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进为何要与少华山土匪结交?
施耐庵曲笔深意,《水浒传》文本故事中还藏着另一个故事,“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这回书,讲了一个题主问到的史进与少华山强人朱武、陈达、杨春结交的故事。这段故事同样隐藏着玄机,还有可能为梁山好汉的招安故事伏笔,以及隐写了大明王朝。
那么,这个故事中到底有什么深意,史进与朱武等人的结交,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隐秘呢?
“楔子”是史进结交少华山土匪的前奏贯华堂本(金圣叹评本)《水浒传》是以“楔子”开篇的,这回书讲的就是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然而,在洪太尉误走妖魔之前,还有一段文字,大致讲的是北宋开国以来的事情。施耐庵从赵匡胤讲起,点到宋太宗、宋真宗,这几代北宋君主都没有故事,可谓“天下太平无事日”。到了宋仁宗时期,更是达到了“太平盛世”的鼎盛时期,前期二十七年时间里,迎来了“三登”。所谓“三登”,说的是连续九年“五谷丰登”便是“一登”。
宋仁宗嘉佑三年误走妖魔之后,便预示着北宋王朝开始要走下坡路了。然而,真正的危机尚未来临,误走妖魔之后,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相继登基,“那时天下尽皆太平,四方无事。”书中的这句话,其实就是文本的大转折,预示着此后即将出事。
北宋王朝总共经历了九代皇帝,到这里便已经有七位出场了。第八位皇帝是宋徽宗,前面七位没事,那就意味着“赵八郎”这朝将有大事。
历史的结局证明,北宋王朝之后的两个皇帝成为了亡国之君,这个由“霹雳大仙”开创的盛世在第八代、第九代君主手上彻底葬送(南宋也是九代皇帝,同样是灭亡在第八代、第九代皇帝手上)。
施耐庵的文本故事非常明确的告诉读者,《水浒传》隐藏的故事就是一部北宋兴亡历史。因而,北宋九代(甚至包括南宋)皇帝便以一个总符号出现在书中,这就是“九纹龙”。
施耐庵在“楔子”中还不止讲到了北宋乃至南宋王朝的事,在很多细节中,以诸多人物和场景,对大明王朝进行了讥讽和批判。
洪太尉是在江西信州龙虎山伏魔大殿放走妖魔的,施耐庵对伏魔大殿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
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隔子,门上使着肐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迭迭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
如此反复的出现“朱”、“红”这两个字,结合“洪太尉”,让“朱洪武”呼之欲出。洪太尉名叫“洪信”,信,消息也,大事降临的前兆。于是,第一回书朱武出场,“朱洪武”完整的出现在了《水浒传》中。
其实,史进与少华山土匪在“楔子”中已经非常接近,“九纹龙”已经演绎到第七条龙,朱武则探出了大半个身躯,与龙虎山上以白额锦毛虎、雪花大蛇提前“聚义”了。
所以,《水浒传》第一回就是承接“楔子”故事,暗示宋徽宗这朝将“妖魔出世”。这也是史进为何要结交少华山土匪的重要原因——施耐庵要讲的故事是梁山聚义,所寄寓的主题则是揭示王朝的兴起—鼎盛—衰亡的历史过程。
史进与少华山好汉预演了梁山招安故事却是赵佶由端王“进”为皇帝之后,重用高俅。高太尉公报私仇,记恨八十万禁军都军教头王升对他的一顿教训,来了个父债子偿,试图加害王升的儿子,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
为何高太尉在这个时候偏偏要害姓王的教头,不害姓刘的、姓李的教头呢?
