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谁是做局的?他的逻辑是什么?

《水浒传》本身就是个大局,而且是一个大迷局,即便是《红楼梦》恐怕也难以与之比拟。

施耐庵就是个做局的,一部《水浒传》隐藏了五代末期至大明永乐初年四百余年历史,这个谜局经历了五百余年仍然无法破解。施耐庵到底是谁,生活在什么时候,《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七十回之后历史好汉还有哪些真故事……都是难以解开的迷局。

本题题主所问,《水浒传》里谁是做局的,虽然没有涉及到上述这些问题,但离开这些问题,也就很难深入文本,讲清楚书中做局人的逻辑是什么。《水浒传》里做局的人很多,施耐庵以无数个小迷局构成了一个大迷局。迷局太多,也不可能逐一列举,以下讲几个文本故事,解读一番做局之人是谁,他的逻辑又是什么。

误走妖魔是张天师做的局 目的是要祸乱宋徽宗

《水浒传》“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个回目明确写道,洪太尉是误走妖魔。文本故事中,确实也是如此,洪太尉是在张天师以及上清宫道众的引诱下,放走了妖魔。

且说洪太尉奉旨宣请嗣汉张天师前往汴京城祈禳瘟疫,在上清宫住了一晚,第二天便去上龙虎山去请张天师。走不多远,就遇到了一只白额锦毛虎和一条雪花大蛇。虽然受了些惊吓,但洪太尉并没有退缩,继续提着香炉,怀揣御旨往山上走。

一见未能吓跑洪太尉,张天师便亲自出“牛”,先以未卜先知之术取得了洪太尉的信任,然后告知张天师早就知道徽宗宣请,已经驾鹤去了汴京。在洪太尉眼中,张天师就是个小牧童,一个牧童都能“先知”自己的身份来历,张天师就别提有多厉害了。如此,便基本打消了洪太尉继续上山的念头。张天师又告诉他龙虎山上毒虫猛兽,小心伤了性命。洪太尉已经见识过了猛兽毒虫,自然对张天师的话深信不疑,于是,又回到了上清宫。

张天师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不让洪太尉上龙虎山,而是要让他回到上清宫,让道众引去放走妖魔。果然,在上清宫道众的引导下,洪太尉打开了伏魔大殿,撬翻了大石碣,挖开了镇锁妖魔的地窖,将一百零八个妖魔放了出来。

施耐庵的故事讲得非常清楚,张天师假洪太尉之手,放出了妖魔,这个局是张天师做的。张天师做局的逻辑,或者讲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局呢?从《水浒传》的故事来看,张天师做局的目的,原来是要祸乱宋徽宗。明明是宋仁宗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的故事,为何又扯到宋徽宗时期去了呢?

《水浒传》中的张天师道号虚靖先生,查阅《宋史》以及《张天师世家》可知,放走妖魔的虚靖先生是宋徽宗朝的张天师,而不是宋仁宗时期的虚白先生。龙虎山上清宫原本叫真仙观,宋真宗敕改为上清观,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时拨款重建。政和三年(1113年)升格为上清正一宫,即“上清宫”。也就是说,龙虎山的上清宫是宋徽宗投资兴建的。这些信息,一致性的指向了宋徽宗。

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的白额锦毛虎与雪花大蛇,对应着宋徽宗宣和年间的梁山好汉,明面上是陈达与杨春,隐处则有暗喻燕顺与另外一个生肖属蛇的神秘人物。

各种信息都显示,张天师所布的这个局,是为了在宋徽宗时代梁山好汉的故事做铺垫。同时,也暗示宋仁宗嘉佑三年逃出的妖魔,将在六十二年后在梁山聚义,向宋徽宗发难。这是《水浒传》文本大架构,要说做局之人,其实并不是张天师,而是施耐庵。

吴用做局智取生辰纲 目的是要逼晁盖上梁山

《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一度被误读,说成是起义造反的经典之作,体现了晁盖、吴用等人的智慧。后来,读出了这段故事中吴用的“智取”破绽百出,轻易的被何清破了案。于是,又将矛头对准吴用,说他就是“无用”。其实,智取生辰纲恰恰写的是吴用多智,吴学究设了一个局,这个局瞒过了晁盖,更瞒过了很多读者。

晁盖在得知生辰纲的情报后,立即与吴用商议计较。晁盖认为,他做了一个七星聚义梦,预示着这件事情有上天保佑不会出事。吴用听了晁盖的情况介绍后,立即启动自己的计划,要借生辰纲这件事,实现自己上梁山造反的目的。

