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招安除了宋江最愿意还有哪些人愿意?
《水浒传》中,所有的梁山好汉全部愿意招安。所谓晁盖反对招安,林冲不愿意招安,武松、李逵、鲁智深在菊花之会上跳出来与宋江作对,都是脱离《水浒传》文本的无稽之谈。
以下,就从施耐庵的原著中来解读一番,看看梁山之上到底有没有人反对招安。
《水浒传》中何时提到招安的?“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这回书,便第一次提到了“招安”二字。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武松在十字坡扮了行者,前往二龙山入伙,途经孔家庄时,与宋江重逢。
宋江、武松的兄弟感情很深,在孔明孔亮家住了半个月后,宋江便要去清风寨找花荣。宋江十分不舍武松,便邀请他一同前往。武松也很感念押司哥哥的厚爱,但他却要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杨志。当时,武松对宋江说了这样一段很令人感到悲戚的话:
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亦且我又做了头陀,难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设疑,倘或有些决撒了,须连累了哥哥。
武松谢绝了宋江的好意,并非是不愿意追随而去,而是怕连累了宋江、花荣。因为,武松自知杀人太多,犯下了非常重的罪,即便是朝廷大赦,也不会得到宽宥。武松这番话说得很动情很在理,宋江非常理解。
然而,武松对宋江也是依依难舍,也非常希望能与宋江重聚。因而,武松继续说道:“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犯了遇赦不宥之罪,要想重逢,除非等待朝廷招安。武松说得很悲凉,希望得到老天保佑,等到朝廷招安之后赦免了重罪,才能再次寻找哥哥。
临别之际,武松送了宋江一程又一程,宋江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告诫武松道:
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这便是《水浒传》中第一次写到“招安”,竟然是由顶天立地的武松最先说出来的,武二郎能出尔反尔,反对招安吗?
晁盖、林冲愿意招安吗?还是以《水浒传》文本为依据,来看看脱离文本臆想出来的晁盖、林冲是否反对招安。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这回书中,梁山分作五队迎击朝廷官军的清剿,扈三娘擒获呼延灼副将天目将彭玘。
彭玘被解送到大寨,宋江喝退刀斧手,亲自劝降。彭玘答应入伙后,宋江便叫人把他送到了晁盖身边。施耐庵特地安排这个细节,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晁天王是绝对赞同且非常积极支持招安的。
呼延灼急切难以拿下梁山,便调来了轰天雷凌振,炮轰水泊。晁天王献计,李俊、张横、张顺、三阮等水军驾快船,穿过芦苇荡,掀翻了凌振架设的火炮,并将他活捉上山。
宋江先见到了凌振,便开始劝降,凌振闭口不答。到了梁山大寨,彭玘出面劝降道:
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从命。
彭玘的话说得十分明白,他是受了晁盖的指令,前来劝降的。每次劝降,都是宋江下说辞,几句话就搞定了。凌振这次入伙,宋江的劝降却没有成功。因为,施耐庵早就伏笔,让彭玘先到了晁盖身边,接受了“招安”教育。所以,必定是彭玘劝降成功,以证明晁天王对招安的态度。
凌振答应入伙后,晁天王非常兴奋,道“且教做筵席庆贺。”
故事转到下一回书:“吴用使时迁偷甲,汤隆赚徐宁上山”,这回书又有一次劝降。徐宁被诓到梁山,很多好汉前来劝降,当时的场景是:
宋江执杯向前陪告道:“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林冲也来把盏陪话道:“小弟亦到此间,多说兄长清德,休要推却。”……晁盖、吴用、公孙胜都来与徐宁陪话,安排筵席作庆。
从两次劝降来看,晁盖、林冲反对招安吗?梁山之上还有人不愿意招安吗?
晁盖“升天”后,林冲便积极的联络公孙胜、吴用,说服宋江做寨主。假如林冲是反对招安的,为何要如此积极的拥戴一个时时把招安挂在嘴边的人做寨主呢?