赵佶在做皇帝之前,曾被封宁国公、宁郡王、端王。王升,说的是由郡王升到亲王,王进则是由亲王“进位”为皇帝。金圣叹先生说,“王进”、“史进”讲的都是历史,此言得之。
于是,施耐庵以王进来引出史进,所呈现的便是一段完整的历史,这段历史并非金圣叹所讲的施耐庵引用的是稗史。梁山故事故事虽然基于蓝本《大宋宣和遗事》这部稗史,但大背景却是以正史为据。
在写赵匡胤出生时,施耐庵几乎就是摘录了《宋史·本纪第一·太祖》。赵员外说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说的则是赵匡胤曾经在襄阳施舍僧寺的历史。诸如此类。此时的施耐庵,手上已经有一部完整的《宋史》。
《宋史》是元代脱脱主持,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开始编纂,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完成。假如按照现在的“定论”,施耐庵死于公元1370年,《宋史》才刚刚修完三十五年,恐怕很难见到这部二十四史中最为庞杂的史籍。尤其是把施耐庵说成是施彦端,要拥有一部《宋史》将更加艰难。所以,施耐庵有可能不会死于洪武三年,也不可能是“隐居”乡间的施彦端,必定是一个大文人,有机会得到《宋史》的人。
如果是《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那么,研究施耐庵就不能脱离《水浒传》。这虽然是题外的话,但却与史进结交少华山强人有关,更与梁山好汉是如何被招安的有关。
《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与这条记载相印证的,还有《宋史·张叔夜传》、《宋史·侯蒙传》。宋江是被张叔夜战败,无奈选择投降招安的。《张叔夜传》中是这样记载宋江投降的: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由此可见,宋江率梁山好汉在进兵海州(今连云港)时,被张叔夜伏击,先擒获了宋江的副将。为了救人,宋江无奈,带领所有人一齐投降。
宋江投降的这段故事,在史进结交少华山好汉这回书中便有预演。少华山副寨主陈达藐视史大郎,要借道史家村去华阴县借粮。没想到,得到高人指点的史进武功高强,活捉了跳涧虎。
副寨主被擒,朱武自知不敌,便带着杨春行苦肉计投降史进。这难道不就是宋江投降张叔夜这段历史的提前预演吗?假如《水浒传》不被腰斩,梁山好汉的招安过程就有可能是这样演绎的。九纹龙有皇帝的隐喻,宋徽宗也曾下诏招降宋江。梁山如此被招安,便是《水浒传》“义”之所在,完全可以照应大聚义时一百单八将所盟誓言。更是“来时三十六,去后十八双。若还少一个,定是不还乡!”的真实写照。
朱武为何号称“神机军师”史进与朱武结交,仿佛是两个王朝在对话,这大概就是朱武身上又一大“神机”。施耐庵以这两个人物,对大明王朝进行了评议。
无论哪个本子的《水浒传》,都有一首开篇词,这首开篇词中有一句“评议前王并后帝”。这首词到底是不是施耐庵的原文,似乎很有点疑问。但是,无论这首词是谁写的,都点明了《水浒传》的一大用意,这部书是以梁山好汉的故事为线索,来评议前王后帝。从书中可以读到,《水浒传》故事涉及五代、两宋、元明,总共四百余年历史。
五代、两宋是以赵家南北各九代皇帝来隐喻,元代则是通过吃牛肉、元宵节、中秋节等等细节来隐写。大明王朝则有个总“代言人”——神机军师朱武。
上文讲到,朱武、洪太尉,以及伏魔大殿的符码,暗射了“朱洪武”。这一点,应当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这个隐喻还能佐证另外一件大事情,就是上文也曾提到的施耐庵生卒年疑案。
有“洪武”这个年号,才有朱洪武这个隐喻。洪武年号是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时才有的,假若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还有精力改写自己的小说,把“朱洪武”写进书里吗?《水浒传》是一部隐含着反元思想的小说,朱元璋推翻了大明王朝,施耐庵为何要如此讥讽呢?
一定是施耐庵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见证了大明王朝的种种弊端,才在《水浒传》中辛辣的讽刺了朱洪武。“楔子”中的张天师是“虚靖先生”,应当是宋徽宗时期的张天师,但却穿越到了宋仁宗嘉佑三年,专一引诱洪太尉放走妖魔。施耐庵这样写,除了把故事引向宋徽宗时代而外,兼而幽了朱元璋一默。
书中的张天师骑着黄牛,横吹铁笛,俨然牧童。朱元璋小时候就曾经给别人家看牛,就是一个现实版的牧童。一个放牛娃省得做什么皇帝?他不放出妖魔,谁放出妖魔?
