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鲁智深杭州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

《水浒传》中没有这段故事,鲁智深听到潮信便坐化了,这是续书《征四寇》胡说八道。

我觉得按照续书的写法,他根本就一点都没悟到任何什么,而是稀里糊涂的就被续书作者给写死了。题主引用的原文,肯定不是施耐庵的原文,“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到底这个“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也是一塌糊涂,令人莫名其妙。

那么,续书作者如此安排鲁智深的结局,是否符合《水浒传》的原意,是否在七十回书中有伏笔呢?鲁智深能否听到钱塘潮信呢?他到底会悟到什么呢?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纯属胡言乱语

这两句文法不通的话,不是智真长老说的,而是一个冒牌和尚胡诌的。

听潮,说得过去,潮汐来临之际,声响如千军万马,鲁智深是可以听得到的。“见信”说得通吗?从《征四寇》的文本来讲,当时是夜晚,鲁智深也只是听到了钱塘潮响声而没有见到钱塘潮。难道说,钱塘潮神给鲁智深传递了什么信息,鲁智深能够通过肉眼看到?

“圆寂”,本来就是一个佛教专用名词,出自“涅槃”。拆开讲,同样是胡言乱语。续书作者为了编造这一段假故事,不惜把“潮信”、“圆寂”拆开制作了这样一条十分拙劣的谜语。

这条所谓预言鲁智深结局的“谜语”,比街头糊弄人的算命先生水平还要低。所以,续书中的智真长老便是一个冒牌的“江湖术士”。

从续书《征四寇》的版本而言,原本是没有攻打辽国这个荒唐神剧的。而且,按照历史顺序,宋江也是在招安后,先去打方腊,然后攻打幽州。宋辽幽州之战,北宋军队惨不忍睹,两次遭遇辽国反杀追击,童贯溃不成军,“老种”不得不退保雄州。

续书写梁山征辽神剧,其目的就是为了美化宋徽宗。而宋徽宗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却是被写成了“皇狗”——宋徽宗属狗。

既然没有征辽的故事,那么,哪里来的“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没有机会去五台山参禅,那就没有江湖骗子假冒智真长老,给鲁智深这样一条偈子了。

因而,鲁智深之死,也是写征辽神剧、为亡国殃民的宋徽宗翻案的无耻文人所为。

文本中,冒牌智真长老还给宋江一条偈子,这条偈子后来被写丢了。这就说明,鲁智深浙江坐化也是写征辽神剧的作者所加,并不是《征四寇》的原版故事。

鲁智深的正果到底是什么

渭州城提辖鲁达在五台山剃度,智真长老便赐法号“智深”。但是,施耐庵却把“智深”叫做鲁智深。难道说,佛门子弟可以称俗家姓氏?

施耐庵一语双关,既隐藏了宋徽宗的“革佛”历史,又“预言”了鲁智深的佛、道两家正果。同时,施耐庵交代,智真、智清、智真是三个师兄弟,是平辈的。因而,这三人的佛门正果也是一样的。

续书的那个江湖骗子一见到鲁智深,开口便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这不是胡言乱语嘛。

五台山神僧智真长老早就“预言”了鲁智深的正果,在神游道家上界之后,长老告诉反对剃度鲁达的所有僧人说,此人“上应天星”,这就是鲁智深的道家正果,他是要回归上界的。

接着,智真长老又预言了鲁智深的佛门正果,这个正果便是“汝等皆不及他”。

也就是说,五台山所有的僧人,除了智真长老自己而外,谁的正果都不及鲁智深。从智深与智真平辈这一点来看,花和尚绝对要做到大寺院的住持方丈。于是,智真长老给鲁智深赠送了四句佛偈: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这四句偈子管了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是施耐庵所设置的“悬念”、伏笔。佛门神僧不打诳语,智真长老绝对不会自己打脸,再给鲁智深发第二道佛偈。所以,续书中的智真就是个江湖骗子的化身。