宋江不得已,做了临时寨主,《水浒传》中这样写道:“梁山泊水浒寨内,大小头领,自从宋公明为寨主,尽皆欢喜,拱听约束。”
不但没有人反对,反倒是全山寨欢天喜地,毕恭毕敬的听从宋江的号令。因为,梁山看到了前途和希望,招安大计必成。
菊花之会黑了宋江,黑了武松《水浒传》的原本故事只有七十一回,写到梁山好汉排座次时,就被腰斩掉了,现在的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都是后来作者续写的。续书完全颠覆了原著精神,把施耐庵反皇帝主题一笔抹杀,把施公笔下的最黑的宋徽宗洗白,咸鱼大翻身成了好皇帝。
洗白了宋徽宗,自然就不会放过造反的梁山好汉了。于是,宋江成了摇尾乞怜的投降派,武松等人则做了背信弃义之徒。此话怎讲?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好汉惊恶梦”这回书,详细的写了梁山好汉排座次前后的盛况。一百单八将完成大聚义,宋江便提议大家对天盟誓。众头领听了宋江的建议,也是“众皆大喜”,全部愿意盟誓。那么,梁山好汉的誓言又是什么呢?以下简要摘录几句,来看看到了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人反对招安的。
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着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
书中写道:“誓毕,众皆同声共愿,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
一百单八将所盟誓言,实质内容依然是“招安”,但却把招安的目的更加明确,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金圣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写到这里,便以一个恶梦结束了全书。容与堂等版本则没有“惊恶梦”这个情节,或许就此一刀将施耐庵的原著腰斩了。梁山好汉盟誓完毕,以下,就都是续书了。喜欢《水浒传》的朋友不妨细读一番这个接缝处的文字,完全与原著不在一个档次上,文笔、内容全都不对。
续书忽然反转,写道,一贯与官军作战的梁山好汉又回到了王伦时代,好汉们没有约束,三三两两的任意下山抢劫。抢得的财物除了交公外,便是随意分了。这是梁山好汉吗?
紧接着,续书便鼓捣出“菊花之会”,宋江做《满江红》词,让乐和演唱。当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武松忽然跳了出来,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也跟着踢翻了桌子,大叫“招安招安,招甚鸟安。”,鲁智深也站出来说话,反对招安。
这不是胡扯吗?第一个提出招安,又刚刚对天盟誓的武松,难道是这等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的小人?李逵、鲁智深也绝不会这样,他们也是参加盟誓的,难道都上了宋江的当?
不是梁山好汉上了宋江的当,而是读者被最反《水浒传》的续书给误导了。“菊花之会”这一节,我都怀疑不是容与堂或者其他版本原本就有的内容,对照前后文字和情节,简直一点都不协调。
民国学者唐圭璋编纂《全宋词》时,收录《水浒传》宋江的两首,一首是浔阳楼题写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另一首是留给李师师的《念奴娇·天南地北》。因而,我有理由怀疑,早期的《水浒传》到底有没有“菊花之会”这一节。
如此不与前七十回照应,完全弃人物、故事于不顾,这样的“续书”实在是太拙劣了。
宋江及梁山好汉为什么愿意招安施耐庵写《水浒传》完全依据历史,是以梁山好汉的故事为线索,隐藏着历史真实。那么,梁山好汉的最终结局就是招安了。施耐庵必须这样写,否则,就成神剧了。
但是,宋江的招安绝对不是续书写的那样,向施耐庵笔下饱受抨击的宋徽宗摇尾乞怜。梁山好汉大聚义之后,宋江率领他们四处出击,官兵莫敢撄其锋。杀到海州时,遭遇张叔夜伏击,副寨主被擒,为了救人,宋江便率全伙投降,然后,接受了朝廷招安。《水浒传》讲忠义,宋江被迫投降,难道不正是《水浒传》所体现的主题吗?
