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他们原本就不是兄弟,都是出自《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三个毫不相干的阮姓好汉。《水浒传》中,施耐庵把这三个不相干的人写成了兄弟,蓝本故事中,就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而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但是,施耐庵又没有全盘照搬蓝本,而是让阮小二、阮小五调换了绰号。那么,施耐庵为何要让这两人互换绰号,既然蓝本都可以改写,为何又不写小三小四小六呢?

除了题主的疑问外,我还加一句,为何没有阮老大呢?

施耐庵为何调换小二小五的绰号

《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主要依据的是《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只是从《大宋宣和遗事》中“调入”公孙胜、林冲,将晁盖摒于一百单八将之外,把孙立“打压”进地煞。因而,为节省篇幅,我主要讲《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三阮。

在龚开的《画赞》中,活阎罗阮小七排名第五,短命二郎阮小二排名第十二,立地太岁阮小五排名第二十五。

虽然这个蓝本并不是有意排名,但施耐庵是要排名的。既然把三阮写成了兄弟,阮小七怎么可能排在最前面呢?于是,就得调整三阮的位置了。怎么调呢?

梁山好汉的排名,依据的是人物对应绰号,绰号对应星号,星号决定排名。因而,施耐庵先从人物特征入手,重塑三阮形象,赋予新的故事。然后,以人物特征分别给出绰号,以绰号的含义与星煞的含义相对应,星煞在哪个位置,就坐哪把交椅。

从大排名的情况看,阮小二上应天剑星,排名第二十七;阮小五上应天罪星,排名第二十九;阮小七则上应天败星,排名第三十一。如此,三兄弟的座位就搞定了,哥哥在前兄弟在后。

但是,若是对照蓝本,就会发现,阮小二、阮小五的绰号却被调换了。在《水浒传》中,阮小二的绰号变成了立地太岁,而原本是小五的阮小五却是“短命二郎”。五郎为何变成了二郎呢?阮小二绰号短命二郎岂不是更合乎他的排行吗?

这是因为,假如阮小二是短命二郎,那么,他就得对应天罪星,二郎神才是犯了天条的。而在三十六天罡固有的顺序中,天罪星要排在天剑星之后。假如这两兄弟不对换绰号,那么,阮小五就成老大了。

这个细节证明了梁山好汉排座次的大规则,绝不是“水浒阴谋论”说的那样,是凭人情关系,或者是派系决定的。

同时,也证明,《水浒传》中没有小三、小四和小六。

其实,《水浒传》中是绝对有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的。而且,还有“阮老大”,为什么呢?

《水浒传》中的小三小四小六是谁

宋江出场时,施耐庵说他是家中老大,但却被叫做“宋三郎”。这是为什么呢?

江州的故事中,蔡京给蔡九知府寄来一封家书,提醒儿子防备“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之人。明面上,这两句童谶说的是宋江,其实,隐藏的是大宋亡于“水”的寓意。

《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有这样一首童谶,但意思完全不同。施耐庵以此为蓝本,点化了邵雍的一首关于宋朝灭亡的预言诗,说大宋将在水中灭亡。邵雍的诗是这样的: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因此,宋江便在九天玄女殿看到了“二龙戏水”的场景,又被两个青衣女使推下石桥。这就是说,宋江以“宋”字隐喻了北宋的灭亡,南宋则更是亡于崖山海上,而且,也是两条龙都死在了水中。宋江,本来就隐含着断送大宋江山之意。

所以说,宋江就是“小三”,隐藏的是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这三个老三。赵光义、赵恒在兄弟中都排行第三,赵佶则是以第三顺位继承人的身份而登上大宝,这三个皇帝全都是因为一个太后违背“天道循环”礼律而非法做了皇帝的。大宋也因此而灭亡——这是施耐庵的观点。这些拼命三郎为了皇位,还真的是蛮拼的。

小四则说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北宋魏王赵廷美,他是赵匡胤的四弟。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老三赵光义之后,就应当是赵小四做皇帝。但是,赵光义却违背了《金匮之盟》,背叛了母亲的盟约,是为不孝,所以,“孝义黑三郎”说的就是赵光义。

