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水浒传》中,宋江为何必须杀掉阎婆惜?

《东京梦华录》中,有汴梁著名歌伎徐婆惜。《水浒传》中,阎婆惜就是从东京汴梁来到郓城县的,宋江杀的是不是这个人呢?

假如宋江所杀的阎婆惜就是徐婆惜,其中又有什么样的寓意呢?

宋江杀惜难道是贼喊捉贼?

却说晁盖在梁山立住脚跟,又抢得很多财帛,便修书一封,以一百两黄金酬谢宋江,以报救命之恩。赤发鬼刘唐奉命来到郓城县,给宋江下书。

宋江收了书信,只取一锭金子,然后匆忙送走刘唐,在阎婆的拉拽下,回到家中,无奈与阎婆惜歇卧。宋江受不了婆惜的冷落与奚落,天快亮时便离开了。走到街上王公汤药摊时,想起曾经承诺过王公一副棺材板,便要从招文袋中取晁盖送来的那一锭金子。此时,宋江才发现,招文袋遗落在阎婆惜那里了。

宋江匆忙赶了回去,却发现招文袋被阎婆惜收了。宋江央求婆惜将招文袋还他,阎婆惜提出条件,要与宋江断绝关系,许他与张三往来。同时,还要宋江按照晁盖书信中写的,给她一百两黄金。否则,就要告发宋江私通梁山贼寇。

宋江答应婆惜所有条件,只是请求宽泛时间,给阎婆惜一百两黄金。阎婆惜抵死不答应,当场要现款,口口声声说不信宋江。宋江被逼无奈,挥刀杀死了阎婆惜。

这场激情杀人案,原本是宋江无理,为了自保,不得已怒杀阎婆惜。

这段故事出自《大宋宣和遗事》,施耐庵做了关键环节的改写。蓝本故事中,晁盖只以一对金钗酬谢宋江。宋江为讨好阎婆惜,主动把金钗给了他,还“不合”说明了金钗的来历。宋江虽然说了“不合”的话,阎婆惜却并不在意,更没有扬言去告官。

有一天,宋江去探视父亲,回来后看见阎婆惜与吴伟“打暖”,不理睬宋江,宋江大怒,杀了这二人。

《水浒传》中的宋江杀惜,只杀阎婆惜,而没有杀张文远,也就是张三。蓝本故事中的吴伟被改写成了张三,有意思的是,宋江逃亡江湖,在清风寨却自称是“郓城张三”。难道,与阎婆惜偷情的是宋江自己?阎婆惜敲诈一百两黄金,竟然是要与宋江好好过,宋江则是贼喊捉贼,杀了阎婆惜?

江州题反诗交代了宋江为何杀惜

《水浒传》中的江州,肯定不是写的江西九江,而是江苏镇江,以及南京、北京。“九江”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靖难之役第一功臣,梁山好汉打虎将李忠的“儿子”,郁保四李应李景隆。

李景隆小字“九江”,建文元年(1402年)奉命北上替换老将耿炳文,攻打燕军。白沟河之战,建文军占据优势,燕王危急。决胜时刻,李景隆帅旗忽然折断,南军大乱,朱棣反败为胜。施耐庵认为,李景隆这是“欲保四”,暗中做了朱棣的“李应”。

建文四年六月三十日,李景隆真正做了“李应”,打开了南京金川门,朱棣夺位成功,李九江被封为靖难之役第一功臣。而耿炳文、黄子澄(黄文炳)都被处死,黄子澄还如黄文炳那样被处以磔刑。

靖难之役起于北平,终于南京,所以,这段故事既隐写了宋徽宗镇江复辟,又暗藏了靖难之役中的秘史。

宋江装疯说,说了这样一番“风话”:

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丈人教我领十万天兵来杀你江州人,阎罗大王做先锋,五道将军做合后,与我一颗金印,重八百余斤,杀你这般鸟人。

这段话中的“阎王”,就是宋江杀惜的一大注脚。

阎,就是阎婆惜和她的母亲阎婆。王,则是郓城王婆,因为这个王婆,宋江才认识了阎婆一家,才引发了宋江怒杀阎婆惜。

宋江杀惜前,到过王公的汤药摊,要给王公送棺材本。这个细节,就是为杀“阎王”伏线,否则,预备棺材干什么?

