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临终的时候贾宝玉在哪,为什么他没能来见黛玉最后一面?
《红楼梦》就是一个大悲剧,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会走进他宿命中的悲剧,无人可以逃离。
林黛玉同贾宝玉也不会例外!
但是调包计这种行为,名义上说为宝玉娶黛玉,实际上嫁过来的却是薛宝钗,然后黛玉在宝玉新婚之日焚稿断痴情,郁郁而终。
这种写法虽然可以赚尽读者的眼泪,但这么写,就是二流的水平。
因为调包计这种事,不合律法、不合民俗、不合逻辑。
就算在百姓中也根本不可能发生,何况贾家和薛家都是大家族!
面对迅速衰败的荣国府,这个家族的每个成员都必须要为家族出力。
其中,当然包括《红楼梦》的男主角贾宝玉。
一.贾宝玉作为男子,必须扛起家族责任
面对荣国府的衰败,家族成员可能要付出的是自己的人生,这一点无法避免。
在荣国府中为家族付出,首先是从女孩子们开始。
先是贾元春被送进皇宫,她的青春美貌,和一辈子戴上枷锁来换取贾府中的满门荣耀。
然后是贾迎春被贾赦送去抵债,堂堂豪门公府的小姐,就值五千两银子。
之后探春也躲不开她人生的悲剧,她会被送去和亲,从此与家人一番风雨路三千;从此山高路远,哭损残年,也再也没有回家的机会。
女孩子们都一个一个地开始扛家族责任的时候,贾宝玉这个男子,再也没有躲在大观园中那个风光旖旎的世界不出头的理由!
每天同姐姐妹妹在一起,诗情画意、虚度光阴的时光不再存在。
贾探春亲是代表皇家,她将以郡主的身份出嫁,能做出这个决定的必然是皇帝本人。
此时就是皇帝对荣国府下的第二个套……
二.帝王出面整垮一个家族,太容易了
贾府在朝廷中站错了队,引起了新上位皇帝的不满。
以皇帝之尊要拖垮荣国府,简直太容易了!
元妃省亲的巨大花销,已经让荣国府入不敷出。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贾府这个百年望族终究还可以支持下去。
一次不行,还可以来第二次。皇帝只要稍稍玩玩权谋,对荣国府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探春的和亲,就是第二次元妃省亲!
皇帝也给贾探春郡主的身份,给了荣国府看上去的荣耀。
然后呢,剩下的事情荣国府自己去办吧。
给郡主身份的贾探春体体面面地岀嫁,又是一笔极为巨大的开销!
这笔开销,绝对能拖垮早已经财政赤字的荣国府。
荣国府必然出现,他们再无法填满的亏空!
而操办探春的婚事,必然也会像元妃省亲一样,荣国府将全员出动……
三.亲哥哥的责任
探春去和亲,在一段时间内必然也会成为朝廷中的大事。
这件事情千头万绪,荣国府的人又会忙活一阵。
贾赦是一个老纨绔,这种事情根本指望不上他。
贾政是一个在职官员,他不可能只处理家事,不处理工作。
这件事情更多的会是由贾琏来负责。此时贾琏同王熙凤的关系已经到了冰点,而同时王熙凤的身体也不足以支撑让她再去管事。
若是以前荣国府还有探春,而这一次出嫁的是探春本人,她的婚事必然要由家人去帮助她去张罗。
这个时候的贾宝玉作为亲哥哥,再也没有做甩手掌柜的理由!
他必须开始真正地学习处理家务。
在这一段时间内,宝玉再喜欢林妹妹也得先把她放下。
探出一旦远嫁,就再也回不来了……
探春会嫁到一个热带的地方,他不可能独自前往,家族中必然要有人送亲!
这个送亲之人,最合适的就是她的亲哥哥贾宝玉。
这是国事,贾母无法阻拦;而贾政更不会阻拦,自己的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王夫人呢?不敢阻拦,否则就会落下不善待庶女的名声。
而宝玉自己呢,他必须要去!
妹妹为了家族的荣光,搭上了一辈子的幸福。作为亲哥哥,送一送亲,尽一尽兄妹之情本就理所应当。
而你那个时候的交通情况,这一来一往,可能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这一年会发生太多的事情……
四.林黛玉的宿命
为了挽救家族的颓势,荣国府连自家的女儿贾探春都得舍出去了,何况黛玉乎!
