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和燕青徒手拼死相搏,谁的胜面大一些,为何?

武松和燕青徒手拼死相搏,不是谁的生面大一些,而是燕青怎么死的问题。燕小乙在武松面前最多走三个回合,若是武松下死手,恐怕当场就挂了。燕青若是抗揍一些,最多也如飞云浦蒋门神徒弟那样,先被踢翻,然后做武松的俎上之鱼。

这样讲是不是太不给小乙哥面子了呢?绝对没有,借此题问,我当洗去涂抹在浪子燕青脸上的黑油漆,还梁山天巧星一个公道。

燕青可以战胜武松?

续书《征四寇》胡说八道,燕青忽然变成了相扑高手,扑倒了擎天柱任原。这任原乃大名鼎鼎的争跤高手,两年在泰岳庙争跤未逢对手。任原自己还夸口道:四百座军州,七千余县治,好事香官,恭敬圣帝,都助将利物来,咱两年都白受了。端的是天下无对了。

续书写道:“那人身长一丈,貌若金刚,约有千百斤气力”。然而,就是这样的擎天柱,却被燕青在三五招内窜下台去。

大概题主以这个故事为依据出了这个题目,武松醉打的蒋门神与擎天柱任原相比,其难度恐怕还要差些吧。

《水浒传》中的蒋门神虽然也曾夸口,说自己:“三年上泰岳争交(跤),不曾有对,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了!”。但是,蒋门神身高只有九尺,施耐庵也没写他有千百斤力气。而且,武松打他时,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

因而,虽然打的同是相扑冠军,但燕小乙的难度要大得多。这样一比,谁的赢面更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打的过程和方式还不一样,武松打蒋门神有点偷袭的意思,事先还要以酒壮胆,以酒长力气,是有备而来,施耐庵也证明道:(武松)有心来算他。武松竟然还有点胜之不武呢。

燕青则不一样,虽然也是有意奔任原而去,小乙哥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燕青则是在擂台之上与任原公平争跤,没有暗算的手段。

以此看来,燕青还真的与武松有得一打,甚至还能够像打任原那样,以巧破千斤,击败武松了。

燕青的武功究竟如何

擎天柱任原确实比蒋门神更厉害,燕青打任原比武松打蒋门神难度也要大得多,凭此,武松与燕青徒手舍命相搏,恐怕胜面就要小一点了。遗憾的是,“燕青智扑擎天柱”是伪水浒《征四寇》胡说八道的故事。讲得客气一点,这个故事给燕青脸上抹了黑,并以此来压制武松。

说得尖锐一点,这是借燕青污蔑梁山好汉,宣扬忠君思想。因为,燕青成了梁山招安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还死乞白赖的向宋徽宗跪求乞讨了一纸特赦令。宋徽宗在《水浒传》中被写成了“黄狗”,追随宋徽宗的都是“狗一般的人”。梁山好汉向“狗”乞讨赦免诏书,这样的燕青竟然以智扑擎天柱力压武二郎,这不是侮辱梁山好汉吗?

《水浒传》中根本就没有写燕青会相扑(争跤),小乙哥的武艺并不高强。在施耐庵的笔下,燕青的“功夫”主要是风月场上的本事,会些棍棒,能以川弩射杀虫蚁。除此之外,燕小乙既不会拳脚,也没使过其他兵器,凭什么说他武功很高呢?

有的朋友说,燕青卢俊义的徒弟,必定武功高强。这可真是不顾文本的脑补呢,燕青什么时候做过卢俊义的徒弟了?燕青当着卢俊义的面,曾经这样说过:“小人靠主人福荫,学得些个棒法在身”。这句话说的是卢俊义出钱,燕青才学了些棒法,假如燕青是卢俊义的徒弟,当着主人的面,他敢这样说吗?

