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和杨志打得难分难解时,王伦怎么来了,难道知道来人是杨志?

林冲经柴进介绍,投奔梁山。结果白衣秀士王伦忌惮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和能力,给林教头出了道难题,试图阻止教头上山。要林冲三日内杀得一人,否则就卷铺盖走人。第三日林冲终于等来落单的杨志,正当林冲和杨志大战了四五十回合,难分难解时,王伦却从山寨内下来了。难道他知道来人正是杨志?王伦突然出现劝架的情节,是否合理?

王伦不知道来人是杨志,而是关心林冲,这才带着杜迁、宋万来到了梁山脚下,正好遇见二人杀到“分际”。王伦叫停打斗,也不是为了劝杨志入伙,而是为林冲劝架,留下这个武功高强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我这样讲是不是有道理呢?且让我们回到原著之中,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王伦如何知道林冲遇到了强敌

却说林冲在朱贵的引领下,在梁山聚义厅见到了王伦,说明来意,出示了柴进的推荐信。于是王伦接收了林冲,安排他坐第四把交椅,位居朱贵之上。

梁山似乎有一个“潜规则”,只要安排座次,就等于是入伙了。晁盖到来之后,王伦盛情地接待,晁天王十分感动,以为王头领收留了他们。但是,吴用却说:若是他有心收留我们,只就早上便议定了坐位

林冲先坐了第四把交椅,然后才是新头领入伙筵席,所以,林冲已经入伙梁山了。但是,王伦却在喝酒时忽然想起林冲武功高强,犯下了弥天大罪,怕很难成为心腹。于是,给林冲出了一道难题,限三天之内取人头纳投名状。

王伦虽然如此为难林冲,却并没有彻底关上山寨大门,以林冲的武功,取这样一个投名状有何难哉?所以,王伦特地给林冲安排了一个小校,陪同林冲一起下山。

第三天快要晌午的时候,林冲劫了一担财物,却跑掉了挑担子的人。林冲叹息不已,小校却安慰他道:虽然不杀得人,这一担财帛,可以抵当。看来,小校恐怕知道王伦的用意。林冲此时很执着,说自己再等等,便让小校挑着那担财帛,先回梁山交割。

书中写到这里,便不再交代小校到梁山之后王伦是什么态度,而是重点写杨志出现,与林冲大战朴刀。

书中说,两人先打了三十几个回合,没有分出胜负。两人接着再打,十几个回合之后,正杀得难解难分(分际)时,王伦忽然在高处叫了一声:“两位好汉不要斗了!”

从书中细节看,王伦一定是通过小校得知林冲遇到了强敌,或者是担心林冲拿不到投名状而投奔别处去了。所以,王伦便立即下山,出现在了林冲、杨志的打斗现场。

假如说王伦不愿意接纳林冲入伙,下决心要赶他走,即便是从小校哪里得到消息,林冲的生死去留,已经与山寨没有关系,又何必下山来为林冲劝架呢?

王伦为何要林冲取投名状

随着王伦的叫停,林冲蓦地跳出圈子,杨志也收了朴刀,立在原地不动。这一处情节,引发了读者的广泛争议。绝大多数意见认为,林冲占了上风,其理由有三点:第一,分际就是分出胜负之际。第二,林冲主动地逃出了圈子,杨志被动地站在了原地。第三,王伦要留下杨志制衡林冲,若是杨志被林冲杀了,这个计划就要落空。

我觉得,这三点都不能成立,且有断章取义之嫌。为何?

第一,分际,应当是平分之际,“分”的本义是平分。

第二,杨志曾经在二龙山下与林冲的徒弟曹正单挑,三十回合时,曹正跳出了圈子,杨志还是立在了原地。同样,鲁智深战杨志四五十个回合跳出了圈子,杨志还是站在原地不动。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杨志武功高强,胸有成竹,以不变应万变呢?

第三点最重要,王伦产生留下杨志制衡林冲的念头,是在把杨志请到梁山,在酒席上想起的。所以,叫停两人的动机,绝对不是杨志要败了,王伦为留下青面汉便替杨志解了围。假如一定要说“分际”是分出胜负之际,我倒是觉得林冲恐怕处于下风了。为何?

