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水浒传》里面李俊可以封官加爵时,急流勇退,最终成国主的?

首先说明,李俊急流勇退最终成为国王,是《征四寇》说的,不是《水浒传》故事。不过,如果按照《水浒传》的故事线索,李俊的结局大概也与《征四寇》有几分相似。

李俊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李俊的出场,是在宋江前往江州牢城途中。这一天行过半日,宋江三人来到了揭阳岭,在一家酒店中喝酒。这是一家江湖黑店,与孙二娘十字坡酒店一样,专一用蒙汗药麻翻客人,杀人剥皮做人肉馒头。

宋江与张千、李万两位公人果然着了道,正要被开膛破肚之时,李俊赶到了。李俊此来,就是特地到揭阳岭来接宋江的。宋江号称及时雨,名声远播江湖,李俊早就仰慕宋江,准备去与之“厮会”。打听到济州府将宋江发配到江州,便在这里等候。

李俊出场,施耐庵并没有介绍他的状貌,更没有来一首定场诗,只是有一段自我介绍:

祖贯庐州人氏,专在扬子江中撑船艄公为生,能识水性,人都呼小弟做混江龙李俊便是。

庐州是合肥的别称,这个李俊便是安徽人,大概是从安徽迁移到扬子江(长江流经江苏、上海一段)来的。此人没什么特别身份,就是个撑船的艄公。不过,他有个非常了不得的绰号:混江龙。这个绰号不简单,也预示了李俊最终的结局。

混江龙是条什么龙

《水浒传》中有“龙”为绰号的好汉也有好几个:入云龙公孙胜、九纹龙史进、出林龙邹渊、独角龙邹润。这几条龙当中,天罡系列的几个,都与“真龙”有关联。公孙胜是替天行道的总监军,来历不凡,有“龙”的背景。“九纹龙”则隐含北宋九代皇帝的信息,也是有“真龙”的隐喻。至于地煞系列的邹氏叔侄,便是草莽之龙,与二龙山的邓龙一样,属于山大王之流。

李俊原本只是个撑船的艄公,但却能跻身三十六天罡,说明其可以与公孙胜、史进这两条“龙”有等同的含义。这便为后来海外称王埋下了伏笔。

《水浒传》大概没有写完,说金圣叹腰斩并没有十分可靠的依据。而容与堂本七十回后的故事,基本上可以判断为明代篡改之后,接续的故事,并非施耐庵的原笔原意。所以,即便是“腰斩”,恐怕在金圣叹之前就有“元凶”了。

现在通行本无论良莠,一概将清代人编纂的《征四寇》,全部作为《水浒传》故事,印到一本书上。这样的版本其实并不可取,也不严谨。

从原著考查四个征寇故事,征方腊之后,梁山好汉的结局最接近施耐庵原著。此处,单讲李俊的事情,因其“混江龙”绰号之故,便有可能像《征方腊》中说的那样,李俊出海做了暹罗国王。

混江龙的左膀右臂

李俊来到揭阳岭时,还带着两个童威童猛兄弟二人,这便是混江龙的左膀右臂,或者帐前大将。童威绰号“出洞蛟”,弟弟童猛绰号“翻江蜃”。蛟,即蛟龙,蜃即蜃龙,这两种神兽都具有龙的血脉,同属于龙族。

李俊、童威童猛一并出现在揭阳岭,仿佛一个龙族一齐出动。这种风景,与皇家的家族结构极其相似。做皇帝的是“真龙”,其他具有皇室血统的人,便是“皇族”,称之为“蜃、蛟”,也是很形象的。

火眼狻猊之“狻猊”也属于龙族,但却是龙之九子之一,距离“真龙”还差了点。

“蛟、蜃”这两条龙,都与海洋有关,恰好与“混江龙”能搞到一处。这也就是从出场到最后一同出海,李俊、童威童猛始终都在一起的缘故。

续书“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中,打完方腊,宋江率残军回师。行至苏州城外,李俊假装中风,请求宋江留下童威童猛照顾,并以张叔夜催促为由,劝宋江先走。宋江无奈,只得按照李俊的意见,带领人马回汴京。

