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上实战的盾牌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多重?能抵抗哪些武器的伤害?

纯金属的盾牌非常重,无论是铜、铁还是其他的,因为金属的密度非常大,铜8.9比铁7.6还要重。那么在战场上提高防御力的同时也得要提高输出啊,如果太重自己根本就挪不动,又能起到多大的防御作用呢?

古代战场上的盾牌主要材料为木质,也有一些采用皮质。后期技术提高了,某些有条件的军队也使用过小面积的金属盾,或者采用了铁皮钉缀、铁皮包覆等复合技术。

古代许多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对防御的要求相当高,他们需要应付箭矢的攻击,还要应对骑兵的突击和对方短兵、阵前投掷的袭击,所以盾牌的重要性甚至在武器之上。比如罗马军团的长盾,这种盾牌最早是椭圆形设计,成型于公元前1世纪,奥古斯都时期演变出更利于防御的弧形方盾。

早期的椭圆形长盾重量为22磅(10公斤),奥古斯都时期完成了矩形长盾的演变后,重量被减轻到7.5公斤,后来又缩减到5.5公斤。一个标准的罗马长盾尺寸是102cm*63cm,它的表面贴了层皮革蒙皮,或者干脆用了漆皮,材料采用木质,分为双层或多层粘接,厚度约为掌厚。盾牌的中央则安装了一个金属冲角,这使盾牌还可以当做进攻武器,直接顶出去撞击敌人,罗马人称之为“推翻战术”。不过也有些长盾是不带冲角设计的,他们会挖出个空心孔,以方便士兵们使用“推翻战术”时,仍然能够有效观察到对面。

直到罗马灭亡,长盾都是相当有效的步兵防具,它能有效的遮挡几乎全部的身体,能让步兵凶狠的推进,7.5公斤的重量和蒙皮的利用,使之能够抵挡大部分武器的攻击,抵抗箭矢更是不在话下。但遇到蛮族人的大斧,长盾就有点扛不住了,而且它的制造颇为靡费,因此后期罗马长盾渐渐让更轻巧的圆盾所取代。

圆度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吸收了蛮族文化后产生的转变,这种盾牌普遍较轻薄,大小不一,型制变化很大,所以重量区别也很大。以防箭矢为主,可以一定程度抵挡砍击,多以木质和皮质制造,有些会镶嵌一些金属片提高防御力,重量在2-5公斤左右。

实际上罗马的椭圆盾被轻量化后,依然作为骑兵装备传承了下来,而且对后世欧洲骑兵也造成了影响,形成了很特别的“水滴形盾”(也被称为塔盾、鸢型盾),然后又简化成了三角盾。它们的作用除了提供对箭矢的攻击外,还负责提供骑兵对冲时一侧被攻击身体的防护强化。

中国的盾牌大体与西方的没有什么差异,殷墟就曾经出土过“人殉”所使用的盾牌,采用了皮革和木头制造,配有青铜的零件,以提供对盾深的强化作用。

与罗马同时代的汉朝,也出现过罗马那样能藏人的大盾,《后汉书》上写鞠义打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他命弩手藏在大盾之下,等到公孙瓒的骑兵冲到很近的距离,突然冲出来,借着灰尘向前突击放箭,结果杀得公孙瓒大败亏输。

“…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剌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

根据现代的出土文物,秦汉时代的盾被称为“双弧盾”,因为在造型上它们具备上下两个弧线,这种盾牌至少可上溯到战国时期,它们的主要材料是皮革,间或镶嵌、点缀一些铜制、银质金属,通过漆面来涂装表面。这些吨有“吴魁”(大盾)、“滇盾”(凸面盾)、“步盾”(步兵盾)、“孑盾”(战车盾)、“勾镶”(小格斗盾)等区分,对箭矢和穿刺的防御比铠甲是要好很多的。

此外,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竹制的、金属面的、木质蒙皮的各种盾牌,品种相当多,重量也普遍在2-7公斤左右,据说宋代有20公斤的大盾,不过没有见到实物和具体出处。