阎王,实则燕王,说的是朱棣。有人要杀朱棣,这就是建文帝削藩。“削藩” 的隐喻还藏在武松、石秀杀嫂的故事中,武松、石秀杀的都是“藩王”,藩削去字头就是个“潘”。潘金莲因为王婆而惨遭武松斩杀,削去头颅。潘巧云的第一任丈夫是王押司,还是一个“藩王”。

建文帝要削藩,先削去了五大藩王,朱棣知道该轮到自己了,便在北平装疯,暗中打造兵器,训练勇士,起兵靖难。所以,宋江说阎罗将军做先锋,说的就是燕王起兵。五道将军做合后,先被削掉的五大藩王肯定是支持朱棣的。

故而,宋江杀惜,与武松、石秀杀嫂一样,都是建文帝削藩,靖难之役的暗喻。

宋江为何自称郓城张三

元宵节这天,宋江在清风寨夜看小鳌山,被刘高老婆陷害而被捉。宋江为隐瞒身份,自称郓城张三。张三不就是与阎婆惜打得火热的张文远吗?

于是,刘高把宋江打入囚车,上书“郓城虎张三”。宋江不仅是张三,而且还是一只虎。不仅刘高把宋江叫做虎,宋江自己也说自己是一只虎,“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虎,说的就是燕王朱棣,就是龙虎山上洪太尉遇到的锦毛虎。锦毛虎燕顺与王英、郑天寿一道,是“燕王英武真天授”。清风寨、清风山的故事,也是靖难之役的前奏,故而,我说《水浒传》中所有故事的发生地不是南京就是北京,或者是与靖难之役有关的地方。

张,就是“璋”,《水浒传》中的王进、林冲、鲁智深、李逵都曾经冒充过姓张的。宋江之“张三”,则暗喻的是老“璋”立第三代为皇帝,而朱允炆则是以第三顺位继承人做了皇帝的“璋三”。

璋三与阎婆惜打得火热,璋三又杀了阎婆惜,意味着建文帝霸占了叔辈的皇位,又要杀燕王,从而导致了靖难之役,自己被驱逐“出籍”。

八月十五中秋夜刘唐下书,阎婆惜因此被杀。正月十五元宵爷宋江夜看小鳌山,张三被捕。这其中是大有关联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关联,不在这个答案的范围之内,就此搁下不表。

总而言之,宋江杀阎婆惜就是这样的真故事。时势所趋,而且,隐伏的是历史真事,如此,宋江必定得杀掉阎婆惜。

请问《水浒传》中,宋江为何必须杀掉阎婆惜?

是怕和梁山有瓜葛,因为梁山是反贼,是朝廷镇压的对象,一旦被发现和梁山有勾结,那么自己就有被砍头的可能,杀了阎婆惜最多也就杀人罪,如果苦主不深纠,自己就有逃脱的希望,自己又和家里断绝了关系,逃亡了一段时间,正好赶上大赦天下,只判了刺配江州,服刑一年半载的就没事了,可他也许是做牢的生活太惬意了,说是发配江州,其实和游山玩水没有区别,别看是做牢了,照样可以东游西荡的去酒店找酒喝,有戴宗院长罩着,江湖好汉捧着,他怕什么呀?浔阳楼上喝酒,就他一个人,竟然喝高了,也许是酒如愁肠,愁更愁吧!喝高了,自然就亢奋了,自己管不住自己了,就写开反诗了,自幼熟读功史,腹中也有权谋,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想刺文双颊,哪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年若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古人这方面素质就是差,到哪都喜欢胡写乱画,要是搁到现在,早就该交罚款了,还得给冲掉洗干净,但是宋江还是贪上事了,说他想学黄晁造反,写的是反诗。就要把他开刀问斩,后来被晁盖所救,上了梁山。当初阎婆惜稍微让步,都不会被杀,贪心不足,才导致她命丧黄泉,谁让她那么爱财呢!

请问《水浒传》中,宋江为何必须杀掉阎婆惜?

