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为什么要架空晁盖?

《水浒传》中,宋江从来就没有架空晁盖。

请题主恕我不请自到,且是来“踢馆”的。不过,我讲的是真话,是依据施耐庵的文本,如实回答题主的问题。

说《水浒传》中宋江架空晁盖,应当是基于续书《征四寇》以及金圣叹等人的说法,是《水浒传》阴谋论的核心观点。这个观点,施耐庵绝对不会支持。那么,晁盖、宋江之间的关系,施耐庵是怎么写的呢?

大唐洞玄国师不敢镇锁晁盖

《水浒传》开篇故事就写到,洪太尉在江西信州龙虎山伏魔大殿里,掀开石碣,挖开地窖,放走了百十个妖魔。

毫无疑问,这些就是后来在梁山聚义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梁山一百单八将。十分清楚,晁盖不在一百单八将之列。那么,是不是宋江把晁盖踢出了大名单呢?绝对不是。

书中说,上清宫的住持真人引诱洪太尉来到了伏魔之殿。洪信一见这座大殿十分独特,大门紧锁着,还重重叠叠的贴着盖满朱红大印的封条。洪太尉好奇之心大起,便要打开这座大殿。

住持真人连忙制止,告诉洪太尉:

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但是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

原来,这里头的妖魔是大唐洞玄国师镇锁的妖魔。也就是说,这些妖魔是道家的的妖魔。

晁盖呢?施耐庵说,晁盖因为夺了西溪村的镇鬼石塔,从而得了“托塔天王”的绰号。但是,若以这个故事得绰号,晁盖应该叫“夺塔天王”才对。

原来,施耐庵是依据蓝本人物,把晁盖写成了毗沙门天王,也就是托塔天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铁天王”晁盖是“毗沙天人”。

晁盖是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在唐玄宗时期帮助唐兵击败番兵,解了安西之围,他不是妖魔,洞玄国师有天大的胆子,敢把佛教的护法天王镇锁在龙虎山伏魔大殿的地窖里?

所以,晁盖肯定不在一百单八将之列。既然连大名单都没进,他怎么能做梁山寨主呢?

晁天王是佛教护法天王,是不可能领导道家“妖魔”的。道家“妖魔”的天魁星是宋江,宋江才是梁山的真寨主。

晁盖不是梁山的真寨主,凭什么说宋江架空了晁盖呢?

梁山究竟有没有派系之争

肯定的说,梁山绝对没有派系之争,所谓晁盖派、宋江派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脑补。这个脑补的来源,大概是《征四寇》这部《水浒传》续书生出来的。金圣叹为了达到丑化宋江、丑化梁山好汉的目的,无端生出了梁山阴谋论,说宋江处处架空晁盖。

这里,首先引用一条金圣叹在“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这回书的总评中的两则批语,来看看金圣叹是如何看待梁山好汉的,是如何评价晁盖与宋江的:

宋江,盗魁也。盗魁,则其罪浮于群盗一等。

放晁盖而倡聚群丑,祸连朝廷,自此始矣。宋江而诚忠义,是必不放晁盖者也。宋江而放晁盖,是必不能忠义者也。此入本传之始,而初无一事可书,为首便书私放晁盖。然则宋江通天之罪,作者真不能为之讳也。

这就是金圣叹对待《水浒传》的立场,无论晁盖还是宋江,以及梁山所有的好汉,都是“群盗”、“群丑”。

而且,在这段批语中,金圣叹承认了宋江是“盗魁”,此说,正应了容与堂本《水浒传》中的一句话:“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宋江就是“盗魁”,呼群保义,是当然的寨主。

金圣叹前言不搭后语,晁盖、宋江是倡聚群丑的同路人,怎么就有晁宋派系之争呢?宋江原本就是“盗魁”,最终还是要做寨主的,还用得着架空晁盖,阴谋篡权吗?

