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英雄的武力很多都是无师自通,你怎么看?梁山好汉武功是天生的吗?

梁山好汉们都师出无门,他们的武功到底怎么样?他们的武功是从哪里学来的?难道他们都是野路子武艺吗?

梁山好汉绝大多数都是有武功的,施耐庵没有提到武功的大概只有安道全、皇甫端、宋清这么几位。但这几个人到底有没有武功,也不好轻易下结论,那个年代闯荡江湖,恐怕总有两三脚功夫的。比如宋清做哥哥的伴当去投奔柴大官人,兄弟俩“各跨了一口腰刀,都拿了一条朴刀”,想必铁扇子还是有点功夫的,否则反倒成了累赘,遇着强人还得要哥哥保护。

虽然施耐庵没有写宋清酷爱枪棒,但不能轻易断言他没有武功。同样,其他“水浒英雄”之所以在盗贼蜂拥的年代被称作“英雄”,也一定是有点武力的,不然,也进入不了“水浒”了。

问题是,这么多人都有武力,他们是跟谁学的,是无师自通,还是与生俱来呢?

武功教师遍天下

《水浒传》中写了好几个民间武术教师,最先出场的是打虎将李忠,他竟然是九纹龙史进的开手师傅。后来就是柴大官人庄上的洪教头,祝家庄的栾廷玉。最厉害的是曾头市,请了两个教师教授武艺,史文恭的武艺很高强,与副教师苏定总共教了五个徒弟,曾家五虎的武功实力不在梁山小彪将之下,几乎接近了梁山八骠骑的水准。

从《水浒传》的情况看,习武恐怕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请教师爷教授武艺,建立土著武装以自保,学习武艺的人就比较多了。

江湖武术教师这么多,与北宋时期的军制有很多关系。简单来讲,北宋时期实行的是募兵与屯兵相结合的军事制度,军力由禁军、厢军、乡兵、番兵构成。禁军是由朝廷控制的主要国防力量,厢军主要是负责地方防务,战时协助禁军作战,也为禁军补充兵源。禁军有教头教习武艺,厢军的训练也基本上由地方管理,配置教头也是必须的。

乡兵制度应当是北宋堡寨制度的产物,后经王安石变法,以“保甲法”进行了改造,但依然保持着其基本制度不变,是北宋最基层的军事力量以及兵源补充。《水浒传》中写的清风寨,实际上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一级的武装,以下就是如祝家庄、柴家庄、孔家庄、东溪村这类的大保、小保了。这些村庄都有自己的武装,庄客也是庄丁,能够随时动员起来投入战斗。

曾头市则有番兵的性质,战时也可动员参与北宋防务。书中说,青州、凌州被梁山拿下,曾头市便企图组织力量为他们报仇,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北宋军制决定了乡村必须建立武装,为了强化实力,冷兵器时代就只能以习武来做保障了。这便是《水浒传》中写到了江湖武力状况,几乎人人都有几把刷子,行走江湖都带着武器,不论武功高低,也能凭借武艺防身了。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宋朝时有,我都见过乡村习武的情况。农闲时,在晒谷坪练武,但凡这个寨子里有一个会点武艺的人,都能带动一大帮人练武。《水浒传》中的史家村,稍微一动员,就有三四百庄客拿起武器,参与保村行列,与少华山强人作对。

也是因为如此,当时的教师爷是比较受欢迎的,《水浒传》的教师爷几乎可以决定一个村庄的生死存亡。

而且,江湖上人士的流动也比较频繁,四处投奔大的有名气的村庄,也促进了武艺交流。好汉扎堆,便容易出事,出了事才能登上《水浒传》舞台,也才能上梁山。

所以,《水浒传》中人物是要会点武艺,有一点武力值的。大环境造就了这部伟大的著作,也为梁山好汉等《水浒》人物提供了学习武艺,展示武力的大舞台。

梁山超一流战将都是师出名门

以五虎将为例,关胜继承了祖上的武功,这属于家传。施耐庵仿写《三国志通俗演义》,几乎移植了关云长这个形象,且把他一分为三,关胜得其“勇”,上应天勇星,等于是以关羽的武力占据了梁山五虎将的第一位。