上文讲到,张天师布局误走妖魔是要祸乱宋徽宗,吴用就是洪太尉放出来的一个“妖魔”,晁盖则不是。因而,吴用造反是《水浒传》大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或者说是一个小局。所以,吴用瞒着晁盖,在石碣村详细调查梁山情况,说服阮氏兄弟劫取生辰纲上梁山。

三阮、公孙胜加盟后,加上晁盖、吴用、刘唐总共七人,晁盖认为,这就是七星聚义了。其实不然,劫取生辰纲的总共有八人,真正的北斗七星不包括晁盖。晁盖庄上只有六人是北斗七星群中的天罡地煞,另外一人正是被晁盖、吴用错误判断为北斗七星斗柄上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白日鼠白胜。

张天师放走的是道家北斗七星群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晁盖是佛教四大护法之一的托塔天王,当然不在七星聚义之列,他才是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

按照晁盖的计划,白胜在安乐村做接应,大家先隐藏在白胜家,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上黄泥冈作案。假如按照晁盖的计谋,何清就无法见到晁盖,也不可能给他哥哥何涛提供破案线索。生辰纲案子破不了,晁盖就不会上梁山。吴用做局,让晁盖在安乐村酒店暴露,破绽百出的“智取”完成了梁山聚义的第一步。从此,张天师放出了的妖魔占据水泊梁山,掀开了反宋徽宗王朝的大幕。

九天玄女设局招安 试图破解张天师所设之局

有设局之人,自然会招来破局的高手。虚靖先生从宋徽宗朝穿越过去,放走妖魔祸乱宋徽宗王朝。但是,六十二年之后,当妖魔开始在梁山聚义,九天玄女便前来破局,试图招降这群妖魔。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其实是照应“洪太尉误走妖魔”故事的,九天玄女设局,要招降宋江,使之“替天行道,辅国安民”。

书中写道,宋江进了玄女殿,被青衣女使引进了龙墀。所谓“龙墀”,指的就是皇帝。加上殿中龙凤砖阶,站台(月台)、宋江称臣等信息,施耐庵写的是宋江进了皇宫,见到的是宋徽宗。

九天玄女见宋星主到来后,先赏赐了三杯仙酒、三枚仙枣、三卷天书,天书长五寸阔三寸厚三寸,这一串数字组合起来,就是“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张天师做下的大局,在这回书中得到照应,可谓局中之局。这个局中局讲的是九天玄女收买笼络宋江,“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这句话的本质就是要宋江投降招安,为朝廷效力。那么,宋江上梁山后,是不是执行了九天玄女的“法旨”呢?没有。

九天玄女授天书,下“天言”,然后派两个青衣女使把宋江送出玄女殿。当宋江一行三人来到一座石桥上时,青衣女使指着桥下让宋星主看“二龙相戏”。宋江往下一看,果然见到了“二龙戏水”。从“二龙相戏”到“二龙戏水”,讲的是北宋王朝亡国前后的两段历史。

二龙相戏,指的是宋徽宗在金国大兵压境之时,匆忙将帝位传给了宋钦宗。但是,宋徽宗却又不甘失去帝权,便于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在童贯、蔡翛的策划下到镇江复辟。宋钦宗粉碎了这场复辟阴谋,但却未能挽救北宋亡国的命运,不到一年时间,金国围攻汴京城,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国人拘禁押往五国城坐井观天(二龙戏水)。

据《张天师世家》说,虚靖先生曾经对宋徽宗预言,北宋将有“赤马红羊”之祸。这则预言讲的就是靖康元年(干支丙午)、靖康二年(干支丁未)的王朝变故,施耐庵的故事恰好与之対榫。这也是施耐庵所布之局,从张天师到九天玄女,这盘大棋隐藏了《水浒传》的密码——这部书就是一部北宋亡国史。

那么,这段历史与梁山聚义,尤其与宋江有什么关系呢?宋江是否按照九天玄女的“法旨”,坚定的走招安之路呢?答案是:没有!

宋江违背九天玄女法旨 坚决造反试图破局

此处,举两个事实来证明宋江并没有按照九天玄女的旨意走投降招安之路,而是破掉了玄女之局,坚决的造了宋徽宗的反——这符合张天师放走妖魔的逻辑。宋江率领梁山好汉以造反的方式聚义,以聚义来升级造反,演绎了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

首先是宋江对待天书的态度。三打祝家庄时,宋江起初急于进攻,被盘陀路绕得晕头转向。好不容易到了祝家庄前,却不见对手一兵一卒,宋江情知中计。进退两难之际,宋江背诵天书,希望九天玄女以天机相助。然而,天书只有“临敌休急躁”几个字。这算什么天书呢?

