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为何袭人死都不愿回自己家?
袭人的这句话,是对她的亲人,而且是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下说的。绝对不能认为她真的是一个宁死不回家的人。
袭人这个姑娘的特点,用一个中性的词语来形容,就是随遇而安。如果用一个激烈点的形容词的话,那么她就是没有筋骨!
不需用死亡那种激烈的手段,只要荣国府把她放出去,她马上就会回家。
袭人总是会权衡利弊,然后选择一个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活着。
以上解释了,袭人不会宁死不回家。至于她为什么不回家,现在来慢慢分析……
一.袭人的母兄对她并无真情,所以袭人并不留恋自己家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
这是袭人自己解释为什么不回家的缘由。仔细分析一下,这段话的信息量非常大。
①此时袭人在抱怨她的母兄,当时袭人很小,就只值几两银子,可是她的家人还是狠心将她卖掉。
袭人对她的家人有孝心,可她的家人未必有多疼爱这个女儿。袭人过早地承担了本不属于她的责任。袭人的家人不爱她,所以她对家里也就没有留恋之情。
②袭人的兄长可以整理家业,恢复元气。而整理家业需要什么?需要的还不是钱!这说明袭人的家中根本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袭人家中的钱是要留着重整家业的,但眼前父母吃不上饭怎么办?只能卖掉袭人。
在袭人的家人眼中,她就如同一个物件一般,随时可以卖掉,有需要的时候再赎回来。袭人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不会允许家人对她这样。
③此时的花家居住在京都,京都有自己独立的房子,这足以说明人家的生活颇过得去!
真的怕女儿在荣国府当丫鬟吃苦,要赎早就赎了,为什么现在才赎?
……他母、兄见他这般坚执,自然必不出来的了,况且原是卖倒的死契,明仗着贾宅是慈善宽厚之家,不过求一求,只怕连身价银一并赏了,还是有的事呢;……
还不是因为现在的袭人已经长大,赎出来之后马上就能嫁人。花家母子算盘打得精!作为丫头来说,袭人的年纪不小了,从荣国府赎身,根本花不了几个钱。
有可能根本不用花钱!
可把袭人嫁出去,花家却可收一大笔聘礼。这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袭人虽比不上晴雯,可模样也不错。
更重要的是,她在大家荣国府当过丫鬟,受过正统礼仪的调教。相比其他小门小户的姑娘,袭人见过大世面,因此当家理事会是一把好手。而且经过荣国府的职业培训,袭人在针黹女红方面已远胜其他姑娘。
这些都使得,花家能把袭人卖一个好价钱。
此时的袭人在荣国府已经工作多年了,见惯了豪门贵妇的宅斗和弯弯绕。她母亲和哥哥心里那点小九九,她一眼就能看出。
此时袭人如果同意回家,最多被母兄嫁到一个小康人家。而如果留在荣国府,情况真的大不相同……
二.袭人对自己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那就是在荣国府当姨娘
袭人这个姑娘,她的字典里没有尊严和自由。她想追求的是荣华富贵,如果有荣华富贵,她愿意用自己一生的卑微来换取。
在荣国府内,袭人的吃穿都是小门小户的小姐,这辈子买不起用不到的。
这会子就让袭人回家,她真的做不到。
被卖掉的袭人运气很好,卖到了荣国府贾母处。
贾母是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她身边的丫鬟自然也就有着顶级的待遇。
袭人是从外面买来的,她一切只能靠自己。在贾母的身边,袭人是一个劳模。
袭人的认真工作得到了贾母的认可,把她放到了史湘云的身边。
也许那个时候袭人的心就开始大了!姑娘身边的丫头,都会随着姑娘陪嫁。并且极有可能被姑娘指给男主人做妾。
这时的袭人应该就已经不愿意回家了。而命运第二次垂青了袭人这个姑娘。贾母并没有让她跟着史湘云回史家,而是又把她给了荣国府的凤凰贾宝玉。
袭人是贾宝玉身边唯一的大丫头。她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丫环头领。
贾宝玉是荣国公的亲孙子,他是真正的豪门贵族。贾宝玉模样俊美,有着极配家世的富贵风流。贾宝玉个性体贴,对女子充满了怜惜之情。
这一切对袭人的吸引力太大了!她想要永远地留在宝玉身边。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袭人未必真的爱宝玉,对于她来说,宝玉只是一个她上位的阶梯。
袭人想要能拿住宝玉。而就凭她一个丫鬟,她凭什么?