到明清等时代,出现了“藤牌”这种特殊的盾牌,它不是金属的,也不是木头或皮革的,而是用藤条编制的,这种圆形的大盾能很好的保护人全身,而且相当轻便,按《广阳杂记》记叙:“……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

按照记载,藤牌出自于福建江浙一带,为戚继光所发扬光大,戚继光的藤牌手是抗倭的主要兵种之一。这类藤牌圆大3尺,重量不超过9斤,用山中老藤浸油编织,编缀了一点铁片和兽面,对刀砍箭射都有极好的防护能力。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清朝时期藤牌居然还被拿来防御火枪,康熙年间攻打雅克萨,朝廷寻找了一批熟悉藤牌训练的明朝旧人,建立了一支清朝的藤牌手,他们用大型藤牌掩护移动,身穿老虎服,用地堂刀法进击,很是取得了不少战果。这类“牌刀手”在清末还存在,但在新式的洋枪洋炮面前,他们也不过是个笑话罢了。

古代战场上实战的盾牌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多重?能抵抗哪些武器的伤害?

古往今来,有矛就有盾,矛和盾是一对相生相克的传统兵器。但是,从实战角度来看,古代军队的盾牌却并不是主要用来克制长矛的。古人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冷兵器时代两军交锋,在近战距离内对付长矛、刀剑等手持兵器,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一般通过身体躲闪和武器格挡来化解敌方的进攻,很少使用盾牌硬抗。

因为盾牌只能防御一个方向,而混战中敌人的兵刃有可能从多个方向同时刺来,使用盾牌往往死的更快。而且盾牌最大的缺点,是容易阻碍自己的视线,既难以掌握战场情况,也无法迅速做出闪避动作,极易陷入被动。

对付敌人从远处射来的弓箭,特别是密集的箭雨,如果没有盾牌加持,即使是老兵也会束手无策,多数情况下也就只能自求多福了。武将虽然身披甲胄,但也只能保证其身体的要害部位不被射中,次要部位一旦被射中,本领再强的武将也会败下阵来。像以往在评书中经常听到的把箭拔下来继续带兵打仗的武将是不存在的,此类情节纯属演义。

因为自唐代始,人类就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往往把弓箭的箭镝部位制作成倒勾形状,射中身体后,要想把它拔出,就要撕裂中箭部位周边的肌肉组织,其剧痛非常人所能忍受。至于那些缺少盔甲防护、轻装上阵的普通士兵,在弓箭的射击下,其惨状就更不必说了!

而且,弓箭的最大作用,在于迫使进攻一方在躲避过程中发生队形混乱,从而为防御一方以骑兵发起冲击创造有利条件。相反,如果进攻一方装备了盾牌,就可以有效抵御弓箭射击,提高阵形的稳固性,不给敌人骑兵部队以可乘之机。

所以说,古代军队所使用的盾牌,其主要用途是抵御弓箭的射击。由于古时候的弓一般采用竹、木、动物角等材料粘合而制成,其拉满后的最大射程通常不超过300米,这就决定了古代军队在制作盾牌时不会以金属为主要原料。一来成本过高,不利于大量装备;二来表面光滑,射中盾牌的箭矢易发生侧滑,从而伤及战友。

最大的问题是,盾牌如果采用纯金属制成,就会变得异常沉重,导致士兵难以做到行动自如。以体积最小的小圆盾为例,其直径在半米左右,如采用铸铁制造,则重量为30公斤左右。如此笨重的装备,即使由体格健壮的维京武士来持握,也会不堪重负,很难再做出奔跑、跳跃等行动,使一支部队丧失机动能力。

因此,古时用于实战的盾牌,以木板、藤条等轻质材料为主,既可有效抵御弓箭,又能确保单兵及部队的行动灵活性。比如古罗马军队的盾牌由方形木板制成,正面彩绘图案用于威慑敌方;我国三国时期的蜀军及明朝的戚家军都使用由藤条制成的盾牌,为提高藤条硬度,编织之前需放入油锅反复蒸煮,编织之后需放入砖窑中进行高温烘干。

