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吴用是“智比诸葛”还是“无用”?
《水浒传》中的吴用,不是“智比诸葛”,而是“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无论没有帮助刘备兴复汉室的诸葛亮,还是两度帮助炎刘坐江山的陈平都不及梁山智多星。“无用”恰恰说的是诸葛孔明,《水浒传》沿引《三国志平话》的观点,借吴用的谐音“无用”讥讽了诸葛孔明。
施耐庵写的是北宋徽宗时期的梁山故事,为何要扯出汉朝人物,说诸葛亮、陈平都是“无用”呢?
“诸葛孔明”是宋江的徒弟,吴用欺他没商量宋江怒杀阎婆惜,躲进了自己家中三世佛供床下的地窖之中,朱仝在这里找到了他。宋江告诉朱仝,有三处地方可以避难,第一处是沧州柴进家,第二处是青州清风寨花荣那里,第三处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他有两个孩儿:长男叫做‘毛头星’孔明,次 子叫做‘独火星’孔亮,多曾来县里相会。”
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孔亮,则是诸葛亮的名,孔明、孔亮兄弟合成了“诸葛亮”。也就是说,《水浒传》中的诸葛亮是宋江的徒弟。宋江是郓城县的押司,武不能上马厮杀,文不能斩获功名,说得难听一点,宋江连王伦都不如。
林冲投奔梁山时,王伦曾经“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白衣秀士王伦有自知之明,说自己没有十分本事,但却比杜迁、宋万强,总有个七八分本事吧。
梁山之上,有七八分本事,恐怕就是强小彪的水平了。王伦的武艺比宋江要强一些,孔明、孔亮是宋江的徒弟,他们的武艺也就是李忠之类的级别了。
宋江“自幼曾攻经史”却连个秀才都不是,王伦是个“不第的秀才”,“不第”是参加殿试时才被淘汰的。王伦曾经对杨志说:“小可数年前到东京应举时,便闻制使大名”。能够一路过关斩将杀到京城应举,王伦的文才恐怕是梁山第一了。
宋江的文武之才比王伦差得远,如何教得出高徒来?因而,“诸葛孔明”在《水浒传》中被吴用无情碾压,“谋略敢欺诸葛亮”,一点都不夸张。
“陈平”暗喻朱重八,竟然也不是吴用的敌手?吴用不过是梁山草寇,正如题目说明中讲的那样,充满了江湖气。施耐庵认为陈平不是吴用的对手,那就是说吴用的智谋要高于陈平。如果说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兴复汉室,是“无用”,陈平就不一样了。陈平不仅辅佐刘邦建立了帝王之业,还与周勃联手对抗诸吕,迎立了汉文帝。这样一个对汉室有功的谋臣,又如何不敌一个草寇的军师呢?
这其中的玄机就隐藏在“陈平”二字之中。在此,我摘录《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一段话,简要解读一番“陈平”:
母太后陈氏,生四子,上其季也,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既而徙居钟离之西乡,后迁太平乡之孤庄村。
这段记载,就是《水浒传》“开篇引首”中,写太祖武德皇帝出世的文字:“后来感的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这段话明写赵匡胤,暗写朱元璋,“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其实点化了《明实录》中的朱重八出世时的描写。
“舍南麦场”在《水浒传》中被写成“打麦场”,史家庄、桃花村、穆家庄都有“打麦场”,隐喻的就是朱重八家。朱重八因为他母亲陈氏吃了“冷香丸”而降生,这就是陈平的“陈”。朱家后来迁徙到“太平之孤庄村”,其中的“平”就是陈平的“平”,“孤庄村”又是“天孤星”的来历之一。
“平”,对应了东平府都监双枪将董平,董,草字头下是“重”字,“平”中隐藏了一个“八”字,组合起来就是“重八”。“重八”二字在“洪太尉误走妖魔”、“浔阳楼题反诗”、“曾头市”的故事中都出现过,《水浒传》写的就是朱元璋大明王朝的秘史,“陈平”暗喻的是朱重八。
既然陈平暗喻的是朱重八,那就更厉害了,为何又不是吴用的对手呢?
