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枉凝眉》大多人认为说的是宝玉黛玉,有没有可能说的是黛玉宝钗?
题主真是我的知音,因为我就是认为《枉凝眉》说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读者。(轻拍)原因如下:
1.《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对应十一个判词,薛宝钗和林黛玉共用一个判词。既然双姝能共用一个判词,那么也能共用一个曲子。
2.《红楼梦》中金陵是十二钗有十二支曲子,只有黛玉和宝钗是共用曲子的。其余之人,每人一个曲子。
3.宝黛共用曲子,即突出了二者同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也更好地对应了书中"钗黛合一"的描写。
4.我个人认为《枉凝眉》和《好事终》必须一同分析,因为这两支曲子都是写宝黛的,不能分开说其中哪一支咏黛玉,哪一支吟宝钗。
5.《红楼梦》无所谓拥林派,还是拥薛派。小说是双女主,她们都是主角,不用争!
现具体分析如下: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这个题目明确指向一一林黛玉。书中描写黛玉是蹙非蹙的罥烟眉,宝玉说她眉尖若蹙,那么展不开的眉头和枉凝眉都是在说黛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
阆苑: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句说的是绛珠,绛珠本是三生石畔的仙草。
一个是美玉无瑕
这句是说黛玉。黛玉不只是草木之人,她也是贾母口中的"两个玉儿"之一。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绛珠),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黛玉)?
这段前半句说的是神瑛侍者遇到绛珠,后半句说的是宝玉和黛玉的未了情缘的遗憾,是对他们佳偶难成的感叹。
《枉凝眉》形容黛玉比宝钗多岀了一句。
一个是枉自嗟呀
说的是林黛玉,什么莫怨东风当自嗟,什么风露清愁都是黛玉。
一个是空劳牵挂
说的是薛宝钗,只有宝钗一家费尽心思弄岀个金玉良缘,最后还是悲剧。宝钗是那个空劳牵挂的女子。
一个是水中月
说的是林黛玉,黛玉的花笺是芙蓉,秋月芙蓉为女命时,难以团圆,正合黛玉。
一个是镜中花
说的是薛宝钗,宝钗的花笺是牡丹,镜中花一样是悲剧。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句就是在感叹悲剧的人生,也许这泪是薄命司所有女儿的。
《枉凝眉》是乎是说黛玉多一些,再看《终身误。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终身误》这个题目指向宝钗,宝钗是那个被金玉良缘所误的姑娘。
都道是金玉良姻
说的是贾宝玉、薛宝钗。宝钗金锁上刻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也正好配宝玉玉上带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俺只念木石前盟。
说的是贾宝玉、林黛玉。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独她是草木之人,不用解释。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这说的是宝玉同宝钗的关系,是挂名的夫妻。雪一一薛,山中高士是对宝钗的评价。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这说的是宝玉对黛玉的思念。无论是阆苑仙葩,还是世外仙姝都指的是绛珠仙草林黛玉。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句话是对婚后宝玉同宝钗的关系的形容。
前四句都是一句宝钗一句黛玉,最后一段单指宝钗。
《终身误》形容宝钗比黛玉多岀了一句。
至此,宝钗同黛玉平衡。
结论:《枉凝眉》同《终身误》都是咏黛玉和宝钗的,这两支曲子要在一起看,本来就揉在了一起,分不清哪个是说黛玉的,哪个是说宝钗的。《红楼梦》《枉凝眉》大多人认为说的是宝玉黛玉,有没有可能说的是黛玉宝钗?
