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水浒传》中智真长老一见鲁智深,劈头就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这句话不是《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说的,而是续书《征四寇》中一个江湖骗子的胡说八道。为什么呢?

这个江湖骗子是如何诞生的

《水浒传》只有前七十回书,梁山大聚义之后,便都是续书了。这部书最早的刊行本是百回本,郭武定本、容与堂本等都是一百回。这个本子之前,应当是没有征辽故事的,后来,删掉了田虎的故事,补写了破大辽,便成了百回本。

既然没有征辽的故事,那么,肯定就没有“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遇故”这回书了。宋江等梁山好汉都没有去北边,又怎么会经过五台山呢?宋江、鲁智深没有机会经过五台山,那么,又何来智真长老的这句话呢?

删田虎事,补破大辽而成百回本,这个说法从文本上解读,应当是正确的。

续书中明确写道,辽国投降,宿太尉宣诏,诏书上的落款日期是“宣和四年冬月日”,而且,书中也特别交代了宿元景一行是“正值严冬之月”冒着雪风来到辽国的。也就是说,破大辽成功是在宣和四年的冬十月。

续书最后一个故事写的是征方腊,战斗结束后,宋江、卢俊义上表奏捷,这道表章的落款日期写得更很清楚:宣和五年九月日。

两个“文件”的落款日期说明,从征辽结束到征方腊成功,期间只有十一个月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梁山又如何拿得下田虎、王庆两寇呢?而且,从田虎、王庆故事中的时间节点来看,梁山基本上没有可能完成这两次征讨。

那么,是不是先有征辽故事,然后才插进了田虎、王庆事呢?这种可能也是有的,问题是,不管征辽在前,还是王庆、田虎的故事在前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征辽故事完全颠倒了历史,是为宋徽宗翻案的无耻神剧。

《水浒传》是一部隐藏历史的大书,施耐庵基本上按照历史线索与时间节点,演绎了梁山故事。历史上,征方腊是在宣和三年,一年之后才去攻打幽州。北宋攻打幽州,是因为与金国签订了“宋金海上之盟”,相约夹击辽国。但是,对于北宋而言,这是一场导致亡国的死亡之战,不仅大败,而且,诱使金国迅速发起了灭宋之战,靖康之难随之爆发。

续书颠倒黑白,竟然说北宋灭了辽国,宋徽宗摇身一变,被洗刷了亡国之君的耻辱。

这样的神剧,当然就诞生了一个江湖骗子,这个江湖骗子冒充智真长老,说了这句污蔑梁山好汉鲁智深的话。

智真智深绝不是师父与徒弟的关系

回到《水浒传》的故事中,智真长老在剃度鲁达之时,念了一道佛偈: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

这四句佛偈与后来智真长老预言鲁智深的正果,以及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的四句佛偈是前后照应的关系,同样是鲁智深未来故事的大伏笔。

这四句佛偈的最后一句交代,鲁达的法名是“智深”。也就是说,鲁达一入佛门就与智真长老平辈,都是“智”字辈的僧人。如此,智深就是智真的师弟。虽然在施耐庵的故事中,鲁智深称智真长老为“师父”。但是,智真长老却从来没有把智深叫做徒弟。

续书根本没有读懂《水浒传》,写了一个江湖骗子,见了鲁智深,便“劈头”叫他做“徒弟”。这个假冒伪劣的智真长老完全背离了原著人物,反转了原著精神,而且,根本就不知道智真长老所预言的鲁智深正果是什么。

那么,按照施耐庵的原著理解,鲁智深将成就什么样的正果呢?

首先,鲁智深要成就佛门正果,这个正果首先隐藏在“智深”这个法号之中。智真、智清、智深是师兄弟,智深的两个师兄都做了皇家大寺院的住处方丈,因而,“智深”所预言的就是鲁智深也将成为这样的高僧。这就是鲁达一入佛门便得法号“智深”的缘故。

书中确实是这样写的,在剃度鲁达之前,智真长老搞了一个很神秘仪式,真魂出窍,查看了鲁达的来龙去脉。然后,对反对剃度鲁达的僧众说: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长老明白无误的告诉僧众,鲁达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说,除了智真长老本尊而外,所有的僧众正果都不及后来的“智深”。所以,智真、智深是平辈的师兄弟关系。

除了佛门正果外,鲁智深上应天星,则是道家的正果。鲁智深要成就道家正果,必定得追随宋江“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如此,鲁智深后来的杀人放火,便是“替天行道”的正义之举。

这个江湖骗子完全是续书作者站在忠于宋徽宗,为施耐庵笔下的“黄狗(宋徽宗属狗)”洗白、翻案,把鲁智深杀敌保境的义举,污蔑成了“杀人放火”。

鲁智深绝不可能坐化于浙江

既然“五台山宋江参禅”中的智真长老是一个为宋徽宗翻案的江湖骗子,那么,他给鲁智深的四句偈子便是一道假冒伪劣的江湖骗术了。

原著中的智真长老已经预言了鲁智深的正果,而且,以“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偈子,预言了鲁智深的正果之途。即便是施耐庵让智真长老再度出场,他会自己打脸,否决前面一道佛偈而让鲁智深去自杀吗?

