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皇后输在哪了?

女人进了后宫,就是悲剧的开始。从一进后宫的那一天起,她们的青春就被埋葬。宫斗永无休止,会一直持续到她们的死亡。皇后宜修也不过是这些被埋葬了的女人中的其中之一。

一.后宫冷酷的制度

选谁入后宫,在乎的并不是感情。而是家世、利益、前朝与后宫中的平衡。

倘或一个女子嫁入皇室,还在乎感情的话,那么从他嫁进去的那一天起,她就满盘皆输。

而宜修更是不同,她嫁的人是皇帝。跟皇帝讲感情,或者说是更深一步的跟皇帝讲爱情,是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情。

后宫是全天下利益的集中地。这里注定了是最肮脏最龌龊的地方。后宫的女人代表了不同的家族,不同的利益,她们会为这些利益而起不同的纷争。

而皇帝需要做到的事情是在后宫女人中间,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今天她和她的家族很有用的话,那么皇帝也许会想起这个姑娘。明天没有用了就一手丢开,那还是幸福的,抄家灭族也是平常事。

后宫的女子就是同花儿一样,开过了这茬还有那茬。这朵败了,那朵正在盛开,皇帝根本不在乎多一个或者少一朵。

一个合格的皇帝要在乎江山社稷,不能动感情。一个合格的皇后也是一样的,感情是要被抛弃的。

皇后是后宫之尊,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轻易废后。皇后其实完全可以俯视后宫的女子,看着她们争、看着她们斗,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去平衡后宫就好了。

皇后是皇帝的妻子吗?也许在名义上是的。但是皇后最适宜的心理状态是把自己当成皇帝的雇员。不动真心不动感情,只享富贵尊荣,其实才能过得很好。

宜修第一个个错,就是跟皇帝要感情。皇帝心机深沉,他骨子里谁也不信任。宜修没有想明白,就是纯元上了后位,同皇帝一样会矛盾重重。

如果皇后宜修能看清楚这一点,心可能就不会那么痛。

二.两颗受伤的心难以互补

皇帝和皇后宜修,都有着童年伤痕。这个童年伤痕会要用他们一生去修复。

这两颗受伤的心并没有让他们更接近,反而让他们进行渐远。

希望一个明艳的女子,能安抚他受伤的心。而很明显,宜修做不到这一点。

皇帝和宜修都是庶出。他们都是不受宠爱的子女,他们都很少得到父亲的关爱。

庶出使得从宜修的身上很难找到一种张扬自信的感觉,宜修阴郁而心机深沉。心机深沉的人,会让其他的人有着一种天生的距离感。

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会有一种自信的力量,这种力量给了他们爱的能力。他们可以释放爱,而不是单单的索取。

不论是纯元还是华妃、甄嬛、沈眉庄,她们身上都有着天然的安全感,她们更大气,生命中有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皇帝缺乏的,因此这样的姑娘更能吸引皇帝。

而宜修得到的关爱太少了,她曾经被深深的伤害过。当年她入王府时,太后皇帝对她的承诺是她是庶女,要先做侧妃。等生下孩子便扶正为正妃。

可是宜修没等来她成为正妃的那一天。皇帝爱上了她姐姐,宜修只能自己去请求皇帝,让他的姐姐为正妃,自己是庶女应为侧妃。这时的宜修心里有多痛,谁能知道?

皇后宜修的第二个错,是把生活同工作混在一起。后宫的残酷,她心里明明知晓。在皇后的地位和皇帝的妻子之间只能选择一个。

皇后已经高高在上,这时无论如何要放弃的都是皇帝的妻子这个想法。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所谓贤后都是政治家,那些小情小爱早就被她们抛弃。她们不错时机的为自己立名立德。什么臣妾做不到啊,这样的话她们是不会说的。就比如历史上的慈安太后,人家这皇后是怎么当的?只要她活着一天,慈禧就只是个妾。只要她活着一天,同治就是她的儿子。

《甄嬛传》中皇后输在哪了?

