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高俅攻打梁山时,为何骂108将是“洪妖”?
回答问题之前,先纠正一个错误,《水浒传》中没有高俅攻打梁山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是施耐庵写的。这倒不是说题主出错了题目,而是一直以来,我们都错把《征四寇》当成《水浒传》来读。就是在去年的时候,我也没有彻底搞清楚《水浒传》的版本问题。
既然不是施耐庵写的,那么,高俅骂108将是“洪妖”,肯定是骂错了。怎么讲?
大唐洞玄国师镇锁了“妖魔”高俅骂梁山好汉是“洪妖”,显然说的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是洪太尉放走的,我讲续书不知施耐庵的意思,根本连《水浒传》都没读懂就胡乱续书了。
很多朋友与我探讨七十回后为何就是续书这个问题,我一般很少引用前人的论述,而是直接以文本说事。七十回书之后错漏百出,不仅文风与原著差距很大,而且,故事根本就无法衔接,根本就没读懂施耐庵的《水浒传》。高太尉借梁山之口骂洪太尉,同样是一处大漏洞,也可以证明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不是施耐庵所写。
回到正题。洪太尉奉旨去江西信州龙虎山,诏请嗣汉张天师前往京师祈禳瘟疫。经历一番惊吓之后,洪太尉在上清宫住持真人的引诱,来到伏魔之殿,要打开贴了重重封皮的殿门。此时,住持真人说:
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但是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
大唐洞玄国师是谁?从书中分析,此时龙虎山的嗣汉张天师是宋徽宗时期的虚靖先生,第三十代张天师。因为此时要放走妖魔了,张天师刚刚嗣教,也就没有必要或者尚未贴上封皮。因而,往上数九代,就到了唐武宗时期的第二十代张天师张谌。施耐庵说的是第二十代张天师,是要在后文照应唐武宗灭佛,写宋徽宗革佛的事。
也就是说,梁山108将是第二十代张天师镇锁的妖魔。如此,怎么能说是“洪妖”呢?即便要把梁山好汉骂作“妖”,也应当是“洞玄妖”,骂作“洪妖”根本就是胡言乱语。
但是,说梁山好汉是“洞玄妖”也不对,讲白了,洞玄国师最多不过一个“监狱长”而已。
谁是梁山108将真正的“主人”其实,大唐洞玄国师只是镇锁妖魔,而不是妖魔的“主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真正主人是真武大帝,也叫玄武大帝。此神乃紫薇大帝驾前大神,降妖除魔,天罡地煞便是他降服的妖魔。
所以,《水浒传》中以“三月初三”真武大帝诞辰,暗中告诉读者,真武大帝降服的妖魔就要被放出来了。后来,九天玄女告诉宋江,“替天行道”之后,将重归紫府。紫府,就是紫薇大帝所在,梁山108将都是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中有“七星聚义”,晁盖不是七星之一,他是佛教的护法天王,不是真武大帝降服的妖魔。
因而,梁山108将真正的“主人”应当是紫薇大帝,与洪太尉没有一毛钱关系。洪太尉只是被张天师设计引诱,“误走”了妖魔,骂得着他吗?
从《水浒传》的开篇故事看,紫薇大帝才是梁山108将的真正“主子”,是真武大帝降妖除魔后,交由道家张天师看管的“妖魔”。但是,张天师却无权放走这些妖魔,去让北宋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张天师只是奉了另外一个大神的指令,放走妖魔,又监督妖魔“替天行道”。这个大神就是“霹雳大仙”赵匡胤。
《水浒传》中,最厉害的法术是“五雷天罡正法”,其来源是执行放走妖魔任务的张天师虚靖先生发明的“雷法”。雷法,是道家雷部的正宗大法,赵匡胤是雷部的“霹雳大仙”。所以,施耐庵暗线故事说的是赵匡胤“替天行道”扫灭五代狼烟,迎来“天下太平”。梁山好汉的任务,就是在“替天行道”的主题下,“保境安民”。如此,便能实现“霹雳大仙”的“天下太平”。
