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晁盖不死的话,梁山会有什么结局?
假如晁盖不死,梁山的结局也是一样的。但是,却不是《征四寇》中所写的那样,梁山好汉在征方腊时死伤惨重,更不会被四大奸臣迫害,大多数人悲惨的死去。如果晁盖继续做寨主,梁山好汉必定会投降、招安,然后“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其最终的结局,应当与蓝本故事一样,“来时三十六,去时十八双”,一百单八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集体结束英雄般的传奇故事。
如此来说,梁山岂不是没有“晁宋之争”了吗?难道晁盖、宋江都是投降派吗?且让我们沿着施耐庵前七十回的故事,对题主的这个疑问一探究竟吧。
晁盖宋江目标一致,都主张“替天行道”《水浒传》“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这回书中,写了梁山第一次招纳朝廷降将的故事,也第一次亮明了梁山“替天行道”的主张。
却说扈三娘活捉了呼延灼的副将彭玘,押解到宋江的营帐。宋江见了彭玘,立即为他松绑,一番话劝降了第一位朝廷将官。当时,宋江是这样下的说辞:
某等众人,无处容身,暂占水泊,权时避难,造恶甚多。今者朝廷差遣将军前来收捕,本合延颈就缚。但恐不能存命,因此负罪交锋,误犯虎威,敢乞恕罪。
宋江的这番话,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劝降彭玘,并不全是真心话。此时,宋江带着梁山好汉打下了朝廷堡寨祝家庄,攻破了高唐州,斩杀了高廉,已经造了朝廷的反,此番又抵抗“天兵”,岂可一而再、再而三的“负罪”交锋?此后,宋江继续与朝廷为敌,仗越打越大,恶越造越多,竟然斩杀了当朝国舅慕容彦达。
宋江顺利的劝降了彭玘,便把他送到了梁山大寨,交给了晁盖。
彭玘被擒,朝廷又派来了凌振,轰炮轰梁山。晁天王亲自设计,活捉了轰天雷。这回,宋江只是给凌振松绑,却一句话都不讲,拉着他的手直接去见晁盖。
施耐庵这一处写得十分奇妙,可谓是对“宋江架空晁盖”的无声回击。宋江劝降了彭玘,是梁山第一次收降朝廷将官,晁盖是否答应,宋江心中没底。所以,捉了凌振,宋江便带着他一起去见晁寨主,看看天王是如何对待朝廷将官的。
到了大寨,晁盖带着彭玘前来见凌振。彭玘一见凌振,劝说道:“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暂居水泊,专等朝廷招安。我等到此,只得从命”。
彭玘说得十分明白,晁盖、宋江都是主张“替天行道”,也都是希望招安的。作为朝廷将官,服从的就是“替天行道”,等候朝廷招安。
晁盖、宋江主张一致,目标一致。因而,无论晁盖死与不死,梁山的结局肯定也是一样的。
但是,彭玘刚到梁山,并不一定了解梁山的情况,更不可能对晁宋二头领有很深的了解。所以,彭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晁宋二头领确实都主张“替天行道”,但却并不一定都赞同招安。
晁盖不愿意上梁山,更不愿意造反“大破连环马”的故事中,还招降了金枪手徐宁。徐宁被骗上梁山,众人用解药将他灌醒,宋江立即执杯向前,对徐宁说:
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
有晁盖的话垫底,宋江这回便敢提“替天行道”与招安了。收服呼延灼时,宋江又以招安诱降。但是,自晁盖死后,宋江再也没有提“招安”这两个字了。从文本故事看,梁山大作招安文章正是晁盖做寨主的时期,宋江接任了寨主,书中便再也没有提到这两个字了。由此可见,梁山主张招安的人是晁盖,宋江虽然不赞同,但却支持晁天王。
说晁盖要招安,并非只是因为他借彭玘之口,首先在梁山说出了“招安”。原本,晁盖就不愿意上梁山,上了梁山也不愿意造反。
很多读者说,晁盖没有远见,在梁山上不作为。其实,这是误解了托塔天王。自从准备打劫生辰纲不义之财起,晁盖就不愿意造反,而仅是“替天行道”。“替天行道”的本义就是老子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天之道”。劫了生辰纲,晁盖是要为兄弟们谋一套富贵,就是行“天之道”。没想到,晁盖这一想法被吴用利用了。
回看“智取生辰纲”的全过程,几乎都是吴用在操控。联络石碣村阮氏兄弟策划上梁山是吴用背着晁盖干的“好事”,说好的上黄泥冈前先去白胜家,结果却让晁盖暴露在安乐村酒店,也是吴用临时变卦。等到官军快要到东溪村捉人了,吴用才告诉蒙在鼓里的晁盖:大家往梁山跑路吧。没了退路,晁盖不按吴用设计的路线上梁山又能如何呢?
