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妖精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这两个十分古怪的妖精,出现在第六十二回“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故事中,这段故事讲的是佛祖佛法东渐过程中,另外一支西教也在同时东渐,与唐僧取经是一对竞争关系。
说得更明白一点,这支西教就是来自罗马的基督教,大唐以来至明朝,都叫它“景教”。奔波儿灞,灞波尔奔就是景教东渐中的两条“食鱼鱼”。
既然如此,吴承恩为何给这两条鱼取了这样古怪的名字呢?
唐僧为何在祭赛国扫塔唐僧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出发之前立誓“见塔扫塔”,但走到“六十二回”时,书中才正式写了一回唐僧扫塔。而且,还只扫了三层,余下的是孙悟空代劳了。那么,唐僧所扫的这座十三层在什么地方,为何又叫做金光寺呢?
书中说,唐僧师徒过了火焰山,再往西走八百里,便来到了祭赛国。祭赛国中有一座“敕建护国金光寺”,寺中有一座十三层琉璃宝塔,唐僧扫的就是这座塔。
唐玄奘为何要在祭赛国扫金光寺的琉璃塔呢?
却说师徒日行八百里,唐僧忽然勒住马问道:“悟空,你看那厢楼阁峥嵘,是个甚么去处?”孙悟空抬头观看,见是一座城池,吴承恩赞道:“龙蟠形势,虎踞金城,……真个是神洲都会,天府瑶京。万里邦畿固,千年帝业隆。”于是,孙悟空对唐僧说,这是一座帝王之所。
帝王之所就是都城,这座都城就是“龙蟠虎踞”之南京。城中的金光寺是护国寺,大明王朝的护国寺就是元朝所建的崇国寺,成化年间赐名的大隆善护国寺。金光,即指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以“金木水火土”为家族确定辈分,永乐皇帝朱棣这一代是木字辈,因此,他就是“金字辈”。金光寺琉璃塔塔顶舍利子大放光明,照耀祭赛国,说的不就是朱元璋吗?祭赛,就是祭祀之意。
金光寺琉璃塔总共十三层,塔有陵墓之义,这其中的寓意实在是有点“细思极恐”了——明朝不是有“十三陵”吗?《西游记》大致成书于万历年间,吴承恩又是如何知道这个“天机”的呢?
我只能理解,这是巧合。晋代开始造佛塔,也就是“造浮屠”,一般为五、七层,最高十三层。祭赛国金光寺的琉璃塔级别很高,故而是“敕建护国金光寺”。
唐僧扫塔,意在扫去血雨之污垢,让这座塔再度照应“龙蟠虎踞”之地。然而,这座宝塔上,却有两个妖精,一个是奔波儿灞,另一个是波灞儿奔。这两个妖精为何来到这里,又为何是如此古怪的名字呢?
一个是鲇鱼精,一个是黑鱼精孙悟空抓住了波灞儿奔和奔波儿灞,一审得知,奔波儿灞是鲇鱼精,波灞儿奔是黑鱼精,他们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派来的卧底,专门打探孙悟空什么时候来这里。
原来,前年的时候,万圣龙王施展法力,下了一阵血雨,污了宝塔,偷了塔中的舍利子佛宝,万圣公主又偷了王母的九叶灵芝。这两件宝贝都被养在碧波潭下,昼夜大放光明。
这段故事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仅仅只是写的两个古怪妖精,孙悟空再次降妖除魔吗?