黛玉的婚姻会马上被提上日程,她的婚姻必然会成为挽救荣国府颓势的筹码。
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她是嫡女,这一切都使得她比探春更有高攀的资本。
此时宝玉不在家中,正好为黛玉议亲。
而议亲的人会是谁呢?
红楼梦的人物都是通过小玩意儿来定终身。
一个宝玉一个金锁,所以宝玉最后会娶薛宝钗。
以宝玉为中间人,蒋玉菡和袭人交换了汗巾子,袭人最后嫁给了蒋玉菡。
板儿和巧姐交换了佛手和柚子,巧姐最后嫁给了板儿。
而林黛玉收到过什么小玩意儿吗?
贾宝玉曾经把北静王送他的鹡鸰香念珠给过林黛玉,但是林黛玉没有要。
宝玉也想过把北静王送他的全套雨具送给林黛玉,而林黛玉也没有要。
林黛玉议亲的之人,极有可能是北静王。
而这一切林黛玉只能承受。
她的婚姻终究还是由不得自己。
黛玉终究没有等到宝玉归来的那一天。
他们的人生就这样的错过了……
质本洁来还洁去,作者出于对黛玉的钟爱,给了她一个看似最残酷,实际上却是最悲悯的结局。
林黛玉会守着她对宝玉的爱,守着她自己的全部痴情,在还尽了她最后一滴泪后,因病而亡。
尘世间的任何污浊,终究没有沾染到这个带着仙气的姑娘身上。林黛玉凄美地走到了她的人生结局,带着她的爱,还尽了一世的情。爱过了就足够,黛玉的死亡未必是一种痛苦。
因为剩下的人将会看尽人生的痛苦。他们会经受抄家、下狱吃苦,从豪门公府的少爷小姐,沦落成为卑贱的监下之囚。
然后看见世人拜高踩低的嘴脸,忍受着人走茶凉的悲哀,体会着由云端跌落到底层的无奈。
每一个人的宿命都由家族推着走,《红楼梦》绝不是二女争夫的三流小说,林黛玉的死亡绝对与薛宝钗无关。
林黛玉临终的时候贾宝玉在哪,为什么他没能来见黛玉最后一面?
看到【红楼梦】八十回后就气急的有木有?每个人的言行心思都变了个人,完全没有前八十回原著的美好。
尤其是黛死钗嫁了那一回,最是让人气愤。宝玉失玉,疯傻了。贾府人说金玉良缘能冲喜,骗宝玉说娶林妹妹。宝玉疯傻得厉害,还觉得很高兴。殊不知被掉包娶的是宝钗。宝玉揭开新娘盖头,发现是宝钗,旧病复发。
那时候黛玉已经病入膏肓,逼问雪雁说出实情,黛玉喷血焚试稿。
黛玉临终说了句:“宝玉,你好……”让读者费心思猜,很多人说黛玉临终怨恨宝玉,个人认为黛玉临终想说的是:“宝玉,你好生珍重……”毕竟他们是知己,懂得对方的心和爱。
这才是原作者的原意,我一直觉得黛玉临终前无限留恋,欲舍难离撒手人寰,这才不负宝黛二人是知己。
然而,后四十回这一切都是续作者高鹗所写。我相信,与原著有很多相违背的意思。
林黛玉临终的时候贾宝玉在哪,为什么他没能来见黛玉最后一面?
贾宝玉外出避祸,林黛玉在家遭受“风刀霜剑”,泪尽而亡。宝玉回来后人去楼空。
《红楼梦》爱好者都知道,现在的通行本后面四十回并非原作者手笔。这一点之前我们多有提及并举例,此处不赘。而续书中对林黛玉之死的处理,亦多与原著本意背道而驰,仅仅说一件:林黛玉此生下凡,是为还宝玉的泪水而来,她人生的终点,只会对宝玉抱有感激、理解和祝福,而不会出现那种欲言又止地怨恨。
而在续书中,林黛玉又是撕掉以前定情的手绢,又是焚烧当日写下的情诗,这满满的怨恨,哪里像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所为?
不过,续书中的“黛玉之死”还是有符合原著的细节处理的,那就是林黛玉逝世时,贾宝玉不在她的身边。为什么这么肯定?