第二次使用天书,是在攻打高唐州遇到高廉的道术。宋江败阵之后毫无办法,吴用说是否可用“回风返火法”破解高廉的妖术。经吴用提醒,宋江“打开天书看时,第三卷上有回风返火破阵之法。”宋江大喜,第二天按照天书的咒语与高廉斗法,依然被高廉杀了个大败。

九天玄女在传授天书的时候叮嘱宋江,一定要善观熟视,而且要与天机星吴用同观。从高唐州之战可以看出,吴用根本就没有同观天书,宋江则由马上背诵到临时翻看——天书早已被宋江、吴用当做了废纸,从此,九天玄女的三卷天书再也没有在书中出现了。

宋江绝不会向宋徽宗投降,主动的去祈求招安。从梁山攻打州郡的战事来看,可谓步步升级,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宋徽宗。打高唐州,为的是给柴进讨个说法。柴进是周世宗之后,本应姓“郭”,但赵宋王朝为了把自己说成是后周合法继承人,让郭荣改回了原姓。这件事情,绿野老道有专门文章解读,此处搁下不表。

打青州,则更是明显的直接挑战宋徽宗。青州知府慕容彦达的妹妹是宋徽宗的贵妃,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宋江果断带兵与三山聚义攻打青州,然后打死了国舅。这难道不是反皇帝的大动作吗?宋江怎么会成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投降派呢?

梁山与官兵作战都是宋江带队,这也成了架空晁盖的罪名。其实,最先在梁山上提出招安的不是宋江,而正是被我们认为最不愿意招安的托塔天王晁盖。上文讲到晁盖是在吴用的设计下上梁山的,而且,晁盖也不是张天师放出了的“妖魔”,晁盖想招安一点都不奇怪。

晁盖提招安的情节在“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这回书中,列位看官不妨仔细对比一下宋江劝彭玘投降,以及彭玘劝凌振投降两段劝降故事,看看到底是谁在梁山上最先提出招安的。晁盖死后,宋江竟然没有提过一次“招安”,只是在梁山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替天行道”不能与投降招安划等号,而且,宋江改变了九天玄女“替天行道,辅国安民”的“法旨”,梁山“替天行道”的目的是为了“保境安民”。

梁山好汉最终确实投降招安了,但并非宋江一心想招安,而是被逼无奈的投降。梁山战败投降而后被招安,先后参加了征方腊、攻幽州、抗金兵的战斗,确实是去“保境安民”了。据相关史料显示,梁山还有第二次造反——这段历史在《水浒传》前七十回书中也有伏线,限于篇幅和主题,按下不表。

从张天师设局,到九天玄女破局,再到宋江破解九天玄女之局,宋江在梁山上破解晁天王之局……《水浒传》里大局套小局,环环相扣,逻辑严谨,讲的就是北宋灭亡的历史。

然而,续书《征四寇》却打破了这个严谨的布局,把《水浒传》导向了施耐庵的反面。

《水浒传》里谁是做局的?他的逻辑是什么?

作者是[呲牙]

《水浒传》里谁是做局的?他的逻辑是什么?

《水浒传》里做局

这种流行于市井社会的“局”,《水浒》里有好些,最著名的就是“智取生辰纲”那一节,注意,作者和许多读者都认为是“智取”,隐含着对其“做局”艺术的欣赏。

八人集团智取生辰纲前,作者不惜笔墨铺垫了杨志的清醒与警觉。他清清楚楚知道世上不太平,路上打劫的人太多,便从梁中书那里申请了对押送队伍的绝对指挥权;一路督促军健早起程早注店,尽量不给劫匪下手的机会。

可尽管他千般防范,不怕贼抢就怕贼惦记,黄泥冈上他终于着了道。黄泥冈上晁盖、吴用七人和白胜合演的那场戏剧,真的可以入选中国古代十大骗局这样的排行榜。这个局场面浩大、安排巧妙演出逼真。不但骗了牛皮烘烘的谢都管以及那些偷懒的军健,且骗过了职业军官杨志这类高手。