《水浒传》中宋江怒杀阎婆惜,读者会认为是宋江为掩盖给梁山通风报信的罪名而起杀心,但细细分析,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真实原因乃是宋江因情变一怒杀人。

情变

吴用用计,晁盖领着公孙胜等6人扮成卖枣人以药酒麻翻杨志,劫了十万生辰纲;白胜在济州落网被抓,供出晁盖等人藏身郓城县。

主管此案的何涛前往郓城县抓人,并知会押司宋江,闻知此事的宋江大惊,在茶馆稳住何涛后,前往晁盖庄上通风报信,让晁盖等人顺利脱逃。晁盖等人落草水泊梁山,积怨已久的林冲火拼王伦后,拥护晁盖成为大头领。

为答谢宋江的救命之恩,晁盖修书一封并献上黄金百两,由刘唐送至郓城县,宋江再三推辞不过,只好拿了一条金子。

书信上写明百两黄金,宋江实际到手一条金条,但是宋江的相好阎婆惜不相信!

01:阎婆惜贪财

阎婆惜何许人也?

阎公带着一家人从东京来山东投奔一个官人,此官人,也不知道是哪儿冒出的混蛋,估计在东京占了阎婆惜的身子,半醉间把胸膛拍得咚咚响:老丈人,来山东找我,我让你们吃香的喝辣的!

等阎公一家赶到山东找不到人时才傻了眼!

阎公本来是唱曲的,女儿阎婆惜继承父业,在东京行院倒也混成了红人,如今被骗沦落异乡,只能靠唱曲儿维持生计,哪知道郓城县本地人不喜欢曲儿,这下连生计都没着落了,阎公因此郁闷积心病死,留下一对手无寸金的母女。

阎婆惜,芳龄18,长得花容月貌,身材袅娜,微微摆动间尽是万千风情,曾是不少达官贵人的座上宾,也不乏名流的追求,眼光自然不同一般,因此才有了山东投靠这一行,哪知道所托之人乃是个骗子,导致人财两空,从天堂一步跨进了地狱。

突遭流落异乡的变故,再受无钱葬父的刺激,阎婆惜变了,不轻信他人,视钱如命

病重乱投医,阎婆求上做媒的王婆,欲将女儿许配宋江,换来银钱葬夫。

宋江号称“及时雨”,自然不忍心这对母女流落街头,于是掏出10两银子让阎婆买了棺木,剩下的就当作母女俩的生活费,这事也就结了,宋江也没打算洞房花烛黑滚白一番。

宋江只喜棍棒,不太爱美色,这回确实是顺手而为做的好事。

原来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鎗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

02、油腻大叔与少女的爱情并不美好

郓城县本地人不喜欢曲儿,阎婆惜学无所用,阎婆更是老迈,这对母女该怎么生存下去?

阎婆再次打起了宋江的主意,虽然宋江老了点,黑了点,可在衙门做事,有固定的收入,养活她们娘俩不成问题,于是阎婆借登门谢恩之际再请王婆做媒。

宋江不好美色,但并不代表他不近女色,所以被王婆一顿利索的嘴皮子游说下,开始了油腻大叔与少女的同居生活。

有了宋江的资助,阎婆母女可谓苦尽甘来,华丽地一个转身,丰衣足食起来,而阎婆惜,更是美得不可方物,原文赞其道:“金屋美人离御苑,蕊珠仙子下尘寰。”

小娇妻美若仙子,可惜宋江这个油腻大叔不解风情,更别提床头说情话这活,于是乎,本就带着风尘气的阎婆惜一头扎进了宋江同事帅气的能哄人的张文远的怀中。

两人出双结对,被邻里看在眼里,自然就传出风言风语。

宋江心思本就不在阎婆惜身上,半月十日地去歇一晚,闻听流言还是有点不舒服。虽然没有明媒正娶阎婆惜,两人却有了夫妻之实,自己也算阎家的半个恩人,这阎婆惜的背叛终究还是无情无义了一点,于是宋江便不再上门,想为油腻大叔与少女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句号。

情分不会因分手一时撇清,宋江对阎婆惜自然做不到绝情绝义,藕断丝连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这时,刘唐送来了晁盖的修书与礼金,两人分别后,宋江顺手将之装进了招文袋,准备在无人时再毁去书信。

03、怒火中烧

阎婆巧遇宋江,自然不肯放过这个多日不见上门的女婿,一定要宋江回家过夜,毕竟在阎婆的心中,宋江是阎家的大恩人。

阎婆惜早已心属张文远,躺在床上不起,与宋江冷言冷语相向,这惹得宋江心里很不自在,如果不是阎婆扯住不放,早气冲冲掉头就走。

宋江听了那婆娘说这几句,心里自有五分不自在;被这婆子来扯,勉强只得上楼去。

阎婆去准备酒菜,阎婆惜与宋江各想心事,一个思着张三,一个想着无趣该走,曾经的爱人,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彼此都在苟且中无奈。