赵家老四后来要造反,却没有搞成,而朱家老四却夺位成功,做了皇帝。魏王要造反,是赵普这厮搞的鬼,他便是阳奉阴违的“欲保四”。燕王造反成功,也是有人“欲保四”,比如李景隆等人做了“李应”。而燕王经过六场比较大的战役,定鼎天下,这便是“王定六”,小六也出来了。

说这么多,与阮氏三雄有什么关系呢?这些人都不姓阮。

阮原本就是一种乐器

因为阮咸神通音律,发明了一种三弦或者四弦乐器,这把乐器就叫阮咸。阮咸曾经制作十二支新律用的笛子,调整乐律,规范雅乐,这不就是《水浒传》中说的“天道循环”礼律吗?

而且,“阮”对应了铁叫子乐和,铁笛仙马麟。这两条好汉,同样是隐喻明朝秘事的。也就是说,乐和之“乐”是有针对性的,而“马麟”,则是马所生之麒麟,朱棣曾经十分崇信麒麟,认为是国之祥瑞。因而,命人作《瑞应麒麟颂》、《瑞应麒麟图》。《水浒传》中的玉麒麟是谁,恐怕就不言而喻了吧。

但是,“麒麟”是不可能因马而生的。这也是施耐庵暗中交代,朱小四不是嫡生。

《说文解字》中说,“阮”从“埠(去土边十底)”,是高山的意思。声部是“元”,元为首,“阮”便有元首登高之意。古有阮国,阮姓便出自阮国,可谓国姓。

因而,《水浒传》中的“阮”,当然是暗喻皇帝的。

从上面讲到的宋小三、赵小四、朱小四、王定六,以及玉麒麟、铁笛仙、铁叫子等等梁山好汉的隐喻身份看,他们都有皇帝的符码。

《水浒传》就是一部写皇帝造反、谋逆、夺位,搞乱天下,剥夺太平的小说,这些皇帝才是真正的妖魔。

所以,阮氏三雄的行序也是皇帝的隐喻,加上宋小三、朱老四,等等,书中就肯定有小三小四小六了。不仅有这几个兄弟,还有“阮老大”。

梁山的老大很多,公孙大郎就是写明了的老大。公孙胜是入云龙,他会“五雷天罡正法”,这个法术就是张天师虚靖先生发明的“雷法”,也就是霹雳之法,公孙胜就是霹雳大仙这条“入云龙”。

卢俊义也是老大,宋江说他“棍棒天下无对”,但卢员外从不用棍棒。这条棍棒就是霹雳大仙“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的这条棍棒,卢俊义也是霹雳大仙。而且,他也是永乐大帝崇尚的麒麟。

皇帝都是一家亲,所以,梁山大聚义时,施耐庵说: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大家都贴着皇帝的符码,当然是哥们了,当然也是没有贵贱之分了。

所以,谁都可以姓“阮”,当然,也都可以姓“宋”或者姓“朱”。如此,那就得按“宗室排位”了。梁山好汉中不是有一个希望宗室旺盛的“陶宗旺”吗?

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创作热词】《水浒传》中,山东郓城县石碣村阮氏三兄弟,名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了解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了解旧时中国农村的状况,了解旧时农村的大家族兄弟之间是怎么排名地就明白了。

在旧时中国农村,大的家族兄弟间的排名,往往是以叔伯兄弟甚至堂叔伯兄弟来排名,并不是只以亲兄弟来排名。所谓的“叔伯兄弟”就是父亲间的亲兄弟(即父亲、亲伯、亲叔)所生的儿子;所谓的“堂叔伯兄弟”,指的是爷爷间的亲兄弟(即爷爷、亲大爷、亲二爷等)所生的儿子的儿子。亲兄弟血缘关系最近,叔伯兄弟次之,堂叔伯兄弟再次之。

旧时农村社会,由于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差,孩子早夭的很多,早夭的孩子中除了婴儿期早夭的,都是要参与兄弟间的排名的。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旧时农村社会,女孩是不参与男丁的排名的,女孩有女孩的排名(如大妮二妮三妮等,大姐二姐三姐等)。

