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高俅故事从何而来,原名就叫高俅吗?到底有没有儿子?

《水浒传》中的高俅是一个有历史记载的真实人物,但在《宋史》中却并没有此人的传记。于是,施耐庵利用正史留下的空白,塑造了这样一个亦真亦假的艺术形象。从《水浒传》中读高俅,实际上是三分真七分假,甚至,遭到了严重的抹黑。这个书中最坏的朝廷奸臣,历史的真实却并非如此。

那么,《水浒传》中高俅的故事从何而来,有几分真实,历史上的高俅及其家人又是怎么的情况呢?

高俅有没有被赶出汴京

贯华堂本《水浒传》开篇故事讲完,高俅便接着洪太尉出场了。书中写道,高俅原本没有大名,因排行第二,便叫做高二。此人出场,与梁山很多好汉一样,“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同时,借用宋江的一句话,高俅“一身好技艺,蹴鞠天下无对”。因为踢得好脚气毬,名扬京师,便得了个大号高毬。后来发迹,便觉得“毬”字不雅,便改叫“高俅”。

高俅出身于汴京宣武军,是一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 乱学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这一段简介,施耐庵虚实结合,令人莫辩真伪。《挥塵后录》中说:“父敦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進士,直赴殿試,后登八座。子姪皆郎,潛延閣恩倖无比。”也就是说,高俅的父亲叫高敦,曾经做过节度使,可能因故被撸了下来。高俅出生于宣武军,似乎也是暗点高敦此前任过军职,这便很符合《水浒传》中高俅的破落户身份了。后来,高俅发迹,高敦也跟着沾光,官复原职了。

既然高敦做过节度使,一定还是有点文化修养的,怎么就让街头巷尾的人给自己的儿子取了大名呢?

高俅小名高二,说明他上有哥哥。《水浒传》也没有给高俅安排兄弟,仅有一个叔伯兄弟高廉。而据后文要提到的《纪事本末》,高俅是有兄弟的。《挥塵后录》说高俅的哥哥叫高伸,施耐庵叫高俅为“高二”,《水浒传》的说法也与史实相符。

书中继续写道,高俅被父亲告了一状,便被开封府脊杖二十,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这个事情恐怕就是施耐庵虚构了,因为,高俅的父亲没有理由到官府状告儿子,高俅也没犯多大的错误。

书中说,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便被父亲告了。这是多大的罪呢?北宋时期勾栏瓦舍是合法的去处,即便是整天泡在其间,也不至于让父亲去告发儿子,官府也不至于判高俅跌配之罪。问题可能出在了王员外这里,“生铁”是铁公鸡之意,一毛不拔,高俅怂恿其子到勾栏瓦舍花钱,自然不会被轻易放过了。高敦还不起钱或不愿意还钱,于是,想了这么个办法断绝父子关系以赖账。

这件事情是没有依据的文学虚构,为了写高俅的坏,便从他父亲坏起。这便与梁山好汉有区别了,比如九纹龙史进,少年时候与高俅也差不多,但史太公却是个乐善好施之人。武松比高俅还作恶,但武大郎的忠厚老实,也能说明武松的父亲不会是一个泼皮破落户。

高俅之所以混到蹭生铁员外家钱花,原因是其父亲破落了。而其父不仅破落,还养成了赖账的坏毛病,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高俅焉能学好?

高俅到底是怎么发迹的

按照《水浒传》的写法,高俅被逐出东京后,投奔到淮西柳世权的赌坊,继续其帮闲生涯。后来,宋哲宗求雨成功,高俅遇赦回京,柳世权便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亲戚,开生药铺的董将仕。在武松的故事中,施耐庵还写到一个生药铺的老板西门庆。这是前后照应,说的是观其交往知其为人,高俅出身不好,交际也不正经。

不过,高俅是否有这些经历,都是无从考证的。我想,高俅大致不会有这样的履历,否则,又如何做了苏轼的小秘书呢?

《挥塵后录》中,讲到了高俅是苏轼的一个行走小吏,因为此人很有些才干,确如《水浒传》中所说的那样。但是,高俅却并没有施耐庵说得那么糟糕,“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假若这样,苏轼就不会对高俅有惜才之心了。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再度遭到谪贬,自翰林学士出任中山府(今河北定州)知府。为了不连累和影响高俅,苏东坡便把他推荐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王冼)。假若如《水浒传》写的那样,苏轼知道高俅不是个好鸟,怎么敢把他送给王冼呢?

