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最后和北静王结婚了吗?

你们觉得呢?如题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作者最珍爱的人物,没有之一!

所以作者给了她看似最残酷,其实却是最唯美的结局……

且林黛玉的命运同北静王,一定会牵扯得非常深……

一.此生还泪的林黛玉

欠泪的泪已尽,那个时候必然就是林黛玉生命的终结。

在幻境中的绛珠仙子,欠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所以要用此生的眼泪来偿还。

既然绛珠仙子要偿还的是灌溉之恩,那么为她浇水之人和水的恩情她都需要去偿还。

林黛玉此生的情愫,和因情而流下的眼泪会全部还给神瑛侍者。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林黛玉的血泪和她的生命,都会偿还给另一个人一一灌溉她的水。

这个水,指向性也非常明确。

他就是北静王水溶!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同北静王从没有过任何的接触。

北静王的物品,却几次通过贾宝玉传递到了林黛玉的眼前。

第一次,秦可卿的葬礼上,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北静王将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转赠宝玉,宝玉十分重视这个圣上所赐之物,将这件礼物郑重地赠与林黛玉。

用小物件儿牵扯到终身大事,是红楼梦中惯用的写作手法。

板儿与巧姐互相交换了柚子佛手,最后巧嫁与了板儿。

以宝玉为中间人,袭人和蒋玉菡间接的交换了汗巾子。最后袭人嫁给了蒋玉菡。

当宝玉把鹡鸰香念珠转赠给林黛玉的那一刻,林黛玉就与北静王开始有了牵绊。

而黛玉此生只钟情一人,她的情感从未有过任何犹豫!

就连皇帝所赐之物,她也毫不在乎:

"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这样痴情的姑娘,宝玉此生难觅其二!

林黛玉拒绝了北静王的鹡鸰香珠,也就等于拒绝了同北静王的婚事。

北静王是王爷级的人物,林黛玉一个小小的女子,凭什么去拒绝?她只能用生命去抗衡!

北静王的物品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林黛玉的面前,第二次是雨天,贾宝玉穿的蓑衣和斗笠:

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

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①《红楼梦》中的话总是一语成谶,宝玉戴上这一套蓑衣斗笠像个渔翁。而黛玉却没扮成渔婆。

可叹宝黛二人,终是有缘无分。

②此处林黛玉第二次拒绝了北静王,除了宝玉之外,她没有受过任何男子的物品!

黛玉之痴情可见一斑。

此处看上去北静王同林黛玉依然毫无瓜葛,北静王知道有林黛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吗?

答案是肯定的,会!因为贾宝玉口没遮拦。

贾宝玉同北静王有着比较频繁的往来,贾宝玉去祭奠金钏儿,借口都是北静王的爱妾没了,他需要陪伴一会儿。

宝玉同大观园中的姑娘们结海棠诗社,宝玉却把姑娘们的诗给传了出去。

北静王是个风雅之人,极有可能林黛玉的诗作引起了他的极大注意。贾宝玉是一个说话不懂避嫌之人,如果北静王想要知道林黛玉的事情,可能几句话就能从宝玉口中套出去……

二.荣国府大厦将倾时,林黛玉有逃不开的责任

《红楼梦》中不只有富贵繁华、诗情画意,也不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荣国府大厦将倾时,所有的公子、小姐都有逃不开的家族责任。

联姻,是挽救家族颓势最快最有效的手段!

这一点荣国府的当家人会心知肚明。

贾迎春出嫁一年,就被孙绍祖被虐待致死。从那一刻开始,荣国府的姑娘们就要一个一个地走进她们宿命的悲剧,谁也无法避免。

贾探春这朵荣国府最漂亮的玫瑰花,必须被送去和亲。从此一番风雨路三千,哪个管她哭损残年?

