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500年,而王莽到唐太宗是600多年,丢的一百多年去哪了?

是作者历史水平差?还是这里头有什么误差?亦或是,西游大陆和我们不在一个次元?

取经路上,孙悟空总是以“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自吹自擂。以《西游记》所设定的取经时间算账,孙猴子夸耀的“五百年前”就得从贞观十三年(639年)往前推,那就要上溯到公元139年了,这一年是东汉第八位皇帝刘保永和四年。

但是,唐山过两界山时,刘伯钦却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称帝,第二年是始建国元年,用的是新莽年号,算是正式篡汉了。630年之后,才是贞观十三年。也就是说,刘伯钦所说的时间与《西游记》的“五百年”,相差了130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巨大的误差呢?是《西游记》的作者历史知识匮乏,还是有意错写?“五百年前”为何落脚到汉孝顺帝永和四年?

刘伯钦绰号镇山太保,陈老汉竟然活了130岁

却说唐僧在双叉岭遇到了一个大汉,这条大汉自我介绍道:“我是这山中的猎户,姓刘名伯钦,绰号镇山太保。”于是,唐僧便把他叫做“太保”,书中也以“太保”写刘伯钦的故事。刘伯钦,镇山太保,这其中就隐藏着“刘保”。所以,“五百年前”暗指的就是刘保永和年间的事。

永和年间,其实并无值得书写的重大历史事件,更无与《西游记》相关的历史隐喻。以刘伯钦说王莽,唯一能够得到比较合理解释的,就是刘保的谥号“孝顺皇帝”。为什么吴承恩要借用“孝顺皇帝”,并且重重地写进《西游记》中呢?这其中的“玄机”,就得继续看原著中的故事了。

刘太保的母亲知道唐僧是来自大唐的高僧,便要儿子留下他,给刘太保的父亲念经超度在地狱中受难的亡魂。唐僧二话没说,为刘太保的父亲念经做佛事。当夜,刘太保的父亲就给家人托梦,说自己已经超度,“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

这就奇怪了,唐僧念的是佛经,地府中的阎王不把刘太保的父亲送去佛界,而是让他投托中华富地家。佛祖不是说,南儋部州是“贪淫乐祸”的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吗?唐僧念了《度亡经》、《金刚经》、《观音经》、《法华经》、《米勒经》、《孔雀经》,分文不取。众比丘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讨要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如来佛祖还说“卖贱”了,到底哪里才是“贪淫乐祸”之地呢?

刘伯钦家这段故事,其实就暗藏了130年之谜,吴承恩说的是“孝道”。

离开了两界山,孙悟空保着唐僧来到了陈老汉的家。孙悟空问陈老汉:“你今年几岁了?”老汉答道:“我痴长一百三十岁了”。陈老汉的年龄,恰好是“五百年”与王莽篡汉之间的时间差130年。这是怎么回事呢?

130年隐藏“孝皇帝”,刘保驾崩暗藏大明都城

吴承恩没有写丢百年历史,相差的130年,通过陈老汉的年龄予以补足。这一百三十年,其实如圆规的半径,以两个圆点圈住了上下130年的历史节点。

第一个圆点所圈住的就是刘保,也就是东汉“孝顺皇帝”。再以贞观十三年为圆点,又圈住了唐睿宗大历四年。大历四年不重要,重要的是唐睿宗(中宗)的谥号是“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之所以吴承恩在书中隐含唐睿宗,是他在第二次做皇帝期间办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两次诏令太子李隆基到太学行释奠礼,拨官府三十户人家专门打扫曲阜孔林,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

唐睿宗李旦尊崇儒教,与《西游记》中的“西天取经”故事形成鲜明对照。那么,吴承恩为何在佛法东渐的故事中,隐藏了对儒教的尊崇呢?这个疑问,咱们下文再讲。

东汉孝顺皇帝刘保崩于建康元年(144年),“建康”这个年号,便把另一个圆点固定在了明朝。《西游记》中真正的历史背景就是明朝,这个时代背景我已经通过《西游记》的版本,以及书中的隐喻解读过多次,此处不再重复。

