自宝玉,宝玉对于自己的才华一向没有自信,每次做诗,他总是力撑林妹妹,还不忘记自我调侃。但这一句并不是指宝玉是庸才,而是鉴于晴雯的身份,她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没有地位甚至没有父母,而像她这样的女孩,在那个时代在贾府并不是个例。这是她俗世的一面。因此,宝玉悼念她用滥熟于世的“红绡帐里”非常合适,亦并无不妥。
但是,黛玉一看,便要将“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俗味瞬间蒸发掉了一半。茜指代红色,也是红楼梦的主色调,女儿红,血的颜色,悲剧的象征,更是青春的热情。
还记得贾母将黛玉窗户的“霞彩纱”改为“软烟罗”吗?前者是绿色,后者是红色。黛玉的更改不自觉的将自己的品性放入其中,正是她口中所说的“现成的真事”。我们也看出,这是作者在自觉的将晴雯之死过渡到黛玉身上,从而引出黛玉的看法。
宝玉在林妹妹面前从不说个“不”字,几乎都是顺从。但是这次,宝玉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他不敢用“茜纱窗下”的原因,是怕唐突闺阁。宝玉说茜纱窗是黛玉的窗,而晴雯是他的丫环,这样就变成了黛玉悼念晴雯了,因此,他将公子和女儿改成了小姐和丫环来与其相配。
正是此处的关键一改,从身份上对她们做了区分,一位贵族小姐悼念一位平民少女,体现出了黛玉对晴雯的悼念之情。
宝玉为了成全“茜纱”新句,宁愿将自己的情感掩埋,成全黛玉的妙句,并且还把情感做了一个移植,从自己身上转嫁到了黛玉身上,这既体现了宝玉的性格,也是作者有意将晴雯的命运转向叙述黛玉命运的关节点。
但是黛玉觉得这样也不妥,晴雯不是她的丫环,即使对她有情,也不能占用宝玉的情感。最后贾宝玉将公子、女儿、小姐、丫环都去掉,直接变成了我和你,即“我本无缘,卿何薄命”,这个卿字,在古代是夫妻之间的爱称,是很私密的称呼。
在林黛玉看来,不论是公子女儿,还是小姐丫环,这都是附加在世人身上的符号,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最后宝玉一改,句中只剩下了“我”和“你”,当脱离了一切的外在形式,还原到两个个体生命的对话时,对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而言,任何外在的压力对于他们都是无所顾忌的,只有“我”和“你”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句话,又是从宝玉嘴里说出来,黛玉在贾府又面临重重困境,她听后忡然变色,已然是想到了她和宝玉的结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种非现实的分离在她的心中翻江倒海,对她的触动很深。
一句话改了三次,共产生了四个版本,仔细品读这四个版本,由俗到雅,由浅入深,从梦想到现实,从晴雯的命运到黛玉的结局,都 一一呈现了出来。贵族小姐也好,平民少女也罢,除却身上的符号,都是彼此的镜子。
《红楼梦》中为什么林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红楼梦》会有各种隐喻,其中,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就是这样一个隐喻。很多人认为这表明两组人之间感情深厚是不全面的。真正含义是曹雪芹通过描写两对相似的人,来伸张不方便直接描写黛玉宝钗的隐笔,借由晴雯袭人说出来。主人和奴才身份天差地远,即便从小一起长大,晴雯死并不见黛玉伤心也是因此!
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关系时,并没有刻意刻画黛玉与晴雯的关系。只说晴雯经常替贾宝玉往来潇湘馆,传递一些物品。而黛玉与晴雯互动并不多。我认为晴雯和黛玉性格相似,两人并不会那么融洽。反倒是林黛玉和袭人前期一直很融洽。这一点三十一回一个情节说的清楚。
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林黛玉进来,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地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的一笑。黛玉道:“二哥哥不告诉我,我问你就知道了。”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笑道:“好嫂子!