金圣叹要的是“忠义”,却又无端指责宋江要招安,无端生出晁盖反对招安,于是,梁山就出现了招安派与反招安派这等奇怪的“阴谋论”。招安才是忠义,反对招安才是“盗魁”,金圣叹早就把自己搞糊涂了。

在所谓的贯华堂古本《水浒传》的批语中,金圣叹还不止一处这样自相矛盾的说话。所以,《水浒传》阴谋论就是在这样的语无伦次的批语中,稀里糊涂的出笼了。

既然是语无伦次的糊涂言论,那就不应当采信,梁山的派系阴谋论便是子虚乌有的。因而,宋江绝对没有架空过晁盖。

《水浒传》主张佛道合一

这个观点,最先以完整故事来表述的,就是“智取生辰纲”。

刘唐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睡在了灵官殿。灵官是道教大护法,晁盖是佛教护法天王,因而,从这时起,施耐庵就交代,智取生辰纲是佛道联手做下的案子,而绝不是“盗”。晁盖因为劫了生辰纲而上梁山,也绝不是金圣叹所污蔑的是“倡聚群丑”。

“智取生辰纲”是有蓝本故事的,《大宋宣和遗事》中说六月初一是蔡京的生日,大名府留守梁师宝筹集生辰纲为蔡京贺寿。而在《水浒传》中,蔡京的生日被改写为六月十五。为何要改写这个日子呢?

原来,六月十五就是道教王灵官的诞辰。

施耐庵说,这笔财富原本就是属于道家“妖魔”,是梁山聚义的第一桶金,劫了这笔财富,就是“替天行道”。金圣叹读懂了没有?

晁盖的七星之梦,照应了《水浒传》开篇故事,他不是道家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因而,不久便要化作白光飞去。因而,这次行动的实际指挥者是吴用,他才是北斗七星中位置最高的。

吴用暗中鼓动三阮上梁山,并以石碣村为跳板,早就做好了上山落草,“替天行道”的准备。晁盖呢?此时却被蒙在鼓里。要说架空晁盖,便是从“智取生辰纲”开始的。

施耐庵这样写,其实并非为了表述晁盖被道家“妖魔”架空。因为,托塔天王,也就是北方多闻天王在中国还是一位财神。

《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说铁天王晁盖是“毗沙天人”,毗沙门天王左手就握着一只银鼠,也就是吐财鼠。所以,晁盖举荐了白日鼠白胜。

上文提到的佛教典籍,说毗沙门天王曾经解过安西之围。在这才“显圣”中,有一只金鼠咬断了敌人的弓弦,帮助毗沙门天王吓退了番兵。

《水浒传》中,施耐庵以这则典故为蓝本,交代了道家要劫取财富,离不开财神,也离不开这只吐财鼠。佛道合一,便是如此表述的。

宋江是道家的天魁星,或者说就是金圣叹骂的“盗魁”。因而,只有宋江才能搭救佛教的护法天王。而同样是道家“妖魔”的朱仝、雷横奉命前去捉拿晁盖,却在观音庵取齐了队伍,然后,义释晁天王。

同样,宋江杀死阎婆惜,却躲在了供奉着三世佛的供床地窨子里。

在《水浒传》中,晁盖、宋江就是这样的关系,怎么会有晁宋派系之争呢?晁盖、宋江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任何冲突,反倒是相互救援。查遍《水浒传》,根本就没有一笔写到宋江架空晁盖,晁盖要阻止宋江做寨主的描写。

佛道合一,这是在“替天行道”大主题下的另一大主题。《水浒传》中有非常多的佛道符码,讲的都是这个主题。晁盖、宋江一个是佛教护法天王,一个是道家的天魁星,是“佛道合一”的总代言人,怎么就被金圣叹解读为晁宋派系了?

在“佛道合一”的主题下,宋江绝对不会架空晁盖。即便是晁盖不死,宋江也是当然的寨主。宋江即便是没做寨主,晁盖也会把实权交到宋江手中。

晁盖、宋江谁是招安派

梁山上第一次提到招安,是在“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这回书中。扈三娘活捉了彭玘,宋江很快就劝降了他。宋江的说辞中,没有提到“招安”。接着,宋江便把彭玘送到了晁盖那里。

梁山再次捉将,凌振成了俘虏。这回,宋江一句话都没讲,直接拉着凌振的手,去见晁盖。大寨之中,晁盖带着彭玘前来劝降。彭玘说:“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专等朝廷招安”。

很明显,彭玘的说辞就是晁盖教的。先别说宋江赞不赞同招安,至少可以断定,晁盖也是要招安的。

金圣叹说晁盖断定宋江日后要招安,便“恶宋江”,不打算把寨主之位交给宋江。真不知金圣叹细读了原著没有。

宋江是不是赞同彭玘说的“专等朝廷招安”,书中没有交代清楚。但是,宋江绝对是反宋徽宗的。误走妖魔那回书的结语中,就讲到“一朝皇帝”寝食难安。所以,宋江四处攻打朝廷州府,斩杀了宋徽宗的国舅慕容知府,是十分明确的造反行为。此时的宋江,肯定不会主张招安