林冲的武艺应当是他父亲林提辖所教,也算是家传武艺了。提辖这个官职被施耐庵写成了武职,其实却是借用的南宋绍兴六年后,宋金重开榷场搞边境贸易时设置的杂卖场的提辖这个官名。既然施耐庵把这个官职写了了武职,那就一定是有武功的。林冲的武功是其父林提辖所教,鲁智深也是一样,出身于武官之家。

东京大相国寺菜园子里,鲁智深对林冲说,小时候到过东京,见到过林提辖。鲁智深大约是随父辈去东京的,这样说明鲁达的父亲也有可能是个军官,如王进的父亲在延安府认识边关将领那样,林冲的父亲所认识的老鲁,大概也是会武艺的。所以,鲁达的武功也应当出自家传。

林冲、鲁达的武艺出自家传,施耐庵并没有做明确的交代,而秦明、呼延灼、杨志的武功则明确的写了是祖辈传下来的。

秦统制出场时,施耐庵说他“祖是军官出身”。秦明虽然祖上是军官出身得了一身好武艺,凭武力占据梁山五虎将第三名,但祖上是谁,却没有交代。除了秦明而外,还有一人也是军官出身的人,那就是摩云金翅欧鹏。此人的出身比较特别,是“军户”出身,大约是屯兵制而世代为军户的缘故吧。

呼延灼比较牛逼,他是北宋开国名将呼家将的后人,呼延赞下河东何等的声价。因而,此人的武力相当了得,五虎将第四恐怕都嫌低了点。

青面兽杨志则更为牛逼,杨家将鼎鼎大名,刀枪俱佳,都是杨家的看家本领,步战、马战都是超一流的水平。杨志具备五虎将的实力,但为何进了八骠骑呢?这其中的缘故大概是施耐庵要以他为历史线索,写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在历史史料中,“招安巨寇”杨志一直以“选锋首”的身份,参与过打幽州与抗金之战。选锋首就是先锋敢死队队长,梁山八骠骑就是“先锋使”。

金枪手徐宁的武艺也应当是家传,"雁翎圈金甲"就是很好的物证。

除了这几位超一流武力战将外,花荣是堡寨制走出来的将领,索超身在大名府,其武艺大概是战斗中打出来的。因为此人十分生猛,打仗总是向前,所以,大概就练出来了。索超也不是全凭天赋练就了武力,从李成对他的看觑可以感觉到,索超的武功有李成的关照,但他们不是师徒。

史进的武艺不用说,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教的,也可算是师出名门了。穆弘的武艺大概如祝氏三杰、曾家五虎那样,是教师爷教的。至于穆弘的师父是谁,书中没有交代,恐怕也不是什么绝顶高手。所以,穆先锋的武力总是受到读者的质疑。

梁山好汉还有很多这样的超一流高手,不能逐一罗列,但基本上也都是有来历的,其武艺不是无师自通而得。

师父带徒弟是梁山好汉武力的一大来历

《水浒传》中有很多对师徒关系,第一对就是王进、史进,这对师徒上面讲过了,不再重复。以及曾家五虎、祝氏三杰是有师父的,也不再讨论了。

梁山寨主宋江的武艺有多高,没有定论,他在宋家村也爱结交天下好汉,也酷爱刺枪使棒,算得上习武之人。宋江没有展示过武艺,但却带了两个徒弟孔明孔亮兄弟。孔明曾经在二十回合内被呼延灼活捉,说明宋江的武艺高不到哪里去,大约可以进入小彪将行列吧。

当然,徒弟武功低并不一定代表师父不行。同是禁军教头,林冲的徒弟曹正就远不及史进。其中的原因大概更多的在徒弟身上,史进恐怕是梁山上最爱武艺之人,用心才能进步更快。

青眼虎李云是朱富的师父,朱富的武艺不知如何,反正没有出过阵。李云的武艺也不是很高,但却能与李逵过几招,假如不做木匠,李云在十七步军将校中占据一席没有任何问题。

孙立是弟弟孙新的师父,小尉迟却似乎恐有其名,武艺不是很高。孙立的武艺则是很高的,属于梁山准超一流的实力,假如他没有被“打压”进地煞,当可占据八骠骑一席。孙立的武艺也是师父教的,与栾廷玉是师兄弟。

