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孙悟空成佛以后,当他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时,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孙悟空修性在斜月三星洞,学艺在斜月三星洞,成佛也在斜月三星洞,取经途中还是在斜月三星洞,为何要“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呢?孙悟空成佛后到底明白了什么,那得要问他的本尊如来佛祖了。

这个孙悟空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总在斜月三星洞呢?孙悟空明白不明白,为何要问如来佛祖?

月到天心处,斜月三星洞引领全书

《西游记》总共一百回,明刻世德堂本把一百回书划分为二十卷,每卷卷首有一个字,总共二十个字引领本卷,暗藏真故事。这二十个字引用的是北宋哲学家、术数家邵雍的五言绝句《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也就是说,第一卷五回书以“月”字总括,第二卷便是“到字卷”,第三卷则是“天字卷”,第四卷便是“心字卷”——“斜月三星洞”便出自于此,是引领《西游记》全篇的核心主题。月到天心,便要西沉,《西游记》成书的年代,正是大明王朝“明月”西下之时。

吴承恩以邵雍的诗划分章卷,也以《皇极经世书》作为全书的开篇。邵康节这部书堪称奇书,解读起来十分麻烦,因此,《西游记》开篇的这段文字恐怕也很少有人去细读。当年我读《西游记》时,就跳过了这一大段古奥的话,直接去看美猴王出世了。

其实,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讲的是“老子化胡为佛”。吴承恩说,天地之数,以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也就是说,从天地开辟之时算起,要经历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才算“一元”,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的一年到来便是“一元复始”。一元之中,又以十二地支划分为十二会,每会有一万零八百年。

而在天地之数前,还经历了一次“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所谓“否极泰来”,到上一元最昏暗的亥会,这才是“一元复始”,天地开辟“而复逐渐开明”焉。简而言之,道家开天辟地的神话起自这一元中的子会。吴承恩引用邵康节的话,说是“天始有根”。于是,“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经过子、丑两会,到了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又不知过了多少会,这才到三皇五帝时代。“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之后,“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佛界诞生

佛界四大部洲即便因道家开辟混沌而诞生,但却远远未及修持心性,佛还没有出世呢。因而,佛便借助道家“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修持心性,佛界“大道”因此而生。如此,岂不就是后文书中老子所说的“化胡为佛”?

花果山本是灵山,水帘洞却是三星洞

佛界修持心性生大道之所,就是东胜神洲的花果山。书中说,花果山山顶上有一块仙石,这块仙石“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这段话无需过多理解,吴承恩分明讲的是这块仙石是道家打造的,甚至可以说是八卦炉中炼出来的,孙悟空进八卦炉大意可以理解为“回炉”

道家打造的这块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仙石内孕育仙胞,仙胞崩裂产一石卵,石卵便诞下一只石猴,也就是后来的孙悟空。于是,这回书的回目就是“灵感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谁修持?肯定不是孙悟空,而是佛界老大如来佛祖(《西游记》之义)。道家在本教灵根源流之花果山打造一块仙石,便孕育了这只石猴,同样说的是“老子化胡为佛”。

石猴出世,住进了水帘洞,洞中有一块石碣,刻着一副对联“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福地,即佛地,花果山是通灵之山,岂不就是佛地灵山?佛祖在此修持心性,水帘洞便是“三星洞”。这一处描写,正与美猴王学道之山完全一致。

美猴王为求长生不死之术,“飘洋过海寻仙道”。美猴王寻的是“仙道”,那就是先要学道教之道。花果山老猿曾经对美猴王说,有三等人不服阎王老子管,“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佛门修得正果是成佛,道家的正果则是成仙,不可混淆。

沙僧在流沙河大战猪八戒时,以一首长篇自述诗讲述了自己的修行经历:“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也是先学道,然后创立了“金光亮”,也就是创立佛教。

美猴王在西牛贺洲,也就是灵山所在之地,来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书中说,“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灵福地,就是灵山佛地。“灵台方寸山”,其中隐含的就是“灵山”,与“花果山福地”是一笔两写。“斜月三星洞”,就是个“心”字,与水帘洞一样,照应的是这回书的回目“心性修持大道生”,佛祖在灵山修持心性。