《水浒传》中有两个人物,疑似施耐庵在批评朱元璋“误走妖魔”。一个人病尉迟孙立,暗喻朱元璋之后就是“孙立”。这个暗喻大有可信性,施耐庵以“王进”、“史进”暗示自己写的就是历史,孙立原本就是《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天罡星,为何被拉进了地煞行列?原来,孙子是绝不能排在爷爷之前的。中间隔着一个没什么大用的黄信(这个名字大有可考余地),施耐庵说他的兵器是“丧门剑”,是不是在暗喻朱标-朱允炆这一脉将远离家门呢?
“朱洪武”在龙虎山上遇到的那只白额锦毛虎,其实更像另一条梁山好汉,“锦毛虎”燕顺。朱元璋一反千年以来的礼律,直接让孙子继承皇位,“锦毛虎”能不出来吓他吗?只有燕王这一辈的人继承皇位,这事才“顺”了。
这就是不谙武艺、不知谋略、不通阵法的朱武号称“神机军师”的缘故,他身上的神机原来映射到了大明王朝。
史进结识少华山土匪,实际上就是两代王朝的一次隔空对话。这次对话,历史验证了施耐庵的神奇,大明之亡与北宋覆灭如出一辙,都与党争有关,都与“神宗”有关,都与倒数第四代皇帝有关,取代这两个王朝的都是“女真”。
史进为何要与少华山土匪结交?
讲义气的史进
九纹龙史进听猎户李吉说少华山上来了一伙强人,聚集五七百喽罗,有百十匹好马,打家劫舍,华阴县不敢捉他,就想到要备战,杀了两条肥水牛,把村里三四百史家庄户都请到家中吃酒谈事,约定了“提防贼寇”。
当跳涧虎陈达引人马来到史家庄前,说是要借路,史进说“俺家现当里正,正要来拿你这伙贼”。当他果然就活捉了陈达时,是将“陈达绑在庭心内柱上,等待一发拿了那两个贼首,一并解官请赏”。当得知神机军师朱武、白花蛇扬春二人前来时,史进说“这厮合休,我教他两个一发解官”,就上马迎战。至此为止,史进不但明白自己是一个良民,朱武等人只是“贼寇”而已,而且明白自己当着“里正”,即身为大户,承担官府所委一乡之治安的人。按这样的认识,凭着史进的武艺,擒获朱武杨春一并解官当不在话下。
但事情来了一个突转,朱武杨春往他面前一跪,流泪说,“小人等三个,累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当初发愿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虽不及关张刘备的义气,其心则同”,并且说“望英雄将我三人一发解官请赏,誓不皱眉”。这番话一下子就打动了史进,寻思道,他们这样义气,我如果拿他们解官请赏,岂不叫天下好汉耻笑我不英雄?事情就这样反转过来,史进“就后厅上座置酒设席,管待三人”,“酒至数杯,少添春色”,尽欢而别。从此礼物往来,成了朋友,甚至约了八月中秋到史家庄来“赏月饮酒”。
史进不但把“里正”的责任忘了,“官司”二字也抛到脑后,最后酿成大祸,跟着朱武三人上了少华山。虽然他一时还不肯落草,说“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并且想着到师父王进边庭上去,“也要讨个出身,求半世快活”,但他到处飘泊一阵,无有出路,也就只有回到了少华山,最终是上了梁山。在第六回“瓦罐寺”书中有交代,史进并未寻找到师父王进。王进投军延安府至少是确有其事的,有第三回书里鲁达之言为证:“俺也闻他名字……听得说,他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但既然史进并未找到王进,则王进终于到何处去了呢?书中无有交待,这进一步皴染和暗示了王进的“神龙无尾”。
史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史进这样的英雄心中,义气是最高的信条,自己在天下好汉心目中的形象是最要紧的事情,为了这些,可以不怕官司、可以抛弃一切,若是不讲义气,被天下好汉耻笑,也就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了。朱武的苦肉计,正是利用这一心理机制,知道必然成功。“义气”是这样至高无上,与统治者所要求的秩序和思想形成了对立,这并不是作者的发明,而是历史的事实,反映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只要一说是“累被官司逼迫”,也就立即引起了深刻而广泛的同情。在封建官府残酷统治下,“义气”使人民能够相濡以沫,以至使人民不至于一盘散沙,而能够团结起来实行反抗。
