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水浒传》的宋江为人,当官时跟晁盖等人混的很好通风报信,落草了又不甘心?
《水浒传》的宋江被深刻误读,其为人早就被续书《征四寇》歪曲。因而,题主所问,也是按照续书的读法,给定了条件。对此,本人有不同的看法。宋江起初并不愿意落草,但并非不愿意造反。落草不甘心,造反则很积极。宋江与晁盖的关系非常特殊,与落草甘不甘心没有关系。
宋江通风报信乃大仁大义之举因为续书《征四寇》胡编滥造,站在了反水浒立场,为封建帝王翻本。所以,《水浒传》头号主角,宋江也被彻底反转。即便是金圣叹先生洞悉了续书的作伪,但也深受续书的影响,不管宋江做什么,都认定他是大奸大恶之人。举一个例子,来说说宋江是如何被误读的。这个例子,就是宋江给晁盖通风报信。
《水浒传》第十七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写道,何涛按照吴用留下的线索,一举破获了生辰纲大案。正当何观察拿着济州府的公文,到郓城县衙调兵捉人之时,遇到了宋江。何涛哪里知道,这个身在公门的宋押司,竟然和生辰纲大盗晁盖是心腹兄弟。
宋江得到消息,立即前往东溪村给晁盖报信。
却说宋江牵着马,假装在县城里慢慢溜达,出了城便快马加鞭的往东溪村赶。救人心切,可见一斑。到了东溪村,见了晁盖,宋江急急告道:
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著条性命来救你。如今黄泥冈事发了!……以此飞马而来,报道哥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更待甚么?……你们不可耽搁。倘有些疏失,如之奈何?休怨小弟不来救你。
宋江这一大段话,不容晁盖有丝毫插嘴狡辩的余地,只是催促晁盖等人赶紧逃命。金圣叹先生在这段话中夹批道:“大书此语,以表晁盖之入山泊,正是宋江教之也。”
金先生没讲错,正是由于宋江的通风报信,晁盖等七人才逃得性命,上梁山开始了一百零八个妖魔大聚义。因而,施耐庵把这一回叫做“宋公明私放晁天王”。难道有错吗?宋江不放晁盖,谁又去梁山开辟基业呢?让王伦继续做寨主吗?
金圣叹先生虽然“恶宋江”,但在这个故事中,却对宋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宋江报信完毕,“略讲一礼,回身便走【金圣叹夹批: 真乃人中俊杰,写得矫健可爱。】”嘱付道:“哥哥保重!作急快走!兄弟去也!”宋江出到庄前上了马,打上两鞭,飞也似望县来了【夹批: 其人如此,即欲不出色,胡 可得乎?】。
宋江乃人中俊杰,这可是金圣叹先生认可的。正因为他是这等豪杰之人,才有冒着生命危险,到东溪村给晁盖通风报信,是大仁大义之举。这样的人为人会很差吗?
晁盖宋江的关系如何以题主所言,宋江是在当官时,便与晁盖等人“混得好”。从《水浒传》来看,宋江与晁盖的关系并不是“混”,而是真正的心腹之交,铁血兄弟。同时,宋江并没有当过官,也与吴用等人没有“混”过。
宋江是郓城县押司,并非体制内的官员,充其量就是衙门聘请的刀笔吏。宋江的职位,大致相当于后来的文案师爷,哪里是什么官?
宋江与晁盖之间,是私密交往,很少为外人所知。宋江到了东溪村,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几人正在葡萄架下惬意的喝酒。宋江报完信,打马回城后,吴用问晁盖道:“却怎地慌慌忙忙便去了?正是谁人?”看看,连吴用都不认识宋江。
吴学究在见到刘唐时,得知此人乃晁盖的外甥,吴用心里便犯嘀咕了:“晁盖我都是自幼结交 ,但有些事,便和我商议计较。”但是,晁盖却没有把与宋江的交往告诉吴用。这就表明,宋江与晁盖并不是瞎混,而是这两人有着共同的志向,意气相投,他们之间的交往是非常隐秘的。正因为如此,宋江才敢冒杀头的危险,给晁盖报信。
晁盖也非常认可宋江说的“兄弟是心腹兄弟”,在“托塔天王梦里显圣,浪里白条水上报冤”这回书中,施耐庵进一步交代了宋江与晁盖的关系。当时,晁盖对宋江说:
兄弟不知,我与你心腹弟兄,我今特来救你。如今背上之事发了,只除江南地灵星可免无事,兄弟曾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今不快走时,更待甚么?倘有疏失,如之奈何!休怨我不来救你。
每每读到此处,绿野老道便为宋江、晁盖之间的深厚情谊所感动,这对心腹兄弟、铁血交情,岂是一个“混”字可以抹煞的?