在《水浒传》中,卢俊义的武功就不咋地,还能教徒弟?燕青学了些棒法,而卢俊义却从来就没用过棍棒,仅凭这一点,卢俊义就不是燕青的武术师父。

燕青曾经在去梁山的路上偷袭过石秀,从背后一拳打翻了拼命三郎。当他再去袭击杨雄时,却被病关索反手一棒打翻。假如这场战斗让武松打,一招“鸳鸯脚”早就将石秀、杨雄双双放翻了。

大闹飞云浦时,武松就是凭借这招绝学,瞬间将蒋门神的两个徒弟踢下桥去。没有这一招,踢掉一个,另一个就扑上来了。换了燕青,行吗?

所以,武松与燕青徒手拼死相搏,大概也只需要三招:双拳虚影一影,玉环步一退为攻,鸳鸯脚翻身踢来,小乙哥大概就像蒋门神那样“望后便倒”了。既然倒了,那还不任凭武松随意收拾吗?

燕青立大功不靠武艺

小乙哥出场时,施耐庵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这个人物,其篇幅仅次于头号主角宋江。不惜笔墨的写燕青,施耐庵定有用意。但是,从前七十回书中,却读不到燕青多少故事。

燕青曾经在救主的时候,射过三支弩箭,还跟随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除此之外,小乙哥“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的本事丝毫没有展露。续书瞎说,把燕青的这身本事全部用在了李师师哪里,用在了向顶老献媚,以跪求一纸赦令之上。

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早就为燕青的后文故事伏笔,小乙哥要到七十回书之后方呈正文。这个伏笔隐藏在“活捉史文恭”的故事中。

书中写道,卢俊义一朴刀将史文恭搠下马来,一索子绑了。燕青知道宋江惦记着照夜玉狮子,便“牵了那匹千里龙驹,径到大寨”。

《水浒传》中的这一情节,应当是仿写《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赵云牵马的故事。刘备征讨张虎、陈生时,看中了张虎所骑的战马。赵云杀了张虎,便牵过了的卢马献给刘备。燕青牵过的这匹千里龙驹,则是宋江的坐骑。

的卢妨主,先后妨死了两个主人,中间的刘备没事。照夜玉狮子肯定也要妨死两个主人,史文恭先死了,下一个轮到的不会是宋江,而是另外一个主人。这个主人,就应当是照夜玉狮子的原主人金国王子。

曾头市是金国人占领的北宋地盘,梁山好汉两次攻打,都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英雄义举。梁山驱逐了金兵,但只干掉了汉奸史文恭,侵入北宋的元凶却没有被妨死。所以,七十回书之后,梁山好汉必定要干掉“金二”王子,也就是完颜阿骨打的次子完颜宗望。

在武松、石秀杀嫂的故事中,隐藏着“杀番王”的大伏笔,对看照夜玉狮子,“番王”必定就是完颜宗望(金二王子)。

这个伏笔涉及到宋江等诸多梁山好汉,尤其是武松、石秀、燕青三人。因而,结合燕青出场时的一大段描写,我的脑补故事是:燕青利用其艺苑专精,“说的诸路乡谈,省的诸 行百艺的市语”这等百伶百俐的本事,在东京城破,完颜宗望大肆劫掠人口之际,燕青混入风月场人群中,设法引起完颜宗望的注意,然后把金兵引入了梁山的伏击圈。

梁山像打曾头市那样,伏击了完颜宗望,把金兵杀得片甲不留。金二王子单人独骑逃窜,回到金国忧愤成疾,不久身亡(靖康二年六月)。

张青在十字坡曾经说过,他们不害三种人,第一种是云游僧道,第二种是行院妓女,第三种是充军犯人。这也是燕青出没风月场,在风月场人物的帮助下,成功破掉金兵,气死完颜宗望的一个小小的伏笔。

浪子燕青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抗金英雄,他怎么会与武松舍命相搏呢?燕小乙不以武功逞英雄,凭借的是一身艺苑本事,为梁山“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立下战功。续书居心叵测,为宋徽宗涂脂抹粉,污蔑梁山好汉,应当把它扫进垃圾堆。

武松和燕青徒手拼死相搏,谁的胜面大一些,为何?

