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为什么晁盖要亲自出马征讨曾头市?

宋江上山之后晁盖基本就不再出马了,为什么打曾头市的时候非要自己出马?

《大宋宣和遗事》中说,宋江上梁山时,晁盖已经死了。于是,宋江按照天书的旨意,组建了梁山三十六人团队,起兵造反。施耐庵的《水浒传》创作蓝本主要参照这部笔记野史,而且,正史记载,也是宋江于河、朔间率三十六人作乱。后来,张叔夜在海州剿灭了宋江。当时是“擒其副,江乃降。”讲的也是宋江是这支义军的首领,没晁盖什么事。

施耐庵《水浒传》改编了宋江上山时晁盖已死的细节,让晁宋同框,直到梁山泊即将完成全部聚义之前,才让晁宋分离,宋江独撑梁山大局。经历这么长的过程才回到历史的本源,施耐庵大有意图。

《水浒传》这部书主要反映的是嘉佑三年以来,王安石发起和主导变法而导致的一系列朝政问题和社会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导致了北宋最终亡国。《水浒传》全书集中隐射了政治、军事、经济、官场、法度等方面的种种弊端,而这些弊端的祸根则是因变法而衍生出来的朝廷党争。梁山泊晁盖和宋江从起初的“兄弟是心腹兄弟”,逐渐变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实际上就是朝廷党争在江湖中的隐射。晁盖的结局是保守势力在宣和年间的落败,而新党在徽宗时期却利用新法大行腐败之道,争权夺利,把党争上升为帝争,成为压垮大宋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晁盖来到梁山后,有过两次亲自出马,带领梁山好汉出山打仗的经历。一次是江州劫法场救宋江,另一次就是远征曾头市。

江州劫法场是吴用设计的一次军事行动。因为晁盖安于现状,上梁山后即不干打家劫舍的勾当,也不做与官府为敌的大事,只是被动的击退过一次黄安的佂剿。吴用故意在蔡九知府的家书中造假时脱卯,迫使晁盖下山闹出大动静来,为后来的招安做铺垫。

宋江上山后,每次打仗,晁盖跃跃欲试,要亲自带兵下山,却都被宋江取而代之。绝大多数评论认为,这是宋江在架空晁盖,意欲夺权。其实,这是冤枉了宋江。作为山寨一把手,原本就是不能轻易动驾的,不到万不得已才“御驾亲征”。而且,晁盖在梁山上并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绝对势力,带兵出战,将领的执行力到底怎样尚未可知。这不能怪宋江架空晁盖,而是晁盖小富即安,并不像做大梁山。晁盖上山时,只带了六个人,后来从郓城牢狱中救出白胜,绝对心腹只有七人。加上原来梁山上的林冲、杜迁、宋万、朱贵这几个人,总共才十一个头领。晁盖死时,梁山泊已经由九十多位好汉加盟。

宋江每一次出征,都要带几个兄弟上山。而晁盖江州劫法场后,共有二十个新头领加盟。但这二十个人中,除了戴宗原本是吴用在江州牢城的卧底外,其他的全部是追随宋江上山的。晁盖任东溪村保正时,在江湖上也大有名头。但是,为何就划拉不了一个人上梁山呢?这是因为晁盖上山后根本不想做大,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和江湖动员手段。因为实力不够,即便是远近山寨的草寇也不向往梁山。宋江做大之后,很多山头都来投靠、傍大腿,试想,没有宋江,晁盖大概也就像王伦那样,死守固有的成果而必将渐渐衰败。

晁盖亲征主要目的是要重新规划梁山阵营。在晁盖攻打曾头市时,山上基本上都是宋江的势力。晁盖此时才感觉到,自己再不出山,即便是宋江不夺权,也难以坐稳头把交椅。从晁盖点将可以看出,此番亲自带兵,晁盖的最大目的,就是要通过打仗重新规划梁山的阵营,巩固自己老大的地位。当时,晁盖共“启请”了二十位头领:

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白胜。

这二十个头领中,林冲、杜迁、宋万是王伦当寨主时留给晁盖的,而且,林冲还是帮他夺取寨主的心腹。然后,刘唐、阮氏兄弟、白胜这五人是与晁盖一同起事,劫取生辰纲的铁杆。在后来的战斗中,也是这几人死死追随晁盖左右,从中箭被救回,然后护送晁盖回梁山,还是这几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他几个朝廷军官,如呼延灼、徐宁这两人虽然也是宋江划拉上山的,但他们一心想着招安,并不一定就是晁盖或者宋江的死党。有这几个核心力量,晁盖以为可以打赢曾头市。即便是不能取胜,也不至于兵败身亡。但是,晁盖低估了曾头市的军事力量,也对梁山兄弟不是全部知心知腹。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最终导致惨败。