因此,石猴在灵山修成了美猴王,美猴王又在灵山修持心性,变成了孙悟空。书到此处,孙悟空都没有离开过灵山。

取经途中佛祖随行,三星洞时时相伴

灵台,也是心灵所在,没有“灵山”,哪有佛祖修持心性?那么,佛祖修持的是什么样的心性呢?其实就是悟空、悟能、悟净、唐僧和白龙马。也就是说,这五大取经人都源出佛祖方寸灵台,《西游记》中的西天拜佛求经,说白了就是如来佛法东渐

《西游记》中,隐藏了历史上第一次西天拜佛求经。以孙悟空大闹天宫所隐含的历史节点,可以倒推出东汉时期,汉明帝派遣汉室到天竺国(实为大月氏)迎回佛像,取来真经,因白马驮经有功而建洛阳白马寺。《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汉明帝刘庄“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这就是《西游记》中沙僧所说的“引开大道金光亮”,指的就是“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唐僧取经的白龙马,也是暗写了东汉时期的这次西天取经。汉明帝刘庄是光武帝刘秀之子,曾经被封为东海王。皇帝是真龙天子,所以,刘庄就是《西游记》中东海龙王的原型,白龙马也就是洛阳白马寺的那匹驮经的白马。

从东汉明帝迎回真经开始,宗教史上便开始了佛道之争,道家认为先有道教后有佛教,是老子骑青牛过函关来到胡地之后,教化胡人,然后胡人创立了浮屠教。这段历史在《西游记》中不断被提及,尤其是移植了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萧瑀的一场大辩论,开启了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历史上第二次西天拜佛求经,《西游记》给予了这样的描述,这次取经与汉明帝时期的取经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汉明帝是主动的求取真经,而大唐这次却是如来佛祖不满“老子化胡为佛”,一心一意要“佛法东渐”。因此,孙悟空是“心猿”,白龙马是“意马”。猪悟能被道家大天尊罚到了福陵山,也就是佛灵山。沙僧干脆就是如来佛祖的化身,或者说是一世本尊,是《西游记》中真正的齐天大圣。

关于唐僧师徒五人的真实身份,我在其他文章中多有解读,此处不再细讲。总而言之一句话,《西游记》文本中的西天取经,是佛祖心中的宏愿,取经五人组都是佛祖之心所幻化。也就是说,“斜月三星洞”是佛祖之心,自始至终伴随着取经全程。如此,孙悟空便一直在“斜月三星洞”,不存在回不回来。

然而,孙悟空成佛后,菩提祖师为何不露面。假如见到师父,孙悟空会悟到什么呢?

菩提祖师是大觉金仙,大觉金仙就是如来佛祖

孙悟空学道之地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也就是如来佛祖灵山之心。如此说来,菩提祖师是在如来佛祖心里传授孙悟空本事了?

菩提,本来就是佛门专用语,菩提老祖就是佛门老祖。但是,书中却以一个如来佛祖幻化的樵夫,说菩提老祖在灵山讲《黄庭经》,这便是一个道家神仙了。而且,菩提老祖教授的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暗合道家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之数,孙悟空学的是道家的本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文讲到,“老子化胡为佛”是《西游记》宗教大主题,沙僧讲述自己的经历,就是菩提老祖教孙悟空道家本领的另一种说法。佛,原本是因为道教而开悟的,所以,菩提老祖以道家神仙出场,孙悟空学的是道家本事。这样一来,是不是说《西游记》中的佛界,也就是灵山还有一个比如来佛祖更厉害的角色?