王冼对高俅也很是看中,七年时间内,一直把高俅留在府中。因为高俅原本就擅长“行走”,所以,当端王赵佶看中了妹夫的篦刀后,高俅才有机会接到这个美差,来到宋徽宗的身边。

挥塵后录中说,高俅因为被王冼派去送篦刀,偶尔展示了蹴鞠功夫,便被端王留在了府中。一个月后,宋哲宗驾崩,端王继位,是为宋徽宗。

高俅的这段经历被写进了《水浒传》,故事情节大致与《挥塵后录》相仿,没有多大的出入。只不过,王冼送给端王的篦刀,在《水浒传》中换成了龙笔架、镇纸玉狮子而已。问题就出两个时间节点上。高俅在苏轼身边,并不是《水浒传》所讲的那样,刚去就被打发走了。苏轼、高俅之间有很深厚的交情,绝非照面就能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小王都太尉那里时间也不短,前后总共七年。因而,也就能倒推出高俅是不可能帮生铁员外公子使钱,然后再被逐出东京的。

另外一个重大时间节点,就是在高俅迅速做到了殿帅府太尉这个高官。《水浒传》中是这样讲的:

(宋徽宗)登基之后,一向无事,忽一日,与高俅道:“朕欲要抬举你,但要有边功方可升迁,先教枢密院与你入名。”只是做随驾迁转的人。后来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

高俅是不可能在半年之间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的,《挥塵后录》中的记载却是:“数年间建节,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宋史·徽宗本纪》中记载:“(政和)七年春正月,庚子,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

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已经是宋徽宗继位的第十七个年头。可见,《挥塵后录》所言可据,《水浒传》中高俅迅速升职,与史料中不符。

高俅的身世史籍中无据可考,但从其父高敦后来复出的情况看,施耐庵说高俅是破落户子弟是有依据的。至于如何辗转来到小苏学士那里,因为没有可考之处,施耐庵便做了文学虚构。高俅的发迹经历大致如施耐庵的写法,只不过省略了高俅西北边陲立功,遍历三衙等过程,还把其升职时间高度提速,压缩到了半年时间。

高俅有没有儿子呢?

《水浒传》中说,高俅有一个干儿子,也就是欺负林冲老婆的高衙内。这也是不符合历史史料的文学虚构,目的还是为了黑高俅。据史料记载,高俅是有儿子的,不仅有儿子,而且,还有三个。

据《宋史》记载,高俅的老大高柄,老二高尧康,老三高尧辅。其中,高柄于绍兴十七年(1147)被封为昌国公。

北宋末年,吏治腐败,朝廷裙带关系比较盛行。高俅仿效蔡京做法,把高尧康由遥郡转为正任。所谓遥郡,就是没有统一到北宋疆域的地区,由武臣“遥”领州府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职,实际上就是一个挂名虚职。

《宋会要辑稿》中说,老三高尧辅做到了承宣使,属于边关要塞的最高军事长官,大约相当于《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的职位。

史籍中能够查到的高俅儿子辈的事迹,大概就是这些。《水浒传》中没有高俅这些儿子的任何文字信息,恐怕就有点问题了。同是《水浒传》奸臣的蔡京,施耐庵除了写其奸、贪之外,还以梁中书、蔡九知府来表现其利用权力搞鸡犬升天勾当。假如施耐庵把高俅的几个儿子做了高官也写进书中,岂不是更能达到黑高俅的目的?

