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为什么崇尚道教?
谢谢邀请。宋徽宗崇尚道教的原因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归结一点,就是因为当时内忧外困,尤其是金兵压境,外敌难御,宋徽宗效仿先祖真宗皇帝“以神道设教”来转移民众的怨愤,麻痹自己的意志,借助神权来稳固皇权。
稍微展开一下话题,从宋真宗赵恒说起。《宋史》记载,赵恒“深以澶渊之盟为辱,常怏怏不乐。”主和派代表、北宋“五鬼”之一的王钦若猜度真宗厌兵,乘机进言,唆使皇帝封禅崇道。王钦若说:“惟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宋真宗深以为然,大中祥符初年,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宋史》这样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正月,乙丑,帝谓群臣曰:“去冬十一月庚寅,夜将半,朕方就寝,忽室中光曜,见神人星冠绛衣,告曰:‘来月,宜于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竦然起对,已复无见,自十二月朔,即斋戒于朝元殿,建道场以伫神贶。”
皇帝的话刚落音,皇城司就来奏报,说“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令中使视之,帛长二丈许,缄物如书卷,缠以青缕,封处隐隐有字,盖神人所谓天降之书也。”天书上说,皇帝能够以至孝至道治世,可以永远延续大宋江山。
宋真宗搞的这一套完全是自欺欺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当龙图阁待制孙奭质疑真宗“以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宋史》用了三个字揭露了宋真宗的内心深处的无奈——“帝默然”。
宋真宗原本是一个不错的皇帝,早期任用寇准等贤臣,勤于政事,重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工商业,开创了“咸平之治”。在宗教政策方面,也是尊崇祖制,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诏令翰林学士杨亿、知制诰李维等人修订校正《传灯录》,次年刻板印刷,这就是后来的佛教经典《五灯会元》。
但是,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因王钦若的挑唆,深以澶渊之盟为耻辱,意志消沉而寻找精神寄托,转移民众注意力,消除社会矛盾。从此,北宋由敬道崇佛慢慢向崇道抑佛转变,“儒道佛”并存的局面被打破,道教逐渐变成了国教。
这也是北宋开创者赵匡胤留下的历史问题,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宋太祖采取了“先易后难”的策略。当南方平定后,再也没有能力解决燕云问题,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壮大,对北宋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一代贤明的君主宋真宗也因为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不得不假借天书、封禅崇道来麻痹意志。
到了宋徽宗时期,辽国逐渐式微,金国崛起,加剧了对北宋的入侵,北方少数民族矛盾达到了有宋以来的巅峰。宋徽宗于是效仿先人,“以神道设教”来转移矛盾,麻痹自己。宋徽宗变本加厉的崇尚道教,压制佛教,道教在宋徽宗一朝成为大宋的“国教”。
《宋史》记载了宋徽宗崇道抑佛的诸多“优秀事迹”。
大肆修建道观。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在京城汴梁建长生宫,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在陈桥驿建显烈观。此后又相继建玉清和阳宫、葆真观、上清玉箓宫。等等。给玉皇大帝上封号后,下令全国的天宁观改名为“玉清神霄宫”。
自假天命。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自称天神青华帝君降临宣和殿,还梦见太上老君命他兴旺道教。并谎称自己是“神霄玉清王”下凡,近臣及宠妃也都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辅佐自己的。这年四月,授意道录院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
建立道学制度。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设置道家品阶。设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设立道学制度,学道修道之人可入州县道学教养,每年考试道家经典,中试者分别授予品级。当时的品级大致有元士、高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隐士、逸士、志士等等。
优宠道士。被宋徽宗优宠的道士有很多,最著名的是林灵素。此人吹捧宋徽宗是上帝的长子,号“长生大帝君”。又将蔡京、童贯、王黼等列入仙班,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宋徽宗则封林灵素为“通真达灵先生”,赐金牌,非时宣召入内,徒弟二万余人因他而锦衣玉食,可谓鸡犬升天。
编修道史。以道教历史为主线修史。重和元年,采纳蔡京的建议,按照道教的发展线索和故事修史,自东汉起至五代统为《道史》,北宋朝为《道典》。
崇道抑佛。北宋以来,敬道崇佛,宋徽宗为了兴盛道教,开始压制佛教。重和元年,下令将佛教中诋毁道教、儒教的经书尽行焚毁。除此之外,下诏女道士位居僧尼之上,严禁士族、庶民拜僧人为师。重和二年,令佛教纳入道教,将佛陀(释迦摩尼)改为大觉金仙。罗汉、菩萨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尼为女德。宋徽宗这一系列弘道抑佛措施激发了社会矛盾和宗教矛盾,招致朝野反对,宣和二年,不得不做出妥协,恢复了一些佛教规制,“复寺院额,复德士为僧”。