这等交情,梁山谁人能比?假若肯定晁盖是顶天立地的英雄,那么,宋江也是。
是不是如有些观点所言,宋江善于伪装,善于演戏,骗过了晁天王呢?这种观点同样是受了续书的影响,或者是不顾文本的推测,故意把晁盖与宋江对立起来,为晁盖造反、宋江投降这个错误立论找依据。关于这一点,下文再讲。
如果说宋江一直在蒙骗晁盖,那冒着生命危险给晁盖报信又作何解释呢?有谁肯拿自己的脑袋去骗人?退一步讲,梁山之上,宋江未达到架空晁盖的目的,才开始演戏,由于演技很高,骗过了晁盖。但是,晁天王显圣时,还没识破宋江吗?
晁盖升天,已经达到了与智真长老、罗真人的层级,知道梁山好汉上应星宿。这可是“天人”级别的表现,难道也没看透宋江的“骗术”?
观其交往,可知其为人。宋江的人品可与晁盖相提并论,甚至要高出几个档次。晁宋之间的秘密交往,表明他们是一个空间的高人。晁盖是佛门“北方多闻天王”,宋江则是紫薇大帝“紫府”中的天魁星。吴用等人不认识宋江,便在情理之中了。
晁盖落草了却很不甘心且说晁盖夺取生辰纲,其目的就不是为了上梁山造反,而是为兄弟们谋一套富贵,心安理得的享受富豪生活。所以,当宋江前往报信时,晁盖且在葡萄架下喝酒呢。晁盖后来之所以做了草寇,完全是吴用设计逼迫的。
吴学究乃天机星,从晁盖的梦中就判断出,北斗七星斗柄上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就是晁盖。北斗七星乃紫薇大帝所控,正是《水浒传》中所说的“紫府”,聚集在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晁盖乃北方多闻天王,自然不会出现在紫府之中。
施耐庵这么写,绝对不是在宣扬迷信,而是折射北宋时期的宗教政策错误。甚至,施耐庵籍此抨击北宋徽宗时期的“崇道抑佛”的朝政失道。所以,书中不断出现佛教符码。除了五台山文殊院、东京大相国寺等大刹外,还有七宝村、宝珠寺、瓦罐寺、光明寺、泗州大圣祠、铜佛寺,等等,以及宋江家中供着三世佛,与佛教、道教都有关系的盂兰盆大会。
正因为此,施耐庵才把晁盖低写了一级,以隐写当时佛教地位低于道教的历史真实。
吴用早就打算上梁山,在石碣村说服三阮撞筹时,就详细的调查了水泊情况,做好了落草的准备。因而,他在设计智取生辰纲时,起先采纳晁盖躲在白胜家,然后悄悄上黄泥冈的建议。但是,行动开始后,却让晁盖他们住店,很巧妙的暴露了晁天王。
要说不甘心上梁山的,不是宋江,而是晁盖。宋江报信后,吴用才告诉晁盖往梁山上跑。没有办法,晁盖在自己的庄园中捱了将近七个时辰,直到朱仝、雷横包围了庄子,这才跑路。
到了梁山,晁盖还是不愿意做强盗。弟兄们下山劫道,晁盖嘱咐道:“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劫道归来,晁盖最关心的是杀没杀人。当小喽啰报告说没有伤害客商性命,晁盖见说大喜,再次强调,不可伤人性命。
这就是“北方多闻天王”,不愿意杀人的梁山寨主。连他人性命都不愿意伤害,晁盖造什么反,做什么强盗?