人民中的英雄必须讲义气,才能舍命相助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而后也才能带领人民进行反抗的斗争。“义气”是封建社会里人民的命根子,作为“义气”的典范,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才成了人民的偶像。
史进始则以“里正”自居,后则为“义气”抛弃一切,正是一部《水浒》精神命脉所在。在这部以宋江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中,若是回避或不能放手写这“义气”二字,是绝对写不真写不好的。作者敢于抓住“义气”二字加以淋漓的表现,正是“徒手搏苍龙”,抓住了问题的神髓,是文学现实主义的胜利。在后来的书中,类似史进“义气”的事情成了“家常便饭”,比如柴进的家里成了天下好汉避难之所,宋江冒着危险给晁盖通风报信,朱仝暗中帮助宋江逃跑,。
史进为何要与少华山土匪结交?
谢谢邀请!
九纹龙史进是《水浒传》小说当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后来,梁山英雄排座次的时候,史进位列梁山马军八骠骑之一。史进排在梁山好汉第23位。
按《水浒传》原作小说的描述,史进是史家庄史太公的公子爷,史进为何要与少华山上的土匪结交呢?!笔者个人观点认为,九纹龙史进之所以结交少华山上的土匪,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物:一是王进;二是朱武。
王进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后来王进得罪了自己的顶头上司高俅高太尉了。王进一合计决定来一个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吧。于是,某一天正在逃亡中的王进,恰好路过史家庄史太公的府上。王进就看见史进正在那里舞枪弄棒,王进就说史进使的棒法是中看不中用的。史进听说后很不服气,史进便与王进交起手来。结果史进很快就被王进三下五除二一棍放倒在地上了……至此,史进就拜王进为师史进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武功高手了------这就为日后史进结交少华山的土匪埋下了伏笔了。
朱武绰号叫做“神机军师”,朱武为人非常善于谋略,在《水浒传》小说当中,一直以来都有不少人认为朱武是在隐藏实力。朱武后来上梁山之后位列梁山108将的第五位。朱武、陈达和杨春原本就是史家庄附近少华山上的土匪头子。某一次,陈达率领少华山上的土匪们到史家庄去打劫,结果被已经学成武功的史进打败并生擒活捉了。剩下的朱武和杨春二人一番合计,朱武决定去忽悠史进史大郎。于是,朱武和杨春等人就一起合伙来一个“负荆请罪”-----自己把自己给绑了,然后去到史进的家里请罪并且让史进把他们几个人(朱武、陈达和杨春)都送官府治罪,他们仨人也绝不会怪罪史进的……
年少而气盛的史进最终经不起朱武的忽悠,史进不但当场就释放了陈达等人,史进还和朱武等人结拜成异性兄弟了……
一个武功高强前途无量的少年英雄史进就这样上了“贼船”了。后来,梁山全伙接受朝廷的诏安梁山军队去攻打方腊的时候,史进、陈达和杨春等一行七个梁山好汉,在煜岭关被方腊部的庞万春做一处全射死了!
只有神机军师朱武跟随公孙胜一起去修道,朱武活到了最后。
史进为何要与少华山土匪结交?
这要从史进和众庄客练好武艺之后开始说起!过去一个武人的报负是什么?学好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十年磨一剑,霜刃末曾试,今日把试君,谁有不平事。
史进学好武艺之后保家卫国的信心大增!要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抱打不平!除暴安良!行侠仗义!保一方平安!为朝廷效命!