实际上,施耐庵很愿意写高俅子辈们与其沆瀣一气,作乱朝纲之事,这样,高俅三代人就都不是善类了。但是,很奇怪的是,书中只写了高俅有一个干儿子,以及在高唐州做知府的叔伯兄弟高廉。

我想,这其中的缘故大致有两点。要么,施耐庵就将高俅设计成一个奸臣,这原本就是一个正史上没有被立传的人物,无需做过多的考证。高俅三个儿子的情况也散落在其他人的传记,或者非正史的典籍中,也就没有必要花力气去逐一考证了,虚构高衙内、高廉便足以说明问题。

还有一个缘故,就是高俅此人史家口碑不差,比较一致的认为此人“大节不亏”。同时,高俅非常讲感情,重义气,知恩图报。苏轼在官场屡遭沉浮,死后,其遗属生活得并不好。高俅感念苏轼提携之恩,对苏轼后人极其关照。《挥塵后录》确实有这方面的记载,说高俅:“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給养,问卹甚勤。”

高俅曾经被派往西北边镇,与边将刘仲武关系密切。后来,高俅举荐刘仲武的儿子刘锜为大将,使之成为四大抗金名将之一。

施耐庵大概有意放过高俅一马,没有将他的儿子一并黑掉。除了高俅的个人义气外,在高俅死前一年,这个《水浒传》中的头号奸臣,做了一次最正确的人生选择。

高俅父子大节不亏

《纪事本末》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是童贯、蔡攸裹挟已经做了太上皇的宋徽宗南渡,企图到镇江复辟。童贯命高俅率三千禁军扼守在泗州,以阻止被迫南渡人员北归。高俅显得不太配合,童贯便下令自己的胜捷军射杀不愿渡河的官兵。此时:

高俅父子兄弟在傍,仅得一望上皇,君臣相顾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而群贼在侧,不敢辄发一语,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痛愤。

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宋徽宗南渡时,高俅的几个儿子都在禁军之中。与高俅父子兄弟情况相似的,则是蔡京的两个儿子蔡攸、蔡翛。这两人早就密谋宋徽宗复辟事,时任礼部尚书的蔡翛,在其兄蔡攸的策划下,被派到镇江任留守,为宋徽宗镇江复辟打前站。所以,高俅父子被童贯裹挟,便坐实了宋徽宗南渡就是一次分裂朝廷的复辟。

此后,高俅便托病留在了泗州,旋即回师汴京。而高俅的几个儿子也跟随其回京,退出了这场复辟行动。

高俅回京后,是否向宋钦宗报告了童贯等人的情况,不得而知。不过,高俅回京不久,宋钦宗便下令对童贯降职,并不断下诏将其谪贬。宋钦宗很快平息了镇江复辟,童贯、蔡攸、蔡翛等人先后被斩首,高俅则在1126年病死。

在北宋王朝面临金兵大举南侵的危难之际,高俅父子不愿参与分裂阴谋,在这等大是大非面前,确实做到了大节不亏。蔡京父子结局很惨,而高俅的儿子则不断得到升迁。直到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还念及高氏的大节,继续提拔任用高俅的儿子,封高柄为昌国公,爵位非常之高。

《水浒传》中高俅没有儿子,并非是施耐庵不知高俅有儿子,而是因为高俅的儿子没有像蔡京的儿子那样,在北宋王朝生死存亡的关头分裂朝廷。这一点也能说明高俅的人品并没有那么坏,至少对儿子辈的管束不像《水浒传》写的那样,都是作恶的“衙内”。

童贯从太原逃回汴京后,宋钦宗任命他为汴京留守,自己则御驾亲征。童贯仰仗宋徽宗的恩宠,拒不奉旨,反倒率领自己的私家部队胜捷军出逃。并且,私自调度高俅的禁军,将京城防务抽空。高俅托病率领儿子们回京,虽然于大事无补,但却体现了高氏父子的大局意识。因而,高俅死后,高柄兄弟们任然能做高官,并不全是仰仗老子的权势。

高俅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正史传记,史家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是,“大节不亏”的评价则说明,高俅不在“群贼”之列。上面提到的《纪事本末》中,其实已经把高俅父子与“群贼”区分开了。《宋史·钦宗本纪》中说: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数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罪,谓之六贼,请诛之。高俅也不在“六贼”之列。

高柄、高尧康、高尧辅大概与其父一样,并没有多大的恶行,得以不断晋级,大概本人也做了很多有益于朝廷的事。尤其是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关头,高氏兄弟恐怕还为新的王朝立下了功劳。

高俅若是祸国大奸臣,而且已经死在了靖康之难之前,赵构怎么会担忧高俅的权势而提拔他的儿子呢?即便是宋高宗体恤旧臣,照顾其后代,那也证明了高俅在前朝没有多大的劣迹,不是《水浒传》续书《征四寇》所说的“四贼”之一。

《水浒传》中高俅故事从何而来,原名就叫高俅吗?到底有没有儿子?