我认为,这段故事隐藏的是明朝的一段历史,那就是靖难之役。万圣龙王居乱石山碧波潭,大隆善护国寺又在明朝的都城,因而,乱石山、碧波潭指的是乱石堆成的景山和潭柘寺(潭)。
碧波潭,据说是吴承恩游览河南嵖岈山得到的灵感而写进了书中。我认为,这个“据说”很有道理,嵖岈山碧波潭的景观非常像《西游记》中的描述,因而,就有九头驸马、九叶灵芝。
九头驸马、九叶灵芝,其中的“九”说的是明初九大塞王。九大塞王是朱洪武所封的九个藩王,却又是这九大藩王中的燕王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棣夺位之后,便迁都北京,建造现在的明故宫时,所取之土石堆积成了景山(煤山)。由此,大明王朝的王气便不在金陵,祭赛国也就失去了光明。书中的那场“血雨”,其实燕王从北平起兵,杀到“龙蟠虎踞”之地,也就是靖难之役的写照。
鲇鱼、黑鱼都是吃鱼之鱼,《说文解字》中说:“鱼尾与燕尾相似”,因而,这两条鱼暗指的是燕王朱棣。
这回书的开篇词是一首《临江仙》,其中写道“乘鸾登紫府,跨鹤赴瀛洲”。紫府是哪里?就是北京紫禁城。
万圣龙王就是写的“万圣节”奔波儿灞、霸波尔奔,其中的“灞”肯定指的是灞水、霸陵,都在长安附近,长安又是唐代的都城,祭赛国就是一座帝王之所,也就暗喻了大唐的故事。
吴承恩有意写了一个万圣龙王、万圣公主,所指就是“万圣节”。
这段故事中说,“近被本寺贼僧,暗窃了其中之宝,三年无有光彩,外国这二年也不来朝,寡人心痛恨之。”
欧洲万圣节其中的一个传说,说的是每年太阳神都会被一个名叫Samhain的邪恶力量攻击并被囚禁六个月。书中所写的万圣龙王偷走塔上的宝贝,祭赛国失去光明,大抵与出自这个西教传说。
Samhain还有两个称号,分别是"Lord of Dead"、"Prince of Darkness",也就是死亡领主、暗黑王子的意思。奔波儿灞、霸波尔奔,恐怕就与万圣节有关了。
万圣节是基督教的神话,基督教是唐朝时开始东渐的。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聂斯托利派教士阿罗本等人来到长安传教,唐王朝在长安义宁坊建造大秦寺。这个教派自大唐传入之后到明朝时,都被称为“景教”,意即“正大光明之宗教”。这不正是祭赛国金光寺十三层琉璃宝塔上的“光明”吗?
景,字形是太阳照耀京城。吴承恩写的是京城,以基督教万圣节太阳被偷走的寓意,暗示西方宗教的进入对当时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西游记》中与唐太宗往地府送南瓜,暗示大唐时西教的进入,南瓜灯就是万圣节后来演变的习俗。在没有南瓜的时候,万圣节用的是萝卜灯,故而,地狱中的鬼说他们没有南瓜。
基督教正式东渐,是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也就是万历十年之时,罗马教廷派利玛窦从肇庆进入中原,开始传教。故此,在这回书之前,就是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罗刹女就暗指了罗马教廷。故此,牛魔王曾经到碧波潭万圣龙王那里做客。
孙悟空要帮助祭赛国夺回宝贝,猪八戒打进碧波潭,书中写道:“慌得那大小水族,奔奔波波,跑上宫殿”。故而,奔波儿灞、霸波尔奔又是“奔波”之意。 元稹 《楚歌》有这样两句:“ 三峡连天水,奔波万里来。”景教不远万里来到“灞”,直到明朝才形成传教规模,确实是够辛苦劳碌的。
孙悟空也有奔灞健将美猴王手下有四大健将,两只赤尻马猴是马流元帅,两只通臂猿猴是崩芭将军。其中,“崩芭”与“奔灞”近音,这其中又是什么意思呢?
崩芭,是音译,意思是蒙古语中的勇士。前面讲“敕建护国金光寺”时,已经交代这座寺院是元代所建,明代成化年间敕封大隆善护国寺,通臂猿猴以蒙古勇士而作“崩芭”将军,也就意味着“奔灞”两鱼精与《西游记》中的宗教有关了。
孙悟空惩罚了奔波儿灞、霸波尔奔,割去了他们的耳朵和嘴巴,也就等于惩罚了崩芭二将。这其中的寓意,又是十分令人费解。耳朵是听,嘴巴是说话,岂不就是“观音”?