明朝建立于1368年,加上130年,就到了弘治年间。弘治帝的庙号是“孝宗”,明朝以孝治天下,皇帝谥号中基本都有个“孝”字,明太祖是“大孝皇帝”,帝陵就叫孝陵。不仅明朝,历朝都崇尚孝道,很多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个“孝”字,后面要讲到的唐太宗李世民,谥号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史书中虽然没有记载朱佑樘如唐睿宗那样尊崇儒教,但却以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爱惜人才而赢得了“弘治中兴”的历史局面,推行的儒、法之道。朱佑樘死后,其谥号是“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有意思的是,东汉孝顺帝的庙号是“敬宗”,虽然这个庙号被废除,但历史却依然记录在案。

“130”还可以画出无数历史轨迹,仅举这几个历史节点,就能看出吴承恩的深刻寓意,他着重强调了一个“孝”字。

《西游记》以“孝”立意,讨论思想启蒙时期的文化交融

如来佛祖大闹天宫又“安天”之后,便在灵山对僧众说:“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佛祖这就要启动早就谋划,且经历九世而没能实现的“佛法东渐”计划了。

读《西游记》其实不必深究所谓的四大部洲究竟指的是哪里,其东胜神州、南儋部州说的都是“东土大唐”。因为东土大唐以老子为先祖,尊崇的是道教,所以,佛祖暗中指使十殿阎王把李世民弄进了地府。太宗无奈,只得派刘全去阎王那里“送南瓜”。

刘全,就是“刘人王”,南瓜就是南儋部州。李世民把南儋部州“献给”了佛界,那就意味着佛法就要到来了。但是,唐朝大臣中有人坚决反对佛法东渐,此人便是与萧瑀展开激烈辩论,上疏“止浮屠”的傅奕。

这场辩论,其实是发生在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4年)的一段真实历史。傅奕主张“共遵李、孔之教,而无胡佛故也”,佛法未进之前“孝子承家,忠臣满国”,主张“布李老无为之风,而民自化;执孔子爱敬之礼,而天下孝慈”,建议将周孔之教封送西域,以抵制佛教思想的流传。

在与萧瑀的大辩论中,傅奕义说:“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非出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历史记载,傅奕这番言论将萧瑀驳斥得哑口无言。

但是,在《西游记》中却是萧瑀赢得了这场辩论的胜利,唐太宗于是大办佛事,最终以唐僧西天取经以达成佛祖的佛法东渐。但是,吴承恩在书中暗写了佛界与南儋部州、东胜神州一样,充满着欺诈、贿赂与杀戮,其觉悟远远低于唐僧的佛法不能“劝人为善”,自身都需要不断“修持心性”

第一回书写的就是佛祖在灵山“修持心性”,修持的结果是石卵中诞生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孙悟空。猪八戒下到福陵山,便“咬杀母猪,可死群彘”,福陵山即“佛灵山”,就是灵山。原著中,唐僧是没有父亲的,沙和尚说:“先把姹女婴儿收”,说的是唐僧的身世,“姹女”是未出阁的美少女。唐僧是金蝉子转世,也是从灵山出来的佛门弟子

这些,岂不就是傅奕说的“尊无父之教”吗?

吴承恩移植武德七年傅奕“止浮屠”,与萧瑀的佛道儒之辩,因而以“五百年前”、王莽篡汉相差130年的历史,针对性地提到几个以“孝”著名的皇帝,分明就是在驳斥“无父之教”。《西游记》的大背景是明朝思想启蒙时期,不但主张以孝治天下,更坚持以儒道为本,兼容西教,书中所呈现的佛道之争,说的就是这个寓意。

让傅奕、萧瑀的这场辩论穿越到唐太宗时期,也是以玄武门之变,暗说李世民也是尊“无父之教”。地府之中,李世民被李建成、李元吉揪打索命,十分狼狈。

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500年,而王莽到唐太宗是600多年,丢的一百多年去哪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专门写文章讨论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本头条号找来看一看。这里简单说一下吧。

其实不能说那一百多年丢哪里去了,只能说作者吴承恩要么是计算错误,要么是没在意这些,只说了一个人们大家都知道的历史事件作为开始的年份,因为从唐太宗贞观十几年(孙悟空遇到唐僧的时间,具体年份忘了)往上推500年的话,应该是东汉和帝时期,距离王莽篡权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那么这样算起来的话,孙悟空实际上在五指山下压了600多年。

但是吴承恩借五行山的一个樵夫之言说出了五行山的来历,说是王莽篡权的时候,这座五行山从天而降,下面压了一个石猴,那么我们就只能认为是王莽篡权的时候孙悟空已被压到五行山下,所以时间上算起来孙悟空被压的时间并非只有五百年,而是六百多年, 但是西游记中一直强调孙悟空被压了500年,而且孙悟空也认为自己被压了500年,西游记后来的故事情节也并没有对此提出疑问,也没有在这地方埋下什么伏笔,所以我们也只能认为孙悟空是被压了500年,时间上的差别也只能说是吴承恩的计算错误,毕竟他们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公元纪年,靠那么多皇帝的年号来计算年份的确是很困难的,所以吴承恩只说了一个大概年份的历史事件罢了,但是实际上已经差了一百多年。

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500年,而王莽到唐太宗是600多年,丢的一百多年去哪了?