史进听闻少华山上,有一伙强盗聚集!打家劫舍!抢掠过往客商!猎人都不敢进山打猎了!史进寻思!这斯门大弄!必然会来骚扰我庄!于是就带领庄客做好了准备!
果然少华山一个头目陈达不听另外两个朱武和杨春的劝说,率喽罗从了史家庄经过!史进带领众庄客迎敌,陈达言说山寨少粮,想借道贵庄上华阴县借粮,望史进放他们过去,回来后定当拜谢,史进说俺家现为里正,有捉贼之责,若放你们过去县官知道,岂不连累于我!陈达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相烦借路一条。史进仗着武艺高强不同意,并且捉住了陈达。
小喽啰看陈达被捉,赶紧逃回山上去报告了朱武杨春!朱杨二人知道自己不是史进的对手!寻思史进是一个豪爽仗义的人!就想出了一条苦肉计!
话说史进正在庄上愤怒未消!只见有人飞跑来报!朱武杨春亲自来啦!史进道这两个人该完呐!我叫他们三个人一起关进监狱吧!却说那史进出的庄门老远却看见杨,朱二人跪在庄前!并且说到,当初他们三个为官所迫不得已上山为寇!当初曾誓言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虽然没有刘关张三兄弟的义薄云天,但是心情却是一样的!现在小弟陈达不听劝解冒犯虎威被英雄捉住!我们无计可求!今天一起过来赴死!往英雄一起把我们捉拿送官!只求同患难同日死!绝不会怨恨英雄!
史进心想他们这么仗义,我若捉了他们岂不叫天下人耻笑?笑我史进不是英雄!自古有言大虫不吃腐肉!我怎么能够捉拿他们呢?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史进不光没有捉拿他们,反而放了陈达,一起吃了酒席送他们三人回山!
却说三人回山后,为了报答史进的不杀之恩!派人送了很多礼物给史进!史进也投桃报李!给三个头目回送礼物!就这样他们礼尚往来,不亦乐乎!终成朋友!
史进为何要与少华山土匪结交?
水浒传是民间优秀的侠义小说,属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着力描写好汉们与众不同的性格,文中好汉的共性是重义气,有血性。
原文神机军师朱武假意跪拜史进并哭着说道:愿速速请死,兄弟三人愿求同死,请史进把他们兄弟三人一起绑缚请赏。可以看出朱武善于看人,他深知史进是一条好汉,一定会顾及好汉们的兄弟情义。
史进果然是重情重义的好汉,他在短暂的心理斗争后不但放了三位好汉还和三位好汉结为知己。
史进为何要与少华山土匪结交?
原著之中,出场最早的好汉莫过于这位九纹龙史大郎。文中交代他是家中独子,史太公将其视为心有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摔了,对其十分疼爱。儿子喜欢武术,就请教师到家教授,后来遇到王进点拨几招,史大郎才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中手。
史进后来在家乡附近的少华山,打败了山上的强盗神机军师朱武,陈达,杨春,并结交他们。结交强盗是死罪,史进被猎户李吉告发。华阴县县令派兵围剿史家庄,捉拿史进,结果,少华山朱武,杨春,陈达带人赶到,他们一起打败官兵,上了少华山。
史进的史家庄之所以破败,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也跟他结交少华山的三位当家的事被自家史家村的猎户给揭发了。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他虽然重义气,但是却没考虑到自己所做的事有多么大。我并不是说他结交少华山不对,江湖人嘛,最重的是义气,但是史进恰恰太大胆了。他这件事往大了说,就是勾结少华山的山寇意图谋反,坐拥史家庄这么大的家业,自然就有人觊觎。若不是少华山的人提前得知消息,可能史进就拜拜了。
朱武等苦留不住,只得让他去了。好像朱武的计划只成功一半,却不然,因为史进突围时从庄里拿的大部分财产都尽数寄留在山寨了,带去的庄客也都留在山寨了。九华山从财力,人力一下壮大起来了,更重要的是附近再没有有实力的人物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