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夸惜春像神仙托生的,打量了黛玉一番,为何反而一句话没说?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大观园中见到了贾惜春。贾母说让惜春给刘姥姥画一张大观园图,于是,拉着贾惜春的手,夸她好模样,“别是神仙托生的罢”。到了潇湘馆,也是赞了林黛玉,说她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刘姥姥见到林黛玉,虽然没夸她,但还是说了话的。但是,林黛玉原本是“绛珠仙草”,她才是“神仙托生”的,应当夸林黛玉是神仙人物才对。
那么,刘姥姥为何不夸真正的“神仙托生”的林黛玉,反倒把惜春比作神仙呢?这就要从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的故事说起了。
刘姥姥讲了一个很玄幻的故事蒙批本在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这段故事中,有一条侧批:“触目惊心,请自思量”。这段故事为何“触目惊心”,批注者为何要提醒读者“请自思量”呢?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给贾母讲了一个雪下抽柴的故事。刚讲到“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这里,就传来南院马棚走水了。刘姥姥的故事被打断,贾母也阻止把这个故事讲完整了。贾宝玉却一直记挂着,尤其关心那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
贾宝玉的好奇心,引来了林黛玉的讥诮。贾宝玉建议大家赏雪,雪下吟诗,林黛玉却要玩雪下抽柴的游戏。如此,就把雪下抽柴的故事与贾宝玉、林黛玉联系起来了。
也许是林黛玉的讥诮,反倒更激起了贾宝玉的好奇心,继续追问刘姥姥这个故事的结局。刘姥姥说,他们那里有个什么老爷,这个老爷有一个女儿叫做茗玉。茗玉长到十七岁的时候就病死了,老爷太太就给茗玉在庄北立了一个祠堂,塑了小姐的真身,享受香火。时间久了,茗玉便成了精,就是那个雪下抽柴的女孩。
贾宝玉听完这个故事,第二天就派茗烟去找刘姥姥说的那个破庙。茗烟回来后告诉贾宝玉,刘姥姥那儿确实有一个朝南开门的破庙,却没有什么茗玉,只有一个“青脸红发的瘟神爷”。贾宝玉还不信,说得了闲自己去找。
刘姥姥的这个故事确实很吓人,但若是参透故事背后的故事,那就更吓人了。简而言之,这个茗玉不是别人,就是林黛玉。
林如海的忌日就是瘟神的生日第十三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写的是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停丧发丧的事,期间,插入了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病死在扬州的事。书中写道,五七正五日这天,凤姐协理宁国府,正处理日常交牌接牌安排杂事之时,忽然有人通报:“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
昭儿是贾琏打发回来报信的,说是“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第十二回中,说到“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人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说话间,昭儿已经随同贾琏、林黛玉把林如海的灵柩送到了苏州。
《红楼梦》中,很多人物的死都写得很隐涩,比如,比林如海先走一脚的秦可卿,可以从书中推测出两种死法,几个死亡时间。但是,林如海的忌日却是交代得清清楚楚,就是九月初三这天。这是为什么呢?
《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中说,九月初三为五瘟诞辰,该日为其祭祀日。也就是说,林如海死的这天,是瘟神的祭祀之日。瘟神共有五位,所以,王熙凤见昭儿得知林如海忌日这天就是五七正五这天。
原来,《红楼梦》的作者把林如海写成了瘟神。如此,林黛玉岂不是瘟神之女?
回顾刘姥姥所讲的故事,雪下抽柴的那个女孩恐怕指的就是林黛玉了。抽柴女孩叫做茗玉,茗是茶树的嫩芽,也是一种苦茶。吴人陆玑在《毛诗·草木疏》中说:“蜀人作茶,吴人作茗”,茗玉恐怕就是个吴人,与林黛玉是同乡,因而,茗玉也就是黛玉之喻,两人都是瘟神的女儿。
问题是,《红楼梦》的作者为何要把林黛玉写成瘟神之女,刘姥姥为何知道林黛玉的身份,从而把惜春夸成“神仙托生”的人物呢?
