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宋江到底是被张叔夜打败之后投降的,还是主动招安的?

现在能看到的《水浒传》,没有讲到宋江招安的事情,只是写了宋江以及梁山好汉以“替天行道”为纲领,暂居水泊,等候朝廷招安。而宋江主动接受朝廷招安,则是续书《征四寇》的故事。正史、野史,以及一些叙事纪实性文学作品虽然也有宋江起义的故事,但宋江等人的结局如何,则语焉不详,是否招安,以怎样的方式招安,更是难以考证。

虽然如此,但也不是一点线索都没有,考查诸多版本的宋江事迹,还是能够大致了解到关于宋江招安与否,是主动招安还是被动招安的一些历史陈迹。从这些历史陈迹中,或可一窥历史阵容。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宋江故事

研读《水浒传》,不可不了解《大宋宣和遗事》,施耐庵创作这部巨著,主要蓝本就是这部笔记野史。在这部著作的“元集”、“亨集”中,都提到了宋江起义,大致故事与《水浒传》比较接近。

此书从著名奸臣朱勔鼓动宋徽宗大兴花石纲事,引出梁山好汉的故事。杨志、卢进义、孙立、林冲、王雄、徐宁、李应、关胜、穆横、花荣、张青等押运花石纲的指使,因为义气救了杀了人的杨志,上了太行山落草为寇。后来,被宋江齐聚到梁山泺(泊)聚义。

宋江的故事与《水浒传》很接近,也是在晁盖劫取生辰纲之后,通风报信时出场的。晁盖绰号“铁天王”,伙同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七人劫取了生辰纲,在宋江的帮助下,这几人率先上了梁山。晁盖落草后,派刘唐前往郓城县,以金银相谢宋江。宋江不合把金银交给了阎婆惜,从而泄露了私通梁山草寇的机密。宋江一时忿起,杀了阎婆惜和奸夫吴伟,径直上了梁山。

逃亡过程中,宋江在九天玄女庙得到一部天书,上面写着三十六人的姓名。宋江上山时,晁盖已经去世了。于是,宋江按照天书上的名单,聚齐了三十六人。这大概是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间的事情。

此后,宋江四处出击,攻夺淮阳、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余县。朝廷先后派呼延绰、李横佂剿,均战败而投降宋江。最后一个入伙的,则是僧人鲁智深。

宋江势力越来越大,朝廷宣谕招降。世代将门之后张叔夜奉谕,招降了宋江,并封他为武功大夫。然后,宋江因为收剿方腊有功,被封为节度使。

这是《大宋宣和遗事》所记载的宋江故事,故事的结局还算比较完满。宋江是被张叔夜招降的,既不是主动招安,也不是因为被张叔夜打败而被动接受了招安。

《宋史·张叔夜传》的宋江结局

据记载,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离开梁山泊,以流寇的形式四处出击的梁山好汉抵达海州(今连云港海州区)。张叔夜招募三千勇士,伏击宋江。宋江弃州登岸后,张叔夜遣人烧毁舟船,断了梁山好汉退路。然后,擒获了宋江的副将,迫使宋江率领全伙投降。

写到这里,便没了下文。金圣叹大概据此在卢俊义的恶梦中,增加了张叔夜将梁山好汉全部斩首。那么,梁山好汉是不是被当场斩首了呢?

北宋名臣,靖康之难中被俘而坚贞不屈的李若水,在张叔夜收剿宋江之后,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这首诗中有一句“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说明宋江在战败之后,得到赦免诏书,接受了朝廷招安。这种招安方式,与《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略有不同,中间多了一场战斗。但是,结果却是相差不多,宋江并没有被斩首,而是与其他梁山好汉一起被封了官爵。