《西游记》的时代背景是明中后期的思想启蒙,西学东渐方兴未艾。汉代以来(灞)至大唐及其之后的王朝,本土宗教基本上是儒道佛三教并立的格局。但在这样的大格局之中,又存在着三教相争,此起彼落的争斗。历史上经历了“三武一宗”革佛,《西游记》中又以“大觉金仙”写到了宋徽宗革佛。
景教的东渐,又将对东方教派形成严重冲击,犹如祭赛国宝塔上的明珠被偷去。故而,西天取经佛法东渐的总执行者观世音菩萨也得遭罪了。
花果山原本是如来佛祖打造的,这里的“崩芭”将军同样也难以幸免。
在《西游记》中,“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妖精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值得答一下,因为我见许多朋友都不懂。
一般人顾名思义,奔波就是奔奔波波的意思,奔波儿灞是个鲶鱼精,灞波儿奔是个黑鱼精,两家伙由于精明伶俐,因此被九头虫重用,是个跑腿的劳碌命。因此叫了奔波的名字。这个解释当然好,但是却忽略了后一个字,㶚。㶚只有一个意思,就是灞河,灞河是渭河的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西南流纳蓝水,折向西北经西安市东,过灞桥北流入渭河。
如果说这两条鱼是大唐灞河的,经过数千里漂泊来到祭赛国的碧波潭给九头虫打工,说实话的确也够奔波的。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渭河与碧波潭不通。渭河属于黄河支流,祭赛国属于西藏地界,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不经过西藏。
上面这段不重要,重要的是下一段。
唐僧师徒进了金光寺,拯救金光寺的和尚,金光寺方丈说,我们这里叫祭赛国,当年四夷朝贡,南月坨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即女儿国),西本钵国。
本钵国是个什么国?钵通蕃,本钵国也就是吐蕃国。吐蕃国有个原始宗教,名叫苯教,苯是本巴的音译,即bon--pa,是一句交通神灵的咒语,相当于道家的急急如律令,佛家的六字真言或者基督教的阿门。本巴两个字也被称为奔巴,崩波,奔布尔。
由此可见,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两兄弟应该来自本钵国。他们的名字就是本巴两个字的外延。意思就是说,这是两条来自本钵国的鱼。
在《西游记》中,“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妖精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这是两个小妖的名字,吴承恩在诙谐幽默的同时,我认为也是有其目的。在上一篇的问答中,通天河的这场戏我认为影射的是明朝锦衣卫和嘉靖皇帝,也是对应于原文第六十二回来说,而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也是出自于六十二回。所以,在这里,我认为这依然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影射,而影射的目标还是锦衣卫这个名声不好的机构和嘉靖皇帝。
就我认为,这两个小妖的名字不能单独来看,应全文上下呼应来看。以原文第六十二回来说,至少应从三个方面来互为印证,这样才能更好理解,下面我们进入正文,一步步来说。
一、“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到底是诙谐幽默还是蕴含深意?对这两个名字,很多的解释都牵涉到藏语佛经这些,或者是地名国家的说道,我觉得都很牵强,吴承恩应该是没想这么多的。我还是倾向于这就是吴承恩家乡的一些方言俚语,带有一丝谐音骂人的味道。
其实问题不必太复杂化,这两个名字从字面上来看,表达的就是“颠倒”的意思。
原文第六十二回:那怪物战战兢兢,口叫“饶命!”遂从实供道:“我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来巡塔的。他叫做奔波儿灞,我叫做灞波儿奔。他是鲇鱼怪,我是黑鱼精………
名字“颠倒”,那要“颠倒”的是什么呢?原文中这两个小妖一个是鲇鱼,一个是黑鱼,这才是重点的地方。很多人也都只盯着名字去琢磨,而忽视了他们的本体,为什么吴承恩选这两种鱼?
其实说开了很简单,就是这两种鱼的基本习性。鲇鱼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寻食,黑鱼是白天寻食,晚上不出门。这些鱼的习性对于天天“之乎者也”的大人物来说,可能不是很清楚,不过对于底层的老百姓来说,算不得大学问。而电视剧中对这两个小妖的人物设计也很耐人寻味,一个脸黑,一个脸白,就算是巧合吧!