谢谢邀请!坐看云起,静观花落,我是淡看云起,就这个问题我来说说看法。
《枉凝眉》字里行间写的是男女感情不能顺遂之事,说的是宝玉和黛玉,不是黛玉和宝钗。
为什么说《枉凝眉》指的是宝玉黛玉,而不是黛玉和宝钗?一,从《红楼梦》曲和金陵十二钗对应的关系上看。《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带他到“薄命司”游玩,看到了贾家上中下三等女子的终身册籍,预示了她们的命运。又听了《红楼梦》曲子。《红楼梦》曲一共有十四首,除去《引子》和《收尾》,其他十二支曲子对应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十二人,进一步补充说明她们的命运和结局。
黛玉、宝钗之外其他十钗每人对应一支曲子,而黛玉、宝钗没有单独的曲子,宝玉掺和进来了,他们三人纠缠在了一起。前两支曲就是讲宝黛钗三人的。
第一支《红楼梦》曲是《终身误》: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此曲以宝玉的口气表述衷肠:世人都认为我和宝钗的结合是金玉良缘,天作之合。薛宝钗品格端方,雍容贤淑,如隐士高人一般。但薛宝钗再好,我心里还是牵挂着黛玉,感觉美中不足。两个人貌合神离,都误了终身。
这支曲子是讲宝玉宝钗的。
第二支曲子就是《枉凝眉》。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此曲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感叹宝玉黛玉姻缘难成。讲得是宝玉黛玉。
黛玉宝钗两人共用一首判词,但《红楼梦》曲没有共用一首。《终身误》对应宝钗,《枉凝眉》对应黛玉,每人占一支曲子。如果《枉凝眉》写黛玉宝钗,宝钗就占了两支曲子,和作者设置的十二钗对应关系不相符。
二,从曲子内容意思上看。警幻仙姑说,《红楼梦》曲“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很显然,《枉凝眉》就是感怀一事,感慨的就是宝黛心愿落空,满怀遗憾。
标题“枉凝眉”三字先表达了满满的无奈:枉自愁眉紧锁,一点办法也没有。指宝黛爱情没有结果。而黛玉眉尖若蹙,宝玉赠她表字“颦颦”,“枉凝眉”也暗含黛玉名字。
“阆苑仙葩”指的是黛玉,林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前身是绛珠仙草。
“美玉无瑕”指的是宝玉。宝玉的前世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瑛是玉的一种。而无才补天的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在宝玉口中衔着来到凡世。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正是一块美玉。通灵宝玉是宝玉的命根子,是宝玉的代表。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两人不是没有缘分。林黛玉千里之遥,从扬州来到都城,两人能够相遇。但是两人的爱情遭王夫人反对,难以结合,又似乎是没有缘分。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林黛玉常常为未来担忧,感叹伤心;贾宝玉也时刻挂念着黛玉,想着她一夜醒几回,咳几回。但他们最后还是不能在一起,如镜花水月,不能实现。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前世因果。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得赤霞宫的神瑛侍者甘露灌溉,脱却草胎木质,修成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去凡间历劫,绛珠仙子也去下世为人,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以报灌溉之恩。
林黛玉是最能流泪的,经常迎风洒泪,对月感怀。探春曾说: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林黛玉那么能哭,都有可能洒上竹子变斑竹了。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句正和绛珠还泪一事契合。眼泪也是有限的,文中黛玉曾对宝玉说过,自己眼泪好像少了。泪尽时就是报恩完结时,最后黛玉泪尽而逝,绛珠仙子还尽眼泪,魂归离恨天。
林黛玉还泪的对象是宝玉,进一步说明《枉凝眉》写的是他们二人。
宝玉和蒋玉菡等人吃酒行酒令时,曾作《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红豆曲》写了“空劳牵挂”的内容,好像是《枉凝眉》的补充。他牵挂黛玉睡不稳,担心黛玉眉头不展,怕她新愁旧愁积于心,有损健康。
结语《红楼梦》对黛玉、宝钗的设置是不分伯仲,同等重要。
开始黛玉对宝钗有所猜忌,后来黛玉行酒令时说了禁书《西厢记》上的语句。宝钗对她推心置腹,劝解了她。从此两人交心,成了知己。“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薛宝钗对林黛玉说:
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至此她们钗黛合一,判词也写在了一起。但这并不能证明《红楼梦》曲把二人放在一起。无论曲子的对应关系,还是曲子的内容,《枉凝眉》表达的就是宝黛爱情不能如愿,而不是讲黛玉宝钗的情意,也不是并列写黛玉宝钗命运。
《红楼梦》《枉凝眉》大多人认为说的是宝玉黛玉,有没有可能说的是黛玉宝钗?
宝黛的故事是整个红楼梦的主旋律,宝钗只是奶油蛋糕上的小草莓,因此,不是不重要,在曹雪芹导演的编排下,两位小姐各自的角色定位和权重都不同。
《红楼梦》《枉凝眉》大多人认为说的是宝玉黛玉,有没有可能说的是黛玉宝钗?