吴用鼓捣林冲杀了王伦,晁盖做了寨主,但也是名义上的带头大哥,梁山事务都在吴用手中。打黄安,一介书生吴学究亲临前线,晁盖也像后来那样,出征帅印都让副寨主挂了。是不是吴用、宋江坑晁盖,架空晁盖呢?绝对不是。因为,晁盖、吴用原本就不是一路人,吴用是道家“妖魔”中的天机星,晁盖却是佛教中的护法天王——毗沙门天王。而劫取生辰纲明明是道家“妖魔”的七星聚义,生辰纲也非常明确的是要“献给”道家大护法王灵官的。
书中说,蔡京的生辰是六月十五,这是施耐庵故意“造假”的。蔡京出生于1047年2月14日,怎么推也推不到阴历六月十五。《水浒传》中蔡京的生日既不是历史的记载,也不是《大宋宣和遗事》的说法,而是施耐庵的虚构,虚构的原因便是这一天是王灵官的诞辰,生辰纲原本就是道家的礼物。所以,道家的天机星得了这笔财富并没有全部分掉,而是带上了梁山,做了梁山大聚义的启动资金。
晁盖做了寨主,却不允许山寨杀人,拦路抢劫也不准伤害人的性命。晁盖说:“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做强盗岂能“善取”财物?分明是不打算做强盗才会这样想、这样说。所以,当晁盖得知刘唐他们抢劫了财帛却没有杀人时,晁盖大喜道:“我等自今以后,不可伤害于人”。
造反是要跟官府打仗的,难道不能伤害于人?这还造什么反?犯下重罪,暂时上山落草避难,然后等待朝廷招安,武松也是这么想的,因为武松也是佛家弟子。所以,梁山上“专等招安”的人必定是晁盖无疑。
晁盖要招安,宋江要造反梁山是道家“妖魔”大聚义的山寨,《水浒传》开篇故事就预告了这伙从龙虎山放出来的“妖魔”有一个特殊使命:
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神蛟。
遗憾的是,晁盖是佛教的托塔天王,这个使命与他无关。可不是嘛,佛教的护法天王当然是“善取财物”,当然是“不可伤害于人”了。
宋江是“妖魔”中的天魁星,天生就是来搅扰皇帝的。因而,宋江一上梁山拉上队伍去打朝廷的堡寨祝家庄。然后,干掉高俅的堂弟,斩杀宋徽宗的舅子,赚皇帝御用金铃吊挂杀死贺太守。凌州、大名府、东平府、东昌府全部拿下,呼延灼、关胜均遭团灭。宋江如此与官府作对,与朝廷作对,与宋徽宗作对,难道还不是造反吗?这样干,肯定是不打算招安的。
历史真实也是如此,宣和三年二月,宋徽宗下诏命张叔夜招降宋江。宋江不愿意接受招降,张叔夜便募集死士,在海州伏击了宋江。假如宋江接受了招安,张叔夜岂敢奉旨不尊,要显显本事打一仗才遵旨而行?因而,宋江因为副寨主被擒,不得已便像朱武救陈达那样,向张叔夜投降,然后才被招安的。
施耐庵写《水浒传》绝对忠于历史,不会像续书那样胡编乱造。宋江在《水浒传》中绝非投降派,也不会主动祈求宋徽宗招安。那么,为何在梁山大聚义时,宋江为何说了这样一番话呢?