人生不过就是一场交换,从小的被卖的袭人,过早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相对于豪门公子贾宝玉,袭人没有家世、也没有资源。那么她只能选择用自己的身体来换。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的对象就是袭人,而这一次袭人勾引的意味十足。只是那时年龄尚幼的宝玉,还不明白袭人有如此心机!
当时的袭人正做着一个旖旎的梦,她要留在宝玉身边,那样就可以永远留在荣国府,享受着富贵风流。
此时的袭人怎么可能回花家,粗茶淡饭过一生,那不是袭人想要的。
而袭人的打算和她做过的龌龊事,无法言之于口。就是对自己的家人,她也没有脸说出来。
因此袭人只能挤兑自己的家人,利用他们内疚的心理,放弃赎回她的念头。
三.袭人对未来有着明确展望,就是要跨越阶级
如果袭人被母兄赎出来,会有怎样一个未来?
最多是嫁到一个平凡的人家,然后过着平凡的日子。
生儿育女,子女们继续她平凡的一生。
而袭人已经见识过荣国府鲜花着锦、富贵风流的生活。她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再让她回到曾经的家中,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袭人没有风骨,但却有追求!
平凡与安宁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富贵险中求,而她就是要求富贵。
所以之后的袭人,情愿主动把自己卷入金玉良缘的旋涡中去。她要赌一把,如果赌赢了,会得到一个平民百姓不敢想象的生活!
荣国府的姨娘还是半个主子,地位卑贱。可比起平民百姓,她们依然富贵已极。
荣国府的姨娘也会在主人的院子里有自己的屋子,冬日里的炭火劈柴永远都是份例备好的,不用她们去操心。
每日的饮食、四季的衣裳都有定例,永远不会挨饿受冻。
挨饿受冻,然后自己要被卖掉,这份童年阴影会在袭人的心灵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
袭人永远不会想再回去过那种日子。哪怕用失去尊严来换好日子,袭人在所不惜。
荣国府的姨娘每月有二两银子的月例,而刘姥姥算过一笔账,二十两银子够庄户人家过一年的。
荣国府的姨娘,零花钱就够一个庄户人家过一年的,还不包括其他的金银首饰,贵重衣裳。
荣国府的姨娘,可以使两个丫鬟。这是平凡小康人家永远达不到的高度。
而成为荣国府的姨娘,就有生下孩子的可能性。如果袭人真的生下孩子,而那个孩子又有出息,就真的有可能跨越阶级,摆脱掉卑贱的身份,成为真正的主人。
真正地融入官宦的圈子。
而袭人梦想中的一切,必须要留在荣国府。只有留在荣国府,她才有可能达到她想要的目的。
在袭人身上找不到宁折不弯的风骨。她就同藤蔓一般永远都攀着高枝儿向上爬,袭人这种人不用解劝,在任何逆境中她都会好好地活着。荣国府辉煌的时候,她会在宝玉的身边好好地活着。荣国府衰败之后,她被迫离开,也会好好地活着。
繁华落尽,袭人嫁给了最卑贱的戏子蒋玉菡,她依然会好好的活着。在宝玉身边时,她的心里就只有宝玉,蒋玉菡身边时,她的心里就会只有蒋玉菡。
有一点读者不用担心,袭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调整自己,她永远不会去寻死。
《红楼梦》“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为何袭人死都不愿回自己家?