《宋史·徽宗本纪》的宋江招安

与《宋史·张叔夜传》一样,这是正儿八经的正史,其中,关于宋江的事情,也基本一致。《徽宗本纪》是这样记载的:“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江兵犯海州,宋徽宗下诏命张叔夜“招降之”。这也能证明,宋江等梁山好汉是被招降的,而并没有被剿灭。至于是否经历了一场战斗,《徽宗本纪》中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从两段传记中可以互相印证的情况分析,《张叔夜传》所记载的“擒其副将,江乃降”应当是准确的。也就是说,宋江因为被张叔夜打败而投降,然后接受了朝廷招安。

《东都事略》中宋江也是被招降

南宋孝宗时的史学家王称所撰《东都事略·徽宗纪》这样记载宋江的事情:“宣和三年(1121年)……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其他文献记载,宋江是宣和三年二月被张叔夜招降的,而方腊则是在这一年的一月就被擒了,宋江征讨方腊的历史就不可肯能存在。而《东都事略》则把方腊被擒推后了三个月,把宋江就擒也推后了三个月,这几为宋江随朝廷佂剿方腊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但是,其他记载却非常清楚的记载了宋江参与了对方腊的作战。这是怎么回事呢?

宋末元初人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记》引用《东都事略·中书侍郎侯蒙传》,说“宋江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有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此自赎,或可平东南之乱。”这里也说的是赦免宋江而招降之,同时,还透露出一条重要信息,就是让宋江将功折罪,以贼击贼,平定东南之乱。

宋江到底招安了没有

《东都事略》的记载与其他正史出现矛盾,有观点认为,其原因是宋江招安后,参与了佂剿方腊的战争。在平定东南之乱后的一个月,又重新扯旗起义。然后,被宋将折可存剿灭。这件事情在《东都事略》中也讲得很清楚,但却没有提到折可存其人,只是说童贯率领部下辛兴宗擒获方腊,然后,回兵拿下了宋江。

《宋史·杨震传》说,在镇压方腊起义军的战役当中,宋将折可存所剿灭的是起义军的别部吕师囊的一支。折可存墓志则记载,得胜班师回京后,宋徽宗又下诏命他征讨方腊,一个月后,宋江就擒。

从《东都事略》和折可存墓志可知,宋江并没有被张叔夜招降,也没有受到朝廷招安,而是被折可存收剿了。

我认为,《东都事略》与折可存墓志的记载比较可靠,因为这两个史料距离宋江起义时间最近,尤其是折可存,他的墓志是很难造假的。

折可存死于靖康元年,离宋江就擒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记载应当比较准确。王偁则生活在南宋时期,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曾任吏部郎中,其父在宋高宗绍兴年间任实录修撰官,已经做了北宋历史的一些资料收集及长编草稿的工作。王偁继承父志,完成了《东都事略》。

而《宋史》是元代脱脱于公元1244年编纂完成的,距离宋江被擒已经过去了223年。《宋史》评价颇低,因为史料严重缺失,诸如折可存这样的名将都没有立传(高俅也没有立传),其可信度并不高。宋江起义的事情虽然记载得大体上与《东都事略》、折可存墓志有近似之处,但时间上却不甚清晰。所以,我认为,宋江被折可存擒获的可信度要大于宋史的记载。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折可存是张叔夜的部下,说张叔夜擒宋江也没错。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中可以证实,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所以,即便是折可存擒了宋江,梁山好汉最终也是被招安了。至于是否参与征讨方腊,不在本题范围之内,此处不做深入探讨。

《水浒传》印证宋江却是招安了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还是比较严谨的,既取材于野史,又参照了诸如《东都事略》之类的官方记载,写宋江招安,大概也不会太离谱。

从“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一回中,能够探知宋江最终是被招安了。而且,招安之后还“重登紫府”被封了官爵。但是,宋江的结局非常不好,是死于“二龙戏珠”之难。

