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为什么原为晁盖心腹的吴用会投向宋江派系?
吴用并非晁盖心腹,两人的关系仅限于同乡发小。一个是东溪村保正,一个是东溪村私塾先生,因为都是东溪村最有名望的人,因而显得关系很近。这样的情况在农村普遍存在,不足为奇。所以,吴用经常往保正家里跑,晁盖则经常需要吴用出点注意。在文化缺乏的时代,吴用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乡间的威望并不见得低于晁盖。
一个层面的人,谁也不是谁的领导,谁也不是谁的心腹。那么,为何劫取生辰纲吴用主动推晁盖做带头大哥,梁山泊又尊晁天王为寨主呢?
晁盖、吴用志不同道不合,相互之间不信任刘唐带来了生辰纲的消息。晁盖有意劫了这笔不义之财,但拿不准把握,正要找吴用相议计较。吴用偏巧早早的来到晁盖庄上,晁盖便把刘唐和生辰纲的情况告诉了吴用,并说,这件事情正应了自己做的一个梦。于是,晁盖便把这个梦说给了吴用:“昨夜梦见北斗七星,直坠在我屋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颗小星,化道白光去了。我想星照本家,安得不利?”
吴用听罢晁盖的梦,想都没想对晁盖说,这是一件好事,不能人多,只需七八个人就足够了。现在人手不够,我立即动身去石碣村找人入伙。
吴学究说干就干,当夜就动身,第二天晌午赶到了三阮家。吴用并不急于把生辰纲的事情告诉阮氏三雄,一个下午都在扯闲篇。到了晚上,四个人一起喝酒时,吴用开始详细了解水泊梁山的情况。然后,用言语刺激三阮去梁山入伙。三阮情绪被调动起来后,吴用这才说出准备请兄弟三阮入伙,劫取生辰纲。
从这个情节看,吴用劫取生辰纲的目的与晁盖大不一样。一个是要得了这一套富贵逍遥快活,另一个则是要做此大案上梁山。道不同不相与谋,在智取生辰纲这件事情上,吴用与晁盖的目标完全不一致,根本就不可能是晁盖的心腹。
生辰纲案发后,宋江匆匆忙忙跑到东溪村报信。宋江走后,吴用问晁盖,“却怎地慌慌忙忙便去了?正是谁人?”晁盖告诉吴用、公孙胜、刘唐说,亏杀这个兄弟前来报信,“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的便是。”
吴用接过晁盖的话头,说道:“只闻宋押司大名,小生却不曾得会。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晁盖与宋江是生死铁血兄弟,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是,晁盖在这件事情上却没有跟吴用“商议计较”。这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假如晁盖把吴用当心腹,则必定要把宋江与吴用介绍相识。可见,晁盖与吴学究并非铁杆兄弟,很多事情依然瞒着吴用。这样的关系,也就谈不上心腹不心腹了。
智取生辰纲,吴用利用和出卖了晁盖既然晁盖不把吴用当心腹,吴用也自有打算,要利用晁盖很有江湖号召力的优势,做成自己的大事。石碣村策动了三阮造反,吴用首先建立了自己的圈子,最终八个人参与劫取生辰纲行动,就有吴用这边就有四个人了。公孙胜自始至终处于中立位置,从生辰纲事件起,便开始监督108个妖魔的动向。那么,晁盖这边就只有三个人了。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带头大哥呢?