刘姥姥暗喻的是刘金蟾?刘姥姥这个人物很特别,贾府中最看得起她的,竟然是凤辣子。王熙凤接济刘姥姥,恐怕是她为数不多的善事中最重要的一件。王熙凤看得起刘姥姥,还有一个更特别的故事,那就是女儿“巧姐”这个名字,竟然是刘姥姥取的。贾府钟鸣鼎食之家,也是书香门第,却让一个土得掉渣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乡下老媪取名,这其中便大有文章了。
巧姐是十二金钗之一,她的判词是这样写的: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王熙凤接济刘姥姥得到了回报,在贾府败落之后,是刘姥姥救了巧姐。
那么,刘姥姥是如何成了巧姐的恩人的呢?“留余庆”中暗示,“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也就是说巧姐遭到恨舅奸兄的迫害,刘姥姥救她脱离了苦海。故而,高鹗说巧姐被王仁、贾环、贾蔷、贾芸等人卖给一个外藩王爷,刘姥姥与王夫人、平儿救了她。
我觉得这样续书不一定对,巧姐落难得刘姥姥相救,恐怕写的是靖江王府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一个刘姓太监(喝涛)救了靖江王朱亨嘉的三岁的儿子,把他藏在了刘海洞中。这个小孩就是清代“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石涛以寺庙为家,称喝涛为“喝兄”,喝涛就是他的家人。
太监的身份很特别,《水浒传》中暗藏的童贯,就被人称作“媪相”,把童贯叫做“童姥姥”,恐怕没有毛病。《红楼梦》大量借鉴了《水浒传》的笔法,所以,刘姥姥便有“喝涛”的影子。
石涛名叫朱若极,是靖江王朱亨嘉之嫡子,逃出王府后,便舍给了湘山寺,长大后出家。贾惜春最终的结局是“独卧青灯古佛旁”。所以,巧姐的结局也隐藏在贾惜春的结局之中,纺绩,其实就是说的石涛作画。绩,就是把棉、麻搓捻成线,石涛绘画所擅长的就是各种皴法,其中就有“披麻皴”。
石涛的生卒日期没有详细记载,他自己在《庚辰除夜诗》中说他出生于崇祯十三年庚辰除夕夜,也就是1641年2月9日,第二天就是“元春”。就他大约死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冬来说,是不是有可能与七巧节有关?当然,这只是推测,很难查证。但是,从石涛的经历看,酷似《红楼梦》中的人物,更有可能就是书中的“石兄”。
刘姥姥与巧姐、惜春的故事中暗藏着这样的真事,与林黛玉是瘟神的女儿又有什么关系呢?
林黛玉来到了靖江王府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是共一首五言诗,其中,就伏藏着林黛玉的一种死法,那就是“玉带林中挂”。也就是说,林黛玉是缢死的。而薛宝钗判词中的“金钗雪中埋”,则又有“雪下抽柴”这件事隐藏其中。其实,林黛玉、薛宝钗是“宝玉合一”,她们就是一个人的两个分身。
“玉带林中挂”之林黛玉,隐藏着“桂林”二字。其外,香菱“自从两地生枯木”、夏金桂,以及宝蟾等等“月”的标识,都隐藏着“桂林”。石涛家就住在桂林的石头城之中,靖江王府内有独秀峰,有刘海洞,刘海戏金蟾,刘海金蟾救了独秀峰(青埂峰)下的石兄。石兄石涛先入佛门,然后出佛入道信了道教,岂不就是那一僧一道?