为了使盾牌具有足够的韧度,避免被弓箭射穿,古代各国军队普遍采用正面覆盖兽皮的做法。比如,古埃及军队使用的盾牌,采用犀牛皮制作蒙皮,使盾牌变得极其强韧,即使是希腊重步兵投掷的标枪也难以将其击穿。

当然,古代盾牌在制作工艺上,并非完全不使用金属,在边缘部位通常采用铁片进行包边,在中央部位用铁、铜等少量金属制成凸起。这样做的目的是,以盾牌边缘格挡敌方兵刃、抡击敌方人员,以盾牌正面撞击敌人,从而使盾牌具有一定的格斗功能。

难道古时候没有纯金属制成的盾牌吗?这个可以有!但这样的盾牌通常不能用于实战,而是用来参加封建祭祀或军事仪仗活动,由纯铜或纯铁制成的盾牌可以极大提高整支军队的威仪。

综上所述,古代军队所使用的盾牌通常以木板或藤条为主要材料,采用外敷兽皮、边缘箍铁皮、中央镶金属的制作工艺,增强盾牌的强韧度和抗击力。由于其用途主要是抵御弓箭射击,无需过多使用金属,因而其重量通常会被控制在10公斤左右。

以上观点,敬请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关注!

古代战场上实战的盾牌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多重?能抵抗哪些武器的伤害?

除了盔甲,古代的最可靠的防具就是盾牌了。在古装戏中,盾牌是一种救命的神器。穿盔甲的人经常被刀或箭杀死,但盾牌不能,人们经常用木板作为盾牌挡住箭。由此可见,即使是那些对盔甲一无所知的影视导演也知道盾牌的救命功能。

盾牌很早就出现了。苏美尔人的艺术品包括带盾牌的步兵,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也有盾牌。印度人也有盾牌。这说明,世界各国在实际操作中都找到了盾牌的含义,盾牌在发展中具有许多起源。

中国古代最早的盾牌出现在商代。到了周朝,盾牌更加完美。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盾牌是很好的防御武器。根据不同的武器,盾牌有很多种。唐代出现了皮盾和木盾。在宋代,盾牌得到了更好的改进,出现了一个大盾牌,用于围攻。

中国古代盾牌又称“干甲”。在战斗中,左手拿盾牌自卫,右手拿刀杀敌。护盾一般不超过3英尺长,多为长方形或梯形,也有圆形。更大的盾牌叫做武魁。战车使用的盾牌很小,叫做矛盾。盾牌背面有一个手柄,便于手持作战。大盾牌叫做盾牌。“澎湃”大约有八英尺高。这张卡片长得足以盖住尸体。用于城市防御、水战和营地布局的大盾牌是一种防御武器。大部分盾牌是由木头、藤条和竹子制成的。有些覆盖着生牛皮。铜铁盾牌由于重量重,除了仪仗队外,在战场上很少使用。盾的表面绘有龙和虎,神和怪物,鸟和动物。殷商时期,盾牌上装饰着青铜饰品,大部分被制成凶猛的动物或人的脸来吓唬敌人。东周时期长圆形木材流行后,其表面绘有精美的图案。

春秋时期,盾牌成为主要的保镖。在宋代,骑兵使用小圆边牌,步兵使用长方形尖顶边牌。”明朝军队使用光盾,如手牌、搓(搓)牌和燕尾牌。两边各有五英尺长,由白杨和松树制成,宽约两英尺。还有用藤条编织的圆形藤盾,直径约2英尺,周长略高。箭射出后,能防止箭滑落伤人。

枪械出现后,盾牌逐渐被替代。

古代战场上实战的盾牌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多重?能抵抗哪些武器的伤害?

