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用什么驱蚊?
六七十年代,蚊子是“四害”之一,被人们深恶痛绝。到了夏秋季,农村的蚊子肆虐,把人身叮得一个个包包,不仅难受,还容易产生溃烂,传染疾病,特别是到了晚上,叮得人们无法睡眠。因此到了夏秋季,每当傍晚睡觉之前,驱蚊,就成了家家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那时候农村驱蚊,主要靠三大法宝 : 熏、赶、拍。
第一件法宝 : 熏
熏1、这是六七十年代农村驱蚊的非常有效办法,每当秋季快要来临,人们上山用镰刀割艾蒿,割回家的艾蒿晾晒成半干。
傍晚在睡觉前,取来一把半干的艾蒿放在堂屋的地中间,把家里的门窗关好,先将一两棵艾蒿点燃,再将较多的艾蒿压在上面,将明火压灭,就会冒出充满好闻的艾蒿味的浓烟。
冒烟后,先出去等一会儿,看到家里已经浓烟滚了滚,进屋用毛巾在室内所有的角落、旮旯将躲藏在缝隙里面的蚊子驱赶出来,然后开窗,还要不停地到处驱赶。此时,许多蚊子便浩浩荡荡地随着浓烟飞出窗外。
等到室内的烟气散得差不多了,关上门窗睡觉,这一宿就会睡个好觉。这个方法适用于蚊子很多的房间。
熏2、有时候懒了,或者家里没有现成的艾蒿,可以在睡觉的时候,点燃一条旧布条,悬挂在室内。旧布条不能烧出明火,冒烟就行,让它滋润着慢慢地烧。旧布条冒的烟,有一种特殊味道,蚊子也不敢出来。
这个办法适用于蚊子相对较少的房间。
第二件法宝 : 赶
一般赶,都是和熏同时进行,熏、赶结合,才能将蚊子驱赶得彻底。赶蚊子,用较大一些的毛巾比较好,能扇出风。毛巾太小,驱赶力度不够,太大,有些缝隙进不去,就会有漏网之蚊。
第三件法宝 : 拍
拍蚊子,这也是驱蚊最简单的方法,一般室内蚊子比较少,三个两个的,不值得熏和赶,干脆,看到就拍死算了。
不过拍蚊子,也是技术活,需要手疾眼快,稳准狠,有时候拍多了,手掌都拍红了。
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我经历过的故事 :
我记得好像是在92年的时候,我到苏州出差,当时是住在离一条河不远的一个旅社。第一次到江南,没有经验,头一天晚上,几乎被蚊子把我给吃了。
睡到半夜的时候,硬是被蚊子给吵醒了,身上奇痒无比,打开灯,发现蚊帐子里面到处都是蚊子。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蚊子,顿时头皮发麻,于是,便开始了人蚊大战。
等我将蚊帐里面的蚊子都拍死,蚊子血(实际上应该是我自己的血)已经就两只手掌染成红色,手掌都拍麻木了。白色的蚊帐上面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血迹,你说能有多少蚊子吧!
拍完了蚊子,一检查,发现蚊帐上有一个破洞,这些蚊子大约就是从这个破洞钻进来的,都怪我睡觉前没检查。我用鞋带将破洞扎死,这才防止了蚊子再次钻进来。
都说江南好,就是蚊子受不了,我算是彻底领教了!住在苏州的朋友,我说的是不是实情?
现在,虽说农村照样蚊子多,但是人们驱蚊的方法也越来越先进。熏,已经从烧艾蒿,发展到烧驱蚊香。使用电子驱蚊器更是绿色环保,插到插座上,就放心睡觉吧。还有电蚊拍,见到蚊子,一划拉,只听到“啪”的一声响,蚊子灰飞烟灭。
不过,虽然这些东西使用方便,但是还是非常怀念使用艾蒿熏蚊子那种淡淡的清香。
六七十年代农村用什么驱蚊?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都很差,蚊子苍蝇特别多,咬人也很厉害。蚊子喜欢待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污水坑是蚊子繁殖的地方。
记得那个年代夏天的傍晚,是蚊子开始活跃的时间,家里的蚊子嗡嗡直叫,真是遭罪又烦人。
由于那个年代贫穷,经济条件差,驱蚊办法简单,也不卫生,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烟熏。晩上睡前,我家通常用麦糠,还有一种植物叫火蒿,天天晚上在房子中间点燃,似火非火用浓烟熏死蚊子。
这时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聊天,等室内烟雾散去,蚊子熏死,才关上门窗入睡。到了后半夜,不知臧在哪里的蚊子又开始嗡嗡叫,这时只能用扇子驱蚊。
再后来条件好点,有的家庭买蚊帐,蚊香,窗户钉上窗纱,挂上竹门帘防蚊又防苍蝇。以上就是那个年代农村驱蚊子的好办法。
现在经济、卫生条件都比以前先进也好多了,各种各样的驱蚊精品派上用场,如电蚊香,电蚊拍,蚊香,清凉油,风油精,花露水等,既安全、无污染还卫生,驱蚊技术越来越先进。
六七十年代农村用什么驱蚊?