上文讲到,跟随林冲下山的小校先把那担财帛挑上了梁山,此时,梁山聚义厅发生了什么事,书中没写。但是,从王伦下山的情节看,应当是答应了林冲入伙。但是,王伦没有见到林冲。恐怕是担心林冲遇到了强敌,或者会因为没有拿到约定的投名状便投别处去了,王伦下山就是要把林冲叫回山寨,继续坐他的第四把交椅。

所以,叫停打斗后,王伦对杨志说:这个是俺的兄弟“豹子头”林冲。王伦这句话,等于是早就决定接纳林冲入伙了。否则,王伦下山干什么呢?

林冲连续三天没有拿到投名状,唉声叹气地在小校面前不断嘀咕要投别处去。遇到杨志之前,林冲又说了一遍:“眼见得又不济事了。不如趁早,天色未晚,取了行李,只得往别处去寻个所在。”

所以,王伦听了小喽啰的报告,担心林冲投奔别处,当即打定主意,正式接纳林冲入伙。那么,王伦为何会突然转变了态度呢?

林冲必须火并王伦

从王伦下山的情况分析,再对比当时忽然拒绝林冲入伙时的细节,王伦并非铁心不容林冲。

却说王伦在喝酒时蓦地寻思,他是个不第的秀才,杜迁、宋万的本事也很平常。日子一久被林冲识破手段,占了上风,自己这个寨主怕就当不成了。于是,王伦便要打发他下山。杜迁、宋万、朱贵当场反对王伦,就在聚义厅上当着林冲的面吵闹开了。

王伦这厮虽然心胸不是很开阔,但却不是很小气,还是不愿意得罪天下豪杰的。所以,无论打发谁走人,都有重礼相赠。书中写了几个仗义疏财的好汉,其表现之一,就是临别之时客人送金送银。而且,王伦没有多深的城府,讨论林冲的去留,竟然当面与部下打起了嘴仗。

争论了一番后,其他三位头领却都同意了王伦的主张。因为,王伦最终摊了牌:“兄弟们不知,他在沧州虽是犯了迷天大罪,今日上山,却不知心腹。倘或来看虚实,如之奈何?

王伦的做法事典型的黑道招数,林冲杀了人,有血债在身,大家都是强盗了,这样的人至少不会是来探虚实的了。

后来,王伦打算留杨志入伙时,一番心里活到也证明王伦并没有一定要赶走林冲。在聚义厅中,山寨摆酒款待杨志,酒至数杯,王伦又蓦地寻思:“若留林冲,实形容得我们不济,不如我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作敌。”

林冲不知心腹,杨志难道不也是武艺高强之人吗?假如王伦有把握笼络杨志,为何不直接拉拢林冲呢?其实,王伦对林冲采取的是又拉又打的手段。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王伦担心林冲投奔了别处,带着其他山寨人马来夺梁山的可能。与其林冲投奔他处日后成了对手,还不如留在山寨。

杨志没有留在山寨,挑了一担财帛去东京了,林冲却依然坐了山寨的第四把交椅。说到底,王伦既担心林冲武功高强,又要检验林冲十分真心投奔。而且,要乘纳投名状这件事,考察、打压一番林冲。

所以,林冲入伙这段故事写得极其曲折,但无论怎么,王伦都不会真心拒绝林冲,林冲无论如何都会留在梁山。除了上面分析的原因外,这其中还有更重要的隐情:梁山必须经历杜迁、王伦、晁盖、宋江四任寨主,而且,其中两任寨主的交替也必须有“火并”的故事。

杜迁,说的是与杜太后相关的“金匮之盟”,同时又牵扯了“烛影斧声”这桩历史迷案。赵光义以后的皇帝们原本都只有做王的资格,杜太后迁转了皇位传承世系,“王”便轮流做了皇帝。于是,第三任寨主就是朝改,第四任寨主则是断送江山。

王伦折腾林冲,为后来的大火并做了铺垫,北宋皇位世系迁转时,不就是隐藏着一场火并吗?

因而,王伦出现在梁山下叫停林冲、杨志的朴刀大战隐藏的故事大有来龙去脉。

林冲和杨志打得难分难解时,王伦怎么来了,难道知道来人是杨志?