宋江大军刚走,李俊三人竟来寻见费保四个,不负前约,七人都在榆柳庄上商议定了,尽将家 私打造船只,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暹罗国之主。童威、费 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职,自取其乐,另霸海滨。

续书这样设计李俊的故事,符合施耐庵原著伏笔,也符合李俊、童威、童猛绰号的含义,写得比较成功。

李俊为何要脱离宋江

从揭阳岭的事情来看,李俊对宋江是非常仰慕的,关键时刻救了宋江性命。后来,揭阳镇霸主穆氏兄弟追赶宋江,浔阳江上张横要劫财杀人,都是李俊出面摆平,让宋江安全到达了江州城。

梁山好汉劫法场,李俊也前往参与,是白龙庙小聚义中二十九将之一。上了梁山,李俊与张顺兄弟、三阮等掌管梁山水军,屡立战功。排座次时,位居第二十六位,基本上符合李俊的身份与战绩,宋江没有亏待李俊。

然而,李俊为何要在功成之日离开宋江呢?

续书中说,李俊萌生离开宋江,不接受朝廷封赏的打算,是受了费保的影响。宋江攻打苏州时,派李俊带童威童猛到太湖侦察。这三人在榆柳庄与费保、倪云、卜青、狄成意气相投,并且相助宋江拿下了苏州城。李俊要费保留下来,一同打方腊,费保没有答应,还讲了一达通道理,劝说李俊急流勇退,“何不趁此气数未尽之时,寻个了身达命之处,对付些钱财,打了一只大船, 聚集几人水手,江海内寻个净办处安身,以终天年,岂不美哉!”

李俊一听,倒地便拜,与费保等人结义,约定打完方腊便与童威童猛一起,投奔江海之内。

李俊之离去,并非与宋江决裂,也绝不是因为看不惯宋江投降朝廷。混江龙自从揭阳岭结识宋江,便一直追随左右,一直到打完方腊才走。这是因为,李俊从费保的话中悟到,梁山好汉的义气也到头了,乘着“气数未尽”之时离开,当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李俊不走,必然得到朝廷封赏,职位不会低于阮小七。但费保反复说他们几人不愿意为官,这也唤起了李俊的共鸣,这二人出身大致相当,很容易说到一块去。但是,既然连官都不愿意做,为何又作了暹罗国王呢?李俊作了国王,童威童猛以及费保等人都做了大臣,岂不是很打脸吗?

李俊离开是否另外的原因

续书毕竟是续书,虽然续得好、写得好。但李俊如此这般的离开,似乎还是给读者留下了有始无终的遗憾。原著中,李俊从来没有反对过宋江,也与所有的梁山好汉一样,赞同招安。续书仅以不愿为官而离开,与原著还是有相悖之处。

而且,李俊很磊落,选择离开的方式竟然是诈病,这也不符合混江龙的性格为人。最不符合逻辑的是,李俊、费保不愿为官,却做皇帝的做皇帝,做大臣的做大臣。难道是对朝廷封赏心中没底,担心官小了不如能如愿?肯定不是。

既然施耐庵在原著中留下了线索,李俊的结局大有可能如续书所写,做了海外(或海上)“真龙”。但离开的原由恐怕另有可能。

续书中,征辽、剿方腊是历史上就有的事情,但却是剿方腊在先,征辽在后。李俊选择出海,然后到达暹罗,打完方腊这么走更方便。所以,李俊有可能没有参加征辽的战役。

辽国实际上是金国灭的。童贯按照海上之盟的约定,与金国共同攻打辽国,但在攻取幽州时,北宋遭到惨败。童贯便以重金请金国攻下幽州,自己则冒功受封广阳郡王。辽国灭亡后,北宋失去盟友,也失去抵御金兵的屏障,迅速导致了靖康之乱。

这是一场耻辱的战争,如果施耐庵写完了《水浒传》则肯定不是续书写的那样,把这场导致北宋灭亡的荒唐战争进行了违背历史的歌颂。因为是一场亡国之战,梁山好汉中必定有人看破,便会有人选择离开,李俊大概是其中之一。

所以,推测李俊离开宋江,原因还不一定是续书说的那样。否则,就有点讲不通了。然而,《水浒传》留下的故事并不完整,梁山聚义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已无从得知了。李俊下落如何,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了这条道路,同样也是无法探知了。

怎么看待《水浒传》里面李俊可以封官加爵时,急流勇退,最终成国主的?