而这样的习性对应颠倒的名字,吴承恩在这里诙谐幽默的同时,真正想说的,我认为就四个字:“黑白颠倒”!那么“黑白颠倒”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我们顺着这条线继续原文。
二、金光寺僧众的遭遇与碧波潭万圣龙王一家老小的结局,这代表了什么?先看下面原文:
原文第六十二回:昏君更不察理,那些赃官,将我僧众拿了去,千般拷打,万样追求。当时我这里有三辈和尚,前两辈已被拷打不过死了,如今又捉我辈问罪枷锁。
原文第六十三回:孙悟空对九头虫说:…快将宝贝献还他,免汝老少全家命。敢若无知骋胜强,教你水涸山颓都蹭蹬!…………
龙婆:……如今被你夺来,弄得我夫死子绝,婿丧女亡,千万饶了我的命罢!”八戒道:“正不饶你哩!”行者道:“家无全犯,我便饶你,只便要你长远替我看塔。”………把龙婆琵琶骨穿了……把龙婆锁在塔心柱上,念动真言,唤出本国土地、城隍与本寺伽蓝,每三日送饮食一餐,与这龙婆度口,少有差讹,即行处斩,众神暗中领诺。
九头虫偷了金光寺的佛家舍利子,皇帝认为是和尚监守自盗,所以寺庙的三辈和尚“前两辈已被拷打不过死了,如今又捉我辈问罪枷锁”。这明显就是冤假错案,而且还是全寺和尚遭殃。
因为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两个小妖,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剩下的和尚都放了出来,不过白死的和尚也只能是白死,没有人来负责。孙悟空打上门去,对九头虫说,不交出宝物,那么就是“老少全家命,教你水涸山颓都蹭蹬”。而最后的结果,九头虫丢了一个头,“径投北海而去”,估计也是九死一生。剩下的家人,除了一个老龙婆,尽皆丧命。就算没死的老龙婆,也是将“琵琶骨穿了,锁在塔心柱上,每三日送饮食一餐,少有差讹,即行处斩”,这就是生不如死。
而孙悟空的话中“家无全犯,我便饶你”,明明知道“家无全犯”,但事实结果就是“全家遭殃”,这难道不是冤假错案。就九头虫偷宝这件事情来看,对百姓的伤害极小,而平时他们也没有别的恶行。就算罪已至死,但让人全家陪葬,对应于金光寺的祸及三辈,这里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句话:酷刑、祸及无辜!难道吴承恩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第六十二回:三藏道:“既拜为上邦,想是你这国王有道,文武贤良。”众僧道:“爷爷,文也不贤,武也不良 ,国君也不是有道………
三、孙悟空的八抬大轿以及黄伞一柄是什么意思?原文第六十二回:……那当驾官即备大轿一乘,黄伞一柄,锦衣卫点起校尉,将行者八抬八绰,大四声喝路,径至金光寺……呆子当面笑道:“哥哥,你得了本身也!”行者下了轿,搀着八戒道:“我怎么得了本身?”八戒道:“你打着黄伞,抬着八人轿,却不是猴王之职分?故说你得了本身。”行者道:“且莫取笑。”
这里的描写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矛盾的地方太明显。我认为,在这一段里,吴承恩就是用孙悟空做戏,影射嘉靖手下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在上一个问答里,我说了吴承恩用灵感大王影射陆炳,用观音影射嘉靖皇帝,而在这第六十二回里,灵感大王换成了孙悟空。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还是出在上面的原文中,我们来细看:
1、“八抬八绰”就是八抬大轿,这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在明清时代,八抬大轿只能是三品以上大员才能使用。
2、黄伞就是“华盖”,这是帝王专用,猴子座八抬大轿,享受帝王专用“黄伞”,吴承恩用意是什么?