晁盖原本不愿意上梁山,上了梁山也表现得很不甘心。除了不杀人而外,没有发展一个兄弟,也是其不安心山寨,得过且过的表现。那么,宋江在梁山上是不是与晁盖一样,不甘心做草寇呢?
宋江落草也非常的不甘心自从给晁盖报信后,宋江便把自己套了进去,一步步往梁山上奔走。吴用设计,让晁盖下江州救宋江,宋公明也是极不情愿的到了山寨落草。但是,宋江的不甘心与晁盖的不甘心大不一样,完全是两重境界。
原本,宋江是打算从清风山直接上梁山的,因为石勇传假信,宋江这才走了一段曲折的路。被父亲诓骗,宋江被发配江州。早就有反心的孝义黑三郎,为遵从父亲的意愿,接受了朝廷法度的惩罚,前往江州牢城。即便是晁盖半道劫他上山,宋江坚定的不肯落草。但是,宋江很不甘心做囚徒的,于是,在江州浔阳楼题写了反诗。
上山之后,宋江很快接受了九天玄女的法旨,开始走“替天行道”的招安路线。这是《水浒传》故事大线索所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梁山好汉必须经历“妖魔”、“还道”、“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三个人生大节点,最终完成聚义的目标和任务。
最早提出招安的是行者武松,宋江因此也产生了招安思想。但是,这个时候的招安目的,仅仅只是“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此处,绿野老道不赞同金圣叹的批点,原本就是武松先讲的招安,金老却说宋江不好开口,让武松先说出来,这便是宋江的权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施耐庵这样写了吗?或者,施耐庵有这样的暗示吗?
“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这回书讲得非常清楚,施耐庵说,武松讲过“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半个月之后,宋江才顺着武松的话,劝诫他撺掇鲁智深、杨志招安。这应当是通过深思熟虑,感觉到只有招安一途,才是这些江湖兄弟们的最好出路,才能实现去边上立功的人生目标。已经在二龙山落草的杨志,同样有这样的愿望,要去边庭杀敌建功。
因而,宋江选择的招安,是绝大多数梁山好汉的愿望,甚至是全体意愿,包括晁盖。而宋江上山后,招安的目的从“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上升为“替天行道,辅国安民”,再升级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宋江的不甘心便全部由此产生,与所有山头的草寇不一样,宋江要通过梁山,实现所有人的人生目标,而决不能只做个草寇强贼,老死梁山,或者被官府擒获斩杀。假如没能实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目标,那么,一百单八人将永久贴上草寇的标签。
宋江一上梁山,晁盖便要让位,这不仅是晁盖要报答宋江的救命之恩,而是晁天王自认能力不如宋江。宋江则继续尊晁天王为寨主,自己做执行官,不惜亲冒石矢,打出梁山的威名。这样的宋江,也被指责为架空晁盖。难道宋江不主动带兵下山,也像晁盖那样,守着一个水边山寨,等待大军剿灭,或者继续像王伦那样,做白衣草头王吗?这样的《水浒传》又如何成为四大名著呢?所以,宋江架空晁盖之说,完全弃文本及创作主题于不顾。
宋江可以不招安吗?金圣叹对宋江深恶痛绝,是因为他招安了,是因为宋江在续书中卑颜奴膝、摇尾乞怜的向宋徽宗投降了。
施耐庵写宋江招安,会是这样的吗?绝对不会。
施公作《水浒传》,蓝本就是《大宋宣和遗事》,这一点是公认的。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确实是投降招安了,但却不是《征四寇》写的那样,是一个很丑陋的投降派。宋江投降招安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去诰惠,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
关于张叔夜是如何“招诱”宋江的,《宋史·张叔夜传》有这样的记载: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可见,历史真实中的宋江是坚定的造反派。《水浒传》中的宋寨主,同样是与官府作对,与朝廷作战,向宋徽宗发难的真英雄。
宋江到了梁山,再也不似此前那样,在小小的山头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四处挑战。打祝家庄,是剪灭江湖豪强,打高唐州杀高廉,则是直接向朝廷恶势力宣战。攻克青州杀慕容知府,则是把战火烧到了宋徽宗的卧榻之侧。智赚金玲吊挂,则大有取宋徽宗以代之,除暴以安良的隐喻。
但是,宋江毕竟是被张叔夜打败了,然后为救兄弟而投降了、招安了。施耐庵不改写历史,遵循历史真实,做了一个有良心的文人。但是,他要为宋江找一个招安的借口,让这个人物立得起来,让梁山的故事得以流传,让梁山好汉受到尊重。于是,施耐庵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立题,为宋江的投降招安开脱。
所以,在施耐庵笔下,梁山好汉本是一体,全体拥护宋江。而把宋江与梁山好汉割裂开来的观点,不愿意承认武松要招安,选择性的忽略晁盖支持招安,强行裹挟林冲反对招安。即便按照续书来读,除了晁盖外,哪个梁山好汉没有随宋江招安呢?