《红楼梦》“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这话出自小说第十九回。袭人回到自己母亲和哥哥家里,母亲哥哥打算替袭人赎身,袭人对他们说的话:
"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袭人死都不愿回自己的家,有下列原因:
一,袭人死都不愿回自己的家,隐含着当初被卖的怨愤。袭人并非贾府的家生子,而是父母自小把她卖给贾府的。从上面袭人的话里,可以窥见她对被卖时的情景是记忆犹新的,不然她说不出“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来的。当初小小孩童跟父母骨肉分离,去当别人家的奴才,内心的心酸和苦痛是可以想见的。
谁家的女儿不想承欢膝下,不想做父母的掌上明珠?谁家的女儿愿意做奴做仆?谁家的女儿愿意在正该有父母宠爱的时候,反被狠心的父母卖去服侍他人?虽说是“也不朝打暮骂”,但被打被骂还是难免的。
所以,不管后来袭人在贾府如何风光,到当初的苦痛还是刻骨铭心的,对父母当初的做法是怀有怨愤的。这一点,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就不难理解。
二,袭人对贾府的归属感,导致她死都不愿回自己的家,那时候袭人已经把贾府当作自己的家了。母亲和哥哥要给她赎身,她还说了这样的话:
袭人道:“就便不好和他说,一个钱也不给,安心要强留下我,他也不敢不依.但只是咱们家从没干过这倚势杖贵霸道 的事。””咱们家”三个字,很自然地把自己划归成贾府的人了。
在大观园众人给宝玉做寿庆生时,探春计算各人的生日,说二月里没有两个人同时出生。袭人说,林姑娘就是二月里出生的,而且加了一句“只不是咱家的人”。 姑且不去分析袭人说黛玉“不是咱家的人”有什么特殊内涵,但袭人是确定无疑地把自己当作贾府的人了。
正是这种归属感,导致袭人死都不愿回自己的家。
三,袭人在贾府的地位和与宝玉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她死都不愿回自己的家。袭人在贾府先是服侍贾母,再是服侍史湘云,后来贾母见她办事稳重细心,把她给了宝玉。她是怡红院一众丫鬟之首,是宝玉的通房大丫头。
而且经过与宝玉“初试云雨情”之后,袭人和宝玉已经有了夫妻之实。假如没有特殊情况,她以后成为宝玉的妾室,成为贾府的半个主子,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
当此情势,袭人当然死也不愿回自己的家。
四,袭人死也不愿回自己的家,并不能说明她是一个攀高枝而无情无义的人。贾府败落,袭人被王夫人、薛姨妈和宝钗决定,“叫他本家的人来,狠狠的吩咐他,叫他配一门正经亲事”。之后嫁给了蒋玉菡。
袭人被遣,本来是打算一死了之的,但不想死在贾府,害了她一直当作家的地方。就准备回到自己的家里再说,但她到了自己的家里之后,又怕死在家里害了自己的母亲和哥哥。最终没有死成。
袭人的温柔和顺,是很真实的。小说《红楼梦》中,袭人这个人物争议很大,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个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想努力在贾府争一份地位,也是情理之中的。
《红楼梦》“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为何袭人死都不愿回自己家?
好有主见的袭人!
水有源,树有根,袭人不愿赎身回家定有因。
家对一个人来说,是生之、养之的地方,是有亲人和亲情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家都不愿回,那么这个家肯定是一个让人伤心的地方。
当袭人的家人提出赎其回家的时候,袭人的诀绝是出人意外的,直接拒绝,态度坚决,毫无转还余地。
对于袭人的拒绝回家,其实是社会、家庭、人际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看视不合理之下的必然。
第一,袭人的家是她的伤心之地。
袭人是家里的大女儿,家里虽然贫穷,在她记事时,孩子还不能算多,应该还养得起,但家里依然还是把其卖掉。足见这个家对女孩的轻视。对于一个已懂事的小女孩来讲,被家人卖掉、抛弃,那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对家的依恋有多深,对这个家的恨就有多深;对家的思念有多深,对家人的恨就有多深。家对袭人来说,其实就是她最不愿触及的伤心地。
第二,袭人的坚决拒绝,也是她要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
在封建时代,女性不被当做人。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面条不算饭,妇女不算人”。
这种情况在贫苦农家就尤为突岀了。女孩的命运有三种:童养媳、卖掉、成人后嫁出。贫穷农家的女孩不是被卖掉,就是送人做童养媳,很少有成年出嫁的。养女儿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是赔钱。
事出反常必有妖。小时卖掉,出落成漂亮姑娘了就要赎回去,这是要做什么?总不会是养在家里当小姐敬着吧。这背后的故事,袭人是知道的。赎身花费的钱是当初卖身钱再加上有限的钱,而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卖出的价格,则是其数倍。袭人不愿回到伤心地,更不愿再被卖一次,把命运交到未知的未来。袭人的拒绝,就是要掌握自已的命运。
第三,袭人对爱的追求。
在宝玉那里,袭人虽名义上是个丫寰,其实是宝玉女朋友般的存在,和宝玉无话不说,彼此心里装着,并陪着睡觉,实是宝玉的妾。从生活上来说,她在贾府衣食无忧,宝玉宠爱着,地位较高,介于主人和下人之间,有成为宝玉姨娘、正室的可能,前途光明。对于女人来讲,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是多令人惬意的事啊!袭人的拒绝,就是不愿和宝玉分开,就是要和宝玉在一起。
综上所述,袭人拒绝被赎回家,其实就是拒绝再次被伤害,掌握自已命运,追求自己幸福的行为。
《红楼梦》“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为何袭人死都不愿回自己家?