阎婆还在想撮合女儿与宋江旧情复燃,却不知道女儿早已爱上了俊俏的张三,哪还有心情去理会又黑又丑的宋江,尽是冷言讥讽后,哪有半句好话。

宋江这时越加烦闷,这女人想必真是有了外人,可也无凭无据,想走却又找不到借口,是以进退不得。

宋江正没做道理处,口里只不做声,肚里好生进退不得。

此时颇解心意的唐牛儿见宋江被扯进阎家喝酒,知道阎婆惜与张三瞒着宋江有了私情,便以公事为由准备让宋江脱身,却被一心撮合宋江与女儿的阎婆打了出去。

唐牛儿的出现,让宋江打定主意要看看阎婆惜如何对待自己,是否真的情义两绝,而心底里还是存有一点念想,那就是阎婆惜先前只是闹脾气,如果阎婆惜低头下话,做回夫妻也不无不可。

只指望那婆娘似比先时,先来偎倚陪话,胡乱又将就几时。

宋江不会哄女人欢心,阎婆惜也不愿意主动示好,两人只好面对枯坐,直至夜深。

阎婆惜和衣装睡,宋江酒劲上来,倦了,也不去想什么风流事了,解下衣刀和招文袋,挂在床边栏杆上,然后脱衣上床睡在另一头。

阎婆惜见宋江如此没有情趣,不禁冷笑连声,这让宋江越加气闷,难以合目,捱到五更洗了脸匆匆出门而去。两人分别时对话让两人关系再难以回原,阎婆惜彻底放弃了这个不懂女人心的恩人,宋江也彻底放弃了和好的念头,以至于恶言相向。

宋江道:“你这贼贱人好生无礼!”

阎婆惜回应说:“你不羞这脸。”

宋江骂阎婆惜不知感恩,冷遇自己,偷汉子多半属实;阎婆惜不甘示弱骂宋江不知羞耻,既然知道自己不洁还要赖在一张床上是何道理?原本两人都有苟且过活的心思,却被不懂变通的宋江一个贼贱人骂没了,此时宋江已经有些急怒攻心,口不择言,因此愤恨离去。

手刃阎婆惜

宋江路遇赶早市的卖汤药的王公,想起此人多年不曾收自己药钱,于是便想拿出晁盖给的金子答谢王公,这才发现因气急而走忘取了招文袋,不得不返回阎家。

早上出门因为恶言相向,宋江与阎婆惜互生怨恨,两人之间的感情彻底走向决裂,这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阎婆惜从招文袋里发现了晁盖手书,等于掌握了宋江勾结梁山的证据,既然与宋江再无情分,那么一切都该为与张三厮守的未来而谋划,因此要以文书要挟宋江,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还回阎婆惜典身文书,并修书允许改嫁张三,宋江不可再纠缠不清。

宋江虽然听闻阎婆惜与张三偷情,却一直半信半疑,如今从阎婆惜口中落到实处,心中自然愤恨,但顾忌私通梁山的罪名会牵连到宋家,因此毫不犹豫答应了,宋江对阎婆惜复合的幻想这时完全破灭,隐忍之下其实妒火难平。

二、由宋江置办的家产全归阎婆惜,立书为证,不可反悔。

夫妻做不成了,贪财的阎婆惜自然想多捞一把,要求宋江立下字据,由宋江置办的金银首饰、生活用品等归属阎婆惜。人都没了,这些钱还拿来做什么?宋江答应得很痛快。

三、索要晁盖送给宋江的百两黄金。

正是这贪心要了阎婆惜的命!

阎婆惜曾因被官儿骗了身子流落异乡,除了不肯轻易相信人外,更痛恨黑心官儿,因此听说宋江只取了一条金子时,在爱财的阎婆惜眼中看来,这就是吃腥的猫儿改吃斋,黑心官儿改从良,哄谁呢?

