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万春的《荡寇志》对梁山好汉的态度究竟是恶意诋毁还是明贬实褒?
这个提问很有水平,是如何阅读和理解《荡寇志》这部书的核心问题,也是揭示俞万春创作这部反《水浒传》小说主题思想的关键所在。作者在书中寄托了非常复杂的情感,他一方面是《水浒传》的忠实读者,原本对梁山好汉怀有有崇敬之意。在作品中,俞万春也通过雷部神将自相矛盾的行为,以及一些很下流的语言,流露出些许对梁山好汉的喜爱。
但是,如果说俞万春对梁山好汉是明贬实褒,甚至是反话正说,恐怕不甚准确。毕竟,这就是一部反《水浒传》的小说,俞万春的立场不会因为细节上的矛盾而改变。说到底,俞万春反对造反,反对以招安的方式纵容造反,造反者就是草寇,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与制裁,连投降都不可以。
俞万春创作《荡寇志》面临“两难”困境据记载,俞万春自幼喜爱《水浒传》,对梁山好汉多有景仰之情。但是,他的经历却改变了他对《水浒传》的看法,也为其创作《荡寇志》奠定了思想基础。
俞万春字仲华,号忽来道人(胡来道人)。生于1794年,自幼丧母,随父亲居住在广东任所。当时,正值清道光年间,政局动荡,民变丛生,盗贼蜂拥,与《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极为相似。俞万春在父亲任所从军,参与了两次镇压瑶民民变。
这些经历让他深感民变对朝廷和国家带来的灾祸,加之对《水浒传》的深刻理解,俞万春便逐渐萌生了创作一部小说,站在《水浒传》相反的立场,“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其父非常支持,并嘱托他一定要完成这部著作。
正是因为俞万春非常深刻的理解了《水浒传》,自然而然的会对一些梁山好汉有景仰之情,也深感于梁山好汉造反,也是因为奸臣当道所致。所以,作品中依然能够读到反贪官,以及官逼民反的内容。他对某些雷部神将也进行了讽刺与挖苦,尤其是曾经“犯上”的朝廷旧僚。
但是,由于俞万春是站在朝廷立场上的,他不能让造反者受到招安,不能让心怀叵测者通过造反、招安来洗白身份,甚至摇身一变成为庙堂之臣。因而,他要将《水浒传》的“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进行彻底揭露,对梁山好汉进行恶意诋毁。
这样的“两难”其实并不难,根本就无法达成某些观点所论及的那样,俞万春明贬暗褒、正话反说的创作目的。《荡寇志》就是一部彻底的反《水浒传》著作。
打着金圣叹旗号反金圣叹张恨水先生曾经猛烈抨击《荡寇志》,认为作者俞万春“为金圣叹所欺,变本加厉”。大概,张恨水先生让俞万春气坏了,这样的评价并不得要领。其实,俞万春是反对金圣叹的,他坚决不赞同金圣叹对大部分梁山好汉的评价,认为梁山之上并无所谓的“上上”人品之人,都是一伙应当受到严惩的邪恶之徒。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仅仅是因为反对招安,他希望梁山好汉一直跟朝廷干下去。俞万春则承接金圣叹本《水浒传》往下写,开篇就是第七十一回。而且,还照应金圣叹在《水浒传》开篇的“楔子”,在一百四十回后作“结子”收束全书。
这样的结构,完全是针对金圣叹的,他反对造反,不允许民变扰乱国家。也反对招安,但余万春的反对招安,与金圣叹的立场完全不同。所以,余万春的《荡寇志》连金圣叹一起反掉,根本就不是张恨水先生所说的那样,俞万春受了金圣叹的蒙蔽。也不是在金圣叹的基础上变本加厉,而是蓄意反《水浒传》,反金圣叹。
金圣叹虽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大肆删节、涂改、加塞,以达到自己狂赞强盗、贬损宋江招安的目的。但是,他对造反持支持态度,梁山很多好汉,诸如鲁智深、林冲、晁盖、武松,等等,都是赞扬有加的。
俞万春则不同,梁山之上没有好人,即便是施耐庵曲笔深意,对梁山好汉明褒暗贬,也一概不认可,认为是“伪言”而必须破掉。在这样的主题思想指导下创作的作品,我们不应当为《荡寇志》辩护,这部书不存在暗中褒扬梁山好汉的事。
《荡寇志》文笔有点拙劣余万春的文笔在这部书中也是比较拙劣的,写得牵强附会,夸张过度,吹捧肉麻,读来略显生硬,与《水浒传》不可同日而语。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说是《荡寇志》文笔很好,因为内容恶心影响了其文学水准。反倒是因为其攻击《水浒传》及其梁山好汉的迫切心理,简直就是以一种强烈的报复心态,事事针对施耐庵的原著反写人物和故事。这种近乎变态的讨好心理,就必然限制其创作的自由,给文笔思路设置严酷的限制条件。这样的创作教条,能有好文笔吗?