续书作者水平拙劣,却又故作高深,写了这样一段可谓无耻之极的故事。除了美化宋徽宗而外,更涉嫌污蔑梁山好汉,也可谓是对佛门的大不敬。本来,宋徽宗就是个革佛的急先锋,是被鲁智深吃掉的那半条狗。

所以,续书《征四寇》处处透着邪恶,把佛门正果恶意写成就是和尚死了。

因而,按照续书的胡言乱语理解,鲁智深根本什么都没有悟到,而是一种毫无理由,毫无先兆的自杀。

或者说,一代英雄鲁智深被一个江湖骗子所误导,无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鲁智深早就大彻大悟

按照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鲁智深便沿着这条正果之途,一路前行,演绎英雄的故事。鲁智深必定是一个抗击金兵,在边上立功的大英雄。这一点,小种经略相公早就做了“预言”伏笔。

遇林而起,指的是书中所有的“林”,包括林冲,包括野猪林,也包括赤松林,以及被他拔掉的“杨柳”树。每一次遇到“林”,就等于向智真长老预言的正果目标迈进一步。这里,说说赤松林遇史进的小故事。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是他吃了半只狗肉,怀揣狗腿而破坏佛门,打伤僧众,亵渎佛教道场的“狗腿子”行为。这段故事,施耐庵以鲁智深禅杖的重量,隐写了宣和元年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的历史。

鲁智深做了宋徽宗的“狗腿子”,便被智真长老送出了五台山。鲁智深前往东京大相国寺途中,经过瓦罐寺。瓦罐寺就是宋徽宗“革佛”的杰作,寺院被毁,一个叫“崔道成”的和尚伙同邱小乙霸占了寺院。

崔道成这个名字完全的被妖魔化,是宋徽宗贬低佛教,把佛教并入道教,以道教同化、异化、最终归化佛教的产物——“革佛诏”规定,佛改为道教的“大觉真仙”,僧人改做“德士”,要入道学,穿道袍,称姓氏。

鲁智深在赤松林遇到史进,回身杀死了崔道成,意味着花和尚反叛了。只有反叛宋徽宗,施耐庵才认为鲁智深正式踏上了正果之途。

因而,“遇林而起”,鲁智深在赤松林就大彻大悟,还于“正道”,直奔正果前途。、

接下来的故事,便暗示了鲁智深将成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在这里,花和尚将再一次“遇林而起”,与曾经放出“京国显英雄”豪言的豹子头林冲并肩参加东京保卫战,抗击金兵,成就佛道两家正果。

我这样讲,是完全有文本依据的。

鲁智深与杨志联手打下二龙山,占据了宝珠寺,这便是鲁智深正果的初步体验。二龙,指的就是北宋两个皇帝,或是宋真宗、宋徽宗,或是宋徽宗、宋钦宗。所以,邓龙就是一条“浑邓之龙”。这条“龙”盘踞宝珠寺,被鲁智深打死,然后“烧化”——邓龙也是一个和尚。

鲁智深夺了宝珠寺,照应了“赵员外”的七宝村(佛门七宝),这不就是做了皇家寺院的住持方丈吗?

这段故事意味着鲁智深将在七十回书之后,用佛门禅杖打死汉奸智清,夺过大相国寺,以此为据点,抗击金兵。

鲁智深的终局肯定是与所有的“江”有关,完成佛道正果之后,梁山一百单八将都将回归上界,在北斗七星群中“上应天星”。“天孤星”也将回归本位,光耀《水浒传》。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你了解禅宗,或是读过《坛经》,就很容易明白了。六祖慧能曾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就是慧能所说的“自性悟”,也可以说是“明心见性”——也就是发现了自己的真心,见到了自己本性——所以鲁智深说,“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时候很多少会问,“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是大彻大悟?成佛就是这么简单吗?杀人放火的人也能立地成佛吗?

怎么回事儿呢?别着急,咱们接下来慢慢说。

为什么鲁智深在悟到了自性后,就能立地成佛?

