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晁盖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没有带上“文官”?

所谓文官,在梁山好汉中其实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他们都不是官而是“寇”。不过,既然题目打了“引号”,那就可以理解为有文化不打仗的文化人,或者有点智谋的人了。这类人在梁山上还是很有几个的。

头一个便是吴用,号称智多星,不仅是梁山第一谋士,《水浒传》全书也没有谁的智谋超过吴用的。第二个便是被浮夸了的神机军师朱武,此人在《水浒传》(不说《征四寇》,这不是《水浒传》)中给吴用提鞋都不配,但好歹也背着个“军师”之名,也算他一个吧。余下的,诸如萧让、金大坚、裴宣、杜兴。公孙胜也非常有智谋,芒砀山一仗连吴用都佩服,做个阵前军师,比朱武强百倍。

但是,这些人晁盖一个都没带到曾头市,所启请的二十个头领要么是武将,要么是不文不武的诸如白胜之类的角色。行军打仗哪有不带参谋军师的?而晁盖偏偏就不点一个“文官”,这是为什么呢?

晁盖被“文官”坑苦了

得知生辰纲消息,晁盖很吃不准,劫还是不劫呢?此时,晁盖头一个想到的,便是找东溪村唯一的大知识分子吴用商量,请吴学究给他拿主意。吴用便从晁盖“七星聚会”的梦开始,一步步设计,把晁盖弄上了梁山。

吴用先去了石碣村,说服三阮撞筹入伙,并把附近的梁山泊侦察了一番,详细了解了山寨的情况,并且扇动阮氏兄弟上梁山。回到东溪村,又忽悠晁盖,说晁盖七星聚义梦境是“应天垂象”,劫取生辰纲乃是天意。既然是天意 ,晁盖便放心大胆的让吴用策划这个惊天计划。没想到,吴用却让晁盖暴露了。

负责侦办生辰纲大案的何涛,得了弟弟何清的线索,轻而易举的破了案。何清曾在黄泥岗附近的安乐村酒店中,见到一伙自称是濠州贩枣的贩子,但他却一眼就看出这伙人中有晁保正。晁盖原打算先隐藏在白胜家中,神不知鬼不觉的去黄泥冈作案,吴用却要去住店。人多眼杂,而晁盖也是远近闻名,很多人都认识他,非常容易暴露。晁盖凡事都跟吴用商议计较,吴学究肯定清楚,认识晁盖的人很多,一露面便有暴露的危险。所以,晁盖是被吴用坑了。

案子被破获,吴用心里非常有数,早就做好了上梁山的准备,但却瞒着晁盖。直到宋江报信,晁盖不知所措,吴用才说往梁山上跑。晁盖原本就没有任何逃跑的想法,这时只能听吴用的,往梁山落草去了。

吃了这一个暗亏,晁盖深知自己玩不过“文官”,打曾头市便肯定不会带吴用了。至于说,晁盖知道吴用已经是宋江的人,所以不带,只是脱离文本的一种推测。

那么,为什么不带朱武呢?

朱武徒有虚名也不知心腹

少华山资深草寇朱武,一出场就显得没有什么计谋。陈达被史进捉了,朱武想了半天才想到了苦肉计,与杨春两个赤手空拳徒步到史进面前请罪。这是在赌命,胆量固然不小,却是个不动脑筋敢拿命做赌注的亡命之徒。

史进、鲁智深先后陷落华州,史进束手无策,一个主意都想不出。得亏武松想了个办法,请来了梁山人马。吴用一到,便大手笔设计,赚金铃吊挂,一举拿下华州,成功救出了史进、鲁智深。

史进带着朱武、陈达、杨春上了梁山,为献功,便主动请战,率领本部人马前往芒砀山降魔。按说,这是朱武显示才华的绝佳机会。但是,朱武没有给史进半句建议,更没有做战前谋划,一仗下来,竟然让项充李衮杀得大败。

输了一仗,朱武又束手无策,还是史进想到了派人回山寨搬兵。还没等史进与朱武商量,梁山泊人马便到了。这一仗公孙胜露了大脸,夜探芒砀山,摆诸葛亮石头阵,一举降魔成功。

朱武根本就不会打仗,晁盖带他去干什么。何况,朱武初到梁山,晁盖也不敢大用。于是,朱武也就留守山寨了。

为何不带公孙胜

公孙胜可是当年一同劫取生辰纲的兄弟,也非常有智谋,更能施道法,打曾头市有大用处。但是,公孙胜一般不会给主帅出谋划策,主要只负责整治有妖法的对手,以维护道家的形象。