其实,菩提老祖就是如来佛祖。《宋史·徽宗本纪》中说,宣和元年时,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佛改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宋徽宗革佛,与历史上“三武一宗”不同,是立足于“老子化胡为佛”而把佛教并入道教,以道教同化、归化佛教。

于是,“佛”改为道教的大觉金仙,佛以下就是道教中的仙人、大士,观音菩萨又叫做“观音大士”,出处就在这里,此前别无其他典籍。“大觉金仙”的来历,就是《后汉书·西域传》中汉明帝梦见“顶有光明”的金人。

“佛”是指一切佛,但在《西游记》中却具象为如来佛祖。或者说,如来佛祖是书中佛界的最高代表,吴承恩以如来佛表示一切佛。第七回书中,如来佛祖对自己的心魔说:“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西游记》中的“佛”,是以如来佛祖具象的。

如来佛就是大觉金仙,菩提老祖出场时,有一首赞诗,起首两句写道:“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菩提祖师就是“大觉金仙”,是西方妙相,菩提树下悟道的如来佛祖。

因此,孙悟空经常见到师父,完成了佛祖佛法东渐的“心愿(心猿)”,也是师父封孙悟空成佛。如此,孙悟空又悟到了什么呢?

孙悟空是佛祖的心魔、心猿,猴子所悟到的就是如来佛祖悟到的。因为佛道之争,佛祖以武力抗衡,大闹天宫,必定要天庭低头,“玉帝大开金阙瑶宫,请我坐了首席,立安天大会谢我,却方辞驾而回”。玉皇大帝不请如来坐首席,不设安天大会,佛祖便赖在天庭不回灵山了。

“大闹天宫”的故事隐喻极深,简而言之,就是佛祖幻化出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大闹蟠桃会,打通了佛法东渐的“通天大道”

但是,佛法东渐途中,佛祖不但遇到了道家的抵抗,还有来自灵山(狮驼国等)本教的反对,尤其是另一支西教也正在东渐。因此,佛祖悟到,即便是完成佛法东渐,也得按照东土的文化传播佛教,《西游记》中便隐含了“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

《西游记》还有一个书名叫做“西游证道书”,所证之道,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是明代思想启蒙时期文化背景的形象描述和艺术呈现——这就是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所悟出来的“道”。“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西游记》孙悟空成佛以后,当他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时,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是年,斗战胜佛道满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载,离大罗天大自在天圆满之境仅余一年。功德圆满前,他决定重新走走自己走过的路。

这一日,他又来到了当初学艺的斜月三星洞。位于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承载了他与菩提老祖的太多的回忆。印象中,老祖一如既往的高深莫测,神秘异常,以至于时至今日,依然无法获悉老祖去了哪里,亦或来自何方?这里跟几万年前似乎没有什么不一样,山依旧是那山,洞也还是那洞,所不同者唯有岁月尔。空旷的大殿孤寂寥寥,一样的空无一人,悟空重新坐到了自己当初的座位上,望着那正中老祖的座位,闭目回首过往。

自被菩提老祖逐出师门后,虽数次回返,的但每每感觉皆有不同。特别是成佛之后,随着修为和境界的提升,他似乎开始逐渐明了老祖的当初的良苦用心了。

菩提说:“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罢”。菩提说:“三更之后,无人之时,你便来寻我,我传你那神通之法”。菩提说:“方才之间,唯心而已。心无挂碍,方得自始终”。菩提还说:“你终究是忘不了那滚滚红尘之事。罢了,自今日起,你不识我,我亦不认得于你。日后惹出事端,不得提及随吾修行之事”……往事种种心头过,不觉岁月已千年。

记得九万年前,他随金蝉子转世西域一行,途经五庄观。因贪食镇元子的人参果,惹出通天的篓子。一时无法善了,便重回斜月三星洞,向祖师求取于解决之法。菩提没有见他,只于冥冥中传出一言:“悟空,你知错了吗?”。行者以为老祖所指为五庄观之事,便扑倒就拜,道曰:“俺老孙知错了”。老祖叹息一声,终究没有细言。指出南海尚有一方可求后,便再次归于天地,似乎从未出现过。现在回首,老祖所指岂是单指五庄观之事?

记得八万年前,魔罗重生,黑莲乱世。他于最后以己之身,汇集十八粒无骨舍利,牺牲了肉身,终于平定了那场风波。现在回想,那同为西牛贺洲的出家人,着实闹的过分了,欲取代佛祖后,独掌这三十三天,十九层地,最终玩火自焚。那一次,他以为自己完了,但终于还是被佛祖找了回来。湮灭之际,他隐隐听到耳畔再次想起老祖的质问:“悟空,你知错了吗?”那一瞬间的愣神,居然成了他复生的契机。而后,他在斗战胜佛殿发呆了近千年。“我真的错了吗?我错在哪里?”