智真长老预言了鲁智深佛道两家的正果,而且,在前七十回书中,已经基本上验证了智真长老所预言的正果。简而言之,智真长老所预言的“林”、“山”、“州”、“江”,指的是书中出现的所有与这些字有关的人物或者地名,而不是单指林冲、二龙山、青州、宋江。

比如,“遇山而富”讲的是鲁智深但凡遇到“山”就会“富”。鲁智深从东京大相国寺逃出后,来到了青州二龙山。然后,与杨志联手打下了这座山头。但是,鲁智深并不是去做二龙山的寨主,而是夺了宝珠寺,做了这座皇家寺院的住持方丈。

参与梁山大聚义,鲁智深上应了“天孤星”,开始了道家正果的“修炼”过程。从大相国寺的经历看,鲁智深还将在这里“遇林而起”,携手林冲投入东京保卫战,抗击金兵,成就非凡的道家正果。

那么,“遇江而止”是不是指的浙江坐化呢?肯定不是。

上文讲到,鲁智深将成就佛道两家正果,最终上应天星,回归到北斗七星群中做了“天孤星”。坐化算什么正果?那么,“遇江而止”又是怎么回事呢?

《水浒传》中,鲁智深遇到的第一条“江”无疑就是宋江,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江”。这条“江”,蔡京经常做过解读,就是“刀兵点水工”。因而,鲁智深上梁山遇宋江,便要以道家星煞的身份,杀敌报国,保境安民。

在“九天玄女庙”的故事中,宋江见到了“二龙相戏”的场景,这个场景暗喻了宋徽宗与宋钦宗争夺帝权。金兵入侵,北宋打完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之后,宋徽宗又重燃帝王欲望,在童贯、蔡攸、蔡翛兄弟的裹挟下,南下镇江复辟。宋江率领梁山好汉大概参与了这场复辟,但却并非支持宋徽宗,而是再度造反,导演了“血染浔阳江口”的故事。

《水浒传》中的江州,其实主要写的江苏镇江。鲁智深在这条“江”中再度反叛宋徽宗,完成了道家正果。因而,花和尚绝对不会跑到浙江去坐化。

鲁智深“遇林而起”,则又涉及大明朝的一段秘史。花和尚暗喻了明朝的一位成就佛道两家正果的大人物,这个人同样具有“天孤星”的特征,同样做了皇家寺院的“住持”。

所以,题主所说的那个智真长老就是一个江湖骗子,“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也就是一句瞎话了。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智真长老一见鲁智深,劈头就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隋朝时,史部侍郎薛道衡有一天到钟山开善寺参访。正巧一位小沙弥从大殿向庭院走来,薛道衡突然动念头想考考这位小沙弥,于是趋前问他:“金刚为何怒目?菩萨为何低眉?”小沙弥虽小,却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此话一出,薛道衡一脸错愕,惊讶于小沙弥的才思敏捷。此后,“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成为大众所熟识的用语。

菩萨低眉是修行,金刚怒目也是修行!

四魔是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都是邪魔。金刚手持金刚杵作为佛门佛法的护法神,无威严不足震慑外道,所以金刚现怒目身,以降伏魔怪。

金刚与菩萨,一怒目、一低眉,代表了两种情感:恨与爱。金刚恨什么?恨的是邪魔;菩萨爱什么?爱的是众生。

宋江征辽途中和鲁智深去拜访智真长老,那时候,距离鲁智深第一次见智真长老,已经八年了。智真长老一见鲁智深,既没有嘘寒问暖,也没有说长道短,而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鲁智深向前插香礼拜。智真长老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语,因为他听懂了!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而鲁智深天生具有佛的慧根。

五台山众僧因为鲁智深相貌凶恶,拒绝接受他。但智真长老却看明白了一切,鲁智深虽然任性洒脱,但心中没有太多的欲望,杀伐的外像却掩盖不了内心之中那一汪纯净的佛念。只要熄灭欲火,冲破欲网的笼罩,就更接近佛的真谛。只要一朝得悟,一念就可成佛,于是智真长老接受了鲁智深。