谢邀。

年份这么细致的东西,我们还是挖掘原文吧。

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

王莽篡汉,这一历史事件开始于公元5年,他建立新朝是公元9年。

再看唐太宗时期,玄武门之变是公元626年。历史上玄奘西行正是开始于贞观元年,也就是627年。

然后一算,咦,还真的是六百多年,那么猴子叫嚣被压五百年到底是什么意思?

再看看原文怎么说:

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

wtf?

好吧,吴承恩先生根本就没有尊重历史,唐僧是贞观十三年出发的,贞观二十七年回来的。

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贞观二十七年,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就挂了,然后李治就改年号了,哪里有贞观二十七年?

关于这个历史BUG,吴承恩早在开头就说明了,唐太宗为啥多活了十几年。

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太宗闻言,躬身称谢。十阎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还魂。

那么就按吴承恩的逻辑,唐僧是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出发的,五行山降下就给他算到公元五年。这还是六百多年啊········

忽然被自己的逻辑困住,无法解脱的我

吴闲云先生讲解西游记,认为这里是天庭故意放出的烟雾。悟空大闹天宫后,出现一个狮子精大闹天宫,后来狮驼岭狮子精还是好端端的,也就是说狮子精当时大胜而归 。

小钻风道:“长官原来不知,我大王会变化:要大能撑天堂,要小就如菜子。因那年王母娘娘设蟠桃大会,邀请诸仙,他不曾具柬来请,我大王意欲争天,被玉皇差十万天兵来降我大王,是我大王变化法身,张开大口,似城门一般,用力吞将去,唬得众天兵不敢交锋,关了南天门,故此是一口曾吞十万兵。”行者闻言暗笑道:“若是讲手头之话,老孙也曾干过。”

之所以老说五百年,是为了抹去狮子精大闹天宫的事件,这是天庭的危机公关,为了保存神界的威信,所以大闹天宫的结局只能是失败,所以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狮子精故事,转嫁到孙悟空身上。

所以这忽然不见的一百年并不是BUG,而是天庭有意隐瞒。

这个解释是我唯一能觉得可以圆了说法的解释了。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吴承恩写顺手了,因为五百是个很牛逼的数字。

语本《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五百载大变。”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张生 ﹞与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箇照面儿。”

元 郑廷玉 《忍字记》楔子:“可不道一般树上无有两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

就连中彩票,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五百万。

除此之外,五百年这个说法是悟空自己首先提出来的。我们经常有这么一个习惯,比如现在是2018年了,有时候写日期啥的,还会写成2017年,对于悟空这种活几百年的人来说,可能五百年说顺嘴了,虽然已经到了六百年,但是时间观念还停留在五百年吧。

解释不清的我。。。。

-----------丸----------

文:祁门小谢

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500年,而王莽到唐太宗是600多年,丢的一百多年去哪了?

谢友@祗树 邀。

西游记小说中多处说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500年,但《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唐僧遇到孙悟空时,领路的刘伯钦却说孙悟空是在王莽篡汉年间被压在此地的,仔细计算,王莽篡汉是在公元8年---23年,距离唐太宗贞观时期(公元627年—649年)有600多年,相差有一百多年,是怎么一回事?

一、孙悟空是否被压五百年?

最近网上突然出名的吴闲云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被压五百年其实是另一个大闹天宫的人:

“西游记中恰恰就记录了两个大闹天宫的妖怪,孙悟空是以失败告终的,而另一个跑上去大闹之后,居然是大胜而归的!”