七万年前,万佛之典后,斗战胜佛荣升斗战祖佛。典成后,他又一次回到了这里,一坐又是千年。几万年前的那句话似乎余音绕梁,绵绵不绝,“悟空,你知错了吗?”,“悟空,你知错了吗?”,“悟空,你知错了吗?”……此刻这一句质问,似乎成了等同于”南无阿弥陀佛”,等同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同于各种咒语。成佛数万载,早已没有了什么心魔,此番不过是为了炼心求道而已。“我真的错了吗?我错在哪里?”

如此这般,每每满万年,斜月三星洞便会迎来斗战祖佛的身影。虽然世间沧桑变化,岁月更迭不止,这里却如同时间静止、空间固定了一般。数万年的问心修炼,他依然知晓这洞府的不凡。所谓灵台,其实是神。所谓方寸,其实是心。所以,灵台方寸者,心神而已。这一座洞府,其实是寄居于心神之上,存在于心灵之间的。“斜月”,西斜落月,也指女子的眉毛。“三星”,一般指福禄寿三星,又或者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再或者岁星行经三个星次,犹言三年。如此,所谓“斜月三星”,不过岁月而已。似乎,这洞府的属地和名字便能说明了许多东西。

此刻的斗战祖佛,已然明了了自己的来历。此前,有诸多的传说。有的传,他乃天地所生的石猴,天生地养,无父无亲。有的说,他是女娲补天,多出的那块五彩石。也有的的说,他其实来自于那地底幽冥深处,第十九层地狱的基石 ,因不甘寂寞,出世透透气的。实则他非常明了,他不过是一丝“念想”、一缕挂念而已,所谓心猿意马的“心猿”而已,随意而生,因念而存。

修行期间,他是菩提老祖的“心猿”,不甘平庸,乐于卖弄。西行路上,他是金蝉的“心猿”,不羁且好杀。魔罗乱世时,他又成了无天的“心猿”,狂妄且凶残。现如今,他是自己的“心猿”,执着于老祖的那一句质问,不得解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老祖希望悟空能够静心清修,不理那凡尘俗世。菩提老祖希望他能够保持初心,一心求道,以得长生。菩提老祖希望他能够低调处世,默默的壮大自己,不轻易显于人前。菩提老祖希望他永远做好自己,不要成为他人的附庸,纵然是心猿又如何。可惜,他终究还是做错了。

悟透的那一日,没有诸天星辰,万丈霞光。没有佛音袅袅,道音阵阵。亦没有天女散花,法螺吹奏。只有那虚空深处传来的一句:“悟空,你知错了吗?”,仿佛亘古就存在的一样。他笑了笑,没有言语。再然后,那邪月三星洞府蓦然不见了,他的心里出现了一粒发光的种子,据说那叫世界。“原来,我一直在自己的心里修行”。他自嘲般的说了一句,然后大步朝虚空走去。

《西游记》孙悟空成佛以后,当他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时,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我是禅悟净慧,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话说悟空圆满完成任务后,如来当然要论功行赏,封了一个斗战胜佛,加冕给了齐天大圣。悟空得到此殊荣,也算功成名就衣锦还乡。

当他再次回到西牛贺州,斜月三星洞时,悟空见景生情,坐在石凳之上感慨万千。此次西天取经九死一生,经历了许多事和许多人,那么故地重游他明白了什么呢?

回想起学艺七载时光,在斜月三星洞里,与菩提师祖共处的日子,老师的神秘的面纱,逐步使悟空的思绪清晰起来,把多年未解的谜题渐渐的捋顺了。

1。菩提师祖之迷。

悟空从东胜神州来到了西牛贺州,西牛贺州是如来佛祖的地盘,菩提师祖说他与如来不曾相识,好像是在糊弄自己。

想那如来佛祖,乃西天一家之长,师父岂能与之无从过往,这是在骗我这个猴子吧!

菩提师祖教我两样本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教我这两样能耐,有何用意呢?七十二般变化是隐藏自己,保存实力。筋斗云难道就是来的快去的爽吗?不是的,而是说遭了难时,跑得快!归根结底菩提师祖教我的本领,就两个字“惹祸!”