晁盖当然要利用吴用的智力,吴用这样的人在乡间是非常有名望的。现在很多乡下还是如此,红白喜事,大事小情,吴用这样的人都会被请到场,而且要做首席。否则,就是主家没有面子。晁盖不团结利用这样的人,保正就很难当了。所以,晁盖除了心腹之事外,都会和吴用商议计较。生辰纲这样的大事,晁盖缺不了吴用,吴用也正好利用了晁盖。
凑满七个人后,吴用又把晁盖的梦圆了一回,说是现在七个人凑齐了,正应了晁保正的七星聚义之梦。劫取生辰纲是一件“应天垂象”之事,必然能够成功。然而,当晁盖说出黄泥冈附近的白胜时,吴用急忙补充道:“北斗上白光,莫不是应在这人?自有用他处。”
吴用说的自有他用处,又与晁盖的想法完全相左。晁盖的意思是七个人躲在白胜家里,第二天神不知鬼不觉的上黄泥冈干活。吴用当时也不反对,算是采纳了晁盖的建议。但是,开始行动时,吴用却让大家住进了安乐村酒店。
吴学究深知,晁盖专一爱结交江湖人士,在江湖上很有声望,认识他的人一定不少。果然,晁盖刚一在安乐村酒店冒头,就被何清认了出来。吴用临时改变计划,让毫不知情的晁盖愣头愣脑的入了圈套,当何清登记住宿时问客人情况,晁盖竟然第一个上前答话。
后来,何清帮助哥哥破案,就是从晁盖这里打开思路,找到破绽的。八个人中,何清只认晁盖一人,白胜还是后来打听出来的。
这件事情是吴用早就做好的安排,劫取生辰纲的目的,就是要逼晁盖上梁山。但是,这个隐秘吴用绝不让晁盖知道。得知官军要捉拿晁盖,吴用一点都不慌张,早就将生辰纲打好了包,立即与刘唐赶往石碣村。晁盖还蒙在鼓里,问吴用,三阮家那么小,怎么安得下这么多人。吴用这才对晁盖说:“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
吴用出卖了晁盖,利用晁盖组织劫取生辰纲行动,实现了自己上梁山的愿望,他绝不是晁盖的心腹。
辅佐明主是吴学究的价值追求吴用出场时,施耐庵是这样描述的: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字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陈平、诸葛亮都是出了名的谋士智囊,自己不能单独干大事,必须得找一个明主,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尤其是诸葛亮,高卧隆中,以待天时,不遇明主,绝不出山。既然施耐庵把吴用比作陈平、诸葛亮,那么,吴用也是要去辅佐明主的。
吴用等到了时机,但却未遇明主。所以,吴用把晁盖当做了一个挡在前面的标识,以招揽江湖豪杰。吴用毕竟是天机星,从晁盖的七星之梦慢慢体会到,北斗斗柄上化作白光而去的,正是晁盖。因而,吴用自始至终都在算计晁盖,把一个不愿意落草为寇的晁保正变成了梁山寨主、草寇头子。
晁盖在梁山上毫无作为,一个江湖好汉都没来投奔。吴用感到,如此干下去,大队官军前来扫荡,就凭十二个人是无法抵抗的,势必要遭到灭顶之灾。而吴用上梁山也是抱着日后招安,通过造反招安这条路,以为进身资本。
吴用的想法一点都不奇怪,北宋晚期盗贼蜂拥的一大原因,就是朝廷对乱民所采取的政策就是招安。《宋史·徽宗本纪》记载,方腊在江南造反,朝廷最开始是招安。方腊不仅拒绝招安,还在宋徽宗诏令后,加倍攻击,杀死朝廷官员和将佐。宋徽宗还曾下诏,命张叔夜招降宋江。宋江被招降后,果然被封官拜爵,江湖人士都做了官。因此,很多“造反者”走的就是这条路。
但是,如果象晁盖那样做毛贼,而且连人都不敢杀只想做个好强盗,得到的待遇也就跟王伦一样,只是地方官府当做普通刑事案件处理,派几个诸如朱仝、雷横那样的官军来缉捕。所以,吴用非常想做大梁山,积累招安资本,把事业做到朝廷重视的级别。但是,晁盖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志向,吴用便开始采取行动了。
志同道合,吴用竭力辅佐宋江吴用的行动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把晁盖逼到与官府的对立面,造大梁山声势。吴用的心愿终于迎来机会,宋江出事了。
得知宋江发配江州,吴用立即启动了自己在江州牢城布下的卧底,全程监控和保护宋江。浔阳楼宋江题写反诗,下了死囚牢。戴宗便带着蔡九知府的信上了梁山。吴用乘机在假信上做手脚,故意留下两大漏洞,让蔡九知府识破。
却说戴宗带着萧让、金大坚制作的假信离开了梁山,做神行法启程前往江州,离开多时后,吴用才叫苦不迭,说出了假信中的一个错误。但是,吴用所说的那处错漏并不是致命之处。
吴用所说的差错,黄文炳一眼就看出来了。黄通判告诉蔡九知府,家书是不应当用图章的。蔡九知府对此并不以为然,说道,大概是家父写这封书信时,图章就在手边,顺手盖了也是有可能的。但是,黄文炳却又说了一处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吴用所用的图章是“翰林蔡京”,而此时,蔡京已经做到太师了,哪有人会用比现在身份低的旧图章?