鲁智深的出场便是修行,为救人三拳打死镇关西,对世间不平事怒目相对,惩恶扬善,由军官变为逃犯。而对于身份的骤变,失去的官职,他并没有放在心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桃花山的小霸王周通,下山欲霸占刘太公的女儿,被鲁智深堵在洞房打得够狼狈。他对周通说的那几句话很入理,颇有人情味,和他的外表极为不符:“刘太公这头亲事,你却不知他只有这一个女儿,养老送终,承祀香火,都在她身上,你若娶了,教他老人家失所,他心里不情愿。”无可奈何的周通,只好折箭为誓,听从花和尚指教。怒目金刚也具慈悲心怀,也行点化之事,只不过鲁智深是下意思的去做而已,他觉得应该这样去做。

相比林冲对于官位的留恋,这便是贪!宋江对权力的追求,这便是嗔!王英对欲的迷恋,这便是痴!鲁智深已然看淡,可谓没入佛门便已有所悟,这便是慧根。

在逃亡路上,对金老父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洒家自去便了”。平平淡淡的一句话,他认为救人是他应该做的。虽然要逃亡,但对金老父女没有一点嗔怨之心。因为他觉得万物是平等的,这种潜意识中浓厚的佛性驱使他上了五台山。

鲁智深杀了很多人,也救了很多人,这条修行路充满了杀戮和怜爱。这也是修行,鲁智深开始并不知道,也只是到了五台山才慢慢有所明悟。怒目金刚,降服妖魔,护持人间,就是佛门中的护法之神,而人间的鲁智深却也冥冥之中蕴含其中三味。

鲁智深是个出家人,但是清规戒律他一条也没有遵守,而是喝酒吃肉,杀人放火,直到他坐化(圆寂)之前,他自己才悟出:原来我行我素或者说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活就是一种修行,其实自己这么多年一直都在修行,也就是无意中就达到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无上境界。

什么叫“杀人放火不易”?就是鲁智深的“以杀证道”修行路!

最后的时候,鲁智深与武松在一寺中一处歇息。半夜中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以为是贼人杀到,待众僧解释才知是钱塘江潮信响。

鲁智深观潮之后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

鲁智深洗浴之后,换了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向寺内众僧讨来纸笔写下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

待宋江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看其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从渭州到梁山,以杀证道就是鲁智深济世救人的修行之路。不论是桃花山下的行侠仗义,瓦罐寺的惩奸除恶,还是大相国寺与林冲的结交,都是他修行的一部分。此后,鲁智深征战沙场,虽杀人放火,但忠心不害良善(水浒宋江语)。

从鲁智深开始“拳打镇关西”的失手杀人,到后面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杀戮性格后,鲁智深杀的人就少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再开杀戒。比如在二龙山只杀了邓龙一人,被孙二娘夫妇坑了也没有大开杀戒,这就说明了他在修行路上又进了一步。在三山打青州和梁山大聚义的过程中很少看到鲁智深在去杀人,即便有出手都是活捉或者是驱赶,此时的鲁智深已经开悟了。

明朝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对鲁智深的评价极高,他在《忠义水浒传》中评道:“此回文字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率性而行,不拘小节,方是成佛作祖根基”。

鲁智深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放弃,不贪做官时的荣华,不图称霸时的富贵。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当真是“心无牵挂,没有惧意,远离红尘锁拌”!

鲁莽却智深,大智而若愚,“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智真长老给的法名已经给鲁智深指明了修行的路。身具慧根,自然开悟,佛渡有缘人,大约就是如此。世上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被世俗的许多东西所蒙蔽,所谓佛渡有缘人,自己心开了,也便悟了。

智真长老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这只是佛门机锋,只是在说鲁智深的修行。旁边的宋江是俗人,没有听懂,而鲁智深却是懂了。智真长老不是说鲁智深这一路修行不易,而是说他能坚持这种修行方式不易。

应该说,世人都知佛门救苦救难菩萨,很少有人去了解佛门惩恶除奸的怒目金刚。智真长老就是点醒他,别看你一路杀人放火,你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所以才有后来鲁智深的“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后总结:

鲁智深是天孤星,也有叫天煞孤星。上天叫他一生孤独,而他的修行之路也是孤独一人。智真长老对他的点悟只能靠他自己去慢慢明悟,鲁智深在钱塘潮中圆寂,即是一位天煞孤星在人间独自修炼的结束,也是他“以杀证道”得以成佛的开始。