越穷蚊子越多,在六七十年代,天似黑非黑的时候,屋子里面蚊子的叫声就向打铜萝似的。那会驱蚊的唯一方法,就是用艾叶,或松枝薰蚊子,蚊子遇烟就会被薰跑,就是那样也薰不净,仍然还会被蚊子咬。
六七十年代农村用什么驱蚊?
苏北水乡的农村,春、夏、秋三季,蚊虫还是比较多的。六七十年代,不像现在市场上有这么多的驱蚊药液和器具供人选择,多数人家都是用一些土办法驱蚊,效果还不错……。
记得六十年代中期夏天的晚上,家人在门口的广场上吃饭或者乘凉,一般是在上风的位置,点燃半干不湿的碎草、稻壳、艾草等驱蚊,也有的人家在上面洒上点六六粉农药,驱蚊效果更好,但很呛人,一般人家不用。当乘凉到晚上十一二点,气温下来了,一家老小才回到床上睡觉,那个时候床上的蚊帐都是纱布做的,透风性差,但防蚊效果非常好。
六十年代末,市场上开始有蚊香卖了,那个时候的蚊香,不像今天市场上看到的蚊香,它是一根不到一米长,直径约1.5公分,由细木屑、黄鳝骨头、加某种药物混合制成,一根能燃烧3~4个小时,效果比以前的土办法驱蚊强多了,五分钱一根,相当于卖一个鸡蛋的价钱。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各种牌子的蚊香陆续上市,长的模样和今天市场上的差不多,一般三、四毛钱一盒,如果节省一点,一盒可以用到8个晚上,效果不错,也不怎么呛人。那个时候,各家各户在大门上,基本上都挂上了塑料纱的门帘,下午三四点钟就放下门帘,蚊子一般很少能进入室内。那个时候,市场上还有一种灭蚊纸,过上十天半月,在家里没人的时候,燃上一张,关紧门窗,蚊子就能死光光。
六七十年代农村用什么驱蚊?
六七十年代的夏天,农村蚊子特别多。
白天还好,蚊子都躲起来了,晚上就麻烦了,所有蚊子都倾巢而出,在人畜身上汇集而"结球"了。
晚上热,人在屋内受不了,大家便搬着竹床到禾场上睡。野外的蚊子更多,让人受不了,那个时候没有蚊香啥的,即使有,在空旷的室外也不管用。于是,千百年来勤劳而智慧的乡亲,便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对付蚊子。
这些办法多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双抢过后,天气日趋炎热,农村到处都是干稻草、硬仄(空壳稻谷)。于是,在我老家就有了两种驱蚊虫的办法。
一是用干稻草扎成长长的秆把,秆越干越易着,秆把扎得越紧、越长越好,经烧。二是在竹床边罯一堆硬仄(空壳稻谷),加些晒干的蓼草,点着。硬仄堆越大越好,经烧。
这些个古老的驱蚊办法,有时实在让人受不了。一是烟大呛人,有时眼泪都会呛出来。二是影响睡觉,在这烟熏火燎中,人很难入眠。三是日日烟熏,人身上会有一股浓烈的烟臊味,特难闻。
当然,那时家家都有夏布蚊帐,但屋内本就热,人缩在蚊帐内就更热,谁人受得了。
后来有了电扇、纱窗、蚊香,这些古老的驱蚊方法就再没人用了。
(图片均为作者所摄)
六七十年代农村用什么驱蚊?
那时多数使用烟熏火燎的方法,柴草或艾叶(艾叶烟多不起火,燃烧时间长)是最好的驱蚊材料。由于困难灯的亮度有限,蚊子横行霸道,很关心人,每晚红包发着不断。驱打看不见,总有嗡嗡叫声来陪伴。早上一看,随处红包可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