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项羽是一个仁慈的人,大家怎么看?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率兵进入咸阳,杀了秦三世子婴。灭掉秦国后,项羽在部下的劝说下,自立为西楚霸王。这是汉元年(公元前206年)的事情。
霸,指古代诸侯国的盟主。项羽以盟主自居,所以自号“西楚霸王”。霸,也有指依杖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或集团。项羽在亡秦过程中,以勇武杀伐威震诸侯。攻占咸阳后,以楚怀王名义分封功臣,诸侯无人敢言。项羽打仗勇猛,号称“万人敌”,钜鹿一战,破釜沉舟大败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从此,项羽为上将军,统领诸侯,各路诸侯无不忌怕。
这样的人能与仁慈二字挂上钩吗?而且,读《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从没讲过西楚霸王是一个仁慈的人。
项羽杀伐决断霸气凌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九月,会稽郡守试图先发制人,起兵抗秦。于是 ,召项梁商议,准备任项梁与桓楚为大将统兵起义。哪知项梁早就想自己干,于是,给郡守出主意,说桓楚逃亡不知去向,只有项羽知道他的去处。郡守便让项梁入内议事。项羽进入后,项梁给项羽递眼色,说“可行矣”。项羽早有准备,拔剑迅速将郡守的头颅砍下。这是司马迁第一记录项羽杀人。
楚王任命卿子冠军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前往救赵。大军走到安阳的时候,宋义便安营扎寨,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建议,秦军把赵王围困在钜鹿,如果我军迅速渡过黄河,与赵军里应外合,必定能够击败秦国。然而,宋义因项梁被秦将章邯战败而亡,心里恐惧,不敢进兵。还说项羽只会打仗,不如自己运筹帷幄。宋义下令:“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宋义不敢进兵,却假公济私,把自己的儿子宋襄派到齐国做相国。
项羽对此很不服气,更不愿受宋义这等人的节制而坐失战机。于是,项羽在早上见宋义之时,于宋义的军帐之中将卿子冠军的头颅砍了下来。
杀掉宋义之后,项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大破秦军,“诸侯皆属焉”。
西楚霸王滥杀无辜堪比秦将白起
巨鹿之战后,与章邯等人引兵到了新安。秦军吏卒害怕诸侯吏卒乘胜奴虏驱使,便在军中议论:“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有听到秦卒议论的将领将这件事情密告项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连夜坑杀秦国降卒二十万人。当年,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兵二十四万,项羽与之相比,丝毫不落下风。
刘邦打破函谷关,攻下咸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项羽听说刘邦先进了咸阳城,大怒,放言“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之后,项羽引军进入咸阳,几天之后,杀掉已经投降的秦三世子婴,下令士兵屠戮咸阳城,放火烧毁秦国宫殿,大火蔓延三个月才熄灭。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说,项羽“戍卒叫,咸阳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说的就是项羽纵火焚毁宫殿的事情。但是,司马迁并没有说项羽烧的就是阿房宫,而是泛指“烧秦宫室”。据考古专家刘庆柱、李毓芳夫妇考证,秦国的阿房宫并没有建成,项羽也没有烧毁阿房宫。这是闲话,暂且不表。
项羽的霸气因此可见一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杀伐决断,甚至滥杀无辜。为泄刘邦抢先占领咸阳,自己没能如愿先入关破秦而为王的私愤而屠城,这样的霸王会仁慈吗?但是,为何有人又说项羽仁慈呢?大概是出于这样两件事情。
鸿门宴放走刘邦
刘邦率先攻占咸阳,灭掉秦国,按照楚怀王约,应当是刘邦为王。但是,刘邦自知实力不及项羽,遂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把咸阳城献给了项羽。谋士范增给项羽献计,说:刘邦本是贪财好色之徒,进入咸阳,却对秦室财物美色毫不动心,说明这人很有志向,必成大事,便劝项羽尽快的除掉刘邦。于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鸿门宴故事就发生了。
范增亲自设计并现场指挥这场充满杀机的宴会。但是,项羽最小的叔叔项伯却事先向张良泄密,刘邦便在张良、樊哙等人的计策和保护下,顺利从鸿门宴逃脱。
刘邦这次侥幸脱逃,并不完全是张良的计策高妙或者樊哙的勇力过人,而是项羽不忍杀害刘邦。席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真正让刘邦脱逃的不是别人,正是杀人不眨眼的西楚霸王。
此后,项羽以诸侯老大自居,分封诸侯,刘邦被分到巴、蜀、汉中,都南郑,以汉王的身份统治这些地方。虽然,项羽也三分关中,派遣秦国降将堵塞了刘邦出关中的要塞。但是,项羽却从此逐渐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终于酿成了自刎乌江的后果。
