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哪五位好汉不忠宋江呢?

梁山一百单八将全体好汉没有任何人反对宋江,同时,也不以忠于宋江而聚义。梁山好汉是忠于义气,忠于“替天行道”之大义,为国家尽力。宋江不过是“霹雳大仙”指定的“呼群保义,把寨为头”的寨主,假如宋江没有这样的身份,是绝对不可能完成梁山大聚义使命的。

梁山好汉肩负相同的使命,有着共同的目标,必定是“共存忠义于心,同着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忠义之士,根本就不存在谁对谁“不忠”。那么,题主的问题又是怎么提出了的呢?题主又是如何看出有五位好汉不忠宋江呢?

“水浒阴谋论”罔顾文本,不忠于原著

以我对这个题目的理解,便不难猜出题主所指的五个不忠于宋江的好汉是谁,这五位“心存异志”的好汉大概是林冲、鲁智深、武松、公孙胜、李俊。

为何我猜这几位好汉对宋江不忠呢?因为,以“水浒阴谋论”来讲,林冲是晁盖的人,一并反对招安,而且,还是晁盖暗中指定的接班人。宋江不仅一心要招安,还阴谋篡权,架空晁盖,打压林冲,篡夺了寨主之位。如此,林冲能不恨宋江吗?

武松、鲁智深也是极力反对招安的,大闹菊花之会便是铁证。道不同不相为谋,武松、鲁智深能忠于宋江吗?

公孙胜打完王庆,即将到达汴京时便中途离去,背离了宋江,肯定也是对宋江不忠了。李俊的情况更严重,不但自己脱离了宋江,还带着童威童猛一并开了小差,做了暹罗国的国王,扯旗单干了。

不知我这样理解是否符合题主的提问要求,是不是能够满足题主对宋江的憎恨。假如我没有猜对,或者没有完全猜对题主心目中对宋江不忠的五位好汉,那就敬请题主谅解了。因为,我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更别说能够满足题目要求了。

但是,如果让题主自己举出五个不忠于宋江的好汉来,恐怕也是绝难自己说服自己吧。

说鲁智深、武松大闹菊花之会,反对招安便是不忠于宋江,那么,比武松、鲁智深闹得更凶的李逵为何又是忠于宋江的好汉呢?

梁山招安之后,不断有好汉脱离梁山队伍,又何止公孙胜、李俊两人对宋江不忠?因而,很多朋友便认为,梁山绝对不止五个好汉不忠于宋江,宋江可谓众叛亲离,除了吴用、李逵、花荣,包括亲兄弟宋清而外,几乎就没有几个人忠于宋江。宋江成了孤家寡人,梁山好汉也都成了心怀私怨,各自肚肠的一群魑魅魍魉。

这是最经典的“水浒阴谋论”,是完全罔顾《水浒传》原著文本,歪曲背叛施耐庵原著精神的误读。也就是说,认为梁山好汉不忠于宋江的论调,完全彻底的不忠于原著。

那么,按照原著文本及原著精神,有没有不忠于宋江的好汉呢?

梁山好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曾经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题目:梁山好汉是何方神圣,他们各自的归宿又在哪里。因其中的答案基本上讲清楚了这个问题,便不再作答。此处,为了解答这个题目,我便按照《水浒传》原著文本,简单的讲一讲梁山好汉的来龙去脉,看看“水浒阴谋论”是不是站得住脚,梁山有没有哪位好汉不忠于宋江。

《水浒传》开篇故事是一篇“引首”,虽然只有短短的八百余字,但却是全书的基调,梁山好汉的出处就隐藏于其中。

“引首”中说,赵匡胤是上界“霹雳大仙”下界,开创“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的北宋王朝,“天下太平”就是天道,“霹雳大仙”就是替天行道的上界大仙。但是,因为北宋王朝的帝位传承出了问题,妖魔出世,霹雳大仙便借助玄武大帝降服的“妖魔”扰乱大宋乾坤,“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中,写的是张天师假借洪太尉之手“误走妖魔”,实际上是张天师奉了“霹雳大仙”的指令,放出了天罡地煞。因为,这代张天师是虚靖先生,是道家最高法术“雷法”的发明者。“雷法”就是《水浒传》中的“五雷天罡正法”,“霹雳大仙”就是雷部正神,没有“雷霆”,哪来的“雷法”呢?