最令我不解的是,菩提师祖不让提及我是他徒弟,否则我将会猴皮分离死无全尸。从此他就人间蒸发了,永远不见了踪影。我今天才明白,菩提师祖就是西天的老如来,这一点千真万确没有任何疑问❓

2。玉帝老儿的圈套。

出道时我乃草根英雄,一条如意金箍棒,为我老孙打出了一番事业。那玉帝老儿看到我还有点可塑之才,先给了一个芝麻弼马温。我本想位列仙班,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公务员。可玉帝老儿让我给他当了伙计,不得不让俺老孙气炸连肝肺。

离职后我做起了齐天大圣,逍遥自在的日子过得潇洒。那太白金星又奉玉帝老儿的旨意,前来诏安俺老孙。

这回给了我一个看管蟠桃园的差使,我就纳闷了让猴子去看桃,是不是充满诱惑和讽刺。猴子喜欢什么?桃子啊!这是不是个圈⭕套,别人不信我是信了。

监守自盗,难道玉帝老儿他不知道?为什么呢?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蟠桃三千年一熟,六千年和九千年不等。我把蟠桃园给罢园了,有多少神仙成不了正果,害死多少神仙啊?说白了,我是玉帝老儿跟前的一杆枪。

3。如来佛祖布的局。

我和唐僧、沙僧白龙马一样,都是戴罪之人,八戒没有我们犯的罪过深重,所以取经路上我们必须尽心毕业。否则我还会在五行山,直到压死为止。

显然我是如来手中的一枚棋子,他以菩提师祖的身份教我能耐,完事以后玩起了捉迷藏,不见了人影。

如来佛祖为了布道于东土大唐,策划了一场取经计划,目的是什么呢?我想他有三个目的。

一。他是教唆犯:他对我放任自流,没有教授我仁义道德问题。而是让我惹下榻天大祸后,压在五行山备用。

二。以我为样板,警示那些蠢蠢欲动的后来者,告诉他们只有听信如来的话,才能走上朝堂,获得事业上的通途。暗指他垄断了公务员的门槛,是权力至上的象征。

三。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和师兄弟都是他的马前卒。最大利益的收获者,是如来佛祖。

悟空想到这里,已经明白了自己的一生,他是玉帝和如来撒下的鱼儿,玉帝为了精简机构,让他破坏了蟠桃园,饿死了诸多神仙,也惹怒了众仙家,黑锅由自己来背,玉帝老儿毫发无伤。

如来佛祖从开始就没放过我,我在他的手心里就是一个玩偶。人心险恶世道艰难,回想到这里,悟空不由感叹道:“命运被别人掌握时,不能说是悲哀的,他们如何算计,是他们的事。关键是我明白了过去,经历使我更加成熟,最终我成就了我自己!”

《西游记》孙悟空成佛以后,当他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时,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孙悟空成佛后如果再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他会明白什么?

先说孙大圣。

孙悟空乃天地灵根孕育,说白了他是一只石头变的猴妖。

猴子加妖怪使他心性顽劣,难以自控,有其野兽般凶残的一面。

所以,孙悟空被佛祖收拾、镇压五行山下,以及整个取经的过程,都是驱除他心中顽劣魔性,成为觉悟者普渡众生之苦的历程。

孙悟空拜师学艺,不仅得长生,学会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也是提高他品德的过程,由妖到人的转化。

须菩提祖师前七年只讲经,让孙悟空去烂桃山砍柴,经过七年品性考验才被授以法术。因此第二回目叫《断魔归本合元神》。

再说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这是糅合佛、道的一个神秘人物。

祖师在灵山所在的西牛贺洲。

须菩提祖师在第二回传授法术时说,道有三百六十傍门;还有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动字门。

里面有休粮、守谷道家法门,也有入定等佛门法术。甚至流字门中包括诸子百家之法。

最奇怪之处是须菩提祖师在孙悟空毕业时说,你走后不能说出我半个字来,我知道了,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

他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名号,但祖师是一个学贯佛、道的集大成者。

或许他就是佛祖本人!

