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和荡寇志你相信那个最接近历史真相?

一个是诏安、立功、封妻荫子达到正果,都很壮烈。一个是被官府和豪绅剿灭了,而且死的很惨。两部书描写同一事件,结果完全相反,能否澄清一下呢?

毫无疑问,《水浒传》更接近历史真相,而《荡寇志》只是对历史史实的断章取义。为什么是这样?

《荡寇志》反《水浒传》,基本违背了史实

先说说《荡寇志》这部清代文人余万春是怎样创作这部小说的。余万春,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丧母,长期居住在父亲任所,两次参与镇压瑶民的民变。因感时局动荡,对民间造反而深恶痛绝。但是,他又是个水浒迷,从而拿水泊梁山与当时的民变相对照,也就产生了反感宋江梁山聚义,也坚决反对朝廷对这些“反贼”进行招安,而必须予以剿灭,绳之以法的思想倾向。为抑制《水浒传》的流传,花了二十二年时间,写成了这部反水浒小说。

由此,可以看出,余万春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而不是以史实为依据来进行创作的,《荡寇志》就是一部虚构小说。余万春以个人主张,只是截取了张叔夜战败并擒获宋江三十六人这一半截历史,无中生有的将梁山一百单八将逐一剿灭,并最终押上刑场吃了绞刑。

这部书的底本依据是金圣叹删改的贯华堂七十回本,其第一回便是第七十一回,开头部分重述了金圣叹所塞进去“梁山泊好汉惊恶梦”的情节,开始了张叔夜率领雷部神将征伐梁山的故事。

《宋史·张叔夜》传确是有宋江在海州遭遇伏击,船只被张叔夜派兵烧毁,断了后路,战斗中,宋江副手被擒,然后率领全伙投降的记载。但是,据与张叔夜同时代,也是张叔夜走得很近的朋友李若水的《捕盗偶成》所说,宋江被擒后,立即投降,朝廷也下了诏书,赦免了罪行。然后,“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江等三十六人不但没有被杀,反倒受到了朝廷的封赏。

金圣叹对此非常不满,一刀将《水浒传》拦腰斩断,以一场恶梦结束了梁山故事。而余万春更是变本加厉,虚构了梁山好汉被张叔夜剿灭的过程,在梁山泊附近将一百单八将杀的杀,捉的捉,几乎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这是纯粹的瞎编,宋江与张叔夜交战,是在海州而不是在梁山泊。海州就是现今的江苏连云港,历史上的宋江早就从梁山转战出来,根本不可能是《荡寇志》所写的那样。

《水浒传》的主要创作蓝本是《大宋宣和遗事》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笔记体历史,属于野史一类。据说是南宋人写的,也有说是元朝人写的。不管怎样,这部笔记体历史很多地方能够与正史印证,与南宋初期史学家王称所撰的《东都事略·徽宗纪》也可以相互佐证。施耐庵根据历史史料,对宋江起义进行了再创作,以宋元话本的形式,讲了一个可读性非常强的故事。从《水浒传》中,完全可以找到诸多与历史相吻合的细节。

宋江起义确实是大宋宣和年间发生的历史真实事件,梁山泊中,有三十六人是被《大宋宣和遗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所记录的,有名有姓,基本上能与梁山三十六天罡对应。

宋江后来的确被朝廷招安,《宋史·徽宗本纪》有这样一段记载: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可见,张叔夜是招降宋江,而非擒杀。这一点,李若水的诗也讲到过,“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就是《宋史》中记载的宋江被招降这件事。

施耐庵的《水浒传》基本忠于史实,而余万春则是裁掉大部分历史,只采用了张叔夜在海州与宋江交战的一个战斗场面,便横生出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可以说,完全违背了历史真实。

《水浒传》版本与历史真实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后,导致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梁山好汉们的结局了。后来,有许多续书,各自介绍了梁山故事的结局。其中,现在最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有很多故事都是后来加进去的。最明显的两个故事,就是征田虎和打王庆。这两段大约二十回书,在现今能够看到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容与堂本《水浒传》中根本就没有。

那么,宗于最早以及最完整的容与堂本的现行本《水浒传》,是否真的就是万历年间刻本的原貌呢?有一大半是,有一部分不是。为什么这么讲?

