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没有一个好女人?作者对女性有偏见,这是真的吗?
施耐庵确实对女性有非常大的偏见,包括梁山三员女将在内,《水浒传》中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好人。不仅如此,施耐庵还“规定”梁山好汉要打熬筋骨,抵御女色,几乎要打造一支“和尚部队”。
难道,施耐庵本身就是个和尚?还别说,《水浒传》的作者极有可能就是个得道高僧。
那么,这是不是《水浒传》歧视女性,对女性有偏见的原因呢?
金翠莲、潘金莲、潘巧云是一路货色水浒读者普遍同情渭州城的金翠莲,认定鲁达打死一个屠户是行侠仗义的义举。其实,金翠莲与潘金莲、潘巧云是一路货色,她们身上都隐喻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或者秘史。
鲁达是在渭州城潘家酒楼遇到的金翠莲,这个细节中,便为后来出场的潘金莲、潘巧云的出场埋下了伏线。潘家酒楼的“潘”字,以及“金…莲”这两个字,引出了《水浒传》两大淫妇潘金莲、潘巧云(翠屏山),还有后来的“时迁火烧翠云楼”。
潘金莲、潘巧云所隐射的并非背叛张士诚的潘元明、潘元绍兄弟,施耐庵绝对不可能是张士诚的幕僚,《水浒传》与这个人没有半分钱的关系。“二潘”其实隐藏的是导致大明王朝“靖难之役”的起因,这个起因就是建文帝削藩。
“藩”字被削去草字头,不就是个“潘”字?《水浒传》“二潘”,隐喻的就是大明王朝的削藩与反削藩。朱棣因为反抗建文帝削藩,以靖难清君侧之名,发起了夺位之战。具体是怎么回事,敬请列位看官教正我其他文章中的解读。
那么,为何又要以金翠莲来引出大明王朝的“削藩”呢?
金翠莲为何要姓金,姓别的姓不行吗?若是单讲鲁达的行侠仗义,写“王翠兰”、“张翠莲”,抑或是其他什么翠莲也无不可。金翠莲之所以叫金翠莲,是因为他的父亲叫“金二”。这不是废话吗?老子姓什么,女儿当然得随父亲的姓了。
问题是,文本中,施耐庵把金翠莲的父亲叫做“金老”,而金老自我介绍时,却特别强调自己“排行第二”。有必要写这一笔吗?管他排行老几呢,反正就是个金老头。
其实,这个金老并不是一个老头,而是暗藏着金国的二王子斡离不,即灭掉辽国和北宋的完颜宗望。完颜宗望是完颜阿骨打的次之,此人在灭掉北宋之后就死掉了,将死之人,岂不是可以称“老”嘛?
鲁达曾经做过“关西五路廉访使”,这个官职就是“镇关西”的代名词,历史上是童贯“审关西五路事宜”,《水浒传》中真正的“镇关西”隐射的是童贯。而从后来“金二”与汴京“古邻”赵员外的关系来看,金翠莲故事所隐藏的历史,就是导致北宋迅速被“金二”灭掉的“宋金海上之盟”。
这是《水浒传》中一条重大的主线,与隐藏大明历史的线索,共同撑起了这部伟大的史诗级巨著。也就是说,“宋金海上之盟”导致了靖康之耻,大明王朝因“削藩”引发了靖难之役。
这两段历史,都给百姓带来了缧世之厄,就是《水浒传》中违背“天道循环”的妖魔。
施耐庵以女性隐喻痛苦的历史,难道他也难脱“红颜祸水”的窠臼,把历史责任,乃至亡国责任归罪于女性?