这其中的隐喻在《红楼梦》中十分繁多,此处不再多讲。要说的重点,还是与瘟神有关的事。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在荣禧堂所见的一切,证明这里就是一座礼仪等同与亲王的明代藩王府。又以“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副对联暗藏“明”字,这副对联的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如此,荣禧堂、穆莳、东安郡王合成了“荣穆王”。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就是石涛的爷爷。故而,林黛玉得癞头和尚配置了养荣丸,恐怕黛玉的另一种结局,就是与养荣丸有关。
林黛玉所到之荣国府,其实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府。
林黛玉隐伏了靖江王之死石涛的父亲是朱亨嘉,是倒数第二代靖江王。崇祯吊死后,藩王纷纷觊觎皇位,朱亨嘉就在桂林自称监国,做了代理皇帝,这就是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宁国府,其实写的是明初九大塞王宁王朱权这一家。朱权的八世孙朱聿键是朱洪武嫡派子孙,先于朱亨嘉在福建建宁称帝,年号隆武。当时,南明诸王相互残杀,朱聿键起兵攻打桂林王府,活捉了朱亨嘉。
1646年四月,朱亨嘉在福建连江被朱聿键吊死,对外却说是因暴病身亡。林黛玉判词说的是“玉带林中挂”,也是缢死的结局。
林黛玉“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生来就带着“瘟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就以“雪下抽柴”的故事,揭秘了林黛玉的“不足之症”。林黛玉只带“瘟神”,也就隐藏着她另一个结局,因病而终。
林黛玉是书中第一个揭秘荣国府是靖江王府的人,又以“养荣丸”暗示了她也隐喻了给“荣国府”带来巨大灾祸的朱亨嘉。
虽然刘姥姥看明白了林黛玉的身世,林黛玉也以“母蝗虫”反唇相讥。但是,林黛玉却与刘姥姥一样,哀叹眼前虚幻的繁华。刘姥姥讲雪下抽柴的故事,惊醒贾府,林黛玉则自叹“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靖江王坐食厚禄,不劳而获,不农不仕,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奢华的生活和庞大的王族开销,确实够得上“蝗虫”之谓。刘姥姥对待贾惜春、林黛玉不同的态度,以及林黛玉对刘姥姥的反唇相讥,这其中所隐藏的真相,也确实够得上“触目惊心”了。
刘姥姥夸惜春像神仙托生的,打量了黛玉一番,为何反而一句话没说?
我想“恶意”曲解一下:刘姥姥也算得上是有社会经验阅人无数的老人,她何尝不知道嫌贫爱富攀高踩低的世道!她一眼就看出林黛玉是个病秧子,她懂得察言观色,贾府上下把刘姥姥当作玩偶戏耍,刘姥姥怎么可能看不出来?林黛玉的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刘姥姥会看不出来?
刘姥姥的潜意识:这是个没寿龄的病秧子,……可惜一副神仙皮囊了!林黛玉看不起乡下穷婆子刘姥姥,刘姥姥不屑讨好体弱多病柔弱如柳的林姑娘呢!纵然林黛玉有咏絮才,与刘姥姥的温饱问题距离太遥远!
刘姥姥因为穷,不得已低三下四屈尊求人……林黛玉从小锦衣玉食,哪里能理解穷人的难处?
少男少女时代,喜欢林黛玉洁身自好爱憎分明的作派。但是等懂得生活不易,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代,觉得林黛玉的作风行不通,反而越来越理解趋炎附势的刘姥姥了!
还有,风水轮流转,富不过三代,任何时候富人也不可以瞧不起穷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王熙凤恤老怜贫,巧姐儿得以救赎。假如林黛玉落难,谁救?
刘姥姥夸惜春像神仙托生的,打量了黛玉一番,为何反而一句话没说?
夸惜春是神仙托生的,细看黛玉后却一言不发,世故圆滑的刘姥姥,究竟发现了什么?其实原因有两个。
刘姥姥与贾母,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可因为一次打秋风,让刘姥姥走进了贾母的视线,贾母身份尊贵,年高好玩,素日里都是一众孙辈承欢膝下,正缺个同龄人唠嗑唠嗑;刘姥姥出身卑微,天性乐观,能说会道,处事圆通,每一句话都正对贾母的胃口。
第一次见面后,贾母便留下了刘姥姥,接下来几天,府里的太太奶奶姑娘们,迎来了最欢乐的时光。
贾母要在大观园玩几日,次日,下面的孙媳妇赶紧张罗起来,大伙还在忙乱着,贾母早带着刘姥姥进园子里来了。边玩边笑走到沁芳亭,贾母就要坐着歇一会,期间问起刘姥姥:
“我这院子好不好?”