这样的举动,必然与国有功!可以减弱荣国府衰败的命运。

这时贾宝玉也必须马上开始议亲。

此时别说什么金玉良缘,贾家与薛家的联姻完全属于无奈。

风雨飘摇中的贾家与薛家必须选择互相扶持。

这样的婚姻,根本就辜负了薛宝钗的青云之志。

也使贾宝玉难平。

总之全都是悲剧。

此时林黛玉的婚姻也必须用来挽救家族。林黛玉享受了家族的教养,就必须承担家族责任。

此时她逃不开也躲不掉。

林黛玉的祖上是列侯,出身高贵。林黛玉的父亲是探花,她本人是嫡岀。这使得黛玉有着比迎春、探春更好地高攀资本。

林黛玉若许给北静王,做正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因此把林黛玉许嫁北静王,并不是荣国府的最佳选择。

这中间一定有人煽风点火,有可能的,就是她的老师贾雨村。

甄士隐对贾雨村有恩,可贾雨村对他的女儿英莲并未救助。那个被改名叫香菱的女子,在薛蟠的身边难逃一死。

林如海对贾雨村也有恩,贾雨村对他的女儿林黛玉也不会起到什么好作用。

面对一位能量巨大的王爷,荣国府根本无法拒绝。

而以林黛玉的风骨,也只会选择同家族同生死、共命运,选择承担!

无论如何,以竹为品,格象征着气节的潇湘子不会选择去自杀。那样,只会给家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不符合林黛玉的人设。

牡丹亭离魂伏黛玉之死。黛玉在会对宝玉的思念和痴情中死去。

从荣国府给黛玉议亲,到她真的出嫁还需要一段时间。就在这一段时间内,黛玉本就不佳的体质无法承受与宝玉分离的打击,她的情已还,泪已尽……

黛玉死前会留下血泪,用以偿还北静王,还尽了水。

黛玉在荣国府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前就死去。不必经受抄家、受人白眼之苦。

很多钟爱黛玉的读者,会期望黛玉幸福。觉得如果林黛玉同北静王在一起,此生就会平安、顺遂。

可答案是否定的。

贾府就是因为站队北静王,而被皇帝抄家。贾府已经被抄家,那么北静王被整治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质本洁来还洁去,注定了黛玉没有活到出嫁的那一天。这也许是作者对黛玉最大的悲悯。

林黛玉最后和北静王结婚了吗?

我认为是对的。除了有手串、雨衣和潇湘妃子称号暗示外,还发生了三件事,促成了两人的婚姻。

第一条是秦可卿出殡,北静王送贾宝玉一个珍贵的手串,后来贾宝玉将此手串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第二条是秋日雨夜,贾宝玉穿着北静王送的雨衣雨具,看望林黛玉时,林黛玉喜欢之余说出了渔翁渔婆的话。第三条则是林黛玉的外号,潇湘妃子。在那个时代,只有嫁给王爷,才会有妃子的称号。

当然仅有线索还是不够的,从《红楼梦》前80回留下的信息看,还发生了三件与林黛玉婚姻有关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后,林黛玉选择嫁给北静王,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第一件事情:贾府被抄家

从《红楼梦》前80回里,我们看不到贾府被抄家的详情,但是两处重要暗示:一处是查抄大观园的当天晚上,王熙凤带队夜查大观园,查到贾探春的房间后,贾村打了王善宝家的一巴掌,哭骂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另一处是第二天,尤氏要到王夫人的房间时,被身边的婆子拦住,说看甄家的婆子,找王夫人私藏赃物。

江南的甄家和贾府是世交,但是交情再深也不能窝藏赃物,因为这是死罪。从贾探春的哭骂中和王夫人的举动里,能够断出贾府最终是被抄家了。《红楼梦》续本中对这一情节有过详细的交代。所以,贾府被抄家这个结局是无可置疑的。

