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为什么说宋江要是不招安,梁山很快就会散伙?
梁山好汉最终被招安,这是历史事实,施耐庵也是这样写的。但是,宋江绝对没有在梁山大聚义前倡导招安,假如这个时候讲招安,恐怕就难以完成梁山大聚义。一百单八将都聚不齐,别说散伙,恐怕连《水浒传》的故事都没有了。
施耐庵在前七十回书中,有很多处细节暗伏了宋江是要率领梁山好汉招安的。但宋江选择投降招安的对象绝对不是宋徽宗,而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钦宗。不过,宋江没有按照自己及梁山好汉的预期,支撑到“圣主”时代,而是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时,投降招安了。
假如在这个时候宋江不选择投降招安,梁山好汉就不是散伙这么轻松了,应当是迅速被团灭,一个也跑不了。
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梁山泊好汉惊恶梦”半真半假绿野老道不厌其烦的反复讲,施耐庵的《水浒传》只剩下前七十回书,到梁山大聚义时就没有了下文。而从前七十回的伏线来看,梁山好汉完成大聚义之后,便要开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故事,征方腊,然后攻幽州、抗金兵。这些故事的精彩程度,恐怕不会弱于大聚义之前的好汉传奇。遗憾的是,这些故事都被大明王朝腰斩掉了。
明代腰斩《水浒传》,究其原因,应当与“洪太尉误走妖魔”有关。洪太尉误走的一大妖魔,就是“孙立”。因为涉及到靖难之役,建文帝失踪,所以,这部书被官方禁止了百余年。从现在的版本看,最早的容与堂本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就都是续书了。
金圣叹非常不满续书,指责罗贯中狗尾续貂。因而,再次腰斩了“水浒传”。金圣叹并没有仔细考证《水浒传》的续书来历,仅是依据《百川书志》所言,作出罗贯中续写《水浒传》的判断。罗贯中不可能为施耐庵续书,即便是续书,也只与百回本“水浒传”有点疑似讹误的瓜葛。金圣叹所腰斩的“水浒传”,自称古本的版本,其实就是袁无涯的一百二十回本。就算是罗贯中“编次”,其中的二十回肯定也不是罗贯中所为。
这段公案很难掰扯得清白,而金圣叹腰斩续书,迫使七十回之后的“水浒传”在此后三百余年的时间中,五十回“水浒传”以《征四寇》的书目单独刊行。直到容与堂本被重新发现,这期间,《水浒传》的主流就是金圣叹腰斩并删改的贯华堂本。
金圣叹腰斩了《水浒传》,故事就不完整了。一部大书不可能没有收束,于是,金圣叹就补写了一段“梁山泊好汉惊恶梦”。因而,严格来讲,即便是以贯华堂本来算账,《水浒传》便只剩下七十回半书(加上“楔子”)了。
在贯华堂本序言“宋史断”中,金圣叹交代了梁山好汉是如何被招安的。金先生说:“淮南盗宋江掠京东诸郡,知海州张叔夜击降之”。这应当是金圣叹续写《水浒传》,以“历史好汉惊恶梦”收束全书的史料依据。因而,这段故事符合施耐庵“以史进书”的基本创作原则,能够与全书形成比较一致的风格。
但是,金圣叹却又犯了篡改历史、罔顾施耐庵文本的老毛病,借张叔夜之手将梁山好汉全部斩杀。金圣叹之所以这样写,原因是他十分痛恨梁山好汉。别看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中说这个那个是“上上人物”,在批注中却不时谩骂梁山好汉是“群丑”,在“惊恶梦”故事中,痛骂梁山好汉是“万死的枉贼”。金圣叹从心底里痛恨造反的枉贼,他哪里会看得上林冲这类的草寇?
金圣叹原本是深恨造反,也深恨以招安方式洗白自己的梁山好汉。因而,在“梁山泊好汉惊恶梦”故事中造假,将梁山好汉赶尽杀绝。
梁山好汉确实如金圣叹写的那样,被张叔夜战败而投降了。但是,从很多史料中来看,张叔夜并没有斩杀梁山好汉,而是按照宋徽宗的旨令,完成了对宋江等人的招安。
即便是“梁山泊好汉惊恶梦”半真半假,但却能够读到的是,宋江带着梁山好汉全部投降招安了,梁山并没有散伙。
问题是,假如当时宋江没有选择投降,张叔夜还会不会奉旨招安宋江呢?假如张叔夜不招降,梁山好汉会散伙吗?