我们再看鲁智深圆寂钱留下的偈语: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

虽然鲁智深杀的人中《水浒》中有交代的都是些坏人,但他跟随梁山南征北战也杀了很多人,这些被他杀死的人之中,哪些是罪该万死,哪些是英雄好汉,可就说不明白了。

所以,鲁智深说自己不修善果,一点儿也没错。

然而,鲁智深在“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听到钱塘江上的潮信到来后,就知道他自己是谁了(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个桥段,很多人都感觉很玄乎,我曾经也对此不解,只能不明觉厉。然而,在我接触到了中国佛教禅宗的历史后发现,鲁智深听潮坐化这一段,真的很禅宗。

怎么回事儿呢?

说起中国禅宗的历史,就不得不提五祖传道留下的那段著名的公案。

这段公案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就是五祖弘忍禅师要选定接班人,于是,他就命众弟子每人写一首佛偈,看谁的水平高,就将自己的衣钵传给谁。

当时,在弘忍的弟子中,神秀是公认的第一人,他写了一首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写下佛偈后,大家都觉得很好,一时也就每人敢出来“献丑”。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神秀将要传承五祖的衣钵之时,一个在五祖寺打杂的杂工,在听说了神秀的佛偈之后,竟然觉得神秀的偈子不好。于是,这个杂工就自己也作了一首佛偈,请人在墙写在了墙上(杂工不识字)。

这首偈子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杂工,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

那么,慧能和神秀的佛偈在争论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场关于参禅得道的法门之争。也就是,参禅开悟究竟是一种攀登事的渐悟过程,还是“一念即佛”的顿悟?

神秀的主张是渐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呢?

菩提在梵语中的意思是觉悟、智慧。所以,神秀把人的身体比作是开悟的场所,把人的心比作是一面镜子。

按照神秀的主张,人要想参悟得道,首先应该修心,让心这个明镜台保持干净,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六根清净”。之所以人们无法脱离苦海,就是因为明镜台上出现了脏东西,之所以明镜台上出现脏东西,是因为人的心容易受到了外界的污染,也就是“六根不净”。

因此,要想脱离苦海成佛,就要经常擦拭明镜台上面的尘埃(不断地修行),来保持“六根清净”。明镜台一直保持干净,一天一天地进步,终究有一天会到达明心见性的解脱境界。

这就是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所倡导的“渐悟”修行,指的是悟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按部就班地修行。

而慧能呢,他并不认同神秀的观点。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参禅开悟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道场,心是无形无相的,怎么会是个台子呢?既然心是无形无相的,它又哪里来的尘埃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主张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高僧——竺道生所提出的“顿悟成佛”的观点。竺道生认为佛性不能用理性语言描述(禅不可说,一说即错),所以,我们当然也不能将佛性分成一部分、一部分。人要么就完全领悟了佛性,要么就一点儿没领悟,不存在一部分的状态。也就是说,人是直接捅破那一层窗户纸来显露佛性的,这就是就是顿悟。

对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学界来说,道生的这个观点太具有冲击力了,主流僧人纷纷将之驳斥为歪理邪说。

为啥呢?

因为,“顿悟成佛”不仅仅是一个佛学层面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经济和权力的问题。

佛教是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东汉到南北朝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战乱不断,君臣相杀,父子相残这样被儒家视为大逆不道的大戏不断上演,心怀理想的士人们难免产生厌世之感。

这种时候,人就往往就需要信仰作为精神的支撑。

然而,儒教一惯回避生死,道教呢,倒是有一套修仙的体系,但是他们所追求长生不老,本质上还是用否定死亡的方式解决生死问题,极度缺乏逻辑。

佛教的一套逻辑严谨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之说一经传入中国,马上就在上层社会流行。尤其还南北朝时期,很多皇帝都是佛教的忠实信徒。