晁盖中箭后,给他拔箭的是一名军士。这也是晁盖轻敌托大的证明。晁盖大概认为,灭掉曾头市,自己将毫发无伤凯旋,根本就没有考虑自身的危险和士兵们的伤损,足见其决心之大。晁盖此举无非是想向宋江示威,仿佛孙权以甘宁百骑劫营来示威屡挫吴军的张辽。

晁盖要重新规划梁山势力,必须在征战中斩获佳绩,这样才能在梁山以武会友,不打不相识的特殊环境中树立威信。曾头市之战被晁盖看成扭转颓势的绝佳机会,如果再不出手,山上近百位头领将全部倒向宋江。

晁盖亲征曾头市的第二个原因是轻视对手。晁盖却因为久疏战阵,对战争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轻敌冒进。宋江每次出战都得胜而回,晁盖估计,小小的曾头市有何能力对抗梁山大军?所以,既不做战前侦察,也不规划自己的军事力量的调度。晁盖点的二十员战将,不一定能够赢得了以史文恭为主将、苏定为副将、曾家五虎为战将的曾家部队。而且,晁盖当时只点了五千人马,而后来宋江却是启动了二万五千人围点,还有两支人马打援。晁盖明显是在和宋江争胜,以这么少的力量得胜,以证明自己在军事上的能力并不弱于宋江。然而,晁盖严重低估了曾头市的实力,在晁盖中计被埋伏时,曾家竟然可以分兵截杀梁山人马,足见其兵力不少于晁盖所带去的五千人。据戴宗所言,曾头市大约有五七千人马。就是这样有限的情报,晁盖也置若罔闻,认为自己完全有实力灭掉曾头市。

其实,晁盖明知此去风险巨大,但他必须以此次征战来证明自己。晁盖出兵到金沙渡时,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这是大将出征最不祥的征兆,晁盖如何不知?何况,宋江、吴用还以此再一次劝阻晁盖进兵。晁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听劝阻而继续向曾头市挺进。

晁盖亲率部队打曾头市最重要的原因,是宋江、吴用为他挖了大坑。《水浒传》有几个版本说宋江、吴用并没有死谏晁盖,金圣叹也说,宋江平往常都要力劝晁盖不要轻动,这回因何不劝了?其实,大多数版本中,宋江、吴用还是苦苦相劝,是晁盖执意不听而已。晁盖为什么不听劝阻呢?

这就涉及到宋江、吴用对待这次征战的态度了。简要的说,晁盖这回是被吴用设计激怒而冲昏了头脑然后贸然下山的。作为军师,主将出战必然要参与谋划,其中,最重要的是先侦察敌情,把对手的情况摸清楚再策划本方作战方案。吴用倒是派了一个侦察兵前往打探消息,但是,戴宗所带回来的情报毫无作战价值,反倒是要逼晁盖亲自征战。

眼见晁盖被激怒,宋江、吴用便一如既往的相劝晁盖不可轻动。但是,为时已晚,晁盖已经下决心前往讨伐了。晁盖其实也知道,吴用在这件事情中已经不站在自己这一边了,所以,连吴用也不“启请”,草率的出兵了。

在《水浒传》中,为什么晁盖要亲自出马征讨曾头市?

自从宋江上了梁山,梁山的势力明显增强不少,但是,各路上山的人马,多是宋江介绍来的,宋江的实力早已超过了作为董事长的晁盖了。

祝家庄晁盖本来是不同意大动干戈的,甚至要杀了杨雄石秀两人。而宋江不惜与晁盖对峙,坚持要打,说是“不折了梁山的锐气”,其实主要还个面子问题。关键时刻,吴用投了一票给了宋江。三打祝家庄使宋江的人气到了鼎峰,连最早跟着晁盖上山的吴用,也逐渐走近了宋江的阵营。

三打祝家庄得胜后,梁山公司基本上迎来了“宋江时代”。“哥哥山寨之主,岂可轻动”,晁盖被这句话忽悠的,只剩下摆酒庆功,成了一个名存实亡过去式的符号了。

打祝家庄回师后,梁山进行了一次人士安排。书里写“且说晁盖,宋江,回至大寨聚义厅上,起请军事吴学究定仪山寨职事。吴用与宋公明商议已定,……”,这里只有他们两人商量,并没有晁盖什么事。

人士安排是,原吴用安排的,让杜迁“总行把守山前三座大关,但有一座委差,不许调遣”。改为有解珍解宝守山前第一关,杜迁宋万第二关,刘唐穆弘第三关。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安排杨雄石秀二人守护聚义厅左右。纵然是晁盖没能杀了二人,他们会对晁盖有好感吗?很显然,晁盖是被架空了。