这处错误吴用意识到了吗?当然意识到了。当时,吴用假装叫苦,施耐庵写得很仔细,说“吴学究迭两个指头,说出这个差错脱卯处。”吴用做的手势是两处脱卯,但只说了一个。这样,吴用就有故意“脱卯”之嫌。吴用的故意,就是要让晁盖下山去劫法场。劫法场就得与官府发生冲突,就得与官军交战、杀人。不愿意杀人,更不愿意与官府作对的晁盖,就此被逼到了悬崖边上,无法勒马了。
吴用一箭双雕,既让梁山宣告与官府为敌,又把宋江救上了梁山。
宋江上山后,吴用也一直在观察。通过晁盖、宋江对待时迁在祝家庄偷鸡吃这件事,吴用看明白了宋江与晁盖果然不一样,有可能就是他要寻找的明主(宋江在读者心目中是不是明主另当别论,吴用却是这么认为的)。吴用虽然没有跟随宋江下山,但却暗地里为宋江想对策。在宋江两次攻打祝家失败后,吴用到来了。吴学究为宋江双掌连环计,一举打破祝家庄。
书中交代,吴用上应天机星,是与宋江同观天书之人。既然得观天书,吴用必定知道,宋江才是真正的梁山寨主。于是,吴用尽力辅佐宋江,绝无半点隐瞒。山寨大事都是宋江策划,吴用献计,两人共同实施。但凡宋江想到的,吴用立即做出反应,而且,每计必成。
吴用为什么这么尽心辅佐宋江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宋江“替天行道”符合吴用的志向。志同道合,这样的搭档才是真正的心腹。
因而,吴用从来就不是晁盖的心腹,梁山泊也绝没有派系,所有梁山兄弟都赞同、支持宋江做寨主。即便是来自不同的山头,来自不同的阶层,因为目标一致,梁山泊就是一个整体,派系是后来读书人脱离文本,有意制造的。纵然是宋江、吴用合谋杀了晁盖,也如金圣叹所言“(晁盖)已死于厅上厅下众人之心非一日也。”。所以,此时的晁盖已基本上是孤家寡人,无所谓一派了。
既然梁山没有派系,也就不存在题主所问的吴用投向了宋江派系这个问题。
《水浒传》中,为什么原为晁盖心腹的吴用会投向宋江派系?