宋江率众招安是《水浒传》忠义主题的高度表达绝大多数观点说,梁山有派系,这派那派的,派系林立。如此,便会产生投降招安派、造反派,云云。因为如此,当宋江要招安时,造反派便会有散伙的打算了。《续书》中的续书“菊花之会”,就是持此观点的鼻祖。这一段续书,绿野老道曾做过考证,“菊花之会”高度疑似现代人所为,是为了给梁山好汉划等级而打上的时代烙印。
在这个故事中,鲁智深就说过“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但是,从续书后来的故事看,鲁智深不也招安了吗?梁山好汉不仅没有散伙,还一直打到了江南,灭掉了方腊。“菊花之会”无头无脑,上下不靠,完全是硬塞进去的续书中的续书。
梁山大聚义,实际上是照应“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段开篇故事的。梁山好汉原本就是洪太尉误走的妖魔,北斗七星群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注定”是要重聚在一起的。施耐庵说,一百单八将的“前世”注定了“今生”,他们是生死兄弟,“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哪来的派系?怎么会散伙?
招安便一齐招安,团灭便一齐灭亡,这是《水浒传》的“义”。而金圣叹恶梦的造假部分,却恰恰掩盖了梁山好汉的“义”。
《水浒传》“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这回书中,写到了朱武、杨春投降救副寨主陈达的故事,其实就是金圣叹所写之“恶梦”的过程与结局,梁山好汉并没有被腰斩,而是投降之后被招安了。
《宋史·张叔夜传》说,宋江等三十六人到达海州时,张叔夜设伏兵打败了宋江,战斗中“擒其副贼,江乃降”。这就是金圣叹所写恶梦所依据的史料,因为卢俊义是梁山的“二把手”,所以,是卢俊义“惊恶梦”。
卢俊义被擒后,被押到官府,此时,宋江率领其他一百零六人早被押到了这里。段景住告诉卢员外:
哥哥得知员外被捉,急切无计来救,便与军师商议,只除非行此一条苦肉计策,情愿归附朝廷,庶几保全员外性命。
金圣叹所言,绝对是按照史料说话的,也能够照应施耐庵写的朱武苦肉计救陈达的故事。那么,朱武救陈达是义气,宋江救卢俊义难道不是义气吗?
宋江如此义气,梁山好汉都是讲义气的好汉,寨主这样不舍性命去救副寨主,谁人散伙?如此梁山还有派系吗?《水浒传》的“忠义”主题,宋江率众招安是这一主题的高度表达。
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卢俊义被俘后,宋江继续造反,像打破大名府那样,再次救出玉麒麟呢?换句话说,宋江不招安,又救不出卢俊义,梁山好汉会不会因此散伙?
梁山好汉继续抱团“保境安民”梁山好汉舍生取义,为救卢俊义而全体自投罗网,宁愿引颈受戮也不做背叛义气的宵小。因而,宋江绝不是投降派,不是因为“副贼”被擒,肯定是不会被招安的。
梁山真正要招安的是晁盖,《水浒传》被我们读反了。关于这一点,绿野老道曾经以吴用借智取生辰纲之机逼晁盖上梁山,晁盖在梁山嘱托好汉们不要伤害一人,彭玘按照晁盖指示劝降凌振等细节,认定梁山上晁盖是招安派,宋江才是造反派。
宋江造的是宋徽宗的反,因而,斩杀了宋徽宗的大舅子慕容知府。且以不断袭扰州府,团灭朝廷缉捕官军等“替天行道”义举,反对宋徽宗。
因而,《宋史·徽宗本纪》中说,淮南盗宋江转略州郡,宋徽宗派出将领讨捕,但没能奏效。在宋江等人即将到达海州(今连云港)时,宋徽宗无奈,只得命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之”。张叔夜接到诏令,准备招降宋江。宋江不仅没有答应招降,还“声言将至”,向张叔夜下战书,直逼海州。
因为宋江不投降,张叔夜这才招募死士,伏击了宋江,迫使宋江投降。
金圣叹“惊恶梦”这段故事前面都对,后面的结局就不靠谱了。张叔夜是奉旨招降宋江,既然贼寇都投降了,把他们带回京城,岂不是完美的缴旨吗?张叔夜不会抗旨,所以,宋江投降后,“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宋徽宗下旨招安了宋江。
假如宋江没有招安,继续与张叔夜作战,那么,卢俊义便有可能被斩首。宋江及其他人就不存在散伙的问题,而必将遭到团灭。因为,据《宋史·张叔夜传》的记载,宋江等人乘船从海上到达了海州的。张叔夜先命令伏兵烧毁了宋江的船只,绝了宋江的后路。在三面临敌的困境中,除了投降救人,别无选择。