我们继续往下看。
在第二十六回,贾宝玉中午不睡觉,溜达到潇湘馆,文中描述当时的景象:
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
这一处描写中,脂砚斋批到: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
什么意思呢?就是贾宝玉某次再来到潇湘馆时,已经是室迩人遐了。这时候的潇湘馆生机勃勃,一派生气,将来贾宝玉再见,是意想不到的萧条与落寞。
而在第七十八回,贾迎春出嫁后,贾宝玉来到紫菱洲一带徘徊,此处又见脂批:“将来对景悼颦儿”。
由此可知,林黛玉逝世时,贾宝玉是不知道的,以至后来要悼念林黛玉,只能面对满眼荒凉的景色,什么灵牌棺柩都是不存在的。
那么,林黛玉死前,贾宝玉为何不去看他?他是被阻止前往,还是别有原因?
在第二十八回, 因为贾宝玉一句玩笑话,林黛玉便不高兴了,来人传饭时,也没等贾宝玉便自个先走。两人暗中这么较劲起来。
贾宝玉跟上来时,林黛玉在贾母屋里剪东西呢,两人刚对不上几句话,就有人来传宝玉出去。贾宝玉前脚刚走,黛玉后脚就跟出来,说到:
“阿弥陀佛,赶明儿你回来,我死了也罢!”
这句话放在当时的场景,总给人一种突兀之感,然而我们联系各处细节,便知这是林黛玉自己说出的谶语呢。
我们看看贾宝玉是被谁叫走的?冯紫英。
到了冯紫英家后,一众朋友已经在那里等候,贾宝玉到后,问起了前儿冯紫英说到的一件“不幸中之大幸”之事,冯紫英笑称这是设辞。实际上呢,上一次几位朋友相聚时,冯紫英确实脸上挂了彩,薛蟠问时他称是“前儿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
略谙《红楼梦》者皆知,作者在关于政治上的描写,是常用曲笔的,这里的打围,绝非简单的打猎,而是与某种政治行为有关。
这种行为,在后面的佚稿中必将提到,贾宝玉就是卷入了这个事件之中。他只能离开贾府以避祸。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贾宝玉没有离开贾府,林黛玉死时,他也不能在她身边。为何?大观园抄检,司棋“人赃俱获”,被当成绣春囊一案“案犯”,撵了出去。
按理说,这件事到这里就这么结束了,可是王夫人却开启了另一个计划:血洗怡红院!
司棋被撵走后,为了不影响贾母的好心情,王夫人憋着过了中秋节,才向怡红院伸出了她的摧花折柳之手。
接下来,就是晴雯、芳官和四儿也被撵了出去。
而在这期间,王夫人说的话就有意思,她恨恨道:
“因叫人查看了,今年不宜迁挪,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
这就很让人不解了,照王夫人说的,这是把勾引宝玉的“狐媚子”撵出去,现在几个长得好看的,不管有没有勾引过宝玉的都撵走了,王夫人为啥还不“心净”?非得将贾宝玉搬出去才安心?
说到底,真正让她心烦意乱的人,还待在大观园呢,可是她却没法将她撵走,因为那是贾母最疼爱的林黛玉!
稍微有点记性的朋友都记得,贾宝玉挨打过后,花袭人狗不颠地跑到了王夫人面前,说了了一番“小见识”,说是园子里两个表姐妹大了,要避嫌,但是口中却将年纪小的林黛玉摆在了前头,而这两位表姐妹素日哪个和贾宝玉最亲近,有目共睹,所以袭人所指何人,王夫人亦心知肚明矣。
花袭人就建议了,还是将二爷搬出来吧,不然到时出了事,我们也死无葬身之地啊。这话将王夫人轰去了魂魄,就此成天想着自己儿子被林黛玉勾引了、作怪了。
因为心中厌恶着林黛玉,所以后来听说晴雯的作派,第一个就想起了她长得像林黛玉,潜意识中将晴雯当做林黛玉,恨不能除之而后快。在晴雯死后,更是污蔑晴雯患得女儿痨,命其兄嫂将其焚尸,对一个丫头,她恨到了挫骨扬灰的地步,其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一切因为她长得像林黛玉!
所以,在八十回后,贾母先黛玉辞世(紫鹃说过,老太太一走,就只有凭人欺负的份了),贾宝玉被王夫人挪出大观园,再不会见到林黛玉……
再值得一提的是,林黛玉去世后,她的下场应该和晴雯一样,被王夫人污蔑是女儿痨,一把大火将其焚了,毕竟晴雯去世后,贾宝玉为晴雯作女儿诔时,花丛中闪现出来的是林黛玉,一定程度暗示了晴雯之死,是林黛玉之死的预演。
这是本人关于“黛玉之死”的一点小见解,有不同见解的朋友,欢迎评论区讨论。
林黛玉临终的时候贾宝玉在哪,为什么他没能来见黛玉最后一面?