贾府被抄家,林黛玉一个寄居贾府的女孩,命运自然堪忧。不过幸好她还有贾宝玉可以依靠。但是,发生了第二件事后,就断了林黛玉的这个念想。

第二件事:宝钗嫁宝玉

《红楼梦》一书未完,但贾宝玉娶了是薛宝钗是毋庸置疑。从“纵然是齐眉举亲,到底意难平”的判词中可以看出,薛宝钗最终还碾压了林黛玉,成了宝二奶奶。

事实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是没有疑义的。因为她出生于四大家族,自古以来四大家族就互相联姻。此外,薛宝钗有一把金锁,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恰好配成一对。尤其是贾元春用贵妃的身份,力促这一段姻缘。贾府没落之际,薛宝钗和贾宝玉年龄渐大,贾元春再次开口,贾母别无选择,一定会向金玉良缘妥协。

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使林黛玉走向了绝路。她基本是就到了生无可恋的地步。

第三件事:贾探春舍身远嫁

贾探春是贾府里的一位奇女子。贾元春非常倚重她。元宵佳节省亲的时候,单独让她抄写诗句。贾探春过生日的时候,又早早的打发小太监送来了礼物。王夫人更是倚重他,虽然她是赵姨娘所生,但是在王熙凤生病期间,仍然启用他和李纨、薛宝钗一起管理荣国府。王熙凤私下里也佩服她,曾经对平儿说过,贾探春不仅会干事儿,而且因为读过书,比自己高明的多。根据贾探春的判词看,贾府没落之际,为了挽救贾府。贾探春舍身远嫁海外。

林黛玉其实和贾探春一样,都是聪明的,勇敢的。既然嫁给宝玉无望,挽救贾府也会成为林黛玉一个重要使命。贾府结交的权贵中,北静王权位最高,深受皇帝的喜爱。他的王妃不多,只有一老一少。林黛玉给他做王妃,可以加强双方的联系。但可惜的是,从林黛玉的判词看,出嫁后她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贾府彻底败落之后,林黛玉泪逝而亡。

曹雪芹的本意或许不是如此安排。但是许多人宁愿通过这些蛛丝马迹相信,在贾府从富贵走向没落这个大悲剧中,林黛玉舍身嫁给北静王,是这场大悲剧的另一种人生悲剧,更是她勇敢走向人生终点的一种选择。

现实生活中,确实不乏有这种奇女人,既然不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那么宁可舍身为心爱的人做一些其它的事情。这些事情有些傻,让人不可思议,无法理喻。林黛玉嫁给北静王,从少女变成少妇,更是一种深沉的爱。她一生孤苦,为爱而活,无论是从天上绛珠仙草也好,还是地上的林妹妹也罢,一生都是为了还情还债而来。为了贾宝玉,她可以下丹为凡人,所以也可以为了他,还有他身后的那个贾府,忍受人生的无限痛苦,从容嫁给北静王。

一家之言,仅供闲看【文/小涵读书】

林黛玉最后和北静王结婚了吗?

黛玉和北静王之间,作者似乎暗示了某种关系,一处是秦可卿出殡,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北静王把皇上赐予的念珠手串赠送给了宝玉,贾宝玉转赠林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的东西,我不要!”另一处是下雨天宝玉穿了一件蓑衣,戴了个斗篷,黛玉看了说好,宝玉说这是北静王送的,你觉得好也给你弄一个,黛玉又拒绝了,按照《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构思方式,似乎黛玉和北静王之间暗示了什么关系,很有可能是婚姻关系,那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事情可能是这样的

元春暴亡,正在和姑娘们说笑的贾母听到消息,急火攻心,昏厥过去,不省人事,贾府上下乱作一团,王夫人更是哭得伤心欲绝。贾政还在任上,贾赦忙命贾琏去宫中打探,几天下来毫无消息。贾府人心惶惶,贾珍差人飞马去报贾政家中变故。