吴用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首先需要来看看吴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吴用)吴用职业是一个乡村私塾先生。在古代当私塾先生的,往往都是一些落第读书人,也就是说,他读了一肚皮的书,参加了很多次科举考试,最后都失败了,所以才去教书谋生。这样的职业和经历,决定了呈用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的学问很高,但是高的学问并非是儒家学问,而是其他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吴用那里,就是兵家和纵横家,也就是鬼谷子传下来的学问,他学得最好。第二,他对当时的政府不满。他想入仕当官,但是被当时的政府拒绝了很多次,他怎么还会满意呢?第三,他急于想获得成功。私塾先生虽然是先生,其实地位是很尴尬的,因为是落第之人,肯定有很多人瞧不上他。所以他急于通过获得成功来证明自己。(宋江)第四,他明白世态炎凉,洞悉时事政局。多次考试落第的人,肯定比那些死钻经书的人,更了解时事,更能明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吴用是看出了当时北宋王朝已经走向了腐败的高峰,皇帝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大臣阿谀奉承,追名逐利。天下群雄并起,农民起义之火,四处蔓延。北边金国虎视眈眈,南下之势,箭在弦上。看清了这种时势的吴用,他就想在这个时候大显身手。而且他的大显身手还不是一般的大显身手,而是要推翻现有政权,建立新政权,至少要称霸一方。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最多是个相才,不可能当皇帝。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来辅佐,那就是他一直在寻求的事情。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选择宋江,而不是晁盖了。晁盖不是一个值得他辅佐的主,而宋江恰恰具有这方面的特质。第一,宋江是一个具有亲和力号召力的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当主?不是他有多厉害,而是他有亲和力与号召力。刘邦为什么比项羽更能吸引人才?并不是刘邦比项羽厉害,而是刘邦的亲和力和号召力远远高于项羽。宋江的亲和力与号召力来源于他的仗义疏财。他号称及时雨、呼保义,就是他这方面的体现。实际上,整个梁山好汉中,有亲和力和号召力的,就只有两人,一个是宋江,还有一个是柴进。但柴进是前朝皇室后代,以他为主,虽然号召力也可以,但目标太大,很容易引起朝廷的极大重视和残酷打击。(晁盖)第二,宋江是政府官员,熟悉政府的那一套。宋江的官当得虽然不大,只是一个小吏,但是他和晁盖比起来。更熟悉行政事务那一套。以这样的人为主造反,远远超过那种农民起义者。纵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如果起义领袖本身没有文化,没有见识,一般最多只能成为混世魔王,甚至是杀人魔王。这样的人注定是走不远的。而宋江是见过大场面的,他知道一个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吴用会选择他来辅佐。第三,宋江身上有很强烈的家国意识,忠君爱民。这点也是吴用特别欣赏的。呈用自己是一个落第读书人,儒家文化学的不精,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影响不是很大。但他特别欣赏那些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大眼光,大气魄。而宋江恰恰有这样的眼光和气魄。虽然宋江身上有愚忠的特性。但是吴用相信,将来宋江一旦看到了可以获得天下的希望,再加上整个北宋末年如果乱成一团。那么宋江放弃愚忠,自己做大的想法肯定也会有的。不过呈用千算万算,他忽略了两点:一是北宋末年,最终没有酿成天下大乱的局势。虽然金国最终入侵了,但是由于金国的入侵,反而在国内形成了很大的向心力。这就使得吴用要建立一个国家的想法难以实现。(有人可能不同意,说,明朝末年,为什么在外族入侵的情况下,国内仍然天下大乱呢?主要的原因是宋朝末年,天下百姓还是比较富足的。而明朝末年则是荒脊一片。)二是吴用认为,宋江的愚忠最终会改变,但其实没有,宋江不但没有改变他的愚忠,反而把吴用的想法往另外一个方向逆转,一心想的就是招安,做一个孝子忠臣。所以,吴用最终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失败的英雄。
《水浒传》中,为什么原为晁盖心腹的吴用会投向宋江派系?