这样的背景下,僧人的社会地位就不断提高,朝廷甚至拨款并分了大片土地建筑佛教寺院,还免除寺院的赋税杂役。社会上的土豪地主们对寺院更是捐钱捐物。

僧人们开销本来就不多,收到的香火钱和捐款的结余就用于放债和购置土地。如此一来,寺院的势力就不断扩大,有些大型寺院的经济实力甚至可比一方诸侯。

从南北朝到隋唐,佛教寺院越来越富,以致于老百姓纷纷抢着出家。老百姓都出家了,朝廷找谁收税啊?为了控制僧人的数量,朝廷不得不出台度牒政策,一种出家人必须在官方办理“出家证书”的政策。对于办理度牒的官员来说,这又是一门来钱的生意了。

所以你看,古代寺院的影响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佛教寺院的影响力是内靠自己的思想,外靠朝廷对寺院的政策,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施舍。然而,竺道生提出了“顿悟成佛”的观点。这意味着参禅修行将不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道行的深浅,不是由修行时间决定。这样一来,寺院里也就不能论资排辈了,这是那些掌握着权力的长老们所不能容忍的。

正是这个原因,直到五祖弘忍传法时,“顿悟成佛”也依旧没有流行起来。

但是,这套理论没有流行就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追随者。显然,慧能就信奉竺道生的理论,不仅信奉,慧能还在竺道生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

慧能不仅坚持“顿悟说”,还声称人人都有佛性,参禅修行也不需要什么道场。

也就是说,慧能认为人人皆可以在自己家里参禅修行。这样一来,佛教寺院的影响力必然会大减,这是神秀他们那一众人不想看到的。慧能这一套理论,跟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性质差不多,是直接动了传统佛教势力的蛋糕了。

所以,虽然五祖弘忍认可慧能对佛性的理解,并且将衣钵传给了他,但为了躲避传统佛教势力的追杀,慧能在岭南山林中隐遁了十五年才敢公开身份传法。

那么,可能有人会说,你讲了这么多禅宗的历史,跟鲁智深坐化有啥关系呢?

其实,鲁智深听到潮信坐化,就是慧能所说的顿悟。为何杀人放火的鲁智深能够顿悟呢?

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其实《水浒》中的鲁智深慧根很深,只是他不自知罢了。

还记得鲁智深在五台山剃度出家时,首座众僧禀长老质疑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

当时五台山的方丈住持智真长老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你看,智真长老早就看出鲁智深是天星下凡,心地刚直,虽然当下凶顽,命中驳杂,但他日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在座的首座和尚恐怕都不如他。

鲁达是赵员外(被鲁智深解救的金翠莲嫁给了赵员外)送上的五台山,估计赵员外已经把鲁达当初为了解救金翠莲妇女二人,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事情跟智真长老说了。

从鲁达解救金翠莲父女这件事儿可以看出,鲁达天生性格大度宽缓,他做事从来都是根据自己的良知和本能,率性而为,行事之前从来不去计算得失与后果。在普罗大众看来,鲁达就是生性莽撞。但是,在智真长老这样的得道高人眼中,鲁达却是个慧根非凡之人。

智真长老一见到鲁达的时候,就对众僧说“他将来必成正果,你们都不如他”。也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鲁达本性中的这种淳厚和天真。

慧能所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佛法就是要让我们有一颗自然而然的心,修行的目标也就是回归这种自然而然的心,这种心就是最初一念的本心、童心、赤子之心。而鲁达根本就没有念过一天的经,却天生就是这种状态,所以智真长老说他慧根非凡。

是啊,对鲁智深而言,他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欲望,也不想念经,甚至根本就搞不清楚什么是佛性,以及什么是一个和尚应该有的样子。在鲁智深看来,他剃度出家,只不过是自己走投无路后寻找的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在鲁智深的认知里,做人和做事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和问题,在他看来,不管是做提辖,还是做和尚,本质上都一样,就是做人。

做人的关键是什么?