老太太一天不胜一天,眼看不行了,众人都哭得死去活来,宝玉黛玉日夜守着老太太,黛玉两眼红肿,气弱无力。一日,老太太微微睁开眼睛,看见宝玉黛玉迎春探春姐妹都围坐在自己身旁,又看见黛玉一身病体,有气无力,老太太拉着黛玉的手,两行热泪流了下来,老太太想说什么,欲言又止,迎探姐妹无不悲痛忍声。突然,老太太挺起头来喊了一声:“黛玉……林丫头……”一语未了,身子倒了下去,一口气上不来,众人再三呼唤,老太太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

老太太殁了,临死前留下未了心愿。贾政得到消息,写了告假文书,星夜赶回贾府。老太太已经病故,贾政悲痛欲绝,痛悔不已。元妃之事未了,贾政着手办理老太太丧事,谁知世情淡薄,人心不古,老太太丧事冷冷清清,竟不如秦可卿出殡时轰轰烈烈,往日故交都借故推脱。

元妃暴亡,贾政多方打探皆无消息,圣上亦无谥号,贾府上下惶恐不安,不可终日。

转眼半年功夫,王夫人心急如焚。眼看宝玉黛玉都已到了婚嫁年龄,一日,王夫人和贾政商议,王夫人道:“眼看宝玉黛玉都已长大,该给孩子们议婚了,老爷有何打算?”贾政道:“老太太孝期,且等等再说。”王夫人说道:“按理老太太孝期,三年不能婚嫁,可宝玉黛玉年纪不小了,不可耽搁,宝玉也还罢了,林姑娘大了耽搁不起,知道的说咱们孝期,不知道的还不说咱们耽误了姑娘?”贾政思量王夫人说的有理,说道:“依你之意怎么样?”王夫人说:“莫如先给他们聘了婚,等老太太孝期满了再成婚礼怎样?”贾政道:“我看也好,先给孩子们订了婚事,也不叫人笑话咱们!”王夫人说:“宝玉婚事本应老太太做主,如今老太太已去,就凭老爷做主吧!”贾政说道:“昔日老太太有意宝玉娶林姑娘,现在就依老太太心愿就是了。”王夫人略迟疑了一下说道:“老太太固是好意娶林姑娘,然老人家犹豫未决,怕是有变也未可知。前一年紫娟诓宝玉说林姑娘要回苏州老家去,宝玉就犯了痴呆病,死活不让林姑娘回去,疯疯癫癫的,老太太明知宝玉心事却未提二玉婚事,后来又想聘宝琴那丫头,谁知宝琴已许了梅翰林之子,老太太再未提起宝玉黛玉婚事。”贾政道:“那依夫人之见……?”王夫人笑道:“老太太每夸宝丫头豁达大方,待人随和,说咱们家四个丫头不及宝丫头一个,我看老太太有欲聘宝丫头给宝玉之意,莫若成全了老太太的心意为是。”贾政变色道:“那林姑娘怎么办?”王夫人笑道:“林姑娘一向心高,又是一流人品,若是一般人家,只恐辱没了姑娘,断不能嫁。前儿宝玉从北静王府回来,说北静王爱妃去世有时了,北静王又和宝玉说欲聘咱们家姑娘做妃子,宝玉只当说笑,我也没有在意,如今我看咱们林姑娘品貌出众,才学又高,林姑爷又是列候之家,探花郎身份,姑娘出身高贵,嫁与王爷,才不亏待于她,若姑娘做了王妃,还能帮衬咱家,岂不两全其美!”