施耐庵文思纵横,有很宽阔的自由创作空间,他所开创的白话创作文体和风格,岂是俞万春所能望及项背的。俞万春想反《水浒传》,反倒被施耐庵牵着鼻子走,只能生硬的对应原著故事和人物,往反方向写,文笔非常被动。
《水浒传》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非常的生动与传神,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永恒的经典。俞万春东施效颦,搞了个雷部三十六将,前来剿灭梁山天罡地煞。书中的人物很碉堡,很假很生硬。比如女主角陈丽卿,不伦不类,一副伪道学嘴脸。其能量超人,且升华为神仙,像当今的文化超女那样,猛给读者灌心灵鸡肉汤。
如果说,陈丽卿的令人反感,那就大错特错了。《荡寇志》中,这员超女先后掐死了矮脚虎王英,一丈青扈三娘,可谓将这对夫妻蹂躏而死。花荣被她射死,黄信、郭盛、孙二娘被她生擒,孔亮、龚旺、丁得孙、顾大嫂、孙新遭她斩杀,梁山好汉在她面前更加狼狈不堪,极其猥琐。这难道是正话反说、明贬暗褒?
模仿水浒传反水浒传《荡寇志》一开头写的是金圣叹编造的梁山好汉惊恶梦,并从此展开故事。故事的开头,陈丽卿便出场了。她受到高衙内调戏,其父八十万禁军教头陈希真与林冲一样,采取隐忍之术,不敢得罪高俅。但父女二人讨论后,决定走王进之路,逃出汴京城。
父女二人逃到风云庄,结识了云天彪。云天彪曾经打败过梁山五虎将之一的呼延灼,但却并未因此得到朝廷表彰,反倒受到不公正待遇。于是,这几个人便在猿臂山扯旗造反,啸聚山林。他们与宋江一样,不断壮大实力,赚足了本钱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最终,陈希真率领猿臂山强盗全部接受朝廷招安,追随张叔夜去征讨梁山了。
这是明显的模仿《水浒传》的写法,翻版《水浒传》的故事。俞万春的卑劣之处便在于,以《水浒传》来反《水浒传》。也就是俗话讲的,拿施耐庵的拳头擂施耐庵的嘴!
这,也是正话反说,明贬暗褒?
书中把《水浒传》神秘失踪的人物又搬上纸面,作为雷部神将与梁山作对。诸如史进的师父王进,祝家庄教师爷栾廷玉等。恐怕,施耐庵并非将这些人物写丢,而是因为金圣叹的恶劣行为,导致《水浒传》只剩下半部残本。这些人物也被俞万春利用,以此来反《水浒》,反梁山。
《荡寇志》毁了水浒好汉《荡寇志》第一百三十二回“冲头阵王进骂林冲,守二关双鞭敌四将”中,雷部神将王进对林冲一通大骂,将林冲骂得当场吐血,一病不起。这段骂简直就是泼妇骂街,王进这个在施耐庵笔下不屈高俅,知恩图报的好汉写得很龌龊。现摘录这段泼妇骂街于下:
我不过见识比你高些。……朝说招安,晚凉州郡;晚说招安,朝抢村落,这等处所,岂有出头之日?你又不生眼珠,死挨不去,随着那般不肖狂徒,不轨不法,横行无忌,豺狼野性,日纵日长。到如今天理昭彰,强梁必灭。你但思想,你山寨中和你本领一样的,吃我天朝擒斩无数,谅你一人岂能独免?你想逃罪,今番罪上加罪;你想免刑,今番刑上加刑。不明顺逆之途,岂有生全之路?种种皆你自取之咎,尚欲衔怨他人,真是荒谬万分。这般恶毒,把施耐庵笔下的两个水浒好汉一齐毁掉,这便是余万春的用心之处,这何尝是正话反说,明贬暗褒?绝地不是!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荡寇志》中虽然也写了武松临死之时的英雄气概,但却被唐猛、庞毅、闻达车轮战缠斗,活活累死。《荡寇志》第一百二十八回写道:
宋江一看,只见他挺棍怒目,威风凛凛。宋江叫他几声,只是不应,近前向他脸上一按,冷如凝冰,方知他早已亡了。
这是余万春对武松的一点敬意,但让打虎英雄,天生神力的武二郎以这种死法结束英雄般的一生,也是余万春在敬意中的另一种贬损,恰恰是反话正说。武松力战三将,即便是落败,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荡寇志》虽然也寄托了作者的复杂情感,隐含着创作的两难情结。但是,说它对梁山明贬暗褒,缺乏依据,也没有道理。
俞万春的《荡寇志》对梁山好汉的态度究竟是恶意诋毁还是明贬实褒?