引言

一个杀虎好汉,一个打擂英豪;一个路数刚猛招招致命,一个闪展腾挪灵活机敏;一个为兄报仇狮子楼前杀奸夫,一个义仆救主深林之中射凶差;一个心刚似铁江湖路上拔头筹,一个风流潇洒勾栏院中数第一;一个栖身六和寺青灯古佛了一生,一个远离汴梁城隐姓埋名佳人随。

无论是武松还是燕青,都是作者的宠儿,同时也是读者的宠儿。作者爱武松之凌厉、刚猛、豪爽,爱燕青之风流、机敏、多才。至于读者嘛,喜欢武松的从无败绩,愈战愈勇;喜欢燕青则是他吹拉弹唱,潇洒风流。

分析

把武松与燕青放在一起交手,如果真的有这一幕,或者有哪个电影导演专门拍一部“武松与燕青”,让二人拳拳见肉,好好地比试一番,那这对于水浒文化的延伸与推动真是功德无量。

这二人分别代表了两种武术的风格。一种是腰马功夫,要的是刚劲有力,长拳快打;一种是身法功夫,讲究的是闪展腾挪,变化莫测。

仅从“武”本身而言,只有练不好的人,没有练不好的武。练得好了太祖长拳也能在聚贤庄里大展神威。“武”之精妙在于人,而非武。

有人会说了,武松虽然刚猛,但也灵活,燕青的灵活在武二面前不值一提。我想说,这种说并不对,刚猛与灵巧乃是相对的。

武松只是相对燕青的灵巧而显得刚猛,而燕青虽然是以灵巧著称,可他也不是花拳绣腿,一无是处的花架子,没有起五更的功夫,怎么能成为相扑天下第一。

  • 从蒋门神与任原来看武松和燕青

快活林醉打蒋门神是有关武松最为精彩的章回之一,而有关燕青的特写,则有燕青打擂这一故事广为流传。

或许,我们从这里能够对比出来,仅从实力本身出发,武松和燕青没有明显差距。

咱们先看看书中给蒋门神的一个侧写:

那厮不特长大,原来有一身好本事:使得好枪棒;拽拳飞脚,相扑为最。自夸大言道:三年上泰岳争交,不曾有对。

在这里提到了三年上泰岳争交,不曾有对。而在后文介绍任原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描写:

今年有个扑手好汉,是太原府人氏,姓任,名原,身长一丈,自号“擎天柱”口出大言,说道:“相扑世间无对手,争交天下我为魁。”闻他两年曾在庙上争交,不曾有对手。

任原打擂的地方是泰州,与蒋门神当初比武的泰岳是同一地方。也就是说蒋门神与任原都曾在泰州有过打擂的经历。区别是一个三年没对手,一个两年不曾输。

小编猜想,这个“泰岳之擂”应该是当地的一个风俗,每年都会举办。而至于为什么是相扑,一是因为宋朝的时候相扑经常用来比赛,民间也常有此类比赛;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宋代的相扑与当今日本的相扑不同,是真正的武功较量:

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

如果说宋代的相扑只是游戏、娱乐型的比赛运动,那么御前侍卫就不会去练了。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燕青既然是相扑天下第一,其武艺自然不是花拳绣腿那么简单。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武松打蒋门神和燕青打任原时候各自的表现。

武松醉打蒋门神,虽然书中用简短的几句话就交待完了,看似是非常轻松,可实际上并不简单:

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

施耐庵最为擅长的,就是用轻描淡写的几笔,把一场精彩的交锋展现给读者。其中的危机,玄妙,他会用旁白的话简单勾勒。

作者已经明确说了武松用了平生的真才实学,打赢了蒋门神,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作者的设定里面武松赢得不轻松。

我们再来看一下燕青在对阵任原时候的场景:

任原性起,急转身又来拿燕青,被燕青虚跃一跃,又在右胁下钻过去。大汉转身终是不便,三换换得脚步乱了。燕青却抢将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裆,用肩胛顶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将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献台边,叫一声“下去!”把任原头在下脚在上,直撺下献台来。