宋江在受了三卷天书后,被两个青衣女童推下了桥,桥下有一个池子,宋江看到池子中有两条龙在戏耍宝珠。这是暗喻宋徽宗和宋钦宗在国难当头时,先是互相甩锅,谁都不愿意当皇帝担当国家大任。然后,又相互绞杀,与宋徽宗一同南渡,试图到镇江复辟的童贯、蔡攸兄弟等均被宋钦宗追斩。宋江被推到池中,也就是宋江被裹挟到这件耻辱性的帝争之中,最终可能没能逃过宋钦宗的屠刀。

征讨方腊的主将是童贯,折可存就打有可能在这场镇压战争中听从童贯的指挥。而收剿宋江后,折可存招降了梁山人马,这支人马最终又划归了童贯。

当时,北宋私家武装勃然兴起,童贯拥有数万“胜捷军”,收编宋江为己所用,并不足为奇。当然,这也仅是综合相关记载得出的推断,尚需进一步考证。

总而言之,无论宋江以怎样的方式接受了招安,都是梁山好汉们的终局。这场民变如此收场,也足以令喜爱《水浒传》喜爱梁山好汉的读者们扼腕而叹了。

历史上的宋江到底是被张叔夜打败之后投降的,还是主动招安的?

真实的宋江 投降的原因

施耐庵的《水浒传》根据民间流传的梁山好汉故事,把坐头把交椅的老大宋江描写成了一个仗义疏财、急公好义、爱国忧民、忠肝义胆的乱世英雄,在他巧取豪夺的掌握了梁山的革命领导权后,奉行了一条“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等待招安”的改良主义路线,在其两败童贯、三败高俅之后,梁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到鼎盛的阶段时,那种执拗的顽强的生长在这个旧知识分子内心的忠君报国思想,使他走上了一条受招安,投降大宋王朝的似乎正本清源的道路,也把众位梁山好汉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历史上确有宋江起义,《宋史》上也曾经明白无误的记载过。宋江起义大概发生在宣和元年至三年间,即公元1119年至1122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是在太行山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起义和唐末黄巢军一样,具有流寇性质,指东打西,战无定策,风卷残云,哪儿黑哪儿歇,并非具有固定的根据地。

宋江究竟因何而降?宋江起义的结局历史上真实的记载是其严重受挫后投降,说明白点,就是在大宋王朝重兵围剿下兵败溃散,无奈之下举旗交械投降。而并非象《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那样,是因朝廷累累举兵无果,宋江大败官兵主动受招安而降。这位大败宋江的北宋将领叫做张叔夜,宋史有传,是北宋末年一位赫赫有名的忠臣良将。《宋史.张叔夜》本传中这样写道:“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这段文字虽短,却透露出宋江起义中的许多重要信息,一是起义规模虽小,但战斗力惊人;二是起义大军东奔豕突,居无定所;三是宋江浮海而来,水陆并进;四是劫掠珍宝,收获颇丰。同时也说明了名将张叔夜用兵方面的足智多谋,这段导致宋江战败投降的真实场景应该是这样子的:宋江惯于流动作战,外出劫掠归来,面对小股官兵挑衅,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不料却中了张叔夜诱敌之计,当伏兵四起,战船被烧时,队伍斗志顿消,队形立散,官兵敢死队在战斗中俘获了宋江的副手,宋江眼看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有举兵投降。

那么,宋江兵败投降以后,命运究竟如何?迄今为止这还是史学界的一段公案。《续资治通鉴长编》、《皇宋十朝纲要》、《大宋宣和遗事》等多部史书都明确记载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这也就是施耐庵所著宋江征方腊损兵折将的出处。但也有的史学家考证宋江并未征方腊,而是被另一名将折可存在镇压方腊起义后一并剿灭,宋江遇害身亡。 还有民间传说,张叔夜受降宋江后,担心其贼心不死,留下终究心腹大患,而将宋江等三十六条好汉杀害埋于白虎山下,而成为“好汉茔”。

这段扑朔迷离的公案其实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假设宋史张叔夜的记载可信,那么宋江兵败张叔夜并投降后,很有可能被派往童贯军中效力,而此时的折可存为童贯军中第四将,随同镇压方腊,眼见同为起义军的方腊之悲惨下场,宋江军中的三十六位好汉未必不会再度蜂拥宋江揭竿而起,折可存因与宋江同征方腊而被朝廷上谕前往镇压不是没有可能,宋江也因此被害。