王伦又不是神仙能掐会算,他作为一介穷酸腐儒肯定不认识杨志是谁。他之所以在林冲跟杨志打得难分难解之际来到现场并不是巧合,而是一直暗中盯梢罢了!王伦此人心胸狭隘,而且嫉贤妒能,眼里容不得本事比他大的人。一旦有个本事比他大的人来到梁山他就开始吃不下睡不着,整天担心自己梁山寨主的位子会被人夺走,这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林冲因为被高俅陷害走投无路之下在沧州牢营山神庙怒杀陆谦、富安等奸贼后,受小旋风柴进的引荐雪夜上梁山投奔王伦希望能在梁山有个立足之地。如果王伦开明的话完全可以收留林冲给他雪中送炭,借机笼络住林冲这位英雄豪杰。

林冲作为前八十万禁军教头声名显赫,而且武艺高强,王伦如果大度些将林冲收留,那么林冲必定会对王伦感恩戴德、肝脑涂地、誓死效犬马之劳,那样对王伦稳固梁山的领导权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林冲这样的猛将坐镇梁山为王伦撑腰,即便晁盖等七条好汉上到梁山来估计也不敢对王伦怎么样。只可惜王伦并非胸有大志的人,只图眼前的利益与苟且根本就不为梁山的未来着想。能耐比自己大的就破费点银子将其赶下山去,只收留能耐比自己弱的人,这样的话梁山只是一群碌碌之辈乌合之众而已迟早也会被强者占领,但王伦不管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实际上王伦提出的让林冲杀一人作为投名状是想让林冲知难而退,要不是朱贵、杜迁、宋万等几位副寨主执意要留林冲,王伦根本连投名状的机会都不想给林冲。他就怕林冲真的献上投名状,那样的话王伦就会陷入两难境地,留下怕自己寨主宝座不保;不留就会得罪那些副寨主们,毕竟自己还得仰仗那些副寨主们替自己出力呢!

王伦最希望的就是林冲失败而归,因此每天林冲下山去的时候王伦根本就在山上坐不住,他是坐立不安,与其受这个煎熬还不如直接暗中跟着林冲到现场呢!当林冲跟杨志大战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的时候,王伦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

王伦突然灵机一动,他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把林冲和杨志都留在山上,然后用杨志来牵制林冲,这样以来不但自己有了两员虎将为自己卖命,而且两人互相牵制掣肘,互相消耗,自己就可以稳坐中军帐高枕无忧了。

只可惜王伦错打了算盘,因为杨志根本就不鸟他,在他眼里梁山就是一群草寇。杨志的目标是到京城谋个一官半职,就是当个七品芝麻官也比落草梁山强得多。王伦计划落空,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既然他已经答应收留林冲了断无更改之理,就这样林冲终于落草梁山。

至于王伦为什么在林冲和杨志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叫停是因为他看到俩人能耐都差不多,他担心杨志不是林冲的对手,万一被林冲干掉那就坏了自己的计划。因此他在两人斗到分际之时高声喊停。

结语:王伦这种小肚鸡肠迂腐无能之辈是难以掌控梁山的,即便最终不被林冲杀死也迟早会被其他豪强清除。

林冲和杨志打得难分难解时,王伦怎么来了,难道知道来人是杨志?

林冲和杨志死斗之时王伦一直在山上看着呢,其实王伦并不知道来人是杨志,当然他也不在乎来人是不是杨志,之所以他突然喊停,那是因为形势正朝向对他不利的方向发展。

怎样的形势会对王伦不利呢?就是林冲胜而杨志死。

林冲是武功高强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伦是个武功低微的白面书生,论本领八个王伦也不是林冲的对手,故此王伦惧怕林冲,不敢留他在山上。

假如说杨、林二人这番恶斗的胜出者是杨志,那正合王伦心意。

如果胜出者是林冲,那对王伦来说可就大大的不妙。

这场大战无疑杨志不占优势,如果杨志占优势则王伦不喊停,因为林冲死对他有利,林冲胜则对他不利。

而通过全书后来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林冲是梁山数一数二的战将,杨志则连五虎将都不是,在武功方面杨志是不如林冲的。

所以王伦见杨志可能要败,他就赶紧喊停,转而直接答应林冲入伙,一并拉拢杨志上山。

他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林冲因杀杨志立威于山寨,二是可以借杨志制衡林冲。

只是杨志一心要去东京求官,让王伦的算盘落了空。

而且后来杨志押送生辰纲失利,又间接的推动了晁盖、吴用等人的上山,而林冲又是在吴用的挑唆下火并的王伦,因果循环真是讽刺。

林冲和杨志打得难分难解时,王伦怎么来了,难道知道来人是杨志?

林葱茂盛遇羊冶

林冲和杨志打得难分难解时,王伦怎么来了,难道知道来人是杨志?

有报信的,和林冲一起下山有个小喽啰,他挑起杨志的东西跑去山上告知王伦,林教头和一个面有青痣的人打的难解难分,王伦才过去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