贾政抚须思之再三,说:“恐林姑娘不肯?”王夫人道:“儿女婚事皆由父母做主,林丫头父母俱已不在了,从小老太太接来咱们家长大,老太太在时不必说,老太太不在了,你我就是林姑娘的父母,就应该尽父母之职,才不辜负林姑爷托孤,也对得起死去的妹妹!”贾政听了不觉泪下,想了想,再无良策,林姑娘嫁与北静王也是一装美事,也就答应了,不在话下。

王夫人和政老爷商议好了宝玉、黛玉的婚事,没有告知府内其他人,王夫人单叫了凤姐过来,如此这般告诉了凤姐,凤姐回来叫平儿过来说道:“老爷太太议了宝玉林姑娘的婚事”,一语未了,平儿笑道:“这么说,宝玉娶林姑娘了?”凤姐道:“你急什么,宝玉聘的是宝姑娘,林姑娘聘给了北静王了!”平儿惊讶道:“这怕林姑娘经受不起?”熙凤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平儿说道:“奶奶还要早明白些,太太叫宝玉娶宝姑娘,奶奶要早做打算回大老爷那边去!”熙凤流泪说道:“我白操了这半世的心,到底今日到了,以后家里事情都交给宝姑娘去理,我也还回家去了。”平儿说道:“正是呢,只是太太还要你办了宝玉的婚事呢!”熙凤倒吸了一口气,说:“这倒不妨,送佛送到底,只是这事对林姑娘怎么交待?老太太临死前抓着林姑娘的手不放,这谁都明白,太太叫我去对林姑娘说,这话怎么开口啊!”平儿也不言语了。

熙凤近日来隔三差四就去看林黛玉,问寒问暖,从老太太去世了以后,黛玉比以前哭的更多了,连宝玉也劝不下。这天熙凤又去看黛玉,问道:“妹妹可好了些么?”黛玉欠身起来,凤姐忙按住她,叫睡下说话,凤姐说:“妹妹还要多顾些自己,保养身子要紧,老太太八十多岁了,迟早要升西天,到佛祖那里享福去,剩下你我,还要各自保重,妹妹越发要爱惜自己,也不辜负老太太疼你一场!”黛玉流泪说:“近来我自觉眼里干涩,疼得厉害。”凤姐道:“都是你平日爱哭的缘故,眼泪都流干了,怎么能不疼?”黛玉道:“多谢姐姐想着我!”熙凤笑道:“妹妹保重身子要紧,眼看就有喜事找妹妹来了,妹妹高兴才好呢!”紫娟在一旁等不得黛玉开口,就先急着问道:“奶奶什么喜事?敢是姑娘的婚事?”凤姐笑道:“正是呢。”黛玉心想:二姐姐来说喜事,莫不是来为宝玉说亲的?于是低头不语。紫娟着急问道:“二奶奶快说,姑娘和谁成婚?”熙凤笑道:“老爷说了,像林姑娘的家世人品,咱们这样的人家怕亏待了姑娘,一般人家更是不可的,前儿北静王差人来提亲,要聘咱们家姑娘做王妃,老爷说只有林姑娘才配做王妃,别人配不上,这不,老爷做主把林姑娘许了北静王了!”黛玉一听,霎时头上霹雳炸响,顿时昏了过去,熙凤紫娟急忙呼唤,半晌,黛玉方醒了过来,脸色苍白,两行泪水慢慢流了下来,说:“二姐姐,多谢你来报喜!黛玉父母双亡,从小来到你家,多亏姐姐照顾!”话未说完,咳了起来,熙凤忙说:“妹妹保重,这婚事妹妹若是不愿意,我还和老爷说去,不成就不成!”黛玉忽然脸色开朗,眼神有光,笑着说道:“姐姐不必去说,黛玉从小失亲,视舅舅舅母如父母,舅舅既已做主,就依舅舅,黛玉无怨!”