“所以,他所知道的时间五百年,就一定是别人告诉他的。第一个来看望他的人是观音菩萨,因此,观音的嫌疑最大。”

应该说,如果不认真阅读西游记原著,是很容易被这个和原著作者同姓的吴先生说服的,但是请让我们一起看西游记关于孙悟空被压五百年的几处描述,就知道吴先生说的是不成立的:

1、如来佛决定举办盂兰盆会时曾唤聚诸佛、阿罗、揭谛、菩萨、金刚、比丘僧尼等众曰:“自伏乖猿安天之后,我处不知年月,料凡间有半千年矣。”

此处是如来计算的日子,且对自己的教徒所说,应该不会有错,半千年就是五百年。

2、观音去寻找取经人路过五行山时,当时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

这是孙悟空自己说的五百余年,根本不是观音告诉他的。

3、唐僧第一次见到孙悟空,当时“这长老近前细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样: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这是作者作为旁观者身份的口述,与小说中任何人都无关,也就是说,孙悟空被压五百年是吴承恩自己确认的。

二、出现差异的真正原因:

六甲番人认为,小说中刘伯钦并没有直说六百多年,而且也只是此处数据有差异,所以应该是吴承恩随便找了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王莽篡汉”和“孙悟空被压五行山”联系起来,至于王莽到贞观时究竟有多少年,他并无真正考证和计算过。

明朝时还没引进西历,也没有公元纪年,当时的纪年方法主要有:

1、干支纪年: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每六十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王莽篡汉到贞观时有六百多年,就有十组相同的天干纪年,也就是说,至少出现过十个甲子年,十个乙丑年等,吴承恩如果按这个计算,是很难算清楚的。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其后都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比如西游说唐僧取经是在贞观十三年,就是唐太宗贞观年号的第十三年,王莽篡汉后,东汉有十二个皇帝,然后是大分裂时期的魏晋南北朝,然后才是隋朝二帝,然后才到唐高祖,好吧,按这个年号纪年,六甲番人算了半天,也算不清楚多少年。

实际上,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其故事情节或基于传说故事,或基于作者的想象,所以很多细节并没有进行严密考证,存在漏洞也是可以理解的。既然是神魔小说,大家看着娱乐开心就好,太过于注重细节,那就是佛家所说的:

“施主,您着相了。”

我是今天不曾着相的六甲番人,更多精彩,请您关注:六甲番人。

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500年,而王莽到唐太宗是600多年,丢的一百多年去哪了?

新搜神记,用科学和历史打通神话的任督二脉。

说点不一样的,《西游记》本来就是本超现实主义的神话小说。

对于神话的定义,很多人停留在认为它是人类天真的想象上,认为作用是解释万物的由来并且塑造英雄。很多人说神话要反映现实,但却忘记,神话的本身就是超越现实的。

人只能活百年,神可以活千年。人只能背起石头,神可以背起山海。人会老会死,神超越生命。

而这就是神话的魅力,而《西游记》是神话。

既然是神话,就注定不可能与现实一一对应。现实中,唐太宗只在位二十三年,《西游记》中他在位应有三十年。贞观十三年,胡国公秦叔宝于该年病逝,而《西游记》中,他还能宫门镇鬼。唐僧取经在历史上路上只走了三年,往返十七年。而《西游记》里,唐僧在路上单线就走了十四年,没有停留,一天就返回大唐。

小时间节点都不对应,想在五百年上的宏观时间上对应那根本就是缘木求鱼。更何况“五百年”本来就只是一个概数。就象“龙生九子”,一样,没精确度的。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你肯定他不会多一里或者少几里?都说商朝六百年,周朝八百年,清朝三百年,但你真细翻书,分别是554年,790年,276年都有误差。

所以孙悟空被压五百年不必深究。这是比较普通的解释方法。

但如果站在神话角度看这事,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在神话世界,很可能两界山就已经不是人间了。

按照神话的宇宙观,我们所在的人间只是很小一部份。在《西游记》中,世界上有三十六天,下有十八地狱,中有四大部洲,海外还有无数仙岛。这些世界的时间流速是不一样的。

天界是天上一天,世上一年,大家都知道。

但在狮驼国,佛界的时间流速则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比天界还要慢得多。

说明不同的世界,时间流速就有区别。天界、灵山是高维度时间,人间是低维度时间。

从大唐向西天出发,理论上应该是一个时间越来越慢的过程。不同的地域时间也不同,所以唐僧老是记不清时间,要问孙悟空。

当然,有人认为这是个BUG,因为按这样算,孙悟空在佛界说几句话的时间,地上已经好几年了,唐僧还不完蛋?