《荡寇志》,是清代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俞万春,字仲华,浙江绍兴人。在道光年间曾多次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如此人物,其作品如何可想而知)。
书共作七十回,另有结子一回。作者自称创作此书意图在于,接续七十回本的《水浒传》,说明“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故有结子一回。表现了作者对农民革命的极端仇恨。
书中情节,主要是写退职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俅养子高衙内看中,威逼求婚。陈氏父女逃出京城,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了刘的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后陈希真与刘广暂时在猿臂寨落草,但是却勾结官军和地主武装,专与梁山作对。企图战胜梁山,以向朝廷赎罪邀功。后经云天彪引荐,被朝廷录用。并随同张叔夜擒杀梁山一百单八将,荡平了梁山,将水泊人物一一诛尽杀绝。
该书充分暴露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军必欲斩尽杀绝而后快的反动立场,表现了对农民革命的极端仇恨。
俞万春的《荡寇志》对梁山好汉的态度究竟是恶意诋毁还是明贬实褒?
俞万春的《荡寇志》是一部反水浒故事的小说,一般认为它是代表着统治阶级的立场,来表达对农民起义的批判。即他所谓的“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其中蕴含着俞万春作为传统士人对社会文明教化的理想。
说起《荡寇志》,不得不提到《水浒传》曾经很热门的一个版本《水浒传》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或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就是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个版本风靡一时,就是被金圣叹腰斩后形成的贯华堂版水浒传,六十九回之后通通删去,再加上一回楔子,整整七十回。故事从洪太尉无意中放走一百零八魔星开始,到梁山泊排座次结束。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极高,其所列的“六大才子书”中,《水浒传》排在第五位。之所以腰斩,是因为他认为小说的故事到这个精彩的高潮处结尾,不论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从文本结构上都是最好的选择。既有完整性,又不失其精彩演绎。而后面的故事其实和前半部分有脱节,主题、情节完全是两种风格。这种说法其实很有道理,也得到了像胡适、鲁迅等很多人的认可。
可见金圣叹其实是对水浒英雄表达仰慕之情的,并没有将他们当做盗贼看待。而俞万春歪曲了金圣叹的本意,在其腰斩的《水浒传》之后做了续书,从七十一回开始写起,就是这本《荡寇志》。书名写得很清楚,就是讲述梁山水泊一百单八将是如何被朝廷擒杀剿灭的。
《荡寇志》写作目的就是为了驳斥宋江等人的造反作乱俞万春在道光年间写了这本书,其实时间跨度比较大,也是对水浒题材的一次彻底颠覆。在这本书里,曾经行侠仗义、放荡不羁的水浒好汉们变成了十恶不赦的强盗、恶贼,全部被朝廷正法。
这种写法其实是和俞万春自身的士人情怀有关,因为他是一个不第的秀才,所以对自身所学不能得到庙堂之用而感觉愤懑不平,于是就转而著书立说,发挥自己的所长。道光年间正好是处于中国社会整体落后于世界的一个过渡期,史称“嘉道中衰”,社会愚昧动荡,俞万春身为读圣贤书长大的学子,自然感慨人心不古,认为世道将乱是因为人心祸害,而救世之路不外乎整顿人心。
基于此等背景,他认为,施耐庵的这本书其实是在鼓励百姓落草为寇,败坏法度,实在是“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于是想写一本书来反对它,才有了这本《荡寇志》。
《荡寇志》问世之后,民间反响并不是很大,一个是由于水浒忠义故事深入人心,另一个就是俞万春文笔拙劣。但是在当时官场上却是激起了很强烈的反响。曾经大力禁止“稗官野史”、“传奇小说”的官员们开始大力推崇这部虚构通俗小说,认为它可以挽回世道人心。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清朝也有一段时间推崇《荡寇志》,以此来作为镇压农民起义的精神号角,所以才有了鲁迅、胡适等人对贯华堂版《水浒传》的大力推崇,以此来与官府宣扬的《荡寇志》针锋相对。
客观角度来评判《荡寇志》的内涵,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俞万春反对农民起义的做法和其力图挽救世道人心的理想其实并不应受到谴责。
文学本身就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用小说的形式来对影响百姓的认知,其实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想法。新文化运动其实,胡适等人启发民智,也是借用了这种做法。
而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虽然是为了推翻腐朽统治,在意义上有时候也属于历史的进步,但因为其没有一个正确的纲领和优秀的领导者,其所作所为也给备受压迫的百姓以更深的痛苦。鲁迅就在作品当中揭露过太平天国时期的黑暗杀戮,繁华富庶的苏州城也曾经被太平天国放了一场大火。
所以,俞万春对于“强盗”造反一事表达深恶痛绝,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俞万春的《荡寇志》对梁山好汉的态度究竟是恶意诋毁还是明贬实褒?