谢邀:这主要从晁盖、宋江关于水泊梁山的出路之争说起。晁盖,为人正直、仗义,虚怀若谷,做人做事“义”字当先,但缺乏深谋远虑,格局小,主战,反招安!与晁盖相比宋江也具有重友情讲义气的性格,不同的是宋江眼光长远,会用人,会笼络人心,主张招安。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两种思想两种路线的明争暗斗就像幽灵一样,始终笼罩着水泊梁山。作为梁山决策层最重要的成员~吴用,最终将成为压倒另一方的那根稻草。 吴用,满腹经伦,精通六韬三略,常以诸葛亮自比,所以道号“加亮先生”,从“智取生辰纳”到设计使“林冲火并王伦”就足见其“足智多谋”不是盖的。打从宋江上山起,路线分岐就初见端倪,特别是“三打祝家庄”后,宋江势力渐渐呈现压倒性优势!每次聚会宋江都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坐左边上座,新头领右边客位上坐”看似谦恭,实则别有用心,是给晁盖及众头领看的。 这时吴用的心理压力和变化是急剧的,一方面毕竟当时的梁山还不足以与朝廷抗衡;二是梁山是以抢劫维持的,没有游击区,数万人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虽然眼前大碗吃酒、大块吃肉快乐似神仙,但可以长此以往吗?于是吴用开始主动向宋江集团靠拢,每当宋江出征吴用都积极的在宋江鞍前马后出谋划策,从“三打祝家庄”到“大破连环马”等数十仗最风光的战斗中,吴用举足轻重,深得宋江的喜爱和重用,成为了宋江的铁杆心腹。其时的晁盖早己被“架空”,从出征“曾头市”,就看出了晁盖心中的悲怆与愤恨,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份出征名单,就知道吴用与晁盖是彻底切割清楚了,甚至有人怀疑这是吴用有意所为…
《水浒传》中,为什么原为晁盖心腹的吴用会投向宋江派系?
吴用不好色,不贪吃(〖阮家三兄弟让吴用吃了几块,便吃不得了。那三个狼餐虎食,吃了一回〗),不爱钱,又有才干。这样的人最喜欢什么?高尚点说是喜欢把事业做大,通俗点说是喜欢权力。
中国自古以来,考不上的读书人是造反欲望最强烈的——感觉自己有才能,却无处施展,掌握不了权力——所以,唐朝的落榜生黄巢,清朝的落榜生洪秀全,把大唐大清搅得奄奄一息。吴用恰恰就是就是个不第的秀才,整天”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既然无法通过科举出将入相,那就啸聚山林实现抱负吧。
所以晁盖一说劫生辰纲,他就积极赞成,周密筹划。后来事发,上了梁山,夺了梁山头领之位,打败了官军的围剿,威镇江湖,远路的好汉的知道〖梁山泊如此兴旺,四海皆闻〗。
这一切似乎很美好,但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啊。后来宋江迫不得已上了梁山。跟宋江比起来,晁盖无论才能,野心还是胸怀都相形见绌了:晁盖上梁山时招了几个头领,打祝家庄前还是几个,俘虏个黄安还给憋屈死了;宋江到哪都招小弟,没上梁山前就送一班清风山人马上山。晁盖因为时迁偷鸡,就要杀石秀杨雄,宋江是但凡你有才能,无论品德怎样,就可以招纳你,因为有信心驾驭你。晁盖不想怎么扩大规模,人马粮草一直都没有多大的变动;宋江上山没多久就打下祝家庄,〖得粮五千石〗够梁山吃几年了。晁盖基本以守成为主,当个几千人的山大王就心满意足了(虽然在跟宋江的竞争压力中也想过几次出兵);宋江打祝家庄,打高唐,打青州,打华州,打大名府,可谓纵横天下,让梁山的规模与声名程几何级数增长。
这就很明显了,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你是愿意辅佐一个势力只及几家菜市场的土豪,当二大家的呢,还是愿意辅助一个把菜市场逐渐做大,最后可以跟马云、王健林叫板的创业者,当副总裁呢?
宋江得了天书之后,玄女娘娘要他〖只可与天机星同观〗,但没说天机星是谁啊。他肯跟吴用同看,就是表示愿意跟吴用共享机要,开始抛橄榄枝拉拢他了。后来历次出征,两人密切配合,增进了感情,也更加佩服对方的才能,清楚只有两人合力才能把梁山做大。所以吴用自然而然地倒向了宋江。
《水浒传》中,为什么原为晁盖心腹的吴用会投向宋江派系?