阮氏家族,阮氏三兄弟,虽然只是渔民,却是石碣村的一霸,石碣村可以说就是阮氏兄弟的天下,阮氏家族在石碣村就是个大家族,阮氏三兄弟间的排名并不只是以亲兄弟之间排的,而是以叔伯兄弟之间排的,也有可能以堂叔伯兄弟之间排的。这样,也会使产生另外一个疑问,以叔伯兄弟或堂叔伯兄弟排名,参与排名的会更多,那么怎会只见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呢,这也可以得到合理地解释,应有几种情形:一种是有的兄弟早夭了;一种是由于当时阮氏家族是渔民,难免会与其它村争夺渔场产生械斗,难免会造成人员伤亡;再一种情形就是除阮氏三兄弟外,其他兄弟可能到了外地谋生,或者只是老实的普通人,不参与江湖纷争。

综上所述,在水浒传中,只见了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这几位,而不见有阮老大阮老三阮老四阮老六阮老八等,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有的早夭了,有的为家族利益而械斗亡了,有的可能到外地谋生了或只是个不愿卷入江湖纷争的老实人,只留下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位非亲兄弟而是同族的三兄弟,在险恶的江湖中抗争。

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梁山好汉大多数都是“陆将”,擅长在陆地上作战的步军头领,或者马上作战的马军头领,能在水中作战的“水军头领”并不多,只有李俊、张顺、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和童威童猛。

这些水军头领中,阮氏三兄弟的名字有点奇怪。

阮氏三兄弟是亲兄弟,从书中来看,阮家只有他们仨兄弟以及一个老母亲,其中只有阮小二成家了,还有个儿子。除此之外,再没有别人了。否则,生辰纲事件败露后,阮氏兄弟应该会带着他们全部上山。

既然家中只有三兄弟,为什么他们叫小二、小五和小七,而不是按老大、老二和老三的顺序起名呢?

这个问题,有许多说法,尤其是一些传说故事曾做过解释。

比如,在八十年代有一本书叫《水泊梁山的传说》,主要是说一些关于梁山好汉的故事。这本书中,关于阮氏三兄弟的名字,有这样一个故事。

阮氏三兄弟生下来之后,父亲文化水平低,一直没有给他们起名字。不过,因为生长在梁山泊边,打鱼为生,所以父亲从小就教他们哥仨下水、打鱼,所以哥仨水下本领都很好,打鱼技术也不错。

这一年,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久治不愈。后来有个医生说,用“泥里钻”的鱼可以治好父亲的病,只是这种鱼在深水处,很难捉得到。为了给父亲治病,兄弟三人没有犹豫,立马下水为父亲捕鱼。尽管当时已经是冬天,但是兄弟三人还是捉到了这种鱼,而且还不止一条。老大捉了两条鱼,老二捉了五条鱼,老小最多有七条鱼。

父亲靠这些鱼治好了病。大喜之下,他就用鱼的数量为三个儿子取名。于是,老大就叫小二,老二就叫老五,老三就叫了小七。

但是,这个所谓的传说故事,真可谓“胡扯八道”。

试想一下,哪有人家孩子都几岁甚至十几岁了还不取名字的?古代人也是人,也得给孩子庆生办满月酒成人礼,即便家庭再穷,父母文盲,取名字也不会很难。猫狗猪牛羊,树叶花朵乃至于蛤蟆毛驴都可以用来做名字。

就是现在,一些老人的小名也都是“狗蛋”“驴腿”等。就因为,他们父母没文化,所以随口取了。而且即便自己不会取,也会有好心人有文化的人帮忙取名。

所以说这个故事很假,是后人强行编的,目的恐怕还是为了蹭水浒的热度。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人说,这个名字,是按他们仨打鱼的重量所取,小二打的鱼重二斤;小五的鱼五斤,小七的鱼则是七斤。也有人说,阮氏家庭原本有七个孩子,只是老大老三老四老六夭折了,所以只剩下老二老五和老七;更有甚者说,的确有七个孩子,只是老大老三老四和老六是女娃儿,不算在排行内。

诸如此类的说法有很多,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要么是望文生义,要么纯粹就是胡说八道,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实际上,最有可能的答案是:阮氏三兄弟的名字是按照家族排行取的。