从李逵带前来江州劫法场的晁盖等人进入白龙庙可知,晁盖、宋江等人都将在宋钦宗时期投入抗金的“保境安民”之中。因为,白龙隐喻的就是生于庚辰年(1100)的宋钦宗赵桓。所以,《水浒传》早就预告了,梁山造反只造宋徽宗这“一朝天子”的反。

金圣叹为了“恶宋江”,把他搞成铁杆的投降招安魁首,便在贯华堂《水浒传》删掉了“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这句话,因而,宋江带兵四处攻打朝廷州府,就被说成了架空晁盖。

晁盖是佛教的护法天王,早就交代过梁山好汉只可善取财物,不可伤害一人。这一处细节,写在了“梁山泊义释尊晁盖,郓城县月夜走刘唐”这回书中。奇怪的是,容与堂本中,晁盖的原话是这样的:“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

金圣叹却在贯华堂本中,把这句话改为:“我等自今以后,不可伤害于人”。

容与堂本说的是晁盖暂时不杀人,金圣叹却要求晁盖再也不能杀人。不杀人,还造什么反?造反与招安被金圣叹说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改了这句话,晁盖难道不是招安派吗?

晁盖是寨主,主张招安,宋江虽然要造宋徽宗的反,但却没有反对晁盖的主张。在后来劝说徐宁投降时,宋江就按照晁盖的意思,以招安劝下说辞。活捉呼延时,也是以招安为条件。

晁盖死后,宋江便再也没有将过“招安”了。不愿意向宋徽宗投降,但却不反对晁盖。如此,还能说宋江架空晁盖吗?

晁盖、宋江“替天行道”,殊途同归

上文讲到,晁盖、宋江是佛道合一的关系。既然是佛道合一,晁盖、宋江虽然教派不同,但最终也会殊途同归,共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这一点,施耐庵是以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来表述的。

按照《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宋江上梁山时,晁盖就死了。假如这样写,晁盖就应当在江州劫法场之后不久,就应当去领盒饭了。但是,施耐庵所要表达的“佛道合一”,联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主题就没了着落。所以,便有了晁盖第一次带兵下山,攻打曾头市。

曾头市是金国人在北宋境内的榷场,晁盖出兵时,曾家五虎的老子是“曾长者”,显然是一个私家集市。尽管如此,晁盖打的也是金国人。

大约一年之后,曾头市发生了质的变化。“曾长者”升格为“曾长官”,有了一个大号叫曾弄。也就是说,曾头市已经变成了金国人的官方榷场,等于是入侵了宋境。

金国人是如何侵入宋境的呢?

《水浒传》中交代,曾头市与青州、凌州是盟友关系,相互救援,甚至相互为对方报仇。施耐庵这是在写实,讲的是“宋金海上之盟”。

段景住是涿州人,在枪杆岭盗得了金国王子的照夜玉狮子,从而引发了梁山与曾头市之间的战斗。

这也是在写实。涿州、枪杆岭当时是辽国属地,金国王子完颜宗望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的约定,先于北宋攻打了辽国,占据了辽国的很多地盘。所以,段景住才能在辽国境内盗得照夜玉狮子。

引发“宋金海上之盟”的是一个辽国汉人马植,第一次出使金国启动这个盟约的正使,一个叫马政的北宋官员。所以,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都是“马”惹的祸。

无论晁盖还是宋江,攻打曾头市就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佛道合一,殊途同归。

按照《水浒传》“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的伏笔,宋江最终就像朱武那样,为救副寨主而率领梁山好汉投降招安。这一点,金圣叹也承认,所以,他补写了卢俊义惊恶梦的故事。

晁盖早就要招安,宋江却坚决的造宋徽宗的反。但是,宋江最终还是招安了。

以宋江所见“二龙戏水”的故事来看,《水浒传》将写到靖康之难之后,北宋两代皇帝坐井观天的时候。以前七十回书攻打曾头市等故事来推测,《水浒传》七十回后的真故事,将有梁山好汉抗击金兵,“保境安民”的英雄壮举。

回看彭玘劝降凌振时说的话,晁宋二头领难道不都是主张“替天行道”吗?晁宋既然是这样的关系,施耐庵又是这样的安排,宋江怎么会架空晁盖呢?