3、原文“锦衣卫点起校尉,将行者八抬八绰”,无疑锦衣卫这里就是行使仪仗的职能。而锦衣卫在明朝除了抓人办案,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皇帝专用的仪仗队。
4、八戒道:“你打着黄伞,抬着八人轿,却不是猴王之职分?故说你得了本身”。猴王就是齐天大圣,虽然这个“齐天大圣”不能和玉帝相比,但名头上就是帝王待遇。
为什么我说在这一回里,吴承恩是用孙悟空来影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呢?对照上面四点我们来看,陆炳因为有救驾之功,所以深得嘉靖皇帝的信任,他的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在明朝就是正三品的官。明史记载:嘉靖三十五年三月,帝赐给进士恩荣宴。按惯例,锦衣卫列席在西边,皇上因陆炳之故,特命锦衣卫上坐,排在二品官之末。按陆炳的级别,出门就是八抬大轿。
同时,因为深获帝心,陆炳是明朝唯一一个三公兼三孤的官员。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堪称史上最强锦衣卫。就历史评价来说,陆炳是好坏参半,他贪财,并且心狠手辣,首辅夏言可以说就是死在他的手上。但是他也救了一些人,俞大猷就是其中之一。公平点来说,陆炳算不上好人,但也不算是很坏的人。不过,做为皇帝的爪牙,身居锦衣卫指挥使,底层老百姓对他是没什么好印象的。
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陆炳在任上猝死,当时也就五十一岁。嘉靖皇帝非常悲痛,追赠他为忠诚伯,谥“武惠”。而皇帝赐给他的祭品有十六坛,这就是相当于帝王的规格了。而在明朝,就祭葬规格来说,一品大员也就是九坛。这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网上是可以查到的。
三品以上大员出行的仪仗,帝王的祭葬规格,本身又是锦衣卫指挥使。对应于原文的八抬大轿,带黄伞,锦衣卫开道。做为同一时期的人,你说吴承恩这是在写谁呢?
同时,对于这一段原文,孙猴子坐上八抬大轿,前呼后拥,声势浩大,不能不让我想起一个成语:沐猴而冠!
这个成语的典故是说,项羽进入咸阳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于是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猕猴戴上帽子装成人样而兽性不变,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并窃取一定权位的人。而祭赛国里所有事情的起源,就是因为佛门至宝舍利子,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争夺宝贝。所以,我觉得,吴承恩这里如此行笔,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骂人!
综上所述:在原文九头虫的这一章节里,脉络是清晰的,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代表的就是事情的“黑白颠倒”。金光寺和尚的遭遇和九头虫一家的结局,代表的是冤假错案和酷刑。孙悟空的八抬大轿,代表的就是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也就是皇帝手下的暴力机构。因此,这所有的一切,就是吴承恩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影射,其中心思想就是金光寺和尚的一句话:“文也不贤,武也不良 ,国君也不是有道”。
而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的结局也是让人值得回味,他们最后被孙悟空一个割掉耳朵,一个被割掉了下嘴唇。原文:“将金箍棒吹了一口仙气,叫“变!”变作一把戒刀,将一个黑鱼怪割了耳朵,鲇鱼精割了下唇”。为什么要割耳朵,割下嘴唇?耳朵是用来听人说话的,如果说“忠言逆耳”,皇帝不想听,那就和没有耳朵一样了。皇帝如果不想听,下面的人最好就别说了,不然就会被割掉嘴唇。这里面的味道,我觉得吴承恩依然是想骂人!
在原文第六十二回中,唐僧扫塔,这塔十三层高,唐僧扫到第十层,腰酸腿痛扫不动了,让孙悟空将余下的三层塔扫干净。原文:行者抖擞精神,登上第十一层,霎时又上到第十二层。正扫处,只听得塔顶上有人言语,行者道:“怪哉!怪哉………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两兄弟出场,故事展开。但这里好像遗忘了一点事,就是最高的第十三层塔却没有继续扫,是吴承恩忘记扫了,还是吴承恩觉得这一层已经无需再扫,大家如何认为呢?
