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在给《红楼梦》中人物找原型,找对了岂不成了真历史,找错了会不会一直找下去?

不知道为什么总会有一些人给《红楼梦》中的人物找原型。这么做很无聊。

喜爱这部小说,分析这部小说是很正常的事。比如结合小说中人物衣着,礼仪,发饰,民俗来分析小说所描写的朝代。

比如研究小说中的美食,将它们端上今天的餐桌。

比如研究红楼的诗词,酒令等都是美事。

但给《红楼梦》的人物找原型,是为什么呢?只因小说将真事隐去,只因小说写一的都是”假话"吗?

因小说将真事隐去,所以定要把这隐去的真事找回来。于是就有说贾宝玉是顺治皇帝的,那么黛玉自然就是董小婉了。也有人引经据典说董小婉比顺治大很多,他们没机会见面等等作大辩论。

乾隆皇帝说《红楼梦》乃明珠家事,那么贾宝玉自然就是才华横溢的纳兰性德了。于是便有人考证,纳兰性德他们家住过她的一个姨表妹,纳兰性德的母亲不喜欢她,把她送进了皇宫,那么这个女子的原型自然就是林黛玉了。然后贾元春自然就是惠妃。贾府倒台自然是因为胤褆的争储失败。等等极为可笑的言论。

"索引派"这些人,一定要在红楼梦中读出宫闱秘事。然后在小说中拿着放大镜读文本,极为认真地牵强附会,生硬地把《红楼梦》中的某个事件,或者某件物品,联系到某个政治事件上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红楼梦》是纳兰,还是曹霑,或是洪升,孔尚任写的都没有关系。不影响读看对小说的喜爱。我们认真读文本就好,至于作者你有几个好妹妹,真的不重要。

但是再可笑,再无聊,"索引派"们依然会找下去,凭着读者群对《红楼梦》的喜爱,这碗饭他们就一直能吃下去。找错了有什么关系,反正永远没有真相……

为什么都在给《红楼梦》中人物找原型,找对了岂不成了真历史,找错了会不会一直找下去?

给《红楼梦》中人物找原型的原因有三:

一,搞清作者与小说《红楼梦》中人的关系,有助于解读作品。

小说《红楼梦》开篇就说“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又说不能因“我之不肖”,导致“当日之女子泯灭”无闻;又有所谓真事隐去,留下假语村言云云。

那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不是就是作者曹雪芹自己?曹雪芹写的不是自己,那么他自己与红楼梦中人又是何关系?

反过来说,假如搞清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曹雪芹的生活轨迹和性格特征来理解贾宝玉了。

再说一句,搞清了作者和作品的关系,就可以根据作者及作者家庭的相关情况,有助于进一步解读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所以,人们不断给《红楼梦》中人物找原型。

二,小说《红楼梦》中有些人物的身份疑窦重重,不得不借助人物原型给予解释。

比如说秦可卿。她是营缮郎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营缮郎不是什么大官,书中明说他的家境清寒。一个家境清寒的小官员,他的女儿嫁到贾府这样的豪门大户,贾府图他什么呢?从宝黛婚姻悲剧来看,主要原因是黛玉是个孤女,不符合政治联姻的条件。假如黛玉的父亲没有死,假如探花郎林如海从巡盐御史任上调去入了内阁,“木石姻缘”肯定就没有悬念了。

退一步说,姑且说秦邦业的女儿与贾府是门当户对的,但秦可卿并非秦邦业的亲生女儿,而是他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贾府这样的人家,怎么会让这么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子,做正宗的宁国府长房长孙的媳妇呢?

再说,秦可卿临死托梦给凤姐,嘱托的祭祀产业和家塾供给两件事,清寒之家出生的女儿有如此远见卓识?

还有,义忠亲王老千岁都没用上的,出在潢海铁网山上的樯木棺材,为什么就要偏偏给她用上?

种种疑团,导致人们不得不去探索秦可卿的人物原型。

三,小说《红楼梦》中脂砚斋的评论和注解,已经与小说融为一体了,那么弄清脂砚斋何许人也,也有助于理解小说。

有些人读《红楼梦》在殊不可解的情况下,翻阅脂砚斋的点评,以求答案;另一些人则凭脂砚斋的点评,确认小说中描写的某些人物和情节的真实意图;还有人在分析小说中,用脂批、脂评来佐证自己论述的正确性。

所以,搞清楚脂砚斋是谁,就很是必要了。

有人说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叔,有人说脂砚斋就是曹雪芹自己,也有人说脂砚斋是史湘云。反过来说,小说《红楼梦》的贾宝玉是否就是脂砚斋?史湘云是否就是脂砚斋?搞清脂砚斋究是何人,也就与找《红楼梦》小说的人物原型是一回事,也就成为一件必要的事了。

给《红楼梦》中人物找原型,找对了无非丰富了某些历史人物的血肉,改变不了历史;找错了就可能曲解了《红楼梦》某些人物的形象,可以一直找下去。

为什么都在给《红楼梦》中人物找原型,找对了岂不成了真历史,找错了会不会一直找下去?