晁盖虽是草莽英雄,心里也很清楚,宋江每次下山,众人都是大声响应“愿听哥哥调遣”,那是何等的威风体面。晁盖感到孤独。

正好段景柱来汇报,说曾头市曾家五虎抢走了“照夜狮子马”,打伤了刘唐,还编儿歌骂梁山众头领。晁盖大怒“我必须亲自走一趟,不捉了这畜生,誓不回山”。

宋江依然是“哥哥是山寨之主,岂可轻动”。晁盖道“贤弟,不是哥哥我抢你功劳。你下山许多次,杀的也很疲劳了。还是哥哥我替你走趟吧……”。

晁盖当然不是因为那匹与自己无关的宝马,才去打曾头市的。他心里其实是对宋江日益壮大的势力,名望不放心。他不光是孤独,更有了危机感。他自己想利用这次机会,重新树立自己在梁山的威信,让梁山重新回到自己想象的掌控中。

晁盖倍感凄凉的是,他要打曾头市,大家没有响应,不像宋江下山那样的“愿听哥哥调遣”众多的附和之声。晁盖自行点将二十位左右头领五千人马下山了,更是让人感到伤心意外的是,连与晁盖关系最好的军事吴用,公孙胜,都没有被被点名下山,军事吴用更没有主动跟着去。

打仗不带军事,很难理解。却能证实吴用已经反水到了宋江阵营,晁盖也是伤透了心的。也注定了可晁盖的失败。

在《水浒传》中,为什么晁盖要亲自出马征讨曾头市?

两个原因,一是保住自己头把交椅、重塑个人声威;二是断了宋江想招安的念头。

晁盖七星聚义劫了生辰纲后,率兄弟六人逃亡梁山,投奔梁山第一任领袖王伦。此后吴用借林冲之手火并王伦,推举晁盖为梁山的第二任领袖,梁山泊进入晁盖单巨头时期。

晁盖当政前间,曾招兵买马,从王伦时期的七八百人,增加到了三五千兵马,实力上有所上升。但是,这一时期的梁山泊有个很关键的问题——没有人才入伙。

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欲成王霸业之事,没有人才辅佐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晁盖时期的梁山,仍然还是小规模的山贼团体,成不了什么大事。

当然了,这样的梁山正是晁盖想要的。在他的心里,呼啸山林,打家劫舍,快意恩仇才是他的人生追求。像宋江那样的招安,沦为朝廷的鹰犬;亦或是像方腊那样的扯大旗造反,建国立业,都不是晁盖的追求。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当宋江江州落难,晁盖为报恩,率领梁山众弟兄千里劫法场,救出宋江,又杀黄文炳为宋江复仇后。宋江由于走投无路,便率领自己的亲信和派系上了梁山。梁山进入了晁宋双巨头时期。

双巨头初期,晁宋关系比较好,晁盖曾一度想让位,但威望不足的宋江不敢造次,只坐了第二把交椅。但此后,晁、宋之间逐渐出现了裂痕,产生了两点分歧:

分歧一、梁山未来的路线之争。

晁盖追求的目标前面说了,就是当一个草头大王,反对招安。梁山泊的晁盖派和三山派支持他的这条路线。

宋江追求目标比晁盖现实,他认为梁山就应该招安,加官进爵,封妻荫子,把前途交给朝廷手上。梁山泊的宋江派、卢俊义派、降将派和登州派追求这条路线。

实事求是的说,宋江的追求更现实一点。因为梁山就好比一个公司,要么越做越大,成为龙头老大;要么越做越小,沦为倒闭公司或者被别人收购兼并。不会如晁盖理想中的那样,永远都保持呼啸山林,打家劫舍,快意恩仇。这是不可能的。

简单地说,梁山要么被招安,要么学方腊那样建国。走草莽路线,没有前途。宋江的路线更现实,支持他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红字为天罡星,也就是领导阶层。从表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地主和官府背景出身的人虽然不占绝对优势,但梁山的领导群体却是这群人。而这群人中的大部分都主张接受朝廷的招安。

分歧二、晁盖的能力远不如宋江,在权力之争中,逐步被宋江架空。

其实,晁盖和宋江如果没有路线之争,他俩谁当老大,晁盖是无所谓的,让给宋江当老大也无妨。但是,因为有路线之争,且晁盖也不认同宋江的主张。因而当宋江深得人心之后,晁盖开始怕宋江了——怕他带着梁山兄弟走“歪门邪道”。

PS:宋江加盟后,只负责三件事情:一是招兵买马,经营山寨;二是攻打周边村寨,获取钱粮军马;三是防守朝廷征讨。这三个任务都使得宋江的基本盘越来越大,就连吴用这个墙头草在二打祝家庄时也投靠了宋江。