这话简直就是废话,要知道见过皇家气派的贾元春,当年省亲都直感叹这园子太过奢华了,对于刘姥姥一个乡下老妪,那岂不是仙境的存在?
刘姥姥一听就赶紧念佛啊,并说我们乡下人到过年时都会买些画回来挂,大伙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进那画里的园子里,谁知现在眼前的园子,比那画上还要好看上十倍啊,如果有人能画出这园子那就好了,我带回去给乡亲们瞧瞧,他们见了这辈子也无憾啦。
刘姥姥一席话,难免让贾母又高兴又心酸,当时惜春正好在一旁,便指着惜春道:
“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
这刘姥姥一听喜不自禁,赶紧跑到惜春旁,拉着她的手说道:
“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
刘姥姥这话当然不是胡乱恭维,在场的人惜春确实年纪最小,模样那自然不用说,即使比不得黛钗之流,但那气派足够刘姥姥仰望了,这样的小女孩竟然还会作画,还要画大观园这等地方,谁听到了不惊呼两句?
很显然,刘姥姥夸赞惜春,一定程度也是在恭维贾母,这一点刘姥姥心里有数。
大伙坐了一会,便又动身,最近的一处便是林黛玉的潇湘馆。
进入潇湘馆后,丫头们不慌不忙招待客人,刘姥姥细细打量这屋子,笔墨纸砚累累叠叠,一般人看来,都会认为这就是个书房嘛,刘姥姥便说了一句:
“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
贾母一听乐了,笑着指林黛玉,称这可是我这外孙女的屋子呦。
惜春与林黛玉,无论相貌气质还是才情,那绝对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要知道连薛蟠这样的俗人,见到黛玉都只有一言不发酥倒的份,旁人见了林黛玉,谁不被她的相貌气质倾倒?
可是刘姥姥的表现却很令人疑惑,书中是这么写的:
刘姥姥留神打量了林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书房还好。”
刘姥姥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林黛玉,最后的话竟然转到屋子上来,相较于刚才对惜春的称赞,这很容易让人觉得,林黛玉难道不值得一句夸赞的话?
可是吧,纵观刘姥姥的行举,我们都能轻易知道她的精明与老道,她处事圆滑,能屈能伸。怎么面对贾母的外孙女,她却避开了评价了呢?
有人说,刘姥姥久经人事,看出了林黛玉的面相是薄命之相,所以夸不出口。
这说法实在是无稽之谈了,因为《红楼梦》就是一出悲剧,里面的女儿没几个有好结局。林黛玉薄命不假,那惜春不也在薄命司里待着吗?刘姥姥既能面相,那也该面出惜春小小年纪淄衣乞食的结局来呀。又夸什么神仙托生的呢?
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林黛玉讥讽刘姥姥是“老牛”和“蝗虫”,让刘姥姥敬而远之。这说法就更可笑了,因为前后情节都搞不清楚。退一万步说,以刘姥姥的为人,她早知此番前来就是要被当“篾片”取乐的,她的目的是求得这些贵族太太奶奶的一些施舍,而代价就是抛下面子取悦人家,各取所需,她清楚得很,又怎么可能因为林黛玉一句话心有芥蒂?
那么,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怎样的呢?应是两个原因:
一,该夸黛玉的话已经用在惜春身上了林黛玉作为裙钗之冠,本就具“绝世姿容”,又出身书香门第,身上的气质远非武功世家出身的贾府三春可比。当初她一进府,众人便被她超逸空灵的气派所吸引。
林黛玉的行止,连一众贵族女眷都认为不俗,更何况是刘姥姥?所以刘姥姥在端详林黛玉时,心里想的应该是“这才是真正神仙托生的啊”,可是这话又怎么能说出来?那不是打脸自己也得罪了惜春吗?索性就不敢评价了。
二,刘姥姥的夸奖对林黛玉的形象刻画没有意义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子,这是真正的神仙托生。而浑身散发超逸气质的她,不仅在贾宝玉这样的人看来是美的,就连薛蟠这等浑人都不禁酥倒,由此可知林黛玉的美是雅俗共赏的。
而刘姥姥这个层次的人,就算将林黛玉夸出天来,也基本不具备参考性,因为不如林黛玉的惜春,都被她夸成了“神仙托生的”。
另一方面,以刘姥姥的见识,她也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来称赞林黛玉了。
当然,薛蟠见到林黛玉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酥倒,刘姥姥也非常有可能也是这样的情况。
正因此,在细细打量一番林黛玉后,刘姥姥由内心的惊叹慢慢反应过来,她只得又将话题转到黛玉的房间上:
“这哪里像个小姐的书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可以说,这也是刘姥姥的另一种恭维了,毕竟在古代,一个饱读诗书的姑娘比貌美的姑娘要少得多,而像林黛玉这种又有貌又有才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了。
以上就是刘姥姥为何打量一番林黛玉后沉默的原因,一句话,就是林黛玉太过惊艳,让刘姥姥都词穷了。
刘姥姥夸惜春像神仙托生的,打量了黛玉一番,为何反而一句话没说?