最后说校址。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是"心"字。孙悟空要修心,去魔性。

孙悟空取经归来是找不到原来校址的,因为他找过一次没有找到。

如果孙大圣找到地方,他一定会说:你们都是骗子,这是一酝酿了许久的骗局。你们为向东胜神洲渗透,费劲不小呀!

《西游记》孙悟空成佛以后,当他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时,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孙悟空回到三星洞这才知道自己的授艺之师菩提祖师竟然是太上老君,最后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佛门、道家、天庭三者争斗的棋子,那场众佛监察的西游行,不过是给世人营造出的幻象。

却说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内,天地宽广,无穷无尽,深阁琼楼,金橦碧殿,菩提树林,枝叶繁茂,翠润欲流,八德池内,金须鳖鱼摇头剪尾,黄龙翻滚。

洞天中央,面黄身瘦、挽双抓鬓的太上老君端坐九品莲台之上,宣讲道法,下侧静听讲解的只有一月白僧袍的和尚,赫然是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旃檀功德佛"的玄奘法师唐僧。

太上老君说法之时,天花飞坠,异香缭绕,充满了无极无量世界,讲到关键时候,八德池中,金莲涌出,随风摇摆。

唐僧自成佛之后,日日随如来学佛念经,参禅悟道,已近五百年。如来多心,唯恐斗战神佛孙悟空被道家拉拢过去,于是放任与孙悟空有师徒缘分的唐僧出去,前往东胜神州花果山,渡其一心向佛,莫生杂念,成全大的混元道果。

唐僧奉如来法旨赶往花果山,不想悟空远去北俱芦洲访友,不在山中。唐僧毫无思虑,闲极无聊,漫无目的来到三十三天之外,近乎虚无的空间,不想忽然现出一座仙山,山中洞府旁边立一石碑,上书有十个大字,“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孙悟空成佛之后,唐僧曾听其说起过,师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今偶遇仙师讲道,自是登门拜会,岂料“菩提祖师”竟是天上“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

原来,太上老君化身菩提祖师在地仙界设下道场,教授弟子,本意是择有本事者上天为官,保证天宫权利不外流,让天界始终掌控在三清手中,而不是那个傀儡帝王玉皇大帝的手中。

讲道完毕,太上老君颔首行礼,童子端过素点清茶,聊起话来。老君说起洞府之名,乃是“三点如星现,一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佛道任由他”之意,唐僧闻言,不禁手腕微抖,茶水泼洒,知道老君已经识破自己在和他争抢徒弟。

唐僧知道再留此地,早晚也是丢人现眼,遂以来日再来听老君妙法,今日不敢叨扰之言搪塞过去,匆匆驾云离去。

当日,悟空被菩提老祖赶走,悟空心中凄楚,只得拜辞,与众相别,后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一路西行,终修成正果,成为斗战神佛,每每想起菩提老祖授艺之恩,感激涕零。

为谢师恩,悟空故地重游,然唯恐师尊斥责,在斜月三星洞门口转悠一阵,还是不敢敲门,怕被被拒之门外,心中踟蹰不已。

便在此时,洞门打开,里面走出一仙童,相貌清奇,双鬟绾起,宽袍随风,并说师父早知悟空要来,让其跟随进去。

悟空再见师父,心内忐忑,整理衣裳,循规蹈矩地跟随仙童进了门,但见洞天深处,琼楼玉宇,朱门玉环,数不尽的静室幽居,看不完的奇景仙台,道台之上,太上老君端坐,两边站立数位修道多年的小仙。

悟空见自己的授艺恩师居然是自己熟知的太上老君,一时诧然,却也慌忙跪下,连磕几头。

师徒重聚,悟空这才知道了前后原委。往古之时,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战败,怒触不周山,致使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天河之水注入人间。

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天地间本有天柱八根,东胜神洲的花果山为擎天柱,乃是八柱之首,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而不周山却又是八柱之中能通往天地、联通天地的路径。不周山倒塌之后,登仙之路废止,北天门被迫关闭,唯余南天门。地仙界四大洲之中,有登天之梯、登仙之台还有花果山水帘洞上的瀑布。