《水浒传》中无论梁山好汉,还是江湖豪客,以及堡寨勇士,武艺大多有来历,不是天生就会。但是,有一种情况十分例外,那就是如鲁智深、武松这样的好汉,力气则是天生的。武力当然也包括了力气,不然就只能讲武艺了。且题主问的也是武力。还比如花荣,在实战中练就了一手好箭法,这就得凭天赋了。后天努力固然重要,没有天赋可不行。

天生一身蛮力,加上师父教授武艺,把力气很合理的运用,大概就是武力了。而且,师父选徒弟,也要看天赋,即便要教病秧子,那也要选择适合他的套路,用适合他的兵器。这一点,就见出高低了。

有教无类固然没有错,但因材施教更能培养出优秀的徒弟。王进之所以愿意教史进,除了感激史太公的恩义,还有选材方面的因素。史进酷爱武艺,则属于孺子可教。事实也证明王进的眼光不错,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十八般武艺教给了史进。

而那些跑江湖的教师,诸如李忠、洪教头之类的,哪有王进这般眼光?所以,教出来的徒弟都不咋地。假如史进没有遇到王进,恐怕也就与洪教头教出的徒弟那样,默默无闻于乡野了。

所以,还是名师出高徒比较靠谱,梁山战将中除了五虎八骠以及朝廷将领外,恐怕很多人都是李忠、洪教头这类走江湖的师父教出来的。所以,他们天赋达不到,或者没有被激发出来,武力就比较低了。

这其中,以李逵最为典型。假如黑旋风遇到一个更好的师父,那就更加厉害了。

因而,题主说梁山好汉的武功是天生的,大概也说对了一半或者一大半。

梁山好汉中也有野路子

上面讲到,武功,或者武力是武艺、气力(或者功夫)的合称,武艺靠师父教,力气却基本上靠天生了。当然,力气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但却依然要受到天赋的限制。假如梁山好汉人人都可以训练出倒拔垂杨柳的力气,那就太离奇了,事实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且,力气这个与生俱来的东西也得通过后天的套路训练来激发,以一种技艺使之产生巨大的实战效能。比如现在的举重,仅凭一膀子神力是难以成材的,必须以举重的技术来引导天生神力的发挥。

当然,即便是大力士不通过训练,也比同样没经过训练的人强。梁山上也有这样的好汉,比如猎户解珍解宝兄弟。这两人“有一身惊人的武艺”,却没有跟过师父,也不是祖传武艺。但这两兄弟出身于猎户,身体素质是非常不错的。加上要提防野兽的袭击,手中的钢叉还是有点套路的。大概,解珍解宝是在长期狩猎过程中,悟出了一套比较特别的钢叉技术吧。

解珍、解宝大概属于野路子吧,而梁山好汉中最大的野路子好汉,当属武松武二郎。很多读者以评书说事,讲武松出身少林,而且,还是周侗的徒弟。这一点我不反对,但若以此说这样的武松是《水浒传》人物,那就不靠谱了。

武松的武艺没有来头,但他是极有天赋的,他的天赋就是一身神力。

上文讲到,《水浒传》中的教师爷很是流行,武松只要见识过套路,记住一招两式的,那就十分厉害了。书中确实也是这样写的,无论醉打蒋门神,还是斗杀西门庆,大闹飞云浦,基本上都是以“玉环步”、“鸳鸯脚”这两招制敌。加上打架之前先用手“虚影一影”,武松步战白手搏击,就是这三招取胜。而手中有器械,似乎就差一点了。

正是凭借天生神力,武松才在景阳冈打死了一只老虎。假如武松自小得王进这等高手训练,恐怕就是五虎将了。所以,武松的功夫大概也是野路子了,施耐庵没写武松上阵单挑,是很有道理的。当然,武松的野路子是不是自己悟出来的,恐怕就不好说了。

说武松的套路是自己悟出来的,其实也讲得通,每一门武艺都有个源头,都是悟出来的。所以说,武松也是《水浒传》中比较少有的武功天才了。

当然,书中还写了很多的野路子好汉。这些好汉武功不高,但却天生喜欢舞枪弄棒,有的实操了,有的则基本上是过过嘴瘾。比如,铁叫子乐和“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爱”。既然如此酷爱,为何不跟姐夫孙立苦练武艺呢?大概,乐和也是个说书的吧。

《水浒传》人物实在太多,不能逐一讲到,这篇回答也是挂一漏万。总而言之,梁山好汉的武力是武艺加功夫,是天赋加机遇,机遇再加勤奋,没有绝对的无师自通的天才。

水浒英雄的武力很多都是无师自通,你怎么看?梁山好汉武功是天生的吗?