《水浒传》如此复杂,其实线索却十分清楚:紫薇大帝驾前神将真武大帝降妖除魔,把梁山好汉镇锁在地窖之中,雷部大神赵匡胤命张天师放出妖魔去“替天行道”。因而,书中始终潜藏着赵匡胤的影子,可以说,具体操纵108个妖魔的是雷部,以“五雷天罡正法”把控梁山“替天行道”,保赵宋江山。最后,赵宋江山难保,宋江便“保境安民”。
如此宏大的主题,竟然被续书胡说八道给污蔑掉了。高俅一句无头无脑的“谩骂”,证明了续书的低劣,竟然连《水浒传》都没读懂。
梁山好汉竟然“逢高不是凶”高俅竟然连梁山好汉的来历都不清楚,发兵攻打紫薇大帝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这不是瞎说嘛。
为了自圆其说,续书又窜进施耐庵的原著,为瞎编的故事伏线。其中,九天玄女的“天言”,以及罗真人对公孙胜说的八字真言,都是续书搞的鬼。此处,重点讲一讲九天玄女的“天言”。
施耐庵笔下的九天玄女,绝对不是帮助皇帝战胜蚩尤的兵法女神,而是玉皇大帝所封的民间传说中的玄女。因为,从后来宋江两次使用天书的情况看,“三卷天书”是假的。玄女殿中的描写,施耐庵用一个“龙墀”点明,这里就是皇宫。因而,九天玄女隐喻的是宋真宗、宋徽宗(后来宋江见到的“二龙相戏”)。天书,就是宋真宗伪造的三卷天书符箓。这样写,就是在批判北宋历史上的两次疯狂的崇道以及“革佛”。
施耐庵已经点明了此玄女非彼玄女,天书是假的。续书作者无头无脑,画蛇添足,又让九天玄女说了四句假“天言”: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外夷及内寇,四处见奇功。
最后两句经过了几次修改,续书每增加一个故事,就添一处“奇功”,现在的通行本还写成了“几处见奇功”。荒诞不经,自不待言。
其中,“逢高不是凶”更是毫无着落,高俅是《水浒传》第一反派,梁山好汉的对头,遇见他怎么不是凶呢?宋江、卢俊义,难道不是死于“四贼”之手吗?108将的正副帅都被毒死了,还要如何才是“凶”呢?
续书前言不搭后语,因而,出现了高俅骂108将是“洪妖”的古怪写法。
后来,宋江没有执行这个玄女的法旨,把“替天行道,辅国安民”改做“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道家雷部“霹雳大仙”保赵宋江山的计划全盘落空。如此,难道宋江还是个投降派,还能“遇宿重重喜”吗?
其实,施耐庵有意让宋徽宗朝的张天师虚靖先生穿越到宋仁宗朝,也是大有深意的。这代张天师深通先天神数,曾经为宋徽宗预言了北宋灭亡于靖康年间(赤马红羊之祸)。当金兵入侵宋境时,宋徽宗父子急寻虚靖先生而不可得,北宋王朝就此灭亡,张天师也羽化而登仙。
这才是梁山好汉的终局,九天玄女殿外,宋江被推下了“二龙戏水(坐井观天)”的石桥下,也是108将完成“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大任后,在靖康之难时“羽化而登仙”的暗示。梁山好汉是抗金英雄,必将回归到他们所应的“天星”之位。
如此宋江,如此梁山好汉怎么会是“洪妖”呢?连九天玄女、霹雳大仙的指令都可以不执行,而是按照紫薇大帝的“天道”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在国难当头之际,抗击金兵,是英雄是好汉,怎么就变成“洪妖”了呢?
《水浒传》高俅攻打梁山时,为何骂108将是“洪妖”?
洪太尉命揭开石碣,放走36天罡,72地煞也。
《水浒传》高俅攻打梁山时,为何骂108将是“洪妖”?
水浒传,史记,洪妖,于梁山地理位置有关,
八百里水泊,水泊梁山,于洪水不可分割,波涛汹涌,
高俅攻打梁山时,梁山大聚义完成,有兵马十万,大小头领百余人,
梁山附近有曾头市,祝家庄,东昌府,等大小势力都被梁山打败过,
高俅正规军都很难取胜,实力强大,如洪水巨浪,洪妖,由此得来,
简单概括,不周谅解。
《水浒传》高俅攻打梁山时,为何骂108将是“洪妖”?