当洪太尉打开伏魔大殿中的地窖时,书中写道:只见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

而当梁山聚齐了一百单八将,书中照应张天师祈禳瘟疫的情节,公孙胜住持罗天大醮,此时:“是夜三更时候,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门上。”

“妖魔”出世是一声巨响,妖魔“还道”上应天星又是一声巨响,两声巨响都是“霹雳”。所以,梁山好汉都是“霹雳大仙”从玄武大帝那里“借”来的神将。而玄武大帝又是紫薇大帝的麾下,所以,梁山好汉最终的归宿就是道家紫府的北斗七星群。

梁山好汉从伏魔大殿地窖中来,是有“前世”之缘的,齐聚梁山“修行”还道,一同上应天星,怎么可能心存异心,相互不忠呢?

假如以“水浒阴谋论”强行给梁山好汉划派系,制造梁山矛盾,那就不仅是不懂《水浒传》,甚至是妄图摘取天上的星星了。北斗星群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题主能摘五颗下来吗?

林冲等人绝不可能死忠晁盖

从上文分析可知,梁山好汉都是道家的星煞,齐聚梁山是绝不可能出现任何相互不忠的。因而,梁山大聚义后,书中有诗赞道:“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

“水浒阴谋论”罔顾文本,闭着眼睛想当然,以续书《征四寇》攻击原著,因而,梁山好汉便成了各怀肚肠的魑魅魍魉。

通过文本解读,借助相关资料求证,我发现,“菊花之会”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恐怕是1940年之后参假的文本,原著中大概并没有这么一段。因而,原本最先提出招安的武松,却反对宋江招安,直接把顶天立地的武二郎写成了一个自己扇耳光的小人。

鲁智深说招安便要“各自寻趁”,但是,在续书中,花和尚不仅追随宋江招安了,而且,还屡立战功。被读者视为梁山唯一好汉的鲁智深,是不是也被续书恶意歪曲了呢?

“菊花之会”强化了宋江一心要招安,续书又以宋江的卑躬屈膝,摇尾乞怜求招安,于是,不断攻打朝廷州府,斩杀宋徽宗国舅,旗帜鲜明反皇帝,甚至是反玉帝的宋江就成了一心只要招安的可耻投降派。“水浒阴谋论”也因为续书恶意丑化宋江而出笼。

实际上,施耐庵在原著中,已经点明了梁山真正要招安的人,正是被绝大多数读者认定的造反派首领托塔天王晁盖。这个细节,就隐藏在“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这回书中。

晁盖、宋江原本都是一同“替天行道”的头领,但如何“替天行道”,两家所主张的路线却是很有分歧的。直到晁盖攻打曾头市的故事中,晁、宋而头领才统一意志,共同主张“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晁宋之间目标一致,但方式不同,其原因就是晁盖不是道家的星煞,他不是从龙虎山伏魔之殿中逃出来的妖魔,最终也不会与一百单八将一同回归紫府、上应天星。因为,“托塔天王”就是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是佛家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

林冲上应天雄星,是“霹雳大仙”的战将,他怎么可能背叛教门,投奔以及死忠托塔天王呢?

梁山是道家星煞的聚义之所,书中明确写道,梁山好汉完成大聚义,一同歃血盟誓:同声共愿,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

难道梁山好汉包括林冲、武松、鲁智深、公孙胜、李俊在内,都是些口是心非的宵小,明里对天盟誓,暗地里却不忠于宋江?

其实,梁山好汉忠于的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之大义,而宋江则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的领导者。有共同的目标愿景,领导就会有追随者,梁山好汉追随宋江共举大义,哪里会有心怀叵测的阴谋家呢?

水浒中哪五位好汉不忠宋江呢?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发问:《水浒传》中有哪些梁山好汉不忠于宋江?

其实,在水泊梁山108将之中,不忠于老大宋江的,又何止五位呢?