贾宝玉,晴雯,袭人三人吵架,林黛玉突然出来解围,晴雯一见林黛玉来就出去了,黛玉也没管她,直接去安慰袭人。之所以这样,我认为第一恰是晴为黛影的安排。晴雯牙尖嘴利不饶人,明知自己不对却不会道歉,作者借由林黛玉之口向袭人表达确是晴雯不对的事实。第二则是林黛玉和晴雯确实没那么交厚,林黛玉第一时间照顾袭人的情绪,表明袭人在黛玉心中更重要。
晴雯死,林黛玉看到贾宝玉祭奠晴雯却并不伤心难过。还和贾宝玉讨论了《芙蓉女儿诔》的遣词造句。这难免让人奇怪,林黛玉为什么不伤心?林黛玉应该伤心么?我认为林黛玉会感伤一下,并不会太难过。这就像邻居家去世了一个和你一般大的孩子一般,你或者会有一瞬间难过,但并不会哭天抹泪的伤心。
通过林黛玉对晴雯死的淡漠,也让人联想到为何薛宝钗对金钏儿的死的淡漠,了解王夫人为何会毫不留情的撵走金钏儿和晴雯,并不表示他们是坏人,只能说奴才和她们的身份相差太大,她们会有一瞬间的感伤,却并不会太伤心。王夫人能为金钏儿哭,已经表示主奴感情不错了。从林黛玉对待晴雯之死的态度表明读者也完全没必要苛求薛宝钗,她们的行为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太伤心反倒有失体面了!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红楼梦》中为什么林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谢邀!
晴雯虽然在红楼梦中被暗喻为林黛玉的影子,但其实并没有体现出她俩之间有特别的连带关系,只是貌似而已并非神似。晴雯在贾宝玉的心中自然有一席之地,可并不代表黛玉爱屋及乌也待见她,何况她俩儿关系本来就不是很好。
再者红楼梦虽然赋有神话色彩,但描写的必定是封建社会的故事,这就造就了晴雯这一悲剧性人物的必然性。书中的晴雯只是个下人,在封建社会下人是什么?用探春的话说,就和猫儿狗儿一般,更何况是那么大家族中的猫狗,死了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关键的问题是林黛玉是为情而来,系情的无非是贾宝玉而已。她流的泪是不少,但几乎都是围绕着贾宝玉一人而流的,本来就是报恩还泪来的,怎么可能有多余的泪水流给别人呢!
以上仅是个人的观点和体会,如有疑意,欢迎朋友们指正,谢谢!
《红楼梦》中为什么林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晴雯谢了,林黛玉不是没有反应,而是反应小,表现得也不是很明显,但并不是淡漠冷血,也不是事不关己,更不是毫无悲戚。
黛玉的笑意黛玉满面含笑地戏谑宝玉写给晴雯的祭文,并无恶意。这种情景是宝黛日常,他们之间,除了哭闹就是玩笑,别有情趣。很显然,林黛玉这是在和宝玉玩闹,林妹妹这个调皮鬼最喜欢捉弄宝哥哥了。
论写作,黛玉是优秀的,没少指点宝玉,尤其在元妃省亲的那晚真是帮了大忙了。所以,她在探讨祭文的措辞这方面表现得积极活跃。但这不能说明,晴雯死了,黛玉开心。
黛玉和晴雯的关系是不错的怡红院起争执,黛玉及时出现,巧妙化解了尴尬的气氛,宝玉不再提撵走晴雯之事;晴雯是受宝玉之托给黛玉送旧帕子的可信之人;宝玉亲口说的,素日里黛玉待她甚厚。
黛玉是个连花落了都很怜惜的善良女子,昔日里关系不错的丫头突然没了,她不可能无动于衷。
修改祭文表达哀伤的方式不是只有嚎啕大哭一种,黛玉的方式就是作诗,就像刘宇高兴了要跳舞(此梗源于《国风美少年》节目选手),什么《葬花吟》啦、《秋窗风雨夕》之类的。
黛玉辅导宝玉写祭文,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才干,是为了帮助宝哥哥,也是为了将祭文改得更加完美,来祭奠去了的晴雯,这样算是对得起她,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心,抒发了自己的缅怀之情。
宝玉的原文是“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终稿是“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黛玉说,将烂大街的“红绡帐里”改成眼前现成的“茜纱窗下”,“茜”是红色,只因自己的窗户是霞影纱糊的。这霞影纱就是银红色的软烟罗,在刘姥姥游潇湘馆时,贾母科普过,与潇湘馆的翠竹最是相配成趣。这样一改,就成了潇湘馆里的黛玉小姐多情,奈何晴雯丫头如此命薄了,其实是浅浅地透着黛玉的哀伤的。
黛玉不同意宝玉改成“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一来是因为小姐丫鬟的字眼不雅;二来是因为晴雯不是自己的丫头,名不正言不顺;三来恐怕就是黛玉不喜欢称呼晴雯为丫头。