明代作家陈忱的《水浒后传》承袭了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的衣钵,延续了水浒故事,使水浒仅存的三十二位好汉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也使得常为梁山受招安后的悲惨结局而抱恨的读者减去了一些遗憾。说起李俊虽位排天罡之列,但在梁山寨中不显山露水,平常的很。只不过仅有的几次水军出战,参与其中,论军功并不显赫。后来跟宋江征南却落得劳苦功高,成了硕果仅存的一位幸运者。就是这样一位草莽汉子,却通过南征方腊,透过喋血沙场,兄弟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看穿了朝廷奸官的本性和宋大哥的虚假面孔。李俊的洒脱和豪爽摆脱了功名的羁绊,毅然决然的辞退了宋庭的封赏,又干起了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英雄壮举。由于义气相投,命运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走向了远赴海外干大事业的契机。客观上讲李俊一是得宜于童威、童猛等众兄弟的志趣相投和生死相依的情宜,二是得宜于水上的营生和功夫,才使得他们有条件远赴海外,冲破惊涛海浪去迎接又一次考验和闯关。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找到了柳暗花明的世外桃园。也许是苍天对他们的恩赐,或者说是对明智者舍弃后的获得。

怎么看待《水浒传》里面李俊可以封官加爵时,急流勇退,最终成国主的?

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亦造英雄也,李俊的这番海外称王的作为,既和他本人的能力性格有关,但也离不开当时大环境的影响。

下面,红尘君就来一一剖析一下。

内因——性格豪爽,有大局观,领导能力强

任何一件事情,内因都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曰:法向内求,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而混江龙李俊这个人物,其性格和能力上有非常突出之处,海外称王这件事,也只有他一个人符合内因的条件。

性格豪爽: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其实并不算少,但也并不是人人皆可,比如宋江,晁盖,柴进,鲁智深,武松等人都可以,但是也有许多人虽然能力突出,但是由于身份和天性等原因,并不喜欢和人打成一片。

这方面的最突出代表就是豹子头林冲和玉麒麟卢俊义这传说中的“师兄弟”二人,此二人都是君子,但却讲究“和而不同”,未免有些高冷,林冲作为梁山第一代山寨首领,资格全山可谓最老(杜迁宋万不是一个级别的就不算了),但是和其余统领没有什么冲突,但也没有太多交集。

而卢俊义亦是一样,作为梁山的二号首脑,但东征西战,身边真正能够信任的也就浪子燕青这忠仆一人,也说明了他的性格内敛。

有大局观:

这一点就更为难得了,所谓的大局观并非说你有多么聪明,而是能够看得比普通人更加长远。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是能够做到当局者也清的,那就是有大局观的人了,这一点哪怕是梁山大寨主宋江和二寨主卢俊义都不曾做到,所以二人都深陷局中,被高俅等奸党所害。

真正具有大局观的,无非以下几人,燕青,公孙胜,武松,鲁智深等,他们都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都得了善终。

组织能力:

要当国王自然需要组织和管理能力,不然你就算把国王的宝座让出来,诸如李逵,刘唐,三阮,甚至关胜,董平等五虎大将能够胜任得了么?