这件事情,在《宋史》中有多处记载,施耐庵不会罔顾历史,按照现在的思维,让宋江造反到底,甚至夺取北宋江山。至于《水浒传》中宋江后来的结局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从前面七十回书的伏笔看,恐怕还有可能又造了宋徽宗的反。这个伏笔,就是宋江浔阳楼题写的反诗。究竟是怎么回事,将另辟文章详述,此处按下不表。
不能违背历史真实,但是,施耐庵自始至终都在赞扬宋江及梁山好汉,绝对不会写武松这般小人。只要我们细读文本就能发现,宋江的招安绝对不是续书所写的招安。
九天玄女庙中,帮助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的九天玄女以又拉又打的手段,威胁、警告宋江“替天行道,辅国安民”。九天玄女的意图十分清楚,就是要让宋江替“天子”行道。但是,宋江听她的了吗?
宋江并没有按照九天玄女所言,对宋徽宗及朝廷俯首帖耳,梁山四处攻打州府,斩杀了宋徽宗的国舅青州知府慕容彦达,等于直接向皇帝老子宣战了。
不仅如此,宋江旗帜鲜明的竖起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旗,他的招安,是要“保境安民”,而不是九天玄女的“辅国安民”。
书中以九天玄女三卷天书为道具,暗写了宋江、吴用已经不再听从九天玄女的吆喝,而是转向“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九天玄女说,三卷天书只能与吴用同观。而且,要求他们熟记于心。文本显示,宋江在打祝家庄、高唐州时翻看过两次天书,根本没有任何效力。于是,便不再信这个神神道道的“天书”了。吴用简直一次都没看,吴学究才不信那一套。大名府晁盖显圣,告诉宋江,只有江南地灵星可以救命。宋江、吴用竟然不知道此人是谁,说明这两人根本就没有再查看天书了。
皇帝不是天,只是天子,《宋史·徽宗本纪》中就记载,道君皇帝自称上帝长子。宋江绝没有讲为上帝的长子行道。《水浒传》中的“道”,就是开篇讲的“太平无事”。这一点,金圣叹早就在评注中讲过,金先生说,《水浒传》这部书是以“天下太平”开篇,以“天下太平”终结。以当时的历史来看,这个“道”没有什么不对。
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武松提出了招安,宋江在劝说他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时,有一个后置条件,就是“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的好名。武松所去的二龙山,也有一位想要去边境杀敌立功的好汉,他就是青面兽杨志。汴京城卖刀杀牛二之前,杨志就表达过去边上立功,替祖宗争光的愿望。
历史记载,杨志的确参加过攻打辽国、抗击金兵等战斗,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任先锋敢死队队长。杨志兑现了诺言,武松也必然按照宋江的话,与杨志携手战斗。《水浒传》无废话,宋江对武松的话,一定是要在后面的故事中有照应的。
既然杨志是跟随两个种氏经略相公攻辽、抗金,原本就是这两人手下的鲁智深,一定也去边上挥舞禅杖,“保境安民”了。这就是《水浒传》为何在梁山故事的开头,写了两个神秘的经略相公的缘故。
曾头市是金国人的官方榷场,宋江攻打这个外来势力时,杨志打的是正北大寨,正好隐喻书中反复提到的“北地”,鲁智深、武松则攻打正东大寨。施耐庵的每一笔都需要细看,这样布阵也大有深意。
梁山发起总攻之后,曾头市土崩瓦解,副教师苏定仓皇而逃。鲁智深、武松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正北。此时,杨志在前面率兵堵截,苏定被一箭射死。这个情节,不正是二龙山头领在与金国人的战斗中会师了吗?
其他不多举例,梁山好汉最终参与抗金“保境安民”的伏笔,在前七十回书中还有多处。宋江帮助梁山好汉实现人生理想,难道武松会像一个小人那样,反对宋江招安吗?
施耐庵前七十回故事不仅被续书写丢了,而且来了个大反转。要说所有反《水浒传》的续书中哪一部最反施耐庵,恰恰就是《征四寇》。金圣叹将他腰斩,俞万春写《荡寇志》则“提明真相,破他伪言”。所以,梁山大聚义之后,有人反对宋江招安,纯属无稽之谈。
《水浒传》中招安除了宋江最愿意还有哪些人愿意?