但他们忽略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高低维度的区别不光是在时间上,还在效率上。与时间形成反比的是做事的效率。如果忽略这一点,认为在高维度空间内做一件事和在低维度空间内花的时间是一样的话,那么在天界就会很吃亏。

比如是修炼千年。如果在天界和人间是等值的话,那天界的神仙要修炼人间的三十六万五千年才有千年法力,那还不如在人间修炼呢。

所以高维度必然有高效率。孙悟空处理事其实是花不了多少时间的。

现在来说说两界山的维度问题。原著说它是大唐与鞑靼的分界,这就是穿越了。因为那时没有鞑靼,只有突厥。而“巩州府”这些,也是明朝以后才有的地名。而唐僧在这遇到第一批妖魔,即寅将军和特处士。事实上这两位是中唐之后才出名。

所以可以把这看作神界与凡界的一个节点,是这“两界”,沿着它开始旅行,时空已经紊乱了。不妨将其看成平行时空。在错乱的时空中,孙悟空被压500年与人间的时间根本不冲突。

可能你会说“作者不是这样想的”。

那才是大错特错。

首先,《西游记》的作者很可能不是吴承恩,它是本“天书”,是取经故事从唐到明在民间生长发展的结果。既使成为小说也不能抑制它的生命力。比如现在《西游记》爱好者耳熟能详的“猴哥”、“俺老孙”都是电视剧带来的发展,原著中是没有的。

而所以我们会把“原著”捧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是受了西方文化观的影响。西方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独立创作完成的,所以很注重原创性。而《西游记》要古老得多,在它的时代中国人并不看重这个。而正因为此,《红楼梦》才被一些学者捧为四大名著之首。因为它在原创性方面是最接近西方小说的。

所以作者的一些构想本来就不是《西游记》的关键要素,而且百回本的作者未必没有超越时空的那种构想。因为古人的时空观与现代人本来就不一样。你能相信百回本的作者不知道老子生活在周朝,李白生活在取经之后吗?按照正统的解释恐怕只有“姑妄听之”或者“游戏笔墨”吧。

但事实上《西游记》很多东西都是很严谨的。比如取经一共得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书,这正是“一藏之数”,也是猪八戒与沙僧兵器的重量。除于三百六十五日,约为13.8年,已经和十四年很接近了,如果考虑历法变迁问题,这个数字还能更近。而在取经中遇上完整的遇到妖怪事件,一共是三十五次。而加上第八十一难,就是三十六次。而经书共有三十五部,加上乌巢禅师传授的《心经》就是三十六部。这些数字都能如此精确,那么“五百年”会是漫不经心瞎写的?它应该还是经过考量的结果,虽然未必是某些朋友说那样“微言大义”,但肯定有它的目的。但具体是什么,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西游记》有玄机的地方还有很多。有机会的话让我们一起揭开。

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500年,而王莽到唐太宗是600多年,丢的一百多年去哪了?

孙悟空闹天宫是在王莽篡汉时,而被救出是在贞观年间,这段按真实历史时间线算是六百三十多年,而西游记中一直提及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或者孙悟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偏差,有两个原因:

一、西游记时间线和历史线不一样

诚如题主所说,西游记和现实历史并不算在一个次元,比如西游记中的李世民在位三十三年,历史上才二十三年,如果历史上李世民多在位十年的话,后面大唐历史肯定也就大不一样,比如武则天彻底没啥希望上位了,按照西游记的时间线,李世民驾崩时,武则天都三十五岁了,在被送去感业寺,李治怕是不会对一个临近四十的大妈感兴趣了,那也就没有后来的武周王朝了,大唐的发展历史会更好。

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

小说时间线和历史线不一致,这一点在古典小说很常见,比如水浒传中的宋朝国祚是四百余年。

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那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九朝八帝班头,四百年开基帝主。

所以,西游记中王莽篡汉到贞观年间是五百多年也就不足为怪。

二、五百年与佛教息息相关

西游记中之所以会用五百年与佛教息息相关,佛教将五百年作为人间佛法存在的一个时代的长度。即从佛住世到佛示寂后500年这段时间叫正法时代。在后面2000年叫相法时代,在往后N年,就叫末法时代。不同的时代众生慧根不同。在正法时代很多人听闻佛法就能深信并实行。甚至听佛一句话就能顿悟。

因此,佛教在中国流传开来后,与佛教有关的小说话本就经常使用了五百年。

灭后五期之五百年也。一期各说一坚固,以示法之兴废。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与此章能生信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