据《皇宋十朝纲要》等史料记载,宋江参与了征方腊,给朝廷将领辛兴宗献计,打破了上苑洞,帮助韩世忠活捉了方腊。据《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记载,梁山好汉还投入了攻打幽州、抗击金兵之战。
梁山好汉抗金,是《水浒传》“替天行道”主题的终极表达。此时,北宋进入了宋钦宗时期。此时的梁山好汉才真正成为“保境安民”的大英雄。所以,本回答导语中所说的梁山好汉选择的“圣主”是宋钦宗而非宋徽宗。《水浒传》中有很多细节,说的就是这样一码事。
出于义气而投降招安,因为招安而实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梁山好汉肯定不会散伙。梁山大聚义时一百单八将歃血盟誓:各无异心,死生相托,患难相扶,一同保国安民。这样的誓言已经预言了大聚义之后,一百单八将仍将继续并肩作战,在边上一刀一枪搏出功名。
因而,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将自始至终战斗在一起,绝对不会散伙。假如宋江没有选择招安,以此誓言来看,梁山好汉也不会散伙,而是“生死相托”,遭遇团灭。
水浒传中,为什么说宋江要是不招安,梁山很快就会散伙?
首先分析一下梁山集团的组织成分:
一:降将系列
- 作为诏安的主力军和最大拥护群体,以关胜、秦明、董平、徐宁、呼延灼等为代表的梁山降将们,不但受过正规军事化教育,而且官场、战场上的经验都非常丰富。所以宋江极力需要他们这样的体面人物来提高梁山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同时这些败将也想极力通过诏安回归大宋帝国的体质内,重新为国效力。
二:江湖好汉系列
- 也就是《水浒传》的精神担当们,比如鲁智深、史进、林冲、武松、杨志、晁盖、三阮、石秀等等。他们因为行侠仗义、杀人放火、个人恩怨、官逼民反等原因或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进而落草为寇。他们既然放弃了原有的生活,自然都铁了心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哪怕有一天人头落,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这些人对诏安没那么大感兴趣,宋江往哪指,他们就象征性的往哪去。
三:散客系列
- 所谓散客,就是指时迁、焦挺、杨林、候健、段景柱、王定六这些半路加塞的头领。他们大多都具有特殊的才能和天赋,比如时迁善于穿房越脊、侯健专攻造衣制旗等等。这些人不到用他们的时候基本上对梁山没什么作用,而且打仗他们也不是那块料,所以更类似于梁山后勤保障之类的人才,他们来梁山只为混口饭吃,对于诏安,他们不支持也不反对,而且散客终究是散客,自然没什么凝聚力可言。
- 宗上所述,梁山好汉们,支持的、懈怠的、中立的都大有人在,如果没有统一的指导路线,必定一片散沙!
水浒传中,为什么说宋江要是不招安,梁山很快就会散伙?
梁山可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很受限制的。
梁山人员的组成主要有江洋大盗、打家劫舍、被擒受降的朝廷武将和少部分真正的光明磊落之人。从人员的组成就决定了梁山不可能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谋求建立政权的发展纲领和口号,因为号召力不够,没有人去真正跟着一群流氓去造反的,哪可是株连九族的重罪。
建立政权不行退而求其次,哪就是建立根据地,占山为王,继续与朝廷抗争,最终的结果朝廷绝不会眼看梁山坐大不管。宋军抵抗外敌不行,集中力量剿灭一个农民起义集团还是没问题的。所以占山为王也是死路一条。
在众多梁山好汉中,除了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不愿招安外,哪些从朝廷体制中过来的人还是梦想重新回到利益即得集团中去的。招安思想是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的。
最后综合利弊,宋江选择招安是梁山最好和唯一的出路。
水浒传中,为什么说宋江要是不招安,梁山很快就会散伙?
梁山只有三条路可走:1)受招安;2)建立根据地,继续与朝廷抗争,最后被剿灭;3)散伙。宋江不愿与朝廷抗争,也没有这个才能;散伙违背了宋江上梁山的初衷,也抛弃了好汉们聚众抗争的愿望。因此,他只能选择被招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