小姐丫头对晴雯来说有种贬低之意,黛玉眼里没有那么深的主仆贵贱、门户之别、等级森严的观念,她对紫鹃是极好的,视她为闺蜜,就像贾宝玉对家里的丫头们也是极为友好的,尊重、爱护她们。宝黛精神合一,思想进步,对刻板的封建礼教是有共同的反抗意识的。这是黛玉与宝钗最大的不同。
亲疏有别黛玉最亲的丫头莫过于紫鹃和雪雁,外面的丫头关系再不错,也是隔了层的。晴雯是宝玉的丫头,若是换成自己的丫头紫鹃去了,黛玉非得哭昏过去。
生死看淡黛玉虽感性,却也是个聪明人,生死有命,无能为力。黛玉这病恹恹的样子,每日用药物补品为继,真的说不好哪日就去了,就去找她了,生死早已不那么在乎了。她怕的不是死,而是心愿未了,若是宝玉不与自己好了,她是会作践自己的身体的。哪怕在她和宝哥哥的大婚之夜死去,她也是开心的,幸福的,她会含笑九泉。
就如惜春对入画,入画被撵,惜春无动于衷,小一不信她一点儿主仆之情都没有,只是看开了,迟早会散,先走一步就去吧,她也是要离开的,长痛不如短痛。所以,对于晴雯之死,黛玉伤感得并不深切。
PS:图片源于网络
《红楼梦》中为什么林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红楼梦》中为什么林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晴雯死亡以后,贾府应该有许多人感到神清气爽,感到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那些被她抢白过的老妈妈们、被她打骂过的小丫头们自不必说,她的主子贾宝玉在听闻晴雯死后,百般诱导一个伶俐的小丫头,直到小丫头说出“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花神”,贾宝玉如释重负,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不用悲伤的理由,开心的笑了。
晴雯之死,既然与他关系密切的这么多人都没有伤心,所以与她关系疏远的黛玉也不必伤心。
黛玉与晴雯有多疏远呢?纵观《红楼梦》就可以发现,黛玉与晴雯几乎没有交流。黛玉去怡红院和袭人开玩笑的时候,晴雯的表现是转身就走连个招呼也不打。
黛玉与晴雯的交集,只有第34回宝玉挨打之后,让晴雯去给黛玉送了两块破手绢儿,晴雯还不想去。“白眉赤眼,做什么去呢?到底说句话,也像一件事。”
在晴雯的反复提示下,贾宝玉“撂与”(扔的意思)晴雯两块破手绢儿,让晴雯给黛玉送去。(贾宝玉刚喝完玫瑰露水,如此清凉又香甜的饮品,明知道表妹怕热易中暑,但就是不送给黛玉)
晴雯拿着两块破手绢来到潇湘馆以后,与林黛玉的对话如下:
黛玉:“是谁?”
晴雯:“晴雯。”
黛玉:“做什么?”
晴雯:“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
黛玉:“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
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
黛玉:“放下,去罢。”
黛玉与晴雯的对话没有任何亲热的感情,她字数最多的那句话是让晴雯向贾宝玉传达她的客气。黛玉连一句“费心”都没说,意味着两人的关系陌生、疏离,“放下,去罢”四字写明了黛玉不耐烦。
许多读者朋友因为“晴为黛影”一句,以为黛玉和晴雯的关系很好,其实不然。“晴为黛影”的真正含义在贾宝玉的身上,是指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与对晴雯的感情是一样的。并不是指她们两个长得像或者指她们两个关系好。
晴雯死后,贾宝玉给她写了一首《芙蓉女儿诔》,刚刚装模作样的念完,黛玉就来了,于是两个人说说笑笑,认真的切磋用词用典,把一篇祭文改了又改,完全不像是给晴雯写祭文,反而像给晴雯庆生一样。
贾宝玉说林黛玉“你们两个亲厚”,也只是为了诱发黛玉的悲伤情绪而已。(贾宝玉的谎话太多,不必当真)
晴雯死亡大家都不伤心是一件非常有深意的事情。
因为晴雯是贾母钦点的贾宝玉的准姨娘,而且晴雯平时仗势欺人的时候,举的是贾母的旗帜、仗的就是贾母的势。所以晴雯是贾母的代言人,她的言行代表的是贾母的思想与利益。
所以晴雯的死因里面就饱含着阶级斗争的因素。从她自己把自己弄感冒开始,宝玉三番五次地让她生气、逼着她补雀金裘,王善保家的作为最低层的代表在王夫人跟前告状,王夫人骂晴雯撵晴雯等等,无不暗示着反对贾母独裁统治的人数多、势力强。
晴雯死后宝玉与黛玉不哭反笑,说明贾母的脸面、架子虽在,但是里面真实的世界已经完全崩塌了。宝玉和黛玉作为贾母最亲的亲人,表面上对她恭敬有礼,实际上早已对她那一套虚假的礼体厌倦、嘲笑不已。暗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已经分崩离析四面楚歌,只等一阵轻巧的微风温柔的吹来,就会将贾母的封建大厦原地爆破化为齑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