燕青虽然胜了任原,可赢得也并不轻松。仗着就是身法灵活,他占便宜占在了任原转身不便。

不过我们从这一段中,倒可以看出燕青的气力不小。能把一个大活人举起来,这种气力绝非常人所及。

蒋门神虽然是三届无对手,但书中已经说了蒋门神被酒色掏空了身体,气力有所不及。而任原别看只打了两届,可要是没有燕青,他还会打下去。所以,蒋、任二人的实力是伯仲之间。

综上,仅从武松、燕青二人和蒋门神、任原交手的情况来看。武松、燕青如果是擂台交手,没有谁能够稳赢另一个。直白点说,仅是“武”艺本身的实力,二人没有明显差距。

  • 武松与燕青“丢人”的经历

如果施耐庵从头到尾把武松、燕青都塑造成无敌、完美的人物形象,那这两个人现在不会在读者心中有这么高的地位。

正因为两个人都有过“失误”,所以他们的人物形象更深入人心。

武松最大的失败在于他曾败给了大黄狗:

一只大黄狗赶著吠。武行者大醉,正要寻事,恨那狗赶著他只管吠,便将左手鞘里掣一口戒刀来,大踏步赶。那黄狗绕著溪岸叫。武行者一刀砍将去,却砍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

而燕青也被杨雄一棍扫到:

燕青赶上,把后面带毡笠儿的后心一拳;扑地打倒。却待拽拳再打那前面的,却被那汉手起棒落,正中燕青左腿,打翻在地。后面那汉子爬将起来,踏住燕青,掣出腰刀,劈面门便剁。

无论是武松败给大黄狗,还是燕青一下就被杨雄拿棍子扫到,这都与他们二人的真正实力相差甚远。

之所以书中会出现这种逻辑错误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1、《水浒传》本就是嫁接而成的一部作品,并非纯原创。逻辑错误,人物形象自相矛盾,这种问题在书里经常遇到。归其原因有二,一是施耐庵在选择嫁接所用材料的时候没有进行取舍;二是《水浒传》在成书之后常有人往里面增加新的内容,出现矛盾也就不足为奇。

2、武松、燕青的这两个“矛盾”,并非文章主线,即便有了矛盾也不影响故事继续。这两处只是为了顺延故事发展,有矛盾完全可以谅解。

3、武松、燕青的失误,是有各自背景的。“饥寒、紧张、害怕、担忧、大意”很多负面因素都在影响着他们的发挥。

他们虽然有失误,在战绩上有污点。但这种污点,不是作者为了否定他们而写的,不能够成为印证其实力的桥段。故此,可以把这种污点抹去不看。

结语

“先入为主”的思想,让很多人觉得武松就必须孔武有力,而燕青的力气就一定不如武松。在这一点上,小编不能苟同,起码作者没有明确说出燕青的气力不足。

施耐庵不是那种“以貌取人”的作者,如果是花荣就不会和秦明斗三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了。确定了这一点后,我们就可以给出接下来的答案。

如果是擂台比试,武松与燕青是胜负难料,没有谁可以稳胜。

但如果真的到了拼死相搏的时候,个人倾向于武松,毕竟书中战斗意志最强的人就是武松武二郎。可他即便能够赢了燕青,也并非轻松获胜。

相扑天下第一这个侧面的烘托,基本上就是对燕青实力的一种肯定。有了这个出自原文的定位,任谁想轻松赢了燕青那都是痴人说梦。

武松和燕青徒手拼死相搏,谁的胜面大一些,为何?

武松和燕青两各尽全力、一百回合燕青必败。因为武松的暴发力极强。

武松和燕青徒手拼死相搏,谁的胜面大一些,为何?