梁山有派系吗,宋江玩权术吗?宋江为了义气,在副将被擒需要救人之际,率众投降,兑现了“来时三十六,去后十八双。若还少一个,定是不还乡!”的诺言,宋江为人如何,不言而喻。
那么,《水浒传》中的宋江会这样做吗?或者说,施耐庵会按照史料的记载来写吗?当然会。
宋江一出场,金圣叹就评说道:“ 一百八人中,独于宋江用此大收者,盖一百七人皆依列传例,于宋江 特依世家例,亦所以成一书之纲纪也。”
读《史记》都知道,司马迁写陈涉,依的是世家例,这是太史公对陈涉的褒扬。金圣叹也承认,施耐庵写宋江出场的一大段文字,所依之例与陈涉同。这难道不是施耐庵在褒扬宋江吗?这样的人物,怎么就成了续书中的丑角呢?
《水浒传》第七十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好汉惊恶梦”有七十回之后故事的伏笔,施耐庵是这样写的:
宋江鸣鼓集众,都到堂上,焚一炉香,又对众人道:“今非昔比,我有片言:我等既是天星地曜相会,必须对天盟誓,各无异心,生死相托,患难相扶,一同扶助宋江 ,仰答上天之意。”众皆大喜,齐声道:“是。”各人拈香已罢,一齐跪在堂上。
于是,宋江领着梁山好汉对天盟誓:“一百八人,人合一心,心心皎洁。乐必同乐,忧必同忧;生不同生,死必同死。……”
假如连这样的誓言都可以被忽略,而固执的坚持续书的观点,把宋江想象成奸诈、权术之人,那就真的是无语了。
梁山好汉生死一体,原本就是施耐庵的设计,他们都是出自道家的“妖魔”,宋江就是领头的。梁山之上,宋江没有排挤任何一人,更没有任何梁山兄弟反对宋江。宋江做临时寨主时,发表“就职演说”道:
小可今日权居此位,全赖众兄弟扶助,回心合意,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
对此,梁山好汉“大小头领,自从宋公明为寨主,尽皆一心,拱听约束。”若依金圣叹所言,这也是宋江丑陋的用权,能骗得了所有一百零七人吗?
施耐庵《水浒传》被容与堂本腰斩,梁山聚义之后的故事便没了下文。宋江及梁山好汉的誓言,没能如《大宋宣和遗事》那样得到兑现。加之金圣叹前言不搭后语的胡批,宋江被黑得很惨,《水浒传》也失去了本来面目。
所有好汉都支持宋江,梁山之上何来山头势力,何来奸诈权术?梁山好汉一心一意“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也是施耐庵依据历史真实的再创作,因为,梁山好汉确实是去前线抗金,为国杀敌建功而留名青史了。绿野老道曾经解读过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在此不做重复。
宋江在危难之中舍命救自己的副将,恰与冒死给晁盖报信可以前后照应,这样的义气之人,竟然被续书写得丑陋不堪,实在是令人扼腕。
宋江的为人,应当以施耐庵文本为准,即便是金圣叹站在坚定的造反立场,不愿意接受梁山招安而不屑宋江。但是,他对文本的解读远比李卓吾要高明。宋江义气深重,见识卓著,胆识过人,直接跟朝廷对抗,直接向宋徽宗叫板,绝不是续书中令人讨厌的投降派。能够得到一百多个头领的一齐拥护,试问,有几个老板能做到?