记得在前边一篇小文中我说过,上梁山聚义的好汉们,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人员也是形形色色,鱼龙混杂,杀人的,纵火的,劫牢的,反狱的,抢劫的,流浪的,看病的,相马的,有钱的,穷光的,上当的,没辙的,耍把式卖艺的,狗皮膏药蒙人的,等等等等,可谓乱纷纷,闹哄哄。

从整本书来看,在这样一帮人中,我认为,忠于宋江的只是少数。及时雨宋江的死党仅仅有智多星吴用,小李广花荣和黑旋风李逵。

其他的各路人马,如二龙山派,登云山派,朝廷投降派等,人员素质有高有低,心思更是百人百样。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无论是身犯重罪,还是被骗上山,或者为了保全性命而投降,都是迫不得已而暂时栖身水泊寨中,倚身在“替天行道”这杆大旗之下。

您还记得混江龙李俊吗?他在随军攻打方腊期间,除了出色完成交办的任务,还抽空来个太湖结义,为自己找好了退路。

再说入云龙公孙胜,几番离开,其实他弃的是宋江,并非水泊梁山。

还有呼延灼,关胜等大咖,自从受封再次入朝以来,就不再搭理宋江,已经是形同陌路,毫无瓜葛了。

还有扑天雕李应,小旋风柴进等等的表现,都说明他们并非是宋江的“铁杆儿”和“铁粉儿”!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他们基本都不忠于宋江,为何宋江还能号令三军,提调有方呢?

答案很简单,国有国法,山有山规,既然你上了梁山,梁山已经是你最后的“救命稻草”,那你必须,也只有听命于人,听命于梁山决策者——宋公明,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也只有保全了自己,才有可能保全自己的将来。

所以,水泊梁山绝大多数好汉并不是忠于宋江,而是他们都想依靠梁山,或多或少地成就自己!

一家之言,请您指教!

水浒中哪五位好汉不忠宋江呢?

诚谢邀请

用宋江自己的话说,他一生只讲忠义二字,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他的人生目标无非是功名利䘵,搏得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在这个前提下,若问哪五位好汉不忠于宋江,只能用截然相反的实例来说明。

第一位,入云龙公孙胜

当初,公孙胜千里迢迢从蓟州老家找到晁盖家里,目的只有一个,通报并说服晁盖劫取生辰纲。

这可以说明两点:

一是他与朝廷势不两立,否则不可能最先提出这惊天动地的大动作。

二是当时的宋江还在郓城县衙里作押司,公孙胜与他没有任何瓜葛。

晁盖带人江州劫法场,把宋江解救上山,公孙胜当即提出回乡探母,一去不回。直到梁山攻打高唐州受挫,才派人把他从老家找回来。

梁山被朝廷招安后,北伐辽国回来,公孙胜又以探母为名返乡,从此再无音信。

从当初的与朝廷为敌,到后来的杳无音信,可见公孙胜与宋江根本就不是一条道上的人。否则就无法解释与晁盖能够亲密无间,到了宋江掌权就撒手而去呢。

所以,要谈不忠于宋江,公孙胜应当是第一人。

第二位,浪子燕青

燕青是卢俊义的得意门生,上梁山也是跟随主人而来,与宋江没有任何关系。

燕青看清了奸臣当道朝纲混乱的现实,南征结束后,他不愿接受封官授䘵,而且规劝卢俊义也要认清这个现实。但卢俊义没有接受。于是燕青自己远走他乡,从此浪迹天涯,隐姓埋名,过他的隐士生活去了。

可见,燕青与宋江也是两条道上的人,更谈不上忠心的事情了。

第三位,花和尚鲁智深

南征结束回到杭州六合寺,听到钱塘江潮信,鲁智深顿然想到师傅智真长老留给他的四句偈言:遇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当即沐浴更衣,焚起炉香,搬来一把禅椅盘腿坐下,口中念念有词,坐化升天而去。

既然鲁智深对天道轮回如此虔诚,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显然与宋江的追求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加之他当初就反对招安,对宋江的忠心也就更谈不上了。