108将是统治者放出来的妖魔
梁山好汉是些什么人?想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统治者来说,这些人就是一些打家劫舍的强盗,是一些不安分守己造反的草寇,是太平盛世里的妖魔。不过,当我们翻开《水浒传》,作者却在提醒和告诉我们,这些妖魔是统治者自己放出来的。 原本,这些妖魔产生于大唐盛世,既然是盛世,不用说,必定是阳光普照,那时候,仅有的几个魔鬼是掀不起浪头来的,何况还有洞玄国师这样的老祖,即便是出几个妖魔,也会把他们关进匣子,锁在镇魔之殿里的。如果这个盛世得以延续,他们是不会出世的,因为一代一代天师,都会亲手加一道封皮,也就是将这些妖魔再一次的警告镇压一番,不让他们跑到世上来。但是,当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问题,也就是魔鬼出世的时候到了。
放出这些妖魔的人是洪太尉。
洪太尉是一个高官,完全可以列入统治集团行列,他代表皇帝前往信州龙虎山宣请天师,祈禳瘟疫,说明不是一个小人物。他也不是一个很坏的人,我们虽然可以会把他的官职和高俅相联系,但他毕竟没有做什么极恶之事,这和高俅还是有区别的。另外,洪太尉也算不上是一个懒官,你看他接到了皇帝的圣旨,马上离了东京上路,还亲自上山请天师,都说明他心里还想着差事。但是,既然妖魔是盛世出生的,洪太尉又是一个放走妖魔的人,这就注定了他和高俅本质上是一类人,他们的区别仅仅是统治集团在不同时期堕落的不同程度而已。
有这样一些现象可以说明:
对上恭谨对下傲慢。
洪太尉到了江西信州龙虎山上清宫,没有见着虚靖天师,当他知道天师住在山顶之上的时候,还是多次想到“得见”,虽说也是想过让人将天师请下来相见,以便好“开宣丹诏”,但毕竟没有以“钦差”的身份压人,最终还是决定自己上山去请天师,这种对天师的态度能够让人看得见的恭谨。可是他对其他人就不是这般客气了。见到道童,他问的是:“认得我么?”再回到上清宫大殿,见到主持真人,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朝中贵官”,当人家不让他打开那镇魔之殿时,他指着道众大怒说:你等不开与我看……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完全是一副盛气凌人的霸道嘴脸。这种对上对下不一的表现可真是泾渭分明!这种一事不顺心意就要把人判为罪犯的官员,又会“造” 出多少妖魔来!
身为武官却胆小体弱,丝毫吃不得苦。带着使命却没有完成的坚强决心。
在上清宫道人们的劝说下,洪太尉准备上山请天师下来,可是走了不多远就走不动了。虽说是山路,可是数个山头才“三二里多路”,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山头不过是一些埠子丘陵,仅仅是区别于平地罢了。就是这一点点路程,洪太尉却走得一个脚酸腿软,还满脑子尽是“我是朝廷命官”,“何曾吃得这般苦”!既然是武官,总得有点儿拳脚功夫吧?可是这个洪太尉见了老虎、大蛇,不仅不能像武松一样迎上去,就是连逃都不能够逃。不是他不想逃,实在是逃不了,因为他已经吓得浑身麻木,魂魄出窍了。当道童告诉他,天师不在山上,这洪太尉并没有定上山去到庵中弄个明白,即便是见不到天师也能体现自己的一番诚心吧?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正好有了一个借口下山。看来,不管是皇帝交代的任务还是天下百姓的生命,都不如他自己的性命要紧。有了这样的官员,妖魔才会在他们面前、在世上恣意横行。
以貌取人,不识天师面目。
但凡官僚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先入为主自以为是。一般人都会认为,天师必定是寿高年长,貌若南极仙翁,洪太尉也不两样,他虽然是朝廷命官,可是那思维见识一样是稀松平常。天师化作道童先来见他,本来是给了他一个相见的机会,可是他却以貌取人,以为这道童不过是道观里一个放牛的!事后人家告诉他,那个放牛的就是天师,他仍然不相信,说:“既是天师,如何这等猥獕?”就这样轻易的和天师迎面而过。这样的官除了架子比常人大,根本就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开始想当然,事后常后悔。这等官员,能指望他们区分人群里谁是妖魔谁是好人吗?