施耐庵因“杜迁”而歧视的女性这样讲,是不是胡说八道呢?摸着天杜迁分明就是个梁山好汉,怎么就变成了女性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杜迁在梁山排座次的情况吧。
梁山聚齐一百单八将,忽然天降石碣,宋江等梁山好汉识读了石碣上的天书之后,发现杜迁上应“地妖星”,排在了“地魔星”宋万的后面。而在此前梁山多次的排位中,杜迁都是要排在宋万前面的。若以最终的星号来看,杜迁排在宋万前面,两个人就组成了“妖魔”。
而最终的大排名,杜迁之所以被排在了宋万的后面,一则表示梁山一百单八个妖魔已经完成“还道”,即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与金国人作战。而最重要的隐喻,则是:北宋因为“杜迁”,便不能一万年了。
为何是“杜迁”之后,北宋便不能一万年了呢?这件事情便又牵扯到女性了。
其实,“杜迁”隐喻的是赵匡胤、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这是一段历史迷案,涉及到北宋皇位传承中的“火并”,也就是“烛影斧声”之后的“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导致了北宋皇位传承世系的迁移,原本只有做王资格的人,便轮流做了皇帝,是为“王伦”。因为“王伦”,北宋就将改朝换代(晁盖),既然改朝换代,那还能保得住江山吗?所以,梁山的第四任寨主,便隐喻了断“宋江”山。
梁山总共有四任寨主,杜迁是第一任,王伦、晁盖、宋江都是因为“杜迁”而轮流做寨主的。“杜迁”背后所隐藏的就是杜太后,以及与杜太后有关的“金匮之盟”。
因而,《水浒传》中有名有姓的媒婆,都叫“王婆”。王婆一出场,几乎就没有好事。郓城王婆古道热肠,但也引发了宋江杀惜。宋江杀了阎婆惜,这才上了梁山,于是,“宋江”。
阳谷王婆则更不用说,她简直就是《水浒传》中最坏、最毒的人,没有之一。施耐庵为何如此深恨这个王婆,是因为老施“欲保四”,就是要保四王子朱棣。王婆引发了削藩,导致了四年靖难之役,就是《水浒传》中最大、最卑鄙的“妖魔”。
如此来看,施耐庵歧视女性,对女性有偏见,还真与他的身份有很多的关系,更于他的立场和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也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隐藏的历史观。
那么,金翠莲所隐喻的“宋金海上之盟”,又与“杜迁”有什么关系呢?这其中的“王婆”又会是谁呢?
“王婆”再次把北宋王朝推向深渊《水浒传》中有很多奇怪的写法,令人难以琢磨。其中,把宋江写成“宋三郎”就是一处。宋江明明是家中的老大,为何变成了“黑三郎”、“孝义黑三郎”了呢?
《水浒传》中凡是奇怪的写法,或者是错写、误写,都是施耐庵要隐藏真故事了。宋江以老大的身份做了“三郎”,说的是书中“二龙”之一,即宋真宗、宋徽宗(“二龙”还有别的隐喻)。
宋真宗是老三,无论排行还是北宋皇帝的顺序,他都是“宋三郎”。假如没有“王婆杜迁”,赵恒就只能做亲王,绝对做不了皇帝。宋真宗也是“王伦”之下的皇帝,因而,也涉及了“晁盖”、“宋江”。
宋徽宗原本是宋哲宗之后第三顺位皇位继承人,因为向太后说他“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力排众议,把这个亡国之君推上了皇位。因而,施耐庵要“黑三郎”。
北宋两个“三郎”都是“王婆”保送上位的,这两个“宋三郎”有非常多的共同点,其中就是疯狂崇道,试图借助神的力量灭掉外夷,稳固皇位。宋徽宗更是崇道到了极致,下“革佛诏”革佛,施耐庵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中,便抨击了这个“狗皇”——宋徽宗属狗。