朱重八就是朱洪武,梁山的神机军师朱武朱武绰号神机军师,是少华山的大头领,与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占据山头打家劫舍。这三个草寇早就出现在了龙虎山上,朱武是“洪太尉”,陈达是跳来跳去的“白额锦毛虎”,杨春是那条吊桶般大小的雪花大蛇。
这三个人又高度疑似朱洪武、徐达、常遇春。其实,“锦毛虎”是燕顺的绰号,暗喻的是燕王朱棣。清风山三个头领都是红巾军,名字连起来读是“燕王英武真天授”,“燕王英武”则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雪花大蛇貌似杨春,但杨春是“白花蛇”,真正的雪花大蛇隐喻的是蛇年大雪节出生的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龙虎山上龙虎斗,《水浒传》隐写的是“靖难之役”。
朱武号称“神机军师”,但在《水浒传》中却根本没有施展任何智谋,更不懂阵法,其“神机”就是隐喻了朱洪武,暗藏了“靖难之役”。七十二地煞前三名,隐藏的是“朱皇孙”。
书中有两段故事,分别写的是朱武被吴用、公孙胜碾压。第一段故事写的是史进因救玉娇枝父女,身陷华州府,朱武束手无策,吴用却以“金铃吊挂”杀了贺太守,打开了华州府救出了史进。第二段故事,是“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朱武被项充、李衮的团牌阵杀得落花流水,公孙胜则以石头阵大破芒砀山。
芒砀山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之地,也就暗藏了“陈平”。高祖所斩的“白蛇”,在《水浒传》中就是那条“雪花大蛇”。这段故事,意味着“雪花大蛇”被斩掉了,建文帝没有逃出南京城。
因而,尽管“陈平”隐喻了朱重八,在《水浒传》中却根本就不是吴用的对手。那么,施耐庵这样写,是不是严重违背历史真实,是胡说八道呢?他跟朱重八到底有多大的仇呀?
宋江夺位成功,智多星吴用是第一谋士《水浒传》“开篇引首”中,以北宋皇位传承少写宋真宗,暗藏了朱洪武“孙立”,也就是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帝。又在武松杀嫂等故事中,暗藏了建文帝削藩而引发了靖难之役。
宋江江州题反诗被黄文炳逼得“装风”,这段故事是靖难之役之前,燕王在北平装病装疯的真实写照。宋江“装风”说“风话”,说的就是“奉天靖难”:
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丈人教我领十万天兵来杀你江州人,阎罗大王做先锋,五道将军做合后,与我一颗金印,重八百余斤,杀你这般鸟人。
“玉皇大帝”指的是朱元璋,“璋”是半圭,就是一种祭祀用的玉器,“阎罗大王”就是“阎王(燕王)”。阎罗大王是玉皇大帝的先锋杀江州人,岂不就是“奉天靖难”?金印,对应的是龙虎山伏魔之殿中出现的“重重迭迭使着朱印”的朱印,这些使着朱印的封皮总共是八九代张天师所贴,这就隐藏了“朱重八”。宋江的金印重八百斤,还是隐写的“朱重八”。
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夺位成功而告终,《水浒传》中暗示,建文帝被燕王朱棣手下的“天策上将”所射杀,靖难之役就是大明王朝的“玄武门之变”。故而,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发端于“三月初三”,正是玄武大帝的诞辰。燕王以玄武显圣鼓舞士气,誓师南征,做了皇帝后便自称玄武降世。
朱允炆是朱洪武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并以洪武祖训确保孙子坐稳皇位。但朱允炆急于削藩,对叔叔下毒手,引发靖难之役而为施耐庵所诟病,书中的潘金莲与建文帝同庚,实际上就隐写了朱允炆建文元年(1399年)削藩的历史。
燕王赢得了靖难之役,等于是从朱洪武手中抢过了皇位。宋江有燕王的隐喻符码,或者说,宋江在《水浒传》中就是燕王。吴用是宋江最得力的军师,梁山所有的胜仗即便是都是吴用一手策划,以智谋取胜。如此,“陈平”岂能是智多星吴用的敌手?
既然《水浒传》写的是靖难之役,又如何扯出了诸葛孔明呢?吴用欺负诸葛算什么本事?