有点恶意诋毁,但是与《水浒传》的不同的是,《荡寇志》拒绝神化梁山好汉,把梁山好汉还原成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荡寇志》是清代长篇小说,俞万春写于道光六年。俞万春比较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起义,他和金圣叹一致,紧接金圣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从七十一回写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张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书为《荡寇志》,此书的初刻本却又署书名为《结水浒传》。
在俞万春笔下,梁山好汉就没有《水浒传》里那么的出彩了,可以说,是要惨的很。梁山老大宋江在鲁智深死后,听从吴用之计逃走,路过长清县夜明渡时被渔人贾忠、贾义兄弟所擒,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老二卢俊义与张伯奋、张仲熊大战130多回合不分胜负,张叔夜趁机一箭射中他的左肩,二张趁机擒住他。押赴京城凌迟处死。老三吴用,在梁山被攻破后,逃跑被抓后被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时迁在原著里功不可没,但在《荡寇志》里,就没有表现的机会。唯一一次为梁山出战,就丢了性命。王英和扈三娘是《水浒传》里出彩的一对夫妻,原著里是双双战死在征方腊中。
到了《荡寇志》里,两人还是夫妻,也是双双战死。不同的是,王英因为好色,调戏敌方女将,被女将用力夹死了。扈三娘为了给王英报仇,与敌方女将打的不可开交,不分胜负。两位女将骑马相撞,扈三娘没有敌方女将力气大,居然被敌方女将掐死了。
安道全绰号是神医,结果是病死的。安道全本来自己给自己治病的,有一次发病太突然,梁山就找了个郎中来给安道全看病。偏偏这个郎中是个庸医,反而把安道全给治死了。这就很无语了。
浪子燕青,在《荡寇志》里就是个废物一般的存在,就出战了一次,就被敌方一鞭打死了。李逵没有被毒死,在俞万春笔下是力战而死。
花荣,在梁山可是神射,但是命丧敌将飞箭之下。射死花荣的,就是掐死扈三娘的那位女将。林冲与敌将大战300多个回合不分胜负,却被敌将骂倒,而后一病不起。最后见到高俅的头颅被活活气死。
在《荡寇志》里,梁山好汉的结局,都很惨。
俞万春的《荡寇志》对梁山好汉的态度究竟是恶意诋毁还是明贬实褒?
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
俞万春的《荡寇志》对梁山好汉的态度究竟是恶意诋毁还是明贬实褒?
清代小说家余万春的《荡寇志》与原版《水浒传》立场相反,把水浒108将,写得不堪一击,最后都没有好下场。明明就是诋毁农民起义军,为统治阶级代言。
想弄明白《荡寇志》的主旨,不得不提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本。金圣叹认为原版《水浒传》前七十回是施耐庵所著,后五十回是罗贯中续写。金圣叹认为罗贯中所续,纯粹是画蛇添足。金圣叹不赞成以下犯上做乱,他敌视《水浒传》中的农民起义军。这一点和余万春观点一至。余万春所作《荡寇志》,就是金圣叹评注水浒传的续写。金圣叹评注水浒,认为水浒恶至极,不应该把忠义之名加在以宋江为首的义军头上。所以他腰斩了《水浒传》,也就是不赞成贼寇被招安。
余万春出身于官宦之家,生奉太平天国乱前,当时盗贼横行,民不聊生。余万春认为盗贼就是盗贼不会变得忠义,忠义之士也不会做强盗。他认为起义军就是犯上做乱,祸国殃民。基于此创作了《荡寇志》,为统治阶级代言。
《荡寇志》做为一部长篇小说,他的主旨是诋毁起义军,但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余万春虽然敌视起义,但他也是《水浒传》的铁粉,对于当时朝廷的昏庸,贪官横行,也不可能对他的创作没有影响。所以他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官方正面将领的塑造比较呆板,也多有微词。对于梁山将的塑造比较成功。这说明了什么?作者潜意识里应该有认同义军的成份,必竟犯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鉴于此有人认为《荡寇志》是明贬实褒义军。
鉴于《荡寇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余万春的阶级立场,个人认为此书是诋毁梁山将。但作者思想偏激,不能全面把握时代脉搏,也难免不自觉地,反映时代现状,造成曲笔赞成起义的假象。
个人拙见,欢迎熟读过荡寇志的朋友批评指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