那就是不失本性,不丢掉内心的正念和正觉。

所以你看吧,《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经历,不管是为解救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以致于丢掉军官的身份,出家为僧;还是后来为了解救给玉娇枝讨公道的史进,而独闯华州的龙潭虎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率性而动、顺意而为、随缘而来、见机而行。

达摩祖师曾经讲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鲁智深几乎是歪打正着地暗合了达摩祖师的观点,但他却浑然不知。

虽然鲁智深不懂佛法,也不想学习佛法,但这并不阻碍他能成佛。慧能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鲁智深距离修成正果,正是差一个“一念成佛”的顿悟契机——也就是智真长老给他的偈语中的潮信。

为什么鲁智深要等到潮信才能开悟呢?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六祖坛经》

什么意思呢?

慧能说,净土之于我们的距离,其实是相对的,只要你的心净,净土离你就很近。要是你的心不净,不管你怎么念佛也到达不了净土。

鲁智深虽然有慧根,但他的心还不净(智真长老说他“命中驳杂”)。虽然鲁智深并不贪图功名利禄,但他心里还放不下兄弟,沉溺物欲(主要是酒),为了所谓的义气而去打打杀杀。

直到他生擒方腊后,见了太多的生死,才彻底的放下。

用鲁智深自己的话讲,“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这证明他的心已经彻底清净了。

所以,他才在听到潮信后写下这句偈语:“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金绳和玉锁,就是之前他留恋的那些尘世间的欲望和情感,听到了潮信,他才顿悟,见到了自己的真心和本性。

鲁智深的顿悟,是一种经过历练后的自觉自悟,是一把斩断尘世间的烦恼和邪见的智刃。从佛法上来讲,他是用一念之慧锋,断尘俗之迷网,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正如慧能所说,“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徹,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为什么解脱后,鲁智深就得死亡——圆寂呢?

其实,按禅宗所讲,识自本心就已经解脱了。施耐庵安排鲁智深圆寂,达文估计是想让他解脱的更彻底一些吧,毕竟佛教的圆寂是涅槃的意思,是以消灭肉体的方式得到解脱,脱离肉体,超脱六道轮回,这是最好的归宿。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我知道,你们和我一样,水浒传里最喜欢的英雄,

据地告诉列位,施耐庵老爹,也深深地爱着这三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我喜欢他们,就是喜欢他们大碗喝酒大口咥肉大秤分钱的豪气与慷慨。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我喜欢——

六和寺的寒风吹拂,飞雪打在将要开花树枝上。林冲在鲁智深圆寂后半年去世,而武松在送别两位好兄弟后,以古人罕见的八秩高龄辞世。还有比经历了人世惊涛骇浪后平静告别动乱的世道美好么?真的是不求同日生,但求同地死呐!

梁山英雄经过“四大征讨”,十成去七,那是如何的不堪呀!一百单八将里,最后归拢整理,才凑够了36人。

那时,血雨腥风的厮杀刚刚结束。宋江卢俊义们满怀仔欣喜地准备凯旋东京,等待加官封爵时,我们喜欢的鲁智深不愿意了。

宋江说,鲁师傅,跟我一起回京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如何?

老鲁说,哥,“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这是老鲁的原话,真的是明白人说明白话。

老宋一思量,又劝到,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如何?

老鲁已经想通了,他摇首叫道,哥!都不要了!人生嘛,要多也无用。只要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水浒里说,宋江听罢,心中老大不高兴,便不想再说话,“各不喜欢”。

列位,你看到这里就该知道,鲁智深境界之高把他妈的老宋,甩了最少两条街道。

杭州有个钱塘江,钱塘江边有个月轮山,月轮山上有个六和塔,六和塔后有座六和寺。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东西南北)”之意。说起六和寺,那是大有名堂的。寺院建在北宋,因毁复修于南宋,据说是为镇住钱塘江怒潮,朝廷委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的这座寺院。

鲁智深便选了六和寺,准备终了后半生。

那一夜,老宋屯兵征方腊毕凯旋在六和塔驻札。

鲁智深与武松在六和寺里歇马听候。站在寺里望城外江山秀丽,俩人心中非常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