提起《水浒传》中的高俅和高衙内,几乎就是无恶不作的坏典型。那么,历史上的高俅是不是真如《水浒传》中描写的那样呢?据《宋史》记载,高俅没有小说中描绘的那么地位显赫,但《宋史》奸臣传中也没有他。

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高俅,曾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小书童,为人聪明伶俐,“笔札颇工",一直担任苏轼小秘书的角色。后来,东坡外放定州当知州,临行前,将高俅送给了好友王诜。

这个王诜背景不错,正宗皇亲国戚,夫人是宋神宗的妹妹,所以也是徽宗赵佶的姑夫。王诜和赵佶一样,酷爱书画,所以,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与王诜关系十分密切。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王诜与赵佶在等候上朝时相遇,这一遇彻底改变了高俅这个小人物的命运。

当时狂风骤起,吹乱了赵佶的头发,赵佶非常在乎形象,赶忙向王诜借篦子整理头发,用后说:“此样甚新可爱”,王诜说:“我一共做了二个,那一件还没用,回头派人送去。“

当晚,王诜派高俅带着篦子到了端王府,正碰到赵佶在花园中踢蹴鞠(足球的前身),便站在一旁认真看着。赵佶问他会踢吗?高俅答:能。赵佶于是让他过去对踢,两人真是棋逢对手,赵佶大喜,当即派人传话王诜:"非常感谢,你的蓖子连同人我一并收下了。"就这样高俅留在了端王府。

这家伙的好运还不止这些,一个月后,宋哲宗驾崩,没有太子,赵佶被太后扶上了皇帝的宝座。高俅稀里糊涂就成了皇帝跟前的红人,这可能是那些读书的士子们一辈子也不能及的高度。

徽宗是个文艺天才,诗词书画十分了得,可治国才能一般般。他把球友高俅推上了政治舞台,连连破格提拔,几年后,高俅当上了御林军最高统帅。有人眼红,也要破格提拔,徽宗怼道:“你们有他那双好脚吗?"

高俅虽踢球在行,但对军事一窍不通。他不抓军事训练,部队纪律松驰,与金军一战即溃。不过,高俅官位虽高,却没有进入最高权力集团。《水浒传》中的四大奸臣,蔡京做过宰相,童贯做过枢密院首长,高俅统帅的军队还在枢密院的领导之下。

徽宗在位时,高俅备受宠信,但高俅没有参与过征讨方腊、宋江起义军,没有象蔡京等人残酷迫害苏轼及其家属。他对苏轼心怀感激,每逢苏轼子弟进京,他都给银两,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总之,高俅不象其它奸臣罪恶累累,但也没有什么赫赫政绩。他的发迹有很大的偶然性。

从史料来看,高俅有三个儿子,至于霸占林冲娘子的高衙内是不是高俅义子,只能讲有这个人物原型。

在宋代,官府子弟确实被称为“衙内"。他们有的飞扬跋扈,骄奢淫佚。如蔡京长子蔡攸,竟向徽宗提出要求:若打胜仗回来,请皇帝将两名宠妃赏赐给他。对皇上都敢这样猖狂,对下面老百姓可想而知。所以,《水浒传》中的高衙内或是作者依据很多顽劣的官府子弟形象加工塑造而成。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接替高俅的军事统帅更无能,京城很快失守,徽、饮二帝当了俘虏,北宋灭亡。这一年,许多奸臣落下了可耻下场。蔡京在流放途中死去,儿子蔡攸被处死。童贯、粱师成、李彦等奸臣被诛。高俅的运气略好,仅被免去官职。

高俅作为《水浒传》中的第一大奸臣,应该不等同于历史上的高俅。

感谢阅读!

《水浒传》中高俅故事从何而来,原名就叫高俅吗?到底有没有儿子?