古代人看重家族,他们往往生活在一起,有困难一起帮助。正因如此,所以兄弟们的孩子也都是按照出生顺序来排行,而不是只按照个人家庭的排行。

比如老大老二和老三亲兄弟,他们各有两个儿子,出生时间不一样。那么,这些孩子取名可能就是老大家的是大郎、二郎,老二家的是三郎、四郎,老三家的则是叫五郎和六郎。当然,也有可能是老大家为大郎三郎,老二家为二郎五郎,老三家为四郎和六郎等。

总之,按家族顺序排行来取名,不是按照自己家的排行。

如果叔伯多的人,排行也会多,以至于不仅有六郎、七郎,甚至有十三郎、甚至二十三郎。著名的《祭十二郎文》,就是唐代韩愈一篇对十二郎所写的祭文,这里的十二郎不是他的第十二个儿子,而是他的侄子。

在水浒中,同样可以发现这种情况。

比如宋江家,宋江明明排行老大,却叫三郎,他弟弟则是四郎。为何?很可能就是宋江在家族中排行老三。

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我的理解有三种情况。一,阮氏兄弟七人,只是小二小五小七三人不务正业,争强好胜,喜好打斗,而其他四兄弟默默耕作,所以书上没写。

二,按照我们农村人的习俗,如果某个小孩夭折了,但排名还在。像我父亲辈有这种情况。阮氏兄弟会不会也是这种情况?毕竟旧社会小孩存活下来靠运气。

三,阮氏兄弟会不会只有三兄弟,其他是姐妹?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

还有没有其它情况呢?大家补充。

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却分别叫小二、小五和小七,那老大、小三、小四、小六哪去了?

对于《水浒传》中阮氏三兄弟的名字,有人这样解读:

老阮家生了七个儿子,活下来三个,夭折了四个,也就是说,排行在二、五、七的三个儿子命大,其余的都死掉了。

细读原著,感觉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阮小五又叫二郎,他排行老二是不容置疑的。既然阮小五是老二,阮小二当然就是老大了。

这三兄弟取个名字也太绕了吧!

按照习惯,阮氏三兄弟应该分别叫阮老大、阮小二、阮小三,那么老阮家为什么不按照习惯给三个儿子取名呢?

其实,这一点也怨不着老阮家,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给他们故意这样取的名。

据金圣叹解读:

小七是七,小二小五合成七,小五唤做二郎,又独自成七,三人离合,凡得三个七焉,筹以三七二十一,为少阳之数也。

小二和小五,合成一个七;小五叫二郎,他一人的名字中就有五和二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又是一个七;那么小七呢,自己还是一个七。正巧三个七,合成三七二十一。

列出算式就是:

(2+5)+(2+5)+7=21

二十一是“少阳之数”,这个“少阳之数”出自国学经典《易经》:

两仪生四象者,就是阳上加阳,名为太阳;阳上加阴,名为少阴;阴上加阳,名为少阳;阴上加阴,名为太阴。

阮氏三兄弟的名字凑足一个“少阳之数”,有何隐喻,或者说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金大才子这样评论道:

一百八人必自居于阳也,明其非阴气所钟也,而必退为少者,所以尊朝廷也。

原来如此!“少阳之数”是暗喻一百零八好汉“非阴气所钟”,而是“自居于阳”,是“尊朝廷”的。

梁山泊好汉从七星小聚义,到招安后为大宋南征北战,平定叛乱,自始至终没有与朝廷作对。

众多好汉落草为寇,本不是大宋朝廷所逼:

鲁智深先是为了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郑屠,后又野猪林救林冲,惹怒了高俅,万般无奈才落草为寇的 。

林冲是因为除掉了欲治他于死地的陆谦等三人,怕官府捉拿才被逼上梁山的。

晁盖七人是截取生辰纲的事情败露,为了躲避追捕,走投无路才想到去梁山泊入伙的。

武松先是为兄报仇,杀了潘金莲、西门庆,后又血溅鸳鸯楼,杀了十几口人后才仓皇出逃落草的。

宋江、杨志、戴宗、花荣、杨雄、石秀等等,都是自己犯了事怕吃官司甚至被杀头才落草为寇的。

另外,梁山队伍中还有一些人是被宋江吴用用计骗上山的,像秦明、卢俊义、徐宁等。

还有一部分是朝廷派来攻打梁山的将士,像关胜、呼延灼、张清等等,因为吃了败仗被俘虏,宋江一跪一拜就投靠了梁山。

除了以上情况,还有一部分人是自动上山找个出路的,像时迁、段景住之流。

几乎所有梁山好汉,都没有直接受大宋朝廷迫害的历史,所以他们恨只恨那几个迫害忠良的奸臣,没有人想到反朝廷。

《水浒传》对皇帝宋徽宗的描写比较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宋皇帝对待梁山人还说得过去,最多是受了几个奸臣的蛊惑,让他们借皇帝名义做了一些坏事。