因为“王婆”,北宋王朝再一次做了错误的选择,宋徽宗就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一大罪人。
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采纳辽国汉人马植(赵良嗣)的“平辽策”,以马政为使,以买马为名,从登州取海道到达金国,签订了“宋金海上之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个盟约就是加速北宋灭亡的亡国之约。宋徽宗就是把北宋王朝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而“王婆”则是北宋亡国,引发靖康之难的始作俑者。
这段历史,就是从金翠莲出场时开始伏线的,鲁智深禅杖的重量,就点明了金翠莲的出场就是在重和元年。至于施耐庵是怎样以禅杖的重量交代历史时间节点,也请关注我其他的文章。
《水浒传》中所有姓赵的,都是赵宋的官家,赵员外与金翠莲的结合,分明是娶了个外宅,金国人不就是“外宅”吗?“宋金海上之盟”的结果是幽州得而复失,而且,还赔了北宋一半的疆域。
这岂不就是“虚钱实契”、“强媒硬保”吗?金翠莲的“虚钱实契,强媒硬保”,其实就是杜太后、向太后这些“强媒”,以及“金匮之盟”这一纸“虚契”所导致的。
因此,施耐庵对女性有非常特殊的偏见。
梁山女将是女性学习的榜样施耐庵对女性有偏见,亡国之祸以女性来隐喻,靖难之役也是以女性来隐藏。因而,《水浒传》中几乎就没有一个好女人。
梁山三员女将原本也是“妖魔”,无论是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她们都不是善类,这三员女将同样是龙虎山伏魔大殿中的妖魔。
但是,施耐庵却以“还道村”的故事,交代她们都“还道”了。还于正道,梁山三员女将便成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女英雄。如此,施耐庵难道因为梁山女将而改变了对女性的偏见吗?
梁山女将的“还道”,首先是从扈三娘开始的,宋江从还道村归来之后,发动了对祝家庄之战。这场战斗,其实写的是靖难之役的最后一战,打的是“孙立”的朱家庄。
“三打祝家庄”的故事隐喻极深,涉及到建文帝的生死之谜,施耐庵揭秘建文帝是被弓箭射杀了——究竟如何,还得要请列位看官关照我其他的文章。此后,还将写一篇扈三娘为何会嫁给王英。
梁山的三员女将在上山前何等威风,何等泼辣,何等豪杰,顾大嫂的豪迈仗义,孙二娘的阴毒杀戮,扈三娘的美貌善战,简直比好汉还要好汉。但是,施耐庵喜欢这样的女将吗?
上了梁山,扈三娘忘记了杀父之仇,按照杀父真正的黑手宋江的意愿,嫁给了一个矮脚虎。孙二娘心狠手辣,却在梁山毫无作为,顾大嫂则在火烧祝家庄之后,几乎也是销声匿迹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施耐庵树立的女性榜样,是个女人,就不要多说话,不要充好汉。更不要干预好汉们的事,她们没有发言权。
假如杜太后、向太后这些“王婆”们不多嘴多舌,搞“强媒硬保”,干预皇帝废立,“妖魔”又怎么会出世?
正因为此,施耐庵才在《水浒传》中写了梁山三女将。
说到底,施耐庵就是对女性有偏见。除了施耐庵的历史观而外,也与他本人的身份、经历有关——说白了,《水浒传》的作者很可能就是个出家人。
《水浒传》中没有一个好女人?作者对女性有偏见,这是真的吗?
《水浒传》和《金瓶梅》这两部古典名著确实把女人写成了淫荡不堪的角色,这与作者的视角和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作者的目的是以女人的放荡揭露社会的黑暗。但他怱略了在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受压迫和受摧残最深重的人。这是作者的立场问题,人为地丑化了女性,这是不公平的。
《水浒传》中没有一个好女人?作者对女性有偏见,这是真的吗?
