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王进出走东京,没有交代后续,作者这样写意图是什么?
王进出走东京,途经史家庄,教了一个名叫九纹龙史进的徒弟。然后,与母亲一道继续西行,前往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此后,王进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书中,算是没有后续交代吧。其实,王教头自始至终都隐藏在《水浒传》中,只是我们没有留意去理会作者的意图罢了。
那么,施耐庵为何写这样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究竟去了哪儿呢?
高俅为何逼走王进要说王进,必定得先说高俅。《水浒传》中凡是带“高”字的,都与两个明朝人物有关,一个是“太祖高皇帝”,另一个是“孝慈高皇后”。因而,高俅并非实写的北宋时期的高俅。
书中说,高俅是汴梁宣武军人,“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毯。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毬”。这段话,就暗藏了高俅所隐喻的诸多历史人物。
首先,“汴梁宣武军”是一个错写,应当写成“宣武军汴梁”才对。宣武军是唐朝中后期以及五代后梁时期藩镇割据的其中之一,辖宋州、汴州、颍州、亳州,汴州的治所就在东京汴梁。施耐庵故意错写,意在照应“开篇引首”中的五言绝句:“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五代十国是因为朱温反叛而开启的一段历史,朱温就是宣武军节度使。在《水浒传》中,“朱”,隐写的是朱明王朝,加上一个“温(瘟)”字,其意不言自明。
朱温又叫朱全忠,原本是黄巢义军的一个将领。故而,宋江题反诗中就出现了“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句子,九天玄女则要宋江“为主全忠仗义”。原来,九天玄女是要宋江造反。
宋州除了朱温外,还出了一个大人物,那就是霹雳大仙“太祖武德皇帝”。施耐庵以朱温导致五代战乱,以曾经统帅禁军的“殿前太尉”赵匡胤结束五代纷争,又一击双鸣:“太祖武德皇帝”写的是宋太祖、明太祖两个皇帝。所以,赵匡胤出世的那段文字出自《宋史·太祖本纪》,更是直接引用了《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
宣武军所辖亳州,也出了一个大人物,那就是自称宋徽宗八世孙的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 "韩宋"政权,暂以亳州为都城,后来又“迁都”汴梁。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说,朱元璋涉嫌淹死韩林儿,以明代“宋”。所以,把明太祖隐藏在宋太祖身后,书中真正的霹雳大仙是朱洪武。
“高毬”这个名字,施耐庵着重做了强调:“后来发迹,便将气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句话出自《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意思是周王到了燕国,诸侯们以毛发依次觐见,也就是按照年龄大小排定座次。施耐庵引用这句话,不是要借此给梁山好汉排座次,而是要隐写“燕王”。燕王就是朱元璋的下一代朱棣,是“高二”。
高二因为帮助生铁员外的儿子使钱,被父亲告了一状,开封府便将他脊杖二十,“跌配”到淮西临淮州。朱元璋起自淮西,而“临淮州”又是一个错写,其实是临淮县。元朝时,临淮县名叫钟离县,《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写道:“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三打祝家庄时,有一个钟离老人,隐写的就是朱洪武。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中立县,三年(1370年),改中立县为临淮县,属凤阳府。所以,高俅被跌配,其实写的是燕王朱棣曾经被下放到老家凤阳县接受“再教育”。经此历练,燕王之藩北平。因而,《水浒传》中,高俅是凤阳人,李逵、朱贵、朱富等人也是凤阳人。
高俅跌配、发迹,与生铁员外、柳大郎、董将士、小苏学士有关,这些人还都是明朝的符码。生铁,在《水浒传》中是“升天”的意思,柳大郎则将出现在王教头私走延安府的故事中。董将士其实暗藏的是重八,小苏学士之“蘇”,取其之“魚”以隐喻燕王,取其之“禾”照应了书中的秦明。小苏学士为何是这样的隐喻,我将在其他文章中进一步解读,此处略去不讲。
种种符码表明,“高俅”并非实写的北宋时期的高俅,而是以这样一个多重符码的艺术形象,暗喻了明朝的一段历史。而且,在后文故事中,还以高俅暗藏了燕王的身世,施耐庵说他不是孝慈高皇后的嫡子。
大致讲了高俅的隐喻含义,那么,他逼走王进就意味着梁山禁军就要粉墨登场,上演明朝的大火并——靖难之役。《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其实都是“禁军”,故此,以掌管禁军的太尉开篇,又以禁军教头引出梁山好汉——太祖武德皇帝本身就是禁军头领。
王进为何教史进十八般武艺高俅原本是有些武功的,书中两次写到他“刺枪使棒”,“枪棒”在《水浒传》中就是禁军的代名词。这个隐喻,出自《史记·天官书》。太史公写道:“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紫宫就是紫微宫,对应下面的紫禁城,是帝星所在。紫宫之左是天枪星,之右是天棓星,天棓,就是《水浒传》中的“铁棒”。所以,枪棒便是拱卫紫宫的禁卫军,也就是书中的“禁军”。
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与铁棒栾廷玉对决,这也是《史记·天官书》中说的:“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天一“曰阴德”,指的是月亮,月亮在《水浒传》中就是大明王朝。这些兵器动摇,“角大(焦大)”,就会爆发兵事,引发战争。