王熙凤一颗心方放了下来,并告诉黛玉,宝玉宝钗婚事也已订了下来,等老太太孝期一满就成婚。说毕去了无话。

至晚,宝玉正睡着,昏昏沉沉,只见黛玉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宝玉那年叫晴雯送来的旧帕子,笑着说道:“二哥哥好睡,我今儿要去了,来别二哥哥”,宝玉见了,不觉好笑,说道:“妹妹哪里去?又唬我,我再不会信的。”黛玉说道:“我自有来处,亦有去处,二哥哥保重,我去了!”宝玉忙拉住黛玉道:“妹妹可去哪里?如今苏州老家已无家人,老太太已去,这里就是妹妹的去处,妹妹再不可到别处去!”黛玉转身就走,宝玉拉她不住,叫喊起来:“妹妹别走!”一声喊醒了,愣了一会儿,方知是梦。宝玉觉得不妙,怕是林妹妹不好了,穿衣就往潇湘馆来,袭人拦他不住,到了潇湘馆,只见紫娟雪雁抱着黛玉哭叫,宝玉来了,紫娟哭道:“宝二爷,姑娘上吊死了!”

林黛玉最后和北静王结婚了吗?

林黛玉最后嫁给了北静王?她曾两次明确给出了答案,却还有人一厢情愿。

《红楼梦》里的女儿,大多难逃“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厄运,然而相较起来,林黛玉的悲剧总要更牵动人心。这位五岁失怙、六岁投奔祖母、一腔深情尽付宝玉的贵族才女,最终却落个“泪尽而亡”的结局,临终之时,宝玉都没能在她身边。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红楼未完,所以林黛玉的的结局历来被猜测纷纷,似乎有了无限种可能,而在许多读者眼中,林黛玉的结局是嫁给了北静王。

持有这种观点的红迷,大多因为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不仅间接性和北静王发生过两次关系,就连她的住所,也曾被称为“有凤来仪”,种种细节都在暗示,林黛玉最终成为王妃。

然而,这样的猜测有没有道理?我个人认为,这更像是一厢情愿,不信我们往下看。

所谓的林黛玉和北静王产生交集,是鹡鸰串事件和斗笠事件。

在给秦可卿送殡路上,贾宝玉初次邂逅北静王,两人相见恨晚,寒暄过后,北静王直接从手腕卸下了一串珠鹡鸰珠串,谓之皇帝亲赠。转赠了贾宝玉。

贾宝玉视若珍宝,回去后珍藏起来,等着林黛玉从姑苏回来后,赠送与她。不想手串刚被珍重地放出来,林黛玉却掷而不取:

“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

贾宝玉只得收回,此事到此为止。

到了第四十五回,贾宝玉雨夜探望黛玉,穿的一身斗笠精细别致,黛玉见后连声赞叹,问是哪儿得的,贾宝玉得意告知,乃北静王所赠,若是喜欢,改日再要一副送你。林黛玉听后忙拒绝:

“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如果我们留心,会发现除了林黛玉,贾宝玉还曾将他们之物转赠另一个人,那就是茜香罗一事。

话说贾宝玉在冯紫英家宴上邂逅了蒋玉菡,两人一见如故,当下就互换了汗巾,蒋玉菡的赠给宝玉的是北静王前儿刚送给他的茜香罗,系上肌肤生香。而贾宝玉送给蒋玉菡的,是袭人送给他的松花汗巾。

回到怡红院后,贾宝玉便将茜香罗转赠了花袭人,次日花袭人醒来时,茜香罗已经系在了她的腰上,而她的处理方式是:扔进了箱底。

根据前八十回给出的多处明示暗示,我们可以确定花袭人最终嫁给了蒋玉菡。而贾宝玉在这段姻缘中不知不觉扮演了媒婆的角色。

问题来了,贾宝玉将蒋玉菡之礼转赠花袭人,最终花袭人嫁了蒋玉菡。那么,他将北静王之物转赠林黛玉,是否意味着林黛玉最终嫁给北静王?

答案是:否!