绿野老道通过书中宋江的几首诗词,以及施耐庵前七十回本伏线和相关史料,做过现在刊印的《水浒传》的版本辨析。认为,梁山好汉排座次到征辽故事之间,有后人明显插入内容的痕迹。而征方腊过后,宋江等人的结局,也是被改写过的。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水浒传》“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就会发现,宋江并不是被毒死的,而是死于靖康之难前的一场朝廷叛乱,做了宋徽宗的殉葬品。这一点,本人有具体文章进行分析,在此不赘述。

据王称《东都事略》所载,宋江确实参与了镇压南方起义的行动,大致是张叔夜部将折可存部队的一支。镇压了方腊后,宋江受到了封爵,这也能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中找到答案。

《荡寇志》反不了《水浒传》

以《荡寇志》反《水浒传》,连余万春自己都没有做到。虽然,他承接金圣叹七十回本往下写,但对于金老所表达梁山好汉的忠义,余万春也是一概否决,说是:“既为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这一点,貌似读懂了施耐庵的“曲笔深意”。但是,余万春并没有完全执行自己这个创作思路,很多地方自相矛盾。比如,余万春写到了被高俅逼走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

王进复出于《荡寇志》,是雷部三十六将中的“辅帝雷府雷部总兵使者”,应当是一个正面人物。在攻打梁山二关时,遇到守将豹子头林冲。这二人大战三百回合后,王进见赢不了林冲,便破口大骂。这一场骂简直超越历史上所有的泼妇无赖,不堪入耳。有人认为,余万春这是正话反说,把雷部神将中的部分人写得很不堪,以此暗中赞颂梁山好汉。

对此,我并不如此认为。余万春骨子里是反水浒,反民变,也是反对招安这些强盗,必灭之而后快的。但是,因为他心里对梁山好汉有崇敬之心,笔底还是流露出这样的真实情感。但这种情感并不能成为其作品的主题,也不能改变《荡寇志》的反水浒本质。也可以说,余万春文学创作功力远不及施耐庵,不能很好的控制自我,也不能把控每一个细节,使之为主题服务。

同样,遭遇到王进、林冲受高俅陷害命运的剿灭梁山的主将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反出东京,做了猿臂山上的草寇。他们通过落草造反,聚集人马,壮大势力,寻找机会等候朝廷招安。这样的构思完全没有跳出《水浒传》,大有模仿的嫌疑。因而,《荡寇志》想反水浒,但余万春能力不够,没有做到。

《水浒传》基本忠于历史真实,人物、架构、情节、语言从容写来,无不裕如。施耐庵有底气,以基本史实说话,有理有据,不畏反击和攻讦。而《荡寇志》断章取义,毫无历史依据,只能按照施耐庵的思路,生硬的编造了一段故事,自然也就很难站得住脚了。

更为重要的是,《水浒传》早已深入人心,尽管有很多读懂之人,对梁山好汉进行了批判性的辨析。但是,这是理性的一分为二,既承认梁山好汉有英雄气概,也反对他们杀人放火、劫道越货、滥杀无辜、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不道义行为。这样的价值取向,绝不是《荡寇志》所能颠覆的。所以,这部书并没有广为流传,反倒遭到了历代学者和读者的猛烈抨击。《水浒传》则经历无数风雨,岿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水浒传和荡寇志你相信那个最接近历史真相?

《荡寇志》是一部反《水浒传》,要说谁更接近历史,实际上从结果上来看《荡寇志》更符合历史,因为历史上的梁山起义确实是被张叔夜剿灭,并擒获了36个匪首。而《水浒传》中的他们则是接受招安,然后剿灭了方腊,所以单纯的说符合历史,《荡寇志》是符合历史的,只是过程上《荡寇志》是基于《水浒传》的胡说八道。

《荡寇志》塑造出了陈希真父女,云天彪父子,以及徐槐,张叔夜父子,召析、哈兰生等民团势力,这里面除了张叔夜之外,全部都是胡说八道的人物。

至于《水浒传》中,至少宋江,鲁达,武松,史斌(史进)杨志,关胜这些人物则是真是存在的。所以在这点上,《水浒传》倒是更胜一筹。

我一直觉得《水浒传》并非一本介绍好汉的书,而是一本讲述如何造反的书,怪不得历史上从明朝开始就有很长时间将其列入禁书。《水浒传》中的人物们一个又一个都算是特点鲜明,他们有的是市井小民,有的是朝廷罪犯,有的是江湖亡命,有的是朝廷降将,有的则是豪强劣绅,整个《水浒传》前大半部分都在讲述他们这108个人是怎么聚在一起的,后面的部分则是在讲述他们聚在一起的目的——招安。

有道是“杀人放火金腰带”。宋朝的官选择方式是通过科举,而考不上科举的人就会有些歪脑筋,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想到造反,然后被朝廷招安,继而成为官。很多读者不明白宋江何德何能能够让穆弘,李俊,张横这样的地方豪强,江洋大盗,拦江江贼死心塌地,实际上就是这些不可能进入体制内的人从宋江身上看到了希望。

《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看懂了《水浒传》的真相,于是反其道而行之,把《水浒传》中的英雄全都弄成了小人。但是他为了探讨《水浒传》中人希望招安的事实,结果让自己说过的话自相矛盾。俞万春在开篇的时候说“真忠义必不做强盗”,结果他为了证明这一点,塑造出个真忠义的陈希真,然后让这个陈希真也落了草。宋江攻城略地,陈希真一样攻城略地,结果宋江是假忠义,陈希真是真忠义,逻辑双标,让人无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