先说答案,不仅极有可能,而且还不止。要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红楼梦》第五回,特别是其中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子是文学性极强的文字。它们在《红楼梦》全书的地位和价值要求我们切忌简单化理解。
一、从判词说起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共有十一个,钗黛共一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我们详细分析这首判词,有利于理解 《误终身》和《枉凝眉》。
这首判词是称赞宝钗和黛玉,并暗示二人的命运。应该没有异议,但是说可叹停机德是说宝钗,堪怜咏絮才是说黛玉却似有不妥。难道黛玉缺德?难道宝钗少才?有所侧重而已。宝钗和黛玉都值得叹息怜悯。人世间的美好不能兼得。黛玉和宝钗合在一起才完美,所以判词把她俩放在一起。
二、从文章结构上看,《误终身》和《枉凝眉》是与判词对应,合起来写的,应该结合起来看金陵十二钗钗黛判词之后的顺序依次是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支《红楼梦》曲子,依次对应着从元春到秦可卿等十人的是《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等十支曲子。这是没有异议的。
但是我发现所有评家都忽略了小说结构中的一个小特点,而且各个版本都一致保留下来,在唱曲之初,警幻有一段插话:
警幻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曲,反成嚼蜡矣。”在《枉凝眉》和《恨无常》之间有一段插话:
却说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未见得好处;但其声韵凄婉,竟能销魂醉魄。因此也不问其原委,也不究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经过反复阅读,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不知其中之妙”,并未深明此调。“阅其稿”与“听其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把握其结构的奥妙。判词中并立于元春之前的钗黛二人,所对应的曲子,也是对应的,也是二人共用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正如题中所说的有可能说的是黛玉宝钗,而且是在说宝黛钗三个人的。后边十首曲子各“咏叹一人”,前边两首曲子则是“感怀一事”的。
结论:《误终身》和《枉凝眉》是共同用来悲金悼玉的。认为每一支曲子对应一个女子,并不完全准确。
三、为什么判词是一首,而判曲是两首?原来此曲“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悲金悼玉,这里包含着两个悲剧: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悲剧。这两个悲剧又是分不开的,说宝黛爱情,离不开宝钗;说二宝的婚姻又离不开黛玉。这就好理解了。就像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第一句侧重宝钗,兼顾黛玉,第二句侧重黛玉,兼顾了宝钗一样,《误终身》在侧重说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的同时,在说三个人的终身都被耽误了;《枉凝眉》在侧重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同时,在说三个人都白白地凝眉悲叹,追悔、叹息全都没有用。
四、具体分析《枉凝眉》这个曲牌,是作者创造的。枉即枉然;凝眉可理解为忧愁。《枉凝眉》就是白白皱眉。命运无情,痛苦、叹息、忧愁全都没有用处。这首曲子道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专门咏叹宝玉和黛玉爱情理想的破灭。曲中的俺是宝玉。金玉良缘指宝钗与宝玉的婚姻。这是对宝黛爱情悲剧和宝钗婚姻悲剧的感慨,三人的终身都被耽误了;在贾府那个牢笼里,宝黛爱情最终成虚幻。宝玉同宝钗成了亲,对黛玉刻骨铭心的爱折磨着宝玉,加上家业破败,姐妹们死的死,走的走。宝玉对这个世界彻底厌恶了,出家当了和尚。宝钗还要孤独凄凉地流着泪熬日子。
从具体内容看:阆苑仙葩指绛珠仙草转世的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神瑛侍者转世的贾宝玉,须化是成空,化为乌有。 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无飘渺的一场空。说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理想虽然美好,终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正应绛珠还泪之说。黛玉终日啼哭,病势迅速加重,最后泪尽而亡,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
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天造地设的一对,在那个罪恶的社会,封建道德观念、婚姻观念就是天条,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隔断他们的情缘。
“一个妄自嗟呀”,黛玉曾自嗟叹“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黛玉抽的花名签写道,莫怨东风当自嗟,自己嗟叹,感伤自己命运不济、上苍不公,感觉自悲自伤。黛玉一生酷爱写诗,终究不过枉自一声长嗟叹。
就像黛玉和宝玉共享《枉凝眉》一样,共享《终身误》。《终身误》侧重写的是宝玉和宝钗的婚姻状态;《枉凝眉》侧重写的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状态。谁都知道晶莹雪是薛宝钗,寂寞林是林黛玉。都说金玉是良缘,可我只想着木石姻缘,婚后怀着一颗麻木不仁的心和宝钗共同生活,心里始终想念着林黛玉。
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是贯串《红楼梦》全书的一条主线。这场悲剧,不仅是爱情悲剧,也是婚姻悲剧。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作者接连用了《终身误》、《枉凝眉》两首曲子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两只曲子都围绕着宝、黛、钗之间的婚恋关系,侧重各有不同。《终身误》侧重写宝玉婚后,怀念黛玉;《枉凝眉》侧重写黛玉,宝玉在对黛玉倾注满腔怜爱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宝钗的同情。在《终身误》中,宝玉满怀惆怅地表达出对缺少黛玉的婚姻生活的遗憾和惆怅。而《枉凝眉》进一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词意朦胧含蓄,语气更加哀怨动人。
在宝玉看来,黛玉仿佛是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而宝钗犹如镜中之花,看似美丽,却触手冰凉。宝玉最终还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黛玉的身上。曲子的结尾集中到了黛玉身上,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读者仿佛看到、听到宝玉俯伏于黛玉灵前哭诉,向黛玉坦露自己内心的全部隐衷。
《红楼梦》《枉凝眉》大多人认为说的是宝玉黛玉,有没有可能说的是黛玉宝钗?