《水浒传》中,宋江为什么要架空晁盖?

梁山上的那些英雄好汉都是侠肝义胆、有情有义,外人看来,似乎他们都是可以生死相依的,其实不然。

宋江和晁盖之间,看起来情深似海,你有恩我有义,但实际上在他们正式打交道的过程中,在来来往往的小事中,双方心中都产生不满,进而产生过结,双方在暗中都会使劲,尤其在宋江心中,要么超越晁盖,要么架空晁盖。

宋江之所以要架空晁盖,源于晁盖与宋江交往过程中,晁盖做了几件事,让宋江心存芥蒂。

宋江当时是郓城县一名押司,是一名公职人员,是公务员,是司法人员,宋江很珍惜这一份工作,因为在自己家乡担任这个职务,可以照顾家族,他的父亲是地方上一名绅士和员外。

宋江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善交朋友。

晁盖等一干人智取生辰纲之后,遭到官府通缉捉拿,出于友情,宋江给他们通风报信,希望他们能够及时躲避。

在宋江等人的帮助之下,晁盖带领一行人逃到了梁山之上,宋江也算是尽到了朋友之情。

到了梁山之后,晁盖等人就是反贼、就是草寇了。

毕竟有公职在身,宋江当然不希望自己与反贼打交道的事情被别人知道,甚至于宋江十分害怕自己与草寇打交道的事情被别人知道。

晁盖可能没有想的那么细致,为了感谢宋江,晁盖竟然派刘唐去郓城县找宋江。

感谢宋江是应该的,可是不该派刘唐去感谢宋江,因为刘唐是一个非常醒目的人物,他是满头红发,人称赤发鬼。

当时,晁盖等人已经被官府画像通缉,尤其是刘唐形象十分鲜明,特点非常突出,毫无疑问很容易被别人认出来。

派刘唐去找宋江,很容易被别人知道,宋江与梁山泊草寇有联系。

后来刘唐出事了,给宋江带来麻烦。即使刘唐不出事,正常找到宋江,那也肯定害了宋江,别人看见刘唐来找宋江,也就知道宋江与梁山泊草寇有联系,宋江这个公职就很难保住。

宋江十分珍惜自己的公职,害怕让别人看到宋江与梁山泊草寇有联系。所以,宋江对晁盖已经不满,只是没有机会说出来,于是便在心中怨恨晁盖。

梁山好汉劫法场,把宋江迎到梁山之后,晁盖又做了一件事情,让宋江心中十分不快。

宋江上了梁山之后,一直很思念自己的老父亲,他很想把父亲接到山上,一同享福,这也是宋江的一片孝心。

宋江虽然是押司,但是武功不行,他一个人要去把父亲接到梁山,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当时官府已经在通缉宋江,很多地方都张贴了宋江的画像,很多人都在捉拿宋江。

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宋江回家去接自己的父亲,晁盖竟然没有派其他大将保护宋江,只是让宋江一个人独自回家,宋江心中十分不快,对晁盖也是有所怨恨。

想当年宋江冒着生命危险为晁盖等人通风报信,现在宋江要回家接父亲到梁山泊,晁盖不安排大将保护宋江,只让他一个人回去,宋江感到非常寒心。

宋江是一个文人,他表面上不与晁盖计较,对晁盖仍然是客客气气、斯斯文文的,实际上内心里已经对晁盖十分不满。

当时宋江刚上梁山泊不久,感觉自己还是客人而不是主人,晁盖这样做让宋江觉得自己寄人篱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晁盖这样做让宋江产生了自己的想法,要么想办法回到郓城县继续担任政府官员,要么就在梁山成为一山之主。

当时,对于宋江来说,立即回到郓城县继续担任政府官员,肯定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以后朝廷招安。

在与梁山将士好汉相处的日子里,宋江发现要想接受朝廷招安,自己不担任梁山泊之主肯定是不行的。

宋江想到自己要想成为梁山泊一山之主,晁盖就是最大的障碍,也是唯一的障碍,所以他只有架空晁盖。

宋江有这种想法,从他对待后来上山的好汉们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因为晁盖的做法,让宋江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宋江与晁盖之间心生隔阂,所以宋江自己成为梁山泊之主后,吸取经验教训,对待新上山的好汉总是友好相待、热情相拥,让后来上山的好汉都能够感觉到梁山泊就是自己的家。

晁盖委派刘唐去感谢宋江,让宋江担惊受怕;晁盖没有安排大将保护宋江回家迎接父亲,让宋江没有感到家的温暖和亲切。

所以,宋江认为只有自己成为梁山之主,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宋江要成为梁山之主,只有架空晁盖。

如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交流。

图片选自网络。

《水浒传》中,宋江为什么要架空晁盖?