这个说法当然还得有赖于更多史料佐证,但无疑此说最为合理,也是唯一能够解释张叔夜和折可存遗留史料中言之凿凿的记载的,无论怎么说,宋江从起义到失败,仅仅一年多时间,在投降宋朝后不久小黑哥就非正常的死亡了,至于怎么死的?迷雾团团,施耐庵最后的交待是因受奸臣排挤而饮毒酒身亡,临死前还拉上了几个兄弟垫背(象《投名状》一样兄弟之间也不可信啊),也并非没有可能。

所谓《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是作者施耐庵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而杜撰的,宋江起义是由以三十六条好汉为主的骨干力量组成的,这三十六条好汉《大宋宣和遗事》中有着详尽记载,尽管《遗事》为宋无名氏所作,为讲史话本,有小说家一言之弊,但因与宋江起义年代相距较近,文中仍然有许多可信之处。《水浒传》里的许多场景,譬如杨志卖刀,晁盖等八人智取生辰纲,宋江怒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等都有非常仔细而传神的描写,所不同的是杨志等十二位指使(宋代低级军官)先是到太行山梁山落草为寇后与晁盖、宋江合兵一处,《遗事》中对宋江的结局也有交代,仍为将门之子的张叔夜元帅招诱宋江等三十六人归顺大宋朝,宋江后因征方腊有功而被封为节度使。

《大宋宣和遗事》一书中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如下:

智多星吴加亮玉麒麟卢进义

青面兽杨志混江龙李海

九纹龙史进入云龙公孙胜

浪里百跳张顺霹雳火秦明

活阎罗阮小七立地太岁阮小五

短命二郎阮进大刀关必胜

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

小旋风柴进金枪手徐宁

扑天雕李应赤发鬼刘唐

一撞直董平插翅虎雷横

美髯公朱同神行太保戴宗

赛关索王雄病尉迟孙立

小李广花荣没羽箭张青

没遮拦穆横浪子燕青

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

铁鞭呼延绰急先锋索超

拼命二郎石秀火船工张岑

摸着云杜千铁天王晁盖

历史上的宋江到底是被张叔夜打败之后投降的,还是主动招安的?

好像是被乱箭射死的吧!

历史上的宋江到底是被张叔夜打败之后投降的,还是主动招安的?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答案是被张叔夜打败后投降的。

下面我们看看宋江投降的具体过程:宋江在转战至沭阳县(今江苏沭阳)时,被县尉王师心击败。在宋朝,县尉所领之兵是“弓手”(乡户的差役),并非正式军队,沭阳县全县弓手约八十人。而县尉王师心敢以八十人的非正规军事力量去主动攻击宋江起义军,足以说明宋江起义军的规模非常小,约在百人上下,最多不过二百人左右。这次战事也只是让宋江损失二十人上下,更足以说明此战的规模之小。这与《水浒传》中对宋江起义军规模的描述,差之千里。

宋江在沭阳县被击败后,难以存身,就打算从海上回到京东地区(今山东半岛部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知州张叔夜当机立断,“募死士千余人”,先焚毁了宋江劫掠来的海船,然后对宋江进行伏击,擒获了起义军的副首领,宋江见势,只好投降。史书中的原话是:“擒其副贼,江乃降”。通过张叔夜率领的官军千余人,也从侧面证明了宋江起义军的规模并不大,更不是如《水浒传》中所写的,严重威胁到了北宋王朝的统治。

历史上的宋江到底是被张叔夜打败之后投降的,还是主动招安的?

是小说,不是历史

历史上的宋江到底是被张叔夜打败之后投降的,还是主动招安的?

历史上的宋江等36人造反是被河间太守张叔夜所打败……沒征辽讨方腊之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