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假如细读《水浒传》者,一定还记得江州劫法场后,梁山好汉及江州、揭阳好汉在白龙庙聚义的情节,这个情节就是宋江在大聚义时说那番话的伏笔与铺垫。
《水浒传》中写到了“二龙”,非常明确,指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宋钦宗在历史上是得到好评的,脱脱在《宋史·钦宗本纪》中有“赞”云:
帝在东宫,不见失德。及其践阼,声技音乐一无所好。靖康初政,能正王黼、朱勔等罪而窜殛之,故金人闻帝内禅,将有卷甲北旆之意矣。
金兵南下,宋徽宗甩锅,连夜把帝王传给了儿子赵桓(宋钦宗)。而金人听说赵桓做了皇帝,便打算卷铺盖回家了。但是,脱脱又说,由于北宋“乱势已成,不可救药”。因而,尽管宋钦宗奋力抗金,还打算效仿祖宗御驾亲征,但终究没能挽回王朝覆灭的命运,真的替父亲背了锅。
宋钦宗生于公元1100年,这一年干支庚辰,庚为金,是白色,辰肖龙,因而,白龙庙聚义是宋江及梁山好汉反宋徽宗、支持宋钦宗的大伏笔,梁山好汉将在国难当头之际,投入到抗金战斗之中。
这一说可信吗?且继续往下看施耐庵是怎么写的。
晁宋一体,殊途同归白龙庙小聚义,晁盖也是其中一员,这就意味着晁盖也有抗金的经历。晁盖在打曾头市的时候就已经死掉,这么讲岂不矛盾?然而,施耐庵就是这么写的。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这回书,写的就是晁盖打金兵,曾头市就是金国人在北宋境内的势力。施耐庵以穿越的笔法,升华了晁天王“替天行道”的主张,也交代了晁盖招安的目的与宋江一样,都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只是佛、道以不同方式实现这个目标而已。
挑起曾头市之战的是段景住,道具是照夜玉狮子。《水浒传》交代,这匹战马是金国王子的坐骑,而这个金国王子就是后来灭掉北宋的元凶之一。《三朝北盟会编》中,种师道、种师中都与这位金国王子交过战,种师中还在榆次杀熊岭战死。
在种师中手下,有一位先锋敢死队队长,“招安巨寇”杨志。以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这两个《水浒传》人物来看,此杨志当是彼杨志,梁山上八骠骑兼先锋使青面兽杨志的历史原型,就是“招安巨寇杨志”。
晁盖攻打曾头市,以失败告终,自己也搭上了性命。但是,《水浒传》的主题却因此升华,梁山好汉由“替天行道”而“保境安民”。
《水浒传》开篇故事中就写到,“天下太平”便是替天行道,金兵南侵,天下无太平可言。因而,梁山大聚义时,“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就成了梁山的终极目标。
按照“白龙庙英雄小聚义”这条伏线,梁山好汉在招安后,最终“尽忠报国,死而后已。”但是,这是要到了宋钦宗时期才会发生的故事。
晁盖先打曾头市,此时,这里还是一个金国人私人把控的集镇,他们的老子叫“曾长者”。宋江再次发兵,“曾长者”变成了“曾长官”,做了官便有了大名叫曾弄,曾头市就变成了金国人的官方势力了。所以,青州、凌州便成了金国人的盟友。宋江荡平曾头市,活捉照夜玉狮子,肯定预写的是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梁山好汉抗金时,宋徽宗已经是太上皇了。
《水浒传》中寄托着作者的宗教思想——佛道合一。书中有很多佛道的符码,讲的都是施耐庵的宗教思想。比如,上文所讲到的生辰纲是“王灵官”的寿礼,而道家“妖魔”刘唐却要去找佛家的护法天王——佛道联手做了生辰纲大案。
晁、宋二头领都“替天行道”,虽然一个要招安,一个要造反,但都是“保境安民”的英雄好汉,最终佛道合一,殊途同归。
由此可见,不论晁盖死不死,梁山好汉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如果晁盖不死的话,梁山会有什么结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晁盖如果不死,梁山就会重复方腊的覆辙,最终被剿灭。
晁盖这个人和宋江相比,是个真正的大哥,非常讲义气的。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晁盖抢劫生辰纲。
当时一伙人来找晁盖,去抢劫十万贯的生辰纲。
大家看看,刘唐、公孙胜、吴用、白胜、阮氏三雄都是穷人,有的还是流浪汉,想要翻身只能犯罪。
但晁盖不同。晁盖是地主,自己还是颇有些财富的。
晁盖救了刘唐以后,行贿给雷横就有10两银子。
10两银子相当不少了,阮氏三雄和吴用大酒大肉狂吃一顿宴席,也花费不到1两银子。
那么,晁盖为什么伙同这些人去抢劫?
自然也是为钱,但更多还是讲义气。
江湖好汉都来找你出面挑头,晁盖不愿意缩回去。
自然,生辰纲是送给蔡京的,蔡京又是当朝第一高官,仅次于皇上,这是有极大危险的。
晁盖为了讲义气,也不管不顾了。
再次,我们分析一下晁盖对于宋江的态度。
现在看来,宋江本来就是晁盖一伙的官府卧底,专门负责通风报信。
发现晁盖被通缉后,宋江为了自保,第一时间来统治晁盖他们跑路。
晁盖对宋江非常感激,除了送给大量黄金以外,还几次舍命相救。
比如宋江在江州写反诗被抓要处斩,晁盖冒着极大的危险来劫法场!