只是分工不同,晁盖是梁山集团的董事长,宋江是集团的总经理。

《水浒传》中,宋江为什么要架空晁盖?

一山难容二虎,一国哪有二主。奇葩的梁山搞了个三人并排坐,先是晁盖吴用公孙胜,接着是晁盖宋江吴用,最后是宋江卢俊义吴用,这安排就乱着套呢,而且也埋着火并的祸根呢。晁盖是觉得自己坐在上面挺孤单,就拉了两个人排排坐吃果果,却没想到两边的“兄弟”都斜着眼睛盯着他那个居中正座呢。

一开始晁盖与瞎参谋吴用和与世无争的公孙胜并肩而坐,还可以相安无事,可是“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一来,就打破了晁盖预设的微妙平衡:县衙门出来的宋江,又怎么会甘居村长晁盖之下?而且晁盖在领导方式和为人处世上,也是远远不如宋江,甚至是出了大问题,这才给宋江架空晁盖留下了空间。

我们把《水浒传》翻烂了,也找不到晁盖给任何人磕头的记录,而宋江则是见人就磕:不但遇到朝廷奸臣“纳头便拜”,对双鞭呼延灼是“亲自扶上帐坐定拜见”,并许诺“宋江情愿让位与将军”,对大刀关胜也是“纳头便拜,叩首伏罪”——只要是朝廷军官被捉,宋江一定是先磕头后“让位”,全不管那头把交椅还在晁盖屁股底下坐着呢,他根本就无权想让。就是遇到拦路的其他山贼如摩云金翅欧鹏、神算子蒋敬等人,也是挺身出去,跪在地下求饶:“小可宋江不知在何处触犯了四位英雄,万望高抬贵手,饶恕残生。”

而晁盖则不同,杨雄石秀来投奔,本来晁盖也是很高兴的,“大喜,让位而坐”,但是听杨雄说起“偷鸡烧店”的“光荣事迹”,晁盖马上翻脸大怒:“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原因是“这厮两个,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因此连累我等受辱。”

晁盖这么做对不对呢?当然对,施耐庵还专门写诗称赞:“杨雄石秀少商量,引带时迁行不臧。豪杰心肠虽似火,绿林法度却如霜。”

宋江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一番诡辩救了杨雄石秀性命,也收买了大部分“梁山好汉”的心。宋江上梁山之后,那真是“任劳任怨”,什么三打祝家庄、高唐州救柴进、三山聚义打青州,宋江都是抢着去——他要的不是“功劳苦劳”,而是与梁山好汉并肩作战的机会。一个是跟自己浴血奋战一个行军锅里吃饭,一个是高坐在后方大本营喝酒吃肉,好汉们情感的天平自然要倾向于宋江。而且每次打了胜仗,宋江是要拿出一大块分给参战人员的——一起“扛过枪分过赃”,那感情自然是铁铁的。

时迁偷鸡,宋江说“那个鼓上蚤时迁,他原是此等人”,意思是做贼偷鸡是合情合理的,祝家庄敢捉拿偷鸡贼,是不可原谅的,是要承担责任的(多像某法官);李逵杀了扈三娘一家,宋江训斥几句了事;为了坑霹雳火秦明和美髯公朱仝,宋江可以指使人屠戮整个村镇数千男女,也可以把一个四岁幼童的脑袋砍成两半。俗话说“鬼也怕恶人”,而所谓的“梁山好汉”,除了胆小鬼(被俘就投降的朝廷军官),就是贪吃鬼(李逵)、色鬼(王英董平),这些大鬼小鬼见了宋江这个脸厚腹黑心狠手辣的恶人,自然只有俯首帖耳的份儿了,就是“精细鬼”吴用,见了宋江也得腿肚子转筋。

宋江恩威并施收拢人心,除了鲁智深武松史进之外,梁山好汉基本已经都被收服。而晁盖这个憨直的汉子,成了温水锅里的青蛙,还在那里要跟一帮上贼草寇“讲原则讲道义”,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所以与其说宋江架空了晁盖,还不如说晁盖的做人理念与绝大多数“梁山好汉”背道而驰,那些人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穿好衣服抢美女”,然后“杀人放火受招安”,你却要“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于民”,被架空那是顺理成章的,没被宋江火并干掉,他已经算是上辈子积德了……

《水浒传》中,宋江为什么要架空晁盖?

