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三国故事成就《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
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之关系,就如同散养的三黄鸡和被烹熟供美食的小绍兴白斩鸡一样;也亦如素颜的西施和被整容过的网红西施一样。
前者是纯朴无华,后者是完美无暇。演义小说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否则就不是演义,而是原始记录,而是回忆录和传记。
是三国历史成就了罗贯中,成就了《三国演义》。离开了三国历史,罗贯中将成为无头苍蝇,吹得再天花乱坠,也将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是《三国演义》提升了三国时代,让三国英雄走进千家万户,家喻户晓。没有《三国演义》的妙笔生花丶精彩纷呈,也许三国英雄也似南北乱朝丶五代十国般沉默寂静,一盘散沙。
历史是原材料,高明的烹调大师才能烧出一锅美味佳肴。离开了原材料,烹调大师就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历史是根,根深才能繁茂。演义是花,锦上添花。花开了,才会一路芳香!
究竟是三国故事成就《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
谢谢邀请!究竟是三国故事成就《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应当是三国故事成就了《三国演义》。有无《三国演义》,而历史上三国存在是史实,三国故事的存在也是史实,先有三国故事,后有《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出现,又使三国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流传更加深远。
三国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作者创作《三国演义》的原本,没有这个原本,创作就没有依据。创作是不可能凭空捏造,也不能凭空乱想,也就是说历史上若没有三国,就没有三国故事,没有三国故事,就没有《三国演义》的小说。因此,是三国故事成就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就有虚构的成分。把三国里的人物,搬到小说里,要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塑造后的人物,要比原型人物形象要更丰满、更鲜明。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增添了文学色彩,也就是说,小说里也增添了虚构的情节,经过文学加工后,比原本的故事要更加生动。尽管《三国演义》依照三国故事,而三国故事和《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就截然不同的。
《三国演义》是文学名著,读的人非常多,后来又搬上银屏,流传就更加深远了。作者创作《三国演义》,肯定参照历史文献,结合三国故事的流传。人们读了《三国演义》,再加上看电视,在民间流传下去,深度广度又大大增加了。不过,有可能将《三国演义》的故事,当作三国故事流传了。
究竟是三国故事成就《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
三国演义是罗冠中从陈寿的三国志演义而来。东汉未年的三国鼎立这是事实,只不过是改朝换代、推动历史的一个过程。在三国里,三家霸主各有各的能耐,都心怀鬼胎,都害怕二合欺一不能独得天下。所以几十年来相互争斗,也沒有一个好的结果。三国里的人物形象品性是固有的,但是人物形象品性并不那么圆滑到位。罗冠中利用三国里的人物形象品性,圆滑的演化。只要谋个人一出场,他就会专题演化,每次都说的活灵活现,不无不到之处。又根人物结合历史时间推理,对事对物、对情对感,加之善美与丑陋的极力包装。历史情节的演化,生动无比刻画,又把时间地址推理的非常到位,才出了这一部巨著。看起来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但是沒有三国极好的素材,再有学问的人也不会把三国演义、粉饰包装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巨著!
究竟是三国故事成就《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
两者相辅相成,《三国演义》小说是以三国故事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加工创作的,三国时期故事历史知名度高跟巜三国演义》小说传播广密切相关。《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比《隋唐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等历史小说要强。陈寿写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上乘作品,但是在民间传播性、影响力要小于《三国演义》。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政治家,注重发展经济,保境安民,重视人才,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力。三国时期比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要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三国时期故事,这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小说提供基础。罗贯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作家,也是一位高产作家,据说他还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学生。《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提供许多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据说努尔哈赤就从《三国演义》获益匪浅。冯玉祥的西北军军官每人都有一本《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还被翻译成多国版本,曰本、韩国对《三国演义》研究几乎不次于中国。人们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知道了许多三国时期故事。
究竟是三国故事成就《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
我认为是前者。如果没有三国时期的你争我夺的刀光剑影哪来的三国鼎足三分?正是这样,才有这一时期的文武人才辈出,血战风起云涌,阴谋诡计多端,神机妙算层出不穷,英雄奋战,沧海横流,乌烟瘴气,神出鬼没,无奇不有,故事多如牛,几经传说,又难免添油加醋……所以就成全了《三国演义》的顺利出炉。
究竟是三国故事成就《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
《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总结众多三国题材话本,加上老罗自己的语言风格,最后成了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
但三国故事自魏晋之后,源源不断,不仅民间,官场、军中都有流传。
南北朝形容猛将,用的最多的便是“猛如关张”、“张飞在世”、“关羽重生”一类的词。
诸葛亮被神化,便是在两晋。我说的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士族阶层。士族中,诸葛亮的粉丝数不胜数。
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是诸葛亮粉丝。《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句话: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
“臣等寿言”说明陈寿写好的《诸葛亮传》是让皇帝司马炎看的,这是其他传记中所没有的。收集诸葛亮“著作”,同样是奉了荀勖、和峤的命令(这俩人都是西晋官场数一数二的人物)。
诸葛亮事迹、著作能保留下来,西晋司马炎和众多大佬绝对是“首功”。
到东晋,诸葛亮的死忠粉更多。更被东晋官场当做忠臣典范。还有郭冲记载的诸葛亮“五事”,明显有吹捧诸葛亮的嫌疑。
有诸葛亮故事流传,必然伴随着三国故事。随后朝代都用特有文化“歌颂”三国。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明的曲、话本等等,最后汇成精华版的《三国演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