禁军教头私走延安府,来到史家庄教授九纹龙史进十八般武艺,其寓意就是《史记·天官书》这句话。所以,书中以十八般兵器象征十八般武艺。施耐庵所写的十八般兵器是:“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铖并戈戟,牌棒与枪棒。”施耐庵在十八般兵器中,十分奇特地把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朴刀以及所有的刀都忽略掉,其意就是在写“角大,兵起”。
史进绰号九纹龙,隐写的是北宋、南宋各九代皇帝。同时,也是明代九大塞王的暗喻,九大塞王中,燕王朱棣“角大,兵起”,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水浒传》的主题故事,就是隐写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发生在“天一”之朝,是两个皇帝的皇位争夺战。因而,参与战争的军队就是禁军。
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引首”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 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大宋建立于猴年,大明同样也是猴年立国的。这段话中,因为故意写漏了宋真宗,就隐藏了大宋、大明的两场大火并:金匮之盟以及烛影斧声,朱洪武立孙子做皇帝导致靖难之役。
因为这两场大火并,原本只能做王的人轮流做了皇帝(王伦)。因而,王进的父亲是王升,父子两代禁军教头,对写的是赵匡胤父子同时掌管禁军的真实历史。《水浒传》中的禁军,都是帮助皇帝谋朝篡位的,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其目的就是“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宋江等人绝不会投降招安。
上文讲到,施耐庵以“汴梁宣武军”暗藏了朱洪武涉嫌淹死韩林儿,所以,明朝得国是因为承袭了韩林儿的“明”。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韩林儿就是九世孙,这是“九纹龙”的另外一层寓意,王进是“王进”,也就是原本只能做王的人轮流做了皇帝的意思。禁军教头教武艺,引出了梁山好汉大闹宋朝,明朝就是另类的宋朝,也就暗藏了燕王奉天靖难。
这就是施耐庵写“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又没有给他安排结局的意图所在。后文书中,王进自始至终存在,是“不写之写”。
王进到底去哪儿了书中说,史进大闹中秋夜,造反上了少华山。除了史进在中秋节之夜搞事情外,宋江也在中秋之夜杀了阎婆惜。武松在中秋之夜被张都监陷害,十月十五月圆之夜杀了张都监一门十五口。除此之外,“十五”这个数字在书中反复出现,隐写的是朱棣在建文元年中秋之夜袭击耿炳文的历史。
史大郎到底不愿意做强盗,便前往延安府寻找师父王进,阴差阳错地史进走错了路,来到渭州城引出了鲁提辖,也就是后来的花和尚鲁智深。在渭州城与鲁达分手后,大概过了一年多时间,史进又在瓦罐寺附近的赤松林遇到了鲁智深。
瓦罐寺,其实暗喻的是朱洪武与瓦罐的一段奇缘,赤松林就是“朱”家二代,木字辈的这辈人。
在赤松林中,史进说他离开渭州城后,便去延安府找师父,还是没有找到。几经辗转,史进又回到了少华山,做了山寨之主。王教头仿佛人间蒸发,自史家庄教授史进武艺后,便再也没有出现在书中了。其实,“王进”自始至终地存在,梁山四任寨主其实都是“王进”。
上面点到了梁山第二任寨主王伦,在王伦之前的寨主是杜迁,“杜迁”暗喻的是杜太后以金匮之盟迁转了皇位传承世系,因而,原本只能做王的人轮流做了皇帝,然后就晁盖(朝改)、断送江山(宋江)。由王而皇,就是“进”。梁山四任寨主,除了杜迁似乎有“让位”的意思外,晁盖取代王伦,宋江取代晁盖,都是以“火并”的方式“王进”的。
王进母子投奔延安府,因只顾赶路,这天错过了宿头,便来到史进家借宿。书中写道:“当时转入林子里来看时,却是一所大庄院,一周遭都是土墙,墙外却有二三百株大柳树”。进到院中,王进看到了这样的场景:“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王进征得史太公的同意,“挑着担儿,就牵了马,随庄客到里面打麦场上,歇下担儿,把马拴在柳树上”。
这段描述中,不断出现柳树、“打麦场”,还有牛羊、鹅鸭等。这些符码隐写的都是大明王朝的大火并,也就是靖难之役。同时,还暗藏了施耐庵在书中对明朝国祚的惊天大预言。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是这样记载朱洪武出世的:
母太后陈氏,生四子,上其季也,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
“舍南麦场”就是《水浒传》中的打麦场,史进家有打麦场,桃花村刘太公家也有打麦场,揭阳镇穆太公家还有打麦场。王进把马拴在了打麦场的柳树上,周通、李忠也如法炮制,来到桃花村之后,也把马拴在了打麦场的柳树上。
“柳”,也出自《史记·天官书》,是二十八宿南方朱雀之柳宿,当然也是暗喻的明朝,甚至是暗喻了建文帝。史进家里外有二三百株大柳树,意味着明朝的二三百年国祚。
这样的“预言”,在梁山大聚义时再次强化。书中以“大金盘”暗示,明朝将亡于“水”。梁山大聚义时,霹雳大仙一声裂帛似的巨响,西北乾方出现了一只大金盘。这只大金盘化作一团火快,钻进了正南地下。
《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了赵匡胤的两句《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这两句诗,被后人讥讽为赵匡胤预言了北宋被金国所灭。而施耐庵又借用“明月”,暗示大明也将如北宋那样,亡于金国。而且,两个“火德王”都将熄灭于“水浒”、“水泊”。同时,大明恐怕也会有一个“南宋”。
因为杜迁、孙立而“王进”,历史前进的步伐无法遮拦——这就是施耐庵写王进,把这个人物深深隐藏在故事之中的意图所在。
《水浒传》中王进出走东京,没有交代后续,作者这样写意图是什么?
王进是隐士
《水浒传》中王进出走东京,没有交代后续,作者这样写意图是什么?
由王进,(亡尽)引出史进。(死尽)这就是他的作用,不需要别的。
《水浒传》中王进出走东京,没有交代后续,作者这样写意图是什么?
原著中有交代啊,你看的是电视剧吧?他携老母逃离东京,路过史家庄,传授史进武艺,然后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安身。只是他没上梁山,只是做一个引子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