原因在这几次的转赠过程中,当事人出现不同的行为。

第一个不同的是:花袭人接受了贾宝玉的转赠;而林黛玉则两次拒绝贾宝玉的转赠。

第二个不同的是:在转赠蒋玉菡礼物之前,贾宝玉将花袭人之物送给了蒋玉菡,由此,蒋玉菡和花袭人之间完成了互赠礼物的情节;而北静王呢?根本没机会碰到林黛玉的东西。

所以事实只能是,接受蒋玉菡礼物,并给蒋玉菡送货礼物的花袭人,嫁给了蒋玉菡。而拒绝北静王礼物的林黛玉,后来却拒绝了北静王。

是的,虽然没有嫁给北静王,但是不可否认,作者埋下了这么多的伏笔,注定佚稿中,北静王会和林黛玉产生纠葛。这种纠葛就是北静王求娶林黛玉。

至于北静王如何得知林黛玉此人,又是如何求娶的,因为与此主题相去甚远,也因为之前我们多次详细推测过,所以这里就不赘言了。

哪位要问了,如果林黛玉不是王妃,那她潇湘馆别名“有凤来仪”怎么解释?

没错,“凤”一词,是神鸟,多被用于代表尊贵的帝王。而更多时候,是指凤凰,凤凰则指王妃?

而林黛玉的住所被冠之“有凤来仪”,似乎暗指林黛玉就是一位妃子,加上其别号“潇湘妃子”,似乎意味着林黛玉会嫁一个王级的人物。

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别急,在《红楼梦》里,“有凤来仪”的解释,绝非仅此而已。

文本中,关于潇湘馆为何会题“有凤来仪”四字,作者通过贾宝玉之口给出了解释:

“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

贾元春游幸大观园,第一处就是潇湘馆,这时,潇湘馆的“凤”,就成为了贾元春这只名副其实的凤凰。

其次,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源于其爱哭,探春笑称“将来她哭林姐夫去”,为此取了这么个别号。我们知道,能让林黛玉哭的人,只有贾宝玉一人,这是她前世许下的诺言。所以这个“林姐夫”,就是贾宝玉。

值得一提的是,贾宝玉也曾被称为“凤凰”,结合“有凤来仪”来看,就是爱慕的人来临的意思嘛。

最后一层,在《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句明确预示了林黛玉是清清白白死去的。如果她嫁了北静王,能以死守住贞洁吗?那不仅是她本身,贾家都要被连累。以作者的笔墨,写不出这么狗血的剧情。

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纵观全书,除了贾宝玉,作者不曾描写过她与某位男子相处的场景,即便是老师贾雨村护送其上京,表兄贾琏护送其下扬州,那长长的一段路程,他们必然有所接触,可是却没有一字相关,为何?因为林黛玉是仙子啊,她此生下凡只会与贾宝玉一个男子产生瓜葛,其他一概不入她眼,连说话都嫌被玷污。

如此被作者爱惜的林黛玉,又怎么会临了临了跟了北静王呢?她与北静王的关系,最多是在其求娶时,无助绝望中泪尽而亡罢了。

林黛玉最后和北静王结婚了吗?

红楼未完,留下许多未解之谜,除了秦可卿、妙玉等人身世一直为红楼悬案,近来有一种黛玉嫁北静王的观点冒出来,很多人根据原文所谓的伏笔,认为黛玉最终嫁给了北静王为妃子,一时间,有人竟信以为真。

关于黛玉的结局,曹雪芹在原文里有六个字的直观答案,说的很清楚:“欠泪的,泪已尽”。黛玉与宝玉的前世今生,是一个唯美的爱情神话。衔玉而生的公子便是前世的神瑛侍者,而黛玉则是得他甘霖灌溉的绛珠草。

前世三生石畔的旧精魂,今生今世演绎成一段木石前盟。绛珠听闻神瑛侍者要下凡历劫,于是要随他一起,还了眼泪,以偿前世的灌溉之恩。

因此黛玉的泪从初见便只为宝玉而落,等泪尽,便是黛玉未嫁而逝的结局。续书虽不足取,但是倒也延习了悲剧基调,因为《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悲剧冲突强烈,历来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而黛玉是否嫁了北静王这种问题的产生,我不知其端倪,但是对这种想法,我推论大致有以下这么几处来源,也正是这几处情节,误导了不少人。甚至有人深信不疑,不断地推论出各种耸人听闻的情节,这无异于向红楼梦泼脏水。