第四位,混江龙李俊

李俊本来是在浔阳江上打家劫舍的角色 。混不下去了,遇到宋江才跟着上了梁山。

按理说,他理应和宋江同心同德。可惜他上梁山只是找个地方存身立命,并非是要搏取功名。也就是说,李俊在骨子里和宋江是两回事,并不是同路人。

所以,当南征结束后,他诈称患病骗过宋江。等其它人马起程回京后,他划船出海投奔化外国,最后作了䢰罗国之主。

可见李俊与宋江也不是一路人,自然谈不上什么忠心了。

第五位,豹子头林冲

林冲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把晁盖推上寨主宝座。至此阶段与宋江都没有任何关系。

晁盖死后,林冲主动提出由宋江出任寨主,表面看是拥护宋江,实则是出于从大局着想。因为除了宋江确实没有第二个合适人选。

可见林冲不是那些来自民间的草莽人物,而是识大局顾整体的有识之士。

但这并不能说林冲就和宋江是同路人。因为林冲是纯粹的被逼上梁山,他与朝廷尤其是高俅有着血海深仇。当高俅被梁山捉住后,为了日后能招安成功,却被宋江放了回去。这显然与林冲报仇的愿望背道而驰。

一个是一门心思想招安,一个时刻想着报仇血恨,这样俩个人怎么可能同心同德呢。

鉴此,林冲不可能对宋江忠心耿耿。

总结:

类似的人物还有很多,但重点的首推以上五人。他们的实际行动,显然是不忠于宋江的代表人物。

水浒中哪五位好汉不忠宋江呢?

首先我们得分清一个问题,不忠于宋江和不讲义气、不忠于梁山是两码事,宋江虽然是梁山首领,有着“及时雨”、“孝义黑三郎”的称号,但并非所有的好汉对宋江都心服口服,宋江也没到亮出名号,所有人倒头就拜的程度。

宋江

梁山好汉上山原因各异,并非都是慕宋江名声追随而来

我们分析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上山聚义的原因,就会发现因为忠于宋江才上梁山的并不多。众多好汉中,有因为原本就混迹于绿林江湖,上梁山只是因为梁山势大;有被陷害迫于无奈才上梁山找一个落脚之地的;有原本是朝廷将领,在征讨梁山的过程中战败,为免被追究责任,不得已之下才投奔梁山求生路的。

即使在梁山众多派系中,属于宋江一系的人里面,也并非所有人都是对宋江心悦诚服的。比如美髯公朱仝,虽然曾经和宋江有旧,交情还是不错。但宋江坑起自己人来照样不手软。原本朱仝虽然被发配,但靠着自己会做人,以及强大的亲和力,照样被发配地的知府看中,日子过得相当的自在。但宋江为了拉朱仝上山,将朱仝坑得不轻。知府对朱仝有知遇之恩,小衙内何其无辜,因为朱仝的原因小小看惯就夭折。

美髯公朱仝

朱仝能上山,完全被迫于无奈被绝了后路,对宋江表现不动声色,心中存恨是难免的,毕竟这是陷朱仝于不仁不义啊。这也是为何宋江被高俅害死后,朱仝明明手握重兵,却没有任何表示的原因所在。

不忠于宋江的好汉何止五位?

不忠于宋江的好汉,梁山一百单八将中何止五位之多,只是出于种种考虑,才暂时被利益或义气所牵绊,暂时无路可去,不得不为山寨出力罢了。

宋江

下面抛砖引玉,挑出五位有代表性的不太可能忠于宋江的好汉出来。

第一位:卢俊义。卢员外本是河北大名府鼎鼎大名的富家翁,号称枪棒双绝,生活富足,在当地经营几代,名声也足够。但宋江为了拉他上山,和吴用一起为卢俊义精心设计了一出好戏,将卢俊义坑得身败名裂,出于无奈上了梁山。虽然说自己的妻子贾氏和管家有染,但这毕竟是家事,闹不得家破人亡的程度,即使上了梁山,对宋江也不会感恩戴德,忠心恐怕是不会有的。

第二位:燕青。燕青不会过多解释,毕竟是卢俊义的家仆,对燕青,卢俊义有传艺之恩,又有主仆之义。燕青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好汉,对卢俊义自然是忠心耿耿,对宋江就算了,不提也罢。