一部《水浒》,围绕着招安问题,基本上形成两派。
一派是招安的拥护者。以宋江为首,自入水泊,争取朝廷招安即是其最大目标。正如他在江州酒后“反诗”中写的那样:“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为了早日实现理想,他招降纳叛,积聚实力,提高与朝廷谈判的筹码;为了招安,他两赢童贯,三败高俅,义释包括高太尉在内的朝廷将领,为的就让他的愿望上达天听,让皇帝知道;为了招安,他率柴进、燕青等通过重金结交名妓李师师,得与赵佶见面,暗通款曲。等等。真可谓苦心孤诣,舍得下本钱。追随宋江渴望招安的主要有这么几类人:一曰梁山早期骨干中的朝廷官吏。如林冲、花荣、杨志、孙立、朱仝、雷横、徐宁、李英等,由于不同遭遇被迫上梁山,想通过招安洗白自己的犯罪经历,回归当年生活轨迹,过上比从前更好的生活;二曰原朝廷降将。如关胜、呼延灼、董平、闻达、索超、张清等。这些人都是征讨梁山兵败被俘人员,是宋江“招安”大旗的感召下加入水泊,为的就是招安后免受战败的惩罚,并在仕途上得到更大发展;最后一种就是诸如柴进(前朝遗老)、卢俊义(河北名士、大地主)等出身上层社会的人士,落草对他们也是权宜之计,走封妻荫子之路才为正途。以上三类人构成招安派的基本阵容,声势浩大。
另一派是招安的反对者。如武松、李逵、李俊、张横、张顺、阮氏兄弟等等。这些人在上梁山前大都出身社会底层,深受来自各方面的压迫侵害,对朝廷及其官吏刻骨仇恨,毫无妥协之心。之所以后来"保留意见”,完全是基于“义”字,给大哥宋江面子,因此在整个招安过程中,这些人一直持反对态度,以至一度迟滞了招安进程。但是,同强大的招安派相比,反对派显得势单力孤,不但人数不成比例,级别也无以望其项背,因而难成主流,最后终于让宋公明引上了一条招安的不归路。
《水浒传》中招安除了宋江最愿意还有哪些人愿意?
朝廷降將。
《水浒传》中招安除了宋江最愿意还有哪些人愿意?
在《水浒传》中,招安一事成为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意向的分水岭,分为愿意接受招安和抵制招安两派。接受招安的人,除了宋江以外,还有朝廷降将派:如关胜、董平、张清、呼延灼、魏定国、索超、单廷硅、韩韬等,以及最后上山的卢俊义和燕青,他们本来就有着很好的前程,从没有做过杀人掠货,罪恶滔天的事情,如果通过这次招安能回归正途,这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好事,高俅征讨梁山时,不也一样被梁山俘虏过吗。
抵制诏安的代表人物有:武松、李逵、鲁智深、王英、陈达、朱武、史进、杨春、段景柱和阮氏三雄等。公孙胜早就看出宋江的野心,于是就下山云游四海去了,梁山最受排挤而又令人同情的是林冲,宋江不让扈三娘嫁给林冲便可见一斑,后来宋江又放走了害得他家破人亡、不死不休的高球,气得他当场吐血昏死过去,这样的林冲誓死也不会接受招安的。还有就是阴晴不定的杨志,他曾一心要去朝廷做官,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王伦第一次要留他在梁山时,他都没有答应,后来走投无路才上了二龙山,如果通过招安能效力朝廷,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杨志还是希望朝廷招安。
作为梁山首领宋江,他为何执着于诏安呢?因为招安相比于造反来说,是一个让大家的牺牲减少到最小的方法,在招安之后,大多数人还是能安身立命的,得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局。而宋江接受招安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封建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任何一个朝代,朝廷都会培养子民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观念和思想,而宋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高官厚禄、光宗耀祖的思想在宋江心里早已根深蒂固。所以说,招安的想法在宋江上梁山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大家知道,宋江上山后暗中拉帮结派架空了晁盖,宋江在水泊梁山的声望日益高涨。后来晁盖死亡后,宋江成为梁山的真正首领,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把梁山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由此可以看出他将归顺朝廷的决心。
也许是为了想给梁山的兄弟们找一条好的出路,改变落草为寇的命运,改变后面子子孙孙的命运,宋江终于实现了带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的宏伟目标,接受招安后,他把原来梁山的“替天行道”旗帜改为了“顺天护国”,从这一行径看,宋江是成功的,他带领梁山好汉们又翻开了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水浒传》中招安除了宋江最愿意还有哪些人愿意?