黛玉和惜春都是大观园里的妙龄女子。特别是黛玉,无论是容貌还是才华,皆出类拔萃。可是刘姥姥见了惜春,直夸像神仙托生的美女,模样好还能干。见了黛玉,却留神打量一番之后,只夸了房间像上等的书房。为何刘姥姥要区别对待她们?
年轻的贵小姐难接近,刘姥姥不想热脸贴冷颜。刘姥姥进大观园,在贾府主仆上下的眼里,无疑是一道异样的风景。她淳朴,憨厚,有几分土里土气,又有几分滑稽。
尽管贾母热情款待刘姥姥,但是人人一双富贵眼的贾府上下,仍然对她有些个藐视。若非心怀轻视,凤姐和鸳鸯也不敢使她做女篾片。不信,叫凤姐和鸳鸯找薛姨妈和李婶做个女篾片试试!
贾府上下都有点儿小看刘姥姥,而这些年轻的小姐们反应更甚。
刘姥姥在栊翠庵用妙玉的杯子喝了茶,妙玉竟然就不想要了,命人搁在外头。宝玉见刘姥姥闻乐起舞,特意下席走到黛玉跟前,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
黛玉不客气地取笑道:
“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众姐妹听了,都笑了起来。
年轻的小姐们见了刘姥姥不是嫌弃就是嘲笑,这都源于她们内心的藐视。
她们对刘姥姥的藐视,大概是从见她第一面就产生了。
黛玉们都还年轻,不过十多岁的年纪,除宝钗之外,基本上都做不到情绪不形于色。她们对刘姥姥的藐视,或多或少会“写”一点脸上。
刘姥姥是积古的老人,不知见识过多少人情冷暖,哪能读不懂这些贵小姐的表情呢。
刘姥姥来贾府,本就以低姿态迎上,而且她主要面对的人是贾母、凤姐、王夫人。只要这几个人的言行过得去就行了,她无需太在意年轻小姐们的态度。也不用热脸贴冷颜的去和她们套近乎。
刘姥姥说应该把这园子画出来,让她带回家给乡邻开开眼。贾母说惜春会画画,可叫她画一张。惜春就这样与刘姥姥建立直接联系。刘姥姥感谢她为自己作画,顺便夸一夸她,不算没事献殷勤故意套近乎。
黛玉一派孤标傲世,满面目无下尘,叫刘姥姥望而却步。黛玉是刘姥姥攀不上的高度,刘姥姥靠不近她,也无需靠近。在面对黛玉时,刘姥姥犯不着说好话套近乎换冷遇。
而且,刘姥姥在惜春那儿,也得不到鼓励。在到达潇湘馆之前,刘姥姥和贾母在沁芳亭歇了一会儿脚。刘姥姥就是在这里夸赞惜春年龄小、模样好、人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
惜春脾性孤介冷淡,对刘姥姥这样的陌生的穷老太太必然热不起来。刘姥姥对她一通赞美,她不会给出热情的回应。刘姥姥恐怕早在这儿就呛了一口凉水,在面对更加冷傲的黛玉时,则更加谨慎小心,争取别再招尴尬。
刘姥姥通过留神打量,看出黛玉命薄,一时无心夸赞。黛玉初入贾府,众人就看出她有不足之症。住在贾府,黛玉的身体每况愈下。每到春分和秋分必犯嗽疾,平时十顿饭只好吃五顿,一年只睡个满足觉。
第三十二回,黛玉自忖道:
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黛玉的身体之差,已经到了自以为命不久矣的地步。
刘姥姥已七十五岁,她在留神打量黛玉的时候,也能看出众人发现的不足之症。甚至还有可能洞悉黛玉自我感知的不能久待。
黛玉的漂亮叫人一望便知,福薄的特点也叫人尽收眼底。朴实的刘姥姥不愿巧舌如簧,只以夸房子的方式转移话题,算是对贾母有个交代。
刘姥姥在贾府,一直力图礼貌周旋,她夸与不夸都得经过一番衡量。为了不至于闹太多的笑话,该夸的时候她一句不少。可以不夸的时候,便一句不多。
刘姥姥夸惜春像神仙托生的,打量了黛玉一番,为何反而一句话没说?