↓宋江初上梁山时,势力即已压倒晁盖。

存在分歧,而实力又不如人,该怎么办?答案自然是扩充实力,加大基本盘。这样最起码能跟宋江掰腕子。当时又是好巧不巧,曾头市教头史文恭打伤了赤发鬼刘唐、抢了夜照玉狮子马,让梁山声威受损。

基于此,晁盖便以报仇为名,提升自己的威望为实,不顾兄弟们的劝阻,贸然发起了第一次曾头市之战,亲自出征。其随身带的人员由林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和白胜等晁盖派心腹组成,几乎没有带降将派和宋江派头领。就连当时已经改投宋江的吴用都没带。

不过事不遂人愿,曾头市一箭,要了晁盖的老命。按他的设想,曾头市是皇亲国戚,他与其作对,会使朝廷更加痛恨梁山、加大宋江投降的难度。可惜,他败的太惨了,不仅没有刺激到朝廷,反而还丢了命,让梁山双巨头变成了单巨头,宋江也可以名正言顺接管梁山了。

眼见宋江要上台,带着兄弟们走歪路,晁盖只得再心生一计,临终前不直接传位,而是立下“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遗命来压制宋江。

按晁盖的设想,宋江武艺不行,不可能亲自抓到凶手,并且真凶是谁也未可得知。如果宋江不遵遗名,他会失去人心;而宋江如果遵照遗命,他又完不成任务(最有可能完成任务的是晁盖派的林冲,或者三山派的鲁智深、武松等)。如此一来,梁山老大的位置就落不到宋江手上,梁山的非宋江派头领也有机会当老大。

然而,晁盖还是低估了宋江的心机。在晁盖咽气后,他直接改了遗嘱,声称:“谁能捉到史文恭,谁就是山寨之主”。(缩小了凶手的范围,只要抓住史文恭即可)

随后,他也不替晁盖报仇,而是去河北骗卢俊义上山,并借卢俊义之手抓了史文恭。待卢俊义立功后,他又假模假样的让卢俊义当山寨之主。卢俊义不是傻子,他一个新来的岂能压地头蛇?

于是,山寨之主就落到了宋江手上,卢俊义则捡了个梁山老二的位置。而卢俊义也是个招安派,他和宋江一武一文,且又是一副一正。梁山的权柄在他们手上握着,结果自然是顺利招安,沦为朝廷的鹰犬了。

在《水浒传》中,为什么晁盖要亲自出马征讨曾头市?

因为这之前宋江作为梁山二把手,连连做了几个大单,声势要超过晁盖,段景柱来投奔梁山,带来的投名状是一匹马,但段景柱竟然说这马要送给宋江哥哥。这表示,在江湖上,梁山的头号人物已经成了宋江,而非大哥晁盖。

所以,晁盖一定要出山搞点名堂出来。有意思的是,前几次,晁盖要出山带兵,都被宋江以大哥不易轻动为由而劝阻了,打曾头市时,宋江竟然毫不劝阻,这里面又有什么黑内幕呢?我用一个视频来回答。

在《水浒传》中,为什么晁盖要亲自出马征讨曾头市?

本来宋江早在江湖上影响及声望就高于晁盖,晁盖虽早于宋江上山当上梁山寨主,宋江虽后上山,但宋江先后网罗了青风山、青风寨,江洲等地花荣、李俊、穆弦、代宗等大批江湖好汉上梁山,后又经三山聚义,梁山又合并其它山寨,这些众多头领多数都跟宋江一条心,原梁山头领以吴用为首的多数头领也靠拢宋江。宋江上山成了二把手后,又数次带领梁山人马下山征战,打了很多胜仗收服很多降将,山寨粮钱也富足,梁山实力因此大增,宋江威信空前高涨。晁盖虽然是山寨之主,但在决定梁山大事时,晁盖的决策往往被宋江巧妙否决,头领中也没有支持他的,而宋江一说意见,众头领一至拥护,足见宋江也成梁山事实上寨主,晁盖怎能不着急。更让晁盖气愤的是,段景柱这偷马贼盗得一匹照夜玉狮子宝马被曾头市史文恭劫去,上梁上当晁盖众头领面称:他盗得的宝马是要献给梁山宋头领的。说明江湖上只知梁山有宋江,那有什么晁盖,这种事是任何寨主都不能容忍的。所以晁盖虽然一忍在忍实难忍下,当下晁盖就决定亲自带队剿灭曾头市,意在把梁山军权掌握在手,打胜仗重树自己的权威和形象,并将史文恭劫的宝马为己用,说明我晁盖才是梁山老大,才是梁山泊寨主。

在《水浒传》中,为什么晁盖要亲自出马征讨曾头市?

晁盖就是瓦岗军的翟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