七个人化装成贩卖枣子的商户,看到杨志一行前来假装自己十分害怕劫匪,使杨志等人的警觉放下一分,对其贩卖枣子的身份有些相信。当白胜装成卖水酒的小商贩走过冈上时,杨志极力阻挡众军健买酒,害怕酒里有蒙汗药。七个“贩枣客”要买酒,白胜还欲擒故纵,表示自己被诬为下蒙汗药的,伤了自尊。最后好说歹说把酒卖给“贩枣客”,一桶喝完,都很正常。刘唐假装要占小便宜,——这是小买卖人的通病,符合他这一角色,强行在另外一桶用瓢舀了一瓢酒喝了,被白胜追赶。吴用拿出已经放了蒙汗药的瓢,准备再占小便宜,舀了一碗被白胜夺过去,倒回桶里。——蒙汗药就在眼花缭乱中入了酒桶。“局”这时达到了高潮,杨志的警惕性一点点减少到最低。杨志想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怪不了杨志。

 这样的“局”不仅在市井间层出不穷,在《水浒》中的官府里照样不少。堂堂的殿帅府太尉要陷害林冲,也是做了这样一个“局”,先让人化装成落魄英雄将宝刀贱卖给林冲,再让人来请林冲,说高太尉要看宝刀。精细不亚于杨志的林冲照样着了道,被诬为持刀进入军事重地白虎堂。张团练为了报武松夺回快活林之仇,买通张都监,先给武松小恩小惠,笼络了武松,并向其委以重任,等武松毫无防备时,将金银器皿偷偷塞入武松的箱子里,然后诬武松做贼,将其打入死囚牢。

江湖人士做这种下三烂的“局”,尤可理解,可朝廷命官也用这种下三烂的伎俩,今人也许有些不解。其实这些居庙堂之高的人,品行又比草寇高多少。也许他们根本不认为这是“下三烂”的骗局,而是政治智慧呢。

 《水浒》中最常见的局就是孙二娘、李立那些开酒店的,用麻药将客人迷倒,然后谋财害命。梁山人劫法场、顾大嫂化装成送饭的妇人前后去营救解珍兄弟和史进,也都是一种“局”。

杨志、林冲、武松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行事谨慎,远非李逵这样的人能比,但都毫无例外地陷入设好的“局”。他们的聪明为什么一下子就短路了?是因为那个世道陷阱太多,骗局太多,花样翻新,以设“局”为业、为荣的人太多,正直的人防不胜防。

《水浒传》里谁是做局的?他的逻辑是什么?

最初是小旋风,作为梁山最初投资者,最初出于自身所谓“侠气和江湖气”。之后是晁盖和吴用,出于晁盖的“匪气”,以后是宋江和吴用,出于宋江的“吏气”,最后是被高俅和蔡京做局,梁山开始冒“傻气”

《水浒传》里谁是做局的?他的逻辑是什么?

首先阐明做局者必为大宋皇帝,宋江充其量只是一个做人做到极致的卓越的人。

“ 及时雨”宋公明在《水浒传》中“诏安”一直为读者诟病,遭人唾弃。一手好牌为何最终打的曲终人散?至水浒英雄几乎全灭收场不得善终?而今天我要为宋江平反,说说我个人见解。

宋江本为郓城小吏,就是我们现在的县委书记的秘书,为人豁达,仗义疏财,颇为百姓爱戴。自兄弟晁盖一伙劫生辰纲犯下滔天大罪,官府发兵捉拿归案。宋江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前程前去送信,化解晁盖一伙杀身之祸。从此首先获得信息:宋江并不是贪生怕死之徒,他把兄弟情谊看的比个人前途重要。而后怒杀家妻阎婆惜被逼走上梁山落草为寇。

时间推至晁盖死后宋江统领梁山势力,梁山势力达到顶峰。这时的宋江心理产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山众兄弟未来该何去何从?若干年之后众兄弟都年事已高,不能再打打杀杀,劫富济贫到那时梁山的未来在哪?

由此可见宋江是一个和具有极强责任感的人,而且能未雨绸缪具有极强的战略眼光。这就是为何战力最低而却能广识天下英雄,无不闻名而来投奔宋江,在其足下替其卖命。

可见”诏安“是梁山的唯一出路,土匪就是土匪,杀富济贫,替天行道也改变不了其本质,是土匪早晚会被”剿匪“。但是结局大家都已知晓,天不随人愿,千算万算也敌不过奸臣当道,梁山几乎团灭。

《水浒传》最大的赢家不是高俅,也不是蔡太师,而是大宋皇帝。梁山的结局也是大宋皇帝一手策划的,他明知宋江有诏安意图,顾下令梁山一伙替他剿灭内乱,相互内耗,大宋王朝坐享其成。不谓帝王哲学也!所有人在帝王眼里只不过是一颗棋子罢了。

《水浒传》里谁是做局的?他的逻辑是什么?

大局是大宋皇帝,小局是吴用宋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