不周山天柱倒塌之后,天破开去,想要补上,绝非任何石头可以,唯有天地之根衍生的石头才行。女娲无法,只好准备砍去花果山山头,用其天柱堵住天破。

女娲砍到花果山之时,见山内一块结成石心的石头,灵气充裕,承天地造化,心中生出慈悲,不忍用它补天,便将石心取出,放到砍得平整的山顶之上,同时设下聚灵法阵,助灵石吸收日夜精华,天真地秀,助其一番造化。

花果山本是天地之根,属性为土,土生金,数个会元造化,生出石猴,猴为申,申属金,石猴又是天柱之心,心亦属金,石猴出生之日,又是全金之日,故而,孙悟空乃是天地间五行灵根之一中唯一的金灵根。

天地间,五行灵根每十二个会元将聚集一次,每一次聚集,天地间,都将会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上一次五灵根汇聚,便是祝融共工大战,撞断天柱,灾祸人间。

道教圣人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因人间业力深重,难成仙道,民不修身,是以于封神之后,逗留人间,点化世人。太上老君见西牛贺洲蛮夷不化,多凶恶嗜杀之辈,遂过函关,渡流沙,入天竺,化为佛陀,教化胡人,渡燃灯古佛为过去佛,留下大乘佛法道统,让佛门壮大,此时佛门只能屈居道门之下。

五百年后,燃灯古佛在过去世应劫,授记释迦摩尼如来为现在佛。如来历经九十一劫之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出小乘佛教,指天成佛,佛门开始中兴。

后佛门擅入南瞻部洲,侵吞道门传教之处,虽不成气候,却有燎原之势。

太上老君唯恐佛门超越道家,心下思量,千年之后,五行灵根汇聚,三界必将大乱,那时不失为削弱佛门良机,遂化身为菩提祖师,设坛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一来为天庭选官,把持天庭于道家之手,二来伺机寻访五行灵根,抑制佛门。

便在此时,孙悟空飘洋过海,登界游方,访到此处,太上老君见悟空颇具灵根,千年之后必闯大祸,遂收其为徒,然而孙悟空将来是毁天地之物,还是庇天地之物,却是不得而知。

太上老君授艺期间,并没有磨灭悟空本性,只是将其本性压制,让他在黑暗的角落慢慢发酵,以期千年之后,撕裂黑暗,冲破禁锢而出,搅乱三界。

二十年后,如来终于知晓太上老君在斜月三星洞传道,也洞悉孙悟空将来必生祸端,惹下大麻烦,遂处处透露信息,有意将孙悟空所生祸端之事引往老君之上,加之此时,老君授艺已经掣肘于悟空,思忖之下,决定放悟空自由,天地任他去胡闹,也不怕枉费了天地之子、天柱之心、五行灵根之名。

太上老君恐悟空所闹之事不够大,更是婉言说出悟空所修的乃非常之道,有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鬼神难容,五百年之后,天将降雷打他,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暗示其要自称齐天大圣,与天庭分庭抗礼。

悟空本是要求长生之道,然对太上老君之言不以为之。老君心下甚怒,怒斥悟空,修仙求长生者,皆是偷天之贼,夺天地造化,侵日月玄机,长生不老,天理不容,于是传授悟空断魔归本合元之法。

十魔乃六贼魔、富魔、贵魔、六情魔、恩爱魔、患难魔、圣贤魔、刀兵魔、女乐魔、女色魔,以三种形式显现,现外见在、梦中见在、内观见在,十魔断尽,无情以道,无处不去,无处不达,无所不往。

便在此时,太上老君得知如来调遣西方诸佛诸菩萨往三星洞而来,于是匆匆赶走悟空,并召集众弟子让早些散去,少顷将会祸患临门。

众弟子知离了此洞,登天成仙,位列仙班,已成空话,自是不肯依从,纷纷磕头不止。

太上老君明白天道如此,造化这般,这些人注定会沦为配角,在道家、佛门、天庭三者争斗之中,他们注定是陪衬,随即长袖一挥,将众人在斜月三星洞学道的记忆全部抹去,生成了一段荒山奇遇、自学成才的记忆,接着衣袖再挥,祥云将众人送出,分散于各处。