当然不行,这管理国家——哪怕是再小的国家,也绝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的,有些人只适合冲锋陷阵和统领兵马,但却没有管理和组织能力。

而李俊早在揭阳岭的时候,就拉起一支队伍贩卖私货私盐等等,而且管理的十分好,当时船火儿张横正准备请宋江吃“板刀面”的时候被李俊撞到,还三分羡慕三分自卑的说,“原来却是李大哥,我只道是谁来。大哥又去做买卖,只是不曾带挈兄弟。”,由此可见张横对李俊也是十分服气的,甚至想要追随,李俊的领导能力可见一斑。

外部环境,宋朝的海外贸易开放政策

这内因有了,若是没有外部环境也是不行的。

当时李俊他们是乘船出海,辗转到了新罗国(泰国),这对于船的质量,航海技术的成熟,和官府对海防的管理都有密切关系。

而这一点宋朝可谓封建王朝中做的最好的一个,其海外贸易,更是当时的世界超一流水准,朝廷在杭州、明州设置市舶司,并颁布了管理商人出海贸易之办法。

当时宋朝的商船活动范围有多大呢?开至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然后经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与波斯湾 ,再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驶入红海,最终抵达非洲东海岸。

当然了,那个时候的海商可不像现在这么斯文,往往同时还身兼海盗的身份,若是遇到比较强大的势力或者商队,他们就平等交易,若是遇到比较弱小的那就明抢了,这一点不光是我们,就算是后期的海上强国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也都一样。

而李俊就在多年揭阳岭的贩卖私货的生涯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也带出了一支成熟的队伍——比如童威童猛两个得力助手,所以后面才能一帆风顺到了泰国。

但是这外部环境也是十分重要,如果换成元明清三代闭关锁国(除了明成祖期间短暂开放),海防严谨,李俊就算有通天本事也离不开,除非他能让船长上翅膀飞出去。

红尘君说

综上而述,混江龙李俊的成功,既离不开自己个个人能力和努力,但是和当时宋朝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脱离不了关系,这内外具足,才导致了一代海外称王的美谈。

所以这内因,外因缺一不可,不在宋朝,李俊无法出海,而不是李俊,就算有这个条件他也无法做出这番事业。

我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_^

在下红尘如镜,一个不正经的喜欢历史的攻城狮,诸位若是喜欢我的文章,敬请点赞关注转发留言,红尘君承诺每条必看必回!(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怎么看待《水浒传》里面李俊可以封官加爵时,急流勇退,最终成国主的?

李俊虽然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但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李俊三人能够功成身退,并不是他们自己看得多清,而是要感谢在太湖作战时偶遇的费保四人。

李俊是宋江在江州收的众多小弟之一,江州和揭阳帮这伙头领的设定就很奇怪,这群人就是“无脑”的就是觉得宋江顺眼,所以上山之后也成为了宋江派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江也颇给这些人面子,由其是水军,在大排位之后李俊、张横、张顺的排名分别压在了二五七兄弟之上。而无论是陆战还是水战,揭阳帮水军成员都可以为了宋江而不顾自己的安危,自然初期的李俊也是如此。

当梁山军攻打苏州时,李俊与威猛兄弟被太湖海盗所擒,一番交谈后他们与太湖四杰“赤须龙”费保、“卷毛虎”倪云、“瘦脸熊”狄成、“太湖蛟”卜青结为兄弟,在苏州大战中,七人大展身手,助力宋江快速的拿下苏州。

苏州大战后,宋江想留费保四人,可四人不愿过这种打打杀杀的战争生活,就拒绝了宋江的请求。李俊三人去送费保四人,七人在榆柳庄把酒话离别,酒正酣时,费保突然说了这么一段话:

“小弟虽是个愚卤匹夫,曾闻聪明人道:‘世事有成 必有败,为人有兴必有衰。’哥哥在梁山泊,勋业到今,已经数十余载,更兼百战 百胜。去破辽国时,不曾损折了一个兄弟;今番收方腊,眼见挫动锐气,天数不久。 为何小弟不愿为官?为因世情不好。有日太平之后,一个个必然来侵害你性命。自古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此言极妙。今我四人既已结义了哥哥三人,何不趁此气数未尽之时,寻个了身达命之处,对付些钱财,打了一只大船, 聚集几人水手,江海内寻个净办处安身,以终天年,岂不美哉!”