原本为晁盖心腹的吴用,为什么会投向宋江派系呢?因为吴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晁盖不同。用通俗的话讲,吴用是个知识分子,他的梦想是走上仕途,图得封妻荫子,青史留名。这一点与宋江不谋而合,所以才投向宋江的怀抱。
要说清这一论点,则须从以下以几方面考量:
一、满腹经纶,不甘以私塾先生了此一生,想方设法施展才华
《水浒传》中吴用的戏份还是比较多的,出场就埋下了伏笔。作者施耐庵特意写了一首《临江仙》赞美他: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怎么样,够厉害吧,其谋略敢和诸葛亮媲美。可惜人家诸葛亮有刘玄德三顾茅庐登门邀请,吴用一个穷酸秀才无人相邀,智慧再多也无处施展。所以当得知北京梁中书送给老丈人的生辰纲路过此地,便极力窜掇晁盖劫取这笔不义之财。在整个劫取过程中,他亲自去石碣村找来阮氏三雄,并提出采用蒙汗药智取的计谋。晁盖听后大喜,连声夸奖:好妙计,不枉了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正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个生辰纲,就把怀才不遇的吴用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从此走上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
二、为大展宏图,不惜火拼王伦,争得在江湖上的立足之地
劫取了生辰纲,正当吴用和晁盖等人沾沾自喜时,不料东窗事发,多亏了宋江提前赶来报信,众人才免于被抓。按书中所讲,这是吴用与宋江的初次见面。吴用向晁盖打问宋江何许人也,晁盖答道: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与我是结义兄弟。吴用道,只闻押司大名,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可见吴用与宋江先前并不相识。这一印象非同小可,宋江不仅成了吴用的救命恩人,也为以后吴用与宋江合作,奠定了想想上的基础。
吴用与晁盖等人逃上梁山,当王伦拒绝他们入伙后,晁盖一时束手无策,是吴用挑动林冲火拼了王伦,把晁盖推上了寨主的宝座。吴用自然也坐上第二把交椅。可以说,火拼王伦不仅使智取生辰的纲的七人有了立身之处,更重要的是,吴用从此由一个私塾先生,进入了水泊梁山的领导层。某种程度上说,是宋江给他创造这个先决条件,吴用岂能不对宋江感恩戴德。
三、追随宋江鞍前马后大显身手,平生才华得以施展
宋江上山以后,吴用几乎成了宋江的御用军师,首战三打祝家庄,吴用巧用连环计,一举拿下祝家庄。二战吴用智赚金铃吊挂,假扮太尉助宋江打下华州府。两次漂亮的胜仗,等于让宋江上山亮了个头彩。打那以后,宋江逢战必下山,下山也必带着吴用,俩人配合默契,吴用自然成了宋江的得力助手。二人一哼一哈,唱起了双簧,活生生把寨主晁盖架空晒到了一边。
等到晁盖发现苗头不对,已为时太晚。攻打曾头市,晃盖执意亲力亲为,并且把宋江吴用公孙胜都留在山。这种极不正常的排兵布阵,明显不过是要挽回寨主的声望。可惜天不相助,晁盖一战中箭,不幸身亡。看到时机已到,晁盖尸骨未寒,吴用便迫不及待地推举宋江接班:
哥哥听禀,治国不可一日无君,于家不可一日无主,今晁天王已归天而去,四海万里疆宇之内皆闻哥哥大名,来日吉日良辰,请哥哥为山寨之主,诸人拱听号令。
宋江推让一番,也就坐上了临时寨主的宝座。
接着,为使宋江寨主之位名正言顺,吴用又下山把卢俊义哄骗上山,捉住了射死晁盖的史文恭。按晁盖遗嘱,捉住射死他的,便做梁山之主。到了这个节骨眼儿,又是吴用第一个跳出来:
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其余众弟兄各依旧位。当宋江和卢俊义分别推辞时,吴用继续推举: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如若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兄弟之心。不仅如此,还以目视人,挑动其他人应合。在吴用示意下,李逵,武松,刘唐,鲁智深等人齐喊叫:兄长若再推让别人,酒家们各自都散。可见在吴用的导演下,卢俊义有天大的胆了子,也不敢安坐寨主的宝座。
四、积极响应招安大计,南征北战后见到宋江仍被毒死,吴用只能跟随而去。
扶持宋江坐上寨主宝座,吴用的政治生涯也达到了顶峰。接着便是招安大戏,吴用协助配合宋江,在招安方面充当了积极的角色,实现了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夙愿。然而,自认媲美诸葛亮的吴用,做梦也想不到,虽然已经被朝庭封了官,许了愿,脱离了草寇的身份,但仍然被调去征辽平南,落了个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的下场。当看到宋江又被毒死,他才彻底醒悟,所有这些,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一枕黄梁。在宋江坟前,他万念俱灰,走头无路,只能跟随宋江而去,去阴曹地府与宋江相伴了。
总结:
从以上分析中足可说明,吴用之所以投向宋江派系,完全是他与宋江有着一脉相承的政治需求。但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权贵面前,他们这些打家劫舍犯下滔天大罪的人物,朝庭怎么可能放过他们。那种一厢情愿的青史留名,最后只能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与宋江殉葬,既是他人生道路的必然,也是他世界观价值观的必然结局。
《水浒传》中,为什么原为晁盖心腹的吴用会投向宋江派系?