《红楼梦》研究寻找人物原型,已经有百余年了,不是今天才有的,只是因为自媒体的发达,着到的可能性大了,才显得这个问题比较突出。

最初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索隐派",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满小说,我看到的有这样几个说法,1林黛玉影射崇祯皇帝,2贾宝玉影射康熙的儿子太子胤礽,3书中某人物影射袁崇焕,4贾宝玉影射皇帝的玉玺,还有很多。总之越出越奇。

说法很多,但证据很少。

我想这样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接地气的小说,要是作者老在研究那个角色影射谁,把小说写成猜谜书,恐怕大才如曹公,也作不到。

后面就是胡适开始提倡的考证派,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改变了胡猜乱想的局面,但是走进了今天的误区,把目光紧盯住曹雪芹家谱研究,每一个人必须找出原型来。

看小说人的思想还不如小说创作者明白。

作者己经来用了较先进的创作思想,山东的头,山西的脚,湖北的胳膊,湖南的腿,在整个阶层中选取若干典型人物,通过艺术加工,原于生活,高于生活,创造出有特色的艺术人物。所以一说《红楼梦》就说曹家那个人的经历是什么样的,也有点刻舟求剑的意思。

在今天自媒体如此发达,对《红楼梦》的研究本身是为了挖掘出它的艺术价值,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本意都是好的。

所以,百家争鸣吧!对《红楼梦》的看法各表,相同观点的就支持一下。不同观点可以看一下,也不必反对,万一能有什么新成果,不是更好嗎?

为什么都在给《红楼梦》中人物找原型,找对了岂不成了真历史,找错了会不会一直找下去?

既然有了红学,红学学会人人都想做大师,就各逞其能,挖地三尺刨根寻底了。人物说,地域说,林林立立,形形色色,不足为奇了。像诸葛隆中对,襄阳还是南阳,争得不可开交。都为了各自地方的利益,打官司也不能解决啊!更可况,红楼影响力穿透海外,想一炮而红的大有人在。有些大师毕其一生研究红楼而不能自拔。更有众人炒作,不亦乐呼!

为什么都在给《红楼梦》中人物找原型,找对了岂不成了真历史,找错了会不会一直找下去?

好问!

文化人但凡有了点文化就喜欢自以为是,更感觉自己完全可以鹤立鸡群,不牵强些东西出来显不出自我的独领风骚。

《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小说,其实有没有原形,原形是谁比起小说本身已经并不重要。因为戏曲小说本就只是现实的演义,并不是历史,也不是写实记录,所以才会精彩而有味道!

但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之后有相当一些人靠了红学出名,靠了红学吃饭。书本身好像不怎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像考古挖坟一样弄它个七荤八素十大碗,最好能扯上爱新觉罗祖先的风流故事,再不济也得证明与江山社稷有关。不然,怎么吃好红学这碗饭?

这一现像还不会完,因为人们对此的兴趣还没有完,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吧?只是恐怕连写书的人都想不到,百年后的“书序”们,会比他写的书更精彩呢?

为什么都在给《红楼梦》中人物找原型,找对了岂不成了真历史,找错了会不会一直找下去?

《石头记》开篇点题:当日地陷东南!

1644年,“关山”失守——天倾西北;

1645年,“南直”召祸——血洗江南;

1646年,“腹地”失陷——地陷东南。

朱元璋南京故宫有“联”:

世事如棋,一朝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林黛玉“离魂”《牡丹亭》,可知《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 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 ,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繁华”,毁于“战火”!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春归”,等同“亡国”!

《红楼梦》演绎“三春”,却作“三秋”:

“三春”去后“诸芳尽”——“朱家”,经历三年“杀伐断尾”,“诸支”待尽!

所以,《石头记》是“纪实”的。

只是,《红楼梦》是“假演”的。

所谓:《红楼梦》“两面话”。

因此:此书勿读正面为幸!

虽然“索隐派”当初没有揭开“历史真相”,但并不影响后人“前仆后继”。相信“中华儿女”,一定会揭开这段“血写的历史”!

所以,《红楼梦》中人物是有原型的,找对了,是真历史;找错了,会一直找下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