《甄嬛传》中的皇后开始躲在幕后,表现得雍容大度。在利用甄嬛扳倒华妃后,她暴露了真面孔,设计“故衣事件”又把甄嬛拉下马。她得意了几年,甄嬛再次回宫后,被甄嬛斗得一败涂地。皇后输在了哪里?她输在了自己的嫡庶执念上,输在了智商情商不够上,输在了敌人太强势上,输在了猪一样的队友上。

自己的嫡庶执念

皇后当年嫁给了还是雍亲王的皇上,被立为侧福晋。雍亲王许诺,她生下长子后就封她为福晋。谁知她姐姐来王府看她,雍亲王对姐姐一见钟情,娶了她姐姐为福晋。

皇后是庶出,在家里时就被歧视。雍亲王娶她的姐姐纯元为福晋,她忽略了爱情的存在,归咎为纯元皇后是嫡出的小姐,才能抢走了她的丈夫。

她对嫡庶产生了深深的执念,华妃抓住了她这个弱点,常常用来攻击她。皇后手中拈着朵粉红牡丹,华妃一句:“这牡丹花开得倒好,只是粉红一色终究是次色,登不得大雅之堂。”就令皇后失了方寸,多亏甄嬛用刘禹锡的一首诗给她解了围: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扭曲的执念,使皇后失去了平和之心,害死纯元,害死那么多还没出生的孩子。这些都是她后来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

智商情商不够

皇后自以为聪明,但在她隐藏幕后的时候,她做的事就欠妥。

智商不够。在年羹尧根基未除,皇帝还尚有忌惮的时候,她迫不及待地向皇帝告状,告华妃生活奢靡,宫里开销大,年家财产来历不明等。这些事在皇帝那里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皇帝处心积虑的是要一击即中,将年氏集团连根拔起。皇后却体会不到皇帝的用意。

情商不够。皇后总是端着架子,一味在皇上面前装贤惠,在她那里多喝一碗汤她都要劝诫,皇帝虽然听从了,但心里是不痛快的。对比之下,甄嬛多有情调,在劝诫之余撒个娇,皇帝乐呵呵地就接受了,还赞她是“解语花”。

丈夫虽然想要贤妻,但一味死板,不能引起怜爱,对夫妻感情是无益的。《红楼梦》第二十回,宝玉为麝月篦头,晴雯吃醋,脂砚斋有一大段批语:

若一味浑厚大量涵养,则有何可令人怜爱护惜哉?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

这段话指出了妻子不能只想着端庄贤惠而失了情趣,一味蠢拙古板的女夫子丈夫是不喜的。宝钗、袭人虽然经常劝诫宝玉,宝钗却也有真情流露,宝玉挨打时送药之举,袭人也有情切切良宵花解语的时候。

皇后就是不懂这个道理,皇帝平时根本不愿意来她宫里,因为聊天都聊不到一块去。如果不是祖宗规矩,皇帝初一、十五必须去皇后那里,皇后可能几个月都见不到皇帝了。

四面树敌,强行树敌

皇后是后宫之主,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会轻易废后。如果不强求爱情,只为保住地位,皇后大可云淡风轻地置身宫斗之外,坐看别的妃子争斗,得享渔人之利。

但这个皇后心思歹毒,于她无害的人她也要迫害。她明明知道华妃宫里天天燃着致人不孕的欢宜香,故意让敬妃去和华妃同住,使敬妃不能生育,导致敬妃恨毒了她。

甄嬛虽然极受宠,但甄嬛一直对她很尊敬,并不觊觎后位。在华妃羞辱她时,还数度为她解围。但皇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铁了心地将甄嬛树为敌人,一直将甄嬛逼入绝境,结果甄嬛绝地反击,造成她最后的失败。

如果说是因为嫉妒,更大可不必。嫁给皇帝,就知道皇帝的女人会源源不断地送来。就像花朵一样,这朵败落,另有更好的盛开。太后曾劝她:皇后需要管理好这些花儿,而不是剪掉她们。