打芒砀山时,公孙胜之所以动了脑筋,是因为他看到了芒砀山上悬挂着青色灯笼,便断定其中必有使妖法之人。公孙胜这才说:来日贫道献一个阵法,要捉此二人。

高唐州打高廉,也是因为要收拾这个善做妖法之人,但仅仅只是以道法压制妖术而已,并不曾献计出谋。在《水浒传》中,公孙胜自始至终在维护道的存在,不轻易超越职责管闲事。

晁盖知道一清道人的做派,带去也是白搭。何况,曾头市并无会妖法之人,公孙胜出工不出力也是有可能的,即便带去也不一定能发挥作用。

其他诸如萧让、金大坚等,根本就不会打仗,晁盖又不需要他们模仿书信,雕刻图章。

晁盖并无军事才能却非常自负

戴宗说,曾头市有五七千兵马,还有史文恭、苏定两个教师爷,带着曾家五虎。从戴宗的话中,可以看出曾头市的实力并不弱。但是,晁盖不听宋江、吴用劝阻,只点了五千人马下山。作为攻击部队,人马还比对手少两千,这个仗不好打。

打曾头市之前,晁盖根本就没带过兵,毫无军事实践经历。在东溪村做保正,说白了就是乡下一个土豪,哪里谈得上军事才能?宋江虽然也没有军事天赋,但却亲自指挥了上山后梁山所有的军事行动,在战斗中成长了起来。两次攻打祝家庄,宋江都交了学费,此后便越打越精了。

虽然,宋江有吴用提供智力保障,但与晁盖不同的是,宋江在战略上完全占主导,吴用则是按照宋江的战略意图,做战术上的策划,主帅与军师的职责划分得很清楚。如此,宋江便不会像晁盖那样,被吴用所坑害。

没有军事才能,晁盖还非常固执自负,即便带“文官”去,也不一定能够听得进意见。晁盖出兵时,宋江、吴用到金沙滩为他饯行,喝酒时,大风吹折了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吴用说“此乃不祥之兆,兄长改日出军。”吴用的意见是很正确的,但晁盖偏不肯听,一刻也不耽误的出发了。这么严重的事情,都听不进吴用的意见,可见晁天王有多固执,带不带吴用,都不会影响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

也正是因为晁盖没有军事头脑,也没有经过带兵打仗的历练,如何组建一支战斗部队,打仗需要哪些人员参与,都是一头雾水。这也是晁盖打曾头市不带“文官”的主要原因。

晁盖不带“文官”不是因为所谓的晁宋之争

都说宋江架空晁盖,晁宋之间早就有了矛盾,这实际上是离开文本的推测。实际上,晁宋关系还是很不错的,支持宋江招安,死后还显圣相救以报答宋江舍命报信之恩,等等,都说明晁盖对宋江很讲兄弟义气。

宋江也不像金圣叹讲的那样,没有劝谏晁盖去打曾头市。宋江不仅劝了晁盖,还一如既往的说:“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

晁盖也说:“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这一回,晁盖铁定是要亲自去打曾头市的,宋江苦谏不从。其中原因很简单,就是吃不消曾头市的狂妄,恶意侮辱梁山及晁盖本人,晁天王必定要亲自下山泄愤。他小看了曾头市,以为可以一鼓而下,马到成功,尽快出了这口恶气。

所以,晁盖一到曾头市,便不断的搦战。对阵之时,晁盖急不可耐的亲自上阵。这下,就扰乱了梁山军马,为保护晁盖,众将赶紧驱兵混战。这场混战虽然没见输赢,晁盖却“心中甚忧”。第二天又搦战,曾头市接连三天不搭理,晁盖又郁郁不乐。法华寺四个和尚,晁盖迫不及待的要行动,很轻易的中计了。无论林冲怎么劝,晁盖丝毫听不进。不听宋江劝谏,不听吴用好言,不听林冲建议,晁盖是急火攻心,并非与梁山兄弟有矛盾。

晁盖因为仓促出兵,没做战前规划,也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谏,不带“文官”也是为了图个耳根清净。即便是带了“文官”去也是摆设,晁盖根本就不会听他的。

《水浒传》重武轻文

这是一部反映江湖草莽的小说,笔墨着重于底层小人物,这些人物中识文断字有文化的人极少。所以,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重武轻文”。

写官府及朝廷官员,武将的形象至少是中间派,比如经常与梁山交战的李成、闻达,施耐庵没写他们的坏,反倒还有点正面派头。即便是祝家庄的栾廷玉、曾头市的史文恭,只是与梁山作对而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其武功实力还深得读者的认可与赞赏。“文官”则很惨,蔡京、高俅、慕容知府、贺太守、刘高、黄文炳等等,都被写得很坏,这类人才是《水浒传》真正的反派。

晁盖是典型的草莽英雄,与“文官”是对立的两个层面,这也是施耐庵不给晁盖安排“文官”去曾头市的原因。

纵观《水浒传》,除了宋江出兵带着吴用外,其他带兵打仗的人几乎都不带“文官”。呼延灼、关胜这等朝廷将官,打梁山时不带“文官”。梁中书留守大名府,手下颇有几员一流战将,却也没有“文官”为其参赞军务。晁盖打曾头市不带“文官”,完全符合施耐庵对《水浒传》的总体设计和架构。

总而言之,晁盖打曾头市不带“文官”既是晁盖本人的问题,也是施耐庵作书的意思。而且,晁盖曾头市吃败仗,搭上了性命,与带不带“文官”也没有多大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