这是传说中的藤牌,古代打仗时候经常使用的一个盾,两个人站在上面都不会塌,据说这种手艺已经快失传了。

这种藤条编制成之后,还要稍加些桐油,时间久了会变成一种黑色的,特别是福建闽南那一带,原来是来对抗日本倭寇跟习戚继光有很大的关系。

古代战场上实战的盾牌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多重?能抵抗哪些武器的伤害?

古代的盾牌种类繁多,材质也不尽相同,主要的材料有毛皮质、藤木质、金属质。早期的主要是以毛皮和藤甲为材料进行制造。随着生产力的提升,金属类的青铜、铁也应用于盾牌的制作。人类最早以毛皮作为盾牌防御,例如牛皮、犀牛皮、鳄鱼皮等经过硬化防腐后以木材作为支架,张开即可起到简易的防御作用,但是防御力比较低。

我国明朝,盾牌相关的制作工艺、使用方案基本成熟,据古籍《武备志》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步兵旁盾、骑兵旁盾

步兵旁盾基本是长方形的,用来掩护士兵的全身,可以组成方正,有效的防御敌军的弓箭及刀枪,对于投石车、弩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骑兵旁盾因为要在马上作战,所以设计的非常的小巧,要挽在左手臂上,主动格挡,可以防御正面侧面的刀剑、弓箭攻击,但对于弩、投石车等武器的攻击防御能力较弱。

2、手牌

手牌一般用白杨木或轻松木为主,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木材轻而且坚固,每面手牌长五尺七寸宽一尺上下,两头比中间宽三四分,这种因为材质和外形的原因,非常方便携带。

3、燕尾牌

燕尾牌也算归类在步兵旁牌,长短和手牌差不多,但是燕尾牌正面从上至下当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鱼背。面面绘有彩画。反面与把手可供携带。燕尾牌以枪木或椆木制之,质轻而硬。用时,人伏于手牌后,侧身而进。因此牌虽小,但足以抵挡矢石。材质一般是柁木桐木。

4、捱牌

捱牌,亦用白杨木为之。每面长五尺,阔一尺五寸,上头比下略小四五分。用绳索和木橄榄挽着使用。

5、藤牌

用老的粗的藤为骨架,在用藤篾从中心填补空白区域完成制作,藤牌内侧设上下两个环,用手挽着,因为有老藤为骨架,所以能够很好的防御刀剑的攻击,源自中国福建一带,藤牌直径为二尺五寸以上、三尺以下(约80公分至96公分),重量为五斤以上、九斤以下(约3公斤至5.4公斤)。

可见我国主要是以木质、藤质的盾牌为主,所以其形状只能弥补他的防御范围,材质的原因,对于重型的武器如弩、投石车的防御力都较弱,基本是防御古代常见的冷兵器刀枪剑戟,现在盾牌已久应用在警察机关,材质一般是金属、合成材料制成,材质好的可以防弹。

古代战场上实战的盾牌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多重?能抵抗哪些武器的伤害?

古代的盾牌的确有金属制造的,例如斯巴达人与希腊人的盾牌,就是金属制品,但是由于需要非常强壮的男人才能举起那面金属盾牌,所以士兵的数量非常的小。等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基本上就全部换成了木质盾牌,但由于罗马军团要组成盾牌方阵,所以盾牌的形状基本上都是长方形的,由于木质盾牌结构好重量轻,所以无论是挡在前面阻挡敌人的冲锋,还是挡在上面遮蔽袭来的箭矢,都是非常不错的。

可是当罗马帝国覆灭,欧洲来到中世纪的时候,士兵的盾牌就从组成方阵变为自我保护,到了这时盾牌的形状就千奇百怪了,但仍然是以木质结构为主,而为了增加结构强度还会利用铁条铆钉加固。

综上所述:盾牌的作用主要还是防御,基本上是用来抵挡敌人刀、剑、斧、锤的击打,但有些盾牌也会加装金属边条,当地人被砍倒之后,利用盾牌的金属锐角击打敌人头部,杀伤力也很有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