水浒英雄的武力当然不是无师自通。九纹龙史进就拜王进为师,跟打虎将李忠也学过武艺。其他好汉书中虽未交代,但也应是家传或拜师学成。《水浒传》中对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描写也是能详则详,能略则略。并没有事无巨细,一概为之。主要人物浓墨重彩,如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等,次要人物一带而过,如时迁、段景柱、凌振等。详与略完全由故事情节的发展所决定的。这是小说家的技巧,也是《水浒》的高明所在。如果把每位好汉的习武脉络一一道来,小说就成了流水帐,读起来也觉冗长乏味,且很有可能重复相近相似情节。这是任何成熟作者都极力摒弃的。《水浒》的主要内容在于描写众好汉是如何“逼上梁山”的,基于忠义,又是如何反贪官、除污吏、受招安、平贼寇的。这是主线。作品的架构设计必定服务于主线,凡影响主线或与主线关联度不高的情节,都要舍弃。古代一些不太成功的章回体小说常常有这些遗憾,我想可能是脱胎于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缘故吧。

水浒英雄的武力很多都是无师自通,你怎么看?梁山好汉武功是天生的吗?

有无师自通的,如李逵、解珍解宝等。也不全是,有的已经明说有老师,如卢俊义。像林冲就不可能是无师自通。有的是家传,像杨志,名将之后,也不会是无师自通。

水浒英雄的武力很多都是无师自通,你怎么看?梁山好汉武功是天生的吗?

一个人,天生武功是不存在的。

人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除了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之外(比如吃饭睡觉等),不管是知识还是武功,都不可能天生就有。所以,武功除了师傅传授以外,还有从自学中得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无师自通的情况是存在的。

《水浒传》既然是江湖豪杰啸聚山林征战杀伐的故事,也就必然离不开武功的表述。那么,梁山108将的武功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师傅传授是第一位。

《水浒传》里的武功师傅有许多。

开篇的王进就是九纹龙史进的师傅。

接着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和王进都是专业教练。林冲的岳父和林冲是同行,也是教头。

接下来,还有柴进庄上的洪教头,祝家庄的教师栾廷玉,曾头市的教师史文恭,苏定等。

就连武功水平在三四流的打虎将李忠,还给史进当过几天开手师傅。

林冲的徒弟是后来随鲁智深上二龙山的操刀鬼曹正。

宋江的徒弟是在白虎山占山为王的孔明和孔亮。

青眼虎李云是笑面虎朱富的师傅。

、家传武功的占第二位。

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青面兽杨志都是将门之后,武功是师从家门。

豹子头林冲的父亲是林提辖。鲁智深与林冲初次见面时,提到他曾在东京见过林提辖。可见林冲的武艺也应该来自家传(至于说林冲武松卢俊义等人的共同师傅是周侗,都是其它书中所写,与《水浒传》是没有关系的)。

至于其它朝廷降将的武功是师从家门还是另有师傅传授,《水浒传》中没有介绍,我们当然不能杜撰。

、其他人或从师,或自学,只是没有介绍而已。

除了上述谈到的以外,其他人武功的来源书中没有明确介绍。既然如此,其武术功夫的来源无非是三个途径:一是师传,二是家传,三是自学。同时也有个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过程。

至于野路子的说法,只是相对于师传和家传而言。其实野路子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某种程度上有贬低之意。实际上,人的技能无论是哪方面,衡量的标准还是要看实践效果,英雄不看出处。

好比某些文学大师,他们当中有的不仅没上过大学,甚至只是小学文凭,但取得的成果却世所公认,无人能够超越。

所以,把自学成材的人说成是野路子,是不合适的。

水浒英雄的武力很多都是无师自通,你怎么看?梁山好汉武功是天生的吗?