最后太上老君从菩提老祖换回真身,往三十三天外的离恨天兜率宫而去。

悟空官封弼马温之后,惹得太上老君动怒,暗地里让兜率宫的仙童下凡,怂恿孙悟空称了齐天大圣。

孙悟空大闹天宫,太上老君本想借此机会,废去玉帝之位,另立他人,不想三清机关算尽,玉帝求助于西天佛祖如来,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如来明白的告诉三清,他也有能力让天宫易主。

趁此悟空道门连连受挫机会,佛门施以恩惠,开始笼络。便在此时,观音菩萨奉如来法旨,寻到了另外四个五行灵根,于是如来决定自编自导一场众佛监察的西游行,彻底掌控天庭,做大佛门,压制道教。

孙悟空得知自己乃是佛门、道家、天庭三者争斗的棋子,不由地唏嘘感叹,太上老君对自己虽然利用居多,然毕竟有段师徒缘分,在师徒情分与佛道之争上,太上老君只做了道家弟子都会做的选择而已。

孙悟空悻悻出了斜月三星洞,感慨万分,漫漫修仙路,冷冷人间情,一旦走上修仙路,再无人情而言,所有的情感羁绊,终将会成为修仙的最大障碍。

《西游记》孙悟空成佛以后,当他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时,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悟空师兄弟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将西天真经取回大唐,功德圆满后,悟空终于有闲暇时间回味他荒唐而又放纵的过去!万千思绪过后,总感到此生被冥冥之中的一支大手所掌控,总感到命运被某人(团伙)所左右,只是百思不得其解!

成为斗战圣佛的悟空皈依西天佛法集团后,并没感到什么佛法的平等和友善,更没有对外宣扬普渡众生的宽容和舍身救难的慈悲。原来普渡众生是有选择的,慈悲更是只对佛法信徒,取经书时师傅被索去紫金钵更不是特例!西天佛法世界带来的郁闷和困惑。让他怀念起年少时在东胜神州花果山水帘洞时的快乐,想起与牛魔王等兄弟打打杀杀、呼啸山林的快意江湖时光。可如今的生活与当年如天壤之别,他知道那永远再回不去了!

花果山为王时,既使屡犯天规,玉帝也仅是采用放纵和招安的手段来处理他,让悟空更加心狂气傲。最终被天界大神玉皇大帝封为“齐天大圣”,但争强斗狠且永不知满足的悟空依然处处与天庭做对。但天庭依然没对他釆取极刑让他形神俱灭,而是顺水推舟卖给西天一个人情,将他囚禁思过!等待他的是一个菩萨传话让他保一个大唐和尚取经成功,便可以修成正果成佛。

取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悟空有意无意地知道了师傅唐僧的身份,以及菩萨们为了让师傅断绝六亲,而制造的惨绝身世。悟空郁闷了,这就是满口大慈大悲的菩萨所指使的事?

明明想要将佛经传去大唐,却还要让我们师徒四人历尽千辛求取真经,原来却是菩萨们一手“导演”的故事。这才突然顿悟,从点化自己保师傅取真经,解救自己出五指山,到一路上各种妖魔鬼怪长眼似的扎堆与我们取经师徒为敌,扰乱不断,原来这是环环相扣的满满套路!

为解开心中的迷茫,某日悟空驾着筋斗云又来到了西牛贺洲当初学艺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山洞依旧,大殿却早无人迹,老祖去了哪里?悟空重新来到了当初的学堂和师傅的禅房,闭目回首过往。

不由得想起与菩提临别下山的几句话:“你终究是忘不了那滚滚红尘之事。罢了,自今日起,你不识我,我亦不认得于你。日后惹出事端,不得提及随吾修行之事,胆敢提师傅名号,定叫你挫骨扬灰!”

悟空突然明白了一切:自己就是一颗出生前就安插在大唐附近的一颗棋子,生来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一生都在别人早已编织好的套路中,试图奋斗出点名堂,可惜还是逃不出FZ巨大的手掌心!悟空愤怒地驾着云在天上地下折腾了几十次,悲伤地问天问地:我是谁??为什么要选我??然而再也没人愿意回答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