要知道,江州是在江西,而梁山是在山东。
梁山这群人都是通缉犯,不要说劫法场,就算从山东走到江西,一路上也是极为危险的。
而且江州也就是九江是个重镇,兵马众多,最起码有数千人。
晁盖他们来的只有17个头领,100多个喽啰,这简直是以卵击石。
就算这样,晁盖为了讲义气救宋江,也是义无反顾。
要知道,这同宋江后来救柴进、卢俊义不同。
无论救柴进还是卢俊义,宋江都是带着大批人马去攻打两地,说白了危险性较小。打得赢就救,打不赢就走,至少宋江自己没危险。
那里像晁盖这样,亲自深入虎穴去救人。
另外,晁盖还不念旧恶。
大家都知道,晁盖一伙之所以被人抓捕,重要原因是同伙白胜被捕以后招供。
按照江湖规矩来说,白胜虽然迫于酷刑,毕竟也是出卖兄弟,是江湖大忌讳。
然而,晁盖自己脱险以后,却不念旧恶,还是花费巨资行贿将白胜救出。
可见,晁盖非常讲义气,也非常照顾兄弟,即便兄弟曾经做了叛徒。
还有,晁盖还是比较善良的。
晁盖总体上没有滥杀过无辜!
杀死官兵,因为他们是敌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杀死王伦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天下之大无处可去。
而晁盖上台以后,就强调“劫富济贫”,不得滥杀老百姓。
晁盖在台上时,梁山没有滥杀的行为。
以往梁山王伦时代,都是随便杀人然后抢劫。甚至林冲要入伙,也得杀一个无辜老百姓纳投名状才行。
晁盖改变了一切。
梁山初次抵抗官军围剿胜利后不久,小喽罗来报:“朱头领探听得一起客商,有数十人结联一处,今晚必从旱路经过,特来报知。”晁盖特意分付道:“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抢得了二十余辆车子金银财帛及四五十匹驴骡头口后,晁盖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曾杀人么?”小喽罗答道:"那许多客人见我们来得头势猛了,都撇下车子、头口、行李,逃命去了,并不曾伤害他一个。"晁盖见说大喜,立下规矩:“我等自今以后,不可伤害于人。”
相反,宋江上台以后多次搞过大屠杀。
比如为了收复霹雳火秦明,宋江指挥人把青州城外许多人家杀光,房屋烧成废墟。
宋江打破大名府以后,故意让小喽啰屠杀。连内应蔡庆兄弟,家里也要有专门的小喽啰保护,才躲过一劫。最终大名府老百姓被杀者五千余人,中伤者不计其数!
就对待老百姓的态度上,晁盖比宋江好几百倍。
总体来说,晁盖是个很讲仁义的老大,对部下非常爱护。
晁盖这样一个人,是绝对不可能像宋江一样靠出卖部下来招安立功,完成自己曲线做官的美梦的。
同时,以晁盖的个性,也不可能随便和高俅、蔡京这伙奸人合作。
那么,晁盖绝对不可能主动接受招安,恐怕就要像方腊一样割据一方,最终和朝廷拼个你死我活才行。
如果晁盖不死的话,梁山会有什么结局?
如果晁盖不死,梁山的局面会很复杂,我认为梁山好汉的结局可能存在几个方面的可能性:
其一,占山为王,与朝廷长期对抗。晁盖带领兄弟们不断充实实力,宋江势力也甘愿接受领导。梁山好汉团结一心,不断巩固“国防”,抵御政府的一次次的打击。这个过程可能是长期的,并且也是非常艰苦的。在长期的抵抗战争中,不可能避免流血牺牲,部分好汉为保卫梁山可能会献出生命,部分好汉可能会长期坚持战斗。比较好的结果是梁山会延续若干年,但在政府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下,最终可能会走向灭忘。
其二,晁盖让位宋江,最后还是走向招安的道路。鉴于宋江的个人影响力和晁盖的感恩之心,可能会出现晁盖最后让位给宋江。由于宋江的“忠君”的信念,最终还是会带领梁山好汉们接受朝廷的招安,最后为朝廷出力。
其三,宋江夺权,内部分裂。在晁盖不想放权,而宋江想“上位”的情况下,梁山内部会出现夺权斗争。其结果,如果两帮势均力敌的话,内部将出现严重的内耗,实力将受到极大的削弱,朝廷如此时乘虚而入,梁山可能短时间内将走向灭亡;如果宋江势力战胜晁盖势力,夺得领导权的话,宋江最后肯定还是要带领好汉们归顺朝廷,晁盖势力可能会被灭亡或者逃离;如果晁盖势力有幸战胜宋江势力的话,宋江势力可能会被灭亡或者脱离梁山投靠朝廷,但梁山实力将大大减弱,最终可能与朝廷的对抗中逐步走向灭亡。
如果晁盖不死的话,梁山会有什么结局?