《水浒传》中的故事,历史的定性是农民起义,其实质为官吏造反,因为他的大部分主要成员是朝廷官员、叛将和资本家(柴进、卢俊义)组成。所以他的最终目的就是招安,为了蛊惑真正起义的农民追随者才竖起一面“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这点可以从方腊起义做对比,方腊是扯的杏黄大龙旗,身上穿的是龙袍,人家是直接改朝换代做皇帝了。
由于座头把交椅的带头大哥坚持招安期待招安可以从此改变命运,光宗耀祖。所以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终身成就以及家庭家族利益和荣耀,水浒108将形成两条战线,主战派大都出身社会下层,没有话语权,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招安派序列如下:
司令:宋江
叛吏:华荣、杨志、孙立、朱仝、戴宗、雷横、徐宁、李英
叛将:关胜、呼延灼、董平、闻达、索超、秦明、张清
贵族:柴进
财阀:卢俊义
《水浒传》中招安除了宋江最愿意还有哪些人愿意?
梁山排座次,其实是各个将领小山头权力的划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也算公平,如宋江的弟弟铁扇子宋清就是一百零八人最后。
招安,是盘踞宋江的心结,当年他见到武松,劝他:边庭上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宋江为什么坚持招安,到底是对或是错?如不招安,梁山结局是否会更好?
宋江招安,原因主要是:十万人马的军需,就是钱粮用度开支费用。当初梁山人不多,王伦时只有七八百人,曾头市之战后队伍增加五千人,到宋江主事,108将聚义,梁山达到鼎盛时期,梁山实力有十万之众。十万人十万张嘴,每天消耗粮食不少,每人每天吃一斤米,就需要十万斤,如加上肉菜蛋奶,折半也要五万斤。
众所周知,梁山水泊,一洼之水,虽然说八百里,好汉们不种田,不养猪羊鸡鸭,又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所以即便有一定的库存,也要坐吃山空的。正因为如此,每次作战都要带回大量的粮食实物,代价忒大。
于是掠夺粮食抢掠财务是梁山的既定政策,如曾头市“抄掳到金银财宝米麦粮食,尽行装载上车。”祝家庄,给每家赐米一石,仍然有五十万石粮食,另外晁盖他们智取生辰纲的财宝,都充填梁山作为开支消耗。再如油盐布匹生活必需品,十万人的开销是什么成色,试想不招安,以后怎么办,吃饭就是大问题。
如果梁山不愁吃不愁穿,有足够的生活来源及保障,宋江可能有其它考虑,还有好汉们以后年纪都老了怎么办,他们的归宿未来前程都是宋江所忧虑的。
当高俅率领朝廷十节度使征剿梁山,吴用认为梁山英雄们年轻力壮,战力方锐,必操胜算。但是将来好汉们一个个老之将至,不要说打仗,怎么安置他们就是个大问题。还有一大批家眷,以后永远都要头上安上反贼土匪的名号,子孙们的前程?
在要不要招安的问题上,持反对意见的最坚决的就是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等人。宋江必须全盘考虑,这些概念,促使宋江必须完成招安大业。
宋江的逼上梁山,完全是另有原因,他的心里并非藏着什么反心,也不会有做皇帝的想法,报效朝廷是他的真心。
忠义,替天行道,是梁山的宗旨,梁山其实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当何涛追杀三阮,阮小五唱: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好汉们骂皇帝的话。
宋江也不可能和方腊联手,因为其实真正祸害 百姓的就是方腊,方腊没有梁山这么有明确替天行道的纲领。也有人说如晁盖活着,他不会招安,事实上晁盖也是主张招安的,由此可见如果晁盖不死当上寨主,最终还是要招安的,因为当时条件下,除了招安别无选择,即使是鲁智深李逵他们坚持不投降,最后还是会顺应宋江的,吴用也会帮宋江做他们的工作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