自己团队里净是猪一样的队友

皇后的队友段位太低,最初的齐妃,是个没有主见的“二妃”。后来的祺嫔是蠢,只会装梦魇争宠。三阿哥更是笨,让四阿哥三言两语一怂恿,去为皇帝的死敌八王求情。结果皇帝大怒,将他驱逐出宫,直接出局了。

皇后的贴身宫女剪秋,莽撞地去给甄嬛下毒,皇帝彻查,把皇后的老底给掀开了。杀害皇子,特别是害死纯元,超越了皇帝的底线,皇后就走到了绝路。本来皇后仅仅是禁足,以后还可以东山再起,剪秋这个猪一样的队友让皇后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不能好好笼络队友

皇后还不能善待队友。安陵容是她的得力助手,她却只是打压,不能好好笼络。她不允许安陵容生孩子真令人费解。她是皇后,安陵容的孩子她可以收养的,好好培养,以后也是她的倚靠。

如果说安陵容不好掌控,也可以让祺嫔生啊!但祺嫔刚入宫,皇后就送给她一串避孕的珠链。

她完全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

皇后就是这样败在强大的对手甄嬛手里的。

《甄嬛传》中皇后输在哪了?

1、小心眼,没有大格局。她自己不能生育,就不让别人生育,但她是皇后啊,自己生不了是可以收养的,完全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只是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

看看曹皇后,一生无子不照样做到了太后么。皇后是皇上的管家,要想管好这个大家庭就要对前朝的事有了解。

但她完全不关注,整日想的都是宫斗,所以说她没有大格局。

2、情商低,不会聊天。看看甄嬛多会聊天,和皇上可以聊家国大事,和果郡王可以聊诗词歌赋。皇上每每都特别想找甄嬛聊天,但从不想找她聊天。

每次去看她要么是有事讨论,要么是她是皇后没有大错又是纯元的妹妹多照顾一些。

说到底,对她就是相敬如宾。

3、全心全意的爱皇上,但不会撒娇,总是一本正经的装贤惠。

甄嬛很会拿捏男人心里,聊天的时候也很会撒娇,所以能取代纯元的位置。

要说时间久,谁有她待在皇上身边久,但始终没对她心动。

《甄嬛传》中皇后输在哪了?

很多人看《甄嬛传》,看到的是冷冰冰的利益争斗,血雨腥风的宫廷大戏。

但是我发现,这部剧更重要的一个主题,其实是爱于一个人人生的决定作用。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用爱温暖一生;不被爱的孩子,用一生弥补遗憾。

这个问题,在剧中通过主角团两个派系的人生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对照。一派,则是命运和人生质量同样悲惨的皇家派:皇帝、皇后、安陵容;一派,是成功的范本,以甄嬛本人为核心的「嬛嬛派」:甄嬛、玉娆、流朱浣碧、沈眉庄。

失败的对照,皇家派要说的第一人,是「叛变」后加入皇后阵营的甄嬛曾经的好姐妹,安陵容。

大概也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同,这冥冥之中也注定了安陵容无法属于甄嬛的派别。

安陵容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无疑是很失败的,这种失败在于,安陵容的父母给孩子呈现了一种两性关系的最坏可能。

可以说,安陵容的父母双亲都是在用一种动物本能去生活。安陵容的父亲安比槐,靠着妻子卖绣品的钱捐了一个小官儿。但是得官之后随着妻子年老色衰又视力受损,安比槐就厌弃了妻子,转而纳了几房小妾。安比槐让幼小的安陵容从此失去了对异性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她意识不到男性对女性除了索取、利用和践踏之外还有其他的情感模式。

安陵容的母亲也没有树立一个坚强的母亲形象,她只是一味对丈夫付出和妥协,这导致安陵容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其他人任何一个无心的举动,都可能会被她理解为对自己的蔑视。