宋江无奈,直说自己是老实人,请求宽限三日变卖家私凑足百两黄金。

如果换作以前两人和和美美之时,阎婆惜一边骂宋江为木头,一边倒是会为遇到了个老实人而宽心,如今身心都给了张三郎,哪还记得这个宋三郎?自然把宋江之话当成了推脱之词,认定了宋江手上一定藏有百金,只是不舍得给她。

如果给了宋江招文袋,恐怕上门的就是捉奸衙役了,阎婆惜根本不相信官场良心,只要求宋江马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宋江说拿不出钱来,阎婆惜怒了,于是要挟要闹到“公厅”之上,看宋江要命还是要钱。

宋江闻言“怒气直起”,阎婆惜不守妇道有愧于自己,如今为钱甚至将自己逼向死路,哪还记得自己对阎家的恩情,于是发狠话要阎婆惜还招文袋。

阎婆惜好不容易拿捏着宋江的软肋,自然不肯示弱,一口咬定见钱就有文书,没钱就上公堂。

怒火中烧的宋江开始失去理智,直接扑上床去抢夺,扯开被子发现阎婆惜正把招文袋护在胸前,“一不做,二不休,两手便来夺”。

一个“舍命地夺”,一个“死也不放”,一个是为了保住身家性命,一个是为了护住意外之财,争夺剧烈,两人都热血上头,失了理智。

拉扯间,宋江用力一拽招文袋,其中的压衣刀被拽了出来,宋江下意识抢在手上,这时阎婆惜近乎歇斯底里地喊出一句不知死活的“黑三郎杀人也“,这让无所适从的宋江一下子顺着这句话起了杀心,与其说是被激,还不如说是冲动之下的下意识反应,宋江一刀捅在了阎婆惜的肚子上。

阎婆惜吃痛想再叫,已经疯狂的宋江将其用左手按住,右手一刀抹喉,而阎婆惜挣扎欲吼,这惹得宋江再次发狠,大力一切,整个头被割了下来。

宋江于激怒中手刃阎婆惜!

事外事

从事件的发展来看,宋江听闻阎婆惜不贞已有所不满,半信半疑之间还存在着苟且过活的念头,因此存了心思试探阎婆惜。阎婆惜虽然已经勾搭上张三,但因为典身文书握在宋江手上,宋江又与阎家有恩,才没有明面上彻底了断的念头。宋江希望阎婆惜主动讨好,阎婆惜何尝不希望宋江能够哄哄自己,结果两人都失望了,一夜难眠,宋江出门一句“贼贱人好生无礼”将两人的关系封死,也让阎婆惜从心底里彻底倒向了张三。

获得招文袋的阎婆惜所提的三个条件,皆是围绕着阎婆惜与张三的未来生活,这激怒了作为阎家恩人的宋江,情绪渐渐失控,当阎婆惜不同意宋江三日凑钱的要求而以报官来威胁时,不信任的同时也将宋江逼上了绝路,宋江因此愤怒达到了极点,生出了不还就抢的念头。一个是为了保住身家性命,一个是为了护住意外之财,撕扯中双方均已丧失了理智,最终导致宋江手刃阎婆惜。

施恩人到取命者,这个了断太让人唏嘘,除了情变之外还关系一个贪字,阎婆惜因贪让宋江无路可退,最终却将自己送上了绝路,应了一句老话,自作孽不可活。

宋江于激怒中手刃阎婆惜,并不是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私通梁山的罪名而灭口,而是因为情变演变被激怒失去了理智后采取的疯狂之举,宣泄着积累的绝望、羞耻、愤怒、仇恨、报复等多种负面情绪,若要说真实原因,情杀两字足矣。

(图片均来自网络)

请问《水浒传》中,宋江为何必须杀掉阎婆惜?

有一疑问:阎婆惜自小出身寒门,随父母辗转到郓城县,为了生计,在青楼卖笑为生,赚得碎银几两。父亲去世,无钱安葬。疑问来了:阎婆惜从哪学的识字啊?又怎能识得梁山写给宋江的书信呢。

毕竟是小说,也是为了剧情需要,就不去纠结这个问题了。

书回正转。

阎婆惜出轨宋江的同事张文远,是阎婆惜被杀的原因之一。表面上看,宋江对这些琐碎之事不上心,对出身卑微的阎婆惜不在乎,可毕竟阎婆惜是自己名誉上的女人,属于是私人“物品”。人性都是自私的,再不济,谁愿意自己戴顶绿帽子上街,被人指指点点啊。

但这不是宋江杀死阎婆惜最主要的原因,毕竟不想要休了就是了,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本就低下,一纸休书就那么简单,眼不见心不烦。

宋江杀阎婆惜最主要的原因是:阎婆惜知道了她本不该知道的事,并异想天开地要挟一个有秘密的男人。结果是,阎婆惜的不理智,栽在了自己的如意算盘里,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害自己性命。

阎婆惜之死,也告诫我们一些道理。

不要对不该的事总充满好奇。不要去刻意挑战一个人的底线。不要用自己知道的秘密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难得糊涂,有时糊涂比清醒更可爱。

请问《水浒传》中,宋江为何必须杀掉阎婆惜?