项羽不杀刘邦,绝不是仁慈而是傲慢自负,连妇人之仁都算不上。范增在刘邦逃走后,气得把张良送来的一双玉斗摔在地上,拔剑敲碎,仰天长叹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项羽之不杀刘邦,与滥杀无辜 形成鲜明对照,是因为少年时学习不用功,智商缺乏,迷信武力征服而没有大局感的原因。当初,项羽读书不成,便去学剑术。剑术也没学成,项梁大怒,质问他到底要学什么。项羽答道:“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思是要学兵法。项梁当然非常高兴,亲自教他。然而,项羽略微懂了一点点,就不肯学了。所幸,项羽天生神力,力拔山兮举大鼎,籍此异禀,加上勇气,项羽称霸诸侯,所到之处,诸侯皆莫敢仰视。刘邦之所以先于项羽杀进咸阳,并非武力所致,一路上刘邦采纳谋士建议,以招降为主的策略,一路势如破竹。而项羽则凭实力硬打,遭到了节节阻击,进展当然不如刘邦了。
楚汉曾于广武对峙,项羽擒获了刘邦的父亲,告诉刘邦,如果不赶紧投降,就把刘太公给烹杀了。刘邦答道:我与你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若烹杀你的父亲,就请分一杯羹给我。项羽听后,非常愤怒,便要杀刘太公。又是项伯从中劝阻,项羽才放过了刘邦的父亲。从这件事上看,项羽杀人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个人的态度,既不顾大局,也没考虑道义,更谈不上仁慈。
霸王别姬的英雄泪
刘邦把项羽围困在垓下,汉军夜唱楚歌,瓦解项羽军心。项王自知大势已去,准备突围。突围之前,穷途末路的项羽康概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歌数阙,美人虞姬起舞而和之。此时,“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项羽纵横捭阖,所向披靡,何曾沦落到凄然洒泪的地步?临近末路,项王为美人而洒下英雄之泪,这令一直视霸王为天神的帐下诸将无不动容,陪着霸王落泪,不忍看到一代英雄的末路凄惶。
这段故事,确实是西楚霸王一生之中最凄美的时刻。为了自己钟爱的虞姬,项王不惜英雄之泪,上演千古绝唱:霸王别姬。
这样的楚霸王赢得了后世的广泛同情,他与虞姬的故事也被后世广为传诵,演绎出无数凄美的传说。但是,如果以此判断项羽的仁慈,也是不准确的。沦落到如此地步,项羽当然也为虞姬而担忧,也为将要与虞姬生离死别而凄然泪下。但是,这与仁慈没有多大关系,至多是英雄柔肠,为项羽的霸王生涯增添一抹人性的靓丽而已。
所以,太史公如此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史记》讲项羽是一个仁慈的人,大家怎么看?
项羽被刘邦看不起,称他为妇人之“仁慈”,也就是没有胸才大略,舍不得奖励英勇作战的将士,说大话,使小钱,失信于官兵。而刘邦则从善如流,在被项羽追击的紧要关头,听从了陈平的劝谏,扔下了金银财宝,至使项羽追击刘帮的将士只顾抢钱财,顾不上追击刘帮,使刘邦死里逃生,终战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史记》讲项羽是一个仁慈的人,大家怎么看?
我是天随人愿望,谢谢邀请!
本人觉得项羽不算是一个仁慈的人。
项羽力大无穷,骁勇善战,在战场上可以说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因此人人皆视他为英雄,实力强大。但是在用人及审时度势上他可以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
项羽在很多次战争胜利以后,对当地的老百姓未善加安抚,获取民心,而往往采取屠城等极端的方式。
如项羽进入咸阳,屠戮居民,杀秦朝宗族的人,并且将咸阳宫室与三百里的阿房宫毁之一炬。韩生好言劝项羽定都关中,项羽不采纳,有人告韩生背后骂项羽,项羽竟不问青红皂白将韩生掷入油锅烹燔,非常残忍,没有感觉到项羽的仁善。
项羽和彭越在对仗中,进入署中城池,他还气急败坏地要将在此城15岁以上的男子坑杀,多亏一位叫舍人儿的孩子让他打消了此念头。但光凭项羽杀心太重,就无法将他视为仁慈的人。
他的谋士范增十分厉害,但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中了敌方的离间计而不自知,气走了范增。对下属他也不会为人及用心,所以让将士起了离心,失掉韩信这些人才。面对狡诈的刘邦,项羽居然相信了他的鬼话,放走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后患无穷啊!
项羽与虞姬的别离,也只是为这位英雄增强了他的形象及故事的悲壮。
以上种种表现出项羽个人是位英雄,,但不仁慈。只是有时的是非不辨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才让自己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史记》讲项羽是一个仁慈的人,大家怎么看?
谢邀~~
《史记》第七卷中,《项羽本纪》便是描述项羽的一生。“本纪”所记录的绝大多数都是帝皇,项羽虽位称帝,但司马迁依旧将其记录其中,可见司马迁对项羽之尊重。《项羽本纪》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本纪中的项羽是“近古以来未尝有”的霸王英雄,也是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知智取的匹夫。
《史记》中项羽仁慈吗?《项羽本纪》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李晚芳曾评价项羽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他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他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最后却因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史记》讲项羽是一个仁慈的人,大家怎么看?