安陵容害甄嬛流产的罪行暴露,皇帝与她独自对峙,安陵容指责皇帝从未真心地爱过她。固然,皇帝确实不爱她,但是在她流产以后皇帝也难过很久。更何况,得不到男人的爱并不意味着一切就完了,皇帝也不爱敬妃,但是敬妃硬是凭自己的温柔敦和,赢得了皇帝的尊敬。安陵容的母亲给她树立了一个自我作践来换取男人片刻温情的榜样,安陵容也最终变成了一个自轻自弃的废子,真的是非常可惜。

其实安陵容天资很好,她学什么东西都又快又好,不论是不是自己原本擅长的内容。制香、刺绣、唱歌、冰嬉、跳舞,甚至读书不多的她还能说出「人恒过,而后改之」,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像蔡依林一样令人敬佩的「地才」型人物。安陵容的审美能力也是不错的,她向皇后投诚时进献的香包就很得皇后欢心。只可惜她的原生家庭带给她太多的阴影和负累。安陵容第一次侍寝的时候非常惧怕,躺在被窝里不停发抖。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她对于两性关系的认知和理解完全是扭曲的,她没有学会与夫君正常相处的方式。

皇家派的第二个人物,是甄嬛的重要羁绊,皇帝。

皇帝是缺乏自己制造快乐的能力的,因为他从童年起就不怎么快乐。

皇帝从小不被父母所喜爱,父亲的真爱是舒妃,心里眼里只有和舒妃的儿子;母亲从小没有养育他,更喜欢自己带在身边的幼子十四阿哥。皇帝的内心是非常黑暗和孤苦的。他的多疑,他的不安,一方面是皇帝这个特殊的职业所赋予的必然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始终笼罩在童年不幸的阴影之中。父亲对他的疏忽,导致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一个父亲,最终自己也成为一个比较糟糕的父亲。三阿哥动不动就被他训斥的像个傻子似的,最后还断绝父子关系;四阿哥他不喜欢,干脆就扔在圆明园看也不看。只有甄嬛敬妃曹贵人这种情商超高的妈妈,才能引导他多少变得温情脉脉一些。他自己是缺乏爱孩子的能力的。皇帝很喜欢看曹贵人带温宜公主,喜欢听曹贵人唱催眠曲,这些都是他内心对童年温情渴望的一种体现。而幼年目睹母亲和养母的弟弟偷情,进一步导致皇帝的家庭观念破裂。他表面上贵为天子,实际上心底里永远有一种不自信。

父亲贵为天子,母亲尚且要背叛他。自己也是天子,自己身边的女人又有几个是真心的呢?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下,皇帝才会怀疑甄嬛到底是爱自己还是爱果郡王;也是被这种极度的质疑折磨,才会让他一听到孙答应与侍卫私通就气得吐血。

换句话说,皇帝心底的伤从来就没好过。他自己本身很难觉得快乐,他需要有人带动他获得快乐。因此皇帝才特别喜欢明艳活泼的少女,比如曾经的华妃,比如后来的叶澜依,还有当年的纯元与最初的甄嬛。

与皇帝相似的,则是皇家派的最后一个人物,皇后宜修。

宜修也是一个很难感觉到快乐的人,她从小在太阳般美丽耀眼的姐姐身边,就像一颗最不起眼的星星。由于是庶女,父亲也相当地不重视她。所以皇后的内心也是很自卑的。她永远不可能像被娇养长大的姐姐纯元皇后一样姿态舒展,因为她从小就是以一种自我保护的畏缩的心情长大的。

《甄嬛传》中皇后输在哪了?

想知道她输在哪了,得先分析一下她从前赢在哪了?她是如何走上后位,又是如何保住后位的?

宜修—后位的根基

首先作为皇后,宜修最没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她得不到皇上的心,雍正从前最爱纯元,后来又爱上甄嬛,就连年世兰也多多少少得到过雍正的真爱,可是宜修真的很悲催,作为妻子得不到丈夫的心,只能得到丈夫的尊敬,而这份尊敬说白了也是来自于她的嫡亲姐姐纯元皇后,所以宜修走上后位靠的是纯元,保住后位靠的还是纯元,因为雍正对纯元的那份情意,后来被宜修牢牢地握在手内,动不动就拿出来提醒一下,加上还有太后那个强硬的亲眷做保山,这才勉强一路扶持着宜修,作好作歹地也保住了皇后宝座。

那么宜修后来一败涂地,是输在了哪里呢?