宋江真实的原因不是良民!!!他应该去让法律解决,或者离婚!!!

请问《水浒传》中,宋江为何必须杀掉阎婆惜?

阎婆惜一直在作死的边缘试探,一次一次打破宋江底线,而且是将宋江整个家族推向灭顶之灾。宋江并不是一上来就准备杀阎婆惜,刚开始双方一直在谈判,宋江最后杀阎婆惜很大的原因是阎婆惜不知好歹,马上大难临头却不自知,还在一直触碰宋江底线。下面我们看看整个事件过程。

1、阎婆惜拿到宋江把柄,此时开始,阎婆惜就已经处在危险之中了,但她没有考虑自己地处境,却在想如何拿捏宋江。原文:“好呀!我只道吊桶落在井里,原来也有井落在吊桶里!我正要和张三两个做夫妻,单单只多你这厮,今日也撞在我手里!原来你和梁山泊强贼通同往来,送一百两金子与你。且不要慌,老娘慢慢地消遣你!”

2、等宋江折返回来取招文袋时,阎婆惜一直爱理不理、态度很差,她这不是想的拿钱地态度,是发泄情绪,单纯消遣宋江。

3、挑明结果,一上来就是威胁,拿出官府来压宋江,而且是话里话外提醒宋江,你是私通梁山贼寇的贼人。原文:只见那婆惜柳眉梯竖,星眼圆睁,说道:“老娘拿是拿了,只是不还你,你使官府的人来拿我去做贼断!”宋江道:“我须不曾冤你做贼。”婆惜道:“可知老娘不是贼哩!”

4、开口要价,前两个条件宋江都答应了,第三个条件时,宋江确实没有100两黄金,宋江也向她说明了原因,给出了折中的解决方案,给他三天时间,他来变卖家产筹金子。这里就表现出阎婆惜对宋江的不了解,或只有肤浅的认知,觉得是人都会拿哪些金子,完全就是以自己的认知来判断别人的行为。原文:婆惜道:“可知哩!常言道: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他使人送金子与你,你岂有推了转去的?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那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你待瞒谁?便把这一百两金子与我直得甚么?你怕是贼赃时,快熔过了与我。”

5、再次威胁,也是这次威胁惹怒了宋江,之前的宋江一直在耐着性子通过沟通解决这个问题,但阎婆惜多次拿告官威胁,让宋江终于爆发。原文:婆惜道:“明朝到公厅上,你也说不曾有这金子?”宋江听了公厅两字,怒气直冲起来,那里按纳得住?

6、开始动手来抢,但此时的宋江还没有起杀意,可能是持续的紧张让他忘记了以绝后患,这就很符合心里活动,人在想实现某个目标时,尤其在及其紧张的情绪下,只会下意识的来达到目标,大脑没时间来想其他东西,宋江此时只想拿回招文袋,从刚开始的谈判变成现在的抢,目的只有一个,赶紧拿回招文袋。

7、宋江看到希望,但没有拿到东西。此时宋江已处在奔溃的边缘,而阎婆惜又作死的喊了一声,恰恰是这一声提醒宋江,要达到目的,只有杀了这婆惜。原文:那婆娘见宋江抢刀在手,叫:“黑三郎杀人也!”只这一声,提起宋江这个念头来。那一肚皮气正没出处,婆惜却叫第二声时,宋江左手早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去那婆惜嗓子上只一勒,鲜血飞出,那妇人兀自吼哩。宋江怕她不死,再复一刀,那颗头伶伶仃仃落在枕头上。

最后阎婆惜在不断地作死后,被宋江结束了性命,可悲、可叹、可怜。她从一开始就没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啥,没想这既是宋江的把柄,但同时也是个烫手山芋。小人物拿大佬致命把柄狮子大开口威胁大佬,现实中也基本都是阎婆惜的结局,更何况阎婆惜威胁的还是当时黑白两道通吃的呼保义宋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