燕青

第三位:公孙胜。公孙胜原本和晁盖有旧,算是梁山元老级的人物。自从宋江上山后和晁盖争夺寨主之位,众多手段让公孙胜也是颇为不齿。特别是三打祝家庄,晁盖毙命之后,梁山好汉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兴旺后,公孙胜借回家看望老母亲之机一去不返,只是在征辽时出面帮了梁山一把,之后就彻底离开了梁山。对宋江自然不可能是忠心的。

第四位:神医安道全。安道全原本有神医之名,生活的逍遥自在,但张顺为了请他上山治病,假借安道全的名义将他的相,好李巧奴杀了。安道全憋了一肚子气上了山,没在救助梁山好汉的过程中动手脚已经算是他医德良好,忠于宋江恐怕不大可能。

呼延灼

第五位:朝廷的众多降将。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战败后出于无奈上了梁山,但他们想的无非就是暂时存身,曲线救国。一旦梁山招安,他们就可以重新回到官场。所以在宋江提出招安时,这些人是极为支持的。这些人对宋江也不大可能忠心,像双鞭呼延灼,征方腊之后也是被封实职,手握重兵,得知宋江过世,也不曾有任何表示。

李逵

梁山并非是铁板一块,宋江一系也不是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只是宋江懂得人心所向,擅长利用大势,团结多数人,能够给大部分人带来利益,所以才会赢得人心,共同尊他为梁山首领。出于利益和义气、大势的因素,梁山好汉才能团结一致,共同在对我征战中出力,但要谈到对宋江忠心耿耿,恐怕也只有花荣和李逵,或许还有智多星吴用了。

水浒中哪五位好汉不忠宋江呢?

个人觉得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情况来分析解答:

其一是在“敌对阵营”当中的。因为彼此之间都不是上下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因此,此种情况就多了去了。大辽国举国上下,田虎、王庆以及方腊的阵营等等,可以说都恨不得把宋江碎尸万段,又哪里会有“忠不忠于宋江”的说法呢?!

其二是在“梁山好汉”当中的。

(1)公孙胜。一来公孙胜是修道之人;二来公孙胜一直都是晁盖的死党。第三,公孙胜只热衷于闲云野鹤、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2)杨志。杨志一向都以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而自居,杨志从来都不屑于落草为寇的。因此,不管是哪个当梁山泊首领,杨志对之都不会怎样地衷心法的。

(3)关胜、呼延灼、董平和张清。此四位都是根正苗红的朝廷命官,加入梁山只是权宜之计。因此是绝不会忠于宋江的。

(4)朱仝。朱仝绰号叫做“美髯公”。朱仝和晁盖私下里的交情是很铁的。当初的时候,宋江等人为了赚取朱仝上梁山,唆使李逵狠心地杀死了小衙内。朱仝恨宋江都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忠于宋江呢?!

(5)李应。李应原本是一个大财主。李应加入梁山完全是出于意志之外的事情。专心致志地发大财才是李应的人生目标。

其三是,“既不是梁山好汉也不是梁山的敌人”的。

(1)王进。王进是小说当中第一个出场的好汉。然后,王进只负责调教好史进以及引发人们无数的遐想。

(2)智真长老。智真长老既是鲁智深的师傅也是五台山的的方丈主持智真长老的道行且深。智真长老只对鲁智深一个人关爱有加,其他的基本上就基本不管了。

(3)栾廷玉。栾廷玉是祝家庄的枪棒教师。后来祝家庄被梁山攻破之后,栾廷玉也不知所踪了。

(4)九天玄女。九天玄女往往充当着宋江“御用法师”的身份。宋江的仗打完功成名就之后,九天玄女也就不知所踪了。

(5)萧嘉蕙。和王进一样,萧嘉蕙登场亮相组织指挥了一场漂亮的打胜仗之后,就小说里蒸发了。

水浒中哪五位好汉不忠宋江呢?

这个问题应该是梁山上不忠于宋江的好汉,而不是水浒中。

毕竟《水浒传》中,宋江只是占据梁山的强盗头子,不属于梁山势力的人干嘛要忠于他?