第一,自身本事不济

所以皇后会输,从根本上讲是雍正原本就不认可她,靠的不是自己的本事与能力,靠着亲姐姐原本也还可以支撑,可是连这张王牌都是她亲手毁掉亲自葬送的,所以当雍正明白她对纯元的姐妹之情根本就是一场骗局,而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也是折损于这个毒妇手中的时候,宜修的皇后根基也就彻底被摧毁了。

第二,时不我与

还有,即便宜修不得圣心,可是如果没有遇到甄嬛这等厉害的克星,也不一定就会倒台的,历史上奸邪当道小人得势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慈禧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可是为什么宜修不行呢?那只能说明她不占天时,慈禧可以横行霸道一辈子,她以为自己赢了,其实不过是上天要亡大清借助她的手而已,而宜修所在的时代应该是政治还算清明,所以说邪不胜正就是得在这种时候,大清气数未尽怎么可能安排一个邪魔做皇后乃至于太后呢?甄嬛一腔正气满怀仁义,有这种正义凛然的明主,自然可以行事有如神助,所以天生甄嬛就应该是专门来对付宜修的,既生瑜何生亮用在这里才最为恰当合适。所以宜修会输不仅是自身本事不够,也实在是不得天时。

《甄嬛传》中皇后输在哪了?

宜修最大的错,或许就是不够爱自己。痴情错付之后如果能够及时止损,作为皇后的她完全可以高居凤座,冷眼旁观妃嫔的争斗,稳坐钓鱼台。可是她心底的执念让她无法放弃这个已经付出了她所有心力的男人。

朱宜修是昭成太后朱成璧的侄女。宜修生母本与父亲青梅竹马且订有婚约。然而随着琳妃(朱成璧)在后宫的一路高升,最后成为太后,亲子成为皇帝,朱父取了朱柔则的母亲,陶夫人。之后出于对其母苦苦等待的同情才以妾的名义将她纳入府中。而庶出的宜修性情稳重,并因此得了太后青眼,认为她是皇后的合适人选。但因皇帝年幼,宜修又是庶出,不能即刻封为皇后,故入宫后先封为娴妃,只要生育皇子后便可封为皇后。

不久之后宜修有孕,嫡母以照顾宜修为名,将女儿柔则送入宫中。为了帮皇帝拉拢军中势力,朱家为唯一的嫡女选了子抚远将军家的公子,定下婚约。可是柔则进宫之后在太液池一舞惊鸿,牢牢抓住了皇帝的令他不顾承诺与柔则已有婚约在身的事实,闹着要娶她为后。本该是嫡子的儿子出生就变成了和自己一样的庶出,自己的皇后之位也成为了嫡姐的囊中之物。

没了皇后之位,朱宜修被封为娴贵妃,受太后之命协理六宫。皇子因胎里不足不到三岁便去世了,朱宜修在生育时因难产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同时还承受爱人移情别恋的痛苦。心思偏激之下设计逼迫悫妃汤静言(齐妃)自尽,接皇长子(三阿哥)于膝下抚养。

姐姐离世之后,宜修终于拿回来几年前就该属于她的皇后之位。可是此时,丈夫不是自己的,孩子没有了,以后也不会再有自己的子嗣,她所剩下的只有扭曲的爱意和执念,以及冷冰冰的皇后之位。

她是真的爱着皇帝的吧?当年两人少年情浓之时,或许也有过恩爱甜蜜,可是那温情太短暂,痛苦和打击来的太快太重。面对如花般一茬又一茬的后宫女子,她一次次出手。太后曾屡次敲打她,她却无法接受,更无法走出心魔与偏执。