到了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懂钱塘江潮信,以为是敌人来攻的战鼓响,从铺塌上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准备迎敌。

众人都笑。鲁智深回说不解。寺内僧人便解说,这潮信每天日夜两次按时来,今日是八月十五日,潮信应该三更子时来。

听着潮响,鲁智深忽然大悟,原来,他蓦然记起师傅智真长老,曾讲给他四句偈言。

第一句,逢夏而擒。鲁智深在万松林活捉夏侯成。

第二句,遇腊而执。鲁智深生擒了方腊。

第三,听潮而圆。

第四句,见信而寂。

这朝信,这圆寂,便是一种暗示。古人是有信仰的,在大宋宣和年间某一个中秋之夜,那个厮杀终生的有智慧的和尚,吩咐师兄弟“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然后坐到椅子上,左脚搭上右脚,圆寂回去。

当然鲁智深在圆寂前也没忘了做两件事。一,报告给自己的老宋哥;二,向众僧讨纸笔写下一篇颂子。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个快乐的胖大和尚,也没忘了在生命终点,娱乐我们一把。这样的风采惟大和尚才具有。

水浒里没有太多写林冲之死。 在奉命征讨江浙一带的方腊义军之后,豹子头林冲得了风瘫。

风瘫?这是什么病?主要是妇科病。也叫产瘫。系“冲任血虚,心脾失养”导致,症状是“四肢萎弱无力”,“筋急项强”。男人得了写四肢乏力,筋骨不通,脖项僵直,是什么感觉?一代枭雄的林大英雄罹患此病,什么惨状?

英雄末路,却幸有好兄弟照侍,他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武大英雄陪伴,坚持半年后病故。两大英雄,两个好兄弟,相濡以沫,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是江湖义气的最高境界,逍逍客不才,我如有丹青手,一定倾平生之力,绘就一幅《兄弟》图。任是人间多情物,那堪林武兄弟义?

林冲殁后,朝廷追封其为“忠武郎”。呵呵。

回头回到宣和的那个蹊跷的八月十五,再说水浒里第一大英雄,行者武松。

当老宋动员他进京邀功封赏时,武松突然身体发生异变,武功尽失,“虽然不死,已成废人”。

武松说给他极不满意的及时雨哥哥宋江的原话是三层意思——

“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这是第一。一代英豪,颓然残废,真的让人黯然神伤。

“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这是第二。人生苦短,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尤其金钱。

“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这是第三。选择皈依,是这个年轻头陀一直的内心呼唤。

末了还不忘叮咛,“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老 宋最不满的就是武松阮氏兄弟等动不动喊“招甚么鸟安冷了兄弟们的心”要造反到底甚至取代了当今圣上的一拨人。如今见武松要绝情而去,于是冷冷地说了四个字:

“任从你心。”

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便是结义好兄弟,那又能怎么样?

水浒这么交待后来发生的——

“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

和燕青一起,这是水浒英雄里最好的结局了吧。

施耐庵老爹为什么选杭州六和寺作为他最心爱的英雄的最后归宿?

一,他们本是星神,降落人间为魔鬼,最后还应回到天上。得享天堂之美。

二,六和寺在两宋时,因为有官方色彩而成为是佛寺里香火最盛的佛教法场。与水浒最伟大的英雄身份相符。

三,北方大乱,辽金元蒙长驱直入,已经勒马长江,剑指江南。南方如危卵,无一寸山河可寄囫囵身躯。佛寺是最好的选择。对于施耐庵老爹这样的文人而言,既不染红尘又不离红尘,佛寺最妥。

逍逍客于乙未深冬老夜长安霾重季节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鲁智深临终偈言: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悟到的就是:今日方知我是我。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有一句老话。叫做:不施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世间有好人,也有很多行凶作恶的恶人。好人需要得到好报,恶人也需要有人来收服他们。谁来收服他们呢?这就需要公平公正的法律,和执行公平公正法律的公平公正的人。如果没有公平公正的法律和没有执行公平公正法律的公平公正的人。怎么办呢?就需要行侠仗义的人去替天行道。