至于“替天行道”到底是替“天”行道,还是替“天子”行道,书中讲得很明白,在此按下不表。
你如何看待《水浒传》的宋江为人,当官时跟晁盖等人混的很好通风报信,落草了又不甘心?
对于《水浒传》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说:
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总是白看不厌。
108条好汉个个各有所长,栩栩如生,吴用的智慧才识,鲁智深的忠勇仗义,武松的狭义神勇,燕青的机智灵活等等。那么谈及水浒,我们不得不说起宋江,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
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是不怎么喜欢宋江的。很多人都觉得宋江有些窝囊,逢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卑躬屈膝,见人便称“小吏”实在不像大丈夫所为。尤其时刻有着“招安”之心让人不免有些反感。最后结局也让人义愤填膺,深感遗憾。但宋江我认为他还是一位真英雄。
仗义首先他仗义,不管是谁遇到困难,他总会倾囊相助。急人之所急,经常散失药饵,救济贫苦人家。所以人们才送他“及时雨”的称号。
他也喜欢结交江湖好汉,所以在他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之后,不管是谁来投靠,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能力大小一律接纳,并以兄弟相称。
就以他的为人来说,放在现在怎么也是一位“最美的人”毕竟在现在像他这种“给人方便,周全他人”人相当少了。所以就显得难能可贵。
有远虑当时是宋微宗时期,虽然奸臣当道,贪官污吏陷害忠良,但是就整个国家而言,经济是比较发达的。梁山主要靠的还是打家劫舍来支撑日常生活。梁山好汉大多数都是朝廷官员,被逼无奈上梁山,与别的朝代起义军还是有所差别,那么要是如果真正要反抗下去,恐怕也没有多大把握。
宋江本身也是官吏出身,那么在他心里始终还是保持着一颗报国之心,希望为了国家而尽忠。所以宋江还是希望通过招安能够回到体制中去,给他自己和大家都重新谋一条出路。其实真正历史上的梁山好汉最终就是被剿灭的,所以我认为,作为宋江来说他的内心也是极其复杂的。
梁山好汉的头一把交椅非宋江莫属,他的远见卓识,忠肝义胆无不令人折服,同时他讲究孝道,人称“孝义黑三郎”。虽然水浒中的英雄们在悲剧中结局。但是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却带给我们深远的影响。
你如何看待《水浒传》的宋江为人,当官时跟晁盖等人混的很好通风报信,落草了又不甘心?
宋江出生在山东郓城小地主家庭,做过刀笔小吏,上梁山当过农民起义军首领,最后率众投降宗朝,并惨死在宋朝统治者手中。他一生攻读经史,又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颇守忠孝礼义。他不欺压百姓,不恃强凌弱,但也具有阴阳两面性格。他处世圆滑,仗义疏财,爱结交江湖义士好汉,只因相貌黑,个子矮,被江湖人号称孝面黑三郎、呼保义、及时雨等。
宋江年幼更事,孝顺长辈,做了小吏后,更是努力工作,一心想搏得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当他接到父亲死亡的假消息后,顿时捶胸顿足,哭的昏死过去。后将其父接至身边奉养。足见其孝心一片,感动后人。
宋江受儒家思想影响,确有孝慈仁厚之心。对待百姓他从不恃强临弱,强取豪夺。他只是替天行道,和官府作对。然而在三打祝家庄时,他率兵也残杀了不少无辜百姓,从另一面暴露了他丑恶的嘴脸。
晁盖等人和宋江义气相投,交往甚欢,随结为兄弟。宋江为市井小吏,一心尽忠朝庭,想博得高官厚禄。而晁盖等人占山为王,与统治者对抗,似与宋形同陌路。生辰纲被劫,晁盖等人正不知何往,宋江把“忠”撂在一边,暂叛朝庭,将宋军追杀至此的消息传给梁山兄弟,晁盖等人十分感谢。在义字面前,忠字退让了一步。但当晁等劝他一起上山造反,宋坚决不从,表示要为朝庭尽忠。