爱着皇帝的皇后是无法立身的,尤其她还没有子嗣。或许她偏执的占有和浓烈到令人窒息的爱在太后和皇帝眼中,都是不合时宜的。皇帝爱柔则,虽然他不识情滋味时也曾与宜修燕好。可是唯一的挚爱逝去,皇后也只是皇后,不再是他唯一的妻子。后宫中多出来的总归都是纯元的影子。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正妻也称作嫡妻、继室,所生子女为“嫡出”,即正宗之意。非正妻的妾室所生的孩子叫庶出,旁支也。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妾死后不列入宗族牌位。在宗法严苛的家族,庶出也称庶孽,意味着庶出的孩子天生就是低人一等的。那么身为庶出的宜修本来有机会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摆脱庶出的名称,却被生生夺走。而自己的儿子病逝的那一晚,所有的太医都被皇后召走。她抱着孩子冰冷的小小的尸体,想必已经是痛苦可痛。

她活着的唯一价值就是为朱家保住后位。所以她不折手段的试探皇帝和太后的底线,释放自己心底的疯狂。这是一个为爱疯魔的可怜人。想爱的,得不到回应,想恨的,却无法去恨。

如果没有姐姐横刀夺爱,她或许可以和皇帝成为一对相敬如宾的帝后夫妻。毕竟她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夫君是皇帝,与同时入宫的端妃也是相处融洽的。或者她没有嫁给皇帝,作为将皇后之位留在朱家的筹码,她也会作为联姻对象嫁给一个门第相当的世家子。或许对方是走马逗狗、眠花宿柳的纨绔,性格坚韧的宜修可以做一个完美的主母,没有感情的牵绊,凭借心机城府和家族的威势,培养自己的孩子。或许对方是前程远大的寒门学子,夫妻由相敬如宾渐渐融洽感情,安稳一生。

可是她嫁给了不守诺言的天子,他凭借天子威仪让天下人忘了他庶出的身份,他有手握权柄强势的母亲,他有任性的资本。他可以喜欢谁就要谁做皇后,之前所有都推倒重来。

从始至终皇后的位置都很稳固,皇帝也有很多女人,一茬又一茬,三年一度的大选,还有小选,除了秀女,还有宫女,他的女人这样多,皇后为什么独独不能容下一个甄嬛?

除了她与自己深恨的姐姐神似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其实后宫中与纯元皇后相似的人或者是物有很多。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端妃的琵琶和安陵容的嗓音。而小说中屡次出现与纯元皇后神似之人,比如傅如吟(因用五石散争宠损坏皇帝的身体,被太后赐死),皇后在后期也利用这一点分甄嬛的宠爱。

作为正妻,她很清楚自己嫁的是天下身份最为尊贵的男子,他已经有了后宫如花朵一般的女子,更不要提他心间住着自己已经逝去的姐姐,后宫进了谁,她都是从容的。但是如果有一个女子,用“一心人”和“夫妻”的名义来争宠,这将是她不能容忍的。她作为继后,都没有得到过皇帝的椒房之宠和龙凤喜烛。这代表了一个低位妃妾觊觎正妻之位的野心。这些都是正妻才能获得的东西,她是继后,虽然身份尊贵,却未曾得到夫婿的如此待遇。

她一直都在克制自己内心的疯狂,牢牢守住皇后之位,也守住他名义上妻子的位置,守住自己内心最后的奢望。期望他有一天回头能够发现身边陪伴的自己。可是这样一个神似姐姐的女子用“不争”的姿态入了宫,却在言辞之间透露出令她深恨的野心。当年有孕之后明明只要生下儿子,就可以成为心爱男子的正妻,生生被人夺走,逼迫她成为妾侍,被嫡姐牢牢踩在头上。

现在又来了一个想要夺走自己位置的人,即便心底有自信她不会成功,可是她就是恨,恨这张脸,恨这个不安分的女人。

除了对皇帝偏执的爱,以及对正妻之位疯狂的偏执,她最大的问题出在不够爱自己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