因此,咱们只说梁山108将中,不忠于宋江的人。人数远不止五个。

第一,一丈青扈三娘

扈三娘全家老小,除了一个哥哥,全被李逵所杀。

宋江,扈三娘名义上的干哥哥,不但不给她主持公道,反而把她嫁给了龌龊丑陋好色的王英。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从此落入了豺狼之口。

所以,扈三娘必然恨宋江入骨。只是她的小命都被宋江捏在手中,不得不虚与委蛇,留在梁山和仇人称兄道弟。

另外,矮脚虎王英也不大可能忠于宋江。虽然宋江把大美人送给他当老婆。

可王英却是一个能为了女人,捅兄弟两刀的主。

扈三娘嫁给他后,必然会不停地吹枕边风,挑拨王英和宋江的关系。

因此,王英也不太可能忠于宋江。

第二 ,小旋风柴进

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嫡系子孙。

按道理说,他这个身份很敏感,应该韬光养晦,隐忍低调。但他却一反常态,仗义疏财,结交各路豪杰,甚至暗中资助梁山。

由此可见,柴进是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

只是柴进的命运比较悲催,创业未半而被打入死牢。最终不得不上了梁山。

上了梁山后,以柴进的身份地位,还有对梁山的恩情,他坐前三把交椅是绰绰有余的,可最终排名只是第十。可见,宋江对柴进很是提防。

而有野心的柴进,自然也是不可能忠于宋江的。

第三,玉麒麟卢俊义

卢俊义好好一个大员外,被宋江害的家破人亡,不得不上了梁山。

他自然不会对宋江有多少忠诚。只是宋江许诺招安和前程,卢俊义才任由这个仇人驱使。

而卢俊义的仆人浪子燕青,自然是只忠于卢俊义。

这里咱们要说明一下,秦明的情况虽然和卢俊义类似,但秦明却是忠于宋江的。

因为宋江把花荣的妹妹嫁给了秦明。美人在怀的秦明,自然忘记了仇恨,成为宋江的死忠。

第四,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上梁山之前曾说过:“我只见今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可惜酒家不曾相会。”

从这句话可以判断,鲁智深对宋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果然,鲁智深上了梁山后,对宋江的态度也就是个不冷不热,因为他看清楚了宋江的本质,就是一个贪恋荣华富贵的小人。

等宋江诏安之时,鲁智深直接就跳出来反对,甚至和宋江互怼。

小说的最后,鲁智深擒住了方腊。宋江大喜,说朝廷必有重赏。

鲁智深淡淡的回了句:“洒家心已成灰。只想图个清静处,安身立命足矣。”

宋江接着劝,鲁智深直接叫了起来:“都不要,要多也没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鲁智深这话说的够狠,看似拒绝,实际上却是嘲讽宋江。你要那么多荣华富贵有用吗?最后能落个囫囵尸首便不错了。

由此可见,鲁智深压根就没看瞧得起宋江。都瞧不起了,还哪来的忠心?

而宋江最后的结局,也不过就是个囫囵尸首。鲁智深一语成谶,真不愧是《水浒传》中,最具智慧的高僧。

第五,行者武松

小说中,武松一开始对宋江是非常敬重的。因为宋江是他落魄时,唯一尊重他的人。

后来,武松因为斗杀西门庆,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几件事,对朝廷彻底心灰意冷。而宋江却偏偏一心招安,让武松对他的态度慢慢转变。

等到宋江当众提起招安时,武松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两人的关系从此变为陌路。

第六,公孙胜

公孙胜是闲云野鹤的天闲星,本就是出家人,上梁山不过是顾念晁盖的义气。

待晁盖死后,梁山也就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了。所以征方腊前,公孙胜毫不犹豫的离开了。

在我看来,公孙胜是世外高人,他从不忠诚于任何人,哪怕晁盖也不行。他对晁盖的感情只是义气,而不是忠诚。

小结

此外,还有董平,徐宁,关胜等被迫上山的人,他们对宋江其实也没什么忠诚。

他们之所以听从宋江的,不过是和宋江有着共同的利益,“欲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