平日里,宋江对朝庭忠心耿耿,不敢越雷池于一步。实际上是宋想等着借好风之力,助其直上青云。稍不如意,宋江便将“忠”字抛在脑后。寻阳楼反诗就照出宋江的另一面:“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日若得报冤仇,血洒浔阳江口”。其反念昭然若揭。
宋江上梁山当首领后,不顾一些兄弟反对,一心想着招安。终于使义字屈让,忠字占先。宋江还是率众招安,战辽国,打王庆,平田虎,征方腊,为统治者镇压各路起义军拼尽全力,可见其为维护宋朝统治的一片丹心。
宋江虽对朝庭忠贞不二,敢于献身,可朝庭对宋江等人视为猛虎,半疑半信。为免除后患,宋统治者不择手段处死了梁山几乎全部头领。当宋江喝下毒酒时,为了尽最后愚忠,宋江随将恐其死后闹事的李逵唤来也一并药死。此时,“义”在宋江脑海中已消失殆尽。
当“忠”“义”冲突来临,宋江时忠时义,半忠半义的阴阳个性不仅断送了梁山的前途,断送了兄弟们的性命,也把自己无情推下断头崖,彻底葬送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你如何看待《水浒传》的宋江为人,当官时跟晁盖等人混的很好通风报信,落草了又不甘心?
如何看待宋江给晁盖通风报信,如何看待宋江落草不甘心。这还用问吗?宋江给晁盖通风报信是因为晁盖和宋江是好朋友加兄弟,朋友义气,宋江不忍心让晁盖等人落入官府的手中,不忍他被官府抓捕受苦。这是朋友义气,情况紧急,来不及考虑后果。晁盖等人截取的生辰纲本身就是不义之财,是大家痛恨的赃款。搭救这些人本身就是义举。
落草为寇是另外一种性质,当然不甘心,身份的转变,还是变成了自己不想变的样子,当然会不甘心。正人君子都以落草为寇为耻,连妓女都看不起。哪个正人君子会以做贼寇为荣呢?
你如何看待《水浒传》的宋江为人,当官时跟晁盖等人混的很好通风报信,落草了又不甘心?
谢邀!
纵观小说《水浒》,宋江的名字之所以在江湖上做到“如雷贯耳”恐怕不是单凭砸钱,推销自己就能做到的。
要说砸钱。谁能砸的过小旋风柴进?可柴进在江湖上的声望和号召力,比起宋江可差远了。
宋江冒着生命危险,给晁盖通风报信,并不是说宋江一定认为抢劫生辰纲的行为是义举才出手相救,事实上生辰纲虽然是民脂民膏,但晁盖抢到手并没有救济百姓,而是自己挥霍,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图个下半世快活”。
宋江救晁盖,是看在他与晁盖多年的友谊,朋友有难,理所应当的要施救,至于自己的仕途和生命安危,当时无暇顾及。
这的确是宋江性格中的闪光点,有人认为宋江是在做戏给别人看,在这件事上,即便是做戏,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弄不好自己的小命就搭进去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所以,宋江救晁盖是出于义气,晁盖后来法场救宋江也是出于报恩,他们之间是过命的交情,这一点,很多网友都忽略了。
宋江当初救晁盖,与他上梁山之后的主张并不矛盾,由于人性格的多样化,要客观的评价一个小说里的人物,也要从多方面分析。
一家之言欢迎不同意见。
你如何看待《水浒传》的宋江为人,当官时跟晁盖等人混的很好通风报信,落草了又不甘心?
水浒传原著中对宋江的介绍: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宋江喜欢结识江湖上的英雄好汉,当官时为晁盖等截取生辰纲的人通风报信,江湖上的人都讲义气,宋江要被杀头的时候他们又去劫法场救下宋江的性命,然后宋江也去梁山落草,宋江经营了半辈子,肯定不甘屈于人下,在说人们都对他信服,所以当首领是肯定的,就是晁盖不死,首领最后都会是宋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