《史记•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富有文学系的篇章,而项羽也是《史记》中着魔最多、形象最为生动的人物之一。而《史记》中项羽的形象十分复杂,历来各种说法很多。
首先,《史记》中的本纪是创帝业、成帝业或沿袭帝业者的传记,主旨在以帝王本人的言行为线索记述天下大事。而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之中,并不是将他看作一个单纯善战的将军、勇武的战将,而是曾经手握大权、为天下最高政权领袖的身份。
很多人以此认为司马迁将项羽写入本纪,是对项羽本人的推崇和赞赏,但实际上司马迁对项羽其实并没有道德的推崇和情感的颂扬。因为按照《史记》的行文逻辑,它《记》《传》《世家》对应的是不同阶层的人物传志,以人为线索来叙述天下大事,而为了避免重复和突出传主的特色,司马迁往往将同一事件详略不等地写在相关的不同人物传记里。
项羽作为秦汉之间,楚汉争霸时期曾经执掌天下权柄,分封诸侯的最高权力操纵者,是完全能够列入《本纪》的。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搞明白《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仁慈”只是一个人性格属性的一种表现,残忍的君主也有偶然“仁慈”的一面,而史书中“仁慈”的君主也有残忍的一面,用“仁慈”这个词来评价政治人物,显然是不恰当的,何况人性本来就是复杂多面的。
《史记》中记述了项羽31年的生命轨迹,按照时间线索,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即为学时期、为臣时期和为君时期。
为学时期,司马迁记述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和秦始皇南巡时声称要灭秦而代之四件事,这四件事情,史记在记述时没有任何情感倾向,平铺直叙。主要是显示了项羽远大的志向,但同时也揭示了其性格中浅躁鲁莽的弱点,并描述了他身高力壮、胆大妄为、即使剽猛善斗的吴中子弟也畏惧有加。这些描写,实际上就将一个终生“矜武任力”心理惯性下的项羽形象立了起来。纵观项羽的一生,可以说真的是一个迷信武力的人。
为臣时期,项羽杀殷通、屠襄城、杀宋义、夺军权、救巨鹿、降章邯、坑秦降卒于新安,成为诸侯义军的实际领袖,又在鸿门宴上不战而屈刘邦之兵,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然而司马迁的这些记述,也并没有体现,或者突出项羽“仁慈”的地方呀。
项羽的为君时期,从主持分封19位诸侯开始到乌江自刎,整体趋势是一步步走向灭亡,分割灭秦成功不攻首先导致齐地田荣、赵地陈馀、梁地彭越反叛,镇压田荣时,又一次暴露了项羽为人“昏暴”、毫无“君德”的阴暗本质,项羽此前是在20万秦降卒盼着秦朝速亡自己能够回秦地与父母子女团聚的状态下将他们坑杀的;而此次则是齐地百姓厌恶战乱,组成地方武装杀死了与项羽为敌的田荣,然而项羽对齐地民众的这种亲善行为不仅没有给以嘉许和安抚,而是悍然将屠刀砍向了这些原本归顺自己的齐地人民,
《史记》中如此表现:“北烧夷齐城郭室屋 , 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导致“齐人相聚而叛之”。因而陷入齐地民众战争的泥沼,刘邦乘机收复亲弟,使得原来范增谋划的刘邦夺秦时项羽自己能够及时入关消灭刘邦的构想化为泡影。
此后,虽然有彭城之战的大胜利,但刚愎自用、任人唯亲、不能“使将任能”的弱点,加上为臣时期滥杀无辜带来的丧失民心的恶劣声誉,使得他心劳日拙,疲于奔命,成皋之战,曹咎被杀;潍水之战,龙且败死,20万楚军精锐全部丧失,此后试图跟刘邦讲和,撤兵东归,却被围于垓下,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史记•项羽本纪》通篇读下来,没有一句是在讲项羽“仁慈”的,即便是最后司马迁个人的点评,对项羽身死仍不觉悟,言及“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进行了批判,对其性格中自诩聪明,崇尚武力暴力治理诸侯的思想,无情的揭露。
仁慈,这个词,从来不属于项羽。
《史记》讲项羽是一个仁慈的人,大家怎么看?
项羽仁慈不仁慈,这个问题怎么看。其实项羽是很残暴的,坑杀秦军四十万,烧阿房,杀子婴,如此而己,怎么能说仁慈!那为什么还有人说他仁慈呢?就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没杀刘邦。所以,看问题是有立场的,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同一件事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以我个人的看法,项羽就是优柔寡断的武夫,有残暴的一面,又有死要面子、虚名的一面。不象刘邦,政治手腕和流氓行为巧妙地相结合。于是乎,天下归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