宝玉成婚日黛玉离世时,宝玉,黛玉是封建社会爱情的牺牲品
林黛玉临终的时候贾宝玉在哪,为什么他没能来见黛玉最后一面?
这位朋友好象没看过《红楼梦》,或者也没看过《红楼梦》的电影和电视剧。
林黛玉临终时,正是贾母在实施凤姐的“掉包计”,为宝玉举行婚礼。假以黛玉为新娘,实则红盖头盖的是薛宝钗。这边喜乐声起、鸾凤和鸣。那侧潇湘馆黛玉闻之,魂飞肠断,万念俱灰,焚烧诗稿后,一命呜呼!身边仅有随身丫环紫娟,悲哭殇别!
“冷月照诗魂”,香销玉碎。
——这是《红楼梦》的高潮,也是“宝黛情”的绝唱。
林黛玉临终的时候贾宝玉在哪,为什么他没能来见黛玉最后一面?
《红楼梦》林黛玉死的时候,贾宝玉在哪里?为何不能见黛玉最后一面?
黛玉死的时候,贾宝玉没在身边送妹妹最后一程有两种可能。
第一,贾宝玉正与薛宝钗拜堂成亲。《红楼梦》后四十回写道:贾宝玉丢玉后,失魂落魄。
- 因为有金玉良缘的说法,所以贾母做主让宝玉娶宝钗。希望能给宝玉冲喜,让宝玉尽快转危为安。
- 因为贾政要赴外任,所以贾母让宝玉在贾政走之前结婚。
总之,贾母做主,开始张罗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事。害怕宝玉不娶宝钗,王熙凤献掉包计名娶黛玉,暗娶宝钗。
林黛玉听说宝玉要娶宝钗后,急火攻心,病情加重。贾母说如果黛玉有嫁给宝玉的心思,她没心情给黛玉治病。紫鹃多次找贾母,都被鸳鸯拦下来。潇湘馆凄凄凉凉,无人问津,林黛玉的病情迅速恶化。
宝玉那边忙忙碌碌筹备婚礼时,这边冷冷清清,黛玉焚稿断痴情!
宝玉和宝钗欢欢喜喜拜堂成亲的时候,这边,林黛玉在潇湘馆流尽最后一滴泪,孤独地走完短暂的一生,魂归离恨天。
等宝玉再次来到潇湘馆时,他和黛玉阴阳两隔……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本想同死同归的两个人终归失去了彼此,终归有缘无分……
第二,贾宝玉没在家,他被送上战场平定叛乱了。芳官说宝玉,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
贾宝玉是在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文不成,武不就。书里说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他没有上战场打仗的本事。而且无论是贾府还是贾宝玉本人都不愿意去苦寒之地与叛军搏命!
贾宝玉去边关平叛不是主动请缨,而是被迫前往。应该是忠顺王一伙人让宝玉去前线当炮灰。
当宝玉把芳官打扮成小土番的模样,也就是番邦小俘虏的样子时。
芳官笑道:“既这样着,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进忠效力了”。
芳官这句话暗示:贾宝玉以后去战场平叛,也许他瞎猫碰到了死耗子,真的捉了一个像芳官一样漂亮的小俘虏。
黛玉的话暗示,宝玉回来时,她已经死了。
林黛玉说,“阿弥陀佛,走了的好,最好等你回来我死了的好!”
林黛玉一语成谶,宝玉一身戎装离开贾府,奔赴战场后,她为救宝玉,准备牺牲自己,入宫为妃。
宝玉部队的元帅像林四娘故事里的恒王一样,傲慢轻敌。没想到,贼众颇有诡谲智术,两战不胜。
恒王被杀,暗示宝玉的元帅也被众贼所戮。部队溃败而逃,宝玉下落不明,凶多吉少。消息传来,林黛玉生无可恋,泪尽而亡。
宝玉侥幸逃脱,瞎猫碰到死耗子,还俘虏了一个像芳官那样的小土番——小俘虏。宝玉免于处罚。
宝玉回到贾府,黛玉早已香消玉殒,宝玉泪撒潇湘馆。
结语:黛玉本是绛珠仙子,她还泪而来,理应泪尽而去。她所有的眼泪都为贾宝玉而流,眼泪流干,黛玉的生命也结束了。
其实世界上的每个人女人何尝不是林黛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贾宝玉。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爱人掏心掏肺,流血流泪。她们的眼泪大多数是为了那个爱的人而流。恋爱期间的女孩子,眼泪流得最多。
@润杨的红楼笔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