心怀报复,稍不如意就会迁怒嫁祸于人。
普通人后悔懊恼大多数怪自己,高位上的庸官懊恼后悔可是要发泄的。还是在山上遇见老虎、大蛇的时候,这洪太尉就咬牙发狠,如果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别有什么话?无非是完不成皇命找这些人当替罪羊罢了。后来他还是忍不住把这些话说了出来,“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其心是何等的狭隘!官员的报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把良民变成罪犯!原本是一个好好的人,有可能就这样被“造”成妖了。
不听别人劝告,凡事一意孤行。
当知道了虚靖天师已经到了东京去做法事,洪太尉放下心来,马上就开始了他的另一项日程——游山玩水,这也是很多官员必不可少的项目吧!看看问问也就罢了,这洪太尉看了问了还要显摆知识学问,见到了伏魔殿,他一定要挖开来看看。人家三番五次劝他不要动,他仍然一意孤行,直到要告人家一个“私设此殿,假称镇锁魔王,煽惑军民百姓”。再不依着他,就要把人家“刺配远恶军州”。妖魔就这样被放了出来。
纵观洪太尉龙虎山一行,如果他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妖魔是不会放出来的。但是,打开匣子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把人变成妖魔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每一个官员都能够忠于职守,勤勉做事,都像提出禳灾的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善于听取底层百姓的意见,这妖魔会自己跑出来吗?
《水浒传》接下来写的是高俅、王进、林冲故事,这些人正是洪太尉放走妖魔稍后那个时间出生的。高俅不是一百单八将,似乎不是妖魔,但看了《水浒传》,谁又会说这个高俅不是个大魔头?林冲,一个高级技术人才,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也是一个安分守己无欲无求的人。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晁盖梁山的奠基者,为什么会成为宋江梁山的军事顶梁柱?这一切不是林冲本性中应有之义,而是由统治集团中的人“制造”出来的。
管好了官员,社会上就不会有妖魔出现。即便是有那么三五个杀人放火的强盗出现,也不过是一种个体现象,绝对形不成群体性的天罡地煞之数。
《水浒传》高俅攻打梁山时,为何骂108将是“洪妖”?
高俅攻打梁山时,称108将为“洪妖”,很多读者认为“洪”是洪太尉,“洪妖”即指《水浒传》开头洪太尉放走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转世的108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从“洪妖”二字隶属关系来说,若“洪”是指洪太尉,那高俅在骂梁山好汉是“妖怪”的同时,是否也在骂洪太尉?要知道,洪太尉是高俅的前辈,和高俅是一丘之貉,不是什么好货色。无冤无仇,高俅骂洪太尉的可能性为零。
其次,若“洪妖”是指洪太尉放走的妖怪,那高俅岂不是能知过去未来?若高俅只是一凡夫俗子,又岂敢和妖怪转世的梁山好汉斗?
既然如此,为何高俅骂梁山好汉是“洪妖”?
首先我认为“洪妖”的“洪”是指洪水。因为水泊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高俅一气起来骂梁山好汉为“洪妖”,确实不为过。
再者,“洪”也有“大”的解释。梁山好汉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搞得朝廷鸡犬不宁,确实凶得狠,连高俅后来也惨败被抓,称之为“洪妖”,在理。
我们经常把行为不端的人称之为“妖”,所以高俅骂108将为“洪妖”,实际是在骂他们:一群水上的大反贼。
当然这仅是我个人解读,如有不妥,欢迎在评论留言指教,谢谢。
《水浒传》高俅攻打梁山时,为何骂108将是“洪妖”?
谢邀。
《水浒传》中高太尉攻打梁山,称其为“洪妖”,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遇洪而开。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旷世巨著。
四大名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结构严密,前后呼应,同时又使用各种诗词、偈语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或总结。
水浒一百零八好汉出世,全是因为一块石碑上的四个字而起,而这四个字就是“遇洪而开”,见于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节选如下:
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着,将(取、拿。后文第七回“将娘子下楼”的“将”字,是陪同的意思)来打一照时,四边并无别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趺(fū,佛教徒盘腿端坐的姿势)坐,太半陷在泥里。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等阻当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
水浒之传,皆因遇洪,所以称他们为“洪妖”,“前后呼应”。
有人认为,洪太尉早于高俅很多年,这里把高俅口中的“洪”与洪太尉的“洪”扯到一起,有些勉强。
但洪太尉之所以姓洪,谁又能断定不是作者为了前后呼应而故意设置的呢。
第二,水泊梁山方圆八百里,宋江聚集天下英雄好汉,依山为凭,借水而起,替天行道,声震天下,可以说,梁山的兴盛与这八百里的水泊有很大的关系。
高太尉在水泊中见到梁山好汉“气势如洪”,人借水势,水壮人威,就像山洪一样扑面而来,说出“洪妖”二字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自古以来,天灾就意味着痛苦与死亡。
而洪灾作为天灾中比较常出现的一种,在人们的心中自然分量极重。
在官军的眼中,梁山好汉是寇,是他们的敌人,却又异常强大。
所以“洪妖”二字也表现出高太尉对梁山好汉痛恨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