刘姥姥虽然是乡下人,但她人生阅历极其丰富,一双老眼看尽世上人情冷暖,一个人心地如何,待人如何,她一看便知。
惜春虽然貌似高冷,但是依然难脱稚气,内心有正义感,眼里容不得沙子,她的丫鬟闯了祸,他不念旧情直接撵出去。她痛恨家族乌烟瘴气,以致于青春年少遁入空门。
不管怎样,她脱不开富家小姐的定位,对付这样的女孩子,刘姥姥显然是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林黛玉这样的,不能说她完全没有同情心、没有正义感,她只是没有心思去关注那些。她不愿意理会俗世中的这些事情,她给人的映像是“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的古典画面。
用最普遍的说法:“林黛玉不食人间烟火”。
她的一生只活在情感里面,情感就是一切。心思极细腻、极敏感。一个眼神能哭出来,一句安慰又能破涕为笑。
刘姥姥一眼看去,对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她不敢造次,因为这种人她见得太少了,既不像普通富家千金那样,或者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或者飞扬跋扈、冷艳傲慢,又不像农家小妹那样,或害羞、或端庄、或狂野,而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弱不禁风,却又拒人千里之态。
刘姥姥没见过这样的女子,与其说错话,不如不招惹。所以刘姥姥对林黛玉那是一句话都不说,也是一种民间的大智慧了。
刘姥姥夸惜春像神仙托生的,打量了黛玉一番,为何反而一句话没说?
刘姥姥夸惜春;打量了黛玉一番,其实是说了一句话;只是到了薛宝钗蘅芜苑一句话没说。那么,刘姥姥为什么要夸赞惜春?刘姥姥到了潇湘馆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是来兑现她的承诺的。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是借钱度年关的,王熙凤受王夫人委托,接待了刘姥姥。并代表王夫人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刘姥姥感激不尽。当刘姥姥告辞时,承诺王熙凤,等来年收成后,拿些农村土产品来感恩贾府。
刘姥姥
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又是王熙凤接待了她。这次刘姥姥来,正巧贾母心情欠佳,王熙凤请刘姥姥陪贾母说说话。刘姥姥性格开朗,说话幽默,逗得贾母非常开心。
贾母见刘姥姥土里土气活泼的样子,兴奋地邀请她游览大观园。刘姥姥也没推辞,高兴地跟随着贾母走进了大观园。
刘姥姥来到大观园,四处张望,看得眼花缭乱,口中一个劲地赞美。刘姥姥不由自主说了句,这么好的风景,如果有人照着这园子画张画,我带回家,也显摆显摆,让农村人也见识见识,即便死了也得好处!