晁盖不死,恐被逼下梁山,山寨也将内乱。
为什么这么说呢?自宋江上山后,梁山大小战事、内务安排、人才引进,都要过把手,甚至直接定夺。晁天王俨然一尊空心泥塑,虽高居首座,却无立鼎之言、寸尺之功,甚至没几个心腹之人。虽然他心怀赤诚,对宋江也情深意笃、不疑有它,但他毕竟是老大,也是心高之人,被如此架空,怎能始终淡定如初?
况且宋江和晁盖存在价值观上的根本冲突,只是宋江把自己的想法隐藏很深,时机未到,绝不表露。但他对山寨领导权的蚕食,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更有吴用这般实力派膀臂助力,宋、晁矛盾浮出水面是必然的事。
在矛盾公开化之前,二人在诸多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差别。
一是处世哲学不同。相较于宋江,晁盖私心要少得多。表面看,二人都以“忠义”著称,但从具体行事来看,分明有根本不同。晁盖的“忠义”,是对山寨之忠、对兄弟之义,是不讲条件的。梁山恩人柴进有难,晁盖要营救;素昧平生的刘唐,晁盖也要搭救;出卖过自己的白胜,晁盖还是要托人救出。宋江就不一样了,他的“忠义”,首先是忠君,“义”始终排在第二位,是要为“忠”服务的。宋江临死也要拽上李逵,不是因为兄弟情深,而是怕自己死后无人管束的李逵再次造反,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名。
二是政治理想不同。 这是最有可能激发矛盾的差别。对皇帝老儿,晁盖从不放在眼里。事实上,他生前就对宋江有意招安有所察觉,在这个问题上从来就没有妥协过。宋江则从始至终也没有放弃他的忠君思想。晁盖死后,宋江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就是一次心迹流露。临死前,他再次向李逵表白了这般心迹:“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三是为人性格不同。 晁盖心胸豁达,有无争之心,反而有事事成人之美;宋江则心机深沉,步步为营,只为独占鳌头,成就个人理想。晁盖重感情,待人简单诚恳,反而使麾下弟兄有轻慢之意;宋江重功利,即便对隔心之人也隐而不发、曲意拉拢,驭人之术非晁盖可比。
四是群众基础不同。因疏于政治、不擅驭人,偌大梁山上,与晁盖亲厚者只有七星聚义时的寥寥数人,还得把倒向宋江的吴用排除出去。宋江不同,多年处心积虑的经营,使他有庞大的粉丝团。就连区区一个盗马贼段景住,上得梁山居然也说江湖只闻及时雨大名。双方力量对比,高下立判。那么,双方发生政治分歧时谁来给晁天王提供道德支援?利益相争时谁又能挺身而出,维护大头领的尊严?事实上,每有新头领入伙需要排座次,宋江必先于晁盖发声,压得晁盖默默无声,也半明半暗地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如此公然分庭抗礼,梁山焉能铁板一块?
那么。裂痕之下,梁山还能一团和气吗?恐怕不能,只因宋江投靠朝廷之意从不稍减,而晁盖对此又绝不可能妥协。既然在山寨生存的根本理念上歧见不可能调和,就只能讲实力了。
当然,公然翻脸是不会的,毕竟都是把“忠义”当脸面的人,情感的因素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可能:力薄者远避。对晁盖来说,二龙山、桃花山都是不错的选择。虽然离大本营有点远,但正好眼不见心不烦,还能美其名曰为梁山圈地、壮大势力。宋江自不免要伤感一下:哥哥在外,务要事事小心。倘有朝廷相衅,速差人快马告知,弟当倾全寨之力来救。
至于救不救得了,朋友们自行判断吧。
如果晁盖不死的话,梁山会有什么结局?
历朝历代占山为王终不会长远,如晁盖不死如不发展义军走出梁山,建立根据地对抗朝庭,最终胜利建朝立代。最终也会被历史淘汰。
如果晁盖不死的话,梁山会有什么结局?
晁盖如果不死,聚义厅就不会改成忠义堂,宋江就不能上位做老大,一百单八将,变成一百单九将。
起义军相对独立,后面就不会招安,八百里水泊梁山更加辉煌,说不定会大有作为,推翻腐朽的北宋天下,另一番新景象,开创新纪元。金兵不能南侵,徽钦二帝不会蒙难,开封城不会破坏,华夏子民不受污辱,颜面扫地,不堪回首。
更没有、征方惜损兵折将,自相残杀,饮鸩自绝。历史不能重演,往事不堪回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