先说答案,如果是徒手拼死一搏的生死战的话燕青会死得很惨很难看。我并没有丝毫藐视燕青的意思,在《水浒传》中燕青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好汉,不但相貌儒雅潇洒、多才多艺聪明伶俐,而且非常重情重义。

燕青文武双全,文的方面吹拉弹唱样样俱全,武的方面箭法高超、相扑技能一流。燕青曾经为救卢俊义用箭射死过两个解差薛超董霸,曾经在擂台上战败比他块头大的多的擎天柱任原,也曾把李逵摔得服服帖帖。

这大概就是燕青此生全部的战绩了吧!燕青没有浴血沙场冲锋陷阵的经历,因此势必越少生死战的经验。我觉得燕青就凭这点战斗履历很多人就想让他跟武松叫板,实在是有些蚍蜉撼树,自取其辱的意味。

燕青实战方面的缺失会导致他很容易被对手干掉。最典型的例子是燕青想要抢劫杨雄和石秀,燕青搞了个突然偷袭但没能得逞,他只是打倒了石秀,却被杨雄一棍子打趴在地上。

这两个低著头只顾走。燕青赶上,把后面带毡笠儿的后心一拳;扑地打倒。却待拽拳再打那前面的,却被那汉手起棒落,正中燕青左腿,打翻在地。后面那汉子爬将起来,踏住燕青,掣出腰刀,劈面门便剁。燕青大叫道:“好汉!我死不妨,可怜无人报信!”

被打倒的是石秀,将燕青打倒的是杨雄。燕青在突然偷袭的情况下无法同时将石秀与杨雄打倒反倒是被杨雄一棍子打翻,这说明燕青出手还是不够快准狠。比起武松飞云浦闪电战将四个杀手干净利索的干掉的一幕来,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就燕青这两下子怎么跟武松打?

武松就不同了,性格暴烈,孔武有力。他的生死战经典案例太多了。大醉状态下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活活将一只猛虎打死,真可谓是震古烁今的战绩。刚才提到过,重枷在头,铁锁缠身的情况下在飞云浦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杀掉四个手持凶器前后夹击的杀手,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扑面而来的强大气场和腾腾杀气。

结语:武松就像一个杀手,追求一招致命快速解决对手;燕青更像是一个运动员,需要拉开架势准备充分后再跟对手比赛。生死之战瞬息万变,往往机会稍纵即逝,生死有时就在一念间。燕青的这种打法不适合在战场上与对手拼命。当然宋江深知燕青的特点,更清楚燕青的本性儒雅平和,并不喜欢杀人,因此无论再怎么缺人宋江也很少派燕青上战场杀敌。

武松和燕青徒手拼死相搏,谁的胜面大一些,为何?

肯定是武松撒,马上林冲,马下武松,若论徒手格斗,比拼拳脚,恐怕不止梁山,整个水浒传都不见得有人能敌得过武松,而燕青跟武松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搏击格斗三要素:一胆二力三功夫,任何一点,武松都远胜燕青。

先说胆,武松胆大包天是出了名的,景阳冈打虎,狮子楼杀西门庆,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以上事件寻常人敢做一件就可以说胆气过人了,而武松一人全部包办,横行无忌。水浒中有诗句称赞武松:“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可谓当之无愧。

再说力,武松天生神力,不在花和尚之下,鲁智深能倒拔垂杨柳,而武松抛举三五百斤的石墩,“掷起去离地一丈来高”,似弄泥丸;武松被押解到飞云浦时,佩戴的七斤半铁叶盘头枷被他徒手扭断,轻松反杀四名欲害他的持械敌人;征方腊时,与敌军马将贝应夔交手,武松“撇了手中戒刀,抢住他枪,只一拽,连人和军器拖下马来,嚓的一刀,把贝应夔剁下头来”,干脆利落。

然后是功夫,武松能纵横水浒,当然不只靠那一身神力,他的武艺也极其精湛。玉环步鸳鸯脚,在醉打蒋门神时惊鸿一现,堪称绝技,而其他人在拳脚功夫上并未见有如此造诣。燕青最知名的战绩是以相扑战胜擎天柱任原,且不说武松的手下败将蒋门神也是相扑高手,那任原就是再厉害,强得过景阳冈上那只老虎?

武松和燕青徒手拼死相搏,谁的胜面大一些,为何?

题主先搞清楚武松有多高再问这种无聊话题。小说里给定武松的身高是八尺高,明代一尺33 厘米,宋朝是31,7 厘米,他比姚明还高,而且身手灵活得能起鸳鸯腿,核心力量强大到可以打醉拳,按照这样描述,武松的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甩姚明九条街,站着任燕青扳他也搬不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