相对于《水浒》的成书时代来说,在封建礼教发展到最畸形的时代,不能说《水浒》不尊重女性。
首先,农民起义本来就是男人的事,《水浒》作者还是在一百单八将中给女性留下了几个名额,这是超过同时期的“姊妹小说”《三国演义》的。除此之外,《水浒》中的这几个女性的形象也很正面:孙二娘有情有义,特别是她对武松的关怀;扈三娘英武贤惠,她接受宋江的婚嫁安排甚至有宋明时期礼教的影子;顾大嫂像个邻家大妈一样对待自己的英雄伙伴。
其次,除了水浒女英雄,《水浒》中还有一批被压迫的下层女子形象,比如林冲的娘子、金老头的女儿等,小说难能可贵的为下层父女代言。当然,小说中也有思想中性的女子比如李师师和反面角色女子比如潘金莲,这些人物是复杂的社会不能缺少的,但她们在小说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第三,顾大嫂的命运。《水浒》让几乎全部水浒男性英雄死于非命,极少数即便没死的也伤残了或落个其他不太好的结局,而小说最后特别提到了顾大嫂,说是多年以后,有人在一处集镇上看到了已经年老的正在带着孩子做生意,过着平静生活的顾大嫂。小说这样安排,其实就是给水浒英雄留下一个后继有人的由头,这当然也是作者重视女性作用的表现。
《水浒传》中没有一个好女人?作者对女性有偏见,这是真的吗?
《水浒传》当中的对女人的描写没有一个好女人,这是作者在配合《水浒传》108单将的一个整体构思当中对故事情节的一个衬托需要。书中对潘金莲。对孙二娘的包子铺等等都是为了更加烘托出。英雄好汉带一个侠义而找笔的。
《水浒传》当中对于女人的描写,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女性的阴险毒辣。自古就有最毒莫过妇人心。等等一些形容女人阴险毒辣。胜过男人的一些案例。现实生活当中去这样女人的比例也不在少数。而《水浒传》当中描述的宋江怒杀阎婆惜,也正是反映出了女人毒辣心狠的一个情节描写和真实写照。
各种伟人名人对水浒都有过不同的评价。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就曾经对《水浒传》有过一个深刻的评价。《水浒传》好就好在是一部反面教材。更是深刻地揭示了水浒当中关于延误人性的一个描述的一个全面的概括。
《水浒传》当中描述的女人都不是善良的好女人。当时从社会的一个片面反映出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水浒传》当中英雄们所处的各种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经历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好的女人也在不断地涌现。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善良温柔体贴的好女人的形象。从两毛钱人民币当中的女拖拉机手到大寨的魏凤莲 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好女人战天斗地,思想进步,温柔善良的一个具体的表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阶段的好女人会越来越多,你相信吗?‘
如果你对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关注私信共同探讨。
《水浒传》中没有一个好女人?作者对女性有偏见,这是真的吗?
水浒传作者对女性有偏见得了厌女症
先回答问题,《水浒传》中没有一个好女人?作者对女性有偏见,这是真的吗?我的回答是应该是真的,水浒传作者对女性有偏见得了厌女症。
有人统计,《水浒传》百二十回本全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五百七十七个,有姓无名的有九十九个,有名无姓的九个,共写了六百八十五个人物,提到但未出场的人物还有一百零二个,共七百八十七个人物。而书中出现过的女性大约有七十六位,其中略为提及不作具体描写的有四十七人。在整部小说中,女性形象所占比例不大。
并且除了少数几个女性外(林冲的娘子)大多充当的不是什么好的角色,不是恶魔型,如潘金莲、潘巧云、王婆、阎婆,就是雄化型,如孙二娘、顾大嫂,没点女人味。
有人说那还不是封建礼教迫害妇女的结果!不这这个帽子扣封建礼教有点冤。现在我们 所说的封建礼教主要是指道学、理学。可在宋代,道学、理学都还不是宋学中的主流学派,它的正统地位是在元代被确立的。真正深入人心还是明代,八股文一考,考试范围在四书五经上一圈,读书人的思想就凝固在道学理学上了。在此之前,二程和朱熹都备受压制,二程之学被冠以“元佑学术”的大帽子而被明令禁止;朱熹更被列入了“伪学逆党籍”,他的学术也被当作“伪学”而被取缔。程朱们在活着的时候在官方混得不是很开,他们的影响也仅限于因此文化人的范围内,而《水浒传》是从讲唱文学发展而来的,大众普及型的,流传于市民勾栏瓦肆之中,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文化人的那种酸腐倒牙的东西。市民又明显不与世代固定于那二亩八分地的农民不一样。他们不在固定在那一片土地上,也不维系于宗法关系上,大过市民都有一种“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心态,或者说他们更倾向于游民的心态。