就算李俊在怎么不识字,对宋江再怎么忠诚,在梁山征讨方腊损兵折将的大局势下,费保的话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李俊听罢恍然大悟,连忙拜谢费保,并答应在征南结束后一定和四人一起出海。

李俊可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万一他要是死了怎么履行承诺。所以李俊的潜台词就是,无论宋江与方腊最终谁赢谁输,我李俊和童威、童猛一定会回来的。

所以,当张顺去涌金门送死时,李俊不会阻拦,也不会去第一时间告诉宋江。

所以,阮小二、孟康被成贵等人截击时,童威、童猛直接跳河先跑了。

乌龙岭之战过后,李俊选择待着童威、童猛一同去方腊处做卧底,这可是相当考验演技的啊,虽然在办事过程中折了阮小五,但李俊等人的里应外合,是梁山征南成功的一大不可或缺的因素。

大战胜利后,李俊该履行诺言了,他诈病让童威、童猛留下照看他并没有随军回朝。等宋江走远后,三人立刻找费保四人会合,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然,施公说李俊最后成为了暹罗之主,至于是怎么做到的就任凭大家想像吧。

再当然,等到李俊称帝时,宋江已是孤魂野鬼了。所以其实就想告诉大家,在你们迷茫的时候,若周围有贵人能点拨你一下,事情就会简答的多,李俊运气不错,完成了蜕变,宋江“一意孤行”只能自食其果了。

文/逻辑文史游

怎么看待《水浒传》里面李俊可以封官加爵时,急流勇退,最终成国主的?

李俊在可以封官加爵时,选择急流勇退,这是一件事情,至于后来如何成为一国之主,是另一件事情。当然,两件事情都可以由李俊的个性来说明。

李俊是行事简明果断之人,性情通达,从来不见他有什么疾言厉色,也不见他有什么豪言壮语,却在平静中折服人心。费保等四人捉了他,却被他的气度以及他与童家兄弟的情义所感动,才有了太湖结义。有很多好汉的义气,说不清真假,但是李俊的就一定是真的。天寿星的称号是实至名归,李俊乃有福之人。

选择急流勇退,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断则断;能够成为暹罗之主,是他个人魅力和智量所致。

其实,征方腊后,功成身退的并不只有李俊,浪子燕青算一个,武松算一个。李俊和他们不同的是,他不是灰心的离开,而且他很幸运,遇到了费保等四人。离别前,费保对他说了一席话,他很清醒,听懂了。这番话大概意思有两个:一是水泊梁山征方腊死伤严重,气数已衰;一是从来是“从来太平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何况还是盗贼出身的水泊英雄们。封官加爵是一定的,但也要有命来享受。这就是李俊的不凡处,在巨大诱惑面前,保持平常心。

我们设想,如果是在征方腊前,有人对宋江说那么一番话,宋江会怎么做?对好汉们说呢,好汉们会如何选择?他们还会那么死心塌地跟着宋江去为忠名送死么?

怎么看待《水浒传》里面李俊可以封官加爵时,急流勇退,最终成国主的?

谢谢邀请。

百闻不如一见呗。

过去的李俊是劫道剪径的绿林好汉,听闻江湖传言的及时雨宋公明事迹,且有心抱大腿梁山泊,故此不惜鞍前马后结好宋江,甚至可以为其劫法场。

上梁山当好汉,应该是最能凝聚李俊和宋江的共识。

这一点也是二人的友情基础。

后来宋江当了老大,日思夜想招安,共同的基础已经变了味,尽管说是为了大家好,但人各有志嘛,李俊自然也开始不满。

但古代的兄弟情义和忠诚使得李俊就算不爽也得按着。

后来的为朝廷东征西讨,搞得梁山好汉死的死,伤的伤。

大哥的承诺不对啊!

说什么好日子,每天都是好日子,该赎罪也赎够了,还要死光光才行?

友情基础本来就已经没了,若不是碍于面子,相信梁山好汉的那些不主张招安的早就离去。

这下可好,现实摆在眼前,不死光是不罢休,李俊顾不得什么所谓的哥们义气,找个借口理由便脱离了这个本来就应当放弃的团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