坐化之前,鲁智深给宋江留下了自己的感悟“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里面包含了自己“以杀证道”修行的感悟。而宋江沉迷于世俗权势之中,对鲁智深于他的点化毫无所觉。玉琐从何扯断?反倒是武松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在六和塔出家隐居下来,最后成就一代高僧。

悟了,便是悟了!悟了,便都一切都明白了!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智真长老一见鲁智深,劈头就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其实五台山智真长老知道花和尚鲁智深是天孤星下凡,是来专门惩罚恶人的,所以预料他会杀人的,这次来了,智真长老这样说,其实是希望他早皈依佛法。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智真长老一见鲁智深,劈头就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先看原著怎么描述这一段。

宋江与众将,只带一千人马,同鲁智深来到五台山下。就将人马屯扎下营。先使人上山报知。宋江等众弟兄,都脱去戎装惯带,各穿随身锦绣战袍,步行上山。转到山门外,只听寺内撞钟击鼓,众僧出来迎接,向前与宋江、鲁智深等施了礼。数内有认的鲁智深的多,又见齐齐整整百余个头领跟着宋江,尽皆惊羡不已。堂头首座来禀宋江道:“长老坐禅入定之际,不能相接,将军切勿见罪,恕责则个!”遂请宋江等先去知客寮内少坐。供茶罢,侍者出来请道:“长老禅定方回,已在方丈专候,启请将军进来。”宋江等一行百余人,直到方丈,来参智真长老。那长老慌忙降阶而接,邀至上堂,各施礼罢。宋江看那和尚时,六旬之上,眉发尽白,骨格清奇,俨然有天台方广出山之相。众人入进方丈之中,宋江便请智真长老上座,焚香礼拜,一行众将,都已拜罢。鲁智深向前插香礼拜。智真长老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默无言。宋江向前道:“久闻长老清德,争耐俗缘浅薄,无路拜见尊颜。今因奉诏破辽到此,得以拜见堂头大和尚,平生万幸。智深和尚与宋江做兄弟时,虽是杀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善心常在。今引宋江等众弟兄来参大师。”智真长老道:“常有高僧到此,亦曾闲论世事循环。久闻将军替天行道,忠义于心,深知众将义气为重。吾弟子智深跟着将军,岂有差错。”宋江称谢不已。

这是原文,下面是我个人翻译:

宋江挑了一千人马,不用说肯定是形象好、气质佳,相当于仪仗队水准,让人去山上打个招呼,告诉梁山宋老大来了,场面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山下显摆完了,108个兄弟拿出过年穿的新衣服,一起再上山显摆。庙里不少人没见过大宋黑社会头目的阵仗,确实被宋老大这帮派气势震慑到了,都想还俗去入伙,相当于宋老大在五台山做了一次文化宣传。

智真其实早就知道他们要来,对方搞得阵仗太大了弄得他心里有点不高兴,来看就来看吧,用把头领都带上吗,穿的又那么靓,我小弟会不会觉得我不仗义啊。但是又不能跌了分弄得自己跟小弟似得,趁机找个屋子打个坐,找个下属先接待一下,他自己谱一定要摆开。抻了他们这帮人一阵后通知可以见面了,从高高的台阶上走下来和宋老大握个手,这个场面自己体会一下。宋江一看这和尚挺富态的,像是个当领导的样,让小弟把带的见面礼送上,一块喊着号拜了一下智真,面子上给足了。

这时候鲁大师这老熟人得单独拜一拜了,结果智真上来就给了句风凉话,说道:你小子这几年在道上混,刀口饭不好吃吧。这句话就有意思了,包含两重意思,这几年又是二龙山,又是梁山,混的牛逼了哈,敢带人到我这显摆了,这是其一,第二层意思是你这跟了个什么老大,跟着这么个假仁假义的能有好果子吗,逼你干违心的事,你能好的了吗。有人说智真是未卜先知,这纯属胡猜,和尚就不知道江湖事了吗,后面智真的话说明他还是没事看看五台山晚报的。

鲁智深就算再实诚蠢笨也听出了言外之意,守着现在的老大也不好意思多解释,一句话被噎到那里,宋老大是谁,立马看出尴尬了,开始打圆场,说大师您贵人事多,其实早就想来拜访了,就怕打扰您,我们这次是奉政府命令去执行国防任务(又开始显摆),刚好赶巧了碰到贵人了,真是万幸。小鲁虽然跟着我们杀人放火,但是一般也不杀好人,挺有原则一个小伙,这次来这也是孩子孝顺,想回来看看您。

智真一看宋老大打圆场了,也不好意思说的太露骨,也将马屁又拍了回去,我这没事也常来个大人物(显摆中),饭桌上也聊过江湖事,你宋老大什么人我是了解的,你们是正经黑帮,道上人都知道您仗义,俺这小兄弟跟你错不了。