宋徽宗如此崇尚道教,迷信程度远远超过宋真宗。原因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其一,北宋祖制限制佛教发展。唐代李世民以老子为祖宗,崇尚道教,五代则佛教盛行。赵匡胤鉴于当时的社会矛盾,采取了尊道崇佛的宗教政策,“儒道佛”三教鼎立的宗教局面维持了相当长的时期,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但是,宋太祖对佛教也采取了废除了各路州府寺院等限制政策。宋真宗时期,限制佛教逐渐制度化。北宋对佛教的限制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极致。
其二,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臣僚上奏:“天下僧尼比之旧额,约增十倍,不啻数十万人。”大量的民众因生活所迫或者不堪乱世,纷纷遁入佛门。这样庞大的教众,无疑对北宋政教合一的体制是一种冲击和威胁。而且,北方少辽金窥视大宋,在寺院安插耳目,刺探情报。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诏代州五台山诸寺收童行者,非有人保任,毋得系籍。时雄州言契丹遣蔚、应、武、朔等州人来五台山出家,以探刺边事,故条约之。”宋徽宗变本加厉的限制佛教,也是基于这种忧虑。
其三,效仿宋真宗。宋真宗是北宋第三代皇帝,算得上是一位建功立业的贤名君主。他的崇道是从澶渊之盟开始的。澶渊之盟虽然在宋真宗心中是奇耻大辱,但客观上为大宋赢得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太平。宋徽宗认为这是崇道所致,大宋需要上天的庇佑,要依靠天神来抵御外来侵略,延续大宋国祚。
宋徽宗效仿宋真宗,利用道教充分宣扬“君权神授”思想理念,树立自己皇帝的权威。所以,他自称是“神霄玉清王”下凡,是“教主道德真君”。以此压制朝廷新旧两党遗留下来的分化局面,解决因搜刮民众所造成的揭竿四起的社会矛盾,弱化外族入侵给统治带来的严重危机感。
其四,妄想无为而治。真宗时期,重用贤臣,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寇准等人辅政,天下风调雨顺。宋真宗闲暇之时制文研墨,艺术上颇有造诣。宋徽宗缺乏做皇帝的才能,但其艺术才华远超宋真宗。道士迎合宋徽宗,极力宣扬君权神授和养生术。宋徽宗投桃报李,给予道士很高的待遇和特殊的权力,让道士参政,建立道学制度,朝政更加腐败。这样的无为而治,与宋真宗相去甚远。疯狂的崇尚道教,把自己当做一个清闲之人,在书画艺术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宋徽宗听琴图》中,“道君皇帝”那副清净修为的境界确实高妙。但却不能粉饰太平,北宋王朝还是没能在神道的庇佑下苟延残喘。
宋徽宗崇道抑佛不仅没能维护自己的统治,反而激化了宗教矛盾,导致朝政更加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升级。妄图借助神的力量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结果,弱化了国防力量,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后记】悟空问答的答案不能太长,也不能太一本正经。本文简要回答,很多问题只能蜻蜓点水而挂一漏万了,这也是读《水浒传》时翻看《宋史》的一点体会而已。《水浒传》通篇讲“道”,如果了解了北宋时期的宗教政策,对于读懂《水浒传》大有帮助,至少不会停留在“梁山造反、招安”这个层面上。
宋徽宗为什么崇尚道教?
谢邀。宋徽宗赵佶为宋神宗第11子,宋哲宗之弟,曾是遂宁王、端王,宋朝第八任皇帝。1127年3月,与太子、钦宗赵桓,同被虏至金国,54岁时死于金国。
宋朝时期,举国上下崇尚道教。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海外有仙山,可觅长生不老方;二是为了巩固统治,转移民众对上层的种种不满,宋徽宗因家族原因自也崇尚道教。其实,与其说赵佶是被俘的皇帝、倒不如说他是一个颇有造诣的艺术家。
他的绘画才能,堪称一绝;在书法上也自创了瘦金体,学术上独树一帜。虽然说在艺术成就上堪和南唐后主李煜相媲美,*唯不能为君耳*。
宋徽宗为什么崇尚道教?
宋徽宗为什么崇尚道教。
宋徽宗之所以崇尚道教,这就得归功于一个道士的功劳,他就是道士林灵素,自从林灵素入宫,妖言惑众,把个宋徽宗哄得团团转,挖空心思向徽宗兜售他的下凡理论,说皇帝是天上的太子爷,号称长生大帝君,他对徽宗言道,陛下乃九重神霄位列仙班的神仙,若是一心向道,加上他的点化,很快徽宗就能重回仙界了,徽宗受林灵素蛊惑言语,很是赞赏,下令正是皈依道教,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徽宗对林顶礼膜拜,尊为国师。
宋徽宗崇尚道教已经到了迷恋的程度了,并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幻想着自己长生不老,有朝一日能修道成仙飞天,自己想活多久,就活多久。他是宋朝历史上第二个痴迷道教的皇帝,远远超出他的祖先宋真宗。放着皇位不做,却要做狗屁教主道君。我想也只有宋徽宗这个奇葩皇帝才做的出来这种事。正是因为他把大部分经历都放到这些荒唐之事上面,荒废国事,才造就了他的灭亡。
宋徽宗为什么崇尚道教?
宋徽宗赵佶,一个不称职的皇帝,却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他生平有三大嗜好:一是女色,二是艺术,三是道教。三者是权贵人家的消遣和娱乐。宋徽宗崇尚道教,不惜耗费巨资在各地兴建道观,扩充道士名额,设置道阶、道官、道职、道学等。而北宋经济的富裕给宋徽宗的潇洒任性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世俗的眼光里,皇帝是人间所能达到的最高称号,已经表示着最高的等级。而在身为皇帝的人看来,却未必真的满足。所以宋徽宗称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代表君权神授,这是上天的旨意,让我当皇帝,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利于统治百姓。
唐朝皇帝姓李,恰巧老子名李耳,所以宣称李姓皇族是太上老君后人,唐明皇尊太上老君为圣祖玄元皇帝,崇尚道教。宋朝仰慕大唐盛世,许多制度沿用开元盛世的制度,能歌善舞、风流倜傥的唐明皇是宋徽宗的偶像。所以宋徽宗也比较崇信道教。
宋徽宗为什么崇尚道教?
因为他相信道教
宋徽宗为什么崇尚道教?
因為宋徽宗是中國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