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斯火箭炮给俄罗斯造成巨大“伤害”,俄罗斯为什么不摧毁它?

美国援助乌克兰的“海马斯”火箭炮在参战后,俄军遭受了重大损失,特别是一些前线指挥所、弹药库、军事集结地屡次受到“海马斯”的打击,几乎让俄军患上了“海马斯”恐惧症。

虽然俄罗斯多次宣称摧毁了多少多少“海马斯”,但是实际上每次俄军的宣称,都遭到乌军的否认。后来的事实证明,俄军战报中的“海马斯”,不过是几辆乌军的油罐车,而真正的“海马斯”毫发无损。不仅“海马斯”没有遭受损失,乌克兰还接受了“海马斯”的大哥,更厉害的M270火箭炮。

不过,俄军的很多战况也是真实的,比如摧毁过M777榴弹炮,摧毁过英制“硫磺石”反导系统等。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战报,俄军在这次特别军事行动中,一共击落了乌克兰空军239架固定翼飞机、137架直升机、1803架无人机、353套防空系统、3994辆坦克、3117门火炮以及4099辆军车。这个战绩不可谓不大。

但是,对于“海马斯”火箭炮,俄军至今没有明确的战况。主要原因就是“海马斯”的机动性极佳,“打了就跑”的能力让俄军束手无策。

那么,“海马斯”火箭炮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海马斯”最大的特点,就是部署迅速、火力强大、弹药配置丰富、射程远,可以在15分钟以内做完战斗准备,射速为8秒一发,再装填时间少于8分钟。如果使用M26多用途子母弹时,一个配置9套“海马斯”的火炮连一次齐射的威力,就相当于一个18门155榴弹炮营27次齐射。就是说,“海马斯”火箭炮连在30分钟内能够完成的射击任务,一个155榴弹炮营需要花费12分钟才能完成。

在这种能力下,俄军要想将其摧毁就非常困难,目前,俄军还没有对付“海马斯”太好的办法,这对于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俄罗斯来事,是不是显得非常尴尬呢?

海马斯火箭炮给俄罗斯造成巨大“伤害”,俄罗斯为什么不摧毁它?

非不为也,乃不能也。俄军缺乏精制远程导弹,而乌军使用的海马斯的射程100公里左右,俄军100公里左右的导弹误差在1公里左右,俄军打海马斯有如用大炮打苍蝇那么难。并且,西方援助乌军的防御系统还将大部分拦截。对于俄军来说,真的是“臣妾做不到啊!”

海马斯火箭炮给俄罗斯造成巨大“伤害”,俄罗斯为什么不摧毁它?

俄肯定是做梦也要消灭海马斯的,一是自己的火箭炮及导弹精确度不够,二是海马斯机动灵活性强,打了就跑!海马斯对俄罗斯来说恨的牙根疼,但自己没有催毁海马斯的能力!

海马斯火箭炮给俄罗斯造成巨大“伤害”,俄罗斯为什么不摧毁它?

这个问题提得实在让俄内急啊?攻防转换,军队胜利撤退,士气严重受损皆拜海马斯所赐啊?俄军上下直恨得牙根痒痒,恨不早除之而后快呢?无奈海马斯打得快、准、狠,撤又飞快,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哟?建议为了俄军的荣誉,为了让俄粉们乌拉、大棋、大帝的有个心安还是不提为好,是吗?

海马斯火箭炮给俄罗斯造成巨大“伤害”,俄罗斯为什么不摧毁它?

自从海马斯火箭炮入场,给俄罗斯军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所以俄罗斯朝思暮想的把它摧毁,但奇怪的是,俄罗斯那些武器专打木制海马斯模型,至今为止,还没完成本项大业,可见俄罗斯那些科学家技能“博大精深”,近八个月一来的特别军事行动中,曾经有过“导弹回娘家”的历史。

谢谢邀请!

海马斯火箭炮给俄罗斯造成巨大“伤害”,俄罗斯为什么不摧毁它?

海马斯火箭炮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空天数据支持。打击范围和破坏力度也等同于俄方的龙卷风火箭炮。猜测背后有美空天数据实时交控的支持。

海马斯M142多管火箭炮系统,车长,6.9米,车高2.8米,六联火箭发射模块,装填时间5到10分钟,打击覆盖范围近百公里,有好的机动性能,更轻的车身,能快速打击并转移。从发射到撤离,控制在几分钟内。最主要能与空中交互可实时获取目标打击数据信息,数据信息与海陆空交战系统即时交汇。实现空天一地,机动灵活,基本是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当然没有组网的话,也就是普通的火箭炮。

俄军方不是不打,其打击范围甚至不如俄龙卷风火箭炮。但为什么受到的威胁很大呢?

北约和美方源源不断的军供海马斯火箭炮是原因之一。击毁了,援助又来了。

第二点,俄军方缺少长航程侦察,打击无人机。不能实时监控,地面动向。不能灵活机动地将其歼灭。完全依靠战机击杀,相当于杀鸡用了宰牛刀,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不能灵活地进行打击。俄乌冲突中俄军方还是用的伊朗的自杀式无人机。表现出了制空无人机的不足和欠缺。

第三点,俄军空天军用卫星侦查,感觉应用没起到作用。不能够实时监测对方的地面行进和动作信息。

总之,现代战争比的就是制空权,空中打击能力是重中之重,在伊拉克战争中,伊军方百万雄狮,地面装甲坦克不可谓不精良,但也无法抵挡来自空中的袭击。没有好的天眼就是被动的,只有挨打的份。冲突中也显示出俄方的空天信息掌控能力相当有限。所以吗?为什么难打,对方武器多啊,并且还有多国雇佣兵参战,北约和美方的隐形参战人员。个人理解也相当于是北约战术性参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