“ 游民”一词是王学太先生在《中国流民》一书中提出的。此书认为,一部《水浒传》,反映的是游民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在它成书过程中,游民知识分子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游民的人生与农民不同,他们闯荡江湖,冲州撞府,流浪已久,家在他们心中早已淡漠了,妻儿对他们没什么吸引力,甚至还可能是他们成大事的累赘。在六十年代出土的明成化年间(1465-1487)刊刻的《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四种》里,开篇便讲到,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为做一番大事业,关羽、张飞竟然决定互相杀掉对方的家小(刘备此时是光棍儿),于是张飞跑到关羽的老家,一口气杀了关家大小十八口,只因一时不忍才放走了有孕在身的关羽的妻子胡氏,而那边关羽也同时动手,将张飞一家杀得干干净净。这个血淋淋的故事今天读起来真是触目惊心,但这就是游民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同样,《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为拉某人上山,也不惜设计锄灭其家室,断绝其对家的依恋,如秦明、卢俊义的上山便是明显例证。既然游民不重家室,对女性采取漠视乃至敌视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水浒传》中对女性的种种特殊描写,正是游民心态的典型表现。
所以大多梁山好汉们对女性不屑一顾,喜欢整天使拳弄棒,他们认为家庭的累赘容易使他们丧失斗志,夫妻生活容易让他们大伤元气。所以他们厌女也就不足为怪了。
《水浒传》中没有一个好女人?作者对女性有偏见,这是真的吗?
我个人觉得,《水浒传》中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风流放荡”型,比较著名几个,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第二类是凶悍型,以梁山中的三位女将为代表,顾大嫂、孙二娘等,那都是动辄把人麻翻了,做“肉包子”的主;第三类是其他重要或次要的配角女性,比如王婆、玉兰、丫头、侍女等。
但是你看这三类女性,前两类就不用说了,绝对不是什么善茬,第三类中,大多也非善类,像王婆,那也是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老咬虫”。
所以,周汝昌先生曾经评价说,《水浒传》的作者对女性有着极深的偏见,这话我相信。
要说《水浒传》的作者,对女性没有偏见,那是自欺欺人,但是,《水浒》中,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不是好人、不是贤妻良母,也有一些,是令人称赞的贤妻,我觉得最典型的人物之一,是何九的妻子。
一、贤妻何九妻何九是谁?不太熟悉《水浒传》的,或许都想不起来有这号人物,何九是阳谷县地方团头,也就是地保,似乎也兼有仵作的职能,可以给人收尸、收殓。何九这个人物(即“何九叔”),出现在武松的故事中,是西门庆和潘金莲故事中的小人物,但是,虽然是小人物,却很重要。
当武大郎被潘金莲用毒药害死以后,西门庆等人想毁尸灭迹,于是西门庆便找到何九,打算用银子买通他,何九觉得蹊跷,当他看到武大郎尸体是“面皮紫黑,七窍内津津出血,唇口上微露齿痕,定是中毒身死”后,便立马明白了一切,但是,武松和西门庆,他谁都不敢得罪,于是急中生智,装作中恶,也没有给武大郎验尸,便被抬回了家中。
回到家中以后,何九见四处无人,便和妻子商量这件“夹板”难事,结果何九妻子的一番话,让何九豁然开朗,何九妻子说:
“我也听得前日有人说道:‘后巷住的乔老儿子郓哥,去紫石街帮武大捉奸,闹了茶坊。’正是这件事了。你却慢慢的访问他。如今这事有甚难处,只使火家自去殓了,就问他几时出丧。若是停丧在家,待武松归来出殡,这个便没甚么皂丝麻线;若他便出去埋葬了,也不妨;若是他便要出去烧他时,必有跷蹊。你到临时,只做去送丧,张人眼错,拿了两块骨头,和这十两银子收着,便是个老大证见。他若回来,不问时便罢,却不留了西门庆面皮,做一碗饭却不好?”