因为吴用认为晁盖只是莽夫!
晁盖其实就是个江湖匪类,晁盖上了梁山之后,显得无能,差点被白衣秀士王伦,撵下梁山,是吴用挑唆林冲,杀了王伦,晁盖才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如果不是吴用,有计谋忽悠林冲杀了王伦,晁盖都准备下梁山了,如果晁盖领着吴用等人下了梁山,只有一种结果,被官兵围剿。
吴用帮助晁盖坐上了梁山老大的位置,其实吴用也在暗暗的观察晁盖,可以说吴用是胸有大志的人,他并不想一辈子,就呆在那八百里水泊,吴用观察晁盖,这晁盖当上梁山老大的位置后,一天天就是山大王的想法,打劫,抢回来金银,就众人一起分了。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讲兄弟义气,弄得梁山乌烟瘴气,一片混乱,晁盖心里从来没想过,梁山的未来该怎么办,晁盖选择的路,就是一辈子打家劫舍,这一点让吴用对晁盖心生不满,吴用是读书人,有点文化,跟晁盖这个没文化的土匪,还是有区别的。
吴用毕竟自己势单力薄,一介书生,当时晁盖身边全是如狼似虎的匪类,都跟晁盖是一个想法,就是窝在梁山,靠着打劫为生。心机深沉的吴用,只有把对晁盖的不满,深深的藏在了心里,吴用就象冬天的虫子一样,蛰伏了起来,直到宋江上了梁山,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宋江拉拢人心,慢慢把晁盖踢出了权利中心,可以说到后来梁山上的众人,都心里佩服宋江,宋江能一呼百应。
宋江当时要是敢下令处死晁盖,估计也没几个人反对,晁盖也懂自己的地位,所以他把所有的事情,交给宋江办理,这宋江把众人,叫来训话,说谁也不是天生的土匪草寇,只是时运不济,才落草为寇,有朝一日朝廷,会理解梁山众兄弟的忠心。
宋江说出这一翻话后,晁盖脸色阴沉,可他也没办法,宋江接下来又挂上了梁山大旗,上写着替天行道,辅国安民,这宋江也是够卑鄙的,翅膀硬了,马上让晁盖靠边站。
宋江的全心理念,正符合吴用的胃口。吴用觉得宋江才是明主,跟着宋江走,能实现心中的梦想,走出梁山水泊,还能从一介穷书生,捞个一官半职的,所以这吴用,自从宋江上梁山后,吴用就投靠了宋江,这吴用在后来也是大力支持宋江。
吴用是真没用,毕竟是个成不了大器的人,吴用也看错了人,宋江也是个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的人,宋江也只是乌合之众,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被算计了,朝廷要以匪制匪,要宋江征方腊,宋江也彻底葬送了梁山众人,宋江和吴用也都死了。
吴用嫌弃晁盖,没远见,对未来没有规划,可笑的是吴用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思维逻辑混乱,只知道盲从,跟随着宋江一起跑到了绝路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