高手过招就是这样,面子一定赚足了,谱一定摆到位,达到说了半天等于没说的境界。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智真长老一见鲁智深,劈头就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这是智真长老导引鲁智深归正归一的语,按世俗情理不能解通的。为什么要导引鲁智深?就是因为其本浮浅而背负者“智深”或“圣人”的名,而往往柱自称大,这就注定了其顽固不上进的之性。“一见鲁智深”,就是用最真最正的去导引其由邪入正为正,“一”就是最真最正的。所以金圣叹论“得一”之难。“一”就是前所未有的人类生产制造技术创新。

为什么要“劈头”?就是要对“头”,对人脑思维或人类思想理念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一分为二”就是“劈”。就是言人的思维对人类前进或进步既有利又有害,用好了可以促进人类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用不好会对人类技术进步或国家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阻挡之害。那些唯心的虚幻的休闲的不能激励激发世人探索未知自然,不能激励激发世人进行生产制造技术实践创新的思想文化理念,不能结合人手进行创造创新性劳动,不能解放生产力,不能跟随生产力发展及时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源的文化理念,无助于强军强国的思想理念都是有害的,都应当受到约朿限制。而那些唯物主义的思想,有助于调动发挥发展人手创造性创新性的,能激发调动科学技术创新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思想就可以充分发挥到极致。具体到人体感官,凡思维思想跟随眼耳鼻舌身意刺激情感的都是有害的,而跟随顺从人手探索创新劳动的思想都是积极有益的。这就是如来佛“手心”最大,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心的道理;就是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及至无身(无我)”则无患的道理。“就道”就是顺从道,“就”即顺从之意。“劈头就道”就是要让人有益的思维顺从围绕道进行活动思维。道就是自然事物的客观存在,就是各种自然事物的独特特性和发展变化规律及方向。各种自然事物均受其深在的道性制约并按道成物化物的方向发展变化。

“智真”即“真智”,什么是人类的真智?深入探索未知自然的深内存在,发掘开拓创新人类新的生产制造技术,能富裕人类,强军强国的能力就是真智。这种真智是广远大公的,而那些唯心的,离开人手探索创新,离开劳动生产的心智和聪明则是狭隘自心而苍白无力的,儒文化的心智,易占卜预测心计筹划的心智都是后者。

“徒弟一”,就是引导子弟后人以“一”为纲为引领,也即以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制造技术创新为纲为引领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一”,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就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国强军的牛鼻子。

“去数年”,就是要去除铲除几千年儒学史笔文化观念的影响。“年”就是孔子春秋编年史,“数年”就是指孔子春秋、司马迁史记引领所形成的《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等的儒学史笔文化。儒史笔文化的观点把人的关注点引向人死后虚化的名声名节,把人的注意力从关注未来将出现的新技术和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上移到关注无用无助的过往历史,违背了人类历史发展向未来向技术提高经济更发展的方向,等同于开人类历史发展的倒车,必将被人类历史技术进步发展的车轮碾的粉碎。所以必去之除之。

“杀人”是要杀死人,杀儒学文化历史书中的人,而改为论物,尤其是论人造物,论各种人造物的产生发展,落后的该淘汰及时淘汰而用新物取代之。改无用为有用。解读作品真意同样需要“杀人”,也即视书中人物都不存在,只是作者根据需要推理代化而来。“放火”,就是放秦始皇焚书之火,烧掉那些无用的唯心的无助于技术经济发展,无助于强军强国实现中华复兴的书统统烧掉,使其不再轮回教育中华后人。“车书万里旧江山”就是言书多对改换中华江山新颜无助无益。“不易”就是言不要再用唯心无用而又冒充高深智真的易经及早铲除。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智真长老一见鲁智深,劈头就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首先鲁智深不是嗜杀凶恶之人,他所杀,要么大奸大恶,要么势不得已。虽然杀人放火,内心却是良善。

其次鲁智深虽然是不得已出家避难,但却有佛性在,在二龙山梁山征战杀伐,早已不需要袈裟来乔装避祸,但鲁智深却从未放却出家人这个名号,是其本性中与佛有缘。

其三,一个本性良善的出家人,四处杀人放火,是当时世道堕乱。智真长老对此心知肚明,长老更知道凭梁山之力想要改变世道无异于螳臂挡车,所以点醒鲁智深,所做一切都是枉然,不要在杀人放火中丢失了自己的本心。

只可惜长老的这片苦心,直到征方腊回来后,鲁智深才明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