袭人为什死都不愿意再回自己的家呢?
首先:袭人从小因家里穷,才把她卖到贾府为奴。袭人对家人的抛弃,多了怨恨,少了亲情。
其二:袭人在贾府感觉生活很优越,无论是侍奉贾母与宝玉,都深得主子信任。待遇地位明显优于其它丫环。书中笫五十一回,袭人母亲病危请假回家探亲的情节,可见一斑。凤姐派了两个丫头,四个岁数大的跟车。还要了一辆大车,一辆小车使用。同时又把袭人穿戴一新,但见;“半日,果见袭人穿戴了,两个丫头与周瑞家的,拿着手炉和衣包。凤姐看袭人头上带着几技金钗珠钏,倒也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花刻丝银鼠袄,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袿。”这一段描写,你能相信袭人还是丫环吗?这些待遇使与自己在家相比,袭人自然会产生无法比拟的优越感。
其三:袭人对贾宝玉动了真感情,是要争当姨娘许与终身的,书中第六回,与贾宝玉偷试云雨情。“袭人自知是贾母将她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也不为越理。”袭人不会轻易中断这份情感的。
总之,说袭人势力眼也好,贪图富贵享受也行,现实就是现实。袭人想要实现的目标,正在一步步的临近,她会抛弃这些,而回到家里,去重新开始吗?也许这就是袭人宁死也不愿回家的原因吧!
《红楼梦》“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为何袭人死都不愿回自己家?
《红楼梦》第十九回,母亲和哥哥打算为袭人赎身,袭人确说:“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
[what]这袭人为什么死都不愿离开贾府回家呢?
情系贾府,难以割舍。[心]第五回“初试云雨”,袭人把贞操献给了宝玉,从此宝玉就成了袭人的心灵寄托。
判词说: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尽管袭人最终嫁于蒋玉菡,但她心中爱恋的的确是这位潇洒不羁,英俊多情的豪门阔少。
[吐血]袭人从小被卖入贾府为奴,先是伺候史湘云和贾母,贾母发现她恪尽职守,稳重善良,就调她去侍奉宝玉。
主子们对她都另眼相看,爱护有加。自幼失去父母疼爱的袭人在贾府重新找到了家的温暖。
情在贾府,爱在贾府,袭人当然割舍不下。
心系荣华,不忍放弃。[奸笑]贾府虽然腐败,但确从不亏待下人。三等丫鬟月俸五百钱,二等丫鬟一吊钱,一等丫鬟一两银子。吃穿用度全部由府上负责,丫鬟们净得月俸银两。
袭人的编制更是特殊,月俸高达二两一吊钱,比姨娘们还高。一年下来仅工资银子就二三十两,还有主子隔三差五的赏赐,可谓收入不菲。
[偷笑]另外福利待遇也相当优厚。一等丫鬟的吃穿住行已和主子差不多了,而袭人作为宝玉房里的首席大丫鬟,管理着十几号奴仆佣人,掌控着银两开支,待遇可想而知。
拥有这个高级职称,享有这些优厚待遇,再加上优越的工作环境,美食,美酒,美玉,美衣,美景,美人……可以说身为丫鬟的袭人,在贾府过得比外面的千金小姐还滋润。
[机智]含辛茹苦,拼来这片荣华实在不易。袭人岂肯轻易放弃?
伤系自家,不堪回首。[流泪]家境贫寒,把孩子卖给富贵人家做奴仆,似乎是无奈之举。但在孩子的心里已经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袭人更不会忘记那份伤痛。她觉得千难万难,做父母的也不该狠心卖掉自己的亲生儿女。幸而卖到贾家这种尚存仁义的府邸,如果卖入凶恶之家,命运又将如何?
所以,从被卖出的那一刻起袭人就已淡漠了与家人的亲情……
[可怜]血缘亲情被仇恨的砝码压偏,袭人怎么能愿意重回伤心之地?
[灵光一闪]有这“情系贾府”“心系荣华”和“伤系自家”,袭人死都不愿离开贾府就不足为奇了……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红楼梦》“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为何袭人死都不愿回自己家?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新年过后,袭人母亲把袭人接回家吃年茶,晚上袭人回来对宝玉说,她听见母亲和哥哥商议,想赎回她家去,又补出一段文字:
原来袭人在家,听见他母兄要赎他回去,他就说至死也不回去的。又说:“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因此哭闹了一阵。此一段话说,袭人坚决拒绝母兄的好意,但是理由又不好明说,所以哭闹一阵,以绝母兄赎她的念头。
那么,袭人为什么至死都不愿意离开荣国府呢?
