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势力扩张比起袁绍困难那么多?
原因是曹操在家庭背景和起点上比袁绍要差太多,一步的差异导致后面步步落后,因此总体来说,曹操势力扩张要比袁绍困难得多。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缘故吧。
家族背景上的巨大差异。东汉是一个讲究家族背景的时代,也是士族形成的时期。不同的家族背景,对于个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那个时代情况决定的,而非特例。
第一,曹操的家庭背景。
曹操的父亲叫曹嵩,而曹嵩的父亲是曹腾,曹腾是宦官,也就是说曹嵩并非曹腾的亲生儿子。有人说曹腾是过继于异姓夏侯家的,有的说曹腾过继于本姓曹氏的,不管过继哪家,曹嵩并非曹腾的亲生儿子。
曹腾是汉桓帝时期的宦官,有拥立皇帝的功劳,因此深受皇帝信任。养子曹嵩借助父亲曹腾的庇护也是官运亨通,成为朝廷的重臣。
到了汉灵帝时期,曹嵩为了进一步效忠皇帝,继续上进,就向皇帝进献了大约一亿钱,从而赢得了太尉的职位,名列三公。虽然曹嵩在太尉的职位上只呆了不到七个月的时间,但是也让曹嵩甚感欣慰,此生不悔。
曹操就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祖父是宦官,父亲是太尉,归根到底就是宦官之后。东汉末年的朝政上宦官和士族之间斗争厉害,甚至是水火不容。宦官的名声在士族那里是低贱,无耻的代名词,因此曹操常常被人骂为“阉宦遗丑”,这个称号一直伴随着曹操,甚至曹魏政权,成为他们家族的忌讳名词。
声名狼藉的家族环境让曹操举步维艰,直到酸枣联盟,除了获得自家宗族如夏侯家,曹家支持外,曹操麾下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谋士来辅佐他。
从这里看出,曹操家庭环境虽然不错,但是社会地位还是比较低,只是比普通家族强点而已,算不上士族家庭。
第二,袁绍家族背景。
袁绍来自四世三公家族,也就是说袁家在四代以来出现五个人担任三公的职位。三公不仅位高权重,更重要的是担任三公职位的人可以开府。他们可以自行征辟官吏到入府,然后可以把府中的掾吏向朝廷推荐,成为朝廷官吏。
因此成为三公也是许多世家梦寐以求的职位,这也是曹嵩为何愿意花费一亿也要得到三公职位的原因,可惜他在职时间太短,只有七个月,因此影响不大。经过袁氏四代人的努力,东汉从朝廷到地方很多人都是袁氏世家的门生故吏,即使那个残暴的董卓曾经也不得不投靠袁绍的叔父袁隗门下成为他的掾吏,可见袁氏一族人脉关系之广,确实罕见。
袁绍就是出身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面,生来就自带光环,那么发展起来更是比一般普通人容易多了。
无论是身洛阳还是逃离洛阳之后,袁绍身边都有一大帮谋士追随,如许攸,荀谌,辛评等人。在夺取冀州后,投奔袁绍的谋士就更多了,有田丰、沮授、审配,逢纪、郭图、郭嘉等等。
因此在家族背景的对比上,曹操比袁绍差一大截,从而让曹操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导致曹操不得不依附袁绍发展,然后图谋发展。
俩人在起点上的差异巨大。家族背景上的差异导致曹操和袁绍在起点上也是差异巨大,这点在无论在洛阳,还是起兵讨伐董卓时期,俩人的差异也是非常大。
第一,曹操的起点低。
曹操在离开洛阳回到老家豫州发展的时候,没有任何官职,只是一介白身,也就是无职无兵的状态。
在夏侯家族,曹氏家族和父亲曹嵩的资助下才募得五千兵马,这才有了可以和其他郡守同列诸侯的本钱。然而由于曹家名声不佳,此时还没有任何名士或者谋士愿意过来投奔他,导致其麾下只有猛将,而无人谋划的局面。而且由于曹操只是白身,没有官职,这就导致他没有自己的地盘来筹集粮草,从而让他的发展大受局限。
第二,袁绍起点高。
袁绍在逃离洛阳后直奔冀州,而冀州牧韩馥是袁氏故吏,韩馥将袁绍安置在渤海郡。随后,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将他封为渤海太守,这就让袁绍有了一郡之地招兵买马,休养生息。
关东义兵兴起之后,各个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主导这场讨伐董卓的行动。而袁绍顺势自封为车骑将军,挂司隶校尉,号令关东诸侯,这就是极大的推动了人才和物资流向袁绍,因此袁绍的实力愈来愈强。
随着汴水兵败之后,曹操五千人马所剩无几,只得投靠曹操,寻求机会将来发展。
综上所述,从曹操和袁绍的家族背景和起点来看,正是因为这两点巨大差异,从而导致他们在扩展势力的过程中,出现的难易程度不同。相比而言,曹操就比袁绍困难得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