你看,何九妻子多正义、多明智!她深知武大是冤死的,不愿意昧着良心替西门庆遮掩,但是她又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何九,是小人物,财大气粗的西门庆他们得罪不起,能打虎的武松他们也得罪不起,他们夹在中间,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但是何九的妻子,却能在听完了事情的因果之后,迅速想出一条周旋于“两座大山”之间的“万全之计”,其智慧和见识,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夹在西门庆和武松中间的小人物何九,正是在他的贤妻的指导下,轻松打了一圈太极,两不得罪,将一个烫手的山芋轻松抛开了。
试想,如果何九妻子只顾贪图西门庆的银子,让何九按照西门庆的意思行事,没有捡起武大郎的骨殖,那么日后武松回来,还能那么顺利知道真相吗?那岂不是昧着良心,和王婆之流一样了!
所以,《水浒》的作者在创作何九妻子这一形象时,虽然只用了几句对话,却将这位小人物妻子的智慧与正义,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是妙手!
另外,既然说起了何九的妻子,那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便是何九。
二、小人物何九的生存之道何九是小人物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人,和牛二一样,都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的“次要人物”,何九的智慧,其实一点都不亚于他的妻子。
何九叔其实是同情武大郎遭遇的,他想站在武松的一方,但却要应付眼前的西门庆,所以他得先保全自己,他的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大步:
第一,殓尸时装作中恶。何九叔应王婆之邀,去给武大郎收殓的时候,便遇到西门庆请他喝酒,他立马便意识到,事有蹊跷,因为西门庆是从没请他喝过酒的,之后西门庆给他银子,更引起了他的怀疑,当他到武大郎家,看到潘金莲,立马便意识到这女人“不是个良人”,看到武大郎尸体,更增加了自己的判断,于是果断装作中恶,让人把他抬回了家中,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人怀疑他不想收殓武大郎,更让西门庆打消了“何九叔是否会配合”的疑心。
第二,听从妻子的建议,送丧时取骨殖。何九叔在武大郎火化时,带着纸钱,假装来上坟,以自己帮忙照顾火化为由,骗走了王婆和潘金莲,之后神不知鬼不觉的捡了两块骨头,连同西门庆给的银子,都放在一处备用,其实就是想等武松回来,揭发真相。
第三,武松回来后主动告诉实情。武松回来后,何九叔主动交出武大郎的骨殖和西门庆给的十两银子,并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之后,还出庭作证,为武松指证奸人。
经过了这三步走,何九叔最终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得以在这个难题中全身而退。
三、结束语其实,何九叔和他的妻子,都是好人,也都是有智慧的人。何九是地方小吏,他有正义感,他同情武大郎的遭遇,他不贪图不义之财,但同时,他也在艰难的生存着,他谨慎、小心,不愿得罪西门庆这样有权有势的人,哪怕明知他是个大奸大恶之人。
他很聪明,也很有正义感,知道如何在“大人物”的势力中间周旋,而且他要在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情况下,伸张正义,所以他愿意给武松出庭作证,这一切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说,如果说《水浒传》中有哪个小人物令人佩服,我首选何九,如果是女子,我首选何九的妻子。当然,关于何九叔的形象,其实还有更多探讨的余地,这里篇幅所限,又不对题,就不再过度展开了,有机会下回再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