一、黛玉“潇湘妃子”的名号

黛玉在诗社里号“潇湘妃子”。这是探春给黛玉取的号,因为黛玉的居所名“潇湘馆”,那里又有千竿翠竹,用探春的话说,黛玉“又爱哭”。因此这是探春用娥皇女英的典故来戏谑黛玉的。因为这个名号叫起来清雅有趣,黛玉也就受了。

于是有人推断,既然语涉“妃子”,黛玉是否嫁了王爷?

其实,在我看来,黛玉的名号虽为“潇湘妃子”,却不可做实。这个名号是借用娥皇女英的典故:二妃往寻舜帝,得知舜帝已死,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

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恰恰暗示了黛玉的泪尽而逝。脂批:“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至死不干,万苦不怨。这是黛玉对宝玉坚贞爱情的明证,实在不关北静王事,与“妃子”更无关。

二、北静王两次赠宝玉之物

黛玉回家期间,北静王送了宝玉一串鹡鸰珠串,宝玉当宝贝收着送黛玉。谁知黛玉不屑一顾:“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据此,有人推测这串鹡鸰珠,是黛玉与北静王的“信物”。

蒋玉菡与袭人的汗巾子后来不是就成了二人婚姻的信物吗?还有宝玉得的金麒麟,不是后来成了卫若兰与湘云的信物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重点不在手串上,是借此表现黛玉的孤傲和宝玉对黛玉的重视。宝玉无论得了什么好东西,都是想着黛玉,而黛玉嫌弃这是“臭男人”拿过的,正好映衬了她孤高自许且口无遮拦的小女儿情态。

还有一处,后文宝玉夜雨去看黛玉,披了蓑衣斗笠,黛玉曾取笑宝玉是渔翁,“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宝玉就说这是北静王自己做了送给他的,还说要送黛玉,黛玉亦明确说了“我不要他”

这两处看似与北静王相关,曹公却意不在此,而是为了表现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品性。以此就把北静王与黛玉联系起来,未免曲解了曹公本意,也唐突了他笔下最完美的女性林黛玉。

三、因钟爱黛玉而合理想象

许多读者怜惜黛玉,不忍她泪尽而亡,尤其看到八十回后黛玉焚稿断痴情等情节时,多希望她有个“好归宿”,因而在原文基础上难免合理想象。而北静王水溶无疑是整部书中为数不多的须眉浊物中的一股清流。

他相貌清秀,人品出众,谦逊有礼,能识宝玉,堪称佳偶。黛玉若能嫁此人,倒也相宜。这种想法跟续书中紫鹃见甄宝玉时的所想相似。

可是,书中没有任何文本明示或暗示黛玉与北静王的“姻缘”。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命运一定是未嫁而逝。宝玉也一定是黛玉夭亡才奉父母之命娶了宝钗。

所以,黛玉嫁给北静王之说,是不成立的。

作者:杜若。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林黛玉最后和北静王结婚了吗?

林黛玉最后和北静王结婚3吗?暗示并不是现实,主观想像并不是客观存在,任何人都有随心所欲畅想的权利,但必需要尊重《红楼梦》的叙述,无权更改曹老先生原意。毕竟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何来的:北静王迎娶林黛玉,枉想客乱点鸳鸯谱。牛蹄掛驴掌一一跑题跑的离谱,违背《红楼梦》原意。

林黛玉驾鹤西去,贾宝玉出家为僧,至于以后如何发展,任何人都有权随意狂想,续写也不是不可以。但有一点,谁都会想信曹雪芹的“原汁原味”不可能存在了?狗尾续貂大有可能。任何人都有这个权利,只要你愿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