有部分武力是被逼无奈,苦练成功的,这当中也有不少师傅指点!水浒英雄108将各怀绝技,在实战中越战越勇!才能克敌制胜!梁山好汉武功不是天生才有的,而是在实战中演习壮大,身经百战,努力成功在梁山聚义堂上![赞][赞][赞][赞][赞][赞]

水浒英雄的武力很多都是无师自通,你怎么看?梁山好汉武功是天生的吗?

假如一出娘胎就会打一套醉拳,估计会被看成是妖怪的。

哪有什么天生就会的技能,出生时就像是一张白纸,怎么画?怎么书写?那是后天的事。

武功也一样,练习技巧、武功套路、临场经验、对战策略等也需要经过不断地打磨,或经人指点,或自我总结。

纵是天生神力之人,同等的身体条件下,练与练真的不同,武力值的高低取决于身体各种机能被激发、唤醒的程度。提高持久性:别想歪了,嗯,其实也差不多;提高敏捷性:动似狸猫,快如闪电,虽有点夸张,但是相较于不经常运动的人来说,刘翔就是飞人;提高平衡性:站如松、坐如钟,马步扎得久了,下盘稳,不容易跑偏;提高抗击打性:有时能挨也是一种武功,悬殊的力量配置,强者恒强;提高心理承受性:两强对抗,心理素质很关键,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老李的口头禅,心生惬意,再高的武功也自弱了三分;提高实战性:这才是最关键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到实战中。

《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一出场,个个自带光环,出手不凡,都有异于常人的武力值。小说为了突出写作的目的和故事情节的紧凑性,没有过多交待他们武功的出处,所以读者往往心存疑虑。小编不才,结合自己的理解,胡侃一番他们的武功出自哪里,是怎样练成的,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功夫出于部队

别忘了林冲是干啥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说白了就相当于现在的老师,教人使枪弄棒的。

北宋末年连年战争,军队都是经过实战的,对敌经验丰富,不说个个是高手吧,在战争中的最基本搏击格斗和生存技能是有的。看看梁山好汉从部队出来的人物有多少吧,鲁智深、关胜、呼延灼、秦明等等。

功夫出于私教

或出于强身健体,或出于个人喜好,亦或其他,有一部分大官人、小财主会请一些私人教练专门指点自己武术,最典型的就是柴进、卢俊义、晁天王等。

功夫出于家承

一是祖传武功。代表人物杨志。

二是家族武学。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一些村落联合起来,自发组织起武装力量,在不断演练、打斗中总结经验,学习经验,口口相传,代表人扈三娘。

功夫出于野路

有的自凭身体优势,或人高马大,人大力不亏;或简单粗暴,光脚不怕穿鞋,谁来给谁来;或身体小巧,高来高去。没有一定之规,也不按套路出牌,就一个字:“干”就完了。代表人物,李逵(杀猪与杀人是一样的,弄死就行了)、石迁(偷多了,熟能生巧)。

功夫出于师承

这个很好理解,拜师学艺,代表人物:史进(王进),呼延灼、林冲(周侗)。

功夫出于民间

为啥这样说,因为自古以来,统治者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还属于是劳苦大众,三个诸葛亮顶个臭皮匠,他们从事的辛苦的劳作,不断改进着生产工具,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所以说,智慧的源泉来源于人民,只不过被一些有头脑的人、善于发现的人剽窃了劳动成果而已,演化成所谓经验、发明、创造。

宋朝是一个尚武的朝代,经历了唐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动乱,乱世里在整日逃亡的路上,练武防身,被拉充军的不在少数。再说了,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一个武将出身,还自创了太祖长拳(号称百拳之母)和太祖盘龙棍。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好多高手隐藏于民间。

部分梁山好汉的武功就来自于民间高手。和平时期大家都忙于挣钱、发展生产,江湖上也算风平浪静;可是北宋末年战争连连,抓壮丁、高赋税、逃亡,没有机会生产,为了活命,于是江湖异常活跃,为了防身,打听周边的高手,学习练武也符合情理。说到出于民间的代表人物:估计占到梁山108位好汉的一半以上(毕竟多是穷苦出身,谁有钱愿意落草成贼啊)。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不论是出于何门何派,何种方式习得武功,如何修行关键还在个人,只有在不断磨砺中,身体极限才能不断被激发,技能才能更娴熟,武力值才能更高,格斗效果才能更明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