首先,所谓水浒梁山起义并没有闹到中央政府打动干戈的地步,所谓高俅镇压梁山起义历史上是不曾发生。所以高俅这个人有没有,还有他有没有儿子以及他儿子有没有调戏林冲这个人的老婆就没有意义。都是小说中的人物嘛。至于高俅位高权重,作伤天害理的事毫不奇怪。

《水浒传》中高俅故事从何而来,原名就叫高俅吗?到底有没有儿子?

足球在我国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唐宋时期特别盛行,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位人物,因为踢球有名,而幸运的成为朝廷重臣。

这个人就是高俅,他原名不叫高俅,是个劣迹斑斑的浪荡青年,但特别爱好踢球,成了蹴鞠中的第一人,他又能写得一手好字,在大学士苏轼的手下做一些抄抄写写的小秘书的工作。

苏轼调出京城,把他推荐给小王都太尉王诜,王诜是一个书画高手,和同样爱好书画的端王赵佶,是皇亲国戚,又有共同的爱好,他们关系非常密切。有一次王诜派高俅给赵佶送东西,赵佶正在玩踢球,玩的高兴,非要叫高俅一起来踢。这真是得来全部费功夫,高俅一上场,赵佶简直看呆了,从此他找到了一个玩伴。

赵佶从端王晋升为皇帝,高俅也跟着飞黄腾达了。他原先不叫高俅,是因为"球"而幸运加官的,当时人们把他叫做"高俅"了。

高俅当然有自己的儿子了,可《水浒传》中高衙内是他的干儿子,这样写更能显示出高俅的阴险,霸道,干儿子都能让他残害忠臣,要是亲儿子还不知道怎样糟蹋人呢,或许作者是诚心这样的用意的。

《水浒传》中高俅故事从何而来,原名就叫高俅吗?到底有没有儿子?

高俅是《水浒传》里最大的反派,迫害过多位梁山好汉,最典型的豹子头林冲被他害的家破人亡。奇怪的是《水浒传》把高俅和苏轼关联起来,书上说,其中说高俅原是一个泼皮破落户,经熟人介绍,来到了东京汴梁城一个开药铺的家里当学徒。不知为何东家又把他推荐给苏东坡。又不知道什么原因,苏东坡只留他在府上住了一夜,又把他推荐给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他去端王府上送东西,抓住偶然机会大秀自己的蹴鞠功夫,从而获得端王的赏识。后来由于端王当了皇帝,高俅也就飞黄腾达了,一路做到了太尉。

高俅并非虚构的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也确实当过苏东坡的门人。高俅和苏东坡的关系

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通俗解释:高俅做苏轼的小吏时,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将高俅推荐给曾布,但是曾布婉拒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

高俅的发迹

公元1093年,苏轼把高俅推荐给他的好朋友小王都太尉也是当朝驸马爷的王诜。王诜看在苏轼的面子上,留高俅在身边做了个小跟班。

有一天,王诜派高俅去端王府送篦子刀,恰巧端王爷正在院子里和一帮人踢球,本来就是球迷的高俅便停下来看了一会。端王爷看到便问高俅是否会,高俅实事求是回答“会”,作为足球爱好者的端王爷就邀请高俅一起踢。高俅一招“鸳鸯拐”、一式“凌空踢”,深深地把端王爷征服了。端王爷派人向王诜传话,把高俅收入了自己麾下。

不久,端王爷的哥哥宋哲宗便匆匆驾鹤而去,哲宗唯一的儿子早在出生三个月时便夭折,在无子可继大统时,向太后最后选定了端王爷赵佶登位,他便是宋徽宗。赵佶登上皇位之后,看到之前和自己玩耍的高俅,决定要“抬举抬举”他。此后几年间,高俅的人生平步青云,后来官至太尉,为常人所难企及。

还原真实的高俅

高俅参军征讨四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颇受宋徽宗赏识,因此讨得官身。做官之后高俅显露出其出色的踢球(蹴鞠)本领,圣眷日隆,官也做得越来越大。但他却并没忘本,但凡是苏东坡家中子弟来到东京,必然招待并送上盘缠,可谓有情有义。为官之时,他显露出高超的钻营的技巧,但并没有和当时的大奸臣蔡京、童贯同流合污,算不上大清官但绝不是个坏人。

《水浒传》中高俅故事从何而来,原名就叫高俅吗?到底有没有儿子?

高俅喜欢踢足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