一、彼时袭人和贾宝玉情投意合袭人告诉宝玉,说母兄想赎她回去,说多则两年,少则一年就要出去了,这时宝玉特别难过,说他想留她,又说让贾母留她,但都被袭人堵了回来。
贾宝玉看留不住袭人,就哭了,满面泪痕。这时袭人说,宝玉若真心留她,就要答应她三件事。宝玉看有希望,就马上说,别说两三件事,就是两三百件,他也依……两人夜里喁喁私语到很晚,“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袭人照顾宝玉尽心尽力,宝玉待袭人也情深义重。
袭人回家一天,宝玉亲自去探望,回家即命人把袭人接回,还把元春赏赐的酥酪特别安排留给袭人(后被李嬷嬷吃了)。
袭人病了,宝玉亲自捧药,侍侯她睡下。
贾宝玉去学堂,特意嘱咐袭人,别只在家闷着,可以找林姑娘谈讲谈讲。
……
世上王孙公子虽多,但如贾宝玉这般爱护女孩子的绝无仅有。
在贾宝玉跟前,袭人活得有尊严,有被需要的成就感,有被珍惜的情感。
二、彼时袭人已经得到了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她已经预见到自己将来在贾府的发展前景在第六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后,想与袭人发生云雨之欢,袭人欣然同意。她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说明当时袭人已经预见到自己在贾府将来的发展愿景,得到宝二姨娘的身份是早晚的事情。
第二十三回,王夫人问宝玉吃药情况,吩咐道“天天临睡的时候,叫袭人伏侍你吃了再睡。”这淡淡一句话,说明王夫人最信任的是袭人。
宝玉挨打后,王夫人想叫个丫头来问问情况,袭人亲自走过去,王夫人说,不管让谁来也罢了,你走来,谁侍侯他呢?这一句闲闲一笔,也说明,王夫人认为服侍宝玉的,只袭人一人可靠。
也是这一次,袭人和王夫人说了一通肺腑之言,王夫人决定给袭人名分:从自己分例银子里,每月拿出来二两银子一吊钱给袭人。自此,袭人成了宝玉的准姨娘。
三、袭人在贾府,虽是丫头身份,实际上相当于是二层主子,活得金尊玉贵这边袭人刚哭闹着不出去,紧跟着宝玉去袭人家探视,袭人母兄看二人的亲密情景,心内明白了。
……贾府中从不曾作践下人,只有恩多威少的。且凡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更比待家下众人不同,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也不能那样尊重的。袭人和晴雯这样的贴身亲侍大丫头,特别是贾府“凤凰”贾宝玉跟前的丫头,有很高的地位。她们下边有二等丫头,还有做粗活的地位更低的丫头。在贾府他们就是柳家的说的二层主子。小丫头坠儿被撵出去,临出门还得给她们磕头。她们和主子一样吃山珍海味,粳米白面,婆子、媳妇们见她们都矮三分。
也就是说,袭人等亲侍大丫头,在贾府活得金尊玉贵,很体面。
等到袭人被王夫人升了一格——享受姨娘待遇后,回家时更体面:有两个媳妇、两个丫头贴身拿手炉、包袱等,外头还有四个有年纪跟车的,不算赶车的人,跟袭人出门的就有八人。给袭人坐的是一辆大车,两个媳妇跟着坐,又一辆小车,给丫头们坐。
大车显示荣国府的体面。走到家里,还要单独要一两间内室,要叫其他人回避,铺盖、梳头家伙都必修用自家带去的。
这排场,就像花自芳母子说的,寻常人家的小姐也没有这么尊贵的。
在荣国府这个环境下生活多年的袭人,自然看不上小门小户的寒微之家。况且贾宝玉又是如此多情,所以袭人自然不想外嫁他人了。
但是,可悲可叹的是,最不想出去的袭人,在贾府势败、贾宝玉出家后,却被迫嫁给了蒋玉菡。是什么原因,我们不清楚,续书说是贾家无力承担这么多人口,必须要疏散众人,而且袭人的姨娘身份并没有正式户口,所以薛姨妈等让袭人带头出去。
世事难料,封建社会的环境下,女孩子们都很难左右自己的命运。这也是袭人的悲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