贾母听了刘姥姥这么说,立刻答应。她指着惜春对着刘姥姥介绍说,这就是我的小孙女,她会画画,等明儿叫她画张给妳怎么样?刘姥姥听了几乎要蹦起高来,急忙来到惜春面前,拉着惜春左端详右端详,一个劲地夸赞好模样,能干!甚至说出“别是神仙托生的吧?”这番话,逗得在场的人呵呵大笑。
刘姥姥之所以夸赞惜春,皆因惜春是贾母的小孙女。刘姥姥一听惜春是贾母的孙女,就知道这两人的血缘关系有多么近了。本来这次刘姥姥来就是报答感恩贾府的,又遇到贾母有这么一位年轻有才华的小孙女,她能不奉承吗?这个时候不奉承什么时候奉承?这说明刘姥姥很明白,不糊涂。
刘姥姥知道在农村,女孩子每天干的就是家务活,针线活,或纺线织布。农村女孩子想画些花鸟鱼虫,算是难能可贵的了,是巧女孩了。刘姥姥在这里看到惜春这么小的年纪就会画这么好的画,从内心里佩服。后来,惜春遵照贾母的话,给刘姥姥画了一幅《大观园行乐图》送给了刘姥姥。
贾母引领着刘姥姥来到了潇湘馆。刘姥姥迈进潇湘馆,看到屋子里的设计,布局,墙上的字画,书柜子里的书,满屋皆是,有书香门第之感。刘姥姥情不自禁说了句,“这必然是位哥儿的小书房了。”在她心目中,读书的人应该是男人,“学而优则仕”嘛!
刘姥姥在大观园逗贾母开心
贾母听了刘姥姥说了这句话,止不住地笑了起来。她一边笑一边告诉刘姥姥,这房间是她外孙女黛玉的屋子。刘姥姥直接傻眼了。在农村女孩子屋里没有这么多书的,书多的屋子都是男人的专用,男人们读书是为了将来考进士、中状元,走仕途之路。一个女孩子在屋子里存放这么多的书干嘛?干啥用?刘姥姥是无法理解的。
刘姥姥认为一个女孩子没必要读这么多的书。这也是刘姥姥为什么不再夸赞黛玉的主要原因之一,假如黛玉不是贾母的外孙女,而是外孙子,刘姥姥肯定会夸“将来必定考中状元”之类的奉承话了。刘姥姥真不懂一个女孩子读书多,能获得什么好处?这也是导致刘姥姥戛然而止不再说话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姥姥很懂事理,人际关系。当她听说黛玉是贾母外孙女时,就再也不说那些赞美的话了,她知道黛玉毕竟是亲戚,像她一样,也是客人,没必要赞美一个客人,她的主要目的是取悦贾母开心。
刘姥姥言谈举止中,给人感觉她会面相。当贾母介绍黛玉时,刘姥姥来到黛玉面前打量了一番,从此再也没说话。
刘姥姥认为黛玉是“苦命相”。人长得虽然有“恬淡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娇嫩之美,可是,刘姥姥却认为,黛玉的长相并不是好长相,而是一种“苦命相”。
刘姥姥的这个看法是有根据的。她认为女人要身心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旺夫兴家。可是,黛玉给刘姥姥感觉身体弱不禁风,满脸苦相,命也不会长久。这给刘姥姥心中似堵上了一块砖,没法赞美了,怎么端详也看不出黛玉美在哪里了。这也是刘姥姥为什么再也不说一句话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刘姥姥听贾母说,这屋子就是外孙女的绣房时,刘姥姥更找不到赞美黛玉的话了,只能朝着贾母装傻笑点点头示意,却再也一言不发了。
刘姥姥和王熙凤在一起
综上所述,刘姥姥是个聪明人,头脑很灵活的人。该夸时一定夸,例如夸赞贾母的孙女惜春。该不夸时一定不能夸,例如对贾母外孙女黛玉的沉默寡言。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刘姥姥是农村来的客人,是来报答感恩贾府的,她在贾母应邀下游览大观园的主要任务,是陪着贾母开心,说些使贾母爱听的话。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刘姥姥心中有数,她是用是否能逗贾母高兴愉悦为原则,至于贾母的其他人高不高兴都是次要的,在这种心态下,刘姥姥赞美惜春,对黛玉只说了一句话之后,再也没说话,这说明刘姥姥是位很明智的老人。
总而言之,今天我们谈论刘姥姥,就是要看到刘姥姥粗中有细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思想,任何人在社会处世处事,都要有灵活的头脑,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平和相处,团结互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