征方腊班师回朝,皇帝面对死伤大半的梁山队伍,也是同情心大发,磋叹不已:

卿等一百八人,上应星曜。今止有二十七人见存,又此去四个,真乃十去其八矣。

随后降旨,对阵亡的正将、偏将各受名爵,对幸存者封官授职。皇帝还亲自设宴,大张旗鼓地庆贺功臣。

最后蔡京高俅等想对梁山好汉斩草除根,他们诬陷卢俊义私下招兵买马,囤积粮草,预谋造反。

皇帝却说:

朕想宋江、卢俊义,破大辽,收方腊,掌管十万兵权,尚且不生歹心,今已去邪归正,蔫肯背反?寡人不曾亏负他,如何敢背逆朝廷?其中有诈,未审虚的,难以准信。

皇帝说的没有错,如果宋江、卢俊义想反朝廷,机会多的是。他们没有反,说明梁山组织根本就不想和朝廷作对,他们憎恶的是那些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残害良善的奸佞小人 。

卢俊义、宋江都死了,是高俅杨戬瞒着皇帝干的,他们到死也没有埋怨朝廷、怨恨皇帝。

宋江至死不反朝廷,而且怕自己死后梁山兄弟造反,损害了他一世清明,临死让李逵也喝下毒酒。

所谓的“一世清明”,说白了就是对皇帝、对朝廷的一片忠心,有这一片忠心在,怎么会反朝廷呢?

总结:

阮氏三兄弟,分别叫小二、小五和小七,原来是为了凑足“少阳之数”,以此隐喻梁山一百零八人“尊朝廷”之意。

在梁山好汉中,似乎只有一个李逵喊过:大宋皇帝姓宋,哥哥也姓宋,他能做皇帝,哥哥为什么不能做皇帝?

这个李逵,连大宋皇帝的姓氏都搞不明白,他知道朝廷怎么反?再说,有宋江在,他只是喊喊而已,宋江不在,他连喊的机会也没有了,更不要说与皇帝、与朝廷作对了。

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这个还真不知道,我也纳闷呢!阮氏三雄哥三个,按理说应该叫阮大,阮二,阮三,干嘛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呢?难道说不是哥三个,是哥七个,或者不是哥七个,连男孩儿带女孩儿总共七个孩子?难道是阮老大,阮老三,阮老四,阮老六,没等长大就夭折了?有这个可能,那时候瘟疫横行穷苦人没钱,有病请不起大夫最终病死。也可能还有女孩儿,到了一定岁数,出嫁的到别的去了?反正书中没有解释,即然没写,我们就不能无中生有,随意联想 ,也不可能是堂兄弟姐妹大排行,书中也没有介绍阮氏三雄上辈儿哥几个?反正书里没写,我们就不能凭空捏造故事。到底什么原因,真弄不清楚。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也不是水浒传中的内容,就是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说是阮氏三雄小时候没名字,就是老大,老二,老三那样叫,后来母亲得了重病,看病的大夫,给了个偏方,说是吃一种叫泥里钻的鱼,那不就是泥鳅吗?好象也不是泥鳅,泥鳅最多也就一斤来重,也许是黄鳝,也许是鲶鱼,反正是水里钻的鱼,老大抓了一条这样的鱼,正好二斤,老二抓的那条鱼五斤,老三抓的鱼七斤,老母亲吃了他们抓的鱼病好了,心里高兴,一想,我这仨儿子这么孝顺,还没名字呢!干脆,老大叫阮小二,老二叫阮小五,老三叫阮小七,一看就不通,哪有那么巧,岁数越大,抓的鱼越小,岁数越小抓的鱼越大,不过也是个传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