孙悟空走下八抬大轿,对猪八戒道:“且莫取笑”。吴承恩在诙谐幽默的同时,隐隐之间,还是两个字:骂人!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在《西游记》中,“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妖精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奇幻、幽默见长,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上,也体现在角色的命名上。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原著就会发现,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名字幽默、奇特,读后让人莞尔一笑的小妖怪。例如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手下的精细鬼、伶俐虫;万圣龙王手下的奔波儿灞、灞波儿奔;红孩儿手下的云里雾、雾里云、急如火、快如风、兴烘掀、掀烘兴以及赛太岁手下的有来有去等等。这些小妖出场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西游记》平添了更多幽默元素。
这些小妖的名字,看似信手拈来,命名的很随意,但实际上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下来的,背后有着很深的意义:有些名字反映的是小妖本身的特点,有些小妖的名字则体现了妖王的愿望,还有一些小妖的名字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下面我们就以乱石山碧波谭万圣老龙王手下的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这对小妖为例,来深入解析一下这些听起来幽默、风趣名字的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意义。
奔波儿灞、灞波儿奔出自小说第六十二回“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原本是乱石山碧波谭万圣老龙王手下的两只鱼精。此前,万圣龙王与女婿九头虫合力偷走了金光寺塔中所供奉的舍利子佛宝,因为害怕路过此处的孙悟空帮助寺中僧人追讨佛宝。于是便派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两个小妖到佛塔打探消息,结果被孙悟空逮个正着。书中写道:
那怪物战战兢兢,口叫“饶命!”遂从实供道:“我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来巡塔的。他叫做奔波儿灞,我叫做灞波儿奔。他是鲇鱼怪,我是黑鱼精。”
见此情景,孙悟空毫不手软,直接将两个小妖捆绑起来,并对他们进行严加拷问。之后在两位小妖的引导下找到了万圣龙王和九头虫居住的地方。奔波儿灞、灞波儿奔最后的结局也是十分悲惨:一个被猪八戒割下了耳朵,另一个被割了下唇。从小说中来看,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作为两个底层小妖,没有什么法术,也没什么地位,只能被万圣龙王和孙悟空呼来喝去,充当他们的眼线。等到他们目的达到,两人也就失去了价值,于是被残忍割下耳朵和下唇,弃之于碧波谭潭水中自生自灭。
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两个名字也恰好说明了鲇鱼怪和黑鱼精两位小妖的地位和使命。奔波儿灞的谐音为“奔波儿吧”,灞波儿奔的谐音为“把波儿奔”,意思很明显,就是在别人的压迫下奔波劳累,替别人卖命。小说《西游记》尽管描写的都是一些神仙鬼怪、妖魔道僧,但与人类的封建社会一样,同样有着浓厚的等级制度。那些藉藉无名、处在底层的小妖,与封建社会中的普通劳苦大众一样,只能任凭统治者呼来喝去,奔波劳累。等到他们年老体衰、失去价值,就会被无情丢弃,任其自生自灭。
除此之外,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这两个名字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小说中,祭赛国同大唐一样也是一个大国,实力非常强大,周围不少小国都向其称臣并朝贡。第六十二回写道:
众僧跪告:“爷爷,此城名唤祭赛国,乃西邦大去处。当年有四夷朝贡:南月陀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西本钵国,年年进贡美玉明珠,娇妃骏马。”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祭赛国西面,有一个名叫本钵国的国家。从实力上来说,这个国家与祭赛国有很大差距,因此才会年年朝贡。而本钵这个国名的谐音即为“奔波”,与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两位小妖的名字一致。因此,这两位小妖的名字中也暗含着他们的来源——本钵国,并代表着这个国家中处于底层的老百姓。
作为一个小国,本钵国国力不强,根本无法与东面强大的祭赛国相抗衡,因此只能俯首称臣年年纳贡。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统治阶层的不满,因此便想办法打击祭赛国。小说中将万圣龙王比作本钵国的统治者,将奔波儿灞、灞波儿奔比作本钵国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盗宝行为则是打击祭赛国的一种手段。但这无异于以卵击石,没有强大的国力,最后只能惨淡收场,万圣龙王被孙悟空打死,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被猪八戒割伤丢弃,最后也难免一死。乱石山碧波谭的故事,反映了古代藩属国的艰难处境和悲剧命运。