宋江之所以架空晁盖只有一个原因,受朝廷诏安被朝廷重用,所以梁山上都是他的踏脚石。

先来看看晁盖上山后,盖聚义厅,大碗吃酒,大口吃肉,一副江湖好汉的做派,那时候梁山上都是社会底层,对于朝廷没有多少忠义之心,大家各过各的。自从宋江上山后,新来的头领做左边,旧头领做右边,一副另立山头的做派。每次出征都是宋江去,威名远播,谁还认识晁盖,这样就会导致新头领越来越多,晁盖慢慢就被架空了,后来他也感觉出来了,所以打曾头市亲自去,结果被史文恭暗箭射死(存疑)。然后宋江请来卢俊义打破曾头市,也没管晁盖遗言,自己就做了梁山之主。后来更是改为忠义堂,竖起替天行道大旗,这不是给朝廷传达一个信号吗?至于打破州县等等,只是一个筹码而已,为了招安。

大家可以看一下,天罡地煞中排名在前的大多数都是朝廷降将,这更是为了和朝廷对话,否则一群农民排在前面,也会让朝廷瞧不起。

插一句宋朝官制,在宋朝,官吏是分开的,一日为吏终身为吏,宋江虽为小吏,但有一颗向上晋升的心啊,所以梁山就是他的踏脚石。你们想想,宋江出身为官的话,还有心情去和三教九流的好汉结交吗?宋江估计都觉得跌份。

《水浒传》中,宋江为什么要架空晁盖?

谢邀。以厚黑学和阴谋论的角度来看待《水浒》,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对此我向来嗤之以鼻,好好的一曲义薄云天的江湖豪客传,愣是让他们解读成了一部勾心斗角的纸牌屋。

不可否认,梁山每逢战事,宋江总是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的理由按下晁盖,自己则领兵出征攻城拔寨,屡立战功,打祝家庄、高唐州、青州、华州皆是如此。

直到梁山被曾头市挑衅之时,晁盖终于坐不住了,他似乎也感觉到自己逐渐被架空,所以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要攻打曾头市,试图在与宋江的暗中较劲中扳回一城。由此可见,说宋江架空晁盖也并非空穴来风,但是我想说,这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水浒》的一大妙处就是施耐庵向司马迁的《史记》致敬,大书特书春秋笔法,以描写帝王将相的笔法刻画市井草根,以稗官野史挑战经典正史,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有时候看《水浒》,总有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

晁盖这个人物的存在,多半是来衬托宋江的,二人在小说中是生死之交,但在行文布局上却是对手戏,所以晁盖注定是一个出局的老大。试想,他如果不死,宋江如何上位,那第一主角干脆给他不就好了呀。

别忘了,宋江才是全书的第一主角,发展和壮大梁山的重任必须由他来完成,后期的晁盖是施耐庵行文布局的一枚弃子,他的戏份也会戛然而止。

我们经常在爱情电视剧当中看到一些老套的情节,女一和女二都对男一爱的死去活来,这个结怎么解?一般导演会给女二安排两种结局,要么死了,要么走了,以此来成全男一和女一的爱情。在《水浒传》中,晁盖就是那个悲催的女二,而宋江就是那个幸福的女一,男一当然是梁山头把交椅了。

我认为是对手戏般的隐晦感和宋江的主角光环误导了读者,加之金圣叹这样的水浒专家断章取义,添油加醋,才使读者产生了宋江架空晁盖的错觉。再者,晁盖的能力也确实不及宋江,他这个人小农意识特别强烈,目光短浅,格局不大,是一个靠谱的带头大哥,却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晁盖的格局是什么?无非是啸聚山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守着一亩三分地,终日和兄弟们逍遥快活。如果施耐庵继续让晁盖来领导梁山,那宋江的政治抱负将无法淋漓尽致的施展,整部《水浒》的主题思想和格局立马落下了一个档次。

行文至此,晁盖已经成为施耐庵整体布局的绊脚石,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他也必须死。所以,“托塔天王”晁盖终究是盖不住宋江的,注定是一个悲催的出局者。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请关注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