谢谢“用户3222852378262”邀请。
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首先,从旁证分析。
金陵十二钗正册是十二个人,但是判词只有十一首。很明显,其中有一首是两人共用的,那就是第一首,从内容上就看得出是钗黛合用: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是符合旧社会女德典范的宝钗,“咏絮才”是天生具有诗性灵魂的黛玉,“林中挂”是指黛玉的早夭,“雪里埋”是指宝钗的凄冷一生。这些都很容易理解,大家也没有什么异议。
但是警幻仙子除了给宝玉看判词,还让他听了新制的《红楼梦》曲文。这部曲文结构非常完整,除了引子和收尾,正式的内容就是十二首曲子。很明显,每首曲子对应的就是正册中的一位金钗。十二个人对应十二首曲子,没有必要两个人合用一首。
这十二支曲子里,头两首分别是《终身误》和《枉凝眉》,对应的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即使不看内容,只看曲名,都能看出来分别讲的是宝钗因为错嫁宝玉被冷落终身,以及黛玉因为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而只能饮恨而终的故事。
怎么会认为其中《枉凝眉》讲的是宝钗和黛玉呢?如果这首曲子讲的是她们两个,那么为了平衡,《终身误》同样也该讲她们两个才对。但这样毫无必要,也没有意义。
其次,从内容分析。
最有说服力的当然还是曲文本身的内容。
来看《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硬说这首曲文是写宝钗和黛玉的,估计是用解读第一首判词的那种方式来解读,以为是写一句宝钗就写一句黛玉。但这样的解读方式个人认为完全不对。
判词都很简短,一般一句话就完了。第一首判词因为是钗黛合用,也就写了两句。判词可以理解为每个人一生的“一句话评语”,并不是完整的叙事小短文。而曲文不同,曲文是对判词的补充说明,和判词比起来,内容丰富完整得多,是对每一个人一生主要际遇的浓缩概括。
所以理解曲文时,不应该断章取义,而应该立足于通篇的主旨和立意。通篇读下来,这首《枉凝眉》显然讲的是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不能开花结果的悲剧。
“阆苑仙葩”是指绛珠仙草林妹妹,“美玉无瑕”是指衔玉而生的宝哥哥。之后两句很容易明白:有缘今生相遇,奈何无缘结为眷侣。两个人都互相牵挂,彼此为这段水月镜花的感情而悲伤。最后那句更是毫无疑问属于林黛玉专有:林黛玉和贾宝玉这段情缘,就是一段上辈子备了案的“还泪奇缘”,林妹妹注定要为这段情缘终生流泪的,直至泪尽而亡。
所以,这首曲文的主角是林黛玉无疑。中间穿插写了一点宝玉的角度,那很正常,因为黛玉这一生的悲剧就是跟宝玉的这段情缘啊。怎么能解读成这篇曲文讲的是宝钗和黛玉?难道她们有什么惺惺相惜的同性情谊?
《枉凝眉》与宝钗无关,正如《终身误》与黛玉无关。尽管里面有涉及黛玉的内容,但是主题讲的是宝钗的悲剧: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一首曲文通篇都是从宝玉的角度,宝玉的人称来写的,但没有人会理解为这是宝玉的命运曲吧?宝玉是男生,是串联者,是金陵十二钗命运的见证者,他根本不在十二钗之列,不可能有一篇属于自己的曲文。所以,不要拘泥于曲文是用谁的语气写的,关键在于内容和主题是什么。
《终身误》的主要内容显然是对宝钗被耽误的“终身”表示抱憾,同时也清晰地点明了宝钗之所以会受冷落的原因,就是宝玉对黛玉念念不忘!即使娶了宝钗这样一个人人称赞的“山中高士”一般的妻子,得到一段人人称羡的“齐眉举案”的“金玉良姻”,但宝玉就是觉得“美中不足”,就是“意难平”,就是忘不了那个已经在“世外”的仙子一般的寂寞的林妹妹啊!
所以这首曲文,不但概括了宝钗一生的悲剧,也从侧面又一次突出了《枉凝眉》的主题。宝黛的悲剧在于俩人的爱情没有结果,只能“虚化”,一个早早离世,一个在绵绵无绝期的思念中度过一生。而宝钗的悲剧则在于只得到一个空的名分,一个形式上的婚姻,这一生就这样被冷落,如同高处不胜寒的雪。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红楼梦》《枉凝眉》大多人认为说的是宝玉黛玉,有没有可能说的是黛玉宝钗?
研究红楼梦至今未停止,研究不透的。经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