奔波儿灞、灞波儿奔,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名字,实际上却大有深意。小说《西游记》以鬼怪妖魔、神仙佛道为主角,讲述的却是人世间的道理,反映的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评价的:“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在《西游记》中,“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妖精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答:很奇怪会有人问这个问题,更奇怪会有些人虚头晃脑,瞎解释一通。
之所以奇怪会有人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名字太容易理解了,一目了然,没什么问的必要。
其实,在《西游记》中,凡作小妖名,都没有什么特别深的寓意,全是作者信手拈来,幽妖精们一默,达到一种生动诙谐的喜剧效果,让人心中莞尔,会心一笑。
比如说,平顶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派出收拾孙悟空的精细鬼、伶俐虫。
听这俩名字,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俩家伙是个办事精细、伶俐的能手,要不然,两妖王也不会托负这么重要的使命给他们。
但是,这俩家伙计算来、计算去,却着了孙悟空的道儿,吃了大亏,即所谓的精细、伶俐,其实是个粗陋、颟顸的糊涂鬼。
清代评点家张书绅乐得捧腹大笑,挥笔点评说:“精细者转吃精细之亏,伶俐者反被伶俐之误。”
还有红孩儿的六个心腹小妖,一个叫做云里雾,一个叫做雾里云,一个叫做急如火,一个叫做快如风,一个叫做兴烘掀,一个叫做掀烘兴。
云里雾和雾里云,是说他们的智商如坠云雾里,头不知是头,足不知是足,做事糊里糊涂、摸不着头脑。
果然,他们见了黄牛就当马牵,见到孙悟空变的牛魔王,不分青红皂白拉起就往家里带。
张书绅给他们的评语是:“云里雾里并没个实际。”
快如风和急如火,说的是他们性子急,书里写他们回火云洞禀报时的情形,用了一个“撞”字,即“快如风、急如火撞进洞里报”,可谓形神毕现。
兴烘掀和掀烘兴,是说他们莽撞不知轻重。可不是?半路见了变成牛魔王样的孙悟空,二话不说,扑通跪倒就拜,让人喷饭。
还有黄狮精手下的刁钻古怪、古怪刁钻,其实一点也不刁、一点也不怪,都是老实巴交的小妖精——黄狮精给他们二十两银子去市集买肉,一路碎碎念着,精打细算,要从牙缝省下点做私房钱,半路就给孙悟空定住了身。
朱紫国麒麟山獬豸洞赛太岁的手下小妖叫“有来有去”,替赛太岁去朱紫国下战书,孙悟空一棒把他干翻,揶揄了一句,说:“这厮名字叫做有来有去,这一棍子,打得有去无来也!”
观音禅寺里的两个小和尚不是什么妖精,但他们的名字也非常富于喜剧效果,一个叫“广智”,另一个叫“广谋”,替老方丈出谋划策,要赚取唐僧的斑斓袈裟,结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一座观音禅寺,被烧成灰烬。
明朝思想家李贽读此,意味深长地说:“饶他广智、广谋,直弄得家破人亡,亦一省之乎!”
……
最后说回到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身上。
这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出来巡塔的小妖,奔波儿灞是鲇鱼怪,灞波儿奔是黑鱼精。
听名字就知他们是奔波劳碌的命。
果然,除了奔波劳碌、专干洒水打扫之类的垃圾活外,遇上了孙悟空,双双被捉。
也就是说,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的名字,就是作“奔波劳碌”解;“儿”字和“灞”字,是意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那些说这两个名字属于藏语译音之类的人,都是瞎解一通,把简单的问题复仇化。
在《西游记》中,“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妖精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其实並不难理解,从字面上看,“奔波灞”“与灞波奔”两个名字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善于戏水弄波的意思。用在两个妖精身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明确了两个妖精是担当通风送信的角色。
这两个名字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二回,滌洗垢心惟扫塔,伏魔归正乃修心。
是说唐僧取经路过祭赛国,此国有一个名寺叫金光寺。因塔內有宝物佛舍利,日夜闪放霞光而闻名。不想突然下了一夜血雨之后,宝塔被污金光全无。国王怀疑是寺内和尚偷了宝贝,就把他全都监禁起来。
唐僧师徒到来以后,孙悟空在帮助师傅扫塔到十三层时,无意中捉到了两个妖怪。
那妖怪招供说;“我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来巡塔的,他叫做奔波灞,我叫做灞波奔。他是鲇鱼怪,我是黑鱼精。”
同时也交待了佛塔舍利是万圣龙王的驸马叫九头虫的妖怪偷去的。后来孙悟空降服了九头虫,夺回了宝物。
宝塔又重放霞光,寺內和尚冤情都得以昭雪,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又出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