水浒产生的背景,就是大宋王朝缺失了公平公正的法律,和缺失了执行公平公正法律的公平公正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水浒108条好汉才揭竿而起去替天行道。

佛教有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真正的佛法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不是在寺院里诵经念佛。鲁智深出身佛门,但一不诵经,二不念佛。而且在五台山将泥塑的佛像推倒打破。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释迦摩尼是反对偶像崇拜的。末法时期,佛教以崇拜佛像,诵经敛财为主,已背离了释迦摩尼佛法的初衷。

因此,鲁智深才是真佛转世,他干的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事情,他的杀人放火就是在替天行道,铲除邪恶。杀掉邪恶的人就是在保护正直善良的人。

所以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时候,智真长老就已经看出他的本身来了。并对众僧说: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临走前还送给了鲁智深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第二次送给了鲁智深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但是鲁智深当时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真佛转世。当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鲁智深忽然开悟了。他也知道了自己是谁,所以才说: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圆寂后,径山住持大惠禅师为鲁智深下火时说:“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漫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大惠禅师认为鲁智深的德行可以让天空飞的云彩变为白玉,让大地都化做黄金,鲁智深功德无量。

每个人都有替天行道,普度众生的侠义之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替天行道和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本领。

鲁智深是真佛转世,他在人生的终点才知道自己是真佛转世,是因为他一片公心,一片利他心。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也就是没有私心。所以鲁智深修得了正果。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确实这个时候佛祖已经在召唤他了:

“鲁智深,您还认识我吗?”鲁智深看了他一眼,觉得有些面熟。他又审视了自己,顿时恍然大悟,佛祖隐身在他耳边轻轻地说:“鲁智深,您来下界那么久了,惩恶扬善,已经功德圆满,该回西方极乐世界了,那里有更重要的工作在等您,

我今天和观音菩萨来六合寺,就是来接您回去的,快来,莲台也带来了,您坐莲台上吧,我们一起走了!”鲁智深说:“如来佛祖,让我写篇颂子向及时雨宋江哥哥和兄弟行者武松告别吧。”他写完颂子就和如来佛祖、观音菩萨腾空而起,去西方极乐世界了。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是鲁智深的遗言。

鲁智深生平豪爽不做作,一个直肠子。以拳头跟酒论英雄。从字面上看,他虽然杀人放火事干许多,但是仔细分析,发现他并不是好杀之人,而是从心底透露着一股善意。一出场的拯救金翠莲父女完完全全是为了行侠仗义,他是公门中人,一开始也没想着杀死恶霸镇关西,只是为了救助落难的父女。这一点,什么九纹龙,打虎将都不及他热血。后来大闹五台山正是因为他被佛门规律束缚而作的反抗,毕竟他是一个向往自由洒脱之人。路过桃花村对被山贼欺负的刘太公一家挺身而出,完美解决问题而没酿杀戮。后来在相国寺也没有对闹事的泼皮大开杀戒,而且更是因为意气相投和林冲成为过命之交,更是大闹野猪林救助林冲性命。

在上了梁山之后,作为梁山步军首领,其实他山上知己不多,就是二龙山一派跟林冲而已。后来无奈接受朝廷招安,可以看得出他曾作为公职人员早已看清官场,十分厌恶招安,后来也跟随宋江南征北讨,在征讨方腊过程中更是拼杀大将夏侯成,生擒贼首方腊,立下头等功,这可是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大好机会,他都拒绝了。可见他心中对于俗世之名之物已然看淡,禅心已现。

而他临死之前的感悟应该是,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罪孽深重之人,原来佛不在口号戒律清规而在于心。他一生杀人放火从不为自己,为的是修善业。他一生都是为别人而活啊。今日方感悟到应该为自己而活。那就离开这个腌臜世界,活在清明内心世界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