借古喻今,《水浒传》暗藏明朝终极预言“开篇词”中,施耐庵申明这部书是“评议前王并后帝”。因而,《水浒传》主要涉及到了汉朝、唐朝、两宋和明朝。
第一回回前诗,引用的是唐代王维《和贾舍人大明宫早朝之作》,借用王维的诗暗点了南朝宋在南京城中所建的景阳楼、鸡鸣寺,照应了后文景阳冈打虎和时迁偷报晓公鸡引发的“三打朱家庄”故事。
正文开篇写的是“话说宋仁宗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宋仁宗坐的是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只这一笔,就把靖难之役与玄武门之变联系起来,以玄武门之变喻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也是弑君篡位。
书中的“高俅”,以及刘高、高衙内、高廉等等“高”字,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这个谥号中隐藏着“太祖武德皇帝”,也隐藏了“高皇帝”。历史上的“高皇帝”只有汉高祖,后世并没有称朱元璋为“明高祖”。朱元璋之所以称“高皇帝”,是因为他认为明朝是火德运,而汉高祖所建之大汉王朝,被称为“炎刘”,也是火德运。
《宋史·太祖本纪》中,赵匡胤就把宋朝国运定为“火德王”。因而,《水浒传》以“天道循环”四个字点明了王朝的国运。相同的国运,必定有相同的命运,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以诸葛亮未能延续汉室国祚,北宋亡于金国的故事,暗藏了明朝的终极命运。
诸葛孔明,在书中是“毛头星”、“独火星”,也就是慧星、残星的意思。梁山大聚义时,西北乾方出现了一只大金盘,这只大金盘裹挟着一团火块钻进了梁山正南地下,意味着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火德王”熄灭于水浒、水泊之中。
大金盘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慧星、残星被赶散,“明”月也将因为大金盘的出现而陨落(偃月)。施耐庵预言,明朝将如北宋那样为西北乾方的“金”所灭。
《水浒传》中隐藏着明朝终极大预言,可谓“惊天大预言”。明朝能延续多少年国祚,终结于何处,哪朝取代了明朝,……简直是若合神契。
因此,吴用尽管“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但王朝的“天命”决定了王朝最终的灭亡,吴用再厉害,也是“无用”。
《水浒》中的吴用是“智比诸葛”还是“无用”?
施耐庵和罗贯中,都曾经加入元末农民起义浪潮,据说还有师徒关系,施是老师。但罗的成就更大,是属于军师系列,晚年是以"山湖散人"自据。
因此,罗贯中塑造了匡扶汉室的诸葛亮,一心辅弼刘备、刘禅两朝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三国的一代贤相。而施耐庵刻划了江湖郎中吴用,一生帮助晁盖、宋江两帮主,在宋江招安被毒死后,和花荣在坟前自尽以死相随。
诸葛亮和吴用,终其一生,一个是匡扶汉室之三国名相,一个是山寨造反的招安军师,显然是不对等的。
假如吴用有机会,帮助的主公有刘备其志,或许有朝一日也能出将入相。但诸葛亮有朝一日,误入山头,是决不会追随晁盖去劫"生辰纲",他的志向是做管仲乐毅式文武名人。
诸葛亮治学是追求"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而吴用处世是三教九流可以左右逢源。他第一件事,就是追随晁盖抢劫"皇家银行"的江洋大盗。当时七人小组甚至还包括开"保险锁"的鼓上蚤时迁、凶煞恶神赤发鬼刘唐,及打渔为生阮氏三兄弟等。
诸葛亮帮助刘备完成了了统战工作,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在平定孟获叛乱中,很好制定了"少数民族"政策,做到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五出祁山,力图统一大业,上前《出师表》,最后魂丧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而吴用呢,先随晁盖做汪洋大盗,复帮宋江收拔108将,继随宋江去招安,宋江被毒死,也以死相随。吴用就是为两个大哥而活着,格局显然比诸葛丞相而小的多了。
武侯祠上香火长盛不衰。而宋江坟前烟消云散,不见吴用一碑一字,显然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用功"啊!
《水浒》中的吴用是“智比诸葛”还是“无用”?
吴用,实际是《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等事件的策划关键人物。吴用智比诸葛,明的方面比较出色的计谋有“智取生辰纲”等
。暗的计谋,是帮助宋江巧取梁山的头把交椅。但是,吴用的胸襟与诸葛亮相比,是差一大截。诸葛是属于政治家,而吴用只能算一个黑社会集团的“军师”。
《水浒》中的吴用是“智比诸葛”还是“无用”?
无用,还不如神机军师朱武。
《水浒》中的吴用是“智比诸葛”还是“无用”?
看吴用分析问题的方式而知,作者谐音取名无鬼用。
《水浒》中的吴用是“智比诸葛”还